肴之战(3课时)

2024-04-15

肴之战(3课时)(共6篇)

篇1:肴之战(3课时)

殽之战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围绕中心、详细得当的特点。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二、掌握“乘”“免”“辞”“辱”“所”等多义词的用法,弄清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现象。

三、认识利令智昏、一意孤行者必败的道理。教学设想

一、课文语言有一定难度,人物形象,学生较为生疏,所以第一步要求先对照注解逐字逐句阅读全文,把文字上的问题大体弄通,然后理出全文时、地、人、事的头绪,概括各段中心。

二、翻译课文,立信求达,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休会当事人的地位、身分、性格,译出对话特别是外交辞令的风味及所含感情。为此,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辞令的内蕴。

三、讲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写评论文章,也可以按“思考和练习”题一的要求写一段读书笔记或将课文某一段落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还可以将它编成戏剧。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思考: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什么课文?《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什么意思?

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1段。

①翻译。

正音:殽(xiáo)蹇(jiǎn)悖(bâi)与(yù)师

虚词语:无乃(恐怕)不可乎!其(难道)谁不知?吾见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而不见其入也!

句式:尔何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为“你懂什么!”)

词类活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师以袭远(形容词用如名词,远方的国家。)

秦师遂东(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向东进军。)

②分析理解。

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

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从而得出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诤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思考: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刚愎自用的性格。

2.学习课文第2段。

①翻译。

正音:胄(zhòu)乘(shâng)

词类活用:左右免胄而下(方位名词用如动词,下车步行。)入险(形容词用如名词,险要的地方。)

②分析理解。

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同时,也显示了“尚幼”的王孙满的聪明才智。

三、布置作业:

1.读译课文1、2段,熟悉内容,理清脉络。

2.预习课文3、4、5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朗读,翻译课文1、2段,重点检查“国”“诸”“勤”“悖”“拱”“御”“胄”“脱”几个词语的意思,“之”的不同用法及宾语前置句式。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3段。

①翻译。

正音:犒(kào)腆(tiǎn)遽(jù)

句读: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词语:吾子(尊称对方,可译成:“您”)

出(经过)于敞邑(我国。敞,谦词)

敢(表敬副词,可译成“冒昧地”)犒从者

为(介词,读wâi)从者之淹 行出备一夕之卫(动词用如名词,保卫工作)

多义词: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塑造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商人形象。当发现祖国遇到危难时,弦高立即舍弃私利为国解忧。他的机智勇敢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两个方面:①当机立断,随机应变。一方面自称奉郑君之命来犒劳秦师,一方面又迅速派人回国内报告。②从容镇定,言辞得体。他向秦军主帅说出一段貌似谦恭、实则强硬的言辞,很符合一个“使者”的身分,使秦军对郑国早已准备与之周旋深信不疑。

2.学习课文第4段。

①翻译。

正音:圃(pǔ)脯(fǔ)饩(xì)囿(yòu)

虚词:使皇武子辞焉(兼词,于之,向他们)为吾子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中的“之”用法同此)将行也

词类活用:束载(动词用名词,装载之物)秣(名词用如动词,喂草料)马 以闲(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闲暇)

省略句:郑穆公使(人)视客馆(省宾语)

(郑穆公)使皇武子辞焉(省主语)杞子奔(于)齐,逢孙、杨孙奔(于)宋(省介词)(秦师)灭滑而还(省主语)

②分析理解。

思考:皇武子的话有什么弦外之音?

明确:皇武子对杞子等人说的话是一段颇为婉转、很有分寸而又字挟风霜的外交辞令,貌似客气的话语中暗示已窥破了秦的阴谋,是语带嘲笑的逐客令。

思考:为什么略写“灭滑”?点一下又有什么深意?

明确:“灭滑”是秦军袭郑的直接后果,无关殽战的成败,所以只点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军的贪残。孟明在被动的情况下乘虚灭滑,不使秦军“勤而无所”获,也反映了他作为秦军统帅的才能。

3.学习课文第5段。

①翻译。

正音:轸(zhěn)栾(luán)衰绖(cuīdiã)

词类活用:以贪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苦)民

子墨(形容词用如动词,穿上染黑的丧服。“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中的“墨”用法同此)衰绖

多义词: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写先轸与栾枝的争论,实际上还暗写了哪一个人?

明确:先轸与栾枝的争论,说明晋国在战前作了战略辩论,暗写了晋襄公的择善而从,与秦穆公的独断专行、不听劝告形成鲜明的对比。

思考:本段哪些内容再次印证了蹇叔的预见?

明确:蹇叔早就断定“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的军事讨论就印证了这点。原轸主张伏击秦师的道义上的根据是“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这恰恰从道理上与蹇叔说的“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呼应。晋“败秦师于殽”,不仅直接证实了蹇叔“御师于殽”的推断的正确性,也证明他的劳师远征,“师劳力竭”的观点是正确的。

4.学生自读、理解课文3、4、5段,教师个别答疑。

二、布置作业:

1.复习3、4、5段,预习6、7段。

2.多义词归类。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1.朗读课文3、4段,翻译“以乘韦先”、“不腆敞邑”、“淹”、“束载、厉兵、秣马”。

2.朗读翻译第5段。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6段。

①翻译。

正音:堕(huī)唾(tuò)累(lãi)稽(qǐ)首 阳处父(fǔ)

词语:文嬴语(请求释放)三帅 吾舍(释放)之矣

武夫力而拘诸(之于。之,他们,指三帅;于,在。“免诸国”“及诸河”中的“诸”用法同此)原 释(解下)左骖 稽首(叩头)若从(赖)君惠(恩惠)而免(赦免)之(我们)

②分析理解。

思考:先轸反对释秦囚的“亡无日矣”的叹息是上段中他与栾枝争论时那句话的进一步阐发?

明确:是上段“纵敌,患生”的进一步阐发,说得更激愤。

思考:本段与上段反映了先轸怎样的性格?

