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2024-04-16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精选12篇)

篇1: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邓浩

吴组缃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并掌握成语的用法。

2.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

3.作者采用大量例子来阐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如何处理详略关系的。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2、3。

教学难点:综述文章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讲一个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逐日》等,引入,这就是最早的小说。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二.词语积累:

1.注音加点字:

A.翰藻(han) 记载(zai) 概括(gai)

B.脉络(mai) 稗官(bai) 粗糙(cao)

C.意蕴(yun) 纯粹(cui) 妍媸(chi)

D.高u(cai) 神佛(fo) 敷衍(yan)

2.解释成语:

应运而生 千锤百炼 有血有肉 明镜照物 妍媸毕露 心惊胆战 大快人心 权倾一时

3.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篇2: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魏名宝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2、举一反三,用课文中阐述的道理来解释古代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以时间为序,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我国古代小说作一次“大盘点”,有东晋《搜神志》中的《宋定伯捉鬼》,南朝宋《世说新语》中的《周处》,唐传奇《柳毅传》,明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节选,拟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清代《聊斋志异》中的《狼》和《促织》,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节选。这一篇篇魅力无穷的文学精品,展示着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其民族的风格。今天就让我们好好地梳理回顾一下其发展史,认识和.总结一下其发展的规律。

二、词语积累:

1. 加点字注音:

A. 翰藻(han) 记载(zai) 概括(gai)

B. 脉络(mai) 稗官(bai) 粗糙(cao)

C. 意蕴(yun) 纯粹(cui) 妍媸(chi)

D. 高u(cai) 神佛(fo) 敷衍(yan)

2. 解释成语:

应运而生 千锤百炼 有血有肉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心惊胆战 大快人心 权倾一时

篇3:我国古代佣书业发展及其文化贡献

一、佣书的产生及其历史背景———汉代

佣书最早在西汉初年就已出现, 佣书肇始于西汉并不是偶然的, 它是一定的主、客观历史条件催生的结果。首先, 汉初经过几代皇帝的开明治理, 一度出现盛世, 社会保持了相对长期安定局面, 统治者也重视文化教育, 这使得社会对书籍需求大量增加, 社会对图书的大量需求, 为佣书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其次, 汉初出现了造纸技术的革新, 使纸张生产变得容易, 由于纸张容易书写、方便裁剪等特性, 使图书大量、迅速生产成为可能, 书写材料的革命, 为佣书业创造了技术条件。最后, 汉代官、私教育的发展为佣书业提供了人力资源 (书写人才) , 汉代图书市场的产生为佣书提供了市场化的条件[1]。

在汉代有利的社会条件孕育下, 佣书活动发展很快, 到东汉时期佣书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各种图书的复本已大量存在, 佣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佣书是贫苦书生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 佣书与其他雇佣劳动相比, 并不是出卖简单的劳动力, 佣书者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还要工于书法, 佣书人所售的是复杂劳动, 是把其拥有的知识、技能商品化而立身于社会, 他们已成为当时知识商品市场中的一员[2]。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佣书人抄写过程中, 留意学习、诵记, 在佣书中学到了渊博的知识, 并成为其最终得以出名致仕的资本。汉代比较出名的因佣书而发达者有:桓荣年轻时“常官佣以自给, 精力不倦, 十五年不窥家园”, 后来得到刘秀赏识, “拜为议郎, 赐钱十万, 入使授太子”;班超曾“为官写书, 受值以养老母”, 但班超始终胸怀远大志略, 边佣边学, 最终奉遣出使西域, 封为定远侯;公孙瓒“入太学, 授《尚书》, 写书自给”, 后来官至武将军。

二、佣书业的普及与发展———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事业较发达, 各类著述丰富, 这一时期书籍的著述者和书籍的抄写者不再集于一人之身, 而是出现二者的分离, 这为图书再生产提供了人力条件[3]。社会各阶层对图书的重视和迫切需求, 也促进了这一时期佣书的兴旺发达。与汉代相比, 魏晋南北朝时佣书人更多, 佣书业越来越红火, 佣书已成为一种社会职业。《北齐书·祖珽传》载:“州客至, 请卖《华林遍略》, 文襄多集书人, 一日一夜写毕, 退其本, 曰:‘不须也’。”《华林遍略》是萧梁编辑的一部700卷类书, 能在一天之间抄完这部卷帙浩繁的书籍, 是需要大量佣书人的, 这说明当时社会上佣书人众多, 而且比较容易招雇, 佣书业已很有市场。这一时期, 佣书致仕者也屡见不鲜。三国吴阚泽“家世农夫, 至泽好学, 居贫无资, 常为人佣书, 以供纸笔, 所写既毕, 诵读亦遍。追师论讲, 究览群籍, 兼通历数, 由是显名。”东晋的范汪, 少孤贫, 及长, 好学, “汪乃庐于园中, 布衣蔬食, 燃薪写书, 写毕, 诵读亦遍”;东晋释僧肇“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 乃历观经史, 备尽坟籍, 志好玄微, 每以庄、老为心要”, 后来成为著名的佛学家。

