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第二课时学案

2022-10-22

第一篇:长亭送别第二课时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

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长亭送别》导学案

王实甫

【学习目标】

1. 欣赏文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3. 鉴赏崔莺莺的形象。

【学习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习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案

一、关于元杂剧

1、定义: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元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元杂剧的基本特点:

2、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唱即唱词;白即说白,是戏剧人物语言,是我们鉴赏的重点;科即科介,就是舞台说明,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

3、杂剧分四折一楔子。楔子相当于序幕,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曲牌类似于词牌,和曲子的内容无关,只规定曲子的韵律、格律、字数、句数,一韵到底,一人主唱。

4、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不同的宫调。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化,也是同剧情的变化相对应的。

(1)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2)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曲文中多衬字。

5、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和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的韵文。宾白既可以穿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可用于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6、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7、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基若干小类,以

- 1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上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在文中有何作用?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采用了排比手法。用了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李清照的哪一诗句表情达意的手法相同?

采用了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手法相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两个典故。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下阕):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

三、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阅读文章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

- 3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课后巩固案

1、下列四项均有错别字,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 ) 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婧疏林桂住斜辉。

B、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需寄,你确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C、到京师服水土,乘程涂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 D、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义,怜取眼前人。

2、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C ) A、忳忳(行动迟缓的样子)

破题儿(开始,起头)

弃掷(遗弃)

靥儿(笑脸) B、揾做(用手指按)

煞强如(远胜过)

谂知(深切体会,深知)

口占一绝(即兴作诗) C、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赓续(继续)

玉醅(美酒)

泠泠(清淡) D、栖迟(留恋)

只索(只好)

余荫(多余的荫凉)

推壶(假装整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B )

A、同样辛辛苦苦努力一年,有些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兴高采烈;而有些同学却并不满意,黯然销魂。

B、春节前夕,亲人和朋友从远方赶来与我们相会,那相会的月台上,有深深的期盼和破镜重圆的惊喜。

C、保定新区80岁的刘世昌王秀情老夫妇结婚六十一年来,举案齐眉,互相敬重、扶持,从未红过脸、闹过别扭。

D、春节期间,在外务工的男人回了家,与妻子团聚,可春节过后,又要外出打工了,又要劳燕分飞,一别又是一年。

4、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分析不当的是( B)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5、[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 B )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6、《长亭送别》这折戏的矛盾焦点是(D )

- 5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福和个性解放所作的斗争,并且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写出了青年反封建的胜利。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离经叛道的觉醒青年的时候,就曾经以爱读《西厢记》作为体现他们思想默契的凭证。由此可见,《西厢记》是封建社会中鼓舞青年反抗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的教科书,影响深远。

其次《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是异常突出的。过去国外流行一种错误的说法,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不注重人物心理的刻划,缺乏深刻的感染力量。《西厢记》的成就,却是对这类论调的有力驳斥。在这部杂剧中,作者对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的批判,主要通过崔莺莺的矛盾与觉醒的过程体现出来。剧中主人公的性格,既鲜明,也揭示了时代与环境的制约。作品正是透过人物复杂细致的心理活动的刻划,说明社会的黑暗与贵族小姐为摆脱封建桎梏的痛苦而真实的过程。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也是历来为人们啧啧称道的,精采的一折。无论从表现主题或者从矛盾冲突来看,《长亭送别》都占有极重要的位臵。它紧扣着对门第婚姻的批判,是封建势力与追求个性解放、坚持自由结合的青年交战的第二个回合。《长亭送别》所叙写的,就是张生被迫与莺莺分离、上京取应时的场景。这一折,使全剧从欢乐的气氛再次走向低沉,但也为全剧增添了曲折,反过来又有力地烘托了结尾团圆的喜剧效果。从这折戏中不难看到,双方在伪装的礼节背后隐伏着激烈的对立情绪,老夫人在饯行席上虚应故事的安排与对张生的冷漠,恰与莺莺为张生被迫长期分别而产生的痛苦和关切形成鲜明对照,封建势力的残酷与罪恶,也从此获得了再次的暴露。《长亭送别》正是以其对主题与矛盾冲突的成功体现与人物心理的细致刻划,以其语言的华美精丽而成为《西厢记》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性的。 3.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据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二、元曲大家代表作及故事梗概

