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论文

2024-05-07

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论文(共10篇)

篇1: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论文

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论文

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分析

1.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概述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主要分为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执行体系三大部分。其中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构成。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还不足与欧美先进国家进行比较,但是随着国民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共同构建,加之国家到地方的一些食品标准的颁布,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有了一定的规模。有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保障,当然还需要有人来执行,目前我国的食品法规及标准执行体系也基本成型,主要由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和卫生部联合执行,这几大机构又分别有着自己的权责范围,如农业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管理,质检部门负责产品加工制造的管理,工商部门负责产品流通的管理,卫生部门负责经营性单位的管理。

1.2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建全

虽看起来已有众多法律法规及标准,但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还是有相当多的不足。比如还有很多方面目前尚未有明确规定,如食品信息的发布和食品的召回,财产和人身损害赔偿和具体赔偿范围这些方面是无法可依的。另外在标准采用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滞后现象,比如对于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标准,一般来说,发达国家采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达80%~90%,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采用国际标准,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这样不建全的标准还存在无法实施、标准冲突等问题。

1.2.2监管部门权责不明确

我国食品监管有一定的执行体系,而从执行体系的构成来看,不难发现,执行体系实际上权责不明确,结构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权力有些是交叉重复的。比如猪肉要端上餐桌,可能要经过10余个部门的管理,这样的管理难免会出现漏洞,假如有一项出现问题的话,由于经过了十几个部门的参与,在追责时就很可能会出现无人承担责任、相互踢皮球的情况。由于监管部门的权责不明确,就可能会出现有利的情况各部门争抢,要负责的时候无人承担的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实施,也会损坏政府部门的形象。

1.2.3食品检测体系不建全

相对于发达国家完备、先进的监测体系,我国的食品检测体系虽已成形,但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首先,在食品检测过程中,企业的自我检测应该是最基本的,政府部门和专业检测机构承担的是补充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食品企业自身的检测意识不够,政府检测这种次要方面变成了主要方面。调查发现,大半企业不具备食品检测能力,这样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又谈何安全;其次,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投入不够,检测制度的`不建全也使得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检测设备、检测人员的操作水平不足也是重要因素。我国的检测仪器很多比较落后,而且还存在设备分配不均的问题,这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2、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的完善措施

2.1建全法律法规及标准

在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借鉴欧美先进国家的作法,有很多制度是生搬过来的,因此在运用上才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既然是搬别人的方法来用,自然也有一个磨合过程,我们应当在借鉴的同时,建全这些法律法规,使它们适应中国本土,形成中国特色。

2.2明确监管权责

在这一点上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对我国繁琐的监管流程进行精简,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加强各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而不是单干,权责落实到各个部门,这样才能完善好食品监管体系。

2.3加大对食品检测体系的投入

由于设备的问题,很多检测都做得不足,这就需要对食品检测加大投入,这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解决了硬件问题,才有可能完善好食品的监管。另外还要提升检测人员的素质。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数量上的供给,而是把眼光转到了食品的安全方面,这也使人们对食品安全监管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相关方应不断进行改进,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保证食品的安全。

篇2: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论文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差距经济全球化就业养老医疗保险

社会保障属于国家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属于政府的职能,社会保障作为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的经济后盾,其资金既有来源于政府财政的部分,也有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缴纳的部分及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等,对受保障者而言,社会保障显然体现着经济福利性。社会保障的目的是稳定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因而需要依法实施,并体现出强制性。社会保障采用的是经济或物质援助手段,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社会成员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体现出公平性。社会保障对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但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显示出严重的缺陷。

<一> 单位之间、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过大.一方面,由于体制不统一,覆盖面过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只覆盖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全国只有1/4的劳动者能够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职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而非国有单位的职工,尤其是农村居民却仍以家庭保障为主,很少享受到社会和集体的福利。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中的劳动者仍然处在社会保障之外,生、老、病、死、残等种种不测没有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也很大。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社会统筹、企业负担与个人储蓄相结合的保障制度,限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提供的相应保障还非常有限,社会化程度较低,保障功能较弱。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社会保障水平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严重的非均衡态势,社会保障中的有些项目只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实行,且各地所实行的办法和措施也不一样,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执行办法。这就造成了单位之间、地区之间保险项目的转接困难,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公平的实现。使贫富差距的程度越来越大。社会救助政策能够最低限度地满足贫困群体的生活需求,迅速缓解绝对贫困的状况,缓和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面临的挑战。城乡失衡加剧,贫富差距增大。长期的二元体制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种资源向大城市聚集,而农村地区则资源贫乏,城乡发展不平衡持续扩大,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若不及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陷入困境的农民境况将更加恶化,从而加剧城乡不平衡,进入恶性循环。城乡社会贫富悬殊加大,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更会使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无法实现。

<二> 经济全球化带来城市产业工人就业机会的重组,特别是随着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传统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下岗失业,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由原来的中产阶层

下降为城市贫民阶层。这不单为他们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降低,还有身份地位的整体下移,因此,他们的“相对剥夺感”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无力通过自己努力和家庭的帮助重新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而沦为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就业格局的深刻变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就业市场化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新课题:一是市场竞争给人们带来更大的职业风险,产生了相当部分的市场竞争弱势群体,这使得社会保障将在更大程度上每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每一个劳动者的安全感,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社会保障,而且越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庭,对社会保障的依赖程度越大,对社会保障的需要就越强烈;二是失业率提高使失业保险基金面临巨大压力。

