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5-05

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2篇)

篇1: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职体育课中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高职体育课中的隐性课程是潜在文化性教育,尤其是体育文化的影响、作用;提倡体育课中隐性课程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受到正规体育课程教育以外的教育和影响,本文阐述了隐性课程的涵义、特点,教师在运用隐性课程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应具备的素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六个方面简述高校体育课中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的在于在体育课中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学生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有终身锻炼身体的`欲望,有未来和现在的社会生活所具备必要的活动技能及运动技能的能力.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年,卷(期):30(12)分类号:G80关键词:体育课 学生能力和素质 培养

篇2: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本文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模块化和实践教学特色化两个方面就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析.

作 者:陈佑 侯德文  作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 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 年,卷(期): “”(5)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3: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 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社会公德。

高职学生目前正应该处在, 不断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阶段, 学生的性格也应该是充满活力, 激情澎湃。但是当代的高职学生, 普遍都缺乏远大的理想, 对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高, 遇到困难时也没有勇于面对和克服的坚持不懈的精神[1]。另外, 在高职校园里, 讲脏话、随地吐痰、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的现象层出不穷。并且在实际生活中, 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唯利是图的状况也屡见不鲜, 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也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 高职毕业生素质明显降低。

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 造成其在步入社会后, 常常出现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市场经济道德的现象。很多就业生也由于自身素质较低, 出现诚信缺失。例如:学习化学专业的, 出现制毒、贩毒者。学习计算机专业的, 出现网络黑客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公民政体素质的提高。

二、体育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体育项目中, 蕴含了大量的人文内涵, 并且其为不同性格、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学生, 提供了互相了解交流的平台。其交流的内容, 也随着体育人文内涵的创新不断丰富。交流平台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学生能够在轻松有趣的体育活动中, 舒缓心情, 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向他人敞开心扉。不仅能够有效的减缓学生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所带来的压力, 也减少了部分学生参与活动交流的紧张和孤独感。通过体育活动中学生间的互相合作、配合, 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并且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使学生能够形成诚实、公正的优良品质, 具有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态度和行为, 从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 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高职学生的人格正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 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体育文化中渗透的人文内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意愿, 来选择适合自己并且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促进学生建立自身的独立个性, 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教育学家认为, 体育游戏和运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消除紧张情绪, 时刻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2]。另外, 体育活动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竞争思维, 懂得运用正确的方式, 来表现自身的优势和才能, 也使其在参与集体的活动时, 懂得团体之间相互合作协调的重要性, 能够为了集体荣誉去不断拼搏和努力。在体育运动机制作用下, 各种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就会被激活, 并且通过体育活动, 将正确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传递给学生, 不断磨练学生性格, 促进其逐步变得坚韧、乐观、开朗。

三、加强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多设置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体育课程, 完善教育体系, 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 使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

要想使体育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完美结合, 就必须要建立高效体育人文素质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体育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 发挥榜样作用, 运用自身正面的形象, 使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制定教学内容时, 要巧妙的将体育课程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学生在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中, 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 开设体育欣赏美学教育。

在研究构建人文体育课程的基础上, 开展欣赏美学体育课程, 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关键作用, 能使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美学受到良好的熏陶。积极开展体育审美教育, 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促进学生拥有远大的理想, 勇敢的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并且能够更加自觉的, 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认识体育文化与人文素质间的关系。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

(三) 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举止言谈体现的优良品质和人文素质, 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首先,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 在掌握丰富传统文学知识的同时, 还要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加强自身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认知和掌握, 提高自身探究、钻研、创新的能力, 使其能够为学生创设出更多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其次, 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和社会道德, 做到为人师表, 这样才能够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体育文化和人文精神内涵。另外, 还要掌握与体育相关的美学知识, 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 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学情境、体育活动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才能促进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结语

人文素质的内涵, 体现在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对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关键影响。因此, 高职院校要在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 运用理论讲解和课外活动这两种形式, 让学逐渐认识和体验到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内涵, 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尤其是人文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为学生未来的学业和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鸯.浅谈高职院校体育人文精衬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2, 2 (10) :141-146.

[2]西宪民, 吕兰海.高职体育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之研究[J].职业时空, 2010, 06 (5) :44-45.