明确:先轸坚定地站在晋国的立场上,深刻认识到放虎归山的危害性。他义愤填膺地感慨晋“亡无日矣”,他忘了君臣之礼,直呼文嬴为“妇人”,他先是“怒”,后是“唾”,他的忠直之心、刚烈之性在上段力主击秦师时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在这段怒斥纵囚的过程中更显示得淋漓尽致。

思考:孟明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孟明故作感激之态,重点在最后一句:“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言外之意是“我要是能保住这条命,三年之后一定要来报仇”,显示了坦率、坚强、自尊而又自信的大将风度。

2.学习课文第7段。

①翻译。

正音:眚(shěng)

词语:秦伯素服(名词用如动词,穿上无文采的衣服)郊(名词作状语,在效外)次 孤违蹇叔(这里指蹇叔的劝告),以辱(使动用法,使„„受辱)二三(不是实数,诸位)子。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如何照应开头?

明确:这一段用秦伯哭师与蹇叔哭师遥相呼应。“孤违蹇叔”照应开头,印证了蹇叔的预言“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突出了文章中心——蹇叔所说秦师必败的必然性。

思考:这段文字又反映了秦穆公怎样的性格?

这段课文写秦穆公认识到殽山之败全由自己不听蹇叔一意孤行所造成的。他“乡师而哭”,一再声称“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引咎自责,表现得非常沉痛。他“不替孟明”,“不以一眚掩大德”。这些都反映了他在刚愎自用之外,还有着勇于承认错误和不迁怒、善用人的品质,塑造了一个性格完整丰满有血有肉的真人。

3.总结分析。

①讨论“思考和练习”题一。

文章写了七个场面(见板书设计),以蹇叔论战为全文纲领,按时间顺序(秦军东征活动始末)把三方四重矛盾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从各个侧面与战争的前因后果,印证篇首蹇叔对这场战争的分析。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叙战”,而在于“论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故而文章只用一句话略写秦晋殽之战,使全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②文中人物语言,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本文中有三处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的典型例子:一是弦高的话委婉中透露锋芒,二是皇武子的话以殷勤之词表严正之态,三是孟明的话在谦卑中包藏杀机。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三、四、五。

2.将“弦高犒师”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3.以“不以一眚掩大德”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附] 板书设计

篇2:肴之战(3课时)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二、“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是以强凌弱、兼并攻伐极频繁的**年代。《左传》记述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大都描绘得有声有色,《殽之战》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教学时,要先简介发生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本篇记叙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殽山,故称为殽之战。战前的有关情况是:公元前7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当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曾经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穆公之女文赢为妻,关系比较亲密。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晋逐渐强大;秦自穆公以来国势日盛,急于争霸。殽之战前两年,秦晋联合国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派大夫把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发生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到了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去世,秦国为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及姑子等当时在郑颇得信任,为郑掌管北门钥匙能为内应的便利,不听受叔劝阻,悍然向郑进军。秦的东征军要越过晋境,晋对于趁机伏击秦军是有准备的,秦的东征军来到郑,知郑有备,只好顺路“灭滑而还”,途经殽山,遭晋军伏击。秦晋殽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行军前来(袭击),(就)可以占领郑国。”秦穆公把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受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这样的事我还)没有听说过。军队(远征)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主人对秦军的进攻已作防备,(这)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必定了解,(军队)劳苦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召集盂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出征。蹇叔对着出征的秦军哭,说:“孟子!我(今天)看着(我们的)军队出征(日后)看不到我们的军队回来呵!”秦穆公(听到这话)派人对他说:“你懂得什么!如果你只活到七十岁,(那)你坟上的树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蹇叔的儿子参加了(这次出征)队伍,(泰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定在殽山伏兵截击(我们秦国的)军队。帮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的一座,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肯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骨头。”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军)。

鲁信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的军队经过周都城的北门,战车上左右两旁的武士(虽然)脱下盔甲下车,(但是上车时)跳跃登车的有三百辆兵车(的士兵)。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现象,就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肯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不讲礼貌就纪律不严。进人险境而纪律不严,又不讲谋略,能够不失败吗?”

(秦军)到了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 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上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到敝国,愿意慰劳您的部下,(这点东西)不成敬意。敝国因为您的部下要来停留,住一天就供给(你们)一天的饮食用品;(如果你们的队伍)要开拔,(我们)就准备好一夜的保卫工作。”并立即派人到郑国报告。

郑穆公派人去查看花子等人住的地方,(原来花子、逢孙、杨孙这一帮人)已经收拾好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淮备给秦军做内应了)。(郑穆公)派皇武子辞谢(记子等人),说:“你们久居我国,因此我们的干肉、粮食、牲口都供应完了。在你们将要走的时候,郑国有兽园,就像秦国有兽园一样,你们可以(随便)猎取其中的糜鹿(供你们在路上食用),使我国得到休息,怎么样?”(听到这话,)把子逃到齐国去,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去。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如果)去攻打它不能取胜,(如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就顺路)灭了(小小的)滑国回秦国去了。

晋军统帅原珍说:“秦国违背了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劳苦,(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机会)。送上门的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可(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不会有好结果。一定要讨伐秦军!”荣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却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原驳说:“秦国不哀悼我国新丧举哀,却进攻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有什么恩惠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留下祸患。’(攻打秦军是)考虑到子孙的利益,(这)能说是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发姜戎的军队。晋襄公穿上染黑的丧服(出征),(让)梁弘(为他)驾驭战车,(让)莱驹担任车右护卫。

