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024-04-18

李怡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共11篇)

篇1:李怡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双柏县独田中心学校

李怡华

摘 要: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 是作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指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 抓住事物的特点, 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 不断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关键词: 作文教学;方法;观察能力;培养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就观察和写作而言, 观察比写作更重要。要写好作文, 提高作文质量, 首先要学会观察。新课标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 将观察分为“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自信心”,“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三个阶段, 对每个阶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当前学生作文中, 写不具体, 怕作文等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主要是学生不懂得怎样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没有留心周围事物, 对周围事物没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因此,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这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观 察的意义,掌握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下面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

大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 我们要想真正了解事物、认识事物, 必须要下一番功夫, 进行认真仔细观察。写作需要观察, 但观察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作, 而是在于开发智力, 陶冶情操, 认识事物。我们只有了解了事物、认识了事物, 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深刻印象, 把事物写出来。一般来说, 没有细致的观察, 记叙和说明就不可能具体和深入, 也不可能形象和感人, 学生作文写得不好, 大多是观察上有问题。鲁迅说:“如果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著名作家老舍说:“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 随时记下来, 哪怕你走遍天下, 还是什么也写不出来。”由此可见, 观察对我们认识事物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学生将来无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 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 如果没有观察, 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即使实验成果摆在面前, 也往往是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所得甚小, 写起文章来, 内容空洞, 不切实际, 与生活脱节。因此, 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样, 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 还能使学生把作文写得更深入、更具体、更感人。

二、培养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 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描摹生活。对观察的指导不能靠空洞的理论说教, 要把观察落到实处。在具体的指导中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眼、耳、嘴、舌、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的观察训练。做到: 用眼睛观察事物, 要把对象看得清楚、明白, 事物的远近、形状、大小、颜色、光泽、景象、表皮以及周围的情况等等都要反映得一目了然;用耳朵感知事物,不仅要能辨别出大自然和各种机器发出的声音, 还能把我们带进奇异美妙的音响世界, 给人以如闻其声, 如触其物,如临其境的感觉;用鼻子感知事物, 要能辨别出生活中千奇百怪的气味;用(舌)嘴感知事物, 能品尝出酸、甜、苦、麻、辣、咸等各种各样的滋味;用手感知事物, 要通过手的触摸能感觉出物体的冷热、软硬、质地、大小、轻重、形状等。

三、观察要展开联想和想像

观察事物的过程, 既是感知事物的过程, 也是思维事物的过程。知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思维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果在观察过程中, 不注意培养思维的能力, 不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那么, 观察到的材料必然是表面的, 肤浅的, 对于事物内在的和本质的东西, 还不能深刻地认识。在观察中, 老师要指导学生从事物的某一点出发, 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或触景生情, 借物思人;或由点到面, 纵横延伸, 让学生联想和想像的火花从这一点辐射出去。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 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往日状况, 或推测出今后会是什么样子, 使学生在回忆与憧憬中加深对所观察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丰富文章的内容, 含蓄地揭示文章的中心。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观察粉笔, 采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展开联想和想像。有的学生从粉笔写字后变成粉末, 联想到它粉身碎骨不变心的精神;有的学生从它里外一身白的特点, 联想到它表里如一的精神;有的联想到白衣卫士,制造粉笔的工人及情景⋯⋯这种发散思维的联想, 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界限, 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四、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事物, 还是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 就是要能够观察出事物最突出, 最具特色, 与众不同的一点, 从而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常用方法是把两个相近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观察, 以区别事物的不同点或相似处, 从比较中发现事物的特征, 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反映事物的个性特点, 作文才生动、活泼。例如观察人, 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身材、长相、服饰、发型、神态等)、语言(为什么说, 怎么说的, 什么语气)、动作(做什么事, 怎么做的)、内心(心里的想法常常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来)的表现及其变化, 反映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五、观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

(一)观察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观察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学生观察时,一定要认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能凭空乱想乱写。我组织了一次周末大扫除。要求学生在写大扫除劳动场面时要实事求是,哪个组是认真的、哪个组是马虎的、哪个组的责任区是清洁、哪个组是最清洁的、哪个同学肯干不怕脏和臭、哪个同学偷懒怕苦怕累,都要真实,结果同 学们都实事求是地写,连好朋友怕脏,也被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

