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修养与教育智慧

2024-04-12

涵养修养与教育智慧(精选5篇)

篇1:涵养教育的智慧

1. 理想与现实

人们总是对教育怀有美好的理想, 寄予深切的期望, 这是教育的应然状态。但教育的实然和应然总是存在差距的, 譬如在今天, “应试教育”依然甚嚣尘上, 教育改革依然举步维艰。但现实的艰难不能成为我们教师放弃自己职业信念, 屈从于现实的籍口。教师既然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那么无论今天教育改革的现实多么举步维艰, 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 我们也不应把“智慧”用在如何去迎合现实, 为自己牟取个人的名利上。有太多的所谓的“名师”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 这样的把学生教成高效率的“应声虫”、“书呆子”的教育智慧, 我们宁可不要。对教育现实的改革和超越需要勇气, 更需要智慧。善于革新, 也是一种智慧。真正的智者哲人要在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跋涉, 他们不会守旧, 而会在认识领域或实践领域进行不断的革新。教育过程是一个以教育理念支配着的过程, 这使得教育活动蕴涵着理想, 积蓄着人文情怀, 观照人的生存和发展。如果脱离培养和完善“人”这个方向, 再有“智慧”的教师也不是好的教师。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是教育智慧的方向标, 指引着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去爱人、关注人、培养人。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 什么才是教师真正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河曲智叟的“智”, 而是愚公大“智”若愚的“智”, 是迎着艰难困厄, 坚守着自己的职业信念, 不断革新, 执着奋斗的智慧。

2. 科学与艺术

教育智慧是科学和艺术的产儿, 两者缺一不可, 离开了科学和艺术中的哪一个, 教育智慧都无法产生。如果离开了关于教育的和关于人的科学, 教育者走进教育, 就会像走进一个陌生的星球一样, 惊慌失措, 一筹莫展。不懂得教育科学的教育者, 不可避免地要有弄不明白自己在教育的哪一个层面的感觉;不懂得人的科学的教育者, 不可避免地会有与学生交流困难的感觉。所以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首先要不断地保持学习的劲头, 使自己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 精深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知识。涵养教育的智慧, 没有科学是不行的, 但仅有科学是不够的。如果离开了艺术, 本于科学的教育行为在人眼里就会生涩, 就会缺乏生命的感觉, 不会闪耀出教育智慧的光芒。智慧在实践中总表现为行为的灵巧、机敏, 并富有节奏和旋律。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艺术感觉和修养。一个教育者要想拥有教育智慧, 良好的艺术感觉和修养是必须具备的。教育智慧是科学化的艺术力量, 又是艺术化的科学力量。

3. 教学与研究

有教师认为, 教育智慧应是一个教师在教学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后必然显现出来的能力, 此话固然不假, 但在教学上欲臻炉火纯青之境地, 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 教师不仅需要潜心自己的教学, 还要善于开展教育研究, 这样才能从量变产生质变。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拥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教育经验的积累, 而通过研究的反思, 对教育情境、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 则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积淀和升华, 这样在教学的实践和研究的不断反思中, 便容易产生教育智慧的火花。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产生并不断丰富教育智慧的一个必要前提。要想成为拥有教育智慧的老师, 我们应当努力使自己在专业成长中成为研究者。只要教师怀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深情, 怀有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信念, 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勇于创造、勤于进取;只要教师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情境中, 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意义的思考, 使其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和平淡无奇的乏味, 教师就使自己也使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入伴随惊喜、充满生机、盎然情趣、绵延生命的智慧境界。

