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第一课时导学案

2022-08-24

第一篇:散步第一课时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

石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6)制定人:杨先东审核人:张蓓

2.祝福(鲁迅)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评价

【学习目的】

1.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特点;

2.阅读作品,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情节结构;

【学习重点】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情节结构;

【学习难点】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特点;

【学法指导】反复阅读圈点旁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鲁迅的小说作品:

鲁迅的小说集有《》《》《》,另有集外作品《怀旧》。

2.了解《祝福》的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请结合历史、政治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本文写作背景。

3.熟读课文(圈点批注)

(1)准确掌握重要的字词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本文,结合初中所学鲁迅小说作品,简要概括鲁迅小说的特点。

2.弄清本文的叙事线索: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4.小说叙事方式的特点及作用

5.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三、交流展示,互相评判。

四、学生集中问题,教师点拨。

五、练习与检测

1.找出环境描写的文段读一读,理解其作用。

2.找出描写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的句段,分析人物性格及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关系。

六、小结与反思:

第二篇:《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 YW—13—02—002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写人:周国庆 审核:高一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3-11-15 班级: 组名: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1—2段,掌握重点词句。

2.鉴赏叙事、写景特点,体味作者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1—2段。 难点:理解文意。 【学法指导】

1.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圈点疑难。 【知识链接】

1. 关于“赤壁”的知识。

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两处。其中文赤壁在湖北省黄冈市境内,武赤壁在湖北省蒲圻市(今赤壁市)境内。当年苏东坡误把黄州(黄岗县)的山崖和土都红灿灿的赤壁(鼻)矶,当成赤壁大战的赤壁,写下了一词两赋的传世之作,使赤壁名声大噪。它既成全了黄岗赤壁使之成了文赤壁;也成全了蒲圻赤壁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了两处旅游景观。不像同一时代的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和蜀汉(刘备)孙吴(孙权,陆逊)彝陵亭之战(火烧连营)。没有名人怀古遗迹,没有分歧和争论,也就没有留下景观供后人凭吊,发思古之幽情。由此可见,名家诗词文章的作用真够大的了。至于名人所颂对象的真假,在今人看来不但无所谓,而且成佳话了,这就叫名人效应。无独有偶,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和山西永济鹳雀楼,都重建得美轮美奂,不都是名人诗文效应吗!有感于此,遂诌了几句“七古”以志之。

为真假赤壁成文武赤壁有感

苏子高歌大江东,两赋遗响飘鹤声。 鼻矶黄岗承青睐,蒲圻赤壁抑曹公。 赤壁山头觅赤壁,东风周郎御东风。 文武赤壁成佳话,真假千古笑谈中。

2.“赋”体知识。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一些笔调和手法,

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赋体散文同样具有散文的核心要素,即“形散神聚”的第一原则。 3.写作背景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年( 1080 )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细读全文,把握朗读的语气。

(第一段写赤壁美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轻松、超然的心情,应该读出欢快的语气。

第二段有点乐极生悲的意思。客人吹出了悲凉的箫声,且听者悲戚,所以饮酒歌咏部分应读出欢快语气,听箫部分应读出凄清语气。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写景也好,评史也好,抒怀也好,都要读出悲的语调,另外,反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也要读出来。

第四段读出雄辩的语气,因为作者在慷慨陈词,表述自己的人生观。 第五段感情由悲而喜,要把这种喜悦读出来。) 反复诵读1—2段,读准字音、句读、疏通文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举酒属客( ) ②歌窈窕之章( )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 ) ④凌万顷之茫然( ) ...⑤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⑥倚歌而和之( ) ..⑦桂棹兮兰桨( ) ⑧击空明兮溯流光( ) ..⑨余音袅袅( ) ⑩泣孤舟之嫠妇(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七月既望 (2)举酒属客 ..(3)白露横江 (4)纵一苇之所如 ...(5)凌万顷之茫然 (6)冯虚御风 ...(7)扣舷而歌之 (8)击空明兮溯流光 ...(9)渺渺兮予怀 (10)望美人兮天一方 ....(11)倚歌而和之 (12)桂棹兮兰桨 ...(13)舞幽壑之潜蛟 (14)泣孤舟之嫠妇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③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⑤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⑥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思考探究

