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城市规划

2024-05-03

镇江城市规划(精选8篇)

篇1:镇江城市规划

游镇江规划馆有感:镇江城市空间科学规划 ——创建“山水花园城市”

1145603120 唐韬

内容摘要:镇江,依山傍水,雄踞江南,浩淼长江与婉约南下的大运河城中交汇,宁镇山脉绵延入城,形成“一水横陈,连岗三面”,临江“三山”鼎立之“雄”势,素有“天下第一江山”、“城市山林”的美誉。如何把握镇江城市发展脉络,凝炼城市要素,科学解构城市空间,创建“山水花园城市”来彰显滨江山水城市的独特风貌,将是本文的重点,我将就此浅谈。

关键词:建筑学

镇江规划

空间 山水花园城市

图1:镇江空间特色资源分布现状图

一、创建“山水花园城市”的理由:

镇江因山水而建、因山水而兴、因山水而得名、因山水而强盛。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古人留给镇江的宝贵遗产。紧紧围绕山水花园城市目标定位,因地制宜,做足山水文章,把山水特色发挥到淋漓尽致;积极保护,整体创造,做特文化魅力,把文化个性充分展示出来。根据城市空间肌理、品质空间和功能分区,科学划定历史文化展现区、自然山水展现区和现代风貌展现区,无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功能分区的优势,使保护、建设与管理更有针对性。

二、如何创建“山水花园城市”:

(一)、创建“山水花园城市”的具体目标:

突出城市山水个性,在长三角具有唯一性。建设山水与人文交融、自然与历史辉映、灵动与活力迸发、并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山水花园城市”。

(二)、创建“山水花园城市”的资源可以概括为:

“山-水-城-林”互为衬托的“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的自然风貌;以古城文化、津渡文化为代表的化精彩厚重的多元文化;文化、城市与山水的交融辉映。重点空间特色资源为金山、北固山、焦山、西津渡、长江、古运河、南山、金山湖。

图7:镇江空间资源规划分布图

金山

北固山焦山南山

西津渡

金山湖古运河

长江

(三)、如何就此来规划组织:总体

1。三山鼎立俯江城

三山鼎立俯江城,指在空间上以三山风景区为核心的北部滨水区。是最能体现镇江大江风貌、三山胜景的城市空间地区。

规划空间区为“三山一区”。三山为焦山、北固山、金山;一区为金山湖区,包括金山湖、西津湾、征润洲。金山着重突出“秀”字:紧扣“水漫金山”、佛教文化及历史人文传说的主题特色。北固山规划重点要突出“雄”的特色: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特色的核心景区。焦山景区以“雅”字为规划指导思想:以碑刻文化、“江中浮玉”、寺观园林景观为特色的核心景区。内江景区规划重点要突出“动”,征润洲景区规划以突出“野趣”为特色,西津湾旨在创造凝聚镇江旅游文化活动的活力中心。

图2 : 三山鼎立俯江城

图3 : 金山湖特色区示意图

2。江河交汇揽西津

主要包括西津渡历史街区为核心的镇江老城区与古运河及其沿线区域。

规划形成“一街一河”。“一街”为“七里长街”,包含西津渡历史街区、伯先路历史街区、大龙王巷历史街区、杨家巷、薛家巷、新河街传统风貌区,整合各成片与零散的历史文化资源,集中体现名城风貌区的商业、贸易、文化、宗教、生活气息,融入城市现代生活之中。“一河”为古运河,规划分为三段,从平政桥至新西门桥打造“人文之河”,重点挖掘古城历史文脉突现历史商贸价值;从新西门桥至塔山桥打造“绿色之河”,规划措施除重要节点外以整治为主。从塔山桥至丹徒闸打造“休闲之河”,疏浚河道,控制水位,建设景观绿化节点,打造城市文化、休闲风光。沿河重点展示新河街、宝塔山公园、镇江市体育场、虎踞桥、南水关石闸、丁卯桥遗址。

图4:七里长街

图5:古运河

3。山水连城入画来

大江风貌和城市山林是镇江独特的城市风貌,山水格局是镇江城市特色的核心价值,山水连城,采用“连”字作为设计的核心,具体体现为生长于整个区域、连接山水和城市的网络绿带。

城中山体、湖泊,河流等实行集中整治、修复生态、完善景观;划定保护区、控制区和协调区,形成具有山林自然风貌的开敞式空间,建成市民休闲健身的开放式天然公园。构建山水廊道,连点成线。以生态廊道有效连接各重要山体水体,形成“山水相依,城林交融”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生态网络结构。依托镇江城市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为本底,注重景观与文化区与周边功能及城市开发的协调性,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需求,建立有序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重点打造南山片区,包括南山风景区、南山新城、官塘新城,实现山-城交融的城市山林风貌,自然山水、悠久文化与现代新城相互融合。以檀山路为主线,联接北部滨水区,旧城风貌区,南部新城区,形成连接南山北水,传古承今的特色空间轴线。

图7:山水连城结构示意图

图6:山水连城入画来

(四)、城市面貌具体规划策略

(1)、规划镇江市空间结构为“一心二核,两轴两带”。“一心二核”指北水蓝核和南山绿核共同构成的特色核心,“两带两轴”为滨江综合特色轴,檀山路特色轴,古运河特色带,南徐大道特色带。

(2)、以当地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城市建设为引导,城市不同区域实行不同建设发展策略与风格,形成不同城市景观风貌。主要有:现代滨江文化风貌区;近代名城风貌区;现代城市中心区;现代科技新城风貌区;生态新城风貌区;城市山林风貌区;滨江自然风貌区。

(3)、规划十六个城市设计重点引导区,引导城市空间特色的建设和生态环境品质提升。根据不同节点的空间特色,分别提出城市设计引导要求。

(4)、美化城市界面,以道路作为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展示线,沿重要道路两侧进行界面整治和特色建设,展现现代化的山-水-城的和谐共生。