(二)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得讲科学, 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 效果会事半功倍。训练学生掌握观察方法, 一般有两种途径: 一是在观察实践中教给观察方法, 二是通过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他人观察事物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1)顺序观察法。观察有顺序, 表达才有条理。学生若在观察中不注意顺序, 写的作文就会杂乱无章。观察顺序一般有两种: 一是按空间变换顺序观察事物。观察者立足固定地方, 随着视线的移动, 以方位、地点为序从远到近, 从上到下或以相反的顺序, 进行定点或移动观察。如参观建筑物、景物、游览明胜古迹等。二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观察事物。场面、景物、事件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对这类事物进行跟踪观察, 多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如事情的变迁, 天气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发育等。(2)重点观察法。观察不能面面俱到, 主次不分。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和对象的不同, 确定观察的重点。然后对重点仔细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 努力捕捉观察对象所具有的特点。这是分清主、次与陪衬事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主到次,从大到小, 有序地观察。如《燕子》, 先观察图中间的物体, 再观察图中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主要的事物要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详细表达, 次要的一笔带过。这样有重点地观察, 思维才有主次, 表达才会有详略。(3)动静观察法。动静态是指事物处于运动变化或静止不动的状态。观察事物静止时位置、形状、大小、色彩和动态时变化活动的状况, 可以把事物观察得更全面。如《鸟的天堂》。多角度观察法。对描写的事物从不同角度, 不同的方面去观察, 可以获得事物多方面的、全面的认识, 更好地反映事物的特征。这样思维多角度, 观察多方面, 表达才能多侧面反映事物的特点。如《桂林山水》。(4)分解法。把一个复杂的事物, 复杂的动作, 分解成若干个环节去观察, 以分散难点, 化复杂为简单, 化难为易, 各个击破, 这是观察复杂事物有效的方法。如把一个复杂的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单一的动作去观察, 把复杂的场景分解成若干个层次去观察, 就容易多了。如观察会场、运动场、学生做操等。

总之, 观察不仅是认识事物的窗口, 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 还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上, 持之以恒,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另外,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性地教,学生应创造性地学。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心理,在自主学习和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使语文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 1 ] 李白坚 《快乐大作文》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 ] 李德树, 杨庆文 《小学作文全程指导(上)》

成都出版社。

2012年9月17日

篇2:李怡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杨坊小学 何振明

(摘要: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知道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有自觉更新知识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和应用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造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主探究者和发现者。)

【关键词】:作文;注重;创新;能力

【Keywords】: composition;focus;innovation;capacity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前列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基础教育不言而喻。小学生正是浪漫儿童时代,是人生的起点,是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利时机。因此,根据科研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学融入各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作文创新兴趣,大胆尝试

赞科夫谈过:“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和词语。”让学生在作文时大胆尝试,就是指导学生:“我口谈我心,我手写我口。”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任何条条款款的限制,学生可以无拘无束放大胆学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反映事物,熟练地掌握口头语言书面化的技巧。学生有了“谈话”自由,写作热情才能高涨。教师在评改作文时发现有观察精细见解独创的作文,不管是全篇文章还是片言只语,饱满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命题的创新要注意五点。1.启发性。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而且能开拓学习思路,能由此及彼,产生联想。2.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好像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们积极活动起来。趣味性的命题能唤起学生的这种情绪,使之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3.动情性。动真情是学生作文的兴奋点,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冲动。如:《我的伤心悔恨的泪水》、《那次,我哭了》、《和老师说悄悄话》、《爸爸快理我吧》等等。4.吸引性。猎奇、置疑是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使它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和良好的写作心境。5.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老师在命题时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等倾向。可以是一次多命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可以是半自由命题,让学生前添后补的形式选择命题,也可以是老师提出范围,让学生自拟题目。多种形式的命题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拓宽思路,畅所欲言。

四、看中找新,发展观察力

看即指看书读报,观察事物。学生在看书读报,看电视的过程中,了解到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情,学到许多平时未学的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陶冶了情操,也开拓了作文的思路。让学生通过看,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观察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学生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里,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因此,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

