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

2024-04-14

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精选6篇)

篇1: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

如何培养聋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建立数学概念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概念的形成,另一种是概念的同化。数学知识系统性强且又抽象,而聋生的认识水平又处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聋主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理解及掌握不能一次完成,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多阶段学习才能完成。为此,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聋主的抽象、概括能力的。

一、通过对实物或教具的观察、思考,得出本质属性。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当聋生缺乏感性知识和经验时,必须给聋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然后,逐步过渡到凭借表象进行联想,逐步得出其本质特征。

例如:长方体的概念教学。

1.观察及测量(长方体的)工具箱、火柴盒或纸糊长方体模型,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特征。

2.(1)面的认识。按前、后、左、右、上、下的顺序,数一数,得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两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2)棱的认识。观察两面相交的地方,是一条线段,这条线段是长方体的棱。数一数,有十二条。通过测量,可知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归)顶点的认识。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一个点,这个点叫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3.为了帮助聋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可把教具横放、竖放。侧放、斜放,从而使聋主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十二条棱,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校长度相等;有八个顶点。

二、在新旧知识的连续处,进行迁移性概括。随着聋主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面越来越广,运用已学过的概念去理解新的概念,是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概念的同化。概念同化的过程,也就是抽象,概括的过程,是将新概念与旧知识进行联系,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使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在聋生头脑中进一步精密分化,从而产生质的飞跃。

如:教学小数乘法法则:

第一步:观察、比较、发现算理。要聋生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在竖式计算方面有什么地方相同?

第二步:通过比较,由抽象到概括。

(1)引导聋生比较,说出这两个算式有哪些地方相同?是用蹩数乘法法则求出积。

(2)引导聋主归纳: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

(3)引导聋生迁移概括。

怎样确定小数乘

[1][2]

篇2: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

【摘 要】在数学思想表达中,数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专门语言,其特点明显。做好数学教学对于聋生数学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作用重大。

【关键词】数学语言的表达;聋生;教学策略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数学语言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在数学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相比的特点表现在:数学语言既具有抽象性、简约性、精确性。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而且还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

聋生在没有初步掌握并形成语言前,其很难形成抽象的思维。其思维一直处于具体形象以及直觉动作思维的阶段,想要进入到逻辑思维中去,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没有语言方面的帮助,在思维的过程中,聋生事物分析全面性和条理性非常差;综合的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推理时会经常把事物本身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混淆在一起,在比较的过程中很难确定事物之间的可比因素,过度的重视事物本身的数量,而没有对其质量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了判断的时候没有必要的相关根据。聋生本身的生理缺陷,便给其语言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导致了其认知比较的特殊,所以,应该采取科学和正确的途径,让聋生从认识和语言方面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作为语言的一种,数学已经不再仅仅是进行自然科学描述的语言工具,也是管理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门类语言描述的工具,若是可以掌握好数学语言能力表达,能够说其掌握了进行科学描述以及生产实践活动中问题解决的相关工具,也就是数学化的重要手段。由于生理缺陷导致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很低的聋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其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聋生若能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能力的表达,对其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对聋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1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引导聋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体会数学语言确、简约、形式化。

对于抽象思维而言,概念是其细胞,一般情况下,概念往往是通过固定的用词字来进行固定和标志的。必须从学生思维发展出发,在学生能够理解字词的情况下,逐步的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上,将事物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并进一步的形成概念。对数学逻辑而言,数学概念是其起点,也是聋生更好的认知的重要基础,是聋生学习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

聋生在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概念的“扩大与缩小”易混。如把“平行四边形”当作”正方形”,即为概念的缩小;把“有理数” 当作”实数”,即为概念的扩大。概念总是用词来标志和固定的,如果没有词,概念就不能存在,也就不能巩固下来。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聋生尚未掌握相应的词语,而缺乏对内涵的深刻揭示,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词句的丰富,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会逐渐精确化。

例如,在讲解极限的感念引入时,用了割圆术这个例子,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方田章圆田术中创造了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仔的方法。“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几句话明确地表明了刘徽的这一思想方法。上课时让聋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看图形的初步感受,讨论说出它们的特征?有什么规律?说明什么道理?全体聋生人人通过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都能得到“说”的机会,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协调发展。长此以往的训练,聋生一定能大胆、主动积极地参加到“说”的教学活动中去,就能为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聋生清楚了概念的深刻含义后还要能口说或手语背诵数学重要的概念、定理及公式等,如数列和函数的极限定义、导数的定义,不定积分的定义,定积分的定义等,引导聋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表达叙述方式。

2.2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引导聋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简约、形式化。