4. 个人与他人

不可否认, 教师的教育智慧具有独特的个性色彩。教育智慧是教师个人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育判断和教育技巧的综合运用, 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经过磨练, 结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的, 是其个人经验、才识、智慧的结晶。所以每个想要成为智者的教师, 都应通过教育实践和研究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理论, 个人理论可以是一种总结性的、高度个人化和情境化的知识, 是教师自己所感悟、体验很深刻的知识, 其最大价值和收获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的增长。但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教师教育智慧的增长也需要教师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对话, 不断学习和汲取他们的长处, 丰富自己的智慧。这种交流与对话不仅是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同行进行对话, 还包括师生之间对话, 读书、学习、研究等人与知识的对话, 尤其是与传载教育经验和智慧的教育专业期刊进行对话。对话是在两种文化载体上进行文化交流, 发生碰撞, 进行融会、整合, 成为人生智慧的生长点。开展教育对话, 实现教育主体间的相互交流, 达到对教育新的理解, 集中更多人的智慧, 往往更容易产生新的教育智慧。不同类型的知识结构、跨学科间的渗透, 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体验。所以, 应提倡教师们广泛开展教育对话, 使每个人的教育智慧得以向外传播, 供他人借鉴, 又可以学习他人的教育智慧, 使自己的教育智慧得以充分发展。

篇2:涵养修养与教育智慧

一、要备有全面而坚实的知识结构

身为教师,除了要掌握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外,更要善于学习,且不断补充更新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不应只是要求学生积累词汇量,更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对不同的课文结构,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适配。而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就更应讲究方法。比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字面上看是突出一个“快”字,然诗人心中为什么如此期盼?是因为想见久违的朋友,还是有非常紧急之事呢?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是:李白在受李粼幕府叛乱事件株连而被流放的途中,忽闻自己被皇上大赦,官复原职,且即日就任时,这种从囚徒至为官的心情,可以说是感慨万千!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气呵成的。教师在对学生讲此诗的时代背景时,就如同在讲一个现实生活中悲喜交加的人文故事。通过这个典故,学生对这首诗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抓得住学生眼球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有灵活的表达方式,但前提是教师所具备的文学底蕴要深厚、适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住学生,促使其自主学习。

二、打开心扉,重交流,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活化教学内容的前提

“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调动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就已经对儿童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观点。科学证明,年纪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越短。面对这个常识性问题,就要求主课教师要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用适宜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孩子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而有效地利用整堂课的时间。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学理论,给了我们一个较为丰厚的参考平台。参考他的“生本”教育理念,我开始尝试着弯下腰,用真诚的眼神激励孩子;鼓励内向的孩子自信地说出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即使孩子的回答出现错误,我也尝试着用微笑及平和的处理方式引导他们,让他们感到语文课上有互动、有故事,更有阳光与微笑。在课堂上,我让学生 “看、比、评”,通过自主的方式,让他们充分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通过让更多的学生在大家面前尽量多地朗读、背诵,并适宜地采用诸如“朗读小评委、背诵小评委”等形式,在孩子们参与之后,我再将本堂课的中心思想客观地加以总结,正确地给予肯定、褒奖。对不足之处,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大家今后应注意什么,等等。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孩子们对课文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实践,我所带的一年级,所有学生不但掌握了2000多个生字,很多孩子能流利地背诵七十多个古诗,还能声情并茂地讲述《空城计》、《嫦娥奔月》、《白蛇传》等传统经典故事。孩子们开始向自主学习的方向迈进,开始由被动向主动的方向转变。

三、拥有一颗平等仁爱之心,让学生感受到你与他的距离并不远

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只要涉及孩子自尊就是大事。因此,努力消除隔阂,放低自己,不厚此薄彼,不袒护、不偏爱,不失为管理好班级的一个重要策略。为了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我尝试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给予孩子自主管理班级的机会。在班级管理中,应根据学生的“自然情况”成立班委,让更多同学参与班级管理。除了设置纪律管理、卫生管理岗位之外,我还让不同的学生轮流担当小组长、值日班长和领操员,使其都有机会与不同年级的同学接触、与老师交流,都有机会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教学合一》)每个人都有自尊,孩子也是一样。每当他们在人群中自信地领操时,就是平时最调皮的孩子此时也是精神百倍。当他们轮值卫生班长的时候,那种认真负责的敬业态度,真让我们成年人都肃然起敬。采用适宜的方法来提升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有时甚至比在课堂上多次赞美的效果要好许多倍。