家讲。教师既要抓住共同性的问题,又要不放过学生显示出来的 个性特征,对作文中用词造句富有新意的地方,思想认识有独到见解的地方,都要表扬。对差生的作文更要发现闪光点,目的是对差生心理平缓的前提下再指出不足,引导其作文的路子,教给作文的方法,激发其作文兴趣。这样做,有利于差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写作能力,使他们逐步具有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篇3: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观察, 要思考, 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很好地观察所学对象, 才能获得全面和正确的感性知识。同时, 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活动时, 只有观察得好, 才能通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从而验证、扩大和巩固所学知识。这样,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也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培养观察能力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观察的兴趣, 培养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是获得知识的开端, 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及其效果。兴趣也是学生吸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比教会他们懂得具体知识更重要。心理学认为, 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 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教学,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中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 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敏锐精密地从事观察活动。只有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和习惯, 才能获得正确的感性材料, 进而通过思维获得新知识, 了解自然发展规律。

二、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 进行选择性的观察

观察是一个感知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感知过程。因为只有学生有观察对象时才有明确的目的, 知道观察什么, 了解通过观察获得哪些资料和解决什么问题, 才能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目的有关的事物上, 使用自己的感官, 认真地进行观察, 收到较好的观察效果。否则, 往往只顾看感兴趣的东西, 而忽视了主要方面。因此, 教师要拟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确定观察步骤, 让学生明确观察内容和范围, 通过观察获得哪些资料, 解决哪些问题, 即明确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只有这样, 才能进行系统且层次分明的观察, 才不至于主次不分, 顾此失彼。我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波斯有位珠宝商很会做生意, 他在出售金银手饰时, 常常盯住顾客的眼睛不放, 结果生意非常兴隆。别人想探究其中的奥妙, 他却守口如瓶, 直到临死前, 他才向自己的独生子传授这一诀窍:“盯着对方的眼睛, 不, 准确地讲, 盯着对方瞳孔, 瞳孔是不会撒谎的。如果一只钻戒的熠熠光泽使对方瞳孔扩张, 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 你就立即更换一只……总之, 盯着对方的瞳孔!”当然, 这个珠宝商传授的生意经, 不是我们要学的, 但这种抓住买主的外部表情, 从而推测其心理变化的方法却很值的我们去借鉴。

三、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的积极感受作用

作家艾芜曾说过:“要练习我们的眼睛, 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 善于听取别人讲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 首先要动用多个感官, 不光仔细地看, 还要去闻, 去听, 去想, 多角度观察, 多方感悟;其次, 观察要有顺序, 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才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全面的观察, 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 增强学生对物质认识的正确性和全面性, 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因此, 教师要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 有意识训练他们协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从而提高观察质量。

四、观察与思维紧密结合

观察是一种与思维密切联系着的“思维的知觉”。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和积累一些直觉表象, 更重要的是对所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 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这些表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 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科学中, 观察与思考总是不可分的, 没有观察的思考只能是空想, 没有思考的“观察”无异于睁眼的瞎子。正确的观察是科学思维的基础, 而严密的思维又是进行正确观察的前提。因此,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要强调观察和思考紧密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观察。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时, 要多提出问题、多让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再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回答为什么。

篇4:李怡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现象;观察能力;引导;培养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并通过分析、思考和探究,将它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搞好物理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物理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分析、思考。

结合教学实践,我就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的两个不同方面来谈谈认识与体会。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积极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更能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生活的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学生去观察的物理现象,每个学生都会接触到很多事物,只要能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认真地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都是观察,都能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比如:引导学生摸一摸汽车驾驶室外的观后镜,它是一面什么镜子?然后让学生把面积相同的平面镜和观后镜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它们各自的成像情况,成像的大小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会发现观后镜的特点。再比如,学习浮力之前,让学生在家观察:泡茶时,茶叶所处的位置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平时并没有想到这和物理有什么联系,有的甚至天天见到家人泡茶,却很少仔细观察过。他们带着这个疑问去观察,发现:泡茶开始时,茶叶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开始下沉,再过一会儿,又上浮,不一会儿又下沉,这样经几次后,茶叶最后沉在杯底,这是为什么呢?学过浮力之后,学生再结合物体的浮沉条件就很容易解释了。