篇4: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素质;体能

高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体育技能,在走向社会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就业竞争,所以高职体育教学最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特点

目前,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标准也开始降低。很多学校只注重招收学生的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这样学生的性格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任性、张扬、自负,而有的学生却胆小、自卑、脆弱。这加大了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难度。高职学生普遍的思想状态是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高,能力不强,是被社会所淘汰的。所以,他们不注重言谈举止,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行为规范和自律性也较差,有些人更抱着混个文凭的观念,而不是想真正学到一门技能。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体育教学往往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及身心发展的重要学科,体育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培养,而且也要注重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面对性格多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要足够强大,去改善学生的不良习惯。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并存,都给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体育教学素质能力培养的含义

体育教学主要是教育和训练过程中教师传授体育技能给学生,从而促使学生体能的发展以及性格的变化。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素质教育是体育技能训练的前提,两者是相互并存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怎样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培养

1.加强师生的沟通管理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用心传达给对方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也相对较大,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当作朋友来看待,真诚地指出他们的缺点,语言可以委婉些,避免因语气过硬而导致学生的抵触和反感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建立良好的平等关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作为其第一个倾诉的对象,用真情去和他们沟通。学生也可以给教师提出意见,包括生活中和授课方面的,让师生之间的隔阂消失。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甚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教师要将自己的地位降低,让学生感受到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而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教师要掌握班级的整体状况,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体育运动中来,从而通过体育训练加强体能,更好地完成学业,这也是通过体育教学的研究所证实出的重要素质培养和科学训练的形式。

2.改变陈旧的观念,正视学生的问题

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这指的是,一个人不论天赋和别人的差距有多大,都有机会超过其他人。而这种理论的研究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都得到了认可。因此,高职体育教师要改变原有的陈旧思想,只重视学生技能的好坏,将体能不好的学生当作“问题”学生来看待,不重视他们身心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极为重要的。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目的是让学生进入社会后有一技之长,所以高职院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师通过学生的喜好和心理变化制订出学习理论和外出实践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受到更全面的教育。

总之,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往往比技能训练更加重要。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进行引导,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国家新一代技术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高职院校的学生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单灿.关于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21):77,79.

[2]李茹.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132-134.

[3]吴慧超.基于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体育教学模式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98-99.

[4]徐雄俊.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4):121,129.

篇5: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本身目标就在于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体育教学,一方面能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提升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中要求人才一定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并为心理健康等方面做好基础准备。因此,体育教学能起到这样的过度作用,促使学生能从学校逐步的过度到社会实践当中去[1]。再加上体育活动的实践性,更能为学生的未来实践奠定稳定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未来能更加容易面对社会。此外,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体育当中包含着大量的动手和竞争项目,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能起到提升作用。而当中的团队项目内容,又能有效强化学生之间合作和沟通的能力,这也是现代社会中对人才发展的重要需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篇6: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试以时代与社会需要为目标,剖析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因条件,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的外因条件,运用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企求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作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祖国的明天如何,就要看今天的学生状况。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多次强调的“与时俱进”指示精神,我们的教育本身就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作为体育工作者就要放眼明天,着眼今天,力破陈规陋俗,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逗痛葱戮瘢顾浅晌胧本憬淖婀ㄉ枋乱档暮细窠影嗳恕?/div> 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提出由来已久,而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这种高素质人才最关键的是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没有创新,人类只能停止在一个水准,社会就不会前进。创新教育是近几年来在发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实施新课标后教育界有志之士的共识。21世纪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新课标的实施,如果没有机智、灵活、独立、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便很难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创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中学体育同样必须以把培养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为已任。2 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允乐观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有识之士为之呐喊助威。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尚没从学校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中退出其活动舞台,因此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不允乐观。不少学校为抓升学率,对体育并不重视,体育课仅作可有可无所谓“副课”,有的仅仅作为活动课。2.1 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根据某校高三年级8个班400名学生上体育课目的调查,为考体校而参加训练的仅为16名,多数学生上体育课目的模糊,有的甚至抱着随便玩玩的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动接受所谓的体育知识是不会有所创新的。

2.2 体育课教学观念落后。长期受“智育第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以传授为主,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被锻炼、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机械地模仿,“学”和“乐”的因素被忽视,学生创造思维匮乏,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培养,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失去应有的宽松、和谐、愉悦的本色,导致了学生厌倦上体育课、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

2.3 教学内容杂、浅、旧。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大量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许多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什么深度,又没有同社会、家庭接轨,缺乏让同学们终身受益的内容。陈旧的内容,低水平上反复,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兴趣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没有了源泉,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是一句空话。

此外,教师队伍素质也亟待提高。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低,体育课上应付不了事。体育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3.1 创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3.1.1 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体育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信心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掌握体育技能,用心

爱心

专心

要在体育课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提倡积极的自我精神,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3.1.2 构建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气氛的基础。教师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其想象力,以形成相互交流、合作和补充的师生互动机制。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搞好创新教育。3.2 重新认识现行体育课堂教学