(5)、对于景观节点建设采取必要的控制与引导。分为标志性的特色地标与一般景观节点。

图8;城市面貌规划

(五)、尤其注重空间环境科学发展:

(1)、引入低碳理念,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承低碳理念,坚持环保优先,维持生态平衡,建设青山、绿水、蓝天生态环保宜居城市,实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创建“山水花园城市”提供有利平台

(2)、发展绿色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支撑。“产业兴则城市兴”。山水花园城市注重绿色增长、低碳经济、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鼓励发展环境亲和型产业,严格禁止和淘汰环境损害型产业。镇江的产业发展已形成了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格局。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跨越发展的新引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势头强劲;先进装备制造业已实现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大部分工业企业已实现“园区化”,以循环经济理念引领和建设的现代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比较成熟完善,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上升为国家级。

三、有何意义:

“山水花园城市”并不仅仅是形象的概念,是一种天人合一美好愿景,更是五中全会精神崭新的、具体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展以往对城市的定位,综合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城市美学、资源环境等各类要素系统集成,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论指导下,镇江对“花园城市”和“山水城市”的理论概括和升华,将“山水花园城市”定位为:创新创业、幸福和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为新一轮城市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图十:镇江明天更美好

结论:科学利用镇江城市空间创建“山水花园城市”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持之以恒,充分发挥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镇江一定能够成为长三角城市群落中一颗耀眼的城市新星!

篇2:镇江城市规划

今天,我们工程管理专业同学集体参观了镇江城市规划馆。通过这次参观,使我重新认识了有着“天下第一江山”著称的镇江城市山林的隽秀,他让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句,为镇江添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镇江市规划展示馆,位于南徐大道,主体三层,建筑造型像一架巨大的钢琴。作为一名专业的土木工程管理的同学,我不禁认真的了解了一下,它大面采用玻璃作为建筑材料,整体感觉通透明亮,美观大方,严肃中而不失优雅。规划展示馆空间布局有张有弛,体现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在建筑单体设计上,通过对庭院、回廊、曲面空间、圆形展厅、展廊等空间元素的组合,形成舒张有致的院落节奏、刚柔结合的空间结构,轻盈飘逸的形式节奏,实现了人们参观建筑时所感受到的时代节奏。外部空间的旋律与内部空间的节奏完美演绎了规划展示馆的展示主题。

在总体规划厅,从看台上俯视整个镇江市域模型的城市观景平台,以超大面积的镇江总规划模型为核心,采用超长弧形LED大屏,移步换景,犹如飞机盘旋升空,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感叹与赞美。几分钟的短片,让我们看到镇江的蓬勃发展与锦绣前程。镇江这座古城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作为一个长江的港口城市,正以其独特的姿态走向世界。

讲解员姐姐一边带领我们参观,一边为我们细细讲解。从高端的LED大屏,到细腻生动的历史人物雕塑,从我们所在的润州区,到四通八达的镇江的发展,规划展示馆是政府对外推介镇江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是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的重要场所;是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论证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增强全市人民认同感、成就感和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规划展示馆的建设也全力推进了南徐新城区的建设。

虽然现在的镇江道路狭窄,没有标志性的高楼大厦,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将来的镇江,道路宽阔,四通八达,财富广场的大厦耸立在城市中心;北湖将金山,焦山和北固山连成一体。镇江一定会成为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篇3:民国省会时期镇江的城市规划

1. 省会建设的历史背景

镇江在民国初期并不是江苏省会,只是普通的县城,称为丹徒县。直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由于原江苏省会南京升级为首都,因此需要另选省会城市。1928年7月17日,中华民国江苏省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九十次会议,对省会问题进行投票选择。当时省会的候选城市有苏州、扬州和镇江,出席会议的委员有九人,九票之中镇江独得六票,因此当选。1929年2月,江苏省会正式迁至镇江。之后直至1949年,除了抗日战争期间镇江沦陷(1937-1945)省会被迫迁移,民国时期镇江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前后达十一年之久。但是镇江作为省会进行城市建设的主要阶段是抗日战争前的八年,因此本文的研究时段限定于1929-1937年。

1929年的镇江县城,基本还是清末老街坊的状况,显然难以负载起全省政治中心的任务。因此,省政府迁镇之后,在第一次省政府委员会上,就推举王柏龄(建设厅长)、缪斌(民政厅长)等4名省政府委员负责起草省会建设计划。随后成立了省会建设委员会专门负责相关事宜,由当时的省政府主席钮永健及其他6位省政府委员为建设委员,钮永健任主席并拟具《设计镇江新省会之建议》作为城市规划的总纲领。然而建设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冗杂,且委员与参事大多为兼任,不利于开展具体工作。因此,在民国19年(1930年)省政府改组时,由新任省委主席叶楚伧提议,省会建设委员会改组为省会建设工程处(以下简称工程处),直属建设厅。工程处设专职技正三人,负责处理各项工程规划的审定与稽核,具体的工程项目设计由工程课的设计股直接进行。当时的技正三人为金选青、蔡世琛和王燕泉,工程课的课长为仲志英,设计股的主任由蔡世琛兼任,这些人即是省会时期镇江市政建设的直接负责人。

省会建设工程处成立后,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建设的计划文件。民国20年(1931年)颁布了《江苏省会分区计划》、《道路干线计划》、《商港计划》、《试行建设实施区域计划》、《模范住宅平民住宅计划》、《新沟渠计划》、《整理镇江市内河道计划》、《公共建筑规划》、《江苏省会园林计划》等,同时还拟定了《建筑镇江象山新港计划书》。这些计划的内容大多记载在民国20年由省会建设工程处出版的《省会建设》一书中。民国25年当地人贾子彝所编写的《江苏省会辑要》一书中也多有提及,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基于这两份文献的记载。