在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尝试用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例如,让学生注意观察家里窗户玻璃上什么时候会出现水珠,什么时候会出现冰花,是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在外表面,要求学生用所学物态变化的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还有,每家都有保温热水瓶,可以让学生观察记录热水瓶的保温情况,研究一下保温性能是否与热水的量有关系?同样,可以让学生观察筷子在水杯中不同地方的弯折情况,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等等。经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学生会欣喜地发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去观察的物理现象,并能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解释。由于这些现象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能经常见到,观察并不困难,因此学生的观察兴趣极易被激发出来。

我发现一旦学生对此感兴趣了,他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也会越发高涨。青少年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索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学生感兴趣观察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力集中,对不易观察的对象进行重点观察,从而抓住现象本质。逐渐的,他们会有意识地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这些易被人们忽视的现象了。

二、引导学生观察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现象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他们感知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不言而喻。初中物理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们对演示实验也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重要。教师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即观察目的要明确,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观察不是出于明确的目的,在观察中把注意力集中于感官刺激强烈或个人较关心的现象上,因而忽视或忘记了观察的目的。比如当教师演示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现象时,不少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白光色散后形成的美丽彩带所吸引,而当老师问及颜色的排列顺序时却回答不上来。在观察物理实验时,有不少学生不知道看什么?往哪儿看?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有的甚至只看到实验的新鲜、仪器的漂亮等。实际上每个物理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重点。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使学生学会捕捉观察对象,抓住观察的具体内容。如在“研究通电导体电阻的大小对产生热量的影响”时,观察的对象是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丝及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丝所在的液体温度的变化,要求观察的内容有两个电阻丝的连接方式、哪个电阻丝所在的液体温度变化快;在“研究导体中电流的大小对产生热量的影响”时,观察的对象是两个电阻中阻值较大的那个电阻、电流表、秒表及该电阻丝所在的液体温度的变化,要求观察的内容有两次电流表示数、两次在同样时间内同一个电阻丝所在的液体温度变化的多少。再如在奥斯特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导线下的小磁针,观察的内容是磁针是否偏转及偏转的方向。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观察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到有的放矢。

2、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需要重点地观察实验的基本仪器,实验的设备和装置,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数据、图象、图表以及规范化操作等,学生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思维,又有操作,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如对比观察、转换观察、连续观察等。例如在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由于实验过程时间较长,学生的观察兴趣不能持续维持,造成对气泡的产生与变化这一水沸腾现象的主要特征没有认真观察,尤其会忽略沸腾现象产生后继续对水加热时水温的变化的观察,使得学生没有全面观察冷水从加热到沸腾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影响了学生对沸腾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就明确提出以下观察目标及观察顺序:水开始加热时杯底和杯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这些小气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将怎样变化?水沸腾时气泡将怎样变化?温度将怎样变化?将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连续观察,避免观察时手忙脚乱。这样,通过连续观察、对比观察等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沸腾的概念、沸点的物理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使观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物理入门的向导。

当然,以上只是举了几个例子,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总之,物理教学中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但解决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只要处处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挥实验的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 2001(8)柴西琴

[2]《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刘力.

篇5:李怡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通过思维,学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熟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掘教材有利于思维训练的因素,精心设计教法,寓思维训练于阅读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语文课思维训练必须凭借教材,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通过审题,激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和文章的主题有密切关系;或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或引导深化,抓住文眼,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随意性较大,教学时可从审题入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既使学生初步弄清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分析,发展思维。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启发他们循着一定顺序想问题,对一个问题多方面考虑,以培养学生思路清楚,有道理,有顺序,并有周密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循着一定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既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也培养了步步深入、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比如学习《跳水》一课,初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想,弄清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轮船上人与猴子的关系,抓住水手们的“四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笑明前因后果。

二笑推动了情节发展。

三笑孩子追猴子。四笑除险补过。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要有周密性,除了抓主要内容、重要细节,对有些次要内容的分析也不能忽视。

三、课后练习,巩固思维。

人的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篇6:李怡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本文从语言知识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等四个方面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作 者:赵浩 作者单位: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汉教部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H1关键词:中级汉语教学 培养 交际能力

篇7:李怡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现代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体育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思维 教学