3.2.1树立新型的体育观。多年以来,体育课教学偏面重视了学生的身体发展,给予学生体力的重视和考察,致使体育课成为体能课,导致了体育课活动方式简单、枯燥、僵化。在新时代,我们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体育工作转变到发挥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的多元功能上来。以创新意识积极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欲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3.2.2 灌输“终身体育”的新思想。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从意识、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增加实用的健身教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等课程内容,让学生的体育思想朝“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使学生立足当前,放眼终身,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增强自觉锻炼的意识。

3.2.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一个循规蹈矩、永远步人后尘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大胆的、新颖的创设来培养和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4.1 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各种有效的组织和练习,以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以强调体育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这种方法的适应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问题假设、实验性练习、验证练习、结论评价等教学步骤,让学生去发现(确定)目标,建立问题情境,组织提问和演示活动,揭示一般原理,并将一般原理和概念付诸应用于活动中。

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创造教学法

创造教学法是指创设问题的情境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教师把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

4.3 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倾向和思维方式等特点,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在教师有计划指导调控下、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帮助。在合作讨论法中坚持“积极互赖,相互促进,个体责任,小组加工”四个要素。4.4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假设、用心

爱心

专心

推理、验证过程中对问题反复持续地进行探究,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此外,情境游戏法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用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练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在轻松愉快中达到教学的认知目标。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是历来注重的老问题,又是新形势下、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更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承担的政治使命和教育责任,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走的路并不平坦,我们应以开拓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知难而上,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精神去不断探索。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心

爱心

篇7: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学生学习英语心理素质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感悟语言,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作 者:陈素敏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中山中学,福建,莆田,351100刊 名:南北桥英文刊名:SOURTH NORTH BRIDGE年,卷(期):“”(2)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 心理素质 实践能力

篇8: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由此可见, 百分点差距从2006届到2009届分别为7.2、6.3、3.8和2.2, 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88.1%) 不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 (87.4%) 。高职毕业生不仅就业率提高较快, 月薪增长幅度也不弱于本科生, 中国高职教育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能够“一枝独秀”, 主要源于高职院校始终紧跟市场脉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 高职教育就业率的稳步增长, 使高职院校对体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对体育的投资也逐渐加大。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较完善的体育场馆和器材, 为学生的体育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杂乱无章。 (2) 体育教学方法单一。 (3)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教师的业务能力相对较低。 (4) 体育场馆、器材人均使占有率和使用率相对较低。面对这些问题, 只有合理优化体育教学资源,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才能发挥高职体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学习需要往往使得他们的身体长期处于一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工作学习姿态。加之学生在生活中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对他们的健康也造成了威胁。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特点, 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体制, 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 在体育教学上开设一些针对性的身体练习。例如以增强身体核心力量为主的器械练习, 主要有健身球、弹力带、悬吊训练等;以增强下肢力量为主的田径课, 主要有跑和跳;以加强身体协调能力为主的一些运动, 例如健美操、游泳、轮滑等。这些体育课程的合理开设, 不仅能督促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同样也让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环境和职业不同条件的适应能力。

(二)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很多都是高考失利的应往届高中生。在他们心中自认为比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层次低了很多, 便有许多学生无法接受现实, 无法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 以至于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 严重者还会走上自杀、犯罪这样极端的不归之路。此外,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步入成年, 面对着这样那样多方面的压力, 如: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就业问题、家庭环境问题等错综复杂的问题, 都会扭曲他们的心理。

利用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塑造更是治标治本好办法。例如: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有较强的对抗性, 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拼搏进取的精神;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隔网运动可以男女同学一起参与,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 克服学生的忧郁、孤僻、优柔寡断等心理障碍;棋类、太极拳、瑜伽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浮躁、易冲动的心理弱点有一定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根据学生对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心理需求开设体育选修课, 并通过问卷发放等形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二是利用现有的体育师资力量和学生会的组织影响力, 组织课外体育俱乐部, 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开放场地, 提供技术指导。三是加大对体育教学的宣传力度, 利用校园内的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介提供更多体育文化的知识宣传。四是定期组织体育竞赛和体育交流活动、可以和实习单位的工人, 友好学校的学生以及社会体育团体的会员建立体育交流平台。五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与学生年度评优挂钩, 制定评价细则, 对于在文体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应该在年度评优中给予一定的加分或奖励。

三、结论和建议

一是合理整合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率。

二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 根据场地, 器材等客观因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体育课程, 并严格按照教案进行教学。

三是强调终身体育。体育教育并非单独的在课上进行, 体育教师可以与学生合作开展各种社团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五是体育教学内容的传授要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 内指的课内, 外指的是课外。两者相辅相成, 融会贯通, 只有将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才算真正掌握, 只有在课外引起了足够关注兴趣学生才会在课内认真学习。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特点为依据, 从当今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 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结合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特点, 分析如何利用体育教育完善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寻找新的思路。