1、关汉卿《窦娥冤》

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

- 78 -

第二篇:长亭送别(详案)

长亭送别(详案)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设想:

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二、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看课件)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三、整体感知:(看课件)

• “<<西厢记>>天下夺魁” • --明·贾仲明

•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四、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看课件)

王实甫,大都人,北京由于是中国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戏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无法考证,但推知是与关汉卿同时略后。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

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厢记》的主题,但我认为不仅仅这些,更有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的崇高赞美,对自由战胜制度的热情歌颂。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五、《西厢记》剧情简介 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一头雾水反问: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

六、比较元稹的《莺莺传》

作品莺莺的形像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破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祸水”,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wu趣。”作品的格调低俗。

但王实甫果断抛弃了“始乱之,终弃之”男性为主导的贬低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而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对爱情的伟大理解。

七、学生分角色朗读

八、板书设计:

诗化

语言艺术:

个性化

花间美人

动作化

九、教师范读: 《耍孩儿》《五煞》《三煞》《二煞》

十、分析课文:

1、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

2、赏析【端正好 】: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意象分析:三种色彩:青,黄,红 (色彩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冷色调渲染凄凉惆怅)

• 三个方向:西,北,南,方向 (拉开距离,表现思绪与希望的不确定性) • 上为四物:天,云,风,雁 (漂浮不定的特性) • 下为四物:地,花,叶,人 (凋零衰落的无奈)

2、详细分析:诗化语言:碧云天,碧,为淡青色,纯洁,但不是蔚蓝的刺眼,为什么要用云天,而不用青天,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一著名诗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用的是“青云”,也就是“青天”,就是高远无云,视野不受任何阻挡,表达理想的崇高远大。但在这里,碧云天是有一些云的,所以人的视线并不能看的很远,没有“欲穷千里目”也无需要“更上一层楼”,看到的天并不是很高,不会让人想到崇高的范畴,如男儿的理想壮志啊。在这里淡淡中透露出悲哀,这正符合女性的心理和此时莺莺的心情。

黄花地,你可能会说“黄花”,“黄”这是暖色调,对是暖色调,但表现得却是冷感情,为什么,所谓的“黄花”就是菊花,这是一种在深秋临霜开的植物,在寒冷中开放又在更寒冷中凋零。中国的女性爱用黄花的调凌表达自己的悲哀,尤其是从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人们常说:人比黄花瘦。此时的莺莺,把黄花生命的将逝变成了沉痛哀伤的生死恋歌。

满地黄花的飘零洒落,是作者心理的外化,使“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这里“黄花地”意象的运用,创造出水墨画般的淡雅清疏的意境。

西风紧:西风的寒冷是跟进式的,不给你在感觉上的丝毫暖意,紧不仅仅的“西风”的“紧逼”,更是情感上的感冒,心理上的自哀自怜的。

北雁南飞:天南海北的大方向提出,表现一种空间上的空旷,也是人希望实现的渺茫,雁,是候鸟,万里路途也要回到自己的巢穴,但过程很艰难,这里意象的运用表现女子情感的无从着落,她渴望爱情有一个美好的归属,而人海茫茫,天地广大,大雁振翅高飞就一定能回到自己的家吗?莺莺表现出一种迷茫。面对即将的分别,莺莺怀念过去,李清照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这是刻骨铭心的。

晓来谁染霜林醉:清晨,秋霜过后,满山遍野一片嫣红,如同浸染了美酒。正所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但此时的莺莺,已经没有了看花的情致,。“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染”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这一切的唱词都是内心的读白,人物内心的情感在潜意识的暗流中娓娓道来 “醉”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我控制的人的情态。 而前面的风加强自己此时的感受,正所谓:“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总是离人泪:在最后莺莺才给出我们答案,到底谁把枫叶染红了呢?不是清霜,是眼泪,是无尽的离别的泪,这种眼泪上演的悲情有多大了,把整个天地都染成了红色,正所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多么瑰丽浪漫的想象啊,天下还有什么比情人的眼泪更值得我们心痛的呢。欧阳修在他的词中这样写道“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莺英,天空与大地,景物与感情,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真是炉火纯青。 (放课件)