<三>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有固定用人单位的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在费用征缴、待遇支付等基础管理方面都是基于正规单位,且存在“三高”(基数高、费率高、待遇高)的特征,正规单位都难以承受,那末,日渐增多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民工乃至广大农民就更加难以承受。

<四> 多头管理、体制分散。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缺乏整体性、规范性。社会保障的领导、管理、经办、服务、监督分散,形成了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由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决策和管理上的相互碰撞,有的地区矛盾相当尖锐。管理体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五>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快,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不同的是,中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这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的资金积累和保障服务功能尚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六> 社会保障立法还不够完善。为适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立法工作,国务院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行政法规,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障的决定。但是,还有一些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如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尚付阙如,需要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应当针对现实需求,优先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失业、养老、工伤和医疗等现代工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发挥国际社会保障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建设。

(一)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重点做好个体私营企业、外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二)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抓好直辖市、省会市和中心城市等大城市的医疗保险改革,拓宽医疗保险试点地区范围。完善医疗保险配套制度改革,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三)继续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落实工作继续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贯彻属地管理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作为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保障措施,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享受社会救助是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提供社会救助则是社会和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五)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法律制度,运用法律手段加大对各类参保企业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提高保费征缴率,做到应缴尽缴;对拒缴社会保险费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和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严密防止、严厉制裁违法挪用、侵占社会基金的行为,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

(六)鉴于失业保险自身存在的问

题及失业人员就业保障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有必要调整失业保险政策取向和功能。实际上,失业保险的目标取向应当调整为以促进就业为基本目标、以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为基本功能并侧重于就业保障功能的就业促进制度,而不是主要侧重于生活救助的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在政策取向上从以生活保障为主转为以就业保障为主之后,重点是要为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服务。整合失业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功能,克服功能趋同现象,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应把失业保险金定位为求职或培训期间的生活补贴;失业保险机构应着重做好培训和再就业工作,而不仅仅只是发钱。只有这样,失业保险制度才能够健康发展。

(七)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社会保障立法配套进行,社会保障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需要用法律手段强制实施,社会保障中的各种关系迫切需要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予以调整,社会保障改革发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表明,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已迫在眉睫。同时,国外社会保障制度法律的完备化为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国际组织也通过国际立法和国际协作,不断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合作。(八)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薄弱环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迫切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前重点是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分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建立农村最低保障制度,构筑生育、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农村社会保障运作。

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为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规划和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进生了一系列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完善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庞大的立法工作。要真正建立起适合国情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付出较以往更多的努力。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必将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提供有效的保障。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找到了发展大方向,并确立了一些正确的思路。我坚信在党中央领导下,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为我国构筑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保障,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促使整个社会公平、和谐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资料:

1、贾俊玲《劳动法学》。中央广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林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3、郭崇德主编:《社会保障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杨启贤:《关于养老给付水平研究》,见于《新疆社会论坛》。

5、贾俊玲:《社会保障与法律建设》,载于《中外法学》。

6、金涛:浙江日报,2005年9月13日。

篇3: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论文

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息息相关,食品安全如何得到更加全面地保障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食品安全的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完善食品检验检测手段十分必要。为提升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水平,保障我国人民的食品健康安全,将对食品进行更加科学有效地检验检测作为食品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升,已有长足的进步,但也仍存在许多不足,与当今社会对食品安全检验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对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出相应措施。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检测技术,检测技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决定着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水平。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较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偏远地区的食品检验检测能力相对落后,部分地区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少、人员不足,设备陈旧、缺乏合理、科学的管理规划,无法完全满足当地食品质量控制的需要。我国市场上流通的食品花样繁多,制作手段各异,一些通用的检验检测技术难以涵盖如此多样的食品的特性,难以进行全面科学有效地测定,目前我国整体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及监测指标普遍存在高端技术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的现象,不利于检验检测质量的提高。

监管和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政府已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进行有效调整,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统抓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机构职能调整前,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分散在质检、工商、卫生、食药和农业等多个部门,而各部门对各自领域、环节的食品监管任务中未做到互通互联,相应检验检测机构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合作,造成一些监管项目出现重复设置和重复检验的现象,造成检验检测资源浪费,各检验检测机构开设相同的常规检验检测项目,而对于一部分市场上假劣食品的实质指标未做到有效的覆盖,检验效果有待提升。目前,随着监管部门的机构调整,相应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也处在整合调整的过渡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相应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调整,如部分检验检测标准单一、陈旧,无法适应当前食品领域迅猛发展,一些陈旧的未修订的标准中的所列举的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食品改良后的生产工艺,检验方法不能检测出客观的数据,造成检测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开展。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各行业都对一些食品制定过一些标准,且未作废,造成部分食品有多个不同的评价体系,且评价体系中存在不统一甚至矛盾的评价标准,给食品质量安全的评价带来不便。

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有效措施

建立健全我国食品检测检测体系,提升检验检测技术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合理、科学与完整是提高检验检测工作质量的基础。首先,结合各地食品行业的实际情况,有效整合现有食品安全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打破以往零散、各自为阵的局面,把各自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更集中、更有针对性地服务食品质量控制;其次,加强全过程的控制评价,覆盖食品领域各相关环节质量监测,加强食品从生产到流通的监督管理,在具体的检验检测项目中建立细化的制度。

完善食品检验检测及评价标准,使其统一化、规范化

一方面,制定一套切合实际、有导向性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标准,对过时失效、不符合当前食品行业特的标准进行及时梳理和清理,强化食品检验的技术与方法标准,使得食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阶段有规范的标准可循。重点规范强化我国现阶段的食品中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等国家层面急需规范的有关安全限量的标准;另一方面,可引入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强对研究开发符合我国特色的先进检测技术的投资力度,提高快速检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开发新技术以减少食品检验检测所需的消耗,为食品安全的监管带来便利。