2. 省会道路网的规划

省会迁镇之前,镇江的道路系统基本延续清末的状况。“旧有道路,曲折狭隘”,“城内仅有大街一条,由南门通至西门”。1928年江苏省府迁镇以后,省府办公机构设置于老城内的市中心。一时间,城内机关林立,交通因此而繁忙。省会建设委员会成立之后,规划并修筑道路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在省政府“拆(城)墙、添(运)河、筑马路”的理念的指引下,建设委员会很快拟定了《道路干线计划》,准备按照形势的需要和经济能力,依次修筑。

“拆墙”指的是拆除城墙后,利用城基修筑环城路,作为全城路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添河”指的是添平久已淤塞的城外大运河入江口处的大口门河道并修筑道路。在“筑路”的《道路干线计划》中,首先确定的是城市东西干道中山路和南北干道中正路。中山路由城西火车站向东穿过市中心直达象山,中正路则自南门火车站向北直至江边。这两条路的交汇处正是市中心大市口,也就是当时行政区的核心所在,因此规划最先进行建设。同时,为利用好镇江“三山”的旅游资源,省会建设工程处对通往各风景名胜的道路进行专项规划,连接西门火车站与金山寺的金山路、通向北固山的北固路以及通往南郊寺庙群的林隐路都是第一批规划修筑的道路。道路规划的另一个重点是码头区,为了使码头区的交通更为便利,工程处规划由通固路起至跃金桥止,沿长江边修筑马路,定名江边马路。自东向西修筑,与租界时期的江边大马路相连。江边马路与中正路交汇之后,镇江的水陆交通就可互相连接,发挥更大的作用。

省会道路规划的目标是最终形成“城内以中正路、南门大街、青云街、斜桥街为主要纵干,中山路、正东路、堰头街、水陆寺巷、千秋桥街为主要横干;城西北部以江边大马路、中华路、西门大街及宝盖路为横干,宝塔路、山巷路及伯先路为纵干;城南以中正路及南门外大街为主干;城西南及东北以省会路、镇澄路及象山路为枢纽;其他次要街道各支路,依照地势及需要连接纵横主干。”

3. 省会功能分区的规划

《江苏省会分区计划》(以下简称《分区计划》)是省会建设委员会成立不久即制定的关于镇江市区功能分区的纲领性文件。分区计划将用地分为行政区一处,工厂区一处,码头区一处,商业区两处,住宅区四处(模范住宅区一处,平民住宅区三处),学校区一处,园林区三处以及旧市区两处,逐步进行建设。

《分区计划》中的行政区位于老城的中心地区,“自北门城内起,沿中山路第三段以西,经弥陀寺巷至中正路以西”。码头区规划于北固山与象山之间的长江沿线重新建设以避开长江泥沙淤积的影响。工厂区规划于花山湾地区,紧邻规划中的象山码头区,货物运输便利,且位于城市东侧的下风处,无煤烟污染之虞,又远离喧闹的城市住宅区,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分区计划》中的商业区则位于象山码头区以西,包括大教场、虹桥路,新河路,运河路,鼎新街等处,寄希望于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能为镇江带来繁荣的商业。学校区位于鼎新街至鼓楼冈一带。选址在此的主要原因是这一带较为僻静,且远离商业区,无喧嚣之扰。

《分区计划》中的园林区以“使全市民皆得享受园林之乐趣”为目标,规划了大量城市公园,如金山公园、林隐公园、甘露公园、象山公园以及伯先公园。住宅区是《分区计划》内占地最多的一项。根据“宜于清静及隔离工厂之地”和“住客来往市廛之时间经济”两个原则,规划演军巷至北水关的区域,作为工商两区内工作人员的住宅区。城东和城西的大片空地也被划为住宅区,以备城市未来的发展。《分区计划》中的旧市区包括由西门大街经中山路第一段至宝塔巷止的城西一带,与南门大街两侧城南一带。这两处是镇江在清末民初人口最为密集的两个区域,政府的财力有限,难以负担旧城改造的庞大支出,只能划为旧市区“以留待逐渐之改良”。至今,西门大街(今大西路)一带仍是镇江传统民居保留最完整的区域。

《分区计划》为民国时期镇江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确定了基本结构和功能分布,民国时期镇江的城市建设大体是在此框架之下进行的。从现代的规划观点来看,《分区计划》相当于城市规划体系中总规的层次,以用地规划为其主要内容。其主要用意是统筹全局,对于城市用地的性质进行划分,以保障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当时从普通城市升级为省会城市的镇江来说,制定这样一份规划是必要的。

4. 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在省会建设的各项规划出台之后,由省会建设工程处负责实施。省会道路的建设,从省会迁镇之后不久就开始进行,抗日战争期间中断,到解放之前,共修筑马路12条半。当时于民国18年最先修筑的是东西、南北两条干道中山路和中正路(今解放路)以及通往镇江最重要的风景名胜地金山的金山路。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省会建设工程处又先后修筑完成了6条主要道路,包括:通往林隐公园的林隐路、通往北固山的北固路、填平运河大口门段而成的中华路、连接中华路与中山路的宝塔路、与城外联系的镇澄路和省句路省会段。1936年,政府筹备扩建连接老城与西部旧市区的西门大街,征地和拆迁已经完成之时,被抗日战争爆发所中断。这些道路在空间上的分布来说,基本覆盖了镇江市区的全部。其中道路最密集的两个区域是市中心大市口和城西的旧市区,火车站则是多条道路的汇集地。但是除了这些干道,大多数城市支路仍是以碎石路为主,道路状况不佳。