通过一对一的作业面批和课堂上让学生到黑板板书修正聋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把错误的写法和正确的写法放在一起,让聋生通过比对,写出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培养他们正确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3 在教学内容的总结中,训练聋生会用精确,简练的数学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简约、形式化。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注意“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对于生理缺陷导致语言理解表达障碍的聋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更应加强对聋生数学语言的教学,训练聋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篇3:重视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思想品德课的新课标中就有一条:“学习调节情绪,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关于社会能力, 可概化为两种成分: (1) 适应性行为; (2) 社会技能。具体的讲, 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社会能力的判断大多以同伴接纳或受欢迎程度、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他人 (如父母、教师等) 的评判或者其他社会行为等作为评价的指标。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社会能力对个体的发展 (如社会适应、个性、品格、社会性发展) 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能力对聋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聋生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有助于聋生情绪、情感、人格的积极发展和心理健康, 有助于聋生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于有听觉障碍的聋生来说, 社会能力的培养更显得重要和迫切。听觉渠道是人感知外界事物的主要渠道之一。听力残疾限制了听觉障碍聋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使听障聋生的言语发展受到限制。语言表达能力的缺陷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聋儿与正常孩子的交往, 尤其是语言交流。这样聋生的社会成熟度多不如听力正常的儿童。因此在交往中聋生常常有不乐意交往、惧怕交往的表现。所以, 积极探索、研究发展聋生社会能力的方法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对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1. 家庭教育的过分溺爱

因为残疾, 聋哑孩子在家庭生活中, 父母往往会过分溺爱。孩子做错了事, 父母会纵容;孩子与其他正常孩子发生冲突, 不论对错, 家长多会批评正常孩子。时间久了, 聋生容易形成孤僻和自私的性格。正常孩子一般六岁入学, 而从聋生往年的入学年龄来看, 聋生平均在十岁左右。究其原因, 都是父母不放心聋哑孩子独自面对社会, 害怕孩子生活不能自理, 无法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这样, 聋生在入学前就缺少了与社会交往的机会, 造成了聋生依赖性过强、社会适应性较弱的状况。

2. 学校教育的过度封闭

从当前的聋教育体制来看, 我们聋校实行的基本都是一种封闭式管理体制, 学生在校期间几乎与外面社会隔绝。虽然, 这样有利于学校的安全管理,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聋生在校无忧无虑地生活学习, 生活上和学习上的事有生活老师和班主任老师解决, 学生参加的集体活动也仅仅是在校内, 与社会没有了交点, 这也是造成聋生社会适应能力薄弱的一大重要原因。

3. 社会教育的特殊保护

社会的关爱让孩子当做理所当然, 也失去了自我, 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无力克服, 甚至自暴自弃。当这些孩子走出校园, 参加工作时, 他们的心理落差很大, 从而易受诱惑走上犯罪道路。近年来残疾人犯罪明显上升就是例证。这也许是因为我们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相对封闭, 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得不够密切,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对残疾聋生呵护有余, 导致他们缺乏锻炼。也就是说,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 对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庞远燕]

二学校是培养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在学校各门课程中, 思想政治课与社会能力有着比其他课程更广泛的联系。思想品德课中的主要内容是社会行为的培养, 如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关心他人的教育, 与他人的交流等内容。在对学生情绪、意志、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培养, 以及反映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法律等内容上与其他课程相比, 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上的作用更为明显。所以, 我们应充分认识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开发思想品德课在对聋生社会能力培养上的作用。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 用指导的方法, 即针对学生社会行为技能的缺陷进行直观的、直接的指导。通过一些教学案例, 把正确的社会技能教授给学生。在指导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发学生积极的反应, 进行教师控制下的练习。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是最常见的有效方式之一。

其次, 采用示范的方法。示范是传授社会行为最有效且效率最高的方式, 其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它认为人的大量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聋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观察力, 但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评价能力较差, 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 所以, 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 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榜样, 让学生观察、模仿 (练习) , 并提出明确的要求, 使他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应该学习的, 什么样的行为是应该摒弃的, 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认识、评价能力。其观察、模仿 (练习) 的榜样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上的影像资料以及同伴和教师的现场示范来提供。

再次, 进行移情训练法。这是针对聋生社会情绪技能的缺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 即通过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 从而产生共鸣来促进聋生的社会情绪能力。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确定自己对可观察事件的反应并比较这些反应。

最后, 对他们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针对聋生社会认知能力的缺陷, 在教学中开展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训练课程。如提供一些社会问题情景, 要求学生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并讨论预测这些方法所带来的后果。这样的训练, 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能力, 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是引导者, 不能强迫, 更不能代替。