健全完善食品检验检测的准入机制与保障制度

第一,完善目前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按要求整改不符合准入标准的机构;第二,适当提倡市场化竞争并加强监管,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优胜劣汰,避免垄断,规范各机构的检验检测行为,并对检验检测机构尤其是市场化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检测公司的准入加大监控和考察力度,保障检测能力,确保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建立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网络平台

将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信息通过一个权威性的平台进行共享,使得食品检验检测数据得到强有力的维护。

结语

篇4: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论文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金融风险;监管措施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资本的流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已成为一门必修课。

一、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概况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余额已经十几年都是正值,且总体来说呈稳定增长趋势,加入WTO以后,特别是2004年以后,直接投资流入净值增长速度趋于明显, 2007年到2009年间受到该期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大幅滑落。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增加,资金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长期以来,中国的资本项目已经采取了更严格的控制措施,如短期投机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和渠道寻求机会,利润,在国外金融市场的空间更大,国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中国的金融安全有一定的威胁到国内经济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确保金融市场的长期、有序运行,必须做好对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

二、我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现状

(一)实行分业的金融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监管制度,这是根据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分业经营而设立的。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由人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的。中国证监会是证券期货监管系统的主体。这三个监管体系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因此,除了银行、非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建立了比较早且相对完善的时间,其他监管体系还需要完善系统。

(二)监管的立法工作。目前,我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人民银行中国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外商投资金融机构管理暂行条例》、《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明确重申“分业经营”原则,《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证券法”和“信托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范围,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模式。但一般而言,我国在外资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较少,很难适应“入世”后金融业的发展。

(三)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实施限制性监管。对外商投资领域和领域的限制是有限的,这是一个普遍的做法,在所有国家,这主要是禁止和限制外国投资领域的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在中国,根据《外商投资行业指南》对该领域的投资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限制和禁止类项目包括银行、保险、分销和其他金融服务。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外资银行的范围和分支机构的增加有一定的限制。

三、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对资本流动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限制跨境资金流动,保持汇率稳定,维护国内金融体系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对外国的依赖程度,资本管制的实施越来越高,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督制度与方式落后。在金融全球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的趋势下,现行分业监管体制的信息资源缺乏透明度,管理机制不够强大,不能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其次,金融自由化浪潮之后,传统的监管模式已逐渐显现,以不同金融机构为对象的监管不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必须立足于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

(二)监管机构缺乏合作。国内金融监管机构在中国国内外缺乏协调与合作,监督管理的权力划分不清,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此外,由于我国和国际金融市场,时间是晚,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采集时间滞后,目前和国际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仍然相对缺乏信息反馈不及时,不能正确判断一个金融信号的数量,并不能发出警告,中国的金融市场,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将产生一定影响。

(三)资本项目交易逃避监管。为了盈利目的,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有强烈的动机逃避监管,而在今天的中国经常项目可兑换中,资本项目仍有很多限制,市场参与者将千方百计抓住监管漏洞,使资本监管的有效性难以维持。目前我国的项目已经基本开放,但对资本项目仍有很多限制,所以除非主管部门以正常的贸易支付,否则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资本项目交易的现象,与常规项目交易进行规避监管。

(四)国际游资监管难度大。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还没有完全开放,但也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一些金融市场相对放宽,如允许国际资本购买我国发行的B股和H股,实行QFII制度等等。一方面,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来大量的资金,增强了国内与世界金融市场间的互动。同时也造成一定的金融安全隐患。外国机构或是投资者手中通常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如果短时间内在我国境内的金融市场上进出,往往会对我国的各种金融市场造成难以预期的冲击。同时,国际部分资本投机者,为了谋求暴利,可能与国内的投资机构联合起来操纵股价。可在短期内,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大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秩序的长期稳定造成更大的威胁。

四、完善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体系的建议

(一)适时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创新。国际资本流动监管政策应适应市场变化。任何国家的监管制度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阶段。没有最优的系统模型,金融监管体制应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选择的监管制度必须尽可能实现全覆盖的风险,以防止出现真空地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市场持续发展,带来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继续保持较为严格的资本监管政策。在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下,对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不具备条件。人民币汇率制度仍在改革和完善中,金融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必要的风险对冲工具,交易结算体系还不够成熟。突然的外部冲击,如资本的突然停止或投机资本,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我们国家的金融稳定。因此,在短期内,我们仍然需要依靠资本监管来抵御外部冲击,保持内部稳定。

nlc202309021148

(三)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实施应注重规模控制和结构调整。在国际资本流动方面,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结构与金融危机和金融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中,我们要密切关注规模控制和结构调整。

(四)我国资本流动的资本监管对策研究。我国资本流动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不同的方式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短期资本,随着资本管制的逐步放松,市场指数的投资回报率,如汇率的调整,利率,价格等,也可以改变。对于长期资金流动,它主要取决于国内经济环境和资金引进的示范效应,以保持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改变国内企业的相对竞争力,调整长期资本流动。

(五)多渠道防控的短期资本流动风险。国际短期资本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从以往的金融危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防止短期资本对我国金融稳定造成的损害,必须加强防范和控制。首先,我们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国际短期流动性的监管。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税收措施来约束国际短期资本

(六)放松资本管制的过程应遵循“一步一步,灵活调整”。经济市场中,经济环境与经济环境有着不同的“最优”秩序。一般第一步是平衡“中央政府”,二是开放国内市场,使国内贸易和国内金融自由化,第三步是实现自由兑换和贸易自由化,最后一步是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也就是说,为了在资本自由化之前要注意秩序的执行,并做好准备工作,以适应当地的条件,对开放程度的控制和调整。

(七)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监管体系的重构进程。国际资本的自由化对各国的监管机构,日益严峻的挑战,金融风险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各国应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制定跨境资本流动的国际规则,实现全球资本流动的必要管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丹尼·罗德里克.金融对外开放与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世界经济出版社,2005.35-54.

