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培养素质

2024-04-26

公共关系培养素质(精选6篇)

篇1:公共关系培养素质

论当代大学生参加实践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摘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它能磨练青年大学生的意志,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它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医学本科生 创新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综合素质

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实践能力的定义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动力之源,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根本要求,就是具备实践创新能力。而积极建立、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实践能力总体上可以分为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体包括: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生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二、传统教育的缺陷

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思维能力、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②仅以实习报告列为考核实习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指标,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医学融合,阻碍了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④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少,缺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有效措施。21世纪对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且创新教育是教育价值观重新定位的一个必然趋势,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因为更多的医学知识和难题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医学生去开发、解决。

三、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它能磨练青年大学生的意志,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它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健全人格

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和认识积累,包括智商、能商和情商三大领域,最终将转化成为人的精神世界,即人格力量。大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要实践训练各种社会职业能力,更要接受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和熏陶,促使自身全面和谐成长,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身心健康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有利于构建合理知识结构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进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职业工作岗位的专门知识,而更要求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能够适应社会职业工作对人的综合素质的需要。从以往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来看,都一致感到社会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是十分广泛的,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完全适应这种需要。甚至有的在职场工

作10年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我们说,已经差不多忘记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了,因为实际工作不是我们大学专业所设计的课程知识体系的翻版,大学所学的书本知识是相互割裂的,需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说明,大学课堂不可能完全形成大学生毕业后职场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体系,唯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构建能够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

3.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人们,尽管意识这个东西可以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前出现,但是,意识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人的正确意识的形成是在反复实践之后才逐步形成的。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实践能力,同样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就是说,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不是指人的一次、两次或三次实践活动就能够实现的,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实践、多次完整的实践过程才有可能形成。意识和能力都早已不再是客观层面的东西,而是主管层面的,被人的自觉实践活动所内化了的东西。可见,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

4使大学生在现实中了解现实,培养品德和创新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之于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来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亲身经历,从而受到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让大学生在真实可信的情境中增强其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道德习惯,同时能动地运用创新思维分析和解决课本上所没有教授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进一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使大学生在现实中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现实社会中竞争如此激烈, 然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显得比较薄弱。社会实践活动通常以团队为单位来共同完成某一项既定目标,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互相配合、紧密合作才能有效的完成实践任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团队共同生活,共同工作,能够使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综合素质存在着辨证的关系

1.实践的物质性与素质的文化意识性两者存在主客观性关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形成的扎实基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有具体对象的过程性活动,看得见摸得着,具体生动,不以实践者主观意志为转移,具有物质第一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并掌握实践对象的基本属性和变化规律,学会发现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和才干,提高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2.实践的过程性与素质的形成性具有相关一致性关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形成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通过一系列带有研究性质的活动进行的,其中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社会公益性质的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大学生三下乡、服务进社区、普通话推广、爱心家教服务等;第二种是针对所学专业课程开展的以学习社会职业专项技能为目的实践活动,如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深入工厂企业进行上岗实践、文化类专业学生到文化行业进行实践、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到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实践等,通过专业性质的针对性实践活动,学生消化吸收书本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了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规程和职业素质要求,掌握社会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

3.社会实践的动态属性对综合素质的养成属性具有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可靠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是鲜活的、时间是变动的、对象也是更换着的,大学生在实

践中所获得的体验也都是新鲜的,因而具有动态性特征。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有素质元素产生,随着实践活动的逐步增多、实践活动内容的逐渐丰富、实践体验的不断加深,这种素质元素也将不断增加和丰富,达到一定增量时,大学生的素质必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和提高。

今年是中山大学实行三学期制的第一年。我们学院在第三学期安排了以“健康迎亚运,科普社区行”为主题的老年人义诊活动。通过参加义诊,我获益良多。首先,我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了自己在操作技能上的一些失误,经由同学的指证而及时纠正过来;其次,在深入社区中,我们了解了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并对其发病时间和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在义诊的过程中,我们有了更多的与老人亲密接触的机会,学会如何与人沟通。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如果说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单一性的、纯理论的灌输,那么社会实践活动更强调从纵向与横向、从历史与现实、从理论与实际等各个角度各个层次使学生受到教育,强调实事求是,强调教育符合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识、新理想,去追求真理。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活动对其进行世界观、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才能有针对性地使学生自觉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进一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弥补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克服政治观念上的摇摆性和不正确性。在创造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在无私奉献中感受义不容辞的责任感,真正发扬“虚心学习、吃苦耐劳、勇于实践、自觉奉献”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