前言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独特性,有着特殊的育人优势,它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所以体育教学更应顺应教育发展的主流,去积极革新,而教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发现、研究、探索”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和习惯,改变教师的角色,跟上课改节奏。要培养创新性的学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教师。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才会产生教改意识,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不仅要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并且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来作为实践的基础,把理论升华为实践的高度来指导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的重要性已达到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在教学生“投掷小沙包”时,用“投时身体似弯弓,沙包空中如彩虹”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用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的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外在培养和内在转化,激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在实践互动过程中完善个性的发展,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于身心,才能完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本身具有的丰富想象力、独特的智力思维和情感活动都被完全压抑了,学生被动的接授,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成了学习的奴隶,这是传统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失职。新的模式在注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后,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解除学习束缚,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激活与培养需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的民主氛围。传统教育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放开思想去“违背”教师,只有逆来顺受地被动接受,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所以教师的学生观,教育方法和教学态度在绝对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是具有很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使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同时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能力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和方式对学生产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减去了思想上的压力,激活创新意识。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和自己发挥去体验快乐和成就感;学生在这种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思维和意识就会完全被激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思维

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刺激物”,它能控制和支配学生的兴趣、情趣、意志和学习的实效。不同的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情境,轻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情景,易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体育课和其它课不同,它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如果环境一成不变,学生势必产生低落情绪,必然影响到课的质量,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因此,为学生精心设计活动场地、创设学习情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有的教师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激情高昂、思维活跃,有的教师却使学生感到情绪低落、单调乏味。前者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把学生引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发展。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也可用语言、音乐、录像、直观教具、学具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出富有情趣的情境。例如:在教“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教学中,我利用挂图、自制教具把练习场地设计布置成农村的.景象,为学生创设环境。由于面对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城镇,很少会到郊外,在场地上画了“田埂”“小水沟”“小水塘”,放置了“篱笆”等障碍物,让学生一到场地上就有新奇感。情景的刺激使学生马上兴奋起来,从情感上就让学生接受了本课内容,为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觉就好象在农村的田野里,跨越田埂、小沟、水塘、篱笆,在自然场景中练习,培养学生的野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在教学生感觉最枯燥的广播操时,改变了传统的四列横队,采用同心圆式场地进行教学,并让学生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思维。

五、通过动作模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模仿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甚多,在模仿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的认识首先是从具体的、感性的直观感觉开始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动作是最生动、最具体的,使学生利用感官(视觉、听觉等)和经验,对动作获得鲜明的印象,激起学生模仿的愿望,结合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的模仿练习,能提高掌握动作速度。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去发现问题、创出新动作或新方法。

六、设置问题教学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表现,这种倾向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因此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难和矛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能和参与讨论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去讨论、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习惯,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扎实基础。例如:在低年级滚动教学中,教师先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球和方块哪个滚得快?”有学生说球滚得快,也有学生说方块滚得快。于是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做实验,得出结论:球滚得快。这时,教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球滚得快呢?”学生又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因为球是圆的。紧接着老师的第三个问题又出现了:“人如何才能像球一样滚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练习、实践后得出:只有把身体像球一样团紧团圆才容易滚动。通过练习学生很快学会了动作。最后,教师又提出了问题:“滚动能做游戏吗?”学生积极讨论设计游戏方法,结果每个小组设计创出的游戏方法都不同。学生通过练习、讨论,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手、脚、口、眼、耳、脑等各器官都参加了学习。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保持创新教育的广阔天地,培植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热情和提供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和亲身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俊兰.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理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03) .

[2] 章晓利. 论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4,(03) .

[3] 颜晓辉. 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03) .

篇8:李怡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无论介绍作品背景、作者的生平, 还是从旧知识引入新课或直接审题, 都要考虑一个艺术的开头, 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这样, 一上课就能吸引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我要学习”的心态, 为整堂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先放一段清雅缓慢的轻音乐, 并带领学生欣赏大型彩色挂图。接着, 我对学生说:“今天, 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荡舟漓江, 游览甲天下提桂林山水, 你们高兴吗?”同时用舒缓而富于韵味的语言作适当的介绍, 同学们的求知欲望马上被引发了, 沉浸在美的境界里, 沐浴于美的海洋之中。