[2]赵成斌.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05).13-14.

[3]谢洪燕,罗宁.跨境资本流动的最新风险与趋势解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11

[4]王亮.新形势下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应对[J].金融经济,2012(10)

[5]范小云,潘赛赛.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09).61—67

篇5: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论文

2011-03-15 09:1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的新举措,强调加强政府的监管责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两会代表、委员以及专家认为,目前已有的监管措施和法规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多监管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该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管力度。——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食品安全问题要下决心进一步规范,加大监管,建立一个可追溯的链条;同时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双管齐下,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容表明了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加大了监管力度。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2月召开的第3次全体会议明确,今年将从8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此前对食品安全犯罪也做了新的规定,加大了食品安全作假以及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犯罪打击力度,都说明了国家对食品安全方面更加重视。

“尤其应强调地方政府在食品监管方面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陈立昶指出,“从目前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生产的食品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食品主要瞄准了农村市场和欠发达地区。其主要原因就是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监管能力有限,难以全方位监测。”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化程度不高。据调查,全国共有10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其中近七成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仅3.7万家,食品安全难以保障。与食品生产企业小、散、多相比,我国农业生产则更为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尤其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更难控制。

食品安全事件背后往往是地方政府监管不力。从“田间”到“餐桌”,我国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监管部门,但在实践中,常存在各部门间责任不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并存。专家指出,针对监管混乱和监管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各地方政府首先要强化地方监督力度,明确责任,从源头抓起。

——食品安全监管尚存三大难题

陈立昶介绍,目前国家严控食品安全事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地方监管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造成地方政府监管不力。

综合代表和委员的意见,食品监管在地方执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实施一年多来,大多数省份还没有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监管环节留有真空。《食品安全法》与《刑法》、《农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衔接也不够紧密。

二是各监管部门责任不清。目前实行的仍是分段监管体制,各地机构改革模式、进度不一,部分地方政府的卫生、药监职能未交接调整到位,食安办有设在卫生、药监、工商、经信等不同模式。各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也不一致,加大了协调难度,监管工作未真正形成合力。

三是检验资源重复配置、利用效率低。目前,各监管部门相继利用国家财政投入,重复建设检测机构,检测项目同质化严重,技术机构小而全,资源分散、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和数据不能共享。

——三方着手完善监管体系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和委员就如何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让百姓吃的放心展开热议,议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大执法力度,严惩食品安全犯罪。

有专家指出,在美国等国家,上述所有流程都归一个部门管理,权力和责任都很明确,管理甚至从产品的最上游就开始了,而且一路监测下来。因此,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需要改革体制。

综合代表、委员和专家的观点,针对上述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中遇到的问题,建议未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配套法律法规。加快健全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适应形势发展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以预防为主,地方政府提供法律支撑,尽快制定保健食品监管条例、食品与食品添加剂标签管理规定、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以及小作坊、小摊贩监管规定,完善相关标准、产品认证、信用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法规。抓紧修订《刑法》有关条文,科学界定食品安全犯罪,拓宽处罚范围,加大惩罚力度。

篇6: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论文

摘 要:我国自2009年开始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开始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同时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一是我国关于森林抚育技术虽然有很多研究成果和检测资料,但是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更加完善的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森林抚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生态建设

自从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来,我国每年在环境上的投入逐年递增;治理沙漠、清理水污染,到如今的治理雾霾等等都是一系列举措。而对于森林的抚育更是国务院极度重视的一项工程,因为这对我国是否能做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森林抚育的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便是2009年的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与此配套的诸如《森林抚育作业设计规定》、《森林抚育检查验收办法》等单行规定让这项工作的进行有了更加具体的准则和依据,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赋予技术体系才刚刚起步,开始实行的时间也比较晚,因此其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有问题,仍需要一些相应的政策来对其进行完善。

一、森林抚育技术体系现状

(一)理论研究的表层化

正是由于我国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不足,以前总是在走先开发再治理的老路子,使得很多人对于森林抚育工程的认识度低。对于森林还是停留在木材的使用上而非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观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这方面还是要加强宣传。

人们对于森林抚育技术的认识度低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技术还不够完善,正是由于技术力量的薄弱造成在进行的过程中没有一个良好的效果,在人们无法看到良好效果的情况下就无法对森林抚育技术的成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目前各地方对于森林抚育技术的方案实践操作性太低,内容空、假、大,技术指标也单一,不能按照客观实际来进行。还有地方为了完成指标任务,用割灌除草措施等措施来进行,这样非常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从而对环境形成二次破坏。

(二)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森林抚育技术最后是否能发挥出其应当有的作用更重要的还是是否能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一切的理论最终还是要靠实践来检验,但是由于森林抚育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在理论还停留在表层的情况下与实践脱轨。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是不够到位,林业职工、农民以及林农都是工作在一线的实践工作者。每个人的教育层次,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向他们推广的结果也是参差不齐,培育技术最后的应用结果也是参差不齐。

