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导学案第二课时

2024-05-01

鼎湖山听泉导学案第二课时(共3篇)

篇1:鼎湖山听泉导学案第二课时

《鼎湖山听泉》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学生姓名: 时间:

第二课时

一、品读文章,思考下面问题,并在小组内合作释疑。

1、第三自然段中引用楹联有何作用?

2、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3、“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4、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二、品味语言:

1.从本文的语言你能分析作者的感情嬗变的历程吗(找出相关语句)?

2.本文语言优美,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提示:可以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在书上作批注)。

三、拓展练习

大美之美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瑰丽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决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2、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渐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 —— —— ——

3、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选()赏析:

4、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1.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篇2:鼎湖山听泉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学习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法指导:

1.在多样化的朗读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楹联()泠泠()淙淙()汩汩()古刹()怅wǎnɡ()污ɡòu()pú提树()xiá()想

2、解释下列词语

拾级:

盎然:

迥然: 万籁俱寂: 请你记录下文中还应注意的生字词

字音、字形: 字义:

3、填空:

①《鼎湖山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体),作者是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 ②课文引用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诗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还记得其中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吗?请写出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名句集锦:描写泉的古诗句: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螟》

②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初读感知】

1、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听泉”,而不用“看泉”?

答:一是因为作者赶到鼎湖山时开刚下过雨,有雾,眼不见而耳愈灵,听到了泉声,所以写听泉二是因为鼎湖山的泉水声有独特之处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黄昏 ——晚饭后 ——入夜

表示地点的词语:岸边 —寒翠桥 — 山中 —补山亭 —庆云寺(半山)确定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为主,时间顺序为辅这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我的疑问】

写下你预习后的问题和感受吧

第 一 课 时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

(多媒体课件辅助,“泉水流动”的声音响起的同时,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鼎湖山风景图片)同学们,当你用心倾听着悦耳的泉声,欣赏着蓊郁的山林之景的时候,你们的心中一定在问,这是什么“仙境”呀?这里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今天我们要和作者一起走进鼎湖山,去聆听它特有的泉音

【学习目标展示】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预习反馈】

【再读课文,点难拨疑】

1、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却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与众不同,这体现了本文的构思独特

2、题目中“听泉”二字是关键,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 单纯从题目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字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化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蕴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

3、课文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用“泉”组一个词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每空限填一字)

第一部分(第1段):写闻泉;第二部分(第2—7段):写寻泉;第三部分(第8—10段):写听泉

4、课文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5、课文结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表达对鼎湖山山泉的美好祝愿,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深情呼唤

拓展延伸·巩固 【思维碰撞】

从本文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重要还是保护自然环境重要?

我的观点:

【实际运用】

鼎湖山的优美环境离不开碧绿的大树,为保护鼎湖山的环境,你们班将在植树节时开展一次植树活动,请先拟出一条标语,并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宣传标语:珍爱绿色,珍爱我们共有的家园 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 告别城市的喧嚣,投入绿色的怀抱 生命在于绿色,希望在于绿色 方案:①环保护绿行动,开展捡垃圾、拾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 ②“我知道„„”植物生长知识交流活动;

第 二 课 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品读课文,摘录句子】

1、课文中多处写到山泉,有写山泉踪影、流向的,有写泉水声音的,但详略有所不同,方法也有所变化请你在课文中画出写山泉的句子 ①第一段最后两句:“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②第二段开头:“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③第四段最后一句:“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④第八段:“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阅读课文,用“像”造几个句子

①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②那像(洞箫)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③那像(古筝)一样(悦耳)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④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3、在这泉水的交响曲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延续)„„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写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想让我们一起细细游览鼎湖山的风光吧!

【学习目标展示】

1、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预习反馈】

【研读品析】

1、仔细比较课前摘录的四组描写山泉的句子,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不同点:从叙写的详略上说,它们详略不同,前三个略,后一个详(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听泉的感受)从表达的内容上说,第一个写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第二个写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第三个写钟泉之声相应答,显现亲情;第四个写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2、吟哦讽诵第八段,用文中的语句填充(前三项在课前预习时完成)①泉声的特点:柔曼、清脆、厚重、雄浑 ②想象的具体情境:

本体: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

喻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

③感受: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人生哲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孕育生机的)④过程: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

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对话

【思维发散】我们走进鼎湖山,感受到鼎湖山的清新秀美,我们听到了许多悦耳的声音请你把听到的进行诗意地说,相信你会比例子中说的更精彩

我听到山泉在说: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我听到(树木、石头、小草、白云„„)在说: 【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 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美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示例进行仿写 示例: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层次纷繁、变化多端的泉声,使我联想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 【美句欣赏】

从课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句或段),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小结:本文运用了 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巩固

【课外阅读】 大美之美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瑰丽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决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答: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美感

2、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渐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上了岗巴拉,觉得这里的山应该是裸露的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不应为 ——“我”被这雄奇之美击倒

3、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选(甲),赏析: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在白云、碧水的映衬下,濯濯童山也成了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了西藏山水的神奇 选(乙)句,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峰在阳光照耀下与蓝天融为一体的美景

4、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表达了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5、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篇3: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日期 学号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学习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知识链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课堂导入】(齐读或背诵小序到第二段)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 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学习过程】

1、齐读第三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2)琵琶女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2.朗读第四段: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 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3、朗读最后一段:。

【课堂小结】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列子-汤问》

2、拓展练习

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桌合作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摹声音的高妙。例(1):那音乐粗重深沉,就像浓厚的黑云压了下来,暴雨挟着狂风,在冲荡着天地。(2)(3)(4)

上一篇:风记得一朵花的香作文下一篇:高中生必看电影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