还有许多适合聋生社会能力培养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时, 可以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 也同样要注意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如语文课上, 要多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多说话, 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在分角色表演中, 学生学会了交往, 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动参与、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都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所以教师应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教育研究中,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能力, 使聋生的社会能力培养得以实现。

2.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 学校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 如郊游、艺术节、与普通学校联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 聋生离开他们狭小的生活圈子, 走进社会大环境进行交往, 在游戏和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往的能力与技巧, 促使他们懂得关心他人, 懂得帮助别人, 知道如何处理个人与团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 学会克制自己, 学会服从和支配, 学会沟通、学会表达等。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与老师交往, 激发他们交往的热情, 勇敢地去表达、去交往。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与普通小学结对联谊活动。他们和正常的同龄孩子同台表演, 相互的合作非常愉快。在练习过程中, 不少聋哑孩子还通过书面形式与小学生成了朋友, 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另外我校每月还接待一次附近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学校与聋生一起游戏、联谊。诸如此类的活动, 让聋生参与到正常人的生活中去, 不仅增加了与正常人交流的机会, 还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经验, 从而提高了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家校联手共同培养

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社会化有很大的影响。由对孩子的要求较高、能循循善诱地教导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 其成熟度、独立性较高。而在过分保护、溺爱、管教不严、要求不高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则相对独立性较差, 社会能力较低。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 注重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尤其重视与那些家庭教育方式欠缺的家长的沟通, 帮助他们分析教育方式不当所造成的后果,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如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应努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能因为孩子的听力障碍而给予过分的爱, 对其百依百顺, 甚至迁就其错误;家长更不能对孩子的成长不过问, 不理解孩子, 不与孩子交流。让家长懂得, 不良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养成自私、任性、霸道以及孤僻、胆小、偏激的不良性格。还通过一些好的典型来引导家长, 努力营造和谐、上进、积极的家庭氛围, 经常与孩子沟通, 把孩子培养成勤劳、勇敢、积极进取、有理想、有爱心的人。

家长应努力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条件。许多家长因为孩子的残疾而害怕别人嘲笑, 不愿意带孩子上街, 或由于过分的保护意识, 不允许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这就使孩子失去了交往锻炼的机会。这样做只会形成聋哑孩子孤僻、偏激、不合群的不良性格。家长应正视孩子的缺陷, 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 多带孩子出去, 如去购物、去游玩。在活动中,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参与与别人的交流,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家长要利用一切交往的契机使孩子学会交往的技巧, 如鼓励孩子接待客人,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学会交往的技能;家长让孩子与小伙伴玩耍, 在交往中, 孩子学会了同情, 学会了友爱和支持, 懂得了纪律, 学会了自我约束。

四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爱

社会的关心和理解能消除聋生的顾虑, 让他们解除对健听人的戒备心。正常人要主动和聋生接触交往, 尊重、包容聋哑人, 让聋生产生交往的欲望, 促进聋生交往能力的发展。

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主力军是教师, 因此, 每一个聋生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让课堂教学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的作用。

[责任编辑:庞远燕]

摘要: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现代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也完全符合思想品德和社会课的新课标要求。本文简单地根据目前我国聋生在校内外的现状, 谈谈学校、家庭、社会在对聋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上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培养他们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应起的作用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篇4:如何培养聋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摘要:根据调查,我校聋生家长具有高中学历的只占8%,80%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还有12%仍是文盲。家长连基本的教育都谈不上,还在乎孩子的情绪与心理健康吗?我校聋生中男生容易产生烦躁、愤怒、偏激、敌对、逆反的不良情绪,女生容易产生烦躁、嫉妒、抑郁的不良情绪。他们做事被动,有一定的惰性,对任何事都很悲观。学习的自觉性,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自控能力都相对较差。针对聋生的在校表现,学校积极构建“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管理模式,规范聋生的行为,培养聋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校对聋生的管理和要求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和交流化。对聋生进行有效地常规量化考核管理。让每一个聋生参与到学校管理的行列中来,让聋生切实感受到“我是校园的小主人”快乐和责任。

关键词:聋生 自主管理 个性 参与

一、尊重个性,自主管理

斯宾塞说过:“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教师不是事必躬亲的诸葛亮,要有策略地把班级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交给聋生,纪律、学习、卫生、文体等班级管理责任分配到人,引导聋生自主管理,实行竞争上岗法,岗前“施政报告”法,制定班级建设长远目标和行之有效的措施,让聋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让聋生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既能提高聋生心理承受力,又能完善自我,创造自我和适应自我。