三、佣书业的繁荣———隋唐

唐代是我国写本时代的顶峰时期, 与此相适应的佣书业也发展到了极盛阶段。唐代图书贸易发达, 各类图书的广泛流传都依赖佣书者手抄之功。“当承平之时, 卿大夫家召佣书者, 给之纸笔之资, 日就中书录其所命。每昏暮, 亲朋子弟, 相与候望, 以其升沈, 以备于庆贺。除书小者五六幅, 大者十有二三幅。每日断长补短, 以文以武, 不啻三十余人。一岁之内, 万有余众”。唐代佣书的另一特点是佛教文献佣书现象异常兴盛, 晚唐时期敦煌一带较为安定, 敦煌的寺院主宰了当地文化教育和抄书售书事业, 敦煌文献记载了大量佣书事迹, 敦煌遗书中有一本《孝经》题记:“唯天福七年 (942) 壬寅岁十二月十二日永安寺学仕郎高清子书写”, 《秦妇吟》题记:“贞明五年 (919) 己卯岁四月, 敦煌郡金光明寺学仕郎安友盛书写。”[4]因佣书在唐代已非常盛行, 所以许多唐代诗人也在诗中对当时社会上的佣书现象做了生动的刻画,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描写了一对贫贱夫妻为人佣书、捣臼的生活状况:西舍有贫者, 匹夫佩匹妇。布裙行货春, 短褐坐佣书。以此求口食, 一饱欣有余。窦群在《初入谏司喜家室至》也描写了佣书的艰辛:一旦悲欢见孟光, 十年辛苦伴沦浪。不知笔砚缘封事, 扰问佣书日几行。这些诗虽然反映了当时佣书的普遍存在, 但也深刻揭示了佣书者的生活处境之艰辛。唐代最著名的佣书人是女抄书家吴彩鸾。她每日靠抄写售卖图书为生, 她抄写的最著名的是《唐韵》, 此外还抄写售卖《广韵》、《玉篇》、《法苑珠林》以及佛经等书。吴彩鸾在文学, 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 是古代著名才女之一。

四、佣书业的渐趋衰落——宋元以降

雕版印刷术是书籍复制技术的重大革新, 有利于文献典籍的传播与复制, 但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 传统的手工抄书现象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 而是在一定范围、程度上存在佣书情况。分析其原因如下:第一, 雕版印刷出现初期效率较低。由于雕版印刷需要印一页刻一版, 刻版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 有刻版的时间, 佣书者早已将书抄好;其二, 雕版初期印刷质量较差。木版沾墨之后表面会变得凹凸不平, 纸张难以铺平, 容易造成文字模糊难辨。其三, 雕版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雕版更适合批量复制的书籍, 而有些人抄书不一定仅为养家糊口, 他们“或以抄书为读书, 或为求书而誊录, 或为著书而手写, 或为编书而传抄”。由于上述原因, 佣书在宋元以后, 一直有它们的市场。概括地说, 雕版印刷发明以前, 抄本是图书流传于世最主要的形式;唐末五代初, 雕版出现初期, 图书复制形式由以人工抄录为主向以雕版印刷为主逐渐过渡;宋元以后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普及与改进, 雕版印刷图书成为书籍复制的最主要方式, 但人工抄录仍然是图书复制的重要手段, 印刷本与抄写本并存[5]。明代开始随着雕版印刷兴盛发达, 雕版印刷图书市场繁荣, 但图书抄写活动仍经久不衰, 如明世宗嘉靖为防止《永乐大典》被毁, 曾命令一百多名善书之人用六年时间抄录了22877卷三亿七千万字的《永乐大典》。清代前期雕版印刷持续繁荣, 但人工抄录仍屡见不鲜, 比比皆是。清代最重大的抄书事件就是《四库全书》的抄写, 该书94341卷10亿字, 雇佣了1500名抄写人员抄录完成。直到近代机械印刷术传入, 雕版印刷和人工抄录才逐渐走向没落。

五、佣书对古代文化事业贡献

佣书是古代文化事业中的重要活动, 佣书的直接结果就是通过佣书人的劳动复制生产出大量图书, 为古代书籍的流传作出了历史贡献, 抄写 (录) 而成的书籍是人类文化、知识、经验得以保存的重要载体, 佣书承担了人类的文化修复功能。庞大的佣书从业人员促成了较高的文献复制能力, 图书复制的社会化、规模化最直接的结果则是社会藏书量、信息量、知识总量增加, 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巷超.汉代佣书业产生的历史条件[J].辽宁大学学报 (社科) , 2006.34 (2)

[2]凌云.两汉时期的佣书活动[J].出版发行研究, 2004 (1) .