参 考 文 献

1)郑少燕,杨棉华,何萍等.高素质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华医学研究杂志广

东药学院学报,2005,5(6):589-592.2)覃都娥,仇小强.谭盛葵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与

实践.华夏医学,2008,5(21):971-972.张凯,王学春,陈廷.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06-1007,1011.3)覃都娥,仇小强,谭盛葵,江世伟,欧超燕,宋丽萍等,中外健康文摘,第24期

4)周春明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综合素质关系研究

5)张黎明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素质培养问题研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9第6卷 第4期

6)朱君强.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石油教育,2000,(8):20-21

柳云飞, 吕华.试述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南京农专学报,1997,13

(3):50-53

7)詹全友.“两课”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5):151-153

8)张慧春,宝君邢 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措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

卷 第6期 l(0 9年6月)(辽宁工程技 术大学, 辽宁 阜新 [ 摘关键.1 30)2 00 要 ]

篇2:公共关系培养素质

在信息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信息素质是其中的基本层面。什么是信息素质,国内外学术界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人才信息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训与教育,即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信息含量、评价信息价值、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

信息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信息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信息素质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富实效性。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是信息素质的不断完善过程。

创新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信息为中介而进行的,没有信息,创新教育就无法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

1、创新意识发源于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内容从广义来看,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创造新的技术或方法的心理活动。而这两种意识活动都源于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需求的能动反映,包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力。一个具有敏锐信息感受力的人,可以从大量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现象中捕捉到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发现意识;同时,他还会将所获取的信息重新整合,使之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发明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在貌似平凡的事物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信息意识是其感知的来源。因为缺乏信息意识的人,就缺乏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就不可能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也就不可能有多种知识的积累,更不可能出现新知识的火花和新观念的创新。

2、创新思维的训练要依靠信息源的指导。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训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期刊、音像材料以及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等)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要学会并自觉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探索,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自主的学习方式必须依靠正确的信息源的指导,学生只有具备了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和选择能力,才能不拘泥于课堂的讲授,通过自主寻找学习材料,了解更多知识,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3、信息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等。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个体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收集各种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通过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的方法。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存储和加工能力。信息技术的利用指的是对于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掌握。信息整合和信息传播能力指信息主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加工,重新生成新的信息,并将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的能力。

上述因素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系统软件的处理。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的研究都不同程度上地依赖于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连起码的信息技术都不会利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所适从的人,能在科学研究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观点。因此,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在学习或工作中有创新精神的人,其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显然会更胜一筹。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培养信息素质的目标。创新与一个人的信息素质是分不开的。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部分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应该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高尚的人格主体精神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两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面教育,目的要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各类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只是科学素质、技术素质、工程素质等方面,同时还必须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信息素质、文化素质等。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应当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2、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授基本的信息理论、认识各种信息源的特点及搜集方法、让学生学会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进行相应资料信息的采集、获取、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学科间的交叉,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发展和学科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造力。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用户的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来看,它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素质教育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也是善于自主学习的人,而独立自主地学习正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信息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地对付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与危机,信息量的增加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掌握新的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划分成为历史,学习成为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事情。这意味着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多年以后,都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只有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87、5%则来自工作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主动地获取知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主动地、独立地、个性化地获取信息,所以要求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新学习模式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即从“学会”转向“会学”。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能使信息素质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近十年,真正把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从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很多高校,对作为信息素质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文献检索课”重视程度很不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课学生人数偏少、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课程的投入与实验设施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在部分高校实行的课程改革中,受冲击最大、压缩学时最多的公共选修课就是文献检索课。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总学分数、与其他专业和基础课程冲突的影响,许多学生虽然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最终仍只能放弃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改革相应的课程内容,重视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信息素质教育放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把握。

信息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还要通过信息理论的指导,使他们能自主地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和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信息,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要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而修改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通过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全力造就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成为信息时代真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赵建明、信息时代的学习执照——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4(26): 30—