二、针对目前的情况的完善对策

(一)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碎片似的理论是无法架构森林抚育技术体系的。因此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调整森林抚育的结构化的经营模式,根据不同地质条件,林种、林龄分类进行检测数据、分析从而来确定合理的抚育和砍伐体系。我国对于森林系统有着大量的数据和非常丰富的资料,但是现阶段缺乏用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将这些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资料进行整合,并且对于森林抚的长期规划和目标。要科学的建立从上到下的森林抚育规划。郁闭度一直是大家判断抚育成果的一个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太过单薄,其本身也有数值上面的偏差。因此,在标准中我建议再增加一个株数的数据,将二者全部都结合起来,不同林分的郁闭度和株数都编辑成册,这样对今后的工作也十分有利。

与此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成果,可以成立网络共享平台,将调查监测,成果,都及时公布到网上。其次,我们还可以提高技术人员的装备水平,对于观测仪、定位仪、测距仪都可以进一步提高,来加强数据的准确性和完善性。

(二)增强实践功能

对于原始生态林,我们应当严格进行保护,禁止任何的商业性质的破坏,对其数据进行长效的监控,原始生态林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必须要进行持久的保护。对于功能型生态林,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的平衡,在树种、空间布局、林龄的方面要进行结构的优化,将抚育过后的功能型生态林具有了原始生态林的特征。与此同时,可以有适当的木材材料,这样功能型生态林便有了自己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身份。而商品林在最后可以根据市场上面的需要来进行培育种植。要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在初期进行工作的时候应该派技术专业亲自在现场对技术工人进行指导,并且全程检测进行情况,在过程中解决问题,并且可以在其中发现技术不成熟或者有待完善的地方可以及时向上汇报从而有助于尽快解决问题。结语:

我国对于生态建设总体还是刚刚起步的状态,森林抚育技术在难度上也比较大,理论上也是属于刚刚发展。在理论难以形成系统的时候便开始实践,这样在实践中也会产生诸多问题。如果想让森林抚育技术日益发挥效益还需要在理论和时间上双重进行加强,让理论和实践相互辅助从而得到更好成果。参考文献:

篇7: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探讨

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安全生产方面许多矛盾和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缺乏高效统一监管的经验,安全工作一直忧心忡忡.本文指出了我国当前的`安全监管体系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当前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议.

作 者:何玉 郭忠林 HE Yu GUO Zhong-lin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云南,昆明,650093刊 名:矿业工程英文刊名:MINING ENGINEERING年,卷(期):20097(6)分类号:X924关键词:安全生产 安全监管 体系

篇8: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论文

1.1 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影响国民健康。随着人们营养与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机食品与健康饮食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对食品质量与品种要求不断提高。然而,问题食品直接影响的就是人民的健康,问题食品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要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稀奇古怪的疾病与患病年龄青年化,这些都与食品问题息息相关。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有安全权,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所以,在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现在,进行食品安全法律规制成为了必要且刻不容缓的责任。

1.2 食品安全执法体制不健全,影响我国法治建设。食品是人生活的必需品,食品从在最初的种植到最后的餐桌饮食,这个过程需要行政机关的严格执守。因而,进行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研究,不仅要求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在工作中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的研究中,如果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则应该严格寻找出行政部门在执法中的不足,争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改正,完善行政执法,保证我国食品生产健康有序。

1.3 食品安全问题阻碍国家经济发展。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首先影响的是食品企业的经济损失,比如对受害者的治疗补偿等费用,间接地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如若发生在对外贸易中,食品安全的摩擦会使得进口国对我国食品的拒收和退回,还有可能要求我国承担对其进行赔款或是遭到违约的惩罚,对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信誉地位也造成了影响,进而不利于我国的食品对外贸易。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应加强食品安全法律规制。

2. 我国食品行业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畸轻。我国对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规定明显偏轻。相对于违法行为给不法厂商带来的丰厚收益以及给社会造成的巨大成本来讲,这种微弱的处罚力度丝毫不会对从事违法生产的经营者产生震慑力,并且我国的法律对违法者再次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没有进行任何限制,这也就造成了犯罪成本的降低。然而在欧美等注重市场机制的国家,一旦违法,就必须承担巨大的经济责任,也会因此彻底失去食品经营的资格。从目前状况来看,加大对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行为的处罚力度,扭转违法收益和违法成本之间的巨大反差才能有效遏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2 监管模式不合理。国务院2009 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了具体规定,即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科技、环保、法制等部门,形成了多部门管理格局,是一种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体制。在2012 年7 月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里也明确提出食品监管机制存在以下问题:环节较多;监管职能不清、责任不明;综合协调机制不完善;各部门监管环节之间衔接不紧密,这一列问题造成监管效率较低,食品行业问题百出。

2.3 食品流通环节监管不力。食品行业监管实践中,在食品流通环节,存在着监管不力、腐败执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及其严重,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提高自我政绩,就会与当地企业建立互相勾结、互相包庇的利益关系。因此也就使得监管部门对食品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监管过程中只搞形式主义。尤其是当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繁重,监管人员素质不高,不认真严格执行责任,这就滋生了监管部门的不力监管。

3. 完善我国食品行业监管体系的建议

3.1 加大法律处罚力度。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生产进行了严格的“问责风暴”,百姓对此举措反应极好,如何将罚款收入真正落实到受害人身上也值得关注。在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也应具体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罚款与赔偿金、奖励之间的分配比例调整,处理好这一问题既可以调动起消费者主动进行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执法腐败。第二,应该把食品安全提升到公共安全的高度,在法律上把食品安全犯罪单独进行严格规制,提高量刑幅度,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起到应有的震慑力度。第三,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对违法犯罪的企业的实施逐出退出机制。