[3]陈德弟.魏晋南北朝兴旺的佣书业及其作用[J].历史教学, 2004 (11) .

[4]郑仕德.中国图书发行史[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133.

篇4: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组缃

中国的小说,和世界各国的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

……

梁代萧统编《文选》,提出了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是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富于想象虚构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

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后来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金瓶梅》代表作是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在这里还可以发现我国小说发展的几条规律。

其一是:中国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出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中国小说不是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通过人物外部的言和行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具有深刻的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多立足于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是由现实问题触发而幻想出来的。举《西游记》为例,书中写的虽是神怪奇幻的境界,但唐僧“八十一难”中遇到的所有魔怪、各种磨难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明代危害最大的政治势力之一锦衣卫,遍布全国,朝野恐怖。《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快打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这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大闹天宫,后陪唐僧取经,降魔伏怪,实际是继续同统治势力作斗争。孙悟空的胜利总是大快人心,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刺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吴承恩在他的志怪小说《禹鼎志》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正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有删节)

1. 下列概念或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梁代萧统“事出于沉思”中的“沉思”在文中所表示的意思是想象和虚构。

B. 梁代萧统“义归乎翰藻”中的“翰藻”在文中所表示的意思是讲求文采。

C. 我国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是“实录”。所谓“实录”,就是对人物不论爱憎喜恶,都是善恶必书,概无例外。

D. 宋代小说有传奇和话本两类,话本经文人加工,又发展为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总体上精品不多。

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金瓶梅》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它既是首部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又是率先描写凡人凡事的作品。

B. 吴承恩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西游记》中写的不少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快打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的故事,就是影射明代危害最大的政治势力之一锦衣卫的恶徒的。

C. 比较成熟的中国古典小说都重视情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描写人物,而是通过情节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D. 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是神话传说,顶峰是长篇章回小说《金瓶梅》和《红楼梦》,唐代传奇、宋代话本等都是发展途中的重要驿站。

3. 请根据文本第四段内容,简答“话本”是怎样的一种文学样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这与《史记》的哪一传统相合?请从《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中举出一个实例加以印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八参考答案

1. D (“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并且写得不太成功的,是宋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小说)

2. D (《金瓶梅》不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顶峰,原文的表述是“《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

3. 话本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是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的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

篇5: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把学生列举的作品一一写在黑板上):《西游记》、《水浒》、《镜花缘》、《西厢记》、《七侠五义》、《红楼梦》、《三国志》、《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老人与海》、《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聊斋志异》……(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老师不需马上纠正,照样抄在黑板上,留待下面处理。)

(由提问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扩大知识面,使课内课外相结合,给讲述小说发展提供充分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寻找问题,有了问题,才有突破口,才能实施点拨教学,所以它能起一石三鸟的作用。)

(三)引议释疑,直逼关键。

师:同学们列举了这么多的作品,说明大家在课外看了很多书,阅读面很广泛,非常好。但是,在你们列举的作品中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

生:有。《老人与海》不是中国小说,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写的。

师:对,我们回答问题,要注意它的针对性。(用黑板擦擦掉《老人与海》。)

生:《西厢记》是戏剧,不是小说。

师:对,我们还要注意文学样式的不同。(擦掉《西厢记》。)

生:还有《三国志》,它不是小说。

师:对!(这个问题可以直逼关键,不能轻易放过,要重锤敲打。)你说不是小说是什么?

生:是历史著作。

师:说得很对。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则不是。那么,你能说说文学作品和历史有什么区别吗?(是关键,要重点问。)(这位同学若回答不出,可另请其他同学回答并补充。)

〔弄清文学和历史的区别,才能理解课文所论的小说前后期的发展,它是本文的一个关键。学生把《三国志》误认为小说,这给老师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契机,应该抓住不放,深入追问。〕

(四)回扣课文,突破难点

师:(针对学生疑惑,适时予以点拨诱导)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有一点难度。不过没有关系,课文中间有一段话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仔细看看课文,把这段话找出来,怎么样?(学生看书。)

生:老师,我找到了!课文第3自然节,萧统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就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师:你把这句话再具体解释一下好吗?