到1936年,整个镇江城区初步形成了4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城里是省政府和县政府的所在地,为政治中心;城外西部大西路沿线是当时镇江的商业中心;以原租界为核心的小码头区域工商云集,是镇江的实业中心;运河以东、城墙以北的河北区域则是商行堆栈集中的物流中心。这种功能布局没有完全实现省会建设《分区计划》的目标。以工业区为例,虽然工业区的选位非常合理,但由于当地商人的观念转变较慢,镇江的工业并没有因此而兴盛。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镇江城大小工业企业约300余家,资本总额约500万元。这些工厂散布在镇江城内外各处,并没有形成集中的工业区。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镇江作为省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通过功能分区、道路拓宽、土地整理与新式市政设施的修建,镇江逐步完成了从传统运河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型并影响至今。但是,由于当时的规划缺乏遗产保护的观念,忽视了大运河对于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价值,在运河航运功能减弱的情况下,采取了填埋局部河道并修建道路的处理方法,对城市的历史信息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当前,我们正面临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回顾民国时期镇江的城市规划,并反思其中的问题,吸取其中的有益经验十分有必要。特别是在当前大运河申遗的关键时期,如何减小商业地产对城市中运河遗产的冲击,避免重犯民国时期的错误,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省会建设工程处.江苏省会建设.民国20年

[2]贾子彝.江苏省会辑要.民国25年

[3]镇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江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4]镇江市城建档案馆.古城掠影——民国时期镇江城市建设[M].古吴轩出版社,2001.

篇4:镇江新区城市主干路施工组织设计

关键词:路线设计  机非分隔带  双向四车道  路基土方

1 新区主干路的总体设计概况

1.1 公路路线的设计 从设计学角度来看,公路路线的设计是一般道路设计的基础,道路路线是后续设计工作开展的基本依据。在路线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使用1:2000的地形图,根据地形图上面的基本地理信息实际线路勘测报告,科学合理设计公路路线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并根据实际地理位置情况选定恰当合适的桥涵类型。后续跟进工作还需要制作好必要的施工测绘图、表,需要计算的表单数据分类清楚,加以整理备案,形成科学的施工技术说明书。

1.2 路基路面设计 在完成路线的基本设计之后,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路基的定型设计,其中路基包括配套的防护栏、系统排水设施、支档墙体工程、特殊地段的路基处理等。总体上看,路基是公路施工环节工期较长的一部分,质量可靠的路基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沉降,在沉降之后,其配套设施是否存在问题,才可以更清楚的检验。

1.3 桥涵初步设计 镇江新区的主干路,在实际路线选择过程中,为了减少对道路交通的阻碍,在不少地方增加了一些桥涵,桥涵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地质规律,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形态,减少大规模机械施工作业。技术人员要根据勘测的详细数据资料,认真做好桥涵标准图设计筛选工作,相关技术要点、施工工艺的要求,要形成书面文件。

1.4 施工组织设计 在完成上述设计内容的基础上,项目总体负责单位要根据设计工程总量的大小,合理安排组织施工,不同的施工地段,要配备合适的施工队伍。并制作相关施工成本预算,施工进度的合理预期,建立相关合同资料的档案。

2 路线及工程概况

该段路线从走向上看,它属于镇江新区的一段主干道路。其路线设计的相关技术指标如下:路幅宽度60m,双向四车道,中央分隔带3m,机非分隔带2*5m,行车道为2*11m,辅道为2*8.5m,人行道2*4m。设计车速为60km/h,路线总长909.796m。本次纵断面设计设置了两个变坡点,填方边坡1:1.5,挖方边坡1:1.0,机动车道、辅道、人行道、机非分隔带、中央分隔带横坡1.5%,人行道横坡2%。

3 路线平面设计

路线平面上的中线为一条空间曲线,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就是所谓的路线平面。对路线平面的设计要依据路基的基本形状和总体平直度,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交通负荷,因为道路的长期使用,主要是为了分担其他交通要道的车流量压力。社会因素的影响,需要设计人员认真考虑。

4 公路沿线的气候、水文特征、地形地震地理及与公路的关系

该主干路的大致位置是在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度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受这种气候的影响,镇江地区一年之中,冬冷夏热,温差较大,并且有着明显的旱季和雨季,在冬季寒冷干燥少雨,而夏季则高温多雨,总体上看,镇江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600mm。根据这种气候特色,公路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仔细考虑,尤其是夏季降雨的影响,施工时要合理避开暴雨期,避免路基和水泥、粘土的建筑材料被水冲毁,一些不易和水混合的材料,在雨季也很容易变质。

5 沿线材料分布情况

公路沿线5km以内有较丰富的砂砾材料、砂,当地沿线无矿石料场,矿石材料需要外购,相距约10km。相距20km左右处有水泥厂和石灰生产厂;钢材等建材,可在邻市进货,相距20km左右。

6 环境保护

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在公路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对原始环境破坏较轻的方案。对于耕地的占用、植被的破环、山体的破坏,都应尽可能减少,例如在公路沿线建立绿色植被防护栏,减少今后车辆行驶带来的噪声污染、尾气污染。本路线设计考虑了道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尽可能多的利用原路段,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对于道路施工造成的取土坑、弃土区填方及挖方边坡采用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必要的防护措施。

7 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运用情况

为了优质高效完成本项目勘测设计任务,在工作中采用了一项新技术:广泛采用了AutoCAD技术,全部图纸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做到优质高效准确。

8 其他事项

其他未提及的施工事项,施工时必须严格执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及其他部颁施工规范。图纸中所提的混合料配合比,仅供参考,施工时应以现场试验为准。施工中若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时,应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郑瑞杰,张敬民.无常年流水地区涵洞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2]孙学权.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与技术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3]钟桂发,肖道南.桂梧高速公路设计建设管理向国内外市场开放[J].公路运输文摘,2002(04).

