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地理观察智能教学反思

2024-05-02

培养地理观察智能教学反思(共13篇)

篇1:培养地理观察智能教学反思

培养地理观察智能教学反思

地理观察是对地理环境中各种事物和现象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发展地理记忆、地理思维和地理想象的基础,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指导学生有计划,目的,有步骤地观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生专业实践时,可带他们到外面参观古建筑物。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古建筑物的不同屋顶式样以及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在课堂上讲解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及等级划分的标准打下基础。在讲叙“新加坡”时,为了避免学生误以为新加坡是个半岛国家,引导他们观察地图后得出正确答案是新加坡是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南面的岛国,如果学生不认真观察,仔细阅读地图,是很难得出这个正确答案的。

地理学科以自然和社会为观察对象。在现代社会,可以观察获取的信息猛增。所以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十分重视,不能放任自流地观察,观察能力培养之初,地理教师应具体提出观察目的、要求,提出观察计划,帮助学生从繁杂的背景中区分出有意义的观察目标,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观察。中学生观察容易泛化,或者按个人好恶选取观察目标,应加以防范。对于复杂的`观察目标,应从宏观到微观逐步观察。例如对中华民族分布图的观察,先观察汉族与作为整体的民族的空间分布,再观察汉族主要分布地区少数民族的空间混居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汉族的空间混居,再观察少数民族地区各种民族的空间混居。良好的观察习惯还包括观察的自觉性,要养成留意身边地理事象的习惯,从“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的事象中观察到有价值的事象。

感性观察所获得的成果,可能像“过眼烟云”看过或看多了容量遗忘。应当学会随手做观察记录和整理观察资料。第一手的观察记录是很宝贵的,往往时间流逝已久而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中走样。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用文字或图画、照片或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观察成果。观察资料的整理应尽量客观、真实,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细,选取有代表性的资料。一些地理描述是有规范的,应当按照规范来记录和整理资料。例如森林景观,山地景观等的描述。课堂观察地理图像,也可以通过提问,规范观察结果的表达。

篇2:培养地理观察智能教学反思

地理课本及地图册是地理课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不断充实和更新地理知识重要来源。为了避免学生离校后,由于不会阅读,无法从书和图中补充与更新知识,所以,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提高阅读地理课本和教学地图的能力。

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分为口头和笔头两种形式。学生如果毕业干旅游业的工作,那么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广泛,他们要能够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旅游景点的特色和内容,解释各种特殊地貌旅游区域的.成因。这样才能给游客以满意的答复,可以给旅游圣地起文明窗口的示范作用。思维敏捷、地理知识记忆牢固,观察细致、逻辑性强的学生表达能力也就强。所以,对学生表达智能的训练,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篇3: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一、语言智能的培养

1. 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教材的科普性、可读性、实践性大大增强,给学生阅读带来了方便。学生的阅读主要分三个阶段:

(1)课前阅读。即预习阅读,要求纵览文字,了解梗概。首先要看清标题,标题是全文的主题词,是表达内容的核心,也是在阅读中要始终抓住的线索。其次要了解教材中是以哪些方面的叙述来说明标题的。通过课前阅读,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自己的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有的放矢,活跃思维。

(2)课中阅读。课堂阅读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一般运用分段式阅读的形式。即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虽然在形式上有些被动,但阅读目的明确,从学生心理上讲既有外在的压力(教师的指令),又有内在的动力(解难析疑的求知欲)。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对重点要点进行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全面正确理解概念、原理、规律的实质。

(3)课后阅读。要求做到精读细读,重点落实。如对地理概念的阅读,要紧紧抓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语,用来说明概念的实例(包括正例和反例)、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弄懂概念中模糊词语的含义。可采用重点句群的阅读、对比阅读、试背阅读、句子结构分解式阅读等方式。例如,对于交通和交通运输、商业中心与商业街、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等概念,要求学生课后一定要对照定义反复对比阅读,并列出表格加以比较,这样能帮助学生梳理出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结构层次,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

2.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讲课语言要准确规范,对学生不能准确表达的问题要适时加以点拨。在学生内心已明白问题,急于想表达出来,却又不知用何语言准确表达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设法把自己要讲的话,尽量由学生的口说出来。对于那些回答得好的学生除了给予鼓励之外,还要向全班学生指出该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并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对于那些上课懒于开口的学生,我采取一半引导一半鼓励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尽管这些学生有时问题回答得并不好,但只要有进步,就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空间感知智能的培养