生:“事出于沉思”指的是虚构、想象,“义归乎翰藻”指的是讲求文采,就是说文学作品不仅要虚构想象,还要讲求文采。

师:说得很好,那么历史呢?

生:历史要求忠实于史实,不能虚构夸张。

师:说得对。文学和历史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虚构想象,讲求文采;后者则要据史实录,不虚夸,不溢美,所以说《三国志》是历史,而《三国演义》才是小说。(擦掉《三国志》。)

(萧统的文学定义是难点也是重点,下功夫突破它,其余的内容就能迎刃而解;另外,要同学看课文,是把教学从课外再拉回到课内,这样教学才扎实,才不至于脱离课本天马行空。)

(五)逐段概括,理清线索。

师:按照萧统给文学下的定义,我国古代小说可以分成前后两期,前期离不开史实记载,后期才逐渐脱离历史真正成为文学创作。请说说前期小说包括哪些?

生:神话传说和志怪、志人小说。

师:“志”是什么意思?

生:是记录的意思。

师:后期小说又包括哪些?

生:传奇、话本和明清小说。

师:划分得很正确。同学们恐怕已经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论述小说的发展时,基本上是一个自然节论述一个发展阶段,而且非常简明扼要。下面我们试着逐段概括一下。

(让学生逐段概括,并明确)

第1段,论述小说的起源――神话传说;

第2段,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

第3段,论述唐代传奇;

第5段,论述宋元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第6段,论述小说发展的顶峰――明清小说。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进行归纳,既可以让他们熟悉、掌握课文,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六)呼应开头,完成练习。

师:经过上面的概括,我们对古代小说发展的线索已经弄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共同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出示画有表格的小黑板。)补充说明一下,我在原表格上增加了一栏“作品举例”,大家可以从课本上和黑板上(指黑板上写的同学列举的作品)各举一两部作品填入栏内。

(学生回答,老师把答案一一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朝代小说发展阶段体裁特点作品举例

魏晋南北朝以前起源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魏晋南北朝发展“志怪”“志人”《搜神记》《世说新语》

唐成熟唐传奇《柳毅传》《李娃传》

宋元继续发展话本小说、演义小说“三言”、“二拍”《说岳全传》

明清顶峰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金瓶梅》《红楼梦》

(这一教学环节照应了课前预习,做到教学严谨,起迄相应。另外,通过填表格的形式不仅使课内外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

篇6: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A.小说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B.小说是指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C.小说是讲求用虚构和想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D.小说是以描写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一种文学体裁。

2.对文中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志怪志人小说同传奇小说并存。

B.唐传奇并没有彻底成为文学创作。

C.唐传奇中仍保留着志怪志人的因素。

D.唐传奇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着大量的历史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小说史上凡是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都是失败的。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记》等史传文学实录(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的传统,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水浒传》。

C.我国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发展、进步大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D.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和《红楼梦》属于同一阶段的作品。

【答案】

1.B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将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中的历史领域变为历史,偷换的概念。

2.试题分析:A.文中无据;B.与题干无关;D.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可见仍记载着大量历史的内容是曲解愿意,且大量扩大化了。

篇7: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述

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寓言故事,已经具有了志怪小说的苗头;《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记述人物言行的史书,又给小说创作以启发;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发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产生了志怪小说。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以谈神说鬼或记录名人轶事为主的小说。

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志怪小说中,一方面多有宣扬宗教迷信思想的作品,一方面也有反映广大人民思想愿望的作品。前者如:《阮瞻》叙述素不信鬼的阮瞻被鬼吓坏的故事;《蒋济亡儿》叙述蒋济的儿子在阴司官府当差的故事。后者如:《干将莫邪》记写巧匠莫邪为楚王铸成雄雌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紫玉韩重》记写吴王的小女紫玉和童子韩重相爱,吴王不许,紫玉愤恨而死,韩重痛哭墓前,紫玉灵魂出现,两人墓中结为夫妇的故事;《宋定伯捉鬼》记写宋定伯不但不怕鬼,而且捉住鬼,卖了鬼的故事。后者是志怪小说中的精华。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志人小说的代表是《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刘义庆,刘宋宗室,封临川王,他喜招聚文学之士,此书可能是他与其他手下文人杂采众书加进所闻而编的,此书成后不久,到梁朝,有刘孝标为其作注,此注引书达四百多种,且多散失,故此注保存了许多古代资料,很有价值。《世说新语》原只名《世说》,因西汉刘向也有《世说》(已佚),故唐人为区分,称为《世说新说》,到宋朝,又改为《世说新语》,一直沿用到今天。此书记载的是从汉代到东晋的逸闻轶事、言行风貌,其中尤详于东晋,全书按内容分三十六门,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