二、体验感受,自我锻炼

养尊处优的环境,会使人缺乏生活体验,抑制才于。要培养聋生创新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就应该引导聋生创设和参与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自主发展教育。“今天我当班主任,聋生体会到老师的辛劳,融洽了师生关系;”“小小灌南通”,涉足灌南,开阔了聋生的眼界,增长了才干;“扮亮我的小天地”,聋生参与劳动,锻炼自我,创造自我,能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让聋生体验磨难,失败,成功,懂得关爱,团结,锻炼意志,纯正精神,健康心志,完善人格。

三、善待个性,自主发展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自己的个性才显示出难以想象的个性、尊严、创造力。”教师的作用是将聋生领上最适合于各自特点的成才道路,而不是将所有的聋生都弄到一条路上来用一个模子梏死。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创造力和闪光点。

四、细化养成教育,提升聋生文明素养

1.班级实施人人参与管理

聋生大多游离于班级管理和活动策划之外,对班级中的事缺乏主人意识,缺乏感情和班集体荣誉感,甚至出现有些聋生故意破坏班级秩序,违反班级纪律等现象。事实上,无论高年级聋生还是低年级聋生,一般都已具有自治倾向和自主意识,即使是一年级的小聋生也已经具有了不少经验与知识,具有了初步的交往、合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既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班级的管理者,一旦他们能真正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效果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动力。如我校建立聋生会和“‘我们能行自主团”检查队伍,让聋生会部门负责人与“我们能行”自主团相应部门结对签约,对“我们能行”自主团的工作进行指导,放手大胆地让聋生参与学校的各项德育管理工作。

2.充分认识聋生的差异,使每个聋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1)进行合理分组。笔者依据聋生成绩,将全班男女生分别按上、中、下等次排列,每一组中择取男生上、中、下层次各1人,女生类同,2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再兼顾其他,诸如,将调皮、自制力差的聋生与稳重、自制力强的聋生排在一组,将性格内向、胆小的与外向活泼的聋生分在一起,这样构成强弱搭配、性格互补、基本情况相近的小组。一方面,使不同层次的聋生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组间平等地展开竞争。

(2)组内分工协作。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和分工轮换制。小组成员通过推荐演讲,选举产生组长。分工时让每位组员都承担一个角色,如组长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个成员所完成的任务;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发言的内容;汇报人要代表本组汇报小组学习的成果。组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帮助。大家轮流担任组长及相应的职务。

组内分工后,由组长组织全组讨论确定小组名称及本组的自勉格言警句,对此聋生往往兴趣盎然,新意叠出。如本班的小组名称有火箭组合、旋风队、梦之队、无敌队、流星队、漫游者队等,一个个时尚的名字,从他们的队名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喜好、他们的美好愿望。

3.建立竞争机制

在组成小组并进行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制定小组公约。要让小组出成绩,就必须有一套完备的制度以及共同的奋斗目标,让组长及组员有法可依,依法行事。为此,让每个小组自己制定一份小组公约,把班级事务分摊到小组,让小组内部产生自理能力,从而可持续维持小组的活力。

(2)拟定竞争方案。根据《高年级聋生守则》《高年级聋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在聋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学业成绩、行为表现、社会实践等内容,具体地量化为可以操作的评分细则,制定了详细的竞赛小组管理办法。由学习合作小组长和各科课代表、学习委员、纪律委员负责具体的评分工作,每周进行小赏罚,每学期进行阶段性的赏罚。每周赏罚是针对各周评出的优胜组和后进组;学期赏罚是针对期末评出的最佳管理组和再努力管理组。在每周召开的班会上班长进行总结并公布,表扬和批评相应的优胜组和落后组。

每个小组的聋生在这种“赏之于组,罚之于组”的激励机制下,每个人会努力为小集体的荣辱尽自己所能,各小组内部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互帮互助的合作风气,从而带动整个组的提高,推动整个班级向前跃进。

4.小组自主管理

(1)自主管理卫生。班级卫生实行小组轮流值日制。每天一个小组,进行轮流。由组长负责,把值日任务分工到人,如两人打扫教室,一人擦黑板倒垃圾,一人打扫走廊,各司其职,定时打扫,时时保洁。这样,班级卫生每周在学校评比中都是满分。

(2)自主管理纪律。班级每天都有纪律委员记录班级纪律情况,以便在小组间开展评比。因此,小组内同学也经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每周班会留出时间给每组聋生进行表扬和批评,小组内成员表扬同伴本周优点,批评自己的不佳表现,增强纪律意识,提升道德修养。

(3)自主管理班级。每个小组除了进行自我管理外,还要参与班级的管理。我们称之为“小组轮流治班”。以小组的自然编号为序,每组轮流管理班级。轮到管理班级的小组,组长即是班级本周班长,由他组阁本组成员分别对本班本周学习、纪律、卫生、活动、寝室等方面进行管理。管理业绩成效由全班同学为他们组打分,每学期评选“优秀治班小组”,由班级给予奖励。

