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学案(第3课时)

2024-04-25

浮力学案(第3课时)(精选4篇)

篇1:浮力学案(第3课时)

《逍遥游》(节选)导学案

第三课时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一、要点探究

1.“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2.《逍遥游(节选)》的说理有什么特点?

二、练习巩固

1.下列名句文言句式不同类的是()

A.之二虫又何知!B.彼且奚适也?

C.《齐谐》者,志怪也。D.彼且恶乎待哉?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的结果。

B.天之苍苍,其色正邪?意思是,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是:彭祖是如今独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D.奚以知其然也?意思是:知道它是怎样的呢?

3.选出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课文第一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南冥者,天池也”,写鲲鹏之大,第二层到“亦若是则已矣”,写鲲鹏与世间生物都是凭借外力活动的,第三层到“而后乃今将图南”,写强大的外力的作用,第四层到该段结束,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B.第一段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阐明了大凡事物的活动都“有所待”的原理。

C.课文第三段用了类比法、举例法、对比法,层层深入,论证了只有“无所待”才能成为“至人”的观点。

D.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尽管他吸收神活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但还是保留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7题。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而控于地而已矣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风之积也不厚”的“也”用法相同的是()

A.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B.其负大翼也无力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是何言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相”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 B.相见常日稀

C.儿已薄禄相 D.乐桓子相赵文子

7.逍遥,意思是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的活动。本段所写的鲲鹏能够高飞九万里,能够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扶摇”,意在说明什么?下面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鲲鹏借助风力,高飞万里。B.突出鲲鹏的气势。

C.突出鲲鹏的逍遥。D.说明鲲鹏是有所待而不逍遥不自由的。

庄子的逍遥世界

鲍鹏山

庄子是个过苦日子的“天仙”

我们今天谈的人物是被人称之为“天仙”的人物——庄子。《庄子》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到底怎么谈,谈哪些问题,是很伤脑筋的一件事情,因为内容太多。庄子的著作在先秦诸子里面除了韩非子以外,是最多的,而且他的思想的深度更是在诸子里面也算是最难懂的一位。我们今天就这么漫谈一下,主题就是从他的《逍遥游》《齐物论》说起。

庄子是一个战国时期了不起的思想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很辉煌的时期,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有个观点,他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面,人类奠定了自己文明的基础,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就是古希腊的时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在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在中国则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我们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

先秦的思想家有很多,庄子是其中特别有特色的一个,他跟其他的诸子相比有他自己很独特的生活的习惯、独特的性格、独特的思想。那么庄子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庄子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过苦日子的人,物质生活过得非常的苦。

虽然先秦诸子不得志,但是他们的物质生活过得非常的好。比如孔子,我们从《论语》上看得出,孔子的生活非常讲究,在饮食上特别讲究精细,你可以想一下,在饮食上特别讲究精细的人至少不会担心生活问题。孟子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孟子比孔子过得还要好。孟子在齐国,齐宣王那个地方,拿的是相当于部长的工资。孟子的派头非常大,上街的时候有马车,相当于现在的轿车,后面还有数十辆马车跟着。

可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庄子过的是什么日子?完全不一样。庄子是战国时期惟一一个衣食不济过苦日子的人,他的日子苦到什么程度?我们这里有几条庄子自己的记载。

有一次庄子去见梁惠王,穿的居然是布,就是麻布,而且还是打了补丁的,他的鞋子也坏了,用一根绳子绑在脚上,这就可以看出庄子的贫穷。梁惠王说,先生,你怎么弄得这么狼狈?庄子说,我这叫贫穷,这不叫狼狈。

庄子家里穷,向别人借粮食,向谁借呢?监河侯。我估计可能是负责黄河水利工程的人,搞工程的人我们知道,一定有钱。监河侯说,现在没有,你等一等,等我税收拿上来以后,我给你借300斤,这显然是拖延战术,不愿意借。我们能理解监河侯,借给庄子肯定是还不起的,但庄子是一个绝顶的天才,他编出了一个故事来。他说:我在向你借钱的路上,听到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东张西望看了半天没有人,后来看到路上的车辙里有一条小鱼在喊我,说我快渴死了,你要救我。我说等我到吴越去,请吴越的国王挖条运河来救你。鱼说,那个时候你只能到卖鱼的市场去找我,因为我已经成鱼干了。他就讽刺了监河侯。