空间感知智能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观察能力。在地理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 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很难想象一个学生对某一事物毫无兴趣而会主动观察的。在教学中,可因时、因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向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有趣问题,或介绍有趣的知识,或强调观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不仅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进行观察,课外、校外也会主动观察相关或相近的知识内容。

2. 指明方向,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重点。

自然界绚丽多姿,观察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让学生观察标本、模型、挂图或多媒体动画演示时,首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这样可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重点内容上,形成较清晰的知觉。如果学生对观察的目的任务不明确,所观察到的对象就是肤浅的、不完整的,必然是走马观花、无所收获的。所谓明确观察目的就是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在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土壤剖面时,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各个土壤层次的主要特点上,着力观察每个层次的色泽、粘度、组成物质。

三、交际智能的培养

1.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几乎都有“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小组中从事共同的学习活动。小组各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交际智能。

2. 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兴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大致包括研究性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设计、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资料的整理、研究结论的得出、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过程,其中实施研究过程就是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等。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常通过野外观察、访谈、发问卷等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对于一些高科技的、历史性的专题,目前的条件无法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的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料。许多学生自己没有相关的资料,要从图书馆、亲戚、朋友处借阅,在这些过程中无形地锻炼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

地理的发展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地理学中许多疑难问题都涉及数学知识,若在地理教学中引用数学思维,有些重、难点就会化繁为简,迎刃而解,从而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利用坐标图像,化抽象为具体。

坐标图像是表达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的数学形式,是对基础知识的概括和深化。恰当地运用坐标图像,既能将所授的凌乱抽象的知识进行梳理,又能体现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使之鲜明、具体,使学生透过诸多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较快地突破难点,提高学习的效率。

2. 运用反证法,变迷惑为清晰。

有些题目按常规思维分析推理,往往不得其解。但换一个角度,变换思路,用反证法即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化难为易,知识在逆向思维推理中得到强化,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辩证性。运用反证法,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追索,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3. 运用数学概念,使难涩成简明。

篇4:加强地理教学 促进智能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金子,智能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篇5:培养记忆智能教学反思

(1)明确记忆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应突出重点记忆内容。例如西欧国家,与其要求学生将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不分主次全部记住,不如要求学生只掌握一二个国家的概况,例如记住英国和法国,记住这两个国家的旅游胜地和民情,其他国家一般了解就行了。

(2)理解后再记忆。在讲授长城的位置和所跨越的省份时,如果教师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就很容易出现错误、遗漏,如能让学生认识理解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和意义,也就不难记住应掌握的知识了。

(3)选择适当的记忆方法。对于同一内容的知识,用视觉汲取能记忆25%,用听觉获取能记忆25%,用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记忆65%。最好能够用眼耳手同时发动,这样能获得更好效果。记忆的方法很多,如分类归纳记忆,比较记忆,提要记忆,推理记忆,联想记忆,论证记忆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记忆方法,例如,记忆各国游览圣地可用分类归纳记忆法;记忆北欧各国民俗可用比较记忆法;记忆各大洲自然概况,可用论证记忆法。

地理教学的记忆任务繁重,记忆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重要。记忆能力的培养贯穿地理教学全过程,记忆能力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a.积极开展回忆活动

实践证明,地理教学中反复单纯识记的记忆效率,不如在初步识记后采用回忆识记的记忆效率。回忆不是机械记忆,而有各种智力活动参与。回忆能发现记忆上的漏洞,能有的放矢地补充识记。回忆识记可以借助填充地图为工具。

b.压缩记忆信息单位数目

把一组有内在联系的地理信息整理成内部联系紧密的一个地理信息结构,只要回忆活动涉及结构中的某一点,就能凭借结构再现所有信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各种地理知识结构就是很好的记忆信息组块。示意图、联系图、表格等也能起到地理信息组块载体的作用。

篇6:科学精神的培养的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多年来犯的一个通病是“大而空”。根据27、28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一些资料分析,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学生在“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这是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最薄弱环节,也是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突现出来。