[4]李梦真.高速公路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初探[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08).

[5]李锁哲.沿海地区高速公路涵洞和通道的布置与设计[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08(06).

篇5:镇江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行动计划

(2009—2011年)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镇发„2008‟44号)精神,为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目标责任状》各项任务的完成,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创建理念,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镇江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形成“抓创建、促发展、优环境、办实事、树典型、显特色”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力争在2011年跨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行列。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把培育人、塑造人、依靠人、服务人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共享创建成果。

循序渐进原则。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为依据,从基础工作和基础设施抓起,一项一项抓推进,一件一件抓达标,积小成为大成,聚小胜为全胜。

因势利导原则。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选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活动,在参与活动中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求实创新原则。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文化教育、媒体宣传、心理疏导、典型示范、社会监督等各种方式,创新创建载体,提升创建成效。

三、重点任务

(一)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

以推进“大爱镇江”主题活动为主线,以迎接镇江解放60周年、国庆60周年和迎接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围绕树立公共意识、践行公共道德、规范公共行为、恪守文明规范,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教育活动。制定出台《“争做文明市民、共建美好家园”----新时期镇江人文明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组织编写《镇江市文明市民行为规范读本》,制定镇江市《文明市民公约》,突出公务员、未成年人、新市民等重点人群,组织系统培训和专题辅导,举办“争做文明市民、共建美好家园”知识竞赛,促进文明素质的养成。组织开展“我爱镇江”系列道德实践活动,每年评选“大爱之星”,积极推荐“道德模范”,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倡导见贤思齐、学习先进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弘扬爱祖国爱家乡的民族精神,增强创业创新的时代观念,普及科学健康的生活知识,营造遵章守纪的社会风气。

(二)文化设施建设推进行动 建成镇江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新广播电视中心等一批精神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加速推进市体育会展中心、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加大力度实施市及各辖市区档案馆升级建设工程,2010年必须全面达标;整合社会资源,规划建设市科普场馆(含电子科普画廓、流动科技馆等);加速建设金山湖景区,完成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建设任务,建设西津渡博物馆,打造好“镇江第一景”;实施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点是各辖区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实现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全面覆盖;各辖区、镇江新区文化馆、图书馆等阵地建设全面达标,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全面达到考核标准。

(三)城市市容环境优化行动

进一步推进“大城管”运行体制,严格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和环境保洁责任制,实施各部门责任捆绑和奖惩考核,切实加强对商业大街、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广场等重点窗口区域的管理,大力治理乱搭乱建、乱贴乱画、占道经营等违章行为,重点整治南门大街夜市、寿丘街夜市大排挡、新马路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实施道路硬化、园林绿化、路灯亮化等重点项目,确保公共设施功能完好;着力推进“文明工地”建设,美化围挡,控制噪声,规范建筑渣土转运,减少工地扬尘,净化城市环境;全面完成市区集贸市场升级改造任务,实施基础建设与强化管理同步,重点解决“市场内摊位空置、市场外摊点遍地”问题,做到“归市入场”,通过“星级文明市场”评选,提升集贸市场管理水平;

(四)城市交通文明畅通行动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管养和维护,机动车道无侵占、毁坏现象,路面无明显坑洼积水,科学设置交通路口信号灯,斑马线、隔离栅栏,推进交通信号智能化。加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公交专用道建设,建成南徐新城公交停车场、焦山公交枢纽站和北部滨水区公交枢纽站,完成出租车更新和公交线路优化任务,方便市民出行。组织开展非法营运车辆集中整治行动,形成高压态势,从源头上打击和遏制非法营运蔓延势头。大力开展交通文明示范路口、交通文明示范道路创建活动,创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秩序,使市民对公交站点布局和交通便捷满意度不断提高。

(五)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行动

推进“阳光政务”建设,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市长信箱、网上论坛等形式,让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深化“诚信镇江”建设,建立健全个人和企业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建立完善律师、会计师等重点人群的执业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深化“百城万店无假货”及“放心消费”等创建活动,建成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1条,建成省级“放心消费一条街”2条,定期评选“放心粮店”、“放心药店”,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经营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为民办实事的投入,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目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提升。

(六)社区管理规范达标行动

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规范,社区党组织领导坚强有力,支持和指导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全面推行居民直接选举,强化物业管理监督工作,推广实施老小区物业管理。社区卫生和计生服务全面达标,每3-10万居民拥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设有固定的文明城市建设宣传栏或宣传橱窗,建有社区图书室和多功能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楼幢创建活动,组织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健全社区应急反应机制,创建“平安社区”,社区居民对创建工作支持率大于90%,对创建活动满意率大于80%。

(七)窗口行业和重点区域示范行动

组织实施“1234510”文明城市创建示范行动:“1”是建设一条文明城市创建示范路(长江路);“2”是建设两条城市客运服务示范线(一条公交车优质服务示范线、一个优质服务出租车队);“3”是建设三个特色文化示范场馆(图书馆、博物馆、民间文化艺术馆);“4”是建设四个文明创建示范精品社区(丹徒、京口、润州、镇江新区各一个);“5”是建设五个城市文化示范广场(大市口广场、梦溪广场、金山广场、春江潮广场、珍珠广场);“10”是建设十个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单位。通过精心培育,典型示范,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的创建格局。

(八)文明城市创建品牌行动

着力加强“大爱镇江”城市品牌的包装推介,隆重举办“大爱镇江”新闻人物颁奖典礼,邀请中央新闻媒体进行专题采访和集中宣传,邀请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组织力量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不断扩大“大爱镇江”品牌在省内外的影响。组织“公民文明素质指数”和“行业文明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专项测评,开展城市文明“市民行动日”系列活动,拓展“生命志愿者”、“社会妈妈”、“四点钟学校”、“城乡结对”等特色品牌活动内容。将品牌打造作为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力求各辖市区都有一批创建品牌,各乡镇和街道都有一个特色品牌,各部门和各社区都有一个特色活动,形成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各展其长、争奇斗艳的叠加效应。