红衣法师李叔同有感于《西厢记》这一精彩篇章,亲自谱词,创作了具有五四时代气息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放音乐)

3、个性化语言:〔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作者连用了五个叠词,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主人公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感情像洪水决堤一样喷涌出来,而叠词的运用正好对这时感情的喷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连用了两个反问,“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怎么能不愁死人呢?古代女子以“有风有化”“含蓄腼腆”为美,想念男子更是看成是“伤风败俗”但人类的青春萌动是人之本性,不是什么可以阻止得了的。这里,作者把莺莺内心真诚的感情表露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人”,有人说“艺术不仅仅要表现真实,而更应该表现真诚。”,在这里作者用各种的事物;来表现莺莺的内心世界的“烦乱”,被子也好,枕头也罢,都不是休息的对象,而是“烦恼”的载体,本是无法压制的悲伤,但作者却像“窦娥冤”一呼到底,而是在细微处一点点浸透情感,这种文采与本色并存的手法真是四两拨千斤。

其实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都要比任何概念要真实,在评点《红楼梦》时,刘心武说:个体生命有追求诗意生存的神圣权利 .此时的莺莺是真实的,她在追求她的爱情,可真诚可渴求张生的爱情,但张生这一去爱情的红线是否就此断掉了呢,张生是否会成为“负心汉”呢?这一切莺莺都在疑问,留给盈盈只有等待,等待爱情,等待有情人终成眷属!(课件音乐)

4、动作化的语言:[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几个动词呢:飞,染,斜坐,蹙眉。尤其蹙眉,把张生愁苦的感情刻画入木三分。“寒烟衰草”渲染了朦胧迷茫萧索的氛围,柳永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死临侵地。”,张生在此时又显“呆”的表情,也说明他的性格是个“志诚种”,这种动作化的词语,在《西厢记》中有很多,杂剧的最大特色就是它要表演,动作化的语言,就好比现在的电影剧本,语言更有表现力,它表现舞台艺术的完整性,使元曲成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十一、课堂练习

充分发挥想象,选取适当的景物,写一段离别场景。(150字以下)

第三篇: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剧本

主要人物:崔莺莺,张生,红娘,夫人,

第一幕 时间:暮秋一日 地点:长亭外 人物:崔莺莺,张生 (旁白:话说这穷书生张珙与那已故相国女儿崔莺莺一见钟情,情比金坚,不顾莺莺之母崔夫人的阻拦,小两口便似那古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爱得那个叫至死不渝,两人也偷偷的在一起了。崔夫人得知后气的在房里整整躺了好几天,也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但也气不过啊,便提出要张生应举得官才能成亲。可张崔二人正是浓情蜜意之时,怎么舍得分别?这不,他们俩正在这说情话呢!)

(一个时辰前)夫人:(对红娘说)今日送张生赴京,我在十里长亭,安排下宴席。我与长老就先行了。若是看到莺莺和张生,莫忘将他们接来。 红娘:是。 (一个时辰后)

张:(深情地)你是风儿 我是沙 缠缠绵绵 到天涯……

(莺乘着车赶到,气冲冲的上场)

莺:(边捶打张边气急败坏的说)你这个没良心的,挨千刀的,一声不吭的就这么走了!就你这二百五还缺一半的智商,竟敢答应我妈的鬼要求,你的心里是不是早没有我了吧!(转身痛苦甩手帕) 张:凉风有信,秋月无边,莺莺我对你的爱可是天地可鉴的。海可枯,石可烂,天可崩,地可裂,我对你的爱永不变!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风流倜傥,但我有满腹的诗书和必胜的信心,至于考个状元嘛,对我来说不就是洒洒水嘛,放心,小case啦!(扇扇子,见莺不语,转身轻拍莺的肩,深情的说)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莺:(目光转向远处树林)远处的树林啊,求求你拖住那抹残阳。时间啊,就在这里挺住吧!