(4)自主管理学习。自主管理班级日常工作,是聋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初级阶段;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增强学习的有效性,是聋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

篇5:聋生的书面语言发展

(一)培养聋童理解语言的能力

聋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在心理、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听觉障碍,他们没有外界声音的刺激,语言形成较晚,所以在对聋童进行口语训练时,必须让他们理解,单纯的教与训练,是较难掌握的。应通过实物对照,让学生观察,再辅助以语言的教学,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理解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聋童理解语言都是通过视觉和他们的残余听力,因此不联系任何情景或事物的言语刺激,对聋童语言的形成没有多大作用的。聋童掌握一些语言之后,教师要注意变换方式,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如:教学生一种句式,然后就应多训练他们多说一些这样的句式,才能够做到随机应变。

(二)丰富聋童知识,积累词汇

聋童只有积累了较丰富的词汇以后,才能和健全人进行口语交流(但语速较慢)。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注意给聋童创设语言环境,帮助他们积累词汇。

首先要给聋童提供多见多识的机会,使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比如:带学生外出活动、旅游等,可以让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一些常见的、直观的事物,并及时告诉他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使他们在实践的进程中加深印象;还应注意的是要随时随地将学过的词汇再现给他们,让他们学得会、记得牢。

其次充分利用聋童各种正常感官,使其积累词汇。从视觉的角度来讲,聋童可以“以目代耳”,所以就可以把一些直观的、形象的词汇教给他们,如:各种颜色、形状之类的词;触觉方面可以通过让他们去感触、去体验;味觉方面的酸、甜、苦、辣等,可以通过让他们去品尝、去理解。

对聋生(聋而不哑的学生)进行口语教学,就是“要从根本上做起,教半途致聋的人巩固说话能力”。可能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口语教学确实是以教会聋生说话为主要目的。但是我认为,聋生学习口语的目的不在于“聋生会说话了!”,或者提高聋生的说话能力,而在于让聋生具备基本的唇读能力,能够帮助区分聋人手语与书面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异(虽然口语与书面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基本的语法顺序是一致的,语法关系也是一致的),在聋人手语与书面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便于聋生掌握书面知识,它只是促进聋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融入主流社会的一种手段。我不赞成“为教说话而进行的口语学习”,任何言语都不是、也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应该是一种工具,口语对聋生而言,它的作用也是如此。既然这样,我认为,对所有的聋生(包括聋哑生、聋而不哑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口语学习,目的在于使聋生习惯于与聋人手语语言结构不同的书面语言。

5、纯手语教学更有利于聋生吗?

聋人手语对聋生各方面成长的重要性,甚至是关系着聋生道德的决定因素之一,所以他坚决支持手语教学。手语教学是可以在聋生中产生共鸣,吸引学生学习、做人。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据有关调查显示,聋校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呈现一种反常的退化趋势,先是口语表达能力的退化,进而波及到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

①究其原因,之一即受特殊的语言环境影响。聋校里客观都存在“双语环境”,长期生活在其中,虽然教师倾向于使用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但是受到手语影响,造成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程度上的退化;之二手语的词汇极为贫乏,教师在遇到不能用手语表达的词时,往往略去不说,加上手语的句法规则不同于现代汉语,“十分”、“很”等程度副词在手语中被省略而代之以表情或夸大手势动作的频率与幅度,长期使用手语,教师受其影响就常常出现说“哑巴话“的现象……(毕玉俭、王琦虹、贾益芹,1996)。

长此以往,如果学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不给予及时干预,教师的水平只能是下滑,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反映在教学中只能是问题解释不清,对聋生的进步还有大的推动作用吗?这样的情形还是发生在“以口语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年代里,如果完全否定口语的作用,只用手语,教师能保证上好课吗?聋生能达到正常学生的发展水平吗?——只怕是个“?”。

二、我看聋生语言教学

在刚开始接触双语教学时,我对双语教学的基本思想不是十分理解,只是觉得可能又是一次盲目地向外引进。借这次机会,我看了许多介绍双语教学的文章,对它的基本指导思想有了概要地了解,我觉得双语教学是聋校语言教学法发展进程中一次比较大的飞跃,我认为聋校如果采取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将会对聋生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1、双语教学对聋生使用的语言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⑴手语的必要性。

Bristol大学“聋人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聋孩子在出生后至三岁期间与聋妈妈的生活交往中获得手语的进程,与有听力孩子与有听力的母亲在这段时间交往中获得语言的进程是同步的。另外,“中风”可能导致有听力的人失语,它也同样会导致聋人丧失手语能力,这表明人们语言中枢的左大脑半球同样也指挥着聋人的手语。②可见手语在推动聋人语言、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与口语对正常儿童发展的作用同等重要。