(九)精神文明基地建设行动

整合社会资源,增加必要投入,实施综合管理,着力建设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基地:由市总工会、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牵头,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劳动技能大赛,推出一批创业标兵和技术能手。由团市委牵头,开展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建设,在街道、乡镇和社区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站,形成遍布城乡的志愿者服务网络。由市文化部门牵头,开展民族文化基地建设,依托乡镇、街道和社区,以国庆60周年为契机,推出“文化嘉年华”国庆系列联欢活动,发掘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由市文明办牵头,会同有关辖市区和部门,选定合适地点,积极争取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项资金,建设我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通过项目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使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基地硬件上水平,软件创一流,发挥出良好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作用。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完善机制,典型示范(2009年)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制定下发《镇江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行动计划(2009—2011年)》、《2009年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重点项目》等文件,实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和项目化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九大行动”,命名公布一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示范点”,重点打造“大爱镇江”城市品牌,形成典型示范、点面结合、整体推动的创建格局,全面完成创建工作进度。针对2008年文明城市考核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重点推进市及辖区国家档案馆、科普场所和街道乡镇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提高恩格尔系数和森林覆盖率,切实改进青少年活动场所被占用以及网吧管理松懈等突出问题。

第二阶段:奋力推进,全面达标(2010年)

2010年是新一轮文明城市考核测评截止之年,各项指标以年底统计报表数据为准,因此,要把2010年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达标之年。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目标责任状》的要求,进一步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明确重点,组织攻关,狠抓落实,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在硬件设施上,要逐条对照,逐项推进,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务必消除可能扣分的“硬伤”;在软件服务上,要精心组织,精心策划,通过开展各类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提高党政机关和窗口单位的服务水平,着力提升市民群众对党政机关行政效能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满意度,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真正抓成“惠民工程”、“实事工程”。

第三阶段:巩固成果、组织迎检(2011年)

认真总结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的经验和不足,制定迎接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测评实施方案,调整充实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组建有力的迎检查工作班子,全面展开迎接文明城市检查考核工作布局。举全市之力,全面发动,全员参与,打响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攻坚战”,把巩固成果、展示亮点、查找差距、集中整改和迎接考核等各项工作有机整合起来,有条不紊地组织迎检工作。邀请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对我市创建工作进行专项调研和集中宣传,提升我市创建工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广大市民对创建工作的满意度,力求以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精神面貌迎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考核。

五、推进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每年年初召开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印发创建工作行动计划,部署落实创建工作任务,签订创建工作目标责任状,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真正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四套班子领导联系点制度,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专题视察调研,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创建工作。通过召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现场观摩会、工作点评会和述职报告会等形式,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并形成制度规范,长期坚持。

2、实施目标考核。制定下发《镇江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考核细则(试行)》,从2009年开始,组织实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目标考核管理,考核对象分两个序列。第一序列为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镇江新区等4个辖区,各辖区总分为200分。第二序列为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卫生局等25个部门,各部门总分为100分。考核方式为季度抽查、半年预查、考核,考核情况书面报告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计算得分纳入镇江市科学发展评价考核目标任务的年终考核内容。

3、进行社会动员。强化社会宣传和舆论宣传力度,在城市中心广场及主要道路设置长期性公益广告和宣传橱窗,常年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知识和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在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开设专栏专题,宣传创建工作动态,展示创建工作成果,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委及文明办的组织协调作用,充分发挥驻镇部队、群众团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各类组织的积极参与作用,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城市文明行动日”等活动,汇聚创建合力,扩大创建声势。

篇6:镇江城市规划

来到规划馆门口,那钢琴般的`外形让我们惊叹不已。馆长正在入口欢迎着我们呢!我兴冲冲地奔过去,好奇地问:“馆长叔叔,为什么把规划馆建在这里呢?”馆长指着两边说:“这里北临南徐大道,西临檀山东路,东是南山风景区,交通便利。”“那为什么把它设成钢琴状呢?”我忍不住追问。“这个嘛,”馆长笑着顿了顿,“钢琴能给人带以优雅感,十分美观大方。”说完,带我们进入了展览厅。

进入序厅,“天下第一江山”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我不解地问馆长:“请问为什么把‘天下第一江山’放在序厅呢?”馆长指着地图上的北固山说:“北固山是我们镇江历史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把山顶的‘天下第一江山’放在这里,是为了展现镇江的历史文化。”我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来到总体规划模型厅,我们上了楼梯,细细观察着脚下的模型,不时对大屏幕上的短片啧啧赞叹。我边看边问馆长:“镇江的发展情况您定是了如指掌。那您可以对现在的镇江做一个评价吗?”馆长思索了一会儿,说:“现在万达广场落成之后,大市口的压力明显得到缓解,丁卯的崛起令人欣慰,镇江南站、行政大楼都已经成为镇江的标志性建筑。”我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最后我们参观了历史文化厅,在看完孙权、周瑜和鲁肃的雕像之后,我问:“馆长叔叔,请问您为什么把孙权等人作为历史文化厅的象征呢?”馆长指着孙权说:“吴文化是我们镇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展现了我市的大好河山,反映了我市的悠久历史。”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我们就不知不觉地结束了参观。我们依依不舍地与馆长挥手告别。

篇7:镇江城市规划

镇江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步伐,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创建目标

依托镇江固有的良好自然、生态条件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创建成果,科学规划,加大建设力度,细化目标,狠抓落实,力争用3—5年左右时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创建成功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二、工作内容

