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美术活动5则范文

2024-04-23

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美术活动5则范文(通用8篇)

篇1: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美术活动5则范文

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美术活动

课题名称: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美术活动

负责人:左娟

所在单位“碑林区东木头市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园 民间艺术 美术活动

课题以《纲要》和《指南》为依托,结合陕西地方特色及幼儿年龄特点,探求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开展的有效途径,探索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实施方案。旨在让幼儿通过活动欣赏和喜欢民进艺术,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同时发展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及界定

民间艺术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用来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与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中国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了解民间艺术,我们可以将民间艺术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

1、民众性;

2、原发性;

3、民族性;

4、地域性。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主要选择了剪纸、刺绣、编结与泥塑等方面内容。

在我国传统的社会中,行行色色的民间艺术一直伴随着孩子的童年。孩子们在与民间艺术尤其是民间玩具的亲密接触中成长起来:婴儿手摇着拨浪鼓、摇铃,戴着奶奶缝制的虎头帽,穿着虎头、猪头鞋,玩着各种小布偶,长大一些放风筝......然而今天的孩子,每天早早上幼儿园,在一天紧张的活动安排之后,忙于参加各种兴趣班:钢琴、英语、舞蹈、绘画、主持人......孩子们被迫追赶时代的脚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就算有一点点时间,充斥在他们生活中的玩具便是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遥控汽车......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很少能看见专门的民间工艺活动,幼儿教材中也很难寻觅民间工艺的踪影。孩子们玩着高档的电动玩具,很少能接触到最原生态的草编,泥塑;看着进口动画片却很少听说过皮影戏。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民间艺术只属于过去的时代,只属于过去孩子的生活?曾经给过去孩子带来无限欢乐的泥巴玩具、捏面人、折纸、剪纸、皮影木偶,真的已经过时了吗?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把它们带入孩子的生活?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探索与研究。

要让孩子从小认同、欣赏民间艺术,必须为孩子营造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环境,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儿园活动是实现幼儿教育的主要途径,理应承担起培养孩子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兴趣这个重任。本课题组试图对本园幼儿进行民间艺术认知现状调查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陕西地方特色,选择合适内容,探求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开展的有效途径。我们拟以本课题为突破口,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幼儿园 民间艺术 美术活动

研究范围:碑林区东木头市幼儿园各年龄斑

课题含义:通过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开展,探讨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领域的开展方法、内容、方案,同时提高教师的民间艺术素养。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政策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教师要把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捏面人等。“ 理论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主张”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布鲁纳发现学习法,强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发现知识、探索实物。

意义:

1、民间艺术走进幼儿园美术活动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文化的传承。

2、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乐天、向善、达观精神有利于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3、民间艺术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4、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5、民间艺术的优势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幼儿园课程存在的缺憾。

6、民间艺术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民间艺术素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课题组成员进行有关民间艺术的学习。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及时收看并反映陕西地方民俗题材的电视节目, 拜访民间艺人,学习民间艺术并增强对其了解。同时了解分析各地幼儿园已开展的民间艺术相关活动,为课题的研究积累经验。

2、资料和数据收集,主要搜集有关陕西地方民间艺术和艺术品。为了选用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并能扩展幼儿艺术视野的教材, 我们认真挖掘、筛选、整理在民间流传的积极、健康、生动的民间艺术, 并常常留意有关信息, 收集有关书籍、影视牒片、电脑光盘,至于实物, 更是处处留意收集, 归类收藏。

3、设计调查问卷,在本园一线教师中征询有关民间艺术融入美术活动的意见、建议

4、制定研究计划、方案、细则。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

1、进行家长和孩子对民族民间文化认知和态度的调查,了解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知情况。

2、根据调查结果调整活动方案,并就方案的可行性和需要修改的地方做研讨。

3、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同时进行教育活动课例研究。

4、组织幼儿参观书院门步行街,感受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5、创设富有民间艺术氛围的环境,实验班布置民间艺术区域,民间艺术与民俗节日相结合。

6、各实验班开展民间艺术为主题的活动,根据不同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和组织形式。

7、对研究内容进行专题研讨,并根据研讨结果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完成活动设计、活动观察、教学反思、教育论文。形成、修订、完善过程性研究成果。

8、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民间艺术作品,分类整理,在幼儿园举办”小小民间工艺展“,引导孩子分类欣赏,提升对民间艺术装饰性审美的感知。

9、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设计活动要求,指导家长带孩子感受民间艺术。

10、完成中期成果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整理优秀活动设计、教育论文、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等。

2、课题组成员交流,谈自己关于民间工艺在幼儿园开展的体会,整理成书面材料。

3、归纳整理研究资料,组织课题展示活动。

4、进行作品展览:整理优秀的幼儿作品,举办”我们的民间艺术作品展“。

5、组织教师撰写自己研究内容的总结,完成课题报告,召开结题会。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在幼儿园如何有效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育活动深入挖掘、总结和分析。

2、问卷调查法:有针对性地在一定范围内发放问卷,对需要了解的信息进行调查,收集好问卷后,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

3、观察法:在课题研究阶段,使用观察法,组织教师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观察幼儿活动行为,在活动中的表现,调整教育策略。

4、访谈法:对于在开展幼儿民间工艺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中出现的特殊案例进行访谈,正面接触,通过谈话、交流的方式了解问题所在,收集第一手资料,之后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四、研究的结果与成效

(一)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1、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在当今日益开放和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民间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外来文化大量充斥在电影、电视、录像、广告等各种媒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家长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让幼儿一窝蜂地学习西洋乐器,造成幼儿艺术学习的偏差。我们通过带孩子欣赏、感受民间艺术,体验、创造民间艺术,激发了孩子内心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开始真正从心里喜欢、欣赏、认同民间艺术,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对本土文化认同的种子。