34、[2] 刘 育、信息素质与创新人才能力培养刍议[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3(31):34—

36、[3] 徐恩芹,刘美凤等、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J]、人才开发,2005,9(10):54—

篇3:高校公共书法素质培养策略分析

1. 高校公共书法教学目标定位现状

经过对我国大部分高校公共书法课程开设状况调查显示,其中一部分高校虽开设了公共书法课程,但仅限于对书法欣赏、作品图像讲解教学,而且课时较少;一部分高校单纯地进行书写和欣赏教学,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书体特点,服务书写技能教学;一部分高校为毛笔书写练习,没有设立专业的理论教学单元和欣赏教学单元,以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是单纯的“写字”课;还有绝大部分并没有开设公共书法课程,多数为工科、农科类院校。鉴于此,不难发现我国的教学管理部门及教育工作者, 普遍认为公共书法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书写技能的提高, 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的字书写的更加规整、好看一些。而大部分高校开设公共书法课程的目的也是对学生的书写技能的培养,是单纯意义上的书写技能培养,个别学校的教学目标为书写能力、书法作品图像欣赏能力兼顾或单纯的书法作品图像欣赏能力培养。

2. 中国书法与人文素质的联系

中国书法与人文素质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书法汉字为其载体,毛笔为其书写工具,抒情达意为其目的,将文字的结构、毛笔的书写、书家的情意三者统一,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传统艺术,书法艺术较为典型,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书法的热潮与素质教育渐渐深化,书法教育在高校大力的开展已势不可挡。培养学生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提高,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进步为基本特征,更加关注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品质发展、能力修养、思想道德素质。当前,怎样利用素质教育从高校中培养出创新型高端人才,如何探究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责任。而书法教育的审美、健身、育德、启智、陶冶等诸多功能,有助于陶冶学生思想品德、人格魅力、审美情趣,进一步提升文化知识和素养,以及书写技能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

3. 高校公共书法素质培养策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高校大学生普遍有着较高的求知欲望,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随着不断地成长,文化知识得以积累,使得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学习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开展系统理论教学,充分发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功能。书法艺术是我国独一无二的优秀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情感、精神的一种物化形式,也是世界艺术之苑的精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成为深奥精微的书法文化。

书法欣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审美活动,书法欣赏能力是高校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书法是一种以意象表情的艺术,聚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书法欣赏教学,学生通过对书法作品的鉴赏,从视觉、直觉方面直接的感受,可以更好的体验书法作品千变万化的风格、章法、结体和线条, 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创作精神和情感,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被其体现出来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直观地领会到书法作品的生命之美、情感之美、创造之美和变化之美,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深入的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奥精微, 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陶冶,体会到审美的乐趣,审美情趣得以提高,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创造意识得到一定的培养。 书法欣赏过程中,不同风格作品的欣赏,其章法、结体、线条的构成及风格的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学习资源更加丰富。

4. 结束语

篇4:公共关系培养素质

一、传统的数学价值观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上,由于工农业生产与科学技术中大量地、直观地、完全依赖地应用数学方法和技术的问题相对并不多见,而且从中直接提出的数学问题不多,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关系并不紧密。因此数学往往只被理解成纯粹关于数与形的科学,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数学=逻辑”,认为数学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不过是“思维的体操”,只要达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就可以了。

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促使当代对数学价值认识的转变

数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不仅影响和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人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一)数学对发展人的语言智力的价值。数学的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简练性和抽象性,通常是人们在对事物描述时的语言表达除生动性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伯特兰·罗素就是得益于数学知识特点的影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改良主义者。

(二)数学对发展人的音乐——节奏智力的价值。其实,人们对数学与音乐之间联系的研究和认识可以说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比率将数学与音乐联系起来。他们不仅认到所拨琴弦产生的声音与琴弦的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和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发现谐声是由长度成整数比的同样绷紧的弦发出的。于是,毕达哥拉斯音阶和调音理论诞生了,而且在西方音乐界占据了统治地位。由此可见,在古代,音乐的发展就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数学对发展人的视觉——空间智力的价值。从加德纳的视觉——空间智力的定义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培养视觉——空间智力数学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来到这个世界人就开始感知我们生活的各种空间,但这种感知是感性的、直观的。只有上升为数学意义上的空间才会从理性的、理论上对空间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给予科学的诠释。