2. 实时加强学校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面对低年级学生打架的问题,相信很多教师都非常头疼。我带的班级中,针对小贝(化名)同学喜欢打架的事情,我各种方法用尽可效果都不好。苦思冥想之余,我突然悟到:班上一个孩子的家长是一个拥有多年执教经验的老师,对这种个性十足的宝贝应该会有办法。于是我让这两个学生的家长互相联系,交流教育经验。同时我不露声色地观察孩子,并适时鼓励小贝“不打架,也可以解决问题”。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小贝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那种自闭敌视的自我心态慢慢发生了改变。平时对班级、对其他小朋友也更加爱护了,打架的事件现在看不到了——能听进去良言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时候。

当辛勤耕耘之后,不经意间发现一棵棵小苗开始茁壮“拔节”,向着阳光与风雨的前程无畏无惧地长高时,哪怕是获得那么一点点的成就,我也会深感欣慰。

四、充实自我,与时俱进,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责任

当前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有相当的差距。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均衡;省市级直属学校与区级学校的师资力量及硬件开发不均衡;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侧重点不均衡……可以说,教师的素质与责任感在社会转型期正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同样是上学,有的孩子乘坐校车,有的乘坐私家车抑或“路虎、卡宴”,有的坐公交出行。同样是上学,在不同孩子的心目中,就会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家庭社会的地位关系上产生质疑。作为教师,如何正确解释诸如此类的问题?孩子心中的卓越与成功到底是什么?是做一个默默无闻、清袖儒雅的教研人员,还是做一个商海掮舵的弄潮儿?抑或是做一个风雪不误、冉升国旗的共和国卫士?每每有学生向我们发问,我们该如何引导与评论?这些问题既现实又深刻。面对这些天真却有所思考的孩子们,如果教师的素质不过硬、教育方式不改进,就无法真正“解惑”孩子心中的这些问题。

北大毕业的“眼镜先生”因所在企业倒闭,自主择业摆摊卖猪肉,其价格合理、从不短斤少两,博得许多居民慕名前往购买,因此引起轰动,这是典型的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人格体现!再来看,广州市那位突发心梗却在生命弥留前几秒钟,努力将公交车稳停在路旁并招呼所有人安全下车的师傅,他的平凡举动避免了严重的人身安全事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表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还有,北方暴雪后一直清雪到深夜的老阿姨们,她们不谈条件、不谈待遇一直在路面上清冰扫雪十几个小时,让赶来慰问的市长长时间深深鞠躬、热泪盈眶,在当今这个奉献价值观念稀缺的年代,这是极不容易做到的!——我的解读不是最精确的,也许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诚服,但面对孩子们的发问,我的着眼点要有一个准确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定位。应该说,教师身上所体现出的涵养与修养,会“教”给学生一个明确好恶、正确对待人生的思考途径,有效提供“正能量”。

身为教师,我们要用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在课堂上答疑解惑;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帮助;但更重要的,是用事实说话,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各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发展进步。

我确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针对学生的成长所采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良好的修养与思想内涵,会让学生用平和的心态去思考问题,会给予学生强大的自信心去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更会带给他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思维方式。所以,加强自身修养,不断丰富涵养,做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且德艺双馨的教师,对我们来说,依然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邹韵文

篇3:涵养生存的智慧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生物与环境》 知识与智慧

调寄《青玉案》:

大千世界智慧悟,好环境,学生物。生存还需合作路。蜜找洞,蜜獾掘土,花鲜蝶传舞。

地衣腐岩成为土,蜣螂擎着粪球鼓。和谐利它约束数。适应变化,竹节虫处,树枝体形护。

这首词是教学苏教版生物七上《生物与环境》一章的思考,说的是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互相合作与适应的智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千姿百态的生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这里不仅有科学的知识奥秘需要我们去探究,更有哲理的生存智慧等待我们感悟。广大的生物教师是知识奥秘的起航人,生命智慧的引领者,怎样让教学上升到知识与智慧互相融合的高度呢?以《生物与环境》这一章为例。