关键词:体育教学,综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春燕.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4:15

[2].浦北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世界, 2010, 5:117

[3].周文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 2010, 14 (3) :113~115

篇9: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人才,但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通常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反差,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本身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还未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而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理应利用这一点可行性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在校其间的体育综合素质,为他们在未来职场中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提供可能性。

【关键词】高职体育 人才 优势 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76

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上面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纵观整个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式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就等于待业,企业一方面在拒绝高职毕业生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在叹息人才难觅,可见,除了专业技能之外,企业更看重的是个人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团队合作、为人民服务、吃苦耐劳等等品质是高职学生在进入社会所必备的,高职教育课程中的体育学科作为学科之一,囊括了体育学、生理学、行为学等等多个学科的重要知识点,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高职院校的老师能够根据体育多面性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对即将踏上社会的高职学生来说,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高职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多的是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石。高职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怀揣着专业的技能进入社会的时候,通常除了专业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欠缺,这些不是靠着平时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就能够弥补的,更多的是靠着学生日渐地积累,反复地实践才能达到的效果。

优良的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在入职之前对自身各方面严格要求,其中除了学生的自我要求之外,高职教师作为学生未来的领航者也应责无旁贷,而体育教师更应该用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做出贡献。但是,当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面临着以下几大难题:1.大多数的高职体育教师授课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体能体力,或者让学生们学习如何强身健体,他们做到了在体育学科上的“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2.在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当下,专业技能的配备非常有必要,但是,过度的关注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教育的人文性培养是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的教育思想上的弊病。3.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推卸,导致了即使有人意识到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会相互埋怨,体育教师会将“育人”的责任交给其他学科教师。4.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意识不足,这不仅仅是体育老师的问题,这是整个高职院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问题。以上几点问题的存在对于最佳学习时期的高职学生而言无疑是阻碍他们发展的重要障碍,尽管他们具备了一身的才能,但是却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力求完美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这是不成功的教育。

二、如何利用体育教学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师资团队自身素养的培养

教师作为学生未来的领航者,起到了无法比拟的作用,学生擅长模范教师的一举一动,言语、意识、思想,如果教师在和学生接触的第一天就表现出了超高的职业素养,那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就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高职体育教师要利用职业优势,向学生传达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全力配合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对体育教师严格要求。高职体育教师除了日常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还应与社会各行各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们对外界的了解会增长他们的见识,从而将这种见识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体育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供了便捷,故体育老师在拓展眼界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熟练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从体育的基本课程中学到。安全第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急功近利的做法万万不可取,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想尽快地达到目的而过度学习,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在多媒体教学盛行的现在,高职体育教师也要学会运用高科技的手法来展示教学内容,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尽管现在的高职体育教学相比较之前的教学模式已经初见成型,但是依旧没有针对高职学校的“职业化”属性制定出的一套独有的教育教学体系。只有将高职的“职”真正纳入到体育教学的概念当中去才能够真正做到职业素养的有效提高。

1.体育教学内容的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是单纯的以竞争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不是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学院可根据每位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有目的性的对他们进行跟行业有关的体力体能培训,这样的训练方式会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提前感受职场,从而达到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

2.教学方式的改变。针对近些年高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套且不实用,不利于学生职业思维的开发。采用学生们喜爱的教学方式,融入职业技巧,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氛围当中去。教学方式的改变应遵循以下几点:(1)保持原有教学的竞技风格。(2)尝试融入职业元素、技巧。(3)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4)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1.尽管学生和教师在扮演各自的角色,但是单纯的教与学的方式太过死板,想要学生更加规范的履行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当职业定位发生改变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显著提高。2.竞技和演绎。传统体育的竞技属性是万万不能丢弃的,加进了新的职业元素的体育教学可以用演出的方式呈现,例如,将有舞蹈专业技能的学生组织起来参加比赛、演出,学生们在参加演出的过程中能够抛却胆怯,自信心和凝聚力在逐渐形成。

(四)新课本的修订

高职院校使用的体育教材与本科专科使用的教材相同,由于高职体育学习的侧重点和本科专科的侧重点略有不同,“职业”化的风格会让他们对即将开启的体育课程产生的期待,所以,新的体育课本的修订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新教材中学习的目的依旧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其中穿插各项专业技能,学生们能够在运动的同时学习专业知识,提前感受职业魅力。