(这年)夏季四月辛已(这一天),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凯旋。于是,以黑衣为丧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穿黑色丧服。文赢替(孟明等)三个元帅请求,说:“这三人的确是挑拨我们秦晋两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能得到这三人,吃了他们的肉还不解恨,您何必屈尊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去在秦国受刑,以满足秦国国君的愿望,(你看)如何?”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转朝见晋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到哪里去了)。晋襄公说:“夫人为这件事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转气愤地说:“战士竭尽全力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 回来,妇人几句话就从都城把他们放走了,毁弃了自己的战果而长了敌人的气焰,(晋国)灭亡不要多久了!”(说罢,)不顾是在襄公面前,就吐了口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盂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经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的马,假托是晋襄公的命令,拿马送给孟明(想把他诱到岸上,以便捉住他们)。盂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被囚系的臣子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如果)敝国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如果赖晋君的恩惠,敝国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君的恩赏。”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着军队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换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们有什么罪?并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你们的大功。”

四、内容结构分析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騫叔劝告,出师伐郑: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简单总结1.蹇叔谏袭郑2.蹇叔哭秦师3.王孙满观师 4.弦高犒秦师 5.皇武子巧词逐客 6.原轸力主击秦师 7.原轸斥文嬴纵囚 8.秦伯痛哭并认错

五、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 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晋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2.深究文章写法。(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 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篇3:“小3之战”:野蛮的骄傲?

轰轰烈烈的“小(小米手机)3 (360特供机)之战”,我们没有猜到开头,似也猜不到结局。

这场战事的最初,似乎闻不见丝毫的硝烟味道。五四青年节这天,周鸿祎以一条悬念式微博,为其360特供机的粉墨登场铺垫造势。事情至此,人们关注的,是来势汹汹的360特供机将以怎样的非常规方式玩出新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5天之后,周鸿祎就以密集攻击小米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从“小3之战”的发展演绎来看,周鸿祎完全主导了这场战争,而被动应对的小米手机则节节败退。有两大战略劣势或许是小米手机惊慌失措的关键。首当其冲的,是360特供机至少从目前看还不是周鸿祎旗下企业的核心业务,而小米手机已在手机产业建立根基,一个是可进可退,一个是身家所系不容有失,这注定了双方的心态和搏命程度;其二是小米手机入市已久,配置、性能、价格都毫无秘密,黄雀在后的360特供机,可以将小米手机作为攻击靶心,同时自己的产品可绕开雷区。

从纯粹的攻击传播战本身来看,周鸿祎的表现不负其骂战高手的美誉。360特供机的差异定位是高配置、零利润手机,因此其对小米手机的攻击核心确定为:小米手机忽悠消费者,有暴利空间。在此攻击核心下,周鸿祎还发展了一系列次攻击点。如,小米手机质量次,故障率高等。在“小3之战”中,周鸿祎始终围绕攻击核心和次攻击点,密集而坚定地火力扫射,并以业内人士的身份,用数字(含数字诡辩)和事实(含推理事实)来证明和坐实其攻击点。

周率先披露小米手机融资40亿,单台利润在数百元。针对小米手机7000万回馈消费者的活动,周鸿祎用数字解析的方式,指责小米名为回馈,实为海赚7000万的逐利之举。

与此相对应的是,小米手机在骂战中的应对堪称拙劣。纵观其策略,无非是三板斧。一是挖坟,指责周鸿祎此前的劣迹;二是辩解,针对周鸿祎抛过来的攻击议题,进行辩解;三是骂娘,小米手机最为混乱也最为不堪的,是除了雷军之外,一众高管齐齐上阵,且屡爆粗口,气急败坏之状显露无疑。至此,小米手机团队玩转互联网营销的魅力已荡然无存,人们看到的似乎是一群乌合之众。

必须指出的是,周鸿祎虽然在骂战中占得上风,但其对规则甚至是底线的蔑视,同样是一种高风险行为。某种程度上,周鸿祎就是“小3之战”中的“莫那·鲁道”,所作所为都在演绎一种“野蛮的骄傲”。比如他对雷军的侮辱式称谓“雷不群”,比如以购买广告版面的形式攻击对手,再比如他炮制的游走在事实和诽谤层面的信息,都是快意恩仇的利刃,也有可能是引爆自己的炸弹。

篇4: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

在《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中, 随着一股黑暗势力笼罩孤山,比尔博的冒险之旅在绝望而艰难的选择中掀起高潮。此刻,矮人族、精灵部落和人类必须做出抉择——究竟是和衷共济还是被敌人一举歼灭。

1. culminate vi. 达到顶点

2. dwarf n. 侏儒,矮子

3. elf n. 小精灵;小妖精

导演(Director):

彼得·杰克森(Peter Jackson)

主演(Starring):

马丁·费瑞曼(Martin Freeman)

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

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

类型(Type):

动作(Action)/冒险(Adventure)/奇幻(Fantasy)

国家 / 地区(Country / Region):

美国(USA)

制片公司(Production Company):

新线电影(New Line Cinema)

米高梅电影(Metro-Goldwyn-Mayer)

上映时间(Release Time):

篇5:秦晋肴之战赏析

《秦晋殽之战》赏析

【作品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体史一书。作者姓氏不详,旧说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本书按照鲁国先后1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它善于记叙战争和复杂的事件,不但叙事井井有条,详略得宜,而且能绘声绘色地刻划人物的言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外交辞令也写得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史传散文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题解】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标题是编者加的。文章记叙的是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在这以前,秦晋本是盟国。晋文公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返国做了国君。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伐郑。郑国派烛之武潜入秦军,利用秦晋之间的利害冲突说服秦穆公撤军。秦军撤退时,留下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三个将领驻守郑都。于是晋国也只得撤军。郑与晋毗邻接壤,此后,郑为了睦邻,又同晋结盟。鲁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秦穆公为了树立秦国对中原的霸权,利用这个机会举兵袭郑。晋国在秦军返回时,截击之于殽陵山区。这篇文章记叙的就是这次战役的经过和结局。殽,yáo,同“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地势险要。