2、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对真善美、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贯穿于民间艺术中永恒的主题。民间艺术中处处体现劳动人民向上、向善、乐天、达观的生活态度,体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间艺术作品中我们很少感受到文人作品中的感物伤怀、悲天悯人,它是阳光的、豁达的、积极地,我们的孩子通过接触民间艺术,必然会受到其精神的感染。民间艺术犹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幼儿的精神世界,培养了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3、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是一门装饰艺术,在民间艺术纹样中,我们常常看到某一纹样如回纹、如意纹、龙纹等有规律的重复,这样的重复带来一种秩序感和空间感,使人产生审美愉悦。民间剪纸、编结、刺绣的许多图样都是对称的。在用色上,民间艺术的用色以对比、协调为原则,追求色彩度组合搭配以及所产生的视觉美感。强调色彩鲜艳,讲究”红要红得艳、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在造型上简练概括古朴,随着对这些民间艺术不断地的欣赏与创作,孩子们从中能体会到一种审美愉悦,继而提升审美能力。

4、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民间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慧心巧工,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把一件件天然材料制作成艺术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开展,很到程度上发展了幼儿的手指小肌肉群的灵活性。成语”心灵手巧“表明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密切相关。民间艺术活动中孩子通过肌肤触摸、肌肉运动、心灵体验获得了对民间艺术的体验,进而增长了智慧。

5、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民间艺术活动因其材料多样,工具步骤繁多而让操作比较烦琐,这就需要良好的习惯。就以编结活动为例,每一次编织活动,都要准备很多的彩纸、彩绳、剪刀、双面胶等,位置摆放要合理便于取放。活动前,幼儿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活动规则取材料;活动中,他们要管理好自己的工具、材料,收拾好垃圾;结束时能主动整理桌面和地面,保持整洁,收拾好活动所用的工具和材料。而且剪刀的使用是有安全隐患的,孩子只有具备安全意识,养成良好常规,才可以顺利开展活动,才能在活动中有所发展。

(二)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由于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日益式微,再加上目前幼儿园课程中民间艺术教育内容的缺失,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民间艺术都感到陌生。但在我们课题中要求教师在浩渺的民间艺术中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内容,并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与民间艺术互动和交流,这是一个难度不小的过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业务素养的提高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民间文化素养,在教育中我们常常说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教师正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研讨,增强了自己这方面的的素养。在此基础上,基于对幼儿学习特点的充分掌握,对于所选民间艺术内容进行了合适的简化和改造。

2、伦理素养的加强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将民间艺术引入教育是使这一文化保持生命力的途径。”民间艺术走进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幼儿欣赏、认同我们优秀的民间艺术。我们的教师正是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自美其美“,越来越热爱和欣赏我们的民间艺术,并以自身的热情感召和影响孩子。

(三)对家长的影响

1、把家长带入了民间艺术的回忆中。组织各种亲子民间艺术活动,让家长亲身参与。如:元旦前我们在两个中班分别组织了”有趣的面塑“、”好玩的剪纸“亲子活动,参加三八节在两个大班开展了”奇妙的编结“、”我们都来学刺绣"亲子活动。由于民间艺术本身的感召力,还有童年的些许回忆,家长们在活动中表现得极为热情和主动,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热情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对他们和孩子都是一个提高。

2、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调查问卷、给家长的一封信,家园共育栏等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同时有效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带孩子参观大唐西市、大雁塔步行街、凤翔泥塑馆等,参加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民俗活动,丰富孩子对于民间艺术的认知,同时调动了家长对于民间艺术的积极性。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随着研究的结题,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我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越来越被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人文及技艺智慧所吸引。虽然研究组试图从剪纸、刺绣、编织与泥塑等多个方面审视、挖掘其对幼儿园美术活动的价值,但由于时间仓促及研究者水平有限,这样的研究终究不能涵盖所有民间艺术种类,这也是本研究组遗憾之所在。

民间艺术要真正成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有赖于幼教工作者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深入生活,进行形式多样的调查与收集,在众多教育内容中精选、提炼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民族文化精髓、适宜幼儿园开展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并将这些民间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和幼儿的一日生活整合起来,探索出幼儿素质教育与民间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幼儿创设一个接触民间艺术的平台,让幼儿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民间艺术,更好地体验和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这些都是本研究组有待深入研究之处,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文化类人学》林惠祥

《学前课程价值论》庾永平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的教育》边霞

篇2: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美术活动5则范文

课题研究方案

东海外国语学校

彭华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 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要积极开发地方美术(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缩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其次,民间美术的特点,可以完善美术课程内容,使乡村美术教育接“地气”。

一切艺术形式都起源于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美术也不例外。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的老祖宗。起源于史前的原始美术虽然不能称之为“民间美术”,但她却是真正的“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以后的“宫廷美术”、“宗教美术”、“文人美术”,都是从“生产者的艺术”中派生、演变而成的。

民间美术品种繁多,领域广阔,但凡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玩的每一个方面都能见到她的踪迹。民间美术的民族风格特别强烈,各个兄弟民族,各地区的地方特色,无不归属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共性之中。那些炎黄子孙所特有的意识和审美,无不渗透在每一件作品之中。几千年的民族传统,又一贯地延续在每一段历史时期的作品里,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中国民间美术正是以她那独特的民族风格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放射着独特的异彩。