三、结束语

篇10: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河南宏力学校高中部

欧耀斌

近年来,我对本校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统计,发现《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必学的内容,学生不能达标的情况如下:有12%的女生还不能跨越式跳高,8%的男生、15%的女生不敢分腿腾越,20%的女生和10%的男生不能耐久跑。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练习中存在心理障碍:或存在着运动恐惧心理,或有不良个性心理,或缺乏意志品质等。初中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形成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应对学生各种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减轻并消除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学会健身,而且逐步提高健康的心理素质。

通过平常的体育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一、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究其原因是:有的意志品质较差、有的因以前失败产生了畏惧感、有的对某些运动技术科学操作的无知等。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我有针对性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

要。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多方尝试:

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尽量优化教学环境,如上课前通过画出清晰的跑道,明确学生活动的场地,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并利用集体从众功能,让学生产生“别人不能,我能,别人能、我更能”的功能效应的竞争心理,从而使学生油然产生战胜困难的心理欲望,随机进行效果转移,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把曾经在练习中尝到过的苦头转化为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5、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的消除了。

二、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常有少数学生因不良个性心理因素作怪,致使对有些学习项目不喜欢、不想学,尤其惧怕练习难度高的运动项目。通过分析产生这种不良个性心理原因是:有的是出于对体育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不多,对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解简单、肤浅,出现的懒动个性;有的学生由于自身体力、自身耐力的差异对某些练习项目的高难度动作、长距离跑缺乏信心、耐力而产生的自卑个性;有的学生是什么项目都想做,而又什么动作都做不好,一遇失败就不

再想练的随意个性;有的学生对喜欢的项目就全身心投入甚至放弃其它练习项目而产生的偏爱个性。以上这些不良个性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采用如下方法对其进行了引导,并促进了其转化:

1、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

在课堂上注重科学知识理论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练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动心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个性;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意有偏爱的同学,我主动与他们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它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使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三、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

在平常的教学中,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我都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意志品质的培养。

只有有了“爱”的真情,才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运动心理,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历史故事,譬如讲“鸦片战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懂得鸦片的毒害使国人身沉毒海,备受凌辱、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尊严的爱国热情;组织学生收看各种体育比赛的实况,边看边鼓励学生学习我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坚强意志品质。借观看足球世界杯、排球锦标赛、乒乓球比赛等赛况,让学生感觉到女排夺冠、国足入世、国球揽冠,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我国运动健儿勇于拼搏的写照,又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体现。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内在含义。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过程中,我常讲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刻苦训练,勇于拼搏的事例,把别人训练时怎样吃苦耐劳、流血流汗的事迹讲给学生听,让其产生“多锻炼、乐吃苦”的思想,同时尽量收集一些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的真实图片让学生看,更直观的使之明确,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坚强意志的体现。借我国申奥成功的契机,教育学生作为未来的一代健儿,作为炎黄子孙,从现在起必须加强苦练,顽强拼搏,以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为祖国争得荣誉。

崇高的理想,神圣的使命,爱国的挚情,使我的体育教学充满生机,同学们把上好体育课,自觉锻炼身体与建设四化、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培养了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把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拼搏

结合起来,培养了坚强的意志;把个人奋斗与祖国荣誉结合起来,培养了更为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

篇11: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刘思洋 吴斌

指导老师:熊莹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63)

摘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

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有效手段。本文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对现行的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探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改革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

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概述

1.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为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而联合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开展旨在从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从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是适应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的需要;是学校促进教学改革、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需要。

本文所讨论的“素质拓展计划”,不经特别说明,指的也正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方面。

1.2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旧的育人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在爱因斯坦的这句话里生动的阐述出来了,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参加素质拓展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磨练自己的意志,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创新意识是人们自觉地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创新成果是创新活动的结果和外显[1]。而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从创新意识到创新结果的整个过程的指导和评估。在整个素质拓展计划中,“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全国性的比赛积极鼓励了大学生开拓思维积极创新,高校的创新创业园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又给予了可行性的指导和帮助,最终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成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注重对学生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它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

2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认知、认可度不高

校园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的主阵地,理论上说,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在学校的组织下积极参与进来。可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主观或是客观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而对其中的项目体系,运行体制,执行机构以及参与方法和途径等具体问题却知之甚少,同时,有相当部分同学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素质拓展计划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价值,甚至持怀疑态度。有人将这种情况戏称为“只见过猪跑,没吃过猪肉,更不知道猪肉香不香”。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开展,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他们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

从社会影响力上来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知名度亟待提高。这里所述的“知名度”不单单只是单纯的认知,笔者所指的“知名度”更含有一种“认可”的意味。通过对校园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走访,我们发现,尽管素质拓展计划在校园内开展的红红火火,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招聘会上的实际情况是,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往往对计划的参考价值置之不理,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就使“计划”陷于了一种“内热外冷”的尴尬境地。