1.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苏子与客在赤壁下泛舟,有“羽化登仙”的感觉,请问当晚的赤壁是一派怎样的风光?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绘,并用诵读传达出来。

2.第二段写作者纵酒放歌和客人横吹洞箫的情态,箫声呜呜然,如泣如诉,这股悲凉起源于什么?(请结合作者人生经历来回答)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少焉, , , , 。

2.纵一苇之所如, 。 , ; , 。

3.桂棹之兰浆, 。 ,望美人兮天一方。 4.舞 ,泣 。 【反思感悟】

【拓展延伸】 1.佳作推荐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课文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第三篇:《乡下人家》第一课时导学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

21

课《乡下人家》(前置性学习内容导航)

1.会认读5个生字:檐、饰、冠、捣、谐;会读会写下面14

个生字:棚、饰、冠、菊、瞧、率、觅、耸、捣、搬、巢、谐、眠、辛。

2.能把上面会读会写的14个生字组成新的词语:

3.在本课生字中找出两个多音字,并组成词语。

4.能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四篇:《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最后一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听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

2 默读课文,说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说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正课: 一:导入

同学们,当看到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天宫一号升天的那一刻,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同样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时代背景 •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自主学习: 目标:梳理文章思路。

内容:听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方法:听读,跳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以什么为线索? 时间:10分钟 检测题:

(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1、明确:

韩麦尔先生:平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 四:合作交流: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本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正是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完善起来的。

1、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这一层要表现小弗朗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2、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朗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里就感到了异样。

①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 ②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③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正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朗士有些吃惊了。

3、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写动人的最后一堂课,以及小弗朗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4、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讲解应以朗读为重。 五:拓展延伸:(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对于本节课所学,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让同学来帮助你。 我的困惑: 六:课堂小结:

文学作品中描写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很多,而小说家都德却别出心裁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我们要学习这种爱国精神。 七:作业布置:

 通过对课文的初读,我们对文章的故事情节已了解,课后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有关的人物描写,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五篇:《观潮》第1课第一课时 导学案

**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

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

***

复备人

审批人

***

编号

学生姓名

小组

1、观潮

课时

1

本周行为训练重点

实施导学案,发挥每个成员的学习作用。

学习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重、难点

预测

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课前预习:

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

一、点燃激情,导入新课: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独立探究,潜心会文:

1、我能正确认读并理解以下生字词。

观潮

名称

笼罩

蒙蒙细雨

薄雾

昂首挺胸

沸腾

横贯

依旧

恢复

2、我能给多音字注音。

风号(

)浪吼

薄(

)雾

笼(

)罩

蒙(

)蒙细雨

3、我会给文中词语找近义词。

近义词

沸腾(

)

犹如(

)

逐渐(

)

颤动(

)

屹立(

)

4、读了课文,我能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5、我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6、我知道课文2-5段分别写了钱塘江潮哪些时段的景象?我能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同伴互助,交流分享:

1、向学习对子提出自己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

2、对子相互交流、检测独学内容。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

3、提出对学后仍不能解决的疑问。

四、合作探究,共同成长:

1、各学习对子暴露对学不能解决的疑问,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尝试解决,小组长梳理总结。

2、组内交流对学成果,展示区板书小组群学成果及群学后仍旧不懂的问题。

3、教师引导组间互学,解决各组的疑难问题。

4、教师到各组巡视,调查学情,将本课的重点、易错点、疑难点梳理出来,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组长到“任务报到站”自主领取大展示的任务,然后进行合理分工,组内进行“预展”。

五、组内展示,组间互学(小展示)

小组内进行展示,互动交流,教师巡视,点拨,了解情况,及时收集学习信息。

六、主动展示,张扬个性(大展示)

1、“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3、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4、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七、及时测评,促进发展:

1、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蒙:

mēng(   )

薄:

bō(   )

号:

háo(   )

méng(   )

bāo(   )

hào(   )

měng(   )

bò(   )

2、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A、奇特而又罕见的景象。——(

)

B、形容隐隐约约,不大清楚。——(

)

C、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D、变成原来的样子。——(

)

八、运用双色笔整理、完善导学案。

课后

反思

上一篇:三宝四口五临边方案下一篇:上半年宣传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