张:(转身执起莺的手)你放心,等我考取功名回来,我一定风风光光的娶你。

莺:我放心?我怎么能够放心!若见了那异乡花草,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唱)送你送到长亭外,有句话儿要交代,虽然已是百花开,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 张:(顺口接到)不采白不采~ 莺:(狠狠拧着张的耳朵)你说什么!!!! 张:才~怪!

(莺松手)莺:(小声说)谅你也不敢

张:(马上捂住自己的耳朵)痛死了痛死了(随即又一脸谄媚的望向莺,双手呈桃心状)你要相信,我只对你有感觉! 莺:(呈桃心状)我只对你有感觉! (红娘出场)

红:小姐,张生,老夫人有请,到这边饮酒作别。 张、莺:知道了。 (第一幕完)

第四篇: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基础练习

1. 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 B. 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C. 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许美景在莺莺眼里,着眼点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景物更增强了她的悲凉感和离愁。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衬莺莺的离愁别绪。

D. 这首曲词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戏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调。 2. 阅读(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这首小令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

B. 这首曲词仍以心理刻画为主,揭示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恓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C. 这首小令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D. 本曲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和儿化词,具有典型的民间口语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戏曲创造上属于“本色”派的写作风格。

3. 阅读(幺篇)和(上小楼),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首曲子都是刻画莺莺在酒宴上的心理活动,眼见张生别离前的痛苦,女主人公又怎不肝肠寸断,思绪万千,于是通过心理活动,细致地描绘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与前两首曲子写张生的痛苦相互映衬。

B. (幺篇)刻画女主人公理智与情感的交锋。虽然明知“久后配”,但仍然“悲啼”不已,甚至一夜之间就“清减了小腰围”,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言自己的离情别意。 C. (上小楼)中“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是总说,“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是分说,且陈情紧凑,一句紧似一句,既极好地陈述了时间之短促,又有“一唱三叹”之哀情,使曲末的抒情水到渠成。

D. 莺莺哀婉的倾诉,字字句句蕴涵着她对破坏她和张生的爱情、拆散他们的团聚、造成她的离愁的上天的幽怨和愤懑,与窦娥的控诉一样,都有对封建统治的否定精神在里面。 4. 阅读(四边静),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霎时间”照应(滚绣球)中的“怨归去得疾”,(满庭芳)中的“顷刻别离”,再次表达了女主人公“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的心情。

B. “知他今宵在那里?”大有柳永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但“有梦也难寻觅”一句,凄迷苦情则更胜一筹。

C. “知他今宵宿在那里”一句联想到漫漫征程,由此引起后面(五煞)的叮嘱,在结构上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D. 这首曲子主要写酒宴结束,人将散,曲将终时女主人公眼睛看见的杯盘狼藉的场景。 5. 阅读(快活三)和(朝天子),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快活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女主人公临别前的味觉感受,虽有酒食,却不如泥土,女主人公的愁苦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了。

B.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其之所以难以下咽,多半是酒里流进了太多的相思泪,这是承接上一首曲子继续写味觉失灵。

C. 作者巧妙地化用苏轼《满庭芳》的词句,再次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重爱情胜过重功名的进步思想。

D. 这两首曲词通过茶饭不思,肠胃里塞满的只有愁和恨,淌进酒杯的相思泪和宴席前的长吁短叹,让人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张生临别前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

综合练习

1.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张珙( ) 玉骢( ) 揾( )做 谂( )知 ..玉醅( ) 泠泠( ) 谨赓( )暮霭( ) ... 2. 阅读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幺篇)这首曲子是莺莺给张生斟酒时对张生说的话。充满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殷殷叮嘱之情。( )

(2)(幺篇)曲中谈到了“轻别离”和“始乱终弃”,(二煞)中谈到了“停妻再娶妻”,可见莺莺对张生此一去,充满了担心和疑惑,对这段爱情的牢固产生了怀疑。( ) (3)在封建社会里,历来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女人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篇)中说妻荣夫贵应改为夫贵妻荣。( )

(4)莺莺在这两首曲子里反复叮嘱张生不要“始乱终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是封建社会常见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 )