我们从这些故事里面看到的是什么?是庄子太穷了。那么你说庄子为什么如此穷苦呢?孟子过得很好,为什么他不可以呢?这跟庄子本人的生活态度有关,他不愿意和这些诸侯合作,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他要保持自己的独立。

我们怎样去理解庄子的文章

我们了解了庄子的生存状况,才能了解庄子的思想。我们看《庄子》,翻开书就是《逍遥游》,这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绝对自由”。庄子用的词是“无待”。待就是“恃”,就是凭借、依赖。无待就是无恃,无所凭借,无所依赖。什么叫绝对自由呢?如何才能做到绝对自由呢?当一个人无所凭借的时候他就绝对自由了。

庄子告诉我们的是,一切我们所依赖的都是有局限的。包括知识、经验、常识,凡是我们依赖的都是有局限的,假如我们就依赖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的局限性会变成我们的局限性。庄子有时候反对知识,他讲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这个世界是无限的,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所以你应靠德行、靠良知、靠心灵,因为世界无限,而知识有限。有限的知识就变成我们的局限了。甚至更糟糕的,我们看起来是在依赖物质,实际上物质控制了我们。

在《逍遥游》里,庄子还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小大之辨。庄子的《逍遥游》写了一些很大的东西,比如大鹏,翅膀上千里。有的老师说庄子胡说八道,但庄子认为你进入我的文章就必须抛弃知识,抛弃经验,因为经验和知识是有局限性的。

这里就有个很大的问题,问题在于庄子的思想里没有小大区别,没有黑白的区别,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甚至活和死都没有区别。

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等都是有局限的,这是小。但是庄子有没有嘲笑这个小呢?没有,因为这个小客观存在,无须嘲笑。但同时相应的世界和宇宙是无限的,是大。这两者之间没有大区别,没有高低区别。但是假如我们一定要用很狂妄的、自信的、有限的知识判断无限的世界,那就像用管子看天一样。管子不可笑,我们的知识不可笑,我们用管子看天的时候就可笑了。所以庄子认为没有“小大之辨”,只有“小 大用之辨”。这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的生活总是有局限的,你的官职不一定很大,你的地位不一定很重要,但是问题是我们可以做“大人”。

“道赋人权”是庄子最重要的现代价值

在庄子看来,万物来自于道。既然万物都是来自于道,我们每个个体都是自足的,自我满足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自我完善的,我们都来自于道,我们都有理由存在。都有根据存在,我们每个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合德的,合道的,所以谁也没有权利否定我们的存在,抹煞我们的存在,谁也没有权利强迫我们改变自己。所以我说这就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道赋人权”。这是“小大之辨”体现出来的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为自由确定了自然法的根据。

西方的人权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提出的,“人权宣言”的第一条讲到了人人都有天赋的人权,是不可剥夺的。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国,庄子没有明白人权这个词,但是他的思想可以非常合乎逻辑地自然推导这样的结论,道赋人权,因为每个人都是来自于道。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都来自于道,你有权,我也有权。这是庄子最重要的现代价值——道赋人权。

每个个体都有它自己的德,这个德跟现在讲的道德不是一回事,道是宇宙万物整体的规律,就叫“道”。什么是德?德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自身的特点,这是德。

那么既然每一个个体的德都来自于道,所以必须尊重这个个体,尊重这个个体的个性,那么自然就得出一个结论,自由。什么叫自由?倒过来读,由自不由他,我存在,我吃什么,由我自己决定。秋毫之末大小不是泰山来决定,是由秋毫之末来决定,由自就是自由。

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看法,在中国的古代文化里面,在先秦诸子里面,最具有现代价值的思想就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教我们怎样重新认识世界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世界?庄子认为真正的、科学的观物的方法是以道观之,无物贵贱。我们知道有贵有贱,但有这样的贵贱观就会导致歧视,导致我跟某些群体、某些阶级、某些特殊人的歧视。