1、《世说新语》的内容:(1)作者以欣赏赞扬的态度,描写了大量“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故事,比较清楚地反映士族阶级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如作品选《任诞篇》“王子猷居山阴”表现了士族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的名士风度。如《雅量篇》载谢安----------,表现喜、怒、忧、惧不形于色的名士风度。(2)暴露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以及高门士族穷奢极欲、凶残贪婪的丑恶本性。如《汰侈篇》,“石崇要客燕集”载石崇每燕客-------。《侈汰篇》“石崇王恺斗富”。石崇的残暴,王敦的冷酷简直是灭绝人性,令人发指。(3)歌颂了一些正直、爱国、有事业心、有斗争精神的优秀人物。(P355)《言语篇》“过江诸人——”。当时士族多崇尚脱离实际的清谈,但王丞相(王导)能够对北方沦陷发出感慨,表示要恢复失土,这在当时很可贵。《世说新语》的艺术性: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如《愤捐篇》描写王蓝田性急。②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德行篇》记管宁割席的故事。③语言凝练,记言记事巧妙结合,能用人物的片言只语表现其性格。《任诞篇》“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把子猷自命风雅的情态和盘托出。《世说新语》对后代的小说戏剧都有深远的影响。

2、唐代时期的“传奇小说”——这是一种有文人意识的文学创作,它“叙述婉转,文辞华艳”。唐传奇的题材大致分为爱情婚姻、文人仕途、豪侠行义、历史故事、神仙怪异等,而神仙怪异又往往穿插各类题材中,这是六朝小说的胎记

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了。这给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韩柳倡导的朴实的新体散文,比较适合于小说的创作;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家面向现实。唐代传奇就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当时社会现实基础上繁荣了起来。它虽源于志怪小说却又有很大的发展,由志怪转向了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唐时期是传奇创作的黄金时代。作品很多,主要反映现实。即使是谈神说怪的作品,也往往具有现实社会意义。《南柯太守传》,叙述淳于棼与二友酒醉、入梦,在大槐安国招驸马,任太守,煊赫一时,后因战败,公主又死,国王怀疑,有人构陷,被送回乡,梦醒时二友正在床边洗脚,即以虚幻曲折的故事情节,讽刺沉迷仕禄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情况。唐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爱情小说。如《任氏传》中的狐女任氏爱恋家境贫寒的郑六,严斥企图恃富施暴的韦崟道:“郑生,穷贱耳。所称惬者,唯某而已。忍以有余之心,而夺人之不足乎?哀其穷馁,不能自立,衣公之衣,食公之食,故为公系耳。若糠糗可给,不当至是”。体现了妇女要求主宰自身命运的愿望和敢于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柳毅传》,具有神话色彩,叙述龙女被丈夫虐待,柳毅仗义传书,几经曲折,二人终结良缘的故事;表现出柳毅性格善良、品德高尚,龙女反抗压迫、执着爱情,具有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罪恶的社会意义。《霍小玉传》,叙述名妓霍小玉倾心相爱李益,李益考中得官负心,小玉相思成疾,侠士挟持李益重入小玉家,小玉痛责李益,长号而绝的故事;塑造出一个执着爱情、具有反抗精神的悲剧妇女性格,鞭笞了负心的男子,揭露了门第婚姻的罪恶。《李娃传》,叙述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某生相爱,某生沦为乞丐,荥阳公不以为子,鞭之几死,弃之郊野,李娃挽救某生,助他攻读,终于高中得官,荥阳公又认子认媳的故事;对比地刻画出两人的性格特征,热情歌颂卑贱妓女李娃的善良品质,无情揭露高贵荥阳公的虚伪狠毒,具有深刻的反门阀制度的意义。唐代传奇标志着我国小说趋于成熟,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唐传奇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如《柳毅传》写柳毅为龙女完成传书使命,钱塘君杀了泾河小龙,救回龙女后,又陡生波折,平添钱塘君逼婚,柳毅严词拒绝一节。柳毅回家后连娶两妻皆亡,似与龙女无缘,不料三娶的卢氏竟是龙女的化身。作者围绕龙女争取婚姻自主这一主线安排情节,展开矛盾,波澜迭起,出乎意料,入乎情理,构思极巧妙,体现了“作意好奇”的特点。

唐传奇的语言生动流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这与作者不少是诗文高手,讲究修辞造句,注意汲取骈文和口语之长有关。如钱塘君救回龙女后,“洞庭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寥寥数语,钱塘君的性格、说话时的神情口气跃然纸上。