【注评】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使告:使(人)告,兼语省。于:向,介词。“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其:他们的。北门:指郑国都城的北门。管:钥匙。若潜师以来,若:如果,连词。潜师:秘密行军。师,军队。以:连词,作用同“而”。国可得也。” 国:都城。穆公访诸蹇(jiǎn)叔。访:咨询,征求意见。诸:“之于”的合音,兼词,其中“之”代潜师袭郑一事。蹇叔:秦国的元老。蹇叔曰:“劳师以袭远,劳师:使军队劳累。“劳”属使动用法。以:连词,这里表示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去”。袭:乘人不备而进攻。远:形容词用作名词,代称远方的国家。非所闻也。(我)不曾听说过。直译是“不是(我)听说过的事。力所闻,“所”字短语,“所”指代事情。〇总断一句,批判潜师得国的主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远主:远方的主人,指郑国。备:防备。之:指秦军。无乃不可乎? 无乃:副词性结构,表推测或委婉的反问语气,常跟疑问语气词呼应,可译为“恐怕”“不是”等。〇一层:说明郑不可得的理由。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勘而无所,必有悖心。勤:劳苦。所

:名词,处所,指用武之地。“无所”是承上句说的,既然郑国知道秦军来袭而有所防备,那么秦军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悖心:指违背军纪、不听约束的情绪。悖,违背。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且:连词,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进一层。而且,并且,再说。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可译为“难道”“还”。〇一层:说明远道潜师的恶果。“郑必知之”,预伏“弦高犒师”“皇武子逐客”二节;“其谁不知”,预伏“原轸论战,晋人御师”一节。蹇叔的劝谏,精辟地分析了秦军袭郑的不利因素,全面提挈着下文情节,是全文之纲。公辞焉。公:指秦穆公。辞:拒绝。焉:代词,指蹇叔的劝谏。召孟明、西乞、白乙,孟明等三人:秦军统帅。孟明,姓百里,名视,孟明是字。西乞,姓,名术。白乙,姓,名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使出师:使(之)出师,兼语省。〇写秦穆公不加思索地拒绝蹇叔的劝谏,迳直下令出师,充分表现了他的利令智昏和刚愎自用。蹇叔哭之,曰: 哭之:对着出征的秦军哭。之,指出征的秦军。“孟子!称孟明,“子”是尊称。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师之出、其入:都是主谓短语,分别作两个“见”的宾语。“之”是用在主谓短语的主、谓间的结构助词,“其”等于“师之”。〇上文劝谏穆公时已详析秦军必败之由,所以这里只用一句话指出秦军必然覆灭的结局。对穆公语气委婉谦和,对孟明语气直截切峻,写人物的语言极有分寸。公使谓之曰: 使谓之:使(人)谓之,兼语省。尔何知!尔:你。何知:懂得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假设复句。“中寿”是表假设的分句,省主语“尔”,意思是“(如果)你只活到中等寿岁”。木:树。拱:两手合抱。〇两句话活画出穆公的傲慢、专横,使人如闻其声。蹇叔之子与(yù)师,与:参加。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彀。御:抵抗,这里指伏兵截击。

殽有二陵焉: 陵:大的山头。焉:一于是,在那里,兼词。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那。夏后皋:夏代的天子皋。后,天子,帝王。皋,人名,桀的祖父。其北陵,文三之所辟风雨也,所辟风雨:躲避过风雨的地方。“所”字短语。所,指代地方。辟,通“避”。必死是间,是间:这中间,用作“死”的补语。是,这,代词。余收尔骨焉。” 焉:于是,在这里,兼词。〇谈覆军之处,指点地形,如在眼前,进一步表现了蹇叔的老成先见。用“夏后皋之墓”和“文王之所辟风雨”作点缀,为秦军的覆灭渲染了惨淡凄凉的气氛。秦师遂东。遂:就,副词。东:方位名词用作动

词,向东进发。〇写秦军的开拔只用一个“东”字,以极简炼的笔法表现出它的不可一世和轻举妄动,同后来的惨败互相映衬。

这段写秦出师袭郑。以蹇叔的劝谅和哭师为主要内容,分析秦军的不利条件,预见秦军的必败。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三十三年: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左传》按照鲁国先后十二个国看在位的年代编年纪事。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免胄(zhoù)而下,左右:指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免:脱下,摘掉。胄:头盔。下:下车。超乘(shâng)者三百乘(shâng)。超乘:跃登兵车。超:跳跃。乘,古代兵车一辆叫一乘,这里用作名词,指兵车。三百乘:三百辆兵车,这里指有三百辆兵车的将士。乘,用作量词。按:古代礼法,诸侯军队经过天子的都门时要卷起甲胄,捆起武器,下车步行,以示恭敬。上下车也有一定的礼数。秦军只是摘下头盔下车,又跳跃上车,这是轻狂无礼的表现。王孙满尚幼,王孙满:周襄王的孙子,名满。观之,南于王曰:于:对。“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轻佻(tiǎo),指珧跃壹车而言。轻则寡谋,则:就,连词。下句的“则”同。寡:缺少。无礼则脱。脱:疏忽大意,指纪律不严。入险而脱,险:形容词用作名词,称代险要之地。而:表转折。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〇本节写秦军行军途丰轻而无礼的表现,印证蹇叔“勤而无所,必有悖心”的预见;并通过王孙满的分析,再次预示秦军覆灭的结局。

及滑,及:到达。滑:姬姓小国,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市:做买卖,动词。之:指代秦军。以乘(shâng)韦先,牛十二犒(kào)师,乘韦:四张熟牛皮。乘,“四”的代称,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所以用“乘”代“四”。韦,熟牛皮。先:古人送礼往往分先后两次进行,先轻后重。这里的“先”用作动词,意思是“作为先行致送的礼物。”牛十二:用作“犒”的状语,以牛十二,用十二头牛。犒:犒劳,(用物品)慰劳。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寡君:诸侯国家的臣子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吾子:对人的亲热的称呼。步师:行军。出于敝邑:从敝邑经过。出,经过。敝邑,古代对自己国家的谦称。敢犒从者,致:表谦敬的副词,如同说“冒昧地”。从者:随从的入。不直说犒劳对方而说犒劳对方的随从人员,这是古人表谦敬的习惯说法。不腆(tiǎn)。(礼品)不丰厚,这是当时的谦辞。腆,丰厚。敞邑为从者之淹(yān),为从者之淹:因为您的部下要来停留。这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淹,停留。