我们知道读历史不是为了读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能为当下生活提供价值的学问是一钱不值的学问。我为什么特别强调庄子?因为在中国的今天,歧视的现象无处不在,甚至人们都已经习惯了。《齐物论》既有齐物还有齐论,庄子认为天下的言论也是平等的。这个思想很了不起,天下的言论、天下的思想也是平等的,天下的观念也是平等的。哲人的思想往往有雷霆万钧般的力量,没有康德的思想就没有法国大革命,没有马克思的思想就没有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没有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所以思想的力量,不可估量。

我们为什么讲《齐物论》?庄子试图告诉我们什么?试图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无限的,我们自身是有限的,既然世界是无限的,我们自身是有限的,我们推导出的真理并不一定在自己这里。于是我们就要想着给不同的思想和持不同见解的人以宽容和尊敬。到了这个时候,庄子讲的不仅仅是哲学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篇2:浮力学案(第3课时)

1、我要通过学习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我争取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在学习中我会激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想去了解更多中国的“世界遗产”。

学习重点:我要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和()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更深入地认识了解长城。

二、走进课文,了解长城

文中最后一自然段写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要仔细读一读课文,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要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

1.品读课文,寻找“奇迹”。(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我通过认真读文,知道长城很“长”。你看“远看长城,它像一条__”作者把“长城”比作,写得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长城的“蜿蜒盘旋”,在这里我也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________。从“一万三千里”我读出了长城 好长呀!好雄伟呀!

②我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一段,一定要读出长城这种雄伟气势。(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我通过细读这一段,能把表现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这些特点的词句用“ ”划出来,如:巨大的()和()。也理解了长城的()和()。我觉得长城的设计实在巧妙,这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高度体现!②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能修筑在这崇山峻岭之间,这么巧妙的设计能出自劳动人民,真叫人惊叹!我要和同学一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一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这一段,我感到古代劳动人民真是了不起!我要把他们付出血汗和智慧的句子画出来反复品味,如:“数不清的条石” 等。

②每每读到这些话语,眼前仿佛出现了当时的情景,我想大声朗读,以此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与赞叹,读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

2、感情诵读,赞美“奇迹”

这篇课文写得真好,我想带着感情认真地读一读,还要把我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三、学完课文,感受美:

我眼中的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心中的劳动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伟大的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链接:

读外国名人参观长城后说的话,读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

五、自选作业:

1、当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长城。

2、我要搜集了解更多我们国家的有关长城的图片和资料。

【合作探究】

阅读文本

建议:小组展开,采用多种形式,边读边勾画,要有感情、熟练。

文本探究

探究一:作者远看长城是什么样?找出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相关句子:

个人体会:

探究二:作者登上长城,看到长城有哪些构造? 列举具体构造:

解析指导1:它们的位置、样子和作用是什么?根据文字和图片画出示意图,尝试着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

解析指导2:你若是登上长城,目睹长城的雄风,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探究三: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导3:查找“奇迹”一词的含义,体会长城为什么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到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

解析指导4:把在文中找到的相关语段,读一读,用双色笔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加以体会。从“数不清、无数、一步一步、抬上”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因而发出了()的感叹。

体会“凝结”一词,说说这里指的是()和()相凝结,凝结成了()。为什么用“凝结”一词。

探究四:

课文作者采用哪些观察顺序来描写长城?

解析指导5:

句段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句段2: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哟普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句段1中,表示角度的词语是(),句段2中看出作者观察点的词语是上述两段,作者分别从()和()角度观察长城,所观察到的长城特点用句段中的词语表示是()和()。

句段2介绍长城的构造时,作者以()为中心,分别介绍了()、()、()上的相关构造。作者在这段中采用了(从上到下

从整体到部分)顺序来写。(正确的下面画横线)综合探究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影响?(小组展开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

解析指导6:第一、从历史上说,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讲,这一工程都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可以通过“孟姜女”的故事了解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个角度看,长城可以说使我们历史的屈辱,是古代君王残暴、懦弱的表现。