二、理解精言妙语, 体会美

课文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 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 对于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 应当悉心揣摩品味, 悟出美之处。如《浪花》一文中, 课文写了“我”在沙滩上和浪花嬉戏、玩耍的欢乐情景:“浪花看见了, 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 悄悄地搔痒了我小脚丫。”“哗哗哗, 浪花跑去又跑来, 像一群淘气的娃娃。”我利用录像让学生感受浪花卷上沙滩的情景, 再让学生用实际动作来体会“轻轻地”、“悄悄地”、“搔痒”、“跑”等词的意思, 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出了浪花的活泼、可爱。通过品词析句, 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 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通过感情诵读, 理解美

在语文教学中, 要十分重视朗读训练, 强调读为“本”, 让学生在反复多式的朗读中体味书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有感情的吟诵中被作者心底的情所同化。如教学《北京》一课, 我首先让学生看挂图, 从画面中感受北京天安门的壮观、宏伟、美丽, 再理解“庄严、宽阔、矗立”等词, 最后指导学生用热爱、赞美、自豪的语气反复朗读、背诵, 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感情。又如我在教《鸟的天堂》第二段时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学习第三段时有引读、体会读, 学习第三段时运用个别读, 有感情地齐读等。我不仅注意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的训练, 、增加“读”的数量, 而且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 从而保证“读”的质量。例如, 当学生朗读描写大榕树叶子的第8自然段时, 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我们要把能突出榕树茂盛的词语读重音, 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榕树一点一点长大的样子, 读完了第3句后, 停顿要稍长, 在心中酝酿感情, 最后把喜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指导, 不仅使学生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 增强了学习兴趣, 还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体会出课文所蕴含的感情。

四、走近文本意境, 揣摩美

教学中, 要让学生发现美, 就要加强观察与联想的引导。可用听觉、嗅觉等多种表象, 来补充视觉的形象, 活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跃然于纸上, 形象活现于脑中, 从而获得课文意境美的感受。例如教学《月光曲》, 课文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他好象面对着大海,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我把这一景色变化画成三幅图片: (1) 月亮从大海边升起; (2) 月亮越升越高; (3) 海面卷起狂风巨浪。同时播放乐曲《月光曲》, 让学生在优美旋律的氛围中联想大海、月亮、银光、微云、大风、巨浪、浪花。这时, 学生自然地被作品的美妙意境牵起情思, 激起思维的波澜, 并与作品主人公的高尚情操融为一体, 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陶冶了爱美的情趣。

五、启发学生想象, 创造美

篇9:李怡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观察;兴趣;方法;习惯;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杨振宁先生在谈到物理教学时指出:“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以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 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但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客观事物并不都产生知觉,而只是对其中少数客观事物发生兴趣,然后做出观察行为,产生知觉。所以,若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该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引入竞争、趣化知识等方法去实施。

但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瓦托斯基说:“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扫描,而是一种受观念支配的寻找证据的活动。”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要求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要求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愈完整、愈清晰,观察效果就愈好。因此,激发兴趣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数事物或事物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事物的干扰,从而收到理想的观察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前,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思考:“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不同?”、“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有哪些共同点(或不同点)?”等。另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结果,由学生自己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如“这两(几)次实验,结果有变化吗?”“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结果有没有不同?”等。在条件具备后,还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等。

二、学会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拟定观察顺序,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

1.全面观察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时,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不要只局限于某一个点上看问题,而应该全面地进行考虑,这是观察事物重要的环节。有关现象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观察:(1)观察分析结果出现的若干场合,以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2)观察分析这些场合中的先行情况,以获得其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

例如,阿基米德从跨入浴盆洗澡发现水从浴盆中溢出而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又如力学中的例子:在杂技表演中,演员平躺在沉重的钢板下,两个大力士用铁锤轮番敲击置于钢板上的砖块,结果砖碎,人却丝毫未受损伤。对以上现象,我们要全面地观察整个过程,而不只看局部,则可运用动量定理,揭示杂技表演的秘密。

2.重点观察既要全面观察,又要抓住重点。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必须防止“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观察时,尽量调动多种器官参加活动,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完整概念。物理学中很多规律都是在对大量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而获得的。例如,牛顿在总结了伽利略等前辈对自然界机械运动的观察与实验结果基础上,归纳出了著名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同时还要注意抓住重点要素进行观察分析,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或多种现象并存,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给学生有重复观察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实验的特定要求,重点观察实验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