2.2学生创新项目缺乏硬件和软件支持

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政策的制定者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对“计划”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但在计划落实到各高校的过程中,出现了共青团组织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仅仅停留在几间空房子的层面上,很多创新项目的硬件设备器材得不到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往往好的创新想法由于设备的限制无法转化成创新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还没有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还不够了解,对自己的创新意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创新成果转化的渠道还不甚了解。再者,高校中普遍缺乏一个可以统筹协调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机构,致使校方未能有力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在素质拓展创新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此外,在普通高校,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一个制约创新活动开展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有项目的老师找不到有能力的学生,有创意的学生找不到能指导自己的老师。第二,部分创新项目的指导老师往往存在“指而不导”的现象,只是在项目中挂个名字,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2.3学生创新成果转化困难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近七年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效益。素质拓展计划在基层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团委独木难支的现象,难以整合校内外有效资源推动成果转化工作。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大多数创新成果无法在校内转化,学校极其有限的经费也根本无法支持创新成果的产品化。从社会的角度而言,由于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认可度不高,企业往往对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需求性缺乏信心,尤其是对那

些需要大投入而收益周期却较长的项目。加之一些项目本身就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一些即使在比赛中获奖的创新项目也很难将成果转化的局面。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而言,学生缺乏对创新成果产品化的意识,往往仅仅停留在比赛获奖的层面上,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创新成果转化的途径。这种“创新旺,转化难”的局面,使得整条“学生——学校——社会”的创新产业链无法形成,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2.4经费的限制

正如前文所述,学校团组织得不到校内外各级部门的有效支持。从经费的角度上来说,学校共青团组织拿不出充裕的经费来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现今高校的素质拓展项目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这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开展创新活动中很难得到其他部门的有力支持,致使造成了“创而不新”的局面,表面上看创新项目很多,但实际上有很多名不副实的项目滥竽充数,浪费了本来就非常有限的经费。其二,部分所需的经费数额较大,研究周期较长,科研创新成果短时间很难难以见效的项目,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帮助。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校团委独木难支的局面,单靠学校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素质拓展计划,促进产学结合,多角度拓宽素质拓展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渠道。

3强化素质拓展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解决方案

3.1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3.1.1着力提高素质拓展计划的校内认知度

如何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认识到素质拓展计划对他们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价值呢?首先,面向每年的大一新生,要把素质拓展计划的宣讲作为他们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让他们在大学伊始就能够感性的认知此计划,了解此计划的概况,特别是了解参与此计划的门槛和途径,从而为以后的进一步宣传打好基础。其二,面向全校学生,要以各级创新类竞赛为载体,以在大赛中获奖的同学为榜样,深入各学院开展各类创新类竞赛动员会和获奖者经验交流会,在学校中营造“创新有为”的良好氛围,鼓励更多同学参与“挑战杯”创新大赛、机械创新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全国性的比赛中去,以这些比赛的名气带动素质拓展计划的人气。

3.1.2着力提高素质拓展创新成果的社会认可度

要扩大素质拓展计划社会认可度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是要积极地“走出去”,主动与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社会组织合作,建立校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的需求,寻找创新的灵感,鼓励他们有效借助各种社会资源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如运用专业知识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宣传、销售,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方案等等。其二,高校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把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请进来”[2]。请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与修订,请他们指导自己感兴趣的创新项目。同时,必须打破素质拓展计划封闭的自我评价模式,将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声音引入“计划”的评价标准中来。只有通过这种双向

互动,让“计划”更加贴近社会,素质拓展创新成果才能有效取得社会的认可,从而避免素质拓展计划沦为一场自娱自乐的表演。

3.2强化相关机构的体制建设

3.2.1申报、认证机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项目可依托各级团委,成立名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申报、认证中心”的机构[3],开展申报和认证工作。“中心”将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并在各学院团委中落实“中心”的工作。为保证工作紧密贴近广大学生,该机构的最小单位应设在班级上,即班级团支部。由班级团支书负责动员同学参与“计划”,并提交项目申报书。团支书事前应“中心”统一的培训,从而保证其可以在申报书的格式和内容上给予同学必要的指导。各班的申报书先汇总到学院,由学院团委甄选出一定数量的项目再上报至校团委,最终由校团委组织专家,从创新意义和可行性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确定最终的资助项目。认证的过程与此相仿,仍然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级认证,再经过院、校两级团委的认证后汇总至大学生素质拓展申报、认证中心,最终登记造册,将结果反馈至班级团支部。这种校、院、班三级机构体制的建立,将大大提高素质拓展计划申报、认证工作的效率,并间接地有效保证了学生和“中心”间信息的通畅。