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同行们比较轻视、甚者是蔑视民间美术的教学内容,认为这是下里巴人的东西,不值得下功夫研究和教学。这主要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之类的传统偏见。他们认为民间美术只要让学生知道一点就可以了,还是该把教学重点放在点、线、面,素描,水彩,油画,水墨画等所谓的“阳春白雪”高雅艺术的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

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装饰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有更多的喜庆感觉。

民间美术的服务对象既有自作、自用、娱乐的,又有通过馈赠、交换、买卖的形式,服务于全国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村和城乡劳动者。在古代,同时还波及宫廷、宗教和人文美术领域。民间美术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家乡水,家乡情,家乡之物人人亲。芳香扑鼻的泥土气息,既是眷恋家乡,热爱祖国的诱惑济,又是

体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心理素质、生活习俗、意识信仰、审美理想相异性的见证物。为研究民族、民俗、历史、宗教、心理、审美等学科提供了生动全面的形象资料。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无比的丰富。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们学习民间美术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二)所要解决的问题

1、民间美术教学内容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2、理清民间美术与中学美术教学的关系。

3、挖掘中学美术与民间美术之间相关因素。

4、探索民间美术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5、寻找出哪些教学活动能给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最大,最有效。

6、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研究案例。

三、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受教者的接受潜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其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潜能,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

2、新课标目标的确立。

新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美术情感态度养成目标是其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

3、民间美术教学的研究理论的学术文章: 吴静芳的《传统美与现代工业设计》 李绵璐的《谈民族民间美术》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找出并分析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关民间美术的教学因素,从强调基础知识到深度和广度的推广和学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健康情趣,塑造健全人格。

2、探索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民间美术的教学的方法,探讨民间美术在整个中学美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价值。

3、通过本课题的演绎,可以丰富美术教育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结合我校所拥有的特殊施教群体的资源优势(我校在校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民间美术的发源地农村地区的孩子),同时根据教育哲学、教学理论和美术教育目标,从中筛选出具有教育价值和美术教学意义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系统研究,安排有效的实施原则进行规划。根据以上情况,经过先期调查和梳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共分为17个点进行。

1、东海地方民间美术寻源。

2、灿烂的东海古文明之光

3、鲁兰古城的秦砖汉瓦

4、温泉汉墓的尺牍

5、苏北鲁南的民间陶艺

6、喜庆节日里的对联与剪纸

7、烧满龙的彩色面塑

8、巧夺天工的石雕艺术

9、柳编工艺

10、水晶的艺术

11、放飞飞天的梦想——扎风筝

12、古老又年轻的农民画

13、土味十足的乡村社戏脸谱

14、秸秆贴画

15、栽在花盆里的艺术

16、中学民间美术课教材编写研究

17、美术特长生培养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东海外国语学校中学部各年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读书书目、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一)课题研究读书书目:

吴静芳的《传统美与现代工业设计》 李绵璐的《谈民族民间美术》

(二)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课题研究时间: 2014年1月到204年12月

2、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

(1)完成资料的收集、学习。(2)批准立项一个月内上传研究方案

(3)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4)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教学的进展情况。

(5)读完一本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专著,上传不少于一篇独立撰写的读书笔记。

(6)上传独立撰写的一篇课堂教学或教育案例分析。第二阶段: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

(1)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策略。

(2)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教学的进展情况。

(3)上传独立撰写的一篇课堂教学或教育案例分析

篇3:让美术欣赏引领学生走进艺术殿堂

一、创设欣赏情境, 品味美术的魅力

美术教学中的优秀作品, 都蕴藏着丰富的感情与思想。当单纯的表层审美活动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感受的时候, 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经验激发想象力,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 受到美术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 接受并且升华审美思想, 将自身的情感与美术作品融为一体。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美术欣赏中, 所以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 为学生创设欣赏情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学《奇怪的梦》一课时, 我就用故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有一天, 爱丽丝在草地上睡着了, 忽然她发现了一只戴着怀表的兔子, 匆忙地从她面前走过……”我讲完这个故事后问学生:“爱丽丝的奇遇发生在哪里?”学生回答说:“在梦里。”我接着问:“哪位同学可以描述一下爱丽丝的梦呢?”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我继续引导:“好, 我们再看一组图片, 一起来欣赏一下别人的梦境, 同时理解和感悟他人的绘画构思。”在故事的引导下, 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了“梦境”的欣赏之中, 看得津津有味。

由此可见, 一个合适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之中。而且, 当学生在欣赏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 让欣赏的氛围更加温馨、活跃, 这样学生会不自觉地进入审美状态, 摆脱外界的干扰, 步入神与物的美妙境界。

二、运用媒体资源, 激发欣赏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 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学校教育, 在各个学科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小学美术教学也不例外。美术欣赏活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它比其他活动更需要学生的独立思维。在很多时候, 教师对作品的讲解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学生未必会领会到其中的意境与韵味。如果在美术欣赏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在“看”的基础上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 使审美意识直达学生的内心。

例如, 在学习《水墨情趣》时,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水墨作品, 单凭教师的介绍与讲解, 学生很难掌握水墨画的技巧与风格, 更别说领悟其中的情趣了。如果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师的适当点拨, 学生就会很快理解水墨画的风格。所以,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准备了相关的课件, 将一系列水墨画展示在大屏幕上。同时, 我还为课件配上了一首优美典雅的背景音乐, 以此衬托作品中的意境。学生边听边欣赏, 悠然、惬意, 诗情画意便随之而来。我想, 那些流畅的线条真的在学生眼前动了起来, 飞扬流畅, 淋漓尽致, 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 蕴含在作品中的艺术美, 也在学生的心中慢慢地沉淀下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教学这种辅助手段,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情感因素,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潜能。通过多媒体这种直观的形象表达, 打破了空间对学生的限制, 启发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让学生领略到了美术作品的艺术之美。