3.2 构建综合性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从现阶段的监管模式和食品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应主要由政府来承担,那么就必须构建一个综合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才能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执行。结合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应将分散于各个食品监管主体的职责进行有序系统的管理与规划,建立一个权责明确、执法有序的共同管理体。这就要求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明确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权利与职责即由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承担风险评估和综合协调职能;对现有的食品安全规制部门进行系统整合,解决监管链条的层次性断裂、机构职能规划不明确、多机构重复设置的资源浪费问题。

3.3 鼓励和支持社会监督。在公共场所或公共宣传媒介进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从理论上引导社会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与认知,大力支持新闻媒体对食品行业相关信息的综合报道,有效为舆论监督提供良好的氛围。政府部门对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认真核实、查处,并进行实时进展报告,对科学报导、反响较好的新闻媒体给予奖励。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建立畅通的消费者投诉举报平台和渠道,对积极正面的个人监督予以奖励。

摘要: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对食品行业进行监管规制势在必行。本文在了解食品行业的基础上,对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食品行业监管规制的漏洞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规制,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锁放.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以比较法为视角[D].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陈学良.食品生产企业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应扮演的角色[J].食品安全导刊,2012(2).

[3]王永强.当前我国食品行业政府规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9: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论文

[关键词]国际热钱 流入渠道 经济影响 监管措施

国际热钱是一个在现代社会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历数发生过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无不跟国际热钱的流动相关。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伊始,大规模热钱开始涌入中国。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热钱涌入中国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攀升,呈现出流入数量多、短期流动速度快、流动渠道多和进入领域广等特征。热钱的大量涌入以及它无法规避的投机性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忧,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风险。

那么,究竟什么是国际热钱呢,简单来说,国际热钱是以短期投机来实现保值、增值或纯粹追逐高额利润的短期国际流动资本。国际热钱流动性很强,表现为现金、活期和短期存款、短期政府债券、商业票据、衍生产品、基金等形式。外汇、股票、房地产是国际热钱投资的主要对象。逃避政治风险,追求汇率、重要商品价格变动等带来的高收益是国际热钱投机性移动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渠道

(一)通过经常项目流入

第一,国际热钱通过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投资者虚报进出口价格、预收货款、延迟付汇、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流入。第二,通过收益项下的职工报酬流入,例如珠三角地区的来料加工企业以发工资为名义,通过货柜车夹带港币进出粤港两地。第三,借道海外捐赠和侨汇等经常转移项目流入。

(二)通过资本项目流入

第一,国际热钱通过FDI的名义流入,FDI的外汇既可在银行开立现汇保留,也可通过银行卖出,通过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之后,再借助某些方式投资于股市及楼市。这些方式包括高报企业所需的资本金、改变资金用途或纯粹虚假投资、在项目审批时化整为零或利用增资扩股、境外并购等时机和方式逃避监管。第二,通过购买具有QFII资格的海外金融机构未使用的投资额度流入中国。

(三)通过地下钱庄流入

这是2008年以来国际热钱流入的新兴渠道。通常是先将外汇打入地下钱庄境外账户,地下钱庄再将等值人民币扣除费用后,打入境外投资者的中国境内账户,不需要外币形式上的实际流入。

(四)通过个人渠道流入

国际热钱还可以通过内地居民每人5万美元结汇额度、香港银行每天8万元人民币电汇限额、现金携入、亲友间直接兑换、香港兑换店兑换以及外籍人士一次性购房结汇等个人渠道流入国内。

二、国际热钱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由于国际热钱具有逐利性和投机性,所以必然会给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冲击。

(一)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吸引国际热钱流入的重要因素,而大规模的热钱流入,增加了外汇市场的外汇供给,使人民币升值预期得到强化,形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一套汇资金流入一外汇供给增加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一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的循环机制。

一旦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市场预期使套汇资金投机成功,将引发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出,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贬值压力,使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股市不断创造新高,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的1000点攀升至2000点,耗时近18个月,但从3000点到4000点,只用了32个交易日,从4000点到5000点也仅用了25个交易日,这一现象跟国际热钱的大举入市有很大的关系。

以投机为目的的国际热钱具有灵活和高超的投资技巧,数量巨大的国际热钱进出股市的速度非常迅速,如果一旦退出股市,必然引发大批资金跟风退出股市,导致上市公司的股价非理性的下降,大大增加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一线城市房价屡创新高,房地产业成为国际热钱投机的重点,这进一步滋生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

当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而破裂时,首先将导致国民财富的缩水,这会严重影响社会消费和产出水平;其次会导致信贷紧缩,因为资产泡沫破裂所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会时银行从安全角度出发收缩信贷规模;第三,资产泡沫破灭通常伴随着货币替代和资本外逃,容易引发信心危机,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第四,热钱的大规模外逃对本国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会造成强烈冲击。

(四)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当中央银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市场利率时,国际热钱就会大量涌入,迫使我国被动增加货币投放,抵消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反之亦然。

此外,当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时,中央银行的外汇冲销操作将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长,这会使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削弱中央银行的物价调控政策。

三、我国在国际热钱监管措施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外汇管理政策存在漏洞

首先,在政策法规制定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进而导致管理出现漏洞。其次,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机构,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涉及到国家计委、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各部门之间基本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这一状况无法适应新的监管要求。

(二)监管技术不成熟

目前,尚未形成全面的国际热钱监测系统。各外汇业务系统重在对“点”的统计,而缺少“面”上的监测预警;各金融机构数据格式、类型没有统一的规定;个别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工作主动性不强、监测投入不大;国外先进的监测规则和软件很难掌握和获取;执行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制度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

