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观察力培养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为重要。本文在论述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并提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以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数学学习观察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学习观察力培养论文 篇1:

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近年来,湖南省醴陵市姜湾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围绕“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深入的研讨:

一、小学生创新学习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问题意识”就是创新学习意识。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可概括为:创、宣、设、评。

1.创——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等特点,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大胆的发问、经常的质疑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表扬,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激发灵性,展现个性。

2.宣——宣讲科学发明故事

在现行的小学教材中,直接或间接出现了一些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内容。我们将这些故事编制在校园网中,教学时,教师随机展现科学家的人物形象,讲述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用科学家勤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感人故事来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创新学习欲望。

3.设——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真实的生活情境。即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待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重组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生活化学习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精心设计多向性的问题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创设一种启发式的、开放性的、辐射性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应该是一题多解、一题多答式的。

设置“问题”环节。学生的提问是借助教师力量对周围环境和教学内容进行认识上的探求行为,他们通过质疑问难来了解事物及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作为教师要倾听他们的提问和发言,无论有无意义都要认真对待,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参与他们的讨论,修正补充他们的错误与不足,并通过问题解答和问题分析,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明确的任务化学习情境。对学生个体而言,成功需要包涵两层含义:一是希望获得成功的机会;二是希望胜过周围人。对一般学生而言,他们的成功需要包含两种内涵;但在弱势学生中,其成功需要更多的包含“希望获得成功的机会”;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中,其成功的需要则更多地表现为较强烈的竞争心。为了让各个方层面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尝试的动机和创新的热情,教师要注重任务化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的原则:一是让学生感到有可能成功的;二是富有挑战性的,两者兼顾。

4.评——科学评价学生

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认真对待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会认真对待,赞赏、肯定或引导他们再想一想,听一听其他同学发言,或做适当的引导。

二是少“指点”,多引导。我们反对过于频繁的评价,因为教师的评价越多,给学生的思想框框也就越多,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也就越难自由地表现出来,也就谈不上创新。

三是实施延时评价。延时评价能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使之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生创新学习思维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创新思维能力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之一,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教育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点,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可观察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眼睛看这种单一的活动,它是集视、听、嗅等感官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并且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有了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要特别强调:有目的地去观察,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运用对比法进行观察,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 强调及时做好观察记录。

2.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能力具有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它能使人直接深入问题的核心,很快作出判断,形成“猜想”(或假设)。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为学生营造一个便于他们获得直觉的氛围,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中安排一定的直觉阶段,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猜想。

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有些“猜想”虽然是不正确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还是合理的,教师照样需给予鼓励,况且新颖、独特的思维往往产生于猜想、估计、假设之中。二是由于直觉所得的结论并不都是完全正确,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直觉的结论加以验证。

3.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形象思维培养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夸张法、移植法、转嫁法梦幻法。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⑴ 快速说,培养思维的流畅性。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语言流畅说明思维敏捷。速说的训练,要求学生反应灵活,在头脑中紧张地思维,然后迅速地说出结果或叙述思维的过程。但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通过实践我们想出了以下两个解决的办法:一是变换题型,调动学生思维和速说的积极性。二是设定限时抢答,在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细心听题、看题,认真思考,加快说的速度,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⑵ 打破固定思维模式,提高思维的变通性。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思维转换方法,如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组合与分解思维法、联想思维法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思维转换创造条件。

⑶ 广设网点,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广设网点,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还可以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尽量发散的同时,求巧、求新、求高。

三、小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孟子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则无以教,弟子舍雹以学。” 极言之教学方法之重要。创新性教学方法是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创新性教的方法和学生创新性学的方法的辩证统一。

创新性学习方法有很多,其中主要有自主学习法、问题学习法、开放学习法、课题学习法和反思学习法。

1.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动力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

⑴自学生疑。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发问。

⑵合作质疑。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或小组的疑难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或者是归纳释疑。合作学习不仅增强活动的探索性,也增强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各自学习体会交流的自觉性。

⑶巩固拓展。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有练习这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所学方法解决。

2.问题教学法

问题学习,就是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

问题学习的首要特征就是学生在心理上要有提问题的欲望。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形象直观。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

3.开放学习法

开放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或一种学习材料,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结合现代科技进行横向或纵向思考,并检索相关信息。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个别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网上学习、图书馆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开放学习思维空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将更多地陪伴学生的学习。老师应是“观察者”“参谋”和“鉴赏者”,即老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同时要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留给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生活场景。