三、在美术欣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处于主动的地位。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 才能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 也是一个尝试、实践的过程, 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需要学生的真实情感与独特见解。但是学生往往只是凭借自己的直觉来欣赏, 而这种直觉是会因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受到限制。所以, 教师在展示欣赏作品之后, 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 引导学生观察画作, 让学生有备而赏。

例如, 在讲解《水墨园林》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的内涵, 在上课之前, 我让学生自己搜集了一些关于园林的资料。在出示作品之后, 我没有立刻讲解, 而是让学生自己品读, 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思想, 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对作品的感受。有的学生感悟深刻, 讲得头头是道。而有的学生领悟不到位, 我就对他们进行了有效的引导:画面以什么色调为主?画了些什么?整幅画看起来是什么感觉等等。这些问题对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极其有益, 胜过教师的讲解百倍千倍。

这样的欣赏方式, 不仅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模式, 还激发了学生对作品的主观感受,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对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一个莫大的鼓励。教师还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 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尤其是与现实生活距离比较远的文化艺术, 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 更会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四、通过组织游戏加深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印象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 它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在美术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欣赏美术。游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所以教师在美术欣赏中, 要穿插一些游戏环节, 让学生在游戏中达到欣赏目的。游戏活动的融入, 还可以使美术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有趣, 这不正是寓教于乐的最好方式吗?

例如, 教学《动物面具》这一课,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在小学生的世界里, 动物无处不在。童话中、游戏里、生活中, 哪里都有小动物的影子。所以, 这节课我就以欣赏、造型、游戏为主, 让学生戴上动物面具做游戏, 在游戏中进行创作、表演与赏析。我先让学生对着图片说出这些小动物的特征, 再挑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制作动物头饰。接着, 我引导学生互相欣赏作品。最后, 请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 戴上面具做游戏。学生边欣赏边游戏, 既掌握了动物的面部特征, 又收获了表演的乐趣。

可见, 教师在美术欣赏中巧用游戏活动,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乐学、善学。同时, 这种直观有趣的活动, 可以使学生在玩耍中直接体验摸一摸、看一看的乐趣, 教学效果要远远高于教师的枯燥讲解, 对美术欣赏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4: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美术活动5则范文

孩子们快乐的嬉闹声随着风儿传了进来,7岁的儿子好奇的趴在窗口,“妈妈,他们在玩什么?”我抬头一看,“他们在跳马兰花呢。”“什么是马兰花?”儿子更好奇了。“马兰花啊,是妈妈小的时候玩的跳皮筋游戏,那个时候,可没有电脑、手机、ipad,妈妈和好朋友们就自己用砖头画方格玩跳房子,用红领巾盟主眼睛玩抓瞎子,还有抬轿子、挤囡囡、拍墙……,可有意思了。”看着我无限向往的样子,儿子撅起了小嘴,“那么多好玩的游戏,为什么我现在没得玩?”是啊,曾几何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入,那些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民间游戏渐渐的被遗忘、丢弃,取而代之的是“变形金刚、芭比娃娃、遥控赛车”等所谓的高档玩具,占据了孩子们所有的游戏时间,不得不令人惋惜。

而近年来,随着国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提出,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民间游戏作为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幼儿园也逐渐认识到了民间游戏的重要性和它独特的教育价值,并展开了《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的课题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体育游戏资源,创设良好的民间体育游戏环境,循序渐进开展活动,通过组织与指导,充实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内容,增强幼儿体质,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多途径进行民间游戏资源的收集、整理

民间游戏的收集整理工作是一个工作量相当大的部分,我们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上中采用了多种途径与方法,采用家、园、社区三结合的方法,收集到了数百个优秀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大多发源于农村,乡镇幼儿园的大部分孩子受长辈们的影响,往往都会几个民间小游戏,:如《切西瓜》、《炒黄豆》、《跳格子》、《老鹰捉小鸡》、《抽陀螺》、《滚铁环》等。我们幼儿园就地处城乡结合区域,占据了这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力条件,除了教师的自主收集之外,设立“民间游戏征集箱”、“民间游戏收集达人”,发动家长积极投稿,还通过社区与一些民间艺术团队进行咨询,丰富收集内容。

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对收集到的第一手民间游戏资料,要进行进一步的精心筛选和整理。在筛选时要充分注意到游戏的娱乐性、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原则,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的,寓教于乐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游戏装订成册。

二、因地制宜的改变和创新民间游戏

在筛选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游戏材料比较单一;有的游戏内容太简单,达不到运动的目的;而有的游戏又太难,不适合幼儿玩。因此,改变与创新是必然的需要,在我们的尝试中,主要通过材料和玩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1、材料的改变

幼儿传统游戏具有就地取材、简便易行的特点,游戏材料上应注重当地自然资源、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努力做到“变废为宝、一物多用”。如传统的玩具“沙包”,里面装的沙子或是米,而在经过改变创新后里面装的东西不再如此单调,我们发动家长选用了各种大小不一的豆子,如蚕豆、黄豆、赤豆等,或者是纽扣、珠子;外形也有传统的方形演变为爱心形、花朵形、立体正方形等,这样一来,不同质地、重量、外形的沙包就会创生出不同的游戏玩法,供不同阶段的幼儿选择。还有游戏“踩高跷”中,我们收集了各种不同大小、高度的铁罐子制作的高跷,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游戏,用旺仔牛奶罐制成的高跷比较矮,可以供小班幼儿游戏;而奶粉罐较高大,制成的中高跷可以供中班幼儿游戏;用粗竹竿制成的竹高跷则是大班幼儿喜欢的玩具。