第二、从巨大的工程量来说,是个2000多年,劳动人民在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修筑了这样宏伟的工程,不得不让每个中国人深思,我们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民族精神。同学们还可联想一下汶川地震、甘肃的泥石流等等。来进一步体会我们民族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城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整理学案】

【达标测评】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1、选择完全正确的一组,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A、崇(cïng)山峻岭

凝(níng)结

陡峭 B、堡垒

气魄(pî)

屯兵(bīn)C、嘉峪(yù)关

盘旋

打仗(zhàng)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 美好

② 赞许

③ 地名

无论能不能得到嘉奖,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今天到场的嘉宾都是来自大连的青年朋友。()

浙江嘉兴的南湖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

① 聚集

② 村庄

今年,我们屯子里有三个年轻人报名参军。()

因为有关云长屯兵在路上,曹操只得收兵回巢了。()

3、读课文中的段落,完成练习。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额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带点的词说明作者由()联想到了()。

②、用“﹏”画出作者联想到的内容。

③、画“——”的词告诉了我们什么?

④、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长城与劳动人民。

建议:可用积累到的名言警句或古诗词表示。

4、拓展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1935年10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望断:望尽。屈指:屈指计算。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你最喜欢那句?为什么?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长城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第七册)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长城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第七册)2011-11-23

立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导学稿

课题:

17、长 城

课型:新授

主备教师:何锦弟

审批:覃梅君

时间:第 八 周星期

2011 年10月

班级: 四(2)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点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暑假里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能不能跟大家讲讲自己的旅游见闻?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自学性训练,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求的精神,是教师的教学常规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节课我们就全班交流一下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集中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可以不受课文记叙顺序的限制,可以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六千多公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除了书中的简短介绍,你还了解了哪些资料?

(4)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谁能读出长城的“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你了解的资料还有哪些?想象古代战争的场面,体会长城的防御作用。

适当补充: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修筑与明代,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多,“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对照图画,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

读出劳动的艰辛„„

读出非凡的创造„„

读出由衷的赞叹„„

4、长城的历史地位

(1)联系1、2、3自然段的内容,无论从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体达标

(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2、理清作者观察、描写的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观察(由远及近)——联想——抒情

3、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课堂检测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五、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pán xuán

bǎo lěi

zhì huì

()

()

()

2.比一比,再组词:

婉()

凝()

杖()

魄()

峭()

蜿()

疑()

仗()

魂()

俏()

六、板书设计:

远望

长龙

六千多公里

观察

近看 高大坚固

1、长城

联想

血汗和智慧

赞美

伟大的奇迹

第五组课文单元导学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扇扇窗口。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到以后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让学生充分感悟“世界遗产”的魅力。

第17课《长城》导学案

科:

级:

四年级

题:

型:

时:

两课时

间:

10月30日

主备人:

修改人:

审核人:

邹春莲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方法:

预习提示→了解课文内容→自主、合作、探究→集体交流、讨论→朗读品味→反馈、检测

学习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者图片资料。

预学案:

一、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预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划出不认识的字。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布置学生整理自己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者图片资料.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1、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总体特点。

3、了解作者的观察思路和文章的整体脉络。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课堂环节

我的想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3分钟)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 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检查新词认读情况:、强调字形难点、指导易错字的书写。

师重点强调:

①容易读错的字:旋、隔、屯、垒 ②容易写错的字:崇、嘉、慧、魄

3、解释新词: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4、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1、用多种方式认读新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垛子、瞭望口、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血汗、智慧、凝结、气魄雄伟、奇迹

2、? 用熟悉的识字方识记生字。

3、? 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4、选择喜欢的段落汇报初读情况。)

三、自主合作,初识长城。

(20分钟)

1、让学生根据学案小组交流,完成自学。

2、汇报交流:

(1)检查读课文的情况,知名轮流朗读。

(2)说说整体印象。长、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独一无二。

(3)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

四、检测、反馈。(7分钟)我们来填一填,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练习:说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什么意思? 本文是按()的顺序写的,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看长城,主要写长城的(),第二自然段()看长城,主要写长城的()。第三自然段展开()。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学内容、在阅读中深入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和“气势雄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当小导游向同学介绍长城。

课堂环节

我的想法

一、复习导入(2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交流汇报。

二、细读探究(26 分钟)

出示学案,自主学习:

(一)、远看长城。填句子1,分析作者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写作。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二)、近看长城。交流问题2、3

(三)、有长城想到。指导有感情品读重点句:(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赞美长城

1、教师小结: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4、朗读最后两段。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 崇山峻岭之间 蜿蜒盘旋。从 东头的山海关 到 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说话训练(6分钟)

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为什么称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吗?