一、高屋建瓴,统筹教材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一章的知识要点:环境的概念;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其次要弄清楚这些要点是对第一章生物学概念的具体化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实践运用,以及和下一章知识点的联系,从教材整体布局高度审视本章的重难点在哪里,然后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课例进行探究研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和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通过对照实验探究水分、光照等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熟练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会建立知识信息库;通过调研现代温室大棚环境对生物的具体影响,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能力;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生物间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养成收集数据的良好习惯等。最后进行归纳和质疑巩固。

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生物课还不够完美。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可以再巩固,能力可以再培养,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智慧涵养,这些学习最终都等于零。所以,我们要把教材提升到一个高度,让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哲理,把知识转化到人生智慧的美学范畴。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观察、实践的科研意识;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涵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文情怀,提炼析取生存智慧,如本课的竞争合作、适者生存、和谐共荣等,而不能让教学就事论事,零零碎碎,只见枝叶,不见森林;只见死知识,不见活智慧。

二、由此及彼,活用教材

在具体教学这一章时,我让学生从生物的生存方式上探究一下对自己的人生启迪:说说你都喜欢哪些生物,从它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生物还有着怎样不同的生存智慧……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课上课下谈资浓厚,余味无穷。比如屎壳郎出国、蜥蜴变色功、壁虎断尾技、仙人掌叶刺针、北极熊冰雪毛、竹节虫树枝形等生物的生存智慧,强调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苦肉计、迷惑计等,结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帮助学生明确: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残酷性,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与和谐性。这样自然从课内到课外拓展活用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我相机把这些内容编成上面那首词,送给学生。有学生惊讶地感叹:“原来这些生物甚至比我们人还聪明呢!”还有的学生说:“原来生物教材里还藏着很多作文素材和立意。以后写作文,我得好好利用生物课本!”

从这个层面看,学科之间本来就是互相交融的。只不过各科教师时常限于自己的学识水平,很难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不信你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语文学科里有没有生物历史哲学数学化学……数学里有没有逻辑语文历史等。如果我们都能站在学科的高处,由此及彼,从不同层面解读教材,活用教材,传授的就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人生无穷的智慧。

三、知古察今,生动教材

两千年前的《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可见我们的祖先对生物科学的关注。而燕子从中认识到了人生智慧:环境对人的影响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楚国的侮辱,他只用一个类喻就机智地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编撰的《齐民要术》里有很多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又如古老的《易经》中“天人合一”思想其实融合着生物与环境的智慧哲学。如果教学时我们旁征博引,定有意外的收获。

所以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的兴趣,挖掘古代经典是一条途径。但教师自己面对经典可能就比较尴尬: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这是古代的蒙学读物《三字经》中的一句,很多生物老师还看不懂:“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当然,并不是说你看不懂就不能教生物,我只是想强调一下:古典文化教师必须熟悉,因为古典的语言大多凝练有韵,能很好地涵养语言表达,同时古典的内容往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经历岁月的洗礼和验证,值得我们熟读深思,所谓知古察今也。比如《易经》、《孟子》、《国语》等典籍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和智慧,你都知多少呢?