(三)资本管理不全面

外汇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的直接境外融资不进行管理,却将其对境内机构发放的外汇贷款作为外债进行管理;缺乏对跨国公司内部资金往来行为的管理;对境外投资资金和利润汇入的监管松散,基本无跟踪监管;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特别是实物形态的资本缺乏管理,对其利润汇出或以境内利润进行的再投资,也没有纳入正常的管理范围。

四、完善国际热钱流入监管措施的对策

(一)对国际热钱流入渠道进行监管

1.经常项目下的流动渠道监管

针对进出口价格虚报,海关和物价部门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进出口价格作合理的修正,把虚报的部分要实际化;对于预收货款,主管部门要在合同规定的收货日期或期限内检查相当于货款的货物是否到境;对于延迟付汇,有关部门应做出与预收货款监管相反的检查和督促;虚假贸易合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热钱流入方式,对这一项的检查需要经济侦查部门作详细的追踪,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2.防范外贸差价漏洞

要重点审核关联公司的经营行为,严格审查外资公司的账目和合同履约情况,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对跨国关联企业转让定价形成的扭曲交易行为进行收入与费用的重新调整。

3.防止国际热钱通过直接投资渠道流入

在资金过境时加大审核力度,加强对资本进入我国结汇后的经营方向的监管,要求必须按约定的条款经营,对资本结汇和使用的目的和项目的真实性也要进行适当审核。

对于非货币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规定与之对等的资金额的合理的流出时间表,如果外资在进入后马上流出,则要严格规定与业务相关的的额度,并严格审查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实物状况。

(二)征收外国资本流入登记费

短期外国资本流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外国投资者会随时将其短期资本撤出,征收登记费可以增加外国资本流入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际热钱的流入。

(三)逐步放宽对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的限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放境内居民个人对外直接投资或者是间接投资,在国外投资的居民回调资本金时,往往只能混在经常项目下汇入,这为境外的一些投机资本以经常项目名义进入我国境内寻找投资机会找到了出路。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放宽对境内居民个人外汇投资的限制,在审核资金来源合法的基础上引导居民进行合理投资,并尽快完善居民个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法律法规。

(四)加强国际合作

从源头上控制热钱流入有待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应积极参与制定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积极参加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工作,合理利用各项权利,与各国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共同建立一个有效、稳定、和谐的金融大市场,这有利于约束投机行为,使国际资本在我国境内的短期投资转化为长期的投资,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五)调节国际收支政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调节国际收支,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由于经常项目的长期顺差和引进外资的战略,我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太多,客观上造成了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而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又是国际“热钱”大量进入的根源。

调节国际收支必须从调节国内国际经济结构失衡出发,采取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通过扩大内需,促进部分外贸向内转化,进而达到逐步缩小我国贸易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此外,还要鼓励国内资本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这要求外汇投资管理机构拓宽外汇投资渠道,实施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

2.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消除或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从根本上遏制国际热钱的流入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明.当前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与渠道.Working Paper No.0811,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2008(6).

[2]李振宇,于文涛.国际热钱流入的影响分析与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8(7).

[3]赵哲,阐景阳.流入中国的热钱的现状揭示及其对应[J].经济纵横,2008(4).

篇10:浅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常继生 田 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世界各国被都当作一件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一些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1999年比利时等国二恶英、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以及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还有引起众多争议的转基因产品可能对人体产生潜在危害等。食品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上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也应引起各级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分析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依据全国消费者协会投诉热点分析,2003年全国消协系统共受理食品方面投诉60740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有1621件,比2002年增长24.1%。[1]主要问题表现在:

1、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堪忧。(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在一些地方在种植中滥用激素类农药以保收成,在养殖中乱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却使农畜产品却受到污染;(3)重金属污染,即在农禽产品中含有超标超量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物质。

2、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屡屡发生。(1)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2)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3)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例如: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等等。

3、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如一些奶制品生产加工及包装条件简陋,屡屡造成食品变质;又如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有很大部分是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

4、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比如人们大量食用的番茄、甜椒,大豆粉、大豆油等大豆制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目前人们所担忧的是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转基因产品是否对人体无毒、无副作用,转基因产品与非转基因产品是否“实质等同”无显著差异。从国内外对转基因生物的研究来看,转基因食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潜在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标记基因);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类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现状

有关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有机体系,称之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规范和保障食品安全体系。总观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现状,由《食品卫生法》为主导,《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数部单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以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的集合法群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的现实。

1995年正式出台的《食品卫生法》应是我国现阶段最全面地对食品卫生、安全作出规定的法律。但是现在的《食品卫生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总含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这样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就会使许多有害物资蒙混过关,给为非作歹者留下作恶空间。又如该法中没有规定为假冒伪劣食品销售者提供原料及其他材料者予以处罚的内容,应当说这是在规范食品市场法律中的重大缺陷。我国的《食品卫生法》从试行到正式颁布已有10多年,有必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加以完善和强化,以有效制止和打击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有损食品安全的行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化工作亟待加强

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究其根本是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有效率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分门类的,囊括立法、执法、法律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其次,法律体系功能的发挥要通过法律体系的结构来实现,法律体系的结构本身就体现着法律体系的功能。因此,构建法律体系首先需要的是赋予该体系一种科学合理的结构。就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我们必须承认: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食品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合理化。

(一)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中的界定问题。

1、食品安全体系中“角色不清”职能部门既制定和解释法规、标准,又行使执法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滋生腐败,食品安全难以真正落实。