3.对比观察一般教师在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要教会学生实验观察的一般方法,从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

例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又如:在河边玩耍时,观察到两位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体重看起来相当,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由此自然联想到压强的概念,对正确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对比观察法,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观察内容的混乱。

4.循序观察循序观察法是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循序观察法是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观察,观察详尽而条理清晰,避免了遗漏观察点的现象。

除上述几种观察法外,还有定期观察法、定点观察法、定量观察法等等。具体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做到点面结合,即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观察方法要用得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三、坚持长期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某种意义上,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知识本身更重要。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上常发生这种典型事例:本来只要看一下接线板背面就可了解4个接线柱之间的关系而正确接线,一些学生却习惯于询问教师,或者盲目接线。针对这种反映学生缺乏观察习惯的例子,实验课上应督促学生从观察仪器铭牌、面板旋钮标识、仪表读数系统等入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和正确记录这些现象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有了观察的习惯,就会随时随地关注周围的一切,而不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要注意变换方位。同一件事物,方位不同,它所呈现出的状貌将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这个道理。

2.要养成自觉意识。要注意养成自觉观察身边人事的良好习惯,随时做个“有心人”。

3.要善于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李四光曾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的步骤。”在观察中,还应注意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获,而不致使观察所得如同“过眼烟云”。

四、做好观察总结,概括科学结论

观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是为了得出某些结论。观察告一段落后,要善于把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然后得出结论或总结出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学生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绘图、记录,并且分析资料,讨论观察结果。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自然规律。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作为物理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参考文献

[1]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文辅相《素质?方法?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篇10:李怡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康居西城小学 付仕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勇敢的提出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释疑,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质疑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1、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2、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

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5.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综上所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

篇11:李怡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店乡岳楼小学屈伟

小学生要想将习作写好,必须在阅读时多留心,多积累。好的词、句以及片段等是写好习作的必不可少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好的习作就必须多读书,多阅读一些好的文章,从中汲取精华。语文课应该凸显语文味,儿童味和情趣味,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能对文本语言进行有效地开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能够倾力关注。教师能够借助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理解、积累并运用,最终能够运用到写作中,做到学以致用,并能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阅读一篇文章,要抓住重点,找出文本的写作方法,学习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桂林山水》一课时,要求学生抓住作者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理解、体会、感悟。在练习写作时学会抓住描写事物的特点,运用精炼的字词及语言,大胆使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写作方法学习写作。要使学生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我在教学时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写作,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使学生不怕写作文而喜欢写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所带班级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快提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从点滴做

起,要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指导,不能急于求成。我在平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曾多次渗透一些写作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抓住重点,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艺术,在自己的习作中能很巧妙地运用。在实践中结合生活实际,认真观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及物、景等练习写作。例如,在阅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时,要求学生留心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举止、言语以及内心的活动等。小噶子和小胖墩是如何比赛摔跤的?严监生在临死前的表情举止如何?以及对“凤辣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描写等。能做到叙事准确,语言精炼,努力做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使人读着感到有震撼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在阅读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分类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及句子,要求学生在写作中适当引用,在平淡的语句中增加一些脍炙人口的名人名言及美文佳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拥有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方法设备,是盖好“仿写大厦”的前提。要引导学生从形式走向内容,在阅读中感受形象进入意境,形成语感,再从内容走向形式,以读促写,内化语言,理清结构,领悟写法,学会表达。在写作时要求学生写出味道,能激发学生写的情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的方法,提升写的效能,体验运用语言的乐趣。“有志者,事竟成。”要想能写出出色的习作,就必须多留心积累,立下志向,定下目标,决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们的习作能力,遇到好的片段,让学生勾画出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以备习作时选用。并指导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领悟、做到博学多才、融会贯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评改作文。“文章

不厌百回改”,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评议作文的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要让学生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在互相阅读别人的习作的同时共同提高写作水准,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多看有益的书籍,多阅读好的文章,并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指导学生用小本子把生活中和阅读文章时把可记的东西记录下来。这样从各方面积累写作素材,做到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写的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义,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掌握要点,在逐步模仿中,写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有想象力的习作来。通过指导修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改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作文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送魏二诗歌阅读答案下一篇:科研项目伦理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