充分发挥规划先导作用,修编《镇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镇江市水体保护控制规划》等专项规划,同时强化各相关部门行业职能管理,加强城市“绿线”、“蓝线”、“紫线”和“环境污染控制排放”的管理,加强城管综合执法,通过规划控制和建设推进,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与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协调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 1.完善“绿色图章”、“绿线”管理制度。划定的各类绿地绿线不得随意侵占,城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配套绿化工程,必须与主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规划部门在核发项目施工许可证时,须有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前置性审查意见;项目竣工验收时,须有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城市建设各投资主体实施的重点工程绿化规划设计方案,须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2.加快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修编《镇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定《镇江市绿线规划》。加快市域范围内各类公园、广场绿地建设,优化公共绿地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市民出行500米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加强城市分区内的道路、河道绿化,建成道路水体绿网系统;推进城市分区之间城乡一体的生态防护林、绿色景观通道建设;保护开发和利用滨江湿地资源、南山风景名胜区和宁镇山脉东部森林景观资源;不断创新老城区的各项增绿举措,增加绿量;确保各类新、改、扩建项目绿地指标达到规定要求,新建城市主干道绿化面积不少于30%,次干道不少于25%,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不少于30%,旧城改造不低于25%;注重各类绿地、风景区建设的功能、地域文化内涵及景观特色,经过3年的努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3%、38%、12平方米以上,三项主要绿化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3.有效保护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保证建成区新建、改造的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比重≥70%。

4.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市域范围内植物种类进行普查,编制《镇江市植物多样性规划》、《镇江市城市绿化树种规划》;大力推广乡土树种,确保市区本地植物指数≥0.7,综合物种指数≥0.5,生物多样性更趋丰富。

(二)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1.保持镇江“城市山林、大江风貌”的城市地域特色,保护三山风景区、南山风景区等自然生态资源,对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实行重点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利用“南山北水”的特色地貌,科学布局城市建筑和绿地,使城市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确保热岛效应程度≤3℃。

2.通过严格管理废气排放源、推广清洁能源、实施工程治理等措施,努力控制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及饮食服务业的废气排放总量和浓度,确保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每年大于300天。

3.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管网水质年综合合格率100%,自来水普及率100%,实现24小时供水,城市污水处理率≥70%。

4.综合整治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噪声,科学设置噪声绿化隔离林带,有效控制噪声污染,确保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dB(A)。

5.合理布局和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加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的集中处置能力,努力发展垃圾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减少对人居环境的危害。

6.大力推广建筑节能、节水技术,推广应用低能耗环保建筑材料。提倡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制定《镇江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的指导意见》,加强园林绿化科研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7.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涉及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决策和开发建设项目,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对市民、学生的宣传教育,培养广大市民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主人翁意识。开展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和机关等丰富多彩的生态创建活动,确保公众对城市生态园林环境满意度≥90%。

(三)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1.完善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各项城市基础设施,无重大基础设施事故。

2.加快已确定电网项目的建设,确保电网项目按时投运,为城市发展提供可靠电力。根据电网发展规划和负荷预测,紧贴城市发展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进展,科学滚动调整城市输、配电设施规模。

3.完善城市公共卫生设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急救体系,在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应急救援、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建成较完善的体系。编制《镇江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建设规划》,加强新扩建城区空白点建设,调整中心站点设置,合理划分服务区域,确保全覆盖。明确社区卫生相关政策,增加投入扶持力度,解决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建立起覆盖全市各地的交通事故抢救绿色通道,确保事故伤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4.建设与完善文化、体育等各种娱乐和休闲锻炼设施,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室)达标工作,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形成稳定的运营机制。

5.建立高效协作、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有效缓解行路难、停车难问题。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合理组织交通,加大交通整治力度,全面推行轻微事故快速处理,保障交通畅通有序,实现主干道平峰期平均车速≥40km/h。

6.确保城市道路完好率≥95%,保证交通设施完备、高效、稳定,确保城市交通系统运行高效。开展城市畅通工程建设,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网,提高公交车占有率。

三、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市有关部门将根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检查评分细则》,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与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各区、各部门要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制定具体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确保在规定期限内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二)多元筹措,保证投入。要将公园绿地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在城市建设维护费安排中,要加大对园林绿化建设项目的投入。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全社会参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三)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市各新闻单位要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生态建设和积极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意识,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民重视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组织保障

篇8:镇江城市规划

一、旧城保护和新城建设

在规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旧城保护和新城建设问题。镇江是一座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建筑不能随意搬迁, 如何让文物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之间和谐发展是镇江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必须考虑的一大问题。镇江在城市总体规划上也避开古迹另建南徐新城和丹徒新区等, 并对古建筑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如西津渡等。但一个城市没有历史就不是一个完美的城市, 旧城规划改造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继承城市的历史精华并将其转换到现在和将来中去;二是优化古城环境。这同样也是镇江古城修建中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建议采用德国保护措施:第一, 对古建筑、古文化有选择性地保留。保留下来的历史古迹可以为社会服务, 解决维修和管理经费的问题。第二, 在古城中建立规模适中的纪念性广场。在狭窄弯曲的小巷行走时, 突然出现的历史性主题广场让人眼前一亮, 视野开阔, 在被历史吸引和征服的同时也可以充分享受广场咖啡座带来的现代化休闲。第三, 镇江应改变重景观轻生态、钟爱草坪而对乔木的保护力度不足的观念, 在广场附近栽植大量的乔木, 在自然的阳光和空气中做到历史和现代的融合。