3.2.2技术支持机构

在现行素质拓展计划的体制下,学生的创新项目往往不能得到学校和指导老师有力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很多项目最终无果而终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团委工作职权的局限性决定了其无法整合有效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可以统筹协调全校各部门的机构来给予素质拓展计划强有力的支持。在此,我们不妨大胆设想,假若这样一个“素质拓展计划技术支持办公室”可以挂靠在学校党政办下,那么由校方出面协调,学生在参与素质拓展计划过程中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场地以及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的技术指导还有面向市场的窗口,是不是就可以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弥补大学生创新在资金、设备、技术、渠道等方面的短板 [4]。

3.3多角度促进素质拓展创新的成果转化

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效益,这是困扰素质拓展计划开展的一症顽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多做尝试。

3.3.1抓好专利申报工作

专利作为国家对创新成果的认证和肯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权益凭证。学校应定期甄选有价值、有前景的创新成果,以学校的名义向当地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从而发挥高校在地方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尽快取得专利权。同时,以专利局的专利公示渠道为平台,帮助学生联系有意购买该专利的企业或团体,从而将专利转化为经济效益。一切程序由校方出面或委托第三方中介进行操作,免除了繁琐的程序对学生的拖累。

3.3.2做好项目推广工作

高校应密切联系企业,定期邀请企业来校座谈和交流,积极了解他们在生产实际中的需要和遇到的问题。同时,定期组织学生携其创新成果和专利召开项目

推介会,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销学生的创新成果,积极促成成果的转让,让尽可能多的创新成果能转变为生产力。

3.3.3鼓励以创新带动创业

对于那些手中有创业前景的创新成果的学生,学校应从多方面鼓励和支持他们创业。首先,资金方面,学校应通过项目推广,为学生积极寻求社会上的风险投资资金的支持。同时,可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基金,对学生进行创业初期有条件的资助。再者,政策方面,学校可考虑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并在一定时限后,无论创业成败,都允许学生返校继续完成学业。

3.4着力降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背后的功利心理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认证和考核是“计划”的重要一部分,而引入素质拓展学分这一概念的原意是提高学生参与这一计划的积极性,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一部分学生为了拿到学分,完成任务,采取了弄虚作假、伪造创新成果的方法,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素质拓展计划开展的初衷,同时浪费了学校有限的宝贵资源,且在同学中损害了素质拓展计划的声望。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一项政绩,学校往往仅仅只看重素质拓展计划的创新成果,并以成果作为衡量学生创新活动价值的唯一标准和项目结题考核的唯一依据。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计划”背后的功利心理的滋生。

高校应以育人为目的,同样,素质拓展计划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第一要务。所以,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高校应建立多角度的项目审核机制,让那些未能取得预期成果,但却在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的项目能够顺利结题。惟其如此,才能在学校中营造一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自由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学生树立一种健康的创新观。

参考文献:

[1]王兴,刘文华等.体育院校术科类专业学生创新成果与创新意识现状分析[N].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1(33)

[2]彭坤明.创新与教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刘俊彦,姚念龙.最新高校共青团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篇12:高职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要求中职学校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各种技能型人才,把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从而使他们成长为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 素质 能力 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许上大学是通往成功的途径之一,但并非唯一之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读书的机器,而是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富有个性、有独特见解和思想的人。因此,专业面窄、社会适应力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秘书长毕结礼同志曾指出:真正的人才标准应该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现在用人单位不只看重文凭,“唯学历”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用人单位更看中的是实力。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或是大专、中专等学历的毕业生,只要有能力,综合素质好,一样有竞争力。所以中职学校必须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一、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新政策及措施,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委员陈至立也曾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再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园地之一。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已有中职校14668所,共招生731.4万人,比2005年增长11.6%,连续两年增幅超过10%。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同时,职业技术也成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仍很大,许多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及技能还有待提高。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二、素质培养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在21世纪再一次得到形象而深刻的诠释。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职业学校办学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祖国建设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就是要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要使我们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送得出”,对各专业每一学科的设置及教学,不但要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科学性,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直接性。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就必须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又要使他们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还应注重实行产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如果我们仅仅把职业教育看作学生谋得求生技能的场所,或只把职业教育作为为社会提供合格劳动力的基地,那么,我们就把职业教育“矮化”了。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这个扬弃的过程是对传统教育合理成分的继承和不合理成分的革除。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开发,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等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和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然而,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接受中职教育的中职生,应怎样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及社会竞争的挑战呢?笔者认为,我们中职生应以积极的态度,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勇敢地面对竞争的挑战, 争取早日成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技能型人才。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能否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起点有多高,而在于他是否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在于他是否能够将理想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有自身的优势,除了文凭外,他们还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从有关资料获悉,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中学习能力强、充满自信、实践能力强、外语能力强、具有专长者、创业和创新意识强、人品好等七类,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为此,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及加强其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排除自卑心理,不断激励他们,并注重培养学生德技双馨,从而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中职学校的生活是一种为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会一门职业技能、技术而开展教学的系统活动,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今天的学习关系到将来能否走好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的大问题,作为整个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我们中职生和许多大学生一样有着全新的创业意识,只要勤奋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同样能在社会上寻求到立足之地,同样能在建设祖国的伟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只要不断进取,照样可以成才。