3、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话本是讲故事的人用的故事底本。

话本即说书艺人——在宋代称为说话人,演出的底本。说书人只能用当时流行的口语来说,故话本即当时的白话小说。这是一种不同于志怪、传奇的新兴小说。小说话本在人物塑造及情节处理上都有相当高的成就。在塑造人物时,不但长于动作、语言描写,还长于心理描写。在展开情节时,不但曲折生动,而且善于制造悬念和进行细节描写。北宋统治者鉴于唐代藩镇的割据跋扈,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又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措施,国内局势比较安定,农业、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繁华的大都市,市民阶层扩大了。这时期,传奇创作趋于衰微,话本却在唐代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话本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底本,亦即当时的白话小说。话本这种民间艺术在唐代已经产生。到了宋代,在汴京、杭州等大都市里,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娱乐要求,出现了不少说话场所“瓦子”,促进了说话艺术的发展。元代也是这样。宋元话本可以视为一个整体部分。传留下来的长篇有《新编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等。这些话本,分别和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的创作有很密切的关系。短篇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志诚张主管》等。这些短篇小说,多以城市中的小商人、手工业者和下层妇女为正面描写对象,更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刻画人物也有新的发展,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进一步成熟。如《错斩崔宁》,写刘贵从丈人家借得十五贯钱,回到家后,他的妾陈二姐问他钱是从哪来的,刘贵和她开玩笑,说是将陈二姐典给了他人换来的。“那小娘子听了,欲待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欲侍信来,‘他平白与我没半句言语,大娘子又过得好,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只得再问道:‘虽然如此,也须通知我爹娘一声。’”等刘贵睡去之后,“那小娘子好生摆脱不下,‘不知他卖我与甚色人家?我欲先去爹娘家里说知。就是他明日有人来要我,寻到家里,也须有个下落。’”通过这一系列细节的动作、对话、心理描写,把陈二姐不满刘贵,但又无可奈何的温顺性格和口中虽不明言,但又颇有心机的性格刻划得十分生动细致。之后写刘贵被杀,而偏巧小娘子又在路上遇到一个身带很多铜钱,但又颇为斯文的年青人,又为后文的“错斩”设下了悬念。

4、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唯一形式,也是标明回目、分章回叙事的白话长篇小说。源于宋代评话,至明、清两代最为发达。明郎瑛《七修类稿》:“小说起于宋仁宗时,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以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章回小说全书分若干回,少则数十回,多至百余回,每回标以对偶的回目,概括全回故事内容。有的开头有“话说某年”、结尾有“且说下回分解”的套语。著名的有明吴承恩的《西游记》、陆西星的(一说许仲琳编辑)《封神演义》,清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这些作品直到现在还为我国广大读者所欢迎。

拟话本小说:指摹拟宋元话本的形式而创作的作品,主要供文人案头阅读,其形式特征有入话或得胜头回,并征引较多的诗词。(指古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是“三言”与“两拍”

“三言”包含《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由冯梦龙搜集、整理、创作、编辑成书的,各收四十篇小说,内容广泛,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描写爱情生活,反映被压迫妇女的追求美满生活,抨击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描写忠奸斗争,谴责权奸的罪恶,体现人民的同情和憎恶;《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描写人与人间的关系,歌颂真挚友谊,鞭笞堕落世俗;《灌园叟晚逢仙女》等,描写阶级压迫,同情善良人民,鞭笞邪恶势力。“三言”在描写人物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有些篇中的露骨色情描写,则不足取。

历史演义: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

世情小说:以描写世俗人情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作品,又叫人情小说。如《金瓶梅》等。

篇8: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与史馆制度的融合生长

我国古代的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和史家修史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史学传统上记注与撰述、档案文献与历史编纂之间,始终保持着“相须而成”、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密切关系,这就决定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必然与同时期的史学,尤其是史料学和历史编纂学研究存在很多相同之处[1]。

我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工作不是在档案收藏部门单独进行,而是与史馆和编史修志结合在一起的,工作中遵守的规章条令和纂修人员的任命、待遇等都是根据史馆制定,没有为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定单独的制度和原则,如唐代官修国史制度(包括专门的修史机构、特定的编纂项目、宰相监修制度、史料征集制度等)和宋代官修国史(包括国史档案文献编纂)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史馆制度的发展完善带动了档案文献编纂制度的进步。