2、玩法的创新

民间体育游戏常使孩子乐此不彼,也有些民间游戏则不然。但只要教师把握好

孩子的游戏特点,对游戏的玩法进行随机的调整和改编,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小朋友们觉得只是单一追逐很没劲,于是,我们就一起商量,借鉴冻人游戏,增加“变成石头”的咒语和“营救朋友”的环节,让孩子自己创编规则,这样就有趣多了;还有“切西瓜”、“丢手绢”这类游戏,中间等待的时间较长,在运用时可以控制游戏的人数,把幼儿分成六至七人的小组,尽量减少等待来加强活动的强度和密度。

三、民间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1、适当的袖手旁观

凡是幼儿自己能处理的事,如角色分配、规则使用、材料选择等,我们都应放手让幼儿亲身体验、解决,让其充分感受游戏的自主和快乐。当然,这样的袖手旁观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幼儿还不熟悉游戏之前,还是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的。

2、过程重于结果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贯的运动风格,游戏结果的输赢并不重要,体验游戏过程的快乐和对游戏本身的兴趣才是最终的目的。民间游戏中有许多富有竞争性的游戏,教师要营造积极的竞争氛围,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在鼓励幼儿合理竞争的同时,引导幼儿树立积极的、以相互学习为目的的竞争意识,而不是那种“竞争就是走独木桥,把别人推下去自己就是胜者”的观念。想一想,“我为什么没赢,我下次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3、机会人人有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在老师心中是“NO.1”,在他们眼里,越是只有少数人做的事就越是重要的事,渴望引起关注的心理,使幼儿都愿意成为游戏的中心人物,争着去当主角,如“狡猾的狐狸在哪里”里的“狐狸”,“老鹰捉小鸡”里的“老鹰和母鸡”。而为了游戏能顺利进行,我们总是会选择那些能力强的孩子来担任主角,这就造成了其他孩子不服气的逆反心理,甚至对游戏失去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做主角,我们采用了“石头剪刀布”、“手心手背”“点兵点将”等办法,这样,“机会人人有”,大家也“愿赌服输”。

总之,民间游戏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研究,让我们行动起来,发掘生活中更多的民间游戏,加以整理,服务于幼儿,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5: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美术活动5则范文

湘西山水奇丽, 风景迷人;湘西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据统计, 湘西州已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56项, 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项;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8人, 省级“非遗”传承人44人。这些, 是湘西的骄傲, 更是湘西职业教育得天独厚的课堂资源。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协助、承担着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作为职业学校, 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不仅是发挥其公益作用, 更要引导他们将湘西民间美术成为创业的源泉, 真正做到让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职业教育课堂的重要资源。

一、从民情民俗中看待民间工艺美术的变迁

民俗民情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也是民间工艺美术的大荟萃, 走进节日, 参与民俗活动, 了解民风民情可以增进学生热爱家乡民族自信心, 探寻民族文化渊源。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了解和学习, 我们除了要掌握“学什么”, 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明确“为什么学”, 感知学习内容背后所包含的人文思想要难得多。引导学生从文化发展的试点参与教学。了解本土风俗民情, 历史渊源。比如苗画, 是湘西民间美术领域的瑰宝之一。最早出现在苗族妇女的服饰上, 作为刺绣的底稿, 用白色的粉浆将花样画在深色的布上, 后来人们舍不得把这些美丽的线条和色彩覆盖, 就把白色的线描改成彩绘, 植物颜料经久耐洗, 成为了单纯的布制绘画。现代苗族艺术家又将其用油画、水粉、丙烯颜料画在布上, 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乾州扎春”“河溪烧龙”“清明歌会”等活动都是乡土民情风俗中社会活动面貌, 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方式的体现。在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锉花”内容时, 我们布置同学做了课前调查工作, 了解锉花前身——苗绣的一些基本知识。这一对姊妹艺术在一定时期里是相互相成, 互相依存的。感受了苗绣的艺术特色, 才能更好地去欣赏锉花的魅力, 发现锉花的审美价值。通过参观访问、体验感受, 同学们对湘西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认识。这样, 可以展示它们在区域文化的中的标记意义, 也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创作素材。

二、让已有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窗口成为教育基地

2012年10日, 在湘西吉首市乾州古城正式开园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随着湘西旅游业的兴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也成为乾州古城里的一大文化亮点被众多的游客所称赞。据乾州古城办非遗管理处主任姚方介绍, 乾州古城已逐步成为一扇展示湘西民族文化的窗口。湘西工艺美术方面就已入驻了土家织锦传承人叶水云、石砚雕刻传承人杨光三、苗画大师梁德颂、棕编大师宋彪等10余名各级“非遗”传承人, 还有绣花鞋垫、竹编、木雕等项“非遗”项目的展演也在园中形成常态。同学们走进非遗园, 就是走进了五光十色的民间文化长廊, 在这里他们可以欣赏到民间工艺美术的成品, 看到其制作流程, 可以与大师、非遗传人面对面交流探讨。穿越地域与历史的距离, 一切都是这么活灵活现, 触手可及。补充了校园课堂的局限, 同学们对湘西民间工艺美术有了最直观的、最深刻、最全面的认知。

三、立足乡土资源, 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长期从事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 我了解到很多学生虽来自农村, 但对本土文化的了解都是片面和零星的, 更不要说城镇的孩子, 这显示了加强民间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除了通用的课本知识传播以外, 还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 组织成教学内容:锉花、苗绣、苗画、草编、泥塑等形式都引入到我的课堂中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本土随处可得的稻草、树枝、果实、石块等原生态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取得很好的收效。这样的教学, 学生非常乐意参与到民间美术的教学中来,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领略到真、善、美真谛, 挖掘民间工艺的精神和内涵, 用简单、粗朴、美观的艺术形式再现其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四、让湘西民间美术与创业对接, 开辟广阔的就业道路