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

备一夕之卫。居:往下。具:备办。积;军粮马科等供应品。则:就,连词。且使遽(jù)告于郑。且:并且,连词。使遽告:使(人)遽告,兼语省。遽:急忙,立刻,副词。一说:“遽”是传车,即用接力的决马驾驶传送紧急公文的侠车。遽告,乘传车报信,“逮”是名词用作状语。于:向。〇本节写弦高搞师,印证蹇叔“师之所为,郑必知之”的预言。

郑穆公使视客馆,使视:使(人)视,兼语省。客馆:招待外宾的处所,即杞子三人住的地方。则束载、厉兵、秣(mò)马矣。则: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里起承接作用,表示发现了早已发生的事情,可灵活地译为“原来已经”“只见”等。束载:捆束行装。载,指装载之物。厉兵:磨砺兵器。厉,通“砺”,磨刀石,这里用作动词,磨。秣马:喂饲战马。秣,牲口的饲料,这里用作动词,喂养。使皇武子辞焉,曰:皇武子:郑大夫。辞:致辞,实即下逐客令。焉:兼词,于之,向他们。“吾子淹久于敝邑,淹久:久往。“久”是“淹”的补语。淹:滞留。唯是脯(fu)资饩(xì)牵竭矣。唯是:因此。唯,因为。脯:干肉。资:粮食。饩:已宰杀的牲畜。牵:活的牲畜。这两句是说:你们在敝邑停留很久了,因此我们的干肉、粮食、牲口都供应完了。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你们将要走的时侯。这是一个介词结构。为,介词,于,在。吾子之将行,主谓短语作介词“为”的宾语。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yǒu)也,圃、囿:繁殖禽兽供田猎的场所。原圃、具囿,分别是郑国、秦国豢养禽兽的地方。郑之有原圃、秦之有具囿:两个主谓短语,分别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其:那里的。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以便”“来”等。闲:闲暇,休息。句中属使动用法,闲敝邑,使敝邑得到休息。若何:怎么样。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揭露敌人的阴谋,在婉转恳切的话语中下达严峻的逐客令,外交辞令巧妙得体。杞(qǐ)子奔齐,逢(pãng)孙、杨孙奔宋。奔:逃亡。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jì)也。不可冀:不可以希求(什么)。冀,希望。攻之不克,围之不继,攻之(则)不克,围之(则)不继。不克,不能取胜。不继,不能得到后援。吾其还也。”其:语气副词,这里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灭滑而还。

这段写秦军徒劳往返,师出无功。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客等情节,处处印证了蹇叔的预见,显示出秦军必败的端倪。

晋原轸(zhěn)曰: 原轸:晋国的大夫,姓先名轸,因封于原,所以又称原轸。“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而:表顺接,不需译出。以:因为,由于,介词。勤民:使人民劳苦。勤,劳苦,这里属使动用法。〇分析能抓住要害。同第一段穆公拒谏一节遥相呼应。天奉我也。(这)是上天送给我们(好机会)啊。这句省主语“此”,“天奉我”是主谓短语,作谓语。奉不可失,奉:这里用作名词,承上句指上天送给的好机会。敌不可纵。纵:放走。纵敌患生,违天不祥。祥:吉利。必伐秦师!” 必:一定,副词。〇出语果断。栾(Iuán)枝曰: 栾枝:晋国的大夫。“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秦施:指秦国用武力护送晋文公回国即位的事。施,恩惠。而:却,表转折。其为死君乎?” 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其,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死君,晋文公死于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距这时还不到半年。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哀吾丧:为我国的丧事举哀。哀,屡为动用法。同姓:指郑国和滑国。郑、滑、晋都是姬姓国家。秦则无礼,则:就(是),副词,起加强判断的作用。何施之为? 算是什么恩惠?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用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为,算是。何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闻)之:“之”指代下边引号内的内容。谋及子孙,(攻打秦军)考虑到子孙的利益。及子孙,介宾短语作“谋”的补语。及,到,介词。可谓死君乎?”(这)可说是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〇从子孙利益着想,有远见。遂发命,遂:于是,就,副词。遽兴姜戎。遽:立刻,急速,副词。兴:发动。姜戎:秦晋之间的一个部族,和晋国关系较好。子婴衰绖(cuīdiã),子:指晋襄公。因这时晋文公未葬,晋襄公还没有正式即位,所以称“子”。墨衰经:名词性偏正词组充当谓语,意思是穿上染黑的丧服。墨,染黑,作“衰经”的定语。衰经:统称丧服。衰,不缝边的丧服。绖,围在腰里的麻带。丧服本用白色,打仗穿白色丧服不吉利,所以染成黑色。梁弘御戎,莱驹(jū)为右。梁弘、莱驹:都是晋大夫。御:驾驶。戎:战车。右:车右,站在战车右边保卫主帅的武将。〇古时进行车战,给主帅驾车和担任车右的人关系重大,所以特书一笔。夏四月辛巳(sì),辛巳:我国古代以干支纪日,辛巳是十三日。败秦师于殽,〇应验蹇叔“晋人御师必于殽”的预见。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获:俘虏。以:用法同“而”。〇与蹇叔“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预言遥相呼应。战况只一笔带过,剪裁精当。遂墨以葬文公,墨:承上文指穿着黑色孝服。以:用法同“而”,晋于是始墨。于是:介宾短语,从此,从这对起。始:开始。〇补此一笔,既使上文所写“子墨衰绖”的事有头有尾,又顺便叙写了晋国丧葬制度与各国有所不同盼由来。