篇4:涵养修养与教育智慧

陈琴,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任职于浙江省富阳教育集团永兴小学部。其独创的“素读”经典课程教学法正被众多的语文教师所效仿。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百余篇;出版了全面诠释经典课程教学法的个人专著《经典即人生》,主编了《中华经典美文诵读系列》,《中华“素读”本教材十二册》《中华经典“素读”教程》(中华书局出版),中国第一套吟诵教材《我爱吟诵》(小学初·中·高级三卷)、《汉字里的故事》等系列丛书。在香港、新加坡及全国各地讲课、报告百余场,被多个教育局、学校聘为课程指导教师。

凡是陈琴老师教过的小学生,都有一个鲜明的标志,那就是记忆力好,尤其对中华经典了然于心。她的学生个个都十分熟练地通背或选背了《声律启蒙》《弟子规》《三字经》等十余本经典蒙学、四百多首古诗词以及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此外,六年里,她的学生平均阅读了300册中外名著,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学年的阅读量都在500万字左右。如此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来源于陈琴老师所倡导实施的“素读”经典课程。

“素读”经典,何为“素读”?

陈琴老师对于“素读”的定义是:“素读”其实是一种读书方法,就是不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反复有声地朗读,直到把诵读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为止。她率先把经典“素读”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探索出了一套将现行教材与经典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经典“素读”课程。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万千言”的教学目标。此外,她能让所有的学生在吟诵法的熏陶下,熟背四百多首古诗词。陈琴老师因其独到的理念和卓著的成绩而被媒体誉为“百年来成功实现经典课程化教学第一人”。

“素读”经典,何为“经典”?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概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他说,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如何确定一部作品是经典?伊塔洛 ·卡尔维诺的标准是:经典作品“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真正的经典作品,必是那种任何时候你都能“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的作品。在陈琴老师看来,经典作品还有一个极好的标签:一部你未曾读过就令你内疚的书,一个民族没读过会令整个民族汗颜的书,一代人没读过就令一代人失根的书。这样的作品一旦缺席,就会令整个社会文化生态链断裂。

“素读”经典,为何实施?

陈琴老师说,现在公认犹太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许多致力研究其成功秘籍的学者都指出,犹太人的成功教育法则,其中一条就是离不开少年时期的“素读”经典训练。“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接受每天6—10小时的教育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有关犹太教育的研究文献很多,都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成功教育的事实:一是经典训练的重要,一是“素读”的必要。也就是我们今天正在思考的“教什么”“怎样教”或“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

无论我们是想获取种子之功,还是想传承或建设文化,经典训练都是不可或缺的。现代心理学和生理科学都已经证明,人生记忆的黄金期是12岁之前,以后则是不可逆转地递减。七田真在他的调查报告中多次倡导日本当今的教育要学习犹太人,将“素读”经典的训练重归教育。我们也应该将被抛弃过久的“素读”重新迎入学门。事实证明,“素读”中国的经典(经史子集)真的会使脑子变聪明。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不贫血的脑子方有活力。

“素读”经典,如何实施?

首先,在“素读”训练的素材方面,陈琴老师给出了她的建议。她认为,在经典诵读教材的选编上,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比如,明清时期通用的蒙学读本,尤其是诗词,不仅是儿童识字的好教材,也是促进童蒙养成教育、培养语文兴趣的趣味读本,在低年段可大量背诵。除此,“四书”中的《大学》《中庸》篇幅不长,且行文优美,章节严谨,是完全可以背诵的。诗词之外,她个人还特别推崇《古文观止》《庄子》和《史记》中的某些篇章。此外,“素读”经典的训练内容也不可只局限于本民族的,外国的优秀经典读本也该适当介入。而且,要把“素读”经典与大量阅读联系起来,齐步走,通过广泛的自主阅读培养,为学生运用文字提供条件,学生的兴趣才更浓厚,语文素养也更扎实。

其次,在“素读”经典的训练时间方面,陈琴老师认为这贵在坚持,难以速成。但只要巧妙地利用好零碎的时间,组织好有趣的形式,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早读十分钟,下午十分钟,有时是语文课挪出五到十分钟,坚持五六年,奇迹就会发生。一学年除去节假日,每个孩子按在校日为180天计算,六年就可背诵十万多字的文章;而此外再引导孩子每天阅读5000字左右的文选,一学年就是90万字左右的阅读量,六年就是5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这还是最低的估算。