“双语教学”理念充分肯定了聋人语言——手语和聋人文化。它肯定手势语是聋人母语的地位,主张用聋人手语作为聋人必须掌握的第一语言,聋人最好在三岁以前就被教会最适合他们的语言—聋人手语,以便聋人可以用这种语言取得更好的智力发展,也能用它来学好口语与书面语。他们主张有聋人任教师,用聋人手势教聋童,并由健听人任教师教聋生主流语;聋儿父母要学会手语,创造家庭中手语交流的环境……双语教学强调的是现代社会中大教育,融教育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对聋人的重视,真正以聋生为本。

⑵聋生学习口语的必要性

虽然肯定了聋人语言的语言性,但是聋人语言在现代社会中确实有其局限性。聋人语言词汇量少,没有自己的书面语,无法传递异时异地的信息,无法记录自己的经验;此外,聋人们散居在主流社会中,但却无法同主流社会中不会聋人语言的人进行全面的交流,如果他们不学习主流社会的语言,也就无法受到相应的科学文化的教育等等。(郭熙,1999)正是因为有上述原因,双语教学在强调聋生掌握聋人语言的同时,还要求他们掌握所在社会的语言。

2、我的思考

双语教学法被引进我国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但在聋校教育的各种讨论中,大家都关注的是“双语教学”是否真的有利于聋生的发展;在各种报刊杂志上面,刊登的也都是聋教育的各界人士对“双语教学”基本理念的介绍;或者是对哪种语言教学法更适合聋生这一类的研究,没有对“双语教学”再做深一步地介绍,如到目前为止,关于“双语教学”的基本实施过程、步骤缺乏介绍。我们只知道“双语教学”有利,但究竟该如何着手,就不知所措了。事实胜于雄辩,我觉得,与其在理论上谈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教学法更适合,还不如把“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展示出来,让事实来评判。我在这里把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写出来,也是我此次分析、思考的结果。

⑴聋生语言教学基本过程。

在我看来,聋生学习聋人手语、主流社会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过程,跟我们健听的儿童习得口语、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自然环境中掌握本族语言(聋人的本族语是聋人手语,健听者是口语),然后当本族语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学习另一门语言,并用自己的本族语来促进外语的学习。其中本族语的习得应该是在自然条件下积累、获得的;而“外语”的学习则是要在本族语掌握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尽可能多地创造言语环境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这一点上,聋生对口语的学习比健听者学习外语有更大的优势:他们始终处于口语环境中,更有利于对口语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聋生的语言学习是在一个大的语言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就像正常儿童的言语习得主要依靠周遭的环境一样,聋生的语言学习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个人私事,他们的语言老师包括:家长、聋校的聋人老师和健听老师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健听者。从开始做起:

首先,鉴于聋人手语对聋人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聋校和社会中的聋童机构有义务了解所在社区内的聋童情况,并且有责任让聋童父母了解聋童语言教育的新观念,清楚认识到聋人手语对孩子正常发展的重要性,并向家长提供学习聋人手语的机会,给聋童创造一个适合他生长的语言环境,尽量使聋童在入学之前解决手语语言的基本问题,为其在聋校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可以通过创办社区内的“家长学校”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家长学校”的学生不一定是聋生的家长,如果能够动员所有孩子的家长都来学习的话,聋童习得本族语的条件更加充裕。(重听儿童的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决定采取怎样的语言教学。如果家长愿意,也可以让重听儿童学习聋人手语。但我觉得重听儿童既然有条件学习口语,可以不必学习手语,直接进行口语康复即可,不至于使孩子的实际发展滞后于他潜在能力。)

到了学龄期,聋童也要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从录象及观摩语言训练课的过程中,我发现目前在聋生的课堂上,不论高中低年级,老师总是在刻意地追求让学生“说话”,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念课文段落、律动课中的儿歌或音乐课中的歌篇,让学生讲话。我不太清楚,是不是因为师生之间已经有了很好的默契,所以即使学生的发音在我听来“云里雾里”时,老师们仍能够辨别出学生的正误。但是,我不赞成这种没有区别度的教学方式,普通小学中的语文学习尚且还有高中低年级的差别,聋生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