作为职业学校, 如果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校内课堂上, 那只是实现了其中一部分价值。民间工艺美术应该根植到他们的职业情操中去, 对他们产生延续性的影响。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 我们引导他们将民间美术的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 使自己走民族特色产业, 提高产品民族文化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通过前期一系列的铺垫, 同学们对湘西民间美术已经有了情感基础和知识积累, 在此基础上, 我们一起设计制作了有苗绣元素的产品:服饰品 (挂饰、项链、提包) 、家居用品 (坐垫、家具套、桌布) 等。这些将传统元素与时代理念相结合, 所设计的服饰、家居用品非常受欢迎。除此之外, 我们还充分利用湘西的旅游资源, 比如通过凤凰、王村、张家界等地旅游市场, 设计特色产品, 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特色的附着, 是传统手工技艺与时代发展的结合。事实证明, 这些产品, 不仅本地人喜欢, 也很受外地人欢迎。这样的市场理念, 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切实举措。我们还在进一步尝试, 办校园企业, 将学校的资源与民间工艺大师相结合, 让民间工艺在市场上稳步发展!

篇6:让民间艺术走进中职美术课堂

关键词:民间文化;中职美术;课堂教学

一、当前中职生与闽南民间文化现状调查

针对中职学生对闽南民间文化的认知情况,笔者在中职二年级学生中,对美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食品专业的学生分别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对闽南民间文化的认知情况令人感到担忧,他们对闽南民间文化的了解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我校被调查学生对闽南民间文化知之甚少,没有人全部了解闽南民间文化,有13%的学生回答在街头偶尔见过,有10%的学生回答从来没有接触过闽南民间文化。从接触闽南民间文化的渠道上看,民间传统节日表演、电视报道,是学生了解闽南民间文化的主要渠道。从了解程度看,绝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只听说过”和“不太了解”的学生占68%。为此,要使闽南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民间文化与中职院校教学结合的方法

1.地方特色文化走进美术课堂

高教版中职美术课程做出界定,即“学生在领略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的同时,自觉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去感受、理解、欣赏,用美术手段来记录、表现。例如:上“风景速写”这一课时,结合闽南漳州古城老街,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漳州历史文化名城,带领学生在古城老街实地写生,将地方民间文化与课本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联系生活实际,师生共同挖掘身边的民间美术文化。

闽南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各地民间艺术中蕴藏着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推进“闽南文化进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

(1)“请进来”。聘请漳州市图书馆副馆长、著名书画家游海杰先生,走进课堂到校授课,给学生讲了创作《漳州老街:游海杰水粉画集》时的经历感想。它不仅仅是风景画,还真实地记录了漳州的老城风貌,记录了一段曾经的历史和闽南风情。课堂上给学生讲授闽南古城建筑特色、闽南建筑风格,分别从画面取景、构图、造型、色彩表现、画面层次、空间表现等相关绘画知识进行讲解,并现场作画示范漳州老街风景写生作画步骤,让学生对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走出去”。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闽南民间文化,一些广场、风景区、图书馆、博物馆等为民间美术走出课堂,提供了美术活动的场所。在中国的“文化遗产日”那天,组织美术专业学生到漳州市图书馆,参观“印象·水仙”主题展览,这是漳州市图书馆围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这一文化遗产日主题,精心筹备一场主题文化展览,让学生分享丰盛的民间艺术大餐,深深感受民间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2.开发校本教材中的闽南民间文化

教材编写围绕了解、学习、继承闽南文化的体系进行编排。教材根据当地闽南文化资源,对闽南民间文化进行编写,分为四大体系:闽南民间艺术、闽南建筑文化、闽南风土人情、闽南传统习俗,教材内容依据中职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编写,通俗易懂,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对民间艺术教育的内涵进行丰富补充,拓展了民间艺术教育的外延,适合中职学生阅读和学习,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本教材彰显了民间艺术教育特色,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又让学生对家乡民间文化有更广泛地了解和认识,培养了他们对家乡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3.结合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

开展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民间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构建以民间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例如,利用学校走廊、板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阵地展示闽南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使更多学生了解和喜欢民间文化;以闽南民间文化为主题,组织民间美术兴趣小组,举办闽南民间艺术知识讲座、闽南民间美术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的特长展示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总之,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可以弥补国家单一课程的不足,是教育平等的体现。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可以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和拓宽学生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通过民间艺术进课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民间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参考文献:

篇7:让乡土文化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摘 要】本文基于培养学生对其生活环境、乡土文化的情感,主张以桂林乡土文化为题材,在美术课中加入乡土文化和地域艺术资源,以美启德,继承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关键词】乡土文化 美术教学 实践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63-02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和外来时尚不断冲击和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思想,且呈现持续升温的趋势,从一系列洋节日渐渐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来看,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缩小,传统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下美术教育应迅速将传统文化融进课堂,将素质教育与本土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避免受西方文化的侵扰,使民族意识和继承传统的意识迅速回归。

美术课标明确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并充分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的特色。

美术是人类文化较早和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形式是人类历史的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信息载体。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乡土文化资源存在于学生身边,引导学生去参加乡土文化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继而产生创作的灵感。地处桂林的教师应深知本地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资源,而且这些资源造价低廉,用之可以方便地开展与乡土文化相关的学习活动。