再次,根据“素读”经典训练的需要,陈琴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她革新旧的宣讲或苦练模式,一本教材不再漫讲一学期,而是节约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书。她开展“素读”基本的操作方法是:大经典,同并进;读出声,有节奏;重记法,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教学策略是:未识字,先读书,“素读”多,讲解少,以此培养学生开口读的兴趣。她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基本上就是“读书”和“采蜜”(做读书笔记或摘录)。没有硬性规定,但设计好阅读跟踪表,每天的阅读书目和大约字数都要登记。每学期,有班级通读的两三本书,其他的都是自主阅读。摘录积累也是自主,不定量,一学期下来,平均每个孩子的摘录量都在四万字以上。

陈琴老师对开展“素读”经典课程的语文教师也给出了几点建议。其一,必须对母语教学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要有坚定的信念。其二,语文老师自己要是个读书人。其三,教师要有一点文言素养。教师可以边读边成长,边教边积累经验。

篇5:涵养阅读之根的智慧

一、阅读应持之以恒

我最初的阅读兴趣,还是萌发于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刚学完汉语拼音,我对语文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着了魔,多想像老师那样将课文读出优美的音韵。更令我难忘的是,每逢周末,我都闹着要到姥爷家去听广播,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和单田芳的评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那个时候的茶余饭后,听一段评书便是绝佳的享受。广播中艺术表演家的声音浑厚、婉转,如同天籁之音,给人以酣畅淋漓的快感。听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古战场,除暴安良,精忠报国。读二年级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借到了同学父亲的《呼家将演义》《水浒传》,从此迈入了课外阅读的大门。现在回想起来,童年的阅读兴趣是来自于语文老师的朗读及评书的那些天籁之音。

由于工作的繁杂与学习生活的紧张,可能会遇到各种延迟阅读进程的问题。这种时候,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精神品质激励着我,我像蚂蚁啃骨头、储备粮食一样以图书为食粮,摘抄好词好句,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想。从上高中起,我就在外套内缝制了两个口袋,左边的口袋刚好能装下一本书,右边的口袋里装着一个记录本和一支笔。每次等车、排队乃至于如厕的时候,都是我可利用的宝贵时间。正是利用了点滴的碎片时间,我阅读了《人生》《张爱玲文集》《他们》《现代人》等书籍,在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中感受人生的跌宕起伏,同时也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阅读应沟通交流

伴随着阅读的脚步,我个人的成长步入了快车道,从山区一名普通教师,到担任教导主任、校长,到目前担任市直学校的教科室副主任。工作的需要促使我对课堂教学、教师专业成长、校长专业化、教育策划开展系列化的研究。我认为,所谓的专业化的阅读,就是聚焦某一专题开展阅读,这样的阅读更加实用。于是,我阅读了《给教育一点形而上的关怀》等教育哲学书籍,阅读了《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班级管理书刊,阅读了《科学,科学》、美国学者编著的《新小学科学教育》等科学教育书籍,阅读了《教育策划的智慧运作》《学校管理探讨》等学校管理类书籍,阅读了《有效教学十讲》《高效课堂22讲》等课堂教学研究书籍……

在专业阅读过程中,我借助跟踪式读书法,常年搜索、学习小学科学名师路培琦、章鼎儿、曾宝俊等名师的课堂实录与论文,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借助于专题式读书法,研究了我国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动态,对优质学校建设有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借助于经典式读书法,拜杜威、陶行知、朱永新为师,研读他们的经典名著,提高了理论研究的水平;借助于对比式读书法,一步步寻找教育理论的空白点,为教育写作找到了突破口;借助于反刍式读书法,反复咀嚼诸如杜威《思维与教学》中经典的观点与教育的哲理;借助于批注式读书法,在一本本书上批注了思考的火花;借助于沉浸式读书法,沉浸于书中的教育情境,反思着自我的教育行为。