类比普通小学的教学进程,我认为聋校的语言教学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①1-3年级,这一阶段主要是用来巩固聋人手语,加强与口语、书面语相关的手语练习,这一课程由聋人教师来引导学生,类似于健听儿童在小学1、2年级时逐渐建立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联系。由健听教师创造语言环境,建立聋人手语与主流社会语言(主要是口语)的初步联系,让聋生可以在同一手势与不同汉语词汇之间建立关系,因此,健听教师也应该懂得聋人手语的使用,并逐步引入少量文法手语,对比聋人手语,找到两者差别,熟悉口语的语法规则。②因为有了前三年的基础,在6-9年级的学习中,在课堂里可以加强聋生读话的能力,用聋人手语辅助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其中口语是学习书面语的基础,但重点不在让聋生说话,而是让聋生可以通过读话清楚理解相互交流的信息。这是在语言训练课中的要求,在其它课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硬性要求聋生使用哪种语言表达方式,以聋生能最流畅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为第一准则——语言毕竟只是学习、表达的工具而已,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⑵应当注意的事项。

①教学中必须强调聋人手语的重要性。对聋人而言,聋人手语是其最能流利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聋人在聋人社会中相互交流的基础。在聋人学习过程中,它不是作为次要因素存在的,而是刺激聋人学习书面语的积极因素。我们要尊重这一点。

②我认为“双语教学”中讲口语学习,目的是让聋生更好地学习书面语、扫清与健听人交流的障碍。因此,它的重点是通过练习口语的口型、气流、嗓音运用等,经由亲身的动作感官,了解口语的发音机制,让聋生学会看话,掌握读话的技巧,可以根据对方的嘴形、上下腭位置、喉部运动等判断对方所说的话语。毕竟这个社会是以健听人为主要群体的,而且在我国现有国情来看,我们还达不到人人都会聋人手语的程度,聋人要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就必须依靠读话来了解健听人说话的意思。再者,据香港、台湾有关专家的测试表明:植入电子耳蜗的聋儿,即便经过二三年的康复训练,仍有95%依赖视觉线索作为 主要的信息来源,即需要借助看话来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话语,只有5%可以不借助看话而光靠听来理解会话内容。(陈莹,2000)可见看话训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学校应该注意自己的口型、语速等因素,尽一切可能为聋生在聋校里创造无障碍环境。

③双语教学是聋人手语与主流社会语言相互融通的教学方式。我觉得,现在的律动课、音乐课过于牵强地把口语加入其中。由北京一聋的律动课看。整个上课过程中,学生可运用口语进行学习的只有念儿歌,其余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如何来表演。一来起不到训练语言的功效;二来也剥夺了聋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聋生认知发展。我觉得由于律动课、音乐课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可理解的东西,完全可以让聋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讲解创作意图。我认为在一聋的律动课中最好的一部分不是老师教的过程,而是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不同动物自由活动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得出学生们很喜欢自己扮演的角色,而且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扮演的小动物的动作、形态是和老师教的一样,都是自己创造出来,也远远高出老师所教的内容。如果老师不是为了赶进度,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讲解自己的意图——既训练了语言能力,又增加了想象、思维能力练习,有助于多方面促进聋生认知发展。

④我所列举的这些想法其对象是聋人,不包括重听儿童。对于重听儿童,我和梅老师的看法一样“要区别对待”,但我还是主张尽一切可能让他们学习口语,从口语着手,可避免走“聋人手语→口语→书面语”的弯路,可以一步到位的话,就不要远路,一切以最优发展为准则。

⑤虽然对梅老师的手语教学观点,我不是十分同意,但是我赞成他所说的“不论是口语教育,还是手语及其它聋哑教育的实验工作,应该是审慎的,范围不宜过大。要坚持在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地扩大推进的原则,此即以点带面的做法。”①双语教学的优越性就目前而言,在我国仅是从理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出发得出的结论,我们拿不出十分确凿的证据来说明“双语教学一定好”。还需用实验来说明,不宜全国由政府命令统一。但我相信,只要是以 聋人利益为本,我们就能取得聋教育的进步发展,使聋人更多平等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梅芙生:《对我国聋人语言教学法的沉思》,《教育科学》,1999年第3期

2、沈玉林:《聋校双语教学简述》,《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第4期

3、毕玉俭、王琦虹、贾益芹:《聋校教师语言表达能力退化现象浅议》,《现代特殊教育》,1996年第11期

4、吴安安:《双语教学:一种聋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突破》,《现代特殊教育》,1998年第4期

5、郭熙:《聋儿双语教育浅谈》,《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

6、梅芙生:《聋校的语言教学问题》,《现代特殊教育》,1998年第6期

7、陈莹:《影响聋儿看话的因素及应注意的问题》,《现代特殊教育》,2000年第3期

8、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1、当前至少有些聋校特别是口语、手语相对集中的中、高年级,教师教学语言效率比较低。本次研究选择的是一位平时口形、手语比较好的语文教师作代表,参加测试的有效被试又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其有效率最高约为55.2%,最低约为25.2%,平均大约只有39.87%;如果换成平时口形、手语较差的教师,其教学语言效率可能会更低。此次研究结果基本上与何文明作的问卷调查一致,反映了聋校教师教学语言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应引起注意。