(四)数学对发展人的逻辑——数理智力的价值。数学最本质的使命是培养人的逻辑——数理智力,二者的关系就像是蛋和鸡之间的关系那样复杂而诡异让人无法将之明辩,但数学对人的逻辑——数理智力培养、提高和升华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这也是传统数学价值的核心,即“数学=逻辑”,是人的“思维的体操”,是数学最基本的价值。

三、实现数学的育人价值之基本要素

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素养:广博的数学通识,准确的科学语言,良好的计算能力,周密的思维习惯,敏锐的数量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技术。然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是人的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仅仅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与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背,从而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为促进学生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等其他素养的提高而努力,这也是实现数学育人价值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数学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凸显数学的文化价值。将数学文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张楚廷教授强调:“教育并不总是在让学生认知,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欣赏,只有这样,才有最佳的教育效益。”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味。”因此,在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想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

(二)数学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关注师生情结。通常,人们认为数学教师只要在教会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就算完成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使命。事实上远非如此简单,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看,数学教师的作用和使命需要重新加以探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展示教师的个性品质。数学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而且同样会影响到学生其他如语言素养等方面的提高,所以当今对数学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许多著名数学家,而在一个数学家的周围往往会聚集一批数学家,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或有师徒关系或有其他联系。尤其是在一个著名数学教育家的精心雕琢之下,一批数学上卓有成效的人才会脱颖而出。比如,贝努利家族和欧拉、莱布尼兹等的师徒效应对数学的卓越贡献等。

(三)数学知识的传授方式。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智能和人的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去探究、发现知识,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透彻分析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基础上,充分展示数学的“语言美”“节律美”“对称美”,把提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良好的个性品质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5:公共关系培养素质

邓亚文

(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100083)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他们应该具有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较强的适应能力,能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等。

在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信息素养是其中的基本层面。关于什么是信息素养,国内外学术界都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内核基本一致,即:信息素养应该指一个人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人才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即进行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

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信息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的信息素质教育更有针对性,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信息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创新人才信息素养的完善过程。

创新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信息而进行的,没有信息,创新教育就无法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具体而言:

1、创新意识源自信息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内容从广义来看,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创造新的技术或方法的心理活动。而这两种意识活动都源于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需求的能动反映,包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力。一个具有敏锐信息感受力的人,可以从大量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现象中捕捉到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发现意识;同时,他还会将所获取的信息重新整合,使之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发明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在貌似平凡的事物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信息意识是其感知的来源。因为缺乏信息意识的人,就缺乏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就不可能吸取

新知识充实自己,也就不可能有多种知识的积累,更不可能出现知识的火花和观念的创新。

2、创新思维的训练离不开信息源的指引。

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教育学理论的最新观点认为: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训练,借助其他渠道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期刊、工具书、音像材料、多媒体光盘以及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等)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我们认为学生要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探索,反对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教育学家还强调 “情景创设”、“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主张“发现式”、“探索式”学习策略,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自主的学习方式必须依靠正确的信息源的指引,学生只有具备了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和选择能力,才能不拘泥于课堂的讲授,通过自主寻找学习材料,了解更多知识,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在国外的很多学校,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甚至幼儿园里,教师都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经常会指引他们通过查找相应的工具书,了解到很多丰富的知识。一个在海外工作的中国人曾在一本幼儿杂志上介绍了他6岁儿子如何利用百科全书撰写出近万字的文章。这充分说明,创新思维的训练是在信息源的指引下完成的。

3、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信息能力的提高成正比。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等。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个体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收集各种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通过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存储和加工能力。信息技术的利用指的是对于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掌握。信息整合和信息传播能力指信息主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加工,重新生成新的信息,并将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的能力。