三、能力培养

(一)、树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要坚持几个结合:

①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人文教育一直是中职教育的薄弱环节,树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并非只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而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克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本研究在访谈中,该校一位教学负责人对如何提高中职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建议中第一点就提出了“重视人文教育,要以养成初步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为中职培养的第一目标”,而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中也同样反映出这一要求,“在贵单位对录用员工的以下各因素的重视程度如何”中“道德品质”最高,占98%。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但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这也恰恰是人文教育目的之一。

②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要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等其他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只有与课外活动如第二课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③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

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狭隘的能力本位观往往单纯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知识面窄,能力单一,出现专业能力强、基本能力差、关键能力缺乏的现象,因而后劲不足,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在就业岗位上只能做一些机械性的、固定的、程序化的工作,其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意识薄弱,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要求。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绝不是一种等同于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应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培养目标。因此,应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既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建设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本研究对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①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由于传统原因,中等职业文化课教师比例较大,因此,在今后学校的进人计划中可减少文化基础课教师招聘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改革,挖掘文化基础课程中对专业培养的内容,一部分文化基础课教师可担任专业基础课教学。如计算机专业中,英语教师可担任《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语文教师可担任《应用文写作》教学,同时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观念。②保持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比例,构建科学的教师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有一支外聘教师队伍。“在专业结构和教师职务结构上,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比例一般应不少于10%”,“要积极支持并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从企事业单位中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中聘用专职或兼职教师”。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而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不能很好适应这要求,需要从校外聘请一部分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之一,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也应该是与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保持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必须从不同行业聘请高学历、高职称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此外,这些来自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兼职教师还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对本校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十分有利。

③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保持技工学校教师职称系列,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实习指导教师聘任制度。疏通行业人员到学校就职的渠道,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由行业转入教师系列,有利于将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方法、手段带入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④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拥有教师资格证,又拥有行业操作技术等级证。“双师型”教师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是职业学校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学校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率,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做到一方面要营造“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建立多方联系,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⑤多渠道进行在职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教师不仅仅是为学生成长耗尽自己毕生精力的“蜡烛”,更是一盏指明学生成长道路的“长明灯”,只有“综合职业能力”高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学生。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思想需要不断的更新,需要与时俱进,其内涵更加丰富和科学;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教师仅靠原来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较普通教育的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体系,才能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加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应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思维,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现状,构建开放型的“大实验实训”环境。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且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做到有机融合,共同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在实践教学中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围绕实践教学设备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在实践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树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思想

中职教育不是造就学术精英,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是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中职生除了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说一千,道一万,光说不练不会干”,综合职业能力不是讲授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通过实践训练。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具体说来,应明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工作的中心,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并与工作岗位对接,实现综合效益的整体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2.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两方面建设

应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实践教学的硬件、软件两方面进行建设,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在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对宜宾商职校的实践设备建设现状调查及访谈结果,本研究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应围绕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构成分为三个平台:校内公共基础实验场地、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毕业实习单位。在实践教学软件建设架构方面应做好实践管理机构的建立、实践基地和人员的管理及对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进行建章立制等。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应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是在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它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它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手段,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四)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课程观是人们的课程观念或课程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取向,也就决定了设置怎样的课程方案。因此,本研究认为,中职校应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在综合职业能力本位课程观的指导下,其课程设计的方法就是根据国家、社会、劳务市场对职业的需求,确定应设专业,根据对专业岗位工作和任务的分析,确定所需的能力,然后据此开发课程,决定教学方式。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课程目标将指向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教学过程和最终的培训效果均以能力为本进行衡量,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与现实的生产技术紧密相联。综合职业能力本位课程观的主要特点:课程设置由“知识体系的构建”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构建”,课程内容由“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到“职业岗位任务的完成”,学生评价由“知识评价”向“综合职业能力评价”转变,课程开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为“企业专家导向”。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试卷评讲论文下一篇:形容艰苦奋斗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