二、编纂制度的依附性

依附性是我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度的典型特点。我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度一直未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是作为国家立法中的副产品,包含在国家有关律令条例之中,依附于其他法规而逐渐发展的。古代社会有关档案工作方面的律文,基本上都是国家法典中“吏律”、“刑律”、“职制律”或“盗贼律”、“杂律”、“擅兴律”中的一部分内容[2]。档案工作没有独立的立法条例,这是由古代社会档案工作发展水平和档案工作地位决定的。因此,这些律文中有关档案工作的规定,是附加在这些律令之上的,如我国古代档案制度基本是依附在刑法、行政法之中。我国古代档案法规一直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档案法规体系,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度更是依附中的依附,反映了我国古代档案工作还没有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事业,在这样的基础上不可能产生独立的档案编纂公布制度体系。

三、对编纂者有严格要求

我国古代的档案编纂公布制度对编纂者及编纂成果的质量有严格要求。由于我国古代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主要由官方垄断,往往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容易汇集史学界、行政界的精英,从而提高编纂力量。我国古代对档案编纂人员的选拔有严格的程序,最后被选中能参与档案编纂活动的编纂人员,每一个都可说是身经百战、百里挑一。如编纂《明实录》时,皇帝任命内阁学士一人为总裁,翰林学士一人为副总裁,并任命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分掌考辑撰述工作[3]。内阁学士和翰林学士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知识精英,有很深的文字功底,保证了档案编纂成果的质量。清朝为了保证了方略的编纂质量,在军机章京选任时不仅“先取人品端庄,参以文理清顺,字画工楷者为之”[4],而且有严格的程序:“凡挑补满汉章京, 本处(指军机处)预期行片各衙门, 令各出具考语, 保送数员, 至多不得过八员,由军机大臣亲加考校,将入选者带领引见, 记名者遇缺以次奏署、奏补。以此方法选出的编纂人员多为谨慎练达、通才硕学、下笔敏机之人。”[4]

四、编纂制度的间断性

纵观我国古代档案编纂公布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档案编纂公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线性不连续发展的特点,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度具有间断性。受当时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古代档案编纂公布完全没有法律保障,档案编纂工作的发展与否有时完全受个人意志的影响。当某个时代社会经济比较兴盛,而最高统治者对编史修志工作比较重视时,这个时期的史学发展就特别的兴盛,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活动也空前增多。档案编纂工作的发展,也必然会促进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譬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都在编史修志,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统治者并没有真正重视档案编纂,加上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等条件都不成熟,因此未能建立起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度。到了唐代,社会各个方面发展都比较繁荣,统治者也认识到资治通鉴的重要性,命令大规模修史,而唐代档案文献编纂制度就是在编史修志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制度的继承性,以后的宋、明、清都是在国家重视修史的基础上参阅唐代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本朝的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度[5]。

五、皇权的体现

古代的档案文献编纂公布都是为了维护、巩固皇权,积累统治经验而实行,为当朝行政管理、编纂史书提供便利的条件。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工作以提供客观、系统的档案材料为要旨,而不是为了成一家之言。这就要求档案编纂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循“专叙实事”、“不尚文辞”[6]的原则,保存档案文献的本来面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歪曲、篡改档案文献的内容、观点和文字, 但是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我国古代的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度充斥着皇权的意味。封建社会环境下,利用档案编史修志维护统治是其最终的目的,因此我国古代的档案文献编纂多为官方修纂,编纂的目的、纂修人员的任命等都是由皇帝决定。如唐代的宰相监修制度,《明大诰》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主持编纂,《清方略》编纂要求陆续缮进, 恭请皇帝裁定等都说明了皇权在档案编纂制度中的体现。

虽然以上所述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度仅限于几个朝代,是以片段的形式出现,而且制度不太完善,但是它们的存在却证明了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度在封建社会就已经存在这一事实。一系列编纂制度和原则不仅规范和促进了当时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工作的开展,对以后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制度的建立和档案事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而且至今仍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晓菊.宋代档案文献编纂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4 (6) .

[2]王金玉.宋代档案管理研究[M].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7.

[3]王鏊.震泽长语·卷上·管制[M].

[4]丁华东.清代方略的编纂述论[J].档案, 2000 (5) .

[5]谭必勇.从史馆制度看唐代档案文献编纂[J].山西档案, 2003 (5) .