以上这些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系统软件的处理。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的研究都不同程度上地依赖于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连起码的信息技术都不会利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所适从的人,能在科学研究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观点。反之,越是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在学习或工作中处于领先或独创境地的人,其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必定更胜一筹。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培养信息素质的目标。创新与一个人的信息素质是分不开的。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这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部分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应该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我们现在所进行的高校素质教育,是以高尚的人格主体精神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两翼,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种全面教育,目的要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各类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只是科学素质、技术素质、工程素质等方面,同时还必须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信息素质、文化素质等。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理所应当朝着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2、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授基本的信息理论、认识各种信息源的特点及搜集方法、让学生学会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进行相应资料信息的采集、获取、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学科间的交叉,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发展和学科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造力。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用户的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来看,它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起着推进器的作用。

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也是善于自主学习的人,而独立自主地学习正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信息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地对付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与危机,信息量的增加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掌握新的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划分成为历史,学习成为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事情。这意味着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若干年后,都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只有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87.5%则来自工作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不再

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主动地获取知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主动地、独立地、个性化地获取信息,所以要求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新学习模式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即从“学会”转向“会学”。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使信息素质教育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较晚,真正把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比西方国家晚了近十年。在很多高校,作为信息素质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文献检索课”重视程度也很不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课学生人数偏少、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课程的投入与实验设施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在部分高校实行的课程改革中,受冲击最大、压缩学时最多的公共选取修课就是文献检索课。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总学分数、与其他专业和基础课程冲突的影响,许多学生虽然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最终仍只能放弃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改革相应的课程内容,重视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

信息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信息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还要通过信息理论的指导,使他们能自主地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和传播信息。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要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而修改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信息素质教育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新洁,创新人才培养与信息素质教育,《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32、徐恩芹、刘美凤等,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人才开发》,2005.93、蔡耘、张耀先、雷耀新,创新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人才开发》,2004.114、姜传菊,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5、李华奇,论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情报科学》,2002.96、辛玉亮,试论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

教育版)》,2001.17、韩清,信息素养是高校创新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层面,《新疆大学学报(理工

版)》,2001.28、王征清,信息素养与创新教育,《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69、王立男、王严力,信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刘育,信息素质与创新人才能力培养刍议,《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3

篇6: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研究论文

摘要:现代公共关系不仅是一门现代管理科学,也是一门新兴的职业。公共关系工作并非像常人想的那么简单,它是一种相当复杂的高级劳动,是一项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的伟大工程。它所需要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五官端正、伶牙俐齿,更重要的是素质优良、多才多艺、能力超群。因为一切公共关系活动都离不开公关人员的努力,公关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公共关系工作的成败。实践证明,一个公共关系部门是否拥有一批素质优良的公共关系人员,是能否成功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并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前提。公关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指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公关人员应具备的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总和。

关键词: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人员,素质 正文:

1997年11月15日,“全国公共关系职业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公关工作正式成为一种职业,同时将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定义为:专门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形象管理、咨询策划实施的实务工作人员,其名称为公关员。

在中国,由于公共关系是一门年轻的职业,许多人对它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人认为公关无非是装装扮时髦的俊男靓女出外拉拉关系、走走后门、喝酒吃饭加送礼。一些组织,也常常把公关人员当花瓶来摆设。然而,随着公共关系在全球的变化和发展,作为组织形象的公关员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公关”?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作为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者、实施者,组织形象的代表者,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品德、心理、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

公关员的职业道德是公共关系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它反映出公关员的职业责任、职业义务以及应当具备的职业态度。由于公共关系职业是建立在良好的信誉之上,公关员的职业活动代表着组织形象,因此,对公关员的职业道德要求高于其他一些职业。为建立公共关系职业道德,规范公共关系职业行为,1991年5月,第四届全国省市公关组织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公关员的职业守则如下: 1.奉公守法,遵守公德; 2.敬业爱岗,忠于职责; 3.坚持原则,处事公正; 4.求真务实,高效勤奋;

5.顾全大局,严守机密;

6.维护信誉,城市有信; 7.服务公众,贡献社会; 8.精研业务,锐意创新;

二、良好的个性品德

由于公共关系是一项塑造形象、建立声誉的科学和艺术,它要求公关人员本身具有一种品德的魅力,这种魅力可以成为征服公众的法宝。具体地说,公关员的品德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真诚。待人情真意诚、处事光明磊落。公关工作主要是塑造组织形象,促进组织与公众的和谐。因此,公关人员处事待物首先应该真诚,若弄虚作假,向组织外部传播假消息、假情况,或夸大其词、无中生有,在公众心中必将留下不可信任的恶果。以真诚作为依据来开展公关工作,才会维系和发展组织的公关工作。