2、研究中发现,教学语言效率不但没有充分发挥,有时学生接受的甚至是错误信息,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知识的学习,也制约了学生汉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影响教学语言效率的因素既有教师教学语言本身的问题,也有具体的语言情境和学生的语言基础影响,但其中主要因素应该在于教师教学语言本身的不科学,不规范。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语言效率提出如下意见:

1、聋校教师必须过好口语和手语关。口语(特别是口形)和手语是聋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语言信息的重要桥梁,是帮助学生发展汉语言的重要途径。它应该是聋校教师的重要特殊基本功,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本人要刻苦学好普通话和中国手语。学好普通话重点是掌握好普通话口形,掌握好说话速度,显示清楚每个词语的口形。备课时特别要做到对新授内容每个词语的口形心中有数,即备课要备口形。学好中国手语,要掌握好中国手语的手式,要做到手语清晰、到位和标准,不要晃动太大,不要打半个手式,并且做到该打的手语必须与口语同步,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学校也要采取各种措施,经常加强教师口语和手语基本功的训练和考核。口语和手语不过关的教师,严格来讲是不允许上讲台的。

2、正确处理好口语和手语的关系。口语和手语作为聋生接受教师语言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在看口形有困难时,可以借助手语辅助。如“十一”的口形与“十”、“十四”相同,为了让学生能看成是“十一”而不是“十”、“十四”,可以用手势辅助,说“十一”的同时打“十一”的手势。反之,在学生看手势有歧义时,可借助口形辅助。如为避免把“蚕”看成是“蚕丝”或“蚕虫”,打“蚕”的手势时可用口形辅助,告诉学生是一个字而不是两个字。打“菜”的手势时也可用口形显示,让学生区别是“菜”而不是“花”。

3、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不同语言基础和语言水平的学生,能理解的话语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当教师的语言符合学生的语言接受水平,才能正确让学生理解。因此,教师讲话要看对象,要充分了解所任教年级班级学生的语言水平。任何超越学生语言水平的话语,口形和手语再清楚也无效。聋生语言水平一般都比较低,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语言水平是不一样的,要防止教学语言成人化、超水平化。

4、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并不是教师说得越多,学生对教学内容越容易懂。相反,教学语言要做到规范、精炼,教学中要注意创设语言情境,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解释“竹匾”,其实并不需要教师反复讲竹匾是什么,能做什么,只需出示直观教具(如图或实物),名字与实物对上号,学生就可以马上理解,把教师大量的无效的解释语言省下来,让学生去读,去记忆,真正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

总之,教学语言效率问题已成为制约聋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如果课堂上不解决好语言沟通问题,教师知识再丰富,教学方法再好,也无法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话学生懂吗?怎样才能不讲废话?

何文明,《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第1期

篇6:浅谈聋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是社会中人与人信息的交换。一般情况下,人们是通过口语来实现交际的。从口语学的角度来说,聋生的有声口语不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与认知经验结合而建立起来的符号系统,不像健听学生那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交流交际应用而自然获得,不足以提供促进交流的口语系统基础。因此,与他人交流交际时聋生缺乏与人交际的共同口语,缺乏早期的、有意义的交流交际,丧失了交流交际的自然性。

一、聋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语言关键期训练大脑的不同机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敏感时期最容易获得,此时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特别快,过了这段关键期,则可塑性与发展速度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8岁之前是语言发展关键期,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期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其语言能力将会得到最佳的发展和补偿,而一旦错过了时机,人类获得语言的能力将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削弱,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最佳语言环境聋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个最能够促进他们学习的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顺利的把语言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聋生只有在丰富感知、行为的环境中,广泛的感知各种事物,多看、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才能有丰富的知识对事物的特性和联系有一定的认识,把语言与其标志的事物从环境中区别出来,从而正确的运用语言。

倾听策略使用语言才能真正获得语言。聋生要想使语言成为思维的材料,并通过语言获得各种信息,与他人交流思想,就必须进行长时间的语言交往。有的聋生家长和教师为了强化语言刺激,自己总是说个不停,却很少有耐心听聋生的讲话,觉得聋生讲得不好,经常打断其讲话,久而久之影响聋生讲话的积极性。家长和教师更应该腾出空间倾听聋生的讲话或与他们对话,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认真的看着聋生的眼睛和神情,不管对他所讲的话题是否有兴趣,都要表现出热情而愉快的交谈情绪,这样才更有利激发聋生的讲话积极性,更有利于锻炼聋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交际性原则

上一篇:高中生支教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系学风建设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