(5)女主人公在这两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爱情而鄙薄功名的进步思想。( )

(6)这两首曲子分别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两次叮嘱,虽然时间不同,但内容却是大致相同,都集中表达了莺莺内心相同的担心和思想倾向。( )

(7)(二煞)是莺莺在张生临行前最后的谆谆告诫。虽只说了七句话,却前后共用了四个“休”字,可见她对张生的嘱咐是何等的殷切。( )

(8)四个“休”字归纳为两点:一是不要以功名为重而丢掉爱情;二是不要因贪恋异地花草而停妻再娶。这说明莺莺对她和张生在凄风苦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来的爱情,比对功名的获取更为珍视。( )

3. 阅读(满庭芳),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和后文最后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残照里”来看,长亭饯行已经过一整天的时间。可为什么莺莺却还说“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2)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3)这首曲子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思考在“饯行酒宴”上这一部分红娘的言行,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在此场合下,夫人两次叫红娘替“正旦”把酒?

(2)怎样理解红娘的两次言语? 第一次:(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第二次:(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3)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红娘在情节安排上起什么作用?

5. 把下列曲词与引用的原诗作品对应起来。 原诗歌作品:

①白居易《琵琶行》 ②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③秦观《鹧鸪天》

④范仲淹《苏幕遮》⑤李清照《声声慢》⑥宋人《鹧鸪天》

⑦柳永《雨霖铃》⑧苏轼《满庭芳》 化用后的曲词: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

(2)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 (3)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 (4)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 (5)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 (6)碧云天,黄花地。( ) (7)阁眼泪汪汪不敢垂。( )

6. 对“前往长亭”从开始一直到(叨叨令)这一部分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的这一场景,作者先以(端正好)这一情景交融的曲词烘托整体氛围,渲染感情色彩,因此这一首曲子统领了这一部分,也统领了全折戏。

B. 范仲淹有句云:“碧云天,黄叶地”,苏轼《水龙吟》亦曾云:

“似花还似非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董解元《弦索西厢》有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可以看出(端正好)虽然意境完善,但因袭前人,缺乏新意。

C. 后面(滚绣球)与(叨叨令)两首曲词在整体烘托下,具体抒发生离死别的感情,前一支曲子感情的具体内容就是“恨迟”

和“怨妇”;后一支曲子语言新鲜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纯然是一位满怀委屈的娇弱小姐的口吻,体现了作者语言锤炼的功夫。

D. (端正好)一曲虽然受前人影响很深,但经过王实甫的改造,境界顿高,这支曲子无论在意境优美,色彩鲜明,感情浓烈,情景交融等方面,还是语言华美、洗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前人,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7. 阅读(脱布衫)和(小梁州),回答以下问题。

(1)把(脱布衫)前两句与(端正好)前四句比较,结合莺莺前后心境,看看作者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2)对这两支曲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支曲子都是通过莺莺的眼睛,来描写张生在饯行酒宴上的神情心绪,既写出了张生离别时痛苦的情景,又让人想象出莺莺看见张生痛苦时自己“竟无语凝噎”的难过心情。 B. 这两支曲子在整体上依然是先写景后抒情,与前一部分“前往长亭”写法完全相同,只是突出的主角不一样,前一部分突出莺莺,后一部分突出张生。可见这折戏两个主角交相辉映,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C. (小梁州)作者运用了戏谑的笔调描写人物悲伤的心理活动,使这首小令产生了更加生动真实的效果。

D. (脱布衫)先通过深秋草木凋零的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再运用对人物神情、姿态的侧面描写,把张生面临离别所表现的无限凄凉、痛苦的心情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3)细细体会这两支曲子,琢磨张生的神态表情,把这两支曲子改写成一段细节描写。

第五篇:长亭送别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谂知(nian)暮霭(ai)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栖迟(qi) c.赓续(geng)玉醅(pei)揾做(wen)D.萧瑟(se)憔悴(cui)顷刻(qi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四.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做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2.完成[同步训练]。

上一篇:餐厅经理每周工作总结下一篇:财务部门月度工作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