2.公正。为人正直、处事公平,这是公关人员处理内外部关系时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组织内部无论亲疏远近、职位高下,都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在对外交往中,既不能为了组织利益损害公众利益,也不能一味迎合公众而置组织的利益于不顾。只有对内对外都公正,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3.勤奋。公关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并不像想象中的看上去那样轻松潇洒。公关人员应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决心、有耐力、有毅力,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而勤奋努力也不仅仅是指多干苦干,更重要的是勤于动脑,拓宽视野,有强烈的争当第一,永不服输的积极进取精神。4.热情。公关员在与人交往中,必须热情洋溢、真诚而有礼貌。公关员热情的态度可以使对方感到你的诚意、恳切、友好、礼貌,为交往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要求公关员热情,并不意味着可以丧失立场,更不能搞曲意奉承,把公共关系变成庸俗关系。

三、广博的学科知识

公关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活动,它需要公关员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公关活动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关人员的知识水准和工作经验。公关员的知识结构是指从事公共关系职业所需的、由多种知识有机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公关员有效履行职业的重要保证,因此,公关员职业资格的取得与职业等级的晋升,都需要对其知识结构进行测试。公共关系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公共关系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公共关系的三要素,公共关系的历史,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公关工作的程序,不同类型的公共关系机构的构建原则和工作内容等。

2.公共关系的基本实务知识。包括分析公众心理的知识,与公众打交道的知识,公关调查的知识,公关策划的知识,公关活动实施与评估的知识,处理公关危机的知识,社交礼仪的知识等。

3.与公共关系密切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广告学、经济学、创造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等相近学科的知识,以及写作、口才、礼仪、摄影、摄像、计算机与网络等实用知识。

四、适宜的心理素质

公关员的心理素质是指从事公共关系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公关员的情绪智力方面的要求。对于公关人员而言,主要从事的各种复杂的协调关系的工作,面对各种困难与压力,为保证公关工作的持久开展和成功,尤其要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

1.良好的性格。公关工作始终是争取人心、求得“人和”的工作,要求公关人员热情开朗、乐观幽默、谈吐动人、风度优雅、和蔼可亲、意志坚定、善解人意、善于交际。既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又有忍耐力和周旋力。

2.广泛的兴趣。由于公众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各不相同,公共关系人员要取得公众的认同和信任,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以增加和公众的“共同语言”,使公众产生“亲近感”“认同感”,促进公共关系工作的有效开展。

3.敏锐的思维。公关活动的环境是千变万化的,要适应环境的可变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公关员必须勤于思考和分析,善于捕捉和利用各种可靠的信息。在同行中只有思维敏锐,才能技高一筹、领先一步。

五、杰出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完成职业活动所应具有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公关员职业的主要工作是信息传播、关系协调、形象管理和咨询服务,公关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多种多样的能力,具有多才多艺的本领。

1.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将自己的思想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对方,公关员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形体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公关活动以信息传播为手段,表达能力则是信息传播的基础。公关员要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相互配合,以求达到最佳表达效果。

2.社交能力。公关员的社交能力是公关员代表组织与公众沟通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力和亲和力。公关员是组织联系公众的纽带,需要在多种不同的场合,热情、亲切、落落大方地与各类公众交往。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使对方如逢知己,如沐春风,进而对公关员所代表的组织产生良好印象。

3.管理能力。公关员的职业活动中包含着无形资产管理和有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的任务是塑造和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让公众普遍认同并喜欢;有形资产管理的任务是制定周密的计划,控制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卓有成效地开展公关活动。

4.策划能力。公关策划能力是公关员对公关实务进行构思、谋划和设计方案的能力,它反映出公关员的职业智慧、创意及谋略水平,直接影响公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策划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通过分析、判断、设计、统筹规划、应变和预测能力来培养。

5.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对公关员来说,是指在不断追求的思想指导下,不屈服于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创造,勇于开拓,在工作中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设计出有独到见解或别出心裁的公关方案以及善于开辟新领域、实现新发展等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汇票--证明下一篇:学习身边教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