2、食品安全管理中“权限不清”卫生部、农业部、环保总局、粮食总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的职能权限界定不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是应势而生。

3、不同安全等级的食品“定义不清”如保健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A级,AA级)等,名词繁多,增加了消费者识别食品安全等级的难度和市场的不透明度。

(二)我国食品安全范畴的局限性。在我国,常以食品卫生管理取代了食品安全管理,对于“食品初级生产过程中安全操作生产对食品安全性和适宜性的影响”重视不够。

(三)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限制。我国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一直沿用良好操作规范(GMP)管理系统(即是政府制定强制性的食品生产、贮存卫生法规,来确保食品卫生无害的体系)

[2]。但它们和FAO/WHO的《国际食品法典》推荐“HACCP体系”(即通过系统性地确定具体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以保证食品安全性的系统),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3]

(四)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系统性不够。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没有把食品安全建立在全部食品产业链基础上,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广度不够;具体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上也不够协调和系统。

三、构建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发展趋势

(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概述

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的建设是我国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我国环境战略的需要。研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产业政策的完善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1、美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的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在美国非常繁多,如《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覆盖了所有食品和相关产品,并且为食品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在美国,负责食品安全管理的机构有三个: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机构(EPA)。如果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就不允许其上市销售。另外,美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企业,不存在无照企业或者家庭作坊式企业,因此掺假现象极少。

2、德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管理历史悠久的德国是世界上四大食品出口国之一,饮食业出口约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13%,同时德国又是食品进口大国。德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涉及全部食品产业链,包括植物保护、动物健康、善待动物的饲养方式、食品标签标识等。德国在食品安全的法律建设中构架了四大支柱:《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HACCP方案》、《指导性政策》,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了范围广泛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基础。在德国,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食品,在包装的标签上都注明商标、食品成分和有效期,还有有关商检机构质量认可的显著标志。早在1879年,德国就制定了《食品法》,目前实行的《食品法》包罗万象,所列条款多达几十万个。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德国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无论是屠宰场还是食品加工厂,无论是商店还是食品在转运过程中,食品必须处在冷冻状态,不新鲜的肉绝对不允许上市出售。为了保证国家制定的《食品法》得到实施,国家设立了覆盖全国的食品检查机构,联邦政府、每个州和各地方政府都设有负责检查食品质量的卫生部门。

3、加拿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加拿大食品检验相当严格,商场内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标有出厂日期或有效期,过期食品不允许出售给消费者。比如面包,商店会在有效期到达的前一两天,捐赠给慈善机构,到期仍未售出的,就撤下货架销毁。在原有检验制度的基础上,联邦政府还以法律的形式于2001年6月明文规定,所有食品必须在成分说明的标签上列出13种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脂肪、饱和脂肪、卡路里、钠、纤维、蛋白质、钙和铁等,以防止有些厂商滥用所谓的“健康食品”、“绿色食品”定义,推销一些其实并不健康的食品。不论在加拿大的什么地方,只要看到屠宰场、肉类加工厂或商店内的标牌上写有“政府检验过的肉类”字样,百姓就尽管放心买,大胆吃,因为在食品卫生监控方面,检疫部门从不马虎。

4、日本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全面修正《食品卫生法》日本人青睐国产食品。日本的《食品卫生法》对所有食品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如所有食品和添加剂,必须在洁净卫生状态下进行采集、生产、加工、使用、烹调、储藏、搬运和陈列。自日本发现了疯牛病后,日本政府决定成立由科学家和专家组成的独立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并由政府任命担当大臣,委员会将对食品安全性进行评价,下设常设事务局,同时还提出了全面改正《食品卫生法》、确保食品安全的“改革宣言”。据报道,该宣言强调《食品卫生法》的目的要从确保食品卫生改为确保食品安全,必须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应负的责任。

(二)发展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建议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众所周知,美国是全世界食品安全保障最好的国家之一,它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非常繁多,既有综合性的,如《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也有非常具体的《联邦肉类检查法》、《禽产品检查法》和《蛋类产品检查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几乎涵盖了所有食品,为食品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再如英国1990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销售以及各种食品、饮料所包含的具体成分和卫生标准都有详细的规定。

2、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消除所谓的“绿色壁垒”。目前我国共有1070项食品工业国家标准和1164项食品工业标准。这些标准绝大多数都是2000年以前制订的,其中最早的制订于1981年。为了适应进出口食品检验,还有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项。即是说: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大都仅仅是行业标准而非国家标准。而食品管理先进的国家食品标准都是由国家专门的立法机构制定的,而且一种产品只有一个标准,清晰明确,有利于标准的贯彻执行。而我国受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食品标准产生形成两套标准。如碳酸饮料、饮用纯净水、食盐、酱油等均是两套标准。[4]国外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采取的环境保护上起步早、成效大、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先进、环保标准较高,它们制定的绿色技术标准几乎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我们只有加快与之接轨,把绿色壁垒由现阶段的出口障碍变成促使我们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强大动力,这最终的收益者还是我们自己。

3、加大推行食品安全管理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体系(HACCP体系,即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力度。在切实落实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规范,即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基础上,尽快引人推广“HACCP体系”。首先在出口企业全面推行“HACCP体系”认证。把“HACCP体系”纳入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由逐步推行“HACCP体系”走向强制实施。[5]

4、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如目前转基因食品特别是转基因农作物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但其安全性在各国争论不休。虽然我国在2003年4月就制订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但我们仍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6]

上一篇:学校工会工作组织建设下一篇:银行案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