这段写晋的军事决策及秦军的覆灭,蹇叔的预见完全应验。

文赢请三帅,文赢: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文”是称晋文公的谥号,“赢”是称秦君的姓。把丈夫的谥号和娘家的姓连在一起称呼,这是春秋时称国君夫人的惯例。请三帅:替孟明等三帅请求。“请”属为动用法。曰:“彼实构吾二君,彼。他们,代词。实:的确,确实,副词。构:挑拨离间。二君:指秦晋两国国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餍”,满足。君何辱讨焉? 何:何必,作状语。辱。表敬副词,表示对方做某件事是屈辱了自己尊贵的身分,相当于“屈尊”。讨:处罚。焉:之,他们,代词。使归就戮于秦,“使”后省兼语“之”。就戮:接受诛戮。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以:连词,可译为“来”。逞:使„„快意,满足,使动用法。公许之。许:应允,答应。之:指代文赢。先轸朝,问秦囚。问到秦国的囚犯。公曰:“夫人请之,请之:为之请,替他们请求。“请”属为动用法。吾舍(shě)之矣。” 舍:‘释放。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武夫:指将士们。力:名词用作动词,竭尽全力。拘:抓住。诸:兼词,之于。下句的“诸”同。原:原野,指战场。妇人暂而免诸国,暂:有二解。1.通“渐”(jiàn),欺诈。2.猝然,一下子。免:释放。国:都城。按“暂”的第一种解释,这一句的意思是“一个女子说几句花言巧语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按“暂”的第二种解释,句意是“一个女人一下子便在都城把他们放走。” 堕(huī)军实而长(zhǎng)寇仇,堕:通“隳”(huī),毁坏。军实:战果。长:助长。亡无日矣!” 无日:没有几天。不顾而唾。不顾是在君前,面对襄公吐唾沫。〇先轸的语言和行动,鲜明表现出他的刚烈的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公使阳处父(chùfù)追之,阳处父:晋国的大夫。及诸河,及:赶上。诸:之于,兼词。河:黄河。则在舟中矣。则:与“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句中的用法同。释左骖(cān),释:解下’。左骖:驾在车子左边的马。以公命赠孟明。以公命:用襄公命令的名义,即假托襄公的命令。以:介词.用„„名义。孟明稽(qǐ)首曰:稽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君之惠,判断句,即“此君之惠也”,省去主语,使“君之惠”更为突出。君,指晋君。惠,恩惠。不以累(lěi)臣衅(xìn)鼓,以:把,介词。累臣:被囚系的臣子,孟明自称。累,通“缧”,古时用来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捆绑、囚禁。衅鼓:古时钟鼓等制成后,杀牲以祭,把血涂抹钟鼓缝隙,叫“衅”。这句意思是说不把自己杀死。使归就戮于秦,使归:使(之)归,兼语省。寡君之以为戮,之:结构助词,用在假设复句前一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假设,可译为“若”“如果”。以为戮:以(之)为戮,把(我们)作为杀戮的对象。死且不朽。(虽然)死了,也将永不磨灭。且,将。副词。若从君惠而免之,从君惠,顺从晋君的好意。免:赦免。之:在对话中用来指自己。三年将拜君赐。拜:拜谢。君赐:晋君的恩赐。○谦卑有礼的言辞中透露出锐利的锋芒,既讥讽了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又嘲笑了阳处父诱捕的徒劳,并暗示了报仇雪恨的决心。

秦伯素服郊次,秦伯:秦穆公.秦是伯爵,故称秦伯。素服:无文采的衣服,这里用作谓语,意思是穿着素服。这是有罪的表示。郊次:就是“郊”。次:处所。乡(xiāng)师而哭,乡:同“向”,面对着。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古代诸侯对启己的谦称。以:以致,连词。辱二三子:使你们几位受辱。辱,使动用法。孤之罪也。判断句,省主语“此”,不替孟明,替:废弃,撤职。这句是说我不会责备孟明而撤他的职。

孤之过也,判断句,省主语“此”。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shng)掩大德。”且:而且,连词,表进一层。以:因为,介词。眚:眼上的翳(yì)障,这里比喻小的过失。德:功德。〇以穆公悔过作结,与开头蹇叔的劝谏及穆公的拒谏遥相呼应,既使情节结构首尾一贯,又使穆公的形象趋于完整。

这段写战后秦晋双方的情况。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行军前来,郑国的都城可以取得。”秦穆公把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不曾听说过这样的事。我们的军队劳累了,战斗力衰竭了,远方的国家却在防备着它,这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所作所为,郑国一定会知道。军队劳苦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定会产生不服从纪律约束的情绪。并且行军千里,谁还不知道呢?”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谏.召见孟明、西乞、白乙,叫他们从咸阳东门外出军。蹇叔对着出征的秦军哭,说道:“孟明啊!我看见军队出去,却不会看见他们回来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懂得什么!一如果你只活到中等寿岁,你坟墓上的树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蹇叔的儿子参加了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一定在殽山截击秦军。殽山有两

座大山头在那里,那南面的山头,是夏代的天子皋的墓地;那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躲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死在这中间,我将在这里收拾j尔的骸骨。”秦军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季,秦军经过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摘掉头盔下车,上车时跳跃登车的有三百辆兵车的士兵·王孙满当时还年幼,看到这种情况,对周王说:“秦军轻佻而没有礼节,一定会失败。轻佻就会缺少计谋,没有礼节就会纪律不严。进入险要地带而纪律不严,又不能用计谋,能够不失败吗?”