一、将自然、人文景观引入美术教学

目前各地所编写的教材,都会考虑教材的通用性,因此主要呈现美术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与方法,然后才考虑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编入一些具有地域性色彩的内容。美术历来都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自觉而自然地联系本地生活内容,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

开发地方资源拓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成为美术教学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学校和教师应挖掘地方资源,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这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亦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桂林市的名胜古迹与手工艺制作品等,都是桂林人民的智慧结晶与艺术创造,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作品,凝聚着桂林人民浓浓的乡情。将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引入不仅能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可谓锦上添花。桂林有不少美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巧妙地应用这些题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较突出的是七星区教研员,组织全区美术教师进行长达4年的开发本土自然资源的课题研究,取得很不错的成果,成功编写了第一套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二、挖掘古代建筑资源

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太受重视,本土文化日益淡化,这种现象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他们强烈呼吁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来以改变这种状态。我国有很多古老的民居建筑,是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精髓,是我们的祖先建筑艺术的智慧结晶。桂林市的明清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本土文化,如靖江王府、恭城县的文庙、阳朔县的渔村、永福县的永宁州古城遗址、兴安县的秦家大院、灌阳县的月岭古民居以及具有苗、瑶、侗、壮各民族风格的木制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欣赏各种建筑形式的美,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然后通过集体讨论活动,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惊叹这些人类智慧的同时,更加热爱人类创造的建筑艺术。龙胜县教研室秦晓月老师在开发吊脚楼文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秦老师带领中小学美术老师考察龙胜各族村寨的百年老屋,摄取了大量关于古民居吊脚楼的图片资料,以此为基础,组织骨干老师编写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而恭城县二小的李芳老师把本地有着悠久历史的孔庙建筑历史以及具有瑶族特色民居文化渗透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把德育與美育进行融合,让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感受家乡的建筑文化与瑶族文化。引导学生搜寻历史发展踪迹,探究民族精神,了解其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过程,让学生在欣赏多姿多彩的宫廷文化和民间风俗及传统艺术的同时,享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之美。

三、利用典雅的瑶族服饰元素

桂林恭城县的瑶族挑花刺绣工艺精致细巧,题材广泛,主要内容来自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云霞水文、城堞齿轮、几何图形、文字形象、人物形象等,各支系的花纹图案风格各异、姿态万千、鲜艳夺目,令人称奇。瑶族服饰繁缛的传统纹样,不仅与瑶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关,而且与瑶族众多的文化事象相关。它既反映了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反映了人们复杂的社会意识,汇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它作为瑶族的表意象征符号,以其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瑶族的社会历史、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审美情趣以及宗教信仰等。欣赏瑶族服饰上的传统纹样,宛如阅读一部载负着丰富文化信息的无字书,可以追寻瑶族悠远的过去,见证瑶族的今天,预测瑶族的未来。瑶族服饰的传统纹样,以其图志式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珍藏着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维系着整个民族文化使其延绵不断传承下去。

恭城县美术教研员贝为丽抓住瑶族乡土文化中的服饰和刺绣文化,展开课题研究。她从丰富多彩的瑶族服饰实物出发,结合有关考古、民族民俗资料,探究瑶族服饰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揭示服饰文化与民族历史、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民族意识形态的关系,并将瑶族服饰图案元素和民间刺绣工艺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恭城县中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善用民间手艺绝活

桂林市的民间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油纸伞、民间扎染、雕花门窗、青花瓷器、壮乡铜鼓、剪纸艺术,等等,无一不透露出来自民间清新、质朴、粗犷的新鲜气息。

龙胜侗乡的糯禾,是心灵手巧的侗族人进行草编创作的原创材质。他们在劳作之余编出生动有趣的动物、实用的生活用品等。因此侗族民间草编艺术蕴含着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风俗、民间故事等。把草编艺术引入美术课堂,有利于传统文化代代传承,有利于学生从民间艺术中吸收灵感,激发学生对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同时培养他们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更能体现教师与学生对当地人民的劳动价值的深刻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草编制作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最大限度地发挥乡土艺术独特的育人功能。

贴近现实生活的龙胜侗族草编艺术直观朴实,它植根乡村,具有较强的生活表现力,并且内容丰富、风格特别,便于学生操作,是当前比较现实的美术教材资源。尤其是稻草龙的造型,它的结构风格特点是侗族人最早的审美想象表现形式,其原始的质朴美恰恰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深刻挖掘侗族民俗文化,并以此塑造学生独特个性,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造习惯,培养优雅的生活情趣。

龙胜县美术教研员秦晓月,组织全县美术教师结合课改理念,遵从学习规律,开展《草编》的课题研究和校本教材编写活动,通过教师反复思考和实践,提炼出草编最基本的制作要点,并成功地将乡土资源引进课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龙胜民族中学的陈伟骏老师指教的《稻草龙》一课于 2014 年获得第 25届广西和中南六省现场课评比一等奖,于 2015 年在第六届全国美术教学现场课比赛中获得中学组一等奖,获得评委和观摩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是广西首次美术课在全国获得的好成绩。

另外,传统节日教育也是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探究活动内容之一,但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一般的美术学习,也有别于其他的人文学科学习。如果教师擅于拓展美术学习空间,让开放的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场所,那么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如龙胜县古壮寨三月三开耕节、灌阳县的农具节、兴安县米粉节、资源县的河灯节、恭城县桃花节和月柿节、市区每年端午节漓江划龙船比赛,等等。这些传统节日,都以其丰富的内容、浓郁的气氛把民俗民艺展现在生活中。本地美术教师如果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那么不但能够给予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引发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传统、弘扬传统的热情。除此以外,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驱灾求雨等古风民俗,也蕴含丰富的美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就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课标指出,美术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地丰富的资源开展美术活动,让學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乡土艺术是学生生活和成长所在地的民间美术,由民间在日常生活、习俗、信仰、宗教生活上,逐渐发展出来的代代相传的具有使用功能的美术,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鼓励教师尽最大努力地去开发和利用乡土艺术,对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美和认识美进而创造美,增加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美术教育能够在传授美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达到育德于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蒋 萌(1972— ),女,广西桂林人,中学高级教师,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美术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研究;王 奎(1983— ),甘肃兰州人,广西艺术学院水彩画硕士研究生毕业,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师,研究方向:水彩画教学研究。