篇9: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关键词:“依法治国”;演进;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87-01

“依法治国”现在通常简称为“法治”,我们今天理解的“法治”即法的统治,就是说法律至高无上,标志着民主政治,同专制、人治相对,是一种治国方略。一种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自己的发展演进过程,“依法治国”思想也不例外。

一、古代的“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始于春秋时期,但此“法治”非彼“法治”。我国最早的“依法治国”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管仲、商鞅、韩非等人提出的,尤以韩非为代表,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他主张“霸道”和“以法治国”。然而古代“法治”,并非代表人民的意志。君主是法律的创造者,但自身却不受法律的约束,臣子是在对君主绝对忠诚的前提下用好法,使王朝长治久安,百姓对法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没有过问的权利。它与现代“法治”的根本区别在于法律必须服从君主个人意志。所以古代所说的“法治”只不过是辅助“人治”的一种手段。实施法治是为了加强统治,巩固政权。

二、近代的“法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杰出的思想家与政治家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为改革奔走呼号,提倡由“人治”走向“法治”。具体如下: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主张以法治国,各省设立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立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等,但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郑观应主张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以民权为核心“三民主义”,中心目标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的民主法制化进程。

对于近代的“法治”,一些进步人士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然而他们的思想只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试图将资本主义的“法治”理念直接依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中国去践行,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注定以失败而告终。

三、现代的“法治”

真正的法治国家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才能建成,以法治国和依法治国只有在高度物质文明,高度政治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完美结合。因此我国“法治”思想的践行,真正始于新中国的成立即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后历经几代国家领导人对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才得以形成。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想与新中国的政权、法制建设相结合,提出并实施了“民主建国”。1954年9月制定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历史及一些主客观原因,国家生活中缺乏依法办事的观念,正常的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受到冲击,尤其是十年动乱对民主和法治的践踏与摧残,使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行为失去了应有的规范和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十年“文革”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对历史经验反思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与“人治”相对的“法治”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创造性地阐释了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法治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揭开了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序幕。

以江泽民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治国方略提出来,并将其写入宪法。至此,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依法治国予以肯定,使这一治国方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以胡锦涛为首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的命题,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问题,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

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并审议通过了规划执政党依法治国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继续推行全面依法治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2016年的“两会”提出要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法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我们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依法”蔚然成风。

自建国以来,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努力,我国真正的“依法治国”思想由萌芽走向成熟,并将逐步演进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法治保障。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的“法治”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一条规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践行“依法治国”思想,只有党领导下的法治,才更民主、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思想的践行,必将有利的推进国家法治体系的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幸福。

参考文献:

[1]吴军.《依法治国新常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邵和平.《浅谈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发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篇10: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4.宋代--话本产生。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F《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短篇小说为主。“四大奇书”在所属的各类题材的小说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6.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吴敬梓)和《红楼梦》(曹雪芹)的问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时的文言短篇小说著名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成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说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两种短篇小说双线发展,明代开始,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篇11: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要想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先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改造深灰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在学习研究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之后,我深刻认识到许多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关的规律与知识,为自己日后认识社会乃至改造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一.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内容决定内容、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对其企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更新变革带来了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手推磨所带来的是封建社会,而蒸汽机的出现则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工业资本家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能源不断涌现,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生产关系在日后必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而我们的社会也将达到更高的高度!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两者也是辨证统一关系。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决定了中国只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外国的私有经济则规定了他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除了经济制度,我国各种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公有制经济的反映。二.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则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矛盾的激发,促使社会形态由不完善向完善不断地推进。

(2)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多次革命,将中国从奴隶社会带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革命,旧的社会制度会被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所取代,迎来一个无论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亦或是科技,文化等各方面更繁荣的时代。

(3)此外,改革与科学技术也在社会发展过程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还通过对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实现对当前社会制度的量变,乃至质变。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极快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行列,也带动了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而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已经由单纯的军事竞争转化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世界。要想在激励的国际竞争中赢的一席之地,中国科技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三. 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1)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和活动组成的,因此,无论什么时候,人民群众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从远古时代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乃至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人民群众在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逐步地变革中实现的。因此,我国不断强调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在党与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权地位,切实关心老百姓的各项利益,争取更快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

篇12: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4页。

(2)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晗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物质概念的论述

(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2)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论述(1)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2)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3)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实践观的论述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啥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3)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循序发展。首先是天文学一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因此数学也开始发展。——后来,在农业的某一阶段上和在某些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型建筑物的出现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力学。不久,力学又成为航海和战争的需要。——力学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它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可见,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280页。

(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法的论述

(1)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

(2)在本书(指《反杜林论》——编者注)中,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3)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4)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5)在自然界里,正是那些在历史上支配着似乎是偶然事变的辩证法运动规律,也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律也同样地贯串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中,它们逐渐被思维着的人所意识到。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规律的论述

(1)辩证法根据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自然科学实验的结果,已经证明了: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2)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3)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4)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5)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页。

(6)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规律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论述

(1)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2)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o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上一篇:中学教育论文下一篇:赶集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