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到周都城去做买卖,碰上了秦军。弦高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然后用十二头牛去犒劳秦军,说:“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犒劳您的随从人员,礼物不丰厚,(请您原谅。)敝国因为您的部下要来停留,如果住下就备办一天的物资供应,如果要走就提供一个晚上的保卫工作。”弦高并且派人立即给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察看宾馆的动静,杞子等原来已经在捆束行装、磨砺兵器、喂饲战马了。郑穆公派皇武子向杞子等人致辞说:“你们久住在敝国,因此我们的干肉、粮食、牲口都供应完了。在你们将要走的时候,郑国有个打猎的原圃,如同秦国有具囿一样,你们自己去猎取那里的糜鹿,来让敝国休息一下,怎么样?”杞子逃奔齐国.逢孙、杨孙逃奔宋国去了。

孟明说:“郑国有防备了,不可以希求什么了。如果攻打它,将不能取胜,如果包围它的都城,又将不能得到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撤回去了。

晋国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由于贪婪使人民劳苦,这是上天送给我们好机会啊。天赐的机会不可失掉,敌人不可放走。放走敌人,祸患就会发生,违背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攻打秦军”栾枝说:“我们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却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是因为瓦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国丧举哀,却攻打我们同姓的国家,秦国就是无礼,算是什么恩惠?我听说过:‘一天放过了敌人,将是几代人的祸患。’攻打秦军考虑到子孙的利益,可说是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于是就发布出兵的命令,并且急逮发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穿上染黑的丧服,梁弘驾驶襄公所乘的兵车,菜驹担任车右。这年夏季四月辛巳那一天,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归。于是就穿着黑色丧服来安葬文公,晋国从此开始穿黑色丧服。

文赢替孟明等三个秦军统帅向晋襄公请求,说:“他们确实挑拨离间了我 们两国国君的关系,我秦君如果抓到他们把他们吃掉,也不会甘心。您何必厨尊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去在秦国接受诛戮,来满足我秦君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犯。襄公说:“夫人替他们请求,我放掉他们了。”先轸发怒说:“将士们竭尽全力才在战场上把他们抓住,一个女人一下子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毁掉了自己的战果,却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顾君臣之礼面对襄公吐了一口唾沫。襄公派阳处父追赶孟明等,阳处父在黄河边赶上他们,他们却已经在船上了。阳处父解下车子左边的马,用襄公命令的名义赠送给孟明。孟明叩头说:“这是晋君的恩惠啊,不把我们这些被囚系的臣子杀掉衅鼓,让我们回去在秦国接受诛戮。我们秦君如果把我们杀掉,死了也将永不磨灭。如果我们秦君顺从晋君的好意而赦免我们,三年之后我们将来拜谢晋君的恩赐。”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等候着,对着军队哭,说:“我违背蹇叔的意见,以致使你们几位受辱,这是我的罪过啊。我不会撤销孟明的职务,这是我的过错啊,大夫有什么罪?而且我不会因为一次小过失抹杀你们的大功德。”

【简析】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的名作。它记述秦晋两国在殽山口一次大战的前因后果,反映了春秋时代大国争霸、弱肉强食的社会状况,揭露了秦穆公“以贪勤民”“劳师袭郑”的错误,指出了秦军失败的必然性,揭示出师出不义终将自取失败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文章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本文的主旨在于揭露师出不义终将自取失败的道理,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是战争的性质、人心的背向和战略的是否正确,所以文章略于战争过程的叙述而译于战争胜负因果的描写。对战斗倩况只写了“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一句,交代出战斗的时间、地点和胜负。大量的篇幅都用来详写战前秦穆公战略决策的错误、秦军的傲慢轻敌、郑国的应对措施、晋国的酝酿准备等;通过这些史事的叙写,清楚地显示出秦国在战略、道义、人心、士气、力量上都处于劣势,从而揭示出秦军失败的必然性。

本文所叙战役涉及秦、晋、郑三个国家,史事十分繁复。为了把极复杂的事件叙述得条理清楚,作者以“蹇叔阻谏哭师”这一事件作为全篇的纲领来总揽全文;虽然蹇叔在哭师之后再没有露面,但此后发生的各方面的事件,都与“蹇叔阻谏哭师”一脉相承。如“王孙满观师”一事,验证了蹇叔“勤而无所,必有悖心”的论

断;“弦高犒师”与“皇武子辞客”二事,落实了蹇叔“郑必知之”“远主备之”的预言;“先轸论战”“秦军覆败”二事,又验证了蹇叔“其谁不知”“晋人御师必于殽”“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的判断;文章结尾秦穆公“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的检讨,也与蹇叔的劝谏遥相呼应。由于以“蹇叔阻谅哭师”作为纲领,全文各个部分便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文章脉络分明,浑然一体。

2.人物形象性格鲜明。

本文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生动地描写了各种人物的语言行动,塑造出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蹇叔劝阻秦穆公的一段话,充分表现了一个元老重臣的老谋深算、识见卓越和忠诚谋国的品质,他受到穆公申斥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坦率直言,一哭再哭,又表现了他的忠贞、耿直的性格。秦穆公不顾蹇叔的劝谏悍然下令出兵袭郑,蹇叔哭师时又恶言咒骂,充分表现了他的刚愎自用和傲慢专横;但他后来在惨痛的教训面前能引咎自责,这又使他有别于那些一味昏庸暴虐的君主。此外,弦高的遏事镇定、机警灵活的个性和爱国的精神,先轸的深谋远虑、刚强果断、直率粗暴的性格.都通过他们的言行充分表露出来。其余人物为王孙满、皇武子、文赢、孟明等,他们的语言也各具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外交辞令巧妙得体。