4.课题学习法

课题学习最显著的特点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内在思维和情感的自我体验,以及情境问题的解决。课题学习将传统的由教师在课堂环境中调控单向、被动的学习,转变为学生在社会或网络相结合的环境中主动、发散、交互的学习。课题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在准备阶段,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快速进入状况。

在实施阶段,教师要协助学生快速找到各种实验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在总结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把研究的成果传递给大家共同欣赏,并进行评价,及时反馈修改。

5.反思学习法

反思是整个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如方法对、效率高,则学习劲头更足;而当学习活动出现偏差且达到一定的程度,通过反思则能予以纠正,甚至暂时中止学习,避免做无用功。

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方法的途径主要有:① 自我提问法。通过提供一系列供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并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从而提高创新学习能力。如,用什么方法学习?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如何运用这种方法?何时何地运用?方法运用的效果如何?等等。② 相互提问法:将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的自我反思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后,依据问题相互提问并作出回答。这种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竞争,提高自我反思的水平。

四、小学生创新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创新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其他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样,需要经过自觉反复操练或不自觉重复而逐步形成的学习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学习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创新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质疑问难,遇事先设想,勇于实践,碰到问题多思考、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认真思考、仔细检查等。

1.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主要举措。

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的习惯,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设计“问题簿”,定期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真正实现从关心学生“今天得了多少分”向关心学生“今天提出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的转变。单有质疑问难的意识还不够,还得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问难,学会如何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一个小学生要学会一种方法,总得有个过程,为此,我们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是设置“质疑点”,指导学生质疑;第二步是建立“质疑问难信箱”,引领学生质疑。

2.遇事先设想的习惯

预见是人通过想象来推测未来的能力。实践中,教师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一段故事的录音到关键的时候嘎然而止,让学生想象其结果;一道应用题出示后,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让学生设想一下答案应该在多少左右,或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在动态操作时,到某一点暂停,让学生设想发生的结果怎样等,以此来培养学生预见的习惯。

3.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遇到问题总是多方面去思考,虽然找到了问题答案,但仍不满足,总是从新的角度去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好的习惯是创造型人才的必备特征。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采用一题多变、同一内容多问、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等方式激发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4.勇于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注重实践习惯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因为,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如果怕犯错而在教学中“小心翼翼”地把实践步骤分得很细,以纳入教案轨道,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后内疚与挫折的情感体验,结果只会使学生疏于动手,怯于尝试,干什么都束手束脚,勇于实践习惯又从何谈起?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既要重视教师创新性的“教”,更要重视学生创新性的“学”,只要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富有创新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醴陵市姜湾小学)

作者:张细明

数学学习观察力培养论文 篇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为重要。本文在论述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并提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以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育

数学自古以来在社会发展中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维能力等。就打好数学基础而言,小学阶段则是黄金时期,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具有关键性影响。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存在较多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烈、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等。鉴于此,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问题显得非常必要。

一、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可有效促进个体快速发展的关键技能、知识储备以及社会认知等。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核心素养可促进个体按照自身实际开展各项活动;第二,核心素养集中表现在人人具备某种关键技能上;第三,核心素养表现为个体适应不同环境、与人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一般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图形抽象能力等,这些能力应当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对周边事物的观察力与敏感度,并充分挖掘其大脑潜力;第二,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中,从而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强化。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

第一,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较低。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重要因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然而,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尽管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优异,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数学问题,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仍旧不是很高,更多的是迫于来自家庭、学校和教师等方面的学习压力而学习的。虽然短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不仅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对其心理素质以及未来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缺乏高水平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尽管我国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很多年,但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旧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高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较为匮乏。首先,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方面具备足够的能力与理论知识,但在教学方法上不能与小学生互动,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指导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乏系统化的思维训练,在巨大的教学任务压力下,教师很少有时间为小学生制订核心素养培养计划。

第三,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的讲解与指导,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较少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更多的是按照教师的讲解解答问题,从而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式,不利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第一,强化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一步,而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很多,因而要从不同方面着手。首先,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并运用于实践,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其次,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遇到难题的小学生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对小学生的努力做出积极的评价。

第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数学教学师资队伍。高水平的数学教学师资队伍具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功底,同时还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完善的数学教学方法,以小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点讲解出来。此外,还要有系统化的教学计划,从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总结与复习实施全流程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要从整体角度做好规划,通过知识点系统化、归纳总结数学思维、优化教学方式等途径,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逐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春妮.小学数学教育与核心素養培养[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6(5):25-26.

[2]许敏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7(15):165-166.