我们在阅读中既应寻找同一纬度的人交流思想,更要听取不同观点者的批判,汲取彼此的成长智慧。作为一名科学兼职教研员,我曾经在市科学专业阅读交流会上畅谈阅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学者萨玛·沃泽曼、乔治·伊芙妮所著的《新小学科学教育》的体会,提炼出小学科学教育的五大密码:珍视学生暴露出的错误并顺势而导才能凸显科学探究的价值;紧扣科学探究的本质开展教学方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思维碰撞、多元互动的思维场是提高学生思维技巧能力的载体;科学游戏是科学探究经验生成的第一阶段和必经途径;基于儿童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教学活动至关重要。我还曾经在网易、新思考网、新浪、教育1+1网等博客发布自己写的文章,还曾担任国培小学科学课程专家团队成员,在网上为四川省、辽宁省的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答疑解惑,也曾应邀赴北京、内蒙古、河南、山西、河北、江苏、广东等省市进行学校文化策划与交流。每次与专家、学者沟通交流都是一次思想的洗涤,都是一次成长状态的调整,都是一次醍醐灌顶的回忆,都是一种教育激情的传递。很多时候,圈子决定了你的视野,决定了你所能掌控的资源与思想的疆域。

三、阅读应追求知行合一

涵养阅读之根,需要如陶行知先生一样追求知行合一,用阅读中获得的理论来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记得有一次参加优质课比赛活动,我运用所学习到的科学教学理论,创新设计了“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为学生营造了感知与体验的机会,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历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个人成长方面,我结合阅读体会,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势,找出自己存在的学科素养不足、知识不成体系、能力不成体系等问题,为自己建构了这样一种成长的模型:风格成熟(大气灵动,沉稳睿智)、个性张扬(语言、教态、思维彰显魅力)、课堂精彩(促进学生思考的智力挑战性活动)、著书立说(成体系的科学教育观点与思想)的优秀科学教师。也就是说,“读书+反思+实践+写作”将成为我构建专业成长模型的路径。正是知行合一式的阅读,为我积累了应时而需的教育智慧,帮我一次次度过教育的难关,实现了自我教育生活的品质提升。

从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我就如智者般提炼自己的教育智慧,渴望在阅读之后,更多地生发自己的观点,以求捍卫自己的话语权。我的阅读主张是:一位教师如果不能自觉地思考教育、研究教育、探寻教育的真谛,就沦为了知识的传声筒,仅仅是个知识的搬运工。真正的阅读,应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个人要沉浸进去,而后从中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想及思维方式,以自我的方式来解读某本书的核心主旨,最后在阅读中激荡出自己内在的教育思考与观点,以文字为口舌,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感觉每次读书,都能激活自己的思维,灵感如泉水喷涌,我马上用文字固化在纸上,发表在教育期刊杂志上。

爱阅读的人是快乐的,是幸福的,难能可贵的是,还能将自己阅读的幸福与快乐如同蒲公英传播种子一样播撒阅读的种子。无论是业已成名的朱永新老师,还是正走向教育大家的教育行者们,亦还是所有热爱读书的教育同仁们,都在默默地传播着阅读的种子。

回忆我的阅读史,我对阅读心存感恩,阅读是一种最美的姿态。正是阅读,让我的成长踏上了快车道,昔日的农村山区教师已然成为泰山名师;正是阅读,让我对人间善恶有了清醒的认识,涵养了我的悲悯情怀;正是阅读,让我突破时空的限制结识了一位位智者、勇者与信者,高山仰止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正是阅读,让我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我,荡涤自我的心灵,建构自我成长的模型,向着最好的自我走去;正是阅读,让我远离尘世间的喧嚣,沉浸在一个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中独善其身;正是阅读,让我得以文思泉涌,以笔为舌,著书立说,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愿在阅读中积淀自己的教育思想,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将阅读的种子播撒给身边所有的人。

上一篇:在孤单中成长作文下一篇:以作茧自缚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