推荐一两名小导游介绍一下长城。汇报交流

四、反馈、延伸,读写结合。(6 分钟)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长城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 血汗智慧

篇3:论语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后五则 课文 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2、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重点】:

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

重点字词释义。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第六则:

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本则

2、第七则:

三:______ 行:______ 焉:______ 其:______

善者:______ 从:______ 改之:______

翻译本则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______ 弘:______ 毅:______

仁以为己任: 已:______

翻译本则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______

4、第九则:

岁寒:______ 然:_ _____ 后凋:______

翻译本则

5、第十则:

以:______ 行:______ 其:______ 欲:______

加:______ 于:______

翻译本则

这一则的成语是( )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当堂背诵这后五则。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继续掌握这五则的内容。

篇4:巴东三峡学案第一课时

备课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总的印象。

(2)是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也就是有着旅游的顺序。

(3)是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比较出三个

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4)是了解游记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2)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3)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

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教学难点:

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位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法:四步循环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指导

1、新课导入

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300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三峡西起„„(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

2、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2)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自主学习

1)查找作者及作品。

2)检查预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4)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采用的是什么写景方式?

(三)反馈矫正

 积累运用,我最棒!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书写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玲珑(lóng)秭归(zǐ)悲惨(cán)凝望(níng 注意力集中。)....B.袅袅(niǎo)悠闲(yōu)崆岭(kōng)浣妆(wán洗,洗涤。)....C.蘷门(kuí)遗迹(yí)险峻(jùn)耸立(sǒng 高高的)....D.缈小(miǎo)调和(tiáo)蔚蓝(wèi)恐怖(kǒng 害怕。)....2.选出正确的选项()

⑴江南的山玲珑,树木葱茏可爱。⑵水从高的石滩上 下来,形势极可怕。

⑶远远的朝北望去,隐约的可以 八阵图的遗迹。

⑷天上一轮明月,已朝鲤鱼山的顶上,放射着 的光。A.美丽 倾泻 望见 清寒 B.秀丽 倒注 望见 清寒 C.壮丽 倒注 看见 清冷 D.秀丽 倾泻 望见 清冷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登上这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触摸它伟岸的躯体,聆听它沉雷般的心跳,问苍茫大地,有哪一条江河 ___ 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有哪一道大坝能____ 如此众多的智慧?有哪一座建筑能_____ 如此壮美的崇高?有哪一项工程能____ 如此伟大的传奇?

A.凝聚 积淀 写满 见证

B.积淀 凝聚 见证 写满 C.写满 见证 凝聚 积淀

D.见证 写满 积淀 凝聚

4.下面一段文字是对我国享有盛名的“三峡景观”的描绘,其中搭配和衔接不当的一句是()A、有人说,三峡像一轴展不尽的山水画卷。

B、也有人说,三峡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C、依我们看,三峡倒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D、它是“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这三个具有各自不同旋律、节奏的优美的画面组成。5.指出对下面的诗、谚语、典故在文中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A.“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B.“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瞿塘峡的雄伟、壮丽。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重在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D.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6.说说下面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①比喻②拟人③排比④引用)

①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石崖上还倒悬着不少的红色紫色的花。()

②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地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

③庙里的钟声,同夔府那边山上传来的角声,断断续续地唱和着,那情调颇有些凄凉。()

④他们行船的人有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那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

7.仿照下面句子再仿写一句。(要运用例句所用的修辞)例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潭。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运用

1、课堂小结

作者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领。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和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作者就是通过记叙、描写三峡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推荐作业

上一篇:英文简历写作的7大技巧下一篇:会计事务所面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