作者:李娟娟

数学学习观察力培养论文 篇3:

培养学生“数感” 提升数学素养

摘 要: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借助有效情境、数学活动和问题解决这三大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感受能力、数学探究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数学素养

所谓数感,就是指对数和数量的一种直观化感觉能力,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感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这足以说明数感培养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从多方面切入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以此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借助有效情境,培养学生数感——提升数学感受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他们才会进行有效的数学感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数学感受能力。

1. 借助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感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如果能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相关实例,必然有助于帮助他们将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关联起来。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更多的基于现实情境,实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能够基于此实现和数量之间的关联,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选择恰当的解决办法,通过质疑以及解疑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基于身边的物体找一些数,如:1个学生,2朵小花,3棵树等,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去表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既能够拥有自己的探索,同时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产生不同角度的认知,由此逐渐形成数的概念,有效培养数感的形成。

可见,数学本就源自于现实生活,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发掘身边的宝贵数学教学资源,使数学教学能够和学生生活进行紧密关联,使学生能够亲历数学概念的形成。由此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现实背景,基于此引导学生不断感知,不断探索,最终形成认知结构。

2. 借助体验情境,培养学生数感

布鲁纳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对于数学知识而言,并不能简单地把其看作为一个结果,而应当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认知仍然还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思维特点,基于生活实际,链接学生的经历和体验,由此引导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感知,并形成数感。

例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内容时,学生对于奇数、偶数、素数、合数、互质数等概念比较容易混淆,由此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体验情境: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八位数,第一位数是最小的合数,第二位是最小的自然数,第三位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第四位以及第七位是最小的整数,第五位是最小的素数与最小合数之和,第六位是最大的一位数以及最小的偶数之差,第八位是10以内最大的偶数。你能猜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这一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地学生们便猜出了电话号码。此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否可以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也编成类似的谜语。猜谜语这一方式立刻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致,使其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实现对谜语的破解。经过这样的改编,学生必然能够准确地把握各种数的概念,更有效地加深了对其的认知。

二、借助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数感——提升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数学学习,学生数感的形成同样离不开数学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数学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

1. 借助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操作探究机会,使学生可以基于这一过程不断获得数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体积”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借助12个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和教师摆设相同的长方体,之后引导学生分别标示出其长、宽、高以及体积。接下来对标示出的数据展开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大胆地对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猜测。之后引导学生展开开放式主动探究,根据所提供的是12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以及已获得的长、宽、高、体积数据,对之前计算公式的猜想展开验证。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全面提升了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最终获得7种不同的组成方法,每个小组都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同时对具体的探究过程以及验证过程进行讲解,最终达成共识,实现了对长方形体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推导。经由自主探究学习,既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有效激發;既能够发现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对数产生更深层面的理解,感受到可以借助数实现对信息的表示和交流,这也是对思维的极大拓展,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全面提升数感。

例如,在教学“测量”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来到户外,向学生布置丈量长方形花坛的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展开课堂交流。学生们所展示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有的选择使用卷尺直接丈量;而有的学生是先丈量出一块砖的长度,之后数出在长方形花坛的长与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用砖数和砖长进行相乘而得出;还有的学生提前测量了长为1米的绳子,以此为标准对花坛进行测量等。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纷纷提出了个人想法,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人的想法,这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对问题的数学思维,既有效地发展了距离感,也全面地增强了数感。

三、借助問题解决,培养学生数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是一大重点板块,通过问题解决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借助估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感

对于学生而言,发展数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展开估算。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度发掘,引导学生开展更多的估算以及交流练习,以此提升估算意识,发展数感。

例如,有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公园的门票为15元1张, 30名学生去公园玩,带500元钱够不够?”很显然,对于30名学生来说,进入公园需要450元,必然是够的。实际上这也就是较为简单的结合具体情境的估算。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有效解决,既培养了估算能力,又提升了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估算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2. 借助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的发展,既不可见,也很难有效感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现实问题展开观察与猜想,以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既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同时有效地实现了对数的感悟能力的训练,也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形成良好的数感,必然有助于对知识的高效内化,实现综合灵活运用。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借助数学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数感的发展,并以此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内容时,当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充分理解其含义并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学校要组织春游,每一位同学可以拿出40元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你能够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购买方案吗?在引发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时,应当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由此才能够准确把握有效的解题思路,才能够引发学生在对具体的解题方案进行选择时,会综合考量现实经验以及数学经验。由此可以通过具体的解疑过程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感并实现升华。

总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来说,这一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循序渐进的发展。当学生掌握良好的数感之后,必然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现实问题,充分表达个人对于问题的不同见解,可以以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由此可见,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极大的帮助,伴随着数感的形成、发展以及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素养亦能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张红霞

上一篇:建筑钢结构设计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生产者服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