初中地理新教材的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计划对课程结构作了重大改革,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并纳入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组成,其中地理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研究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适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篇7:培养地理观察智能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首位,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小学生的作文,大多是记叙文,包括记人、记事,还有写景状物。其实无论记什么,只要能抓住其特点来写即可。只有源于细心观察,冷静的思考,合理的联想或想象,才能让写作内容真实、理智而生动。

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怎样观察生活,对小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

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观察生活,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特点。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要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就要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比较,找到不同之处。所谓全面观察,就是既要观察它的全貌,又要观察它的局部;既要观察它的外部,又要观察它的内部;既要观察它的正面,又要观察它的侧面;既要观察它的静态,又要观察它的动态。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听听它的声音,尝尝它的味道,甚至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手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还要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同类事物,找出事物的不同点。有的时候,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它所反映出来的特点也不相同。这同样需要分析比较,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

总之,重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就有效地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篇8:培养地理观察智能教学反思

智能即智慧或智力, 智能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智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而非单一能力, 智力的本质含义必须强调其社会性和现实创造性。其表现形式是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能力。

智能具有多元性特点。人类每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智能, 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的智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在以能力为导向的现代社会, 一些专家提出的“多元观的智能理论”因为能够符合脑科学的研究成果, 尊重学生的不同智能发展及个体差异, 深受教育家重视。

在众多的多元观智能理论中, 塞斯通的基本心智能力理论把智力归为不同的测验群: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而基尔福特的智能结构论则认为:人类智力活动是内容、操作和产构成的三维结构模型。斯滕伯格研的智能理论特别探讨人类如何解决不同背景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即“实践智力”。实践智能对人们在社会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是却很少有相关这种智能的教育, 而且这种智能也很少得到系统的测量。多元观智能理论还涉及诸如:智力是“使用媒介的技巧”、智力是不断移动和变化的, 智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这些理论都指出了智能具有不确定性、智能具有可塑性、智能具有发展性等特点。

据此理论指导,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能的培养, 只要是对学生有意的智能, 教师都应该进行培养, 不要固守多元智能提到的有限智能类别。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加德纳等人的研究表明, 智力概念的拓宽更能恰当地评估智能及开发智能。人类的智力包括: (1) 言语—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是语言的使用能力, 语言智能超常的人对于文学具有特别强烈的敏感性, 有超乎常人的语言驾驭能力。特殊职业对语言智能的要求比较高, 从业人员的语言天赋通常也比较高。 (2) 逻辑—数理智能。数理逻辑技能具体表现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能力。 (3) 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包括控制身体的运动、熟练操作各种器械这两项要素, 这两种要素或单独存在或两者兼而有之。 (4) 视觉—空间智能。“一幅画抵得过千言万语”或“眼见为实”表达了此意。视觉—空间智能发达的人都具有非常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都能够借助图形的方式表达空间信息, 并具有展示和转化心理意向的聪明才智。

三、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必要性

1. 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是社会的需要。

21世纪是多元化的时代, 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 因此学校教育也必须是多元化的, 要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智能, 使之能够担负起社会多元化的岗位需求并成为各自工作岗位的佼佼者。教师要努力提高每个来到学校中的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能力、素养,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学生走出校园, 才能在这个竞争激励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2. 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每个人的必须, 需要教育, 教给人们适应这个自然界, 融入这个社会, 而社会对人的要求却越来越高, 也越来越综合。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 要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必须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3. 培养学生多元智能能够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是全部中学生读同样的课文, 做同样的试题, 实验同样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 背诵同样的名言警句, 高考同样的试题。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很难适应多元的社会。而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化信息为知识, 化知识为智能, 化智慧为德行”, 我们要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要求学生全面的综合的素质的提高。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要求注意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 让每一个学生, 能够找到适合他发展的领域, 找到社会的立足之地。培养学生的智能, 让学生能够终身受益, 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4. 培养学生多元智能能够发挥地理的学科优势。

地理学科从知识内容、方法理念、学科特点上, 涉及范围非常宽泛, 有助于进行多元智能理论的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性有利于对于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实践性对于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非常方便;综合性主要是可以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 如渗透数学知识的计算题中可以培养逻辑—数理智能, 渗透语文知识的地理诗句中可以培养音乐—节奏智能。对于地理学科来说, 解决地理问题本身就需要多元智能, 中学地理课堂便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四、多元智能培养的中学地理教学