外交辞令写得委婉得体,曲折尽意,也是本文写作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如弦高犒师时的致辞,以热情谦和、彬彬有礼的言辞揭露秦军偷袭郑国的阴谋,明确表示郑国已作好防卫的准备,既不冒犯强秦,又达到了向其提出警告阻止其继续向郑进军的目的。皇武子辞客的一段话,以对客人的物资供应表示关切和有礼貌地送别的言辞,揭露了敌人里应外合的阴谋,下达了严峻的逐客令。孟明谢赐的话,一再感激晋君的不杀之恩.其实是对襄公释囚贻患的愚蠢行为的嘲讽,“三年将拜君踢”的报恩诺言,其实是决心报仇雪耻的誓言,绵里藏针,耐人寻味。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本文中“焉”用了五次,用法有两种。

1.用为代词,在动词之后作宾语,相当于“之”。如:

①公辞焉。——拒绝了他的意见。

②君何辱讨焉。——惩办他们。

2.用为兼词,在动词或动宾结构之后作补语,相当于“于是”“于之”。如:

①彀有二陵焉。——相当于“于是”,有两座大山头在那里。

②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相当于“于是”,在这里收拾你的骸骨。

③使皇武子辞焉。——相当于“于之”,向他们致辞。

“公使()谓之日”之类

本文中兼语多省略。有两

种情况:

1.省略的兼语是无需具体指出的。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日。

②公使(人)谓之日。③且使(人)遽告于郑。

④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2.省略的兼语是已见于上文的。可补充“之”。如:

①召孟明、酉乞、白乙,使(之)出师于东门之外。——“之”,他们。

②彼实构吾二君,„„使(之)归就戮于秦„„——“之”,他们。

③„„不以累臣衅鼓,使(之)归就戮于秦。——省去的兼语是上文的“累臣”,“累臣”是孟明称自己及西乞、白乙,因此“之”可译为“我们”。

子墨衰绖。

秦伯素服郊次。

这两句中的“墨衰绖”和“素服”都是名词短语作谓语,翻译时可以补充相应的动词,“墨衰绖”可译为“穿着粢黑了的丧服”,“素服”可译为“穿着素色的衣服”。

省主语的判断句

文言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的。如果省略主语,这个判断句便只有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了。翻译时可以补语主语“此”。下边都是省略了主语的判断句。

①(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这是几代人的祸患

②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判断句省主语,一般是承上文省略。这一句是蒙下文省主语,这种省略,作用在于突出“君之惠”这一内容。翻译时同样可补充代词作主语:这是晋君的恩惠啊。

③(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这是我的罪过啊。

④孤之过也,(大夫何罪?)——这是我的过失啊。

主语的省略

文言文在叙述过程中往往略去主语,有时主语已经转换,也不写出来,阅读时要注意。如:

篇6:《肴之战》文言知识梳理(范文)

一、文学常识填空

“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通“避”,躲避)

2、以间敝邑

(间,通“闲”,使……得到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厌,通“餍”,满足)

4、堕军实而长寇雠

(堕,通“隳”,毁弃)

5、乡师而哭

(乡,通“向”,对着)

6、不以累臣衅鼓

(累,通“缧”,绳索,此处用作动词,捆绑)

(二)一词多义

1、免

(1)左右免胄而下

(摘下,脱下)(2)妇人暂而免诸国

(赦免,释放)

2、乘

(1)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四)(2)超乘者三百乘

(前一个,兵车;后一个,一车四马为一乘)

3、辞

(1)公辞焉

(拒绝)

(2)使皇武子辞焉

(辞谢,实为下逐客令)

4、御

(1)晋人御师必于殽

(防御,狙击)(2)梁弘御戎

(驾御)

5、实

(1)彼实构吾二君

(的确,确实)

/ 4

(2)堕军实而长寇雠

(成果)

6、从

(1)敢犒从者

(跟随,跟从)(2)若从君惠而免之

(顺从)

(三)虚词

1、以

(1)劳师以袭远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遂墨以葬文公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2、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为吾子之将行也

(3)为从者之淹

(4)莱驹为右

3、焉

(1)公辞焉

(2)有二陵焉

(3)余收尔骨焉

(4)君何辱讨焉

4、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4)吾子取其麋鹿

(5)吾其还也

(6)其为死君乎

(而,连词)

(用、拿,介词)(来,连词)

(因为,介词)

(在,介词)(因为)

(担任,动词)(他,代词)

(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于之,到那里,兼词)

(他们,代词)

(他们的,代词)

(它,指秦军,代词)(那,代词)

(其中的,指原圃中的,代词)(还是,语气副词)

(难道,语气副词)

/ 4

(用来,连词)

(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四)重点实词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钥匙)

2、穆公访之蹇叔

(咨询,征求意见)

3、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4、无礼则脱

(疏忽,纪律不严)

5、为从者之淹

(停留)

6、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放掉,释放)

7、不替孟明,孤之过也

(废弃,撤职)

(五)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若潜师以来

师,名作动

发兵

2、秦师遂东

东,名作动

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

下,名作动

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名作动

做生意

5、子墨衰绖

墨,名作动

染黑

6、遂墨以葬文公

墨,名作动

穿黑色衣服

7、晋于是始墨

墨,名作动

穿黑色衣服

8、先轸朝,问秦囚

朝,名作动

上朝

9、秦伯素服郊次

素服,名作动

穿素服;郊,名作状

10、武夫力而拘诸原

力,名作动

竭尽全力

11、劳师以袭远

劳,使动

使……劳累;远,形作名

12、入险而脱

险,形作名

险要的地方

13、而以贪勤民

勤,使动

使……劳

14、彼实构吾二君

构,使动

使……结怨

15、以逞寡君之志

逞,使动

使……满意

16、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辱,使动

使……受辱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判断句

/ 4

在郊外 远方的国家

2、晋人御师必于殽。

介后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判断句

4、牛十二犒师。

定语后置句

5、使归就戮于秦。

省略(代词“之”); 介后

6、不替孟明,孤之过也。

判断句

7、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介后

8、尔何知!

9、败秦师于殽

10、将殡于曲沃。

宾语前置句

上一篇:郑板桥题联赠渔民课文下一篇:南湾中学七年级 数学用导学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