精致的城市建设是深化精细管理工作的基础, 也保证了城市管理的目标化、标准化、精准化和人性化。

二、建设项目成本和生命周期

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城市部分土地功能的转移, 这无形之中就触及到了建设项目的成本和生命周期。每个大型规划项目的建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然而其旺盛的生命力是城市良性发展方向的关键。作为规划管理部门,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但要分析项目财务成本, 对环境、产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也要作为成本来综合考虑, 以便从规划的角度引导项目建设, 有效地降低不切实际的城市经济负荷, 保证城市规划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借鉴欧洲规划经验, 建议镇江从以下几个方面延长建筑项目的生命周期。

1.增加项目规划的生命周期论证环节。在建筑的规划审批过程中, 除了完成必须的审批手续, 还应对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进行必要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套用规范和规定, 而要细化至每一街道与市中心功能的关系、人行道的宽度、出入口和室内商场的交通线路等方面。周密的规定可以为建设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并尽可能地缩小城市演变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在欧洲, 对城市规划问题的研究相当细致和到位, 甚至城市中的垂直绿化都有专人研究;再比如选择某一区域设立城市购物广场后附近其他地区一律不得再建大型购物广场, 目的为了保护购物广场的利益, 有利于购物广场的良好生存。

2.环境保护问题渗透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镇江也要改变以人口决定用地的做法, 改为由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决定城市发展空间和规模, 即由以往的“需要多少”转变为“只能多少”为主, 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3.组建城市规划项目负责团队。城市规划项目团队由环境学、工程学、法律、运输、设计、美学等各个领域的人员组成, 这样的组队方式使得城市设计的目标不再是单纯地提出具体开发规划, 而是构造总体设计蓝图、完善城市发展的过程。

4.构建特色创意文化城市。特色创意文化城市是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创意与活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可以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城市魅力, 从而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在多元化文化和创造性思维主导世界的时代, 城市规划也要兼顾到灵活高效的特点。

三、全局规划和局部规划

全局规划和局部规划是一对矛盾, 规划管理者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界限, 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这也是摆在镇江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面前的又一大难题。借鉴香港城市规划管理经验, 建议如下。

1.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镇江目前也早已完成《2002-2020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但距离2020年只有八年, 进一步的规划工作也应提上日程。

2.规划动态化发展。规划管理过程是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演变过程而逐步完善的, 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城市状况需要有与之配套的规划管理方法和法规。因此镇江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规划探索的过程。以周期长短为例, 长期规划发展要留有足够的弹性, 以保证在规划的发展循环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而短期规划要有足够的稳定性, 对城市的每一个空间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蓝图。

3.局部要精心、精细。态度精心, 过程精细, 结果就会是精品项目。因此要求每一位镇江规划管理人员也都能立足于本职工作, 把目光放在细节上, 将管理的触角向小街巷延伸, 考虑各个局部、各个事件、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做到管理上精雕细刻、服务上精耕细作、技术上精益求精、花费上精打细算。

四、信息共享和机构分工

目前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会分配到不同的行业部门, 而各个行业部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 极易导致三个问题:一是各部门总体规划的推进时间参差不齐, 影响整个规划实施的进度, 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不良的经济效益;二是各部门信息交流不畅, 使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 (如重大工程的建设、城市交通监察管理、城市防灾救灾等) 无法综合运用各种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三是规划管理部门信息系统功能强大、数据种类多和信息量大, 导致规划管理者无所适从。

建议以信息现状为基础, 以法定图则为核心, 系统整合各类规划成果,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的规划管理工作平台, 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困惑规划管理的“多头规划”和“规划打架”问题, 为实现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

五、人与制度

城市规划管理的本质是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从而提高居民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因此管理中人和制度同样重要这个事实毋庸置疑。借鉴德国和新加坡的的城市规划经验作如下建议。

1.鼓励公众参与规划。镇江在严格执行政策规定的同时, 对涉及群众利益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日照及交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控制性指标, 应采取现场和网上公示的办法, 用3-6个月的时间广泛征询和认真答复公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及时发现社会矛盾, 反复完善规划内容, 确保群众居住更舒适、安心, 从而提升精细化管理效率。

2.明确的制度下细化管理流程。香港对每一种管理行为的实施步骤、时间、程度都在制度上做出了明确规定, 并细化管理流程和工作目标, 固定流程中每个岗位和责任。如对街道清洁有“六无”和“五净”的标准要求;对公务员的管理规范资料有六大本、近1米高, 其中既有大的规定也有细节要求。

六、注意事项

1.加大精细化管理的宣传力度, 营造积极学习氛围。镇江规划管理部门需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着力培育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意识, 让更多的干部和职工了解它的内涵。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 镇江市规划局2012年5月颁发的《关于在全局系统开展精细化管理征集活动的通知》正是教育宣传的步骤之一。同时镇江规划管理部门也需充分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公益广告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进一步引导全镇江人民关注并积极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活动, 形成人人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互动氛围。

2.提供具操作性的“规划指引”。为避免和控制镇江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镇江规划管理部门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技术规范的执行以外, 还需要出台针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具体政策, 提供一系列具操作性的“规划指引”。镇江市规划局2012年5月颁发《关于在全局系统开展精细化管理征集活动的通知》所征集内容中包括的精细化实施细则和意见也是“规划指引”的一个关键步骤。但是也要注意的是, 在规划指引出台后, 具体操作人员还要适时反馈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的信息, 便于及时修订有关制度, 以完成从实践回到理论的第二次飞跃。

3.落实到位。精细化管理一个连续的过程, 是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的管理模式。规划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中都要起主导作用, 部门应将把每一个单元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岗位、职工身上, 真正做到全面具体、职责明确、定性定量。同时将精细化管理内容纳入各单位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量化管理目标责任制中, 并进行综合考核, 将考核成绩作为考核部门及其负责人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 以增强其切实抓好精细化管理目标落实和督导的积极性。

上一篇:《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下一篇:到教务处办理出国承诺书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