多元智能培养的中学地理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很多, 仅针对言语—语言智能培养、逻辑—数理智能培养作出部分分析, 其他恕不赘述。

通过创设语境, 培养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教师展开良好的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要具有针对教学对象的专业知识,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授技能, 在此基础上, 能够运用浅近的语言授课, 让学生在明白语言的基础上, 全面理解相关的道理, 语言在授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 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的殿堂, 生动、活泼、智慧、幽默的课堂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坡度与农业生产类型的关系时, 就可以这样进行:在坡度小于15度的坡地上可以种菜, 人们可以在坡面上玩耍;介于15度和30度的坡地上可以种草, 但不可以玩耍了;大于30度坡地呢?难道就得种壁虎?又如, 在讲地震的原理时, 教师要讲清楚地震产生的原理和破坏作用, 还要注重说明地震不仅是地球的震动, 也对人类生存能力的又一次检验, 更是对人类群落的精神凝聚和心灵的震动。当地震危险来临时, 要让女人和小孩先撤退, 同学是否具有男子汉气魄在这时候就应该体现出来。幽默诙谐的语言, 有助于学生的听课, 同时也是开发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其次, 教师要挖掘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以古诗为切入点, 解析地理问题, 解析过程即是语言智能的培养过程。在解析过程中, 学生即能够体会到诗人运用语言的美丽, 感悟语言的魅力。例如在讲到季风气候时, 可讲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 玉门关位于季风非季风区分界线以西, 所以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诗中的古玉门关就在现在的敦煌, 而古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市, 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第三, 呈现经典案例。例如在讲到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时候, 可以讲“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的渊源。古时讲浅而湍急、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的河流称为弱水, 古文学因此引用弱水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由此案例, 教师就可以穿插讲解兰州羊皮筏子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兰州是全国唯一黄河穿流的省会城市, 古代劳动人民“以羊皮为囊, 吹气实之浮于水”, 发明了羊皮筏子这种古今驰名的渡河运输工具。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 吃水浅, 适宜在黄河中航行, 其部件便于携带, 有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视野宽阔, 浮力好, 容操控制等优点。好多同学乘坐过羊皮筏子, 有着切身体会, 这就可以让同学们学习时再次感受到黄河风情线的独特韵味, 倍感家乡人的豪迈与自信。

促进学科融合, 培养逻辑—数理智能。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启迪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 促进数理知识的升华。地球运动部分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而这部分内容反应到高考中, 多数与太阳光照图有关, 有的直接考太阳光照图, 有的题目中没有涉及到太阳光照图,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要想把问题解决, 必须对太阳光照图十分熟悉。同时太阳光照图是理解自然地理的基础, 很多知识点也与太阳光照图有关, 可以落实到太阳光照图中, 例如: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差异、自转的周期、晨昏现的判读、地方时区的换算、日期的变更、动物的迁徙、农业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地球的公转速度快慢等。而且太阳光照图的正确判读既考察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 又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体现了地理的学科特色。因此光照图成为多年高考的重点, 也成为困扰学生的难点。

五、结束语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 通过对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多元智能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 为优化教学行为, 科学实施因材施教, 实现“教”与“学”的个性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供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1]高山.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实践与思考[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李浩.地理教学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模式与策略[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4.

[3]刘明东.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4.

[4]温宁花.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3.

篇9:培养地理观察智能教学反思

关键词:地理智能;幼师地理教学;结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05-01

一、前言

社会的成长,科技的进步,教育部和社会对科学文化基础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大。从而出台了新课改,幼师教学新方案等一系列的制度,从中提出要加强科学文化的教育。而幼师地理教育,作为幼师科学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对学生的发展也分外重要。幼师在地理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幼儿的地理智能,不光是要记忆,还要会分析,既能动脑还能动手。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地理老师全面整体的认识地理智能结构,提升地理智能的要求,转变地理教育的工作重心,更着重与地理智能的培养。这样的举措,不光适应了幼师地理教学新方案,更有利于提升幼师地理教育水准,培养更为合格的学生。

二、幼师地理智能结构

所谓的地理智能,简化来讲,就是学生的一种思维品质。是指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将地理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将各种地理能力结合,从而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推理、评价的一种思维品质。它的组成结构如下:

(一)看图说话。

我们学习地理的时候都知道,地理中的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根基。并且,地图包罗万象,一张简单的图拥有着庞大的信息量,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地图已经打破了语言的限制,看图说话已经成为地理教育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在我们幼儿地理教学的最开始,幼师会要求学生自己学习中国地图。比如说,老师们会让学生自己拼拆中国地图的模型,根据各个图案形状,以此来区分各个省份,记住各省大致位置。所以,学生对于地图的掌握和运用是学习地理的关键。因此,老师们应该首先交学生们读图,学会用地图来表达,并在整个地理的学习中持续地理读图能力的训练。

(二)分析延伸。

地理学习中读图是第一步,那第二步便是分析评价,延展知识。在以前的地理教育中,主要关注记忆理解地理基础,而对于地理知识的分析评价、地理问题的实际应用则是“一般了解”的层次。在地理教学新课改后,幼师地理教学的要求,是在一般的地理基础知识上,有一定的分析评价地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长江的水流问题时,不光是要知道长江的水流方向、流量大小这种基础性内容,还可以延伸拓展。例如上游的水量对下游的影响,对航运的影响、对生活的影响、水流量变化的原因、以及最后如何应对等等。不断的挖掘学生地理知识的深度,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

幼师地理教学,教的内容都是基础性的,大多是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等等。虽然说学习地理需要一定的基础内容,但是对于幼儿来讲,这种空泛的东西很难记住,不能消化理解,更不用谈运用。所以,幼师们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实际操作,联系实际,实地讲解,从而加深巩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在讲气候和地理位置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当地实际的季节气候和所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观察,实际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让他们自己思考。最后再告诉他们实际原因,让他们有种恍然大悟的感受。从而在思索中得到进步,激发学习动力。

三、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

(一)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

幼儿年龄小,对于他们来说,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是全新的。所以,幼师们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不是教授给他们知识,而是教授一种思维方法,地理的学习更是如此。学生们只有学习到学习地理的方法,才能够去探索,去思考。幼儿地理老师要联系实际,通过一定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帮他们构建地理框架,培养地理系统的、综合的、发散的地理思维。比如说,在学习地球的公转时,当地轴与持刀平面交角变小,思考地球上划分的五带的面积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以此来训练学生地理的发散性思维。再比如,在学习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的城市分布图、人口图、交通图、中国资源图等等,使学生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感官和角度。

(二)加强地理智能的训练。

前面我们提到过,分析评价也是地理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前提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地理知识打基础。幼师在加强地理智能的训练时,首先会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进行学习。从而就有一定的地理数据知识,了解一定的地理现象。从而才能在坚实的地理基础上培养地理智能。其次,读图说话能力的训练。不仅仅是要学会看地图,还要根据地图说出相应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评价。比如在中国地形图的学习中,就要分析出不同地区的地形形成的不同影响。第三,地理分析能力的训练。幼师们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完善自己的教案。通过补充相关地理资料、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习,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比如说,提问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是什么?让学生自主分析,了解到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对人口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发散思维,加强地理智能训练。

(三)理论联系实际。

一切的理论都是从实际中产生,最终也要为实际所用,所以,在进行地理学习时,也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学习地理时,一定要从地理环境出发,结合地理特色,挑选合适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比如,在学习侵蚀地貌时,就要联系地理实际。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长江三峡的形成,都是因为流水侵蚀;广西著名的桂林山水的形成则是因为溶蚀地貌,这些都是水蚀地貌。而风蚀城堡、戈壁滩则是风力侵蚀地貌。然后再联系到自己当地的地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根据当地地理特色,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状况,自己得到结论。这样不仅能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还能化知识为动力,真正的造福社会。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幼师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不只是教学观念的变革,更加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课堂,从而寻找更有成效的地理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俊卿.幼师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智能[J].考试周刊,2011.