篇8:让幼儿美术教育走进生活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生活

G623.75

幼儿美术教育必须要立足于生活的基础之上,让美术教育在自然中回归,在生活中找到艺术的影子,让幼儿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妙,感受都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的美妙,唯有用生活去引领幼儿走进美术的世界,才能开启他们艺术的性灵,这样,不仅会使幼儿的天性在教学中得到释放,而且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大有裨益。这也同样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指南》中特别的指出了要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幼儿个性,这也同样是幼儿美术教育者的一项中心任务,教师在幼儿活动中要不断的带领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生活美术的环境,让他们在美术的世界中快乐的成长。

一、丰富生活教学内容,营造自主氛围

美术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实现依靠的孩子们独特的创作灵性,即便是模仿为主的课堂,教师也不要让孩子们陶醉在模仿的满足感中,这样就会使他们的作品也失去了灵魂。只有贴近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使孩子们的艺术灵感如火花般迸溅而出,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使课堂动起来,还可以使孩子们在自由的创作中实现个性的发展。生活的广域性不仅可以为美术教育带来广阔的空间,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创作的源泉,可以使幼儿在美的感受中去创作归心的作品,在直观的生活中去写意自己的美术世界。

比如教师在让孩子们描绘各种动物的时候便可以带着孩子们去动物园中,即便是没有条件的农村的幼儿园也可以就近带领孩子们去农家看看那些可爱的小白兔、水里游泳的大白鹅、温顺的狗狗等,这些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创作的时候他们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孩子们的童心是最纯真的,他们会发现动物眼中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其中不能只做一个陪伴者,更多的时候应该用自己的艺术化的语言去帮助孩子们学会观察动物们的各种主要特征,在绘画的时候指导孩子们合理的去构图,突出颜色和动物的主要特征。和谐的师生关系加上课堂内容的延伸会使美术课变得更具生活内涵,更符合幼儿的心理趋向,也更具有美术的味道。

二、美术创作实践中营造生活环境,提高绘画能力

课堂环境的优劣对于幼儿对于美术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如果要成为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美术,就必须要使生活化的环境出现在美术课堂中,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的观察力才能逐渐的增强,绘画能力也会在面对着这些熟悉的环境中得以提升,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图画,或者是一些孩子们的具有新意的艺术创作挂在教室中,也可以在班级中适当添加一些活泼的装饰材料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创作环境,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绘画的能力。

比如在教授学生画出自己的家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在课前安排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为自己的家庭成员或者是自己的家庭环境拍照片的活动,上学的时候便将照片拿到班级中一起来欣赏和分享,在照片的印记下,在画出自己的内心的家,将这些图画展示在教室中,看看誰最能用画笔将自己的家表现得更加美好,而教师在为幼儿做绘画指导的时候,也要在构图上和绘画语言的表现上加以指导,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找出别的小朋友的作品中的视觉焦点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还可以通过比较作品的形式来培养提升孩子们的绘画表现能力。如“大家看这里的两张作品,你们说一说,哪一张更好看呀,为什么? (两张作品:一张作品只是简单的平涂;另一张则进行了较深入刻画,有明显的对比。)”,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就会明确的了解了色彩冷暖、明暗深浅以及空间前后和线条轻重。

三、选择生活化的美术材料,拓宽创作途径

美术材料的选择对于美术创作的风格有着一定的影响,回归美术教学本真的创作就必然需要采用生活化的美术材料,孩子们的生活空间本来就很狭窄,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很难打开幼儿的艺术视野,而灵活的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进行绘画创作,不仅可以丰富美术作品的类型,使幼儿的尝试不同的创作技巧带来的成就感,而且还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艺术视野。这样的生活化的教学是对幼儿天性发展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孩子们生活情趣培养的一个途径,比如说自然界中的树叶、石头和生活中一些废弃的材料都是不错的选择。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节俭意识,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安排废物新用这样的课程,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变废为宝的美术作品,比如说旧杂志做成的小座位,让幼儿去观察它的制作材料,孩子们都会很吃惊的发现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的废弃物品,但是做出来的作品却非常漂亮,小小的创作的欲望就被在无形中激发出来了,教师进而引导幼儿去自己想象如何将这些废旧的物品变为实用性很强的漂亮的生活物品或玩具,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凝聚着孩子们的主观思想,也是他们在生活的基础上逐渐的产生的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的过程,教师应该积极的去鼓励孩子们去动手实践,创作出具有真实情感的作品,引导孩子们去了解美来源于生活中,美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在这个前提下去引导幼儿对这些废弃的物品进行分类,比如纸质类的、铁制品、塑料材质的等,使其掌握每一类的材料的制作方法,这样的创作才是美术的真正回归的创作,才是融合着幼儿的个体智慧的创作。

总之,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深入的去钻研教材,融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引导幼儿选择适合的美术活动材料来使美术课堂更具美术本真的味道,也能够使幼儿在生活的本色中去创作出最真实和最优秀的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胡媛.学前美术教育与儿童人格培养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4)

上一篇:矛和盾的集合 教育实录下一篇:同样需要美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