[2]张燕.浅谈改革幼师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能力[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篇10:培养地理观察智能教学反思

一、开展教学引导,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从教学开始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就高, 那么整节课的教学质量也会随之下降。为了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来开展美术教学, 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让学生对观察事物产生兴趣, 这样才能够将观察与美术联系到一起, 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在课堂开始阶段, 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工作, 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通过观察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导入阶段想法设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观察, 从而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

例如, 在学习《优美的校园》这一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校园风光的图片,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辨认图片在校园中的具体位置。学生对于校园并不陌生, 但是在平时生活中可能对于校园中的某些细节观察并不是很到位, 因此学生会认真地观察图片上的信息提示, 联系自身的记忆来努力进行辨认。本来教师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来开展观察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再加上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 想要弄清楚图片上的地点到底对应学校中的哪些地方, 因此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 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二、布置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了能够使观察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开展观察训练之外, 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如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观察任务,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来独立完成,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便能获得一定的感知, 并学会独立自主地完成对美术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在美术学习中不能总是依赖教师的引导, 在适当的时候也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研究,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也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来进行观察, 能够逐渐地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并且让学生能够将这种良好的习惯和能力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如, 在学习《春天的畅想》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春天的景色, 并且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展现春天的美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认真地观察和研究, 对每一个与春天有关的事物都会留心观察, 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呈现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一样。有的学生重点观察刚发芽的柳树, 认为这是春姑娘来了的标志, 通过这一点绿意来展现春天的气息; 有的学生则观察到了地面上不显眼的小草, 在初春季节天气还不是很暖和的时候, 小草就顽强地露出了头, 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春天就是一个展现大自然生命力的季节, 因此绿意盎然的小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还有的学生从人们的活动中观察到了春天的气息, 在春天这个季节最常见的就是放风筝, 大大小小的风筝飞舞在天空中, 告诉远方的人们春天来了。这些都是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结果, 这样除了在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外, 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春天。

三、组织实践活动, 强化学生的观察认知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观察能力。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用武之地, 才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考查学生观察能力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可以以学生最熟知的地点或是事物为出发点, 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

例如, 在学习《我为校园添色彩》的时候, 教师可以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 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校园进行观察分析, 因为这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让自己所在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校园中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哪些地方是比较单一的、哪些地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这些地点, 然后自主设计美化校园的计划。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带着自身的真实情感去观察, 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11: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关键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正在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关键因素,智力资源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因此,当务之急,重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中枢,这五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动态的系统。因此,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培养。

一、观察力的培养

由于中学地理教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方式较其它学科更为全面,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直接观察和实验观察,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式都会被经常运用。在地理学习的感知阶段就应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可以熟练基本技能,还能提高感知能力。培养观察力的重点是:

(1)提高观察目的性:在观察以前,教师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程序。

(2)注意全面观察:观察对象越复杂越难以形成整体观念,教师要多加引导和示范,教给学生依次观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而概括区域特征的方法。

(3)善于对比观察:有些地理事物仅凭概念是难以真正区别的,应用对比观察可以加强理解和应用,如对于五种地形类型,利用图像同时显示五种地形类型,进行特征的对照和比较,要比只观察一种地形更容易感知和理解。

二、注意力的培养

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使注意力在各种事物中集中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培养注意力时应注意: ①适当扩大注意的范围,如观察”天山牧场”图片时,不但要注意羊群和草地,还应注意草地和林带的位置关系,才能理解高山草场的垂直分布。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褶被和断层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形态和成因,学生不好理解,若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和录像交替演示,不断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注意力得以保持。③难易要适度,环境要安静,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三、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在地理学习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于大量的没有亲历过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根据图像显示和语言文字描述在头脑中构造出形象,这是感知的结果,也是思维的起点。对于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要进行加工改造,构造出新的形象,进而展开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的主要途径是:①加强形象感知: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能够大量阅读地理景观图片,丰富地理表象。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先建立表象再接触概念,如讲解“什么是山脉”时,不宜直接给出概念,应该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具体的山脉图片或录像,使其能够想象山脉的特征,然而再归纳定义。②根据图像综合出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景观图片综合出区域特征或景观特征。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学生列出有关特征的条目,如对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可根据地形图想象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可根据景观图想象出“雪原冻土、林海茫茫”。③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针对一些有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教师不急于下结论。如对“大陆漂移说”,可先说明大洋两侧同种动物的分布,再引导观察各大洲的轮廓,接着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各抒己见,然后介绍魏格纳的学说,鼓励学生继续研究。

四、记忆力的培养

在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认知阶段,都应培养和发展记忆力。除了加强理解记忆等意义記忆,还应注意:①重视机械记忆:对于大量的地名、特产和数据,还需要机械记忆,通过反复再现和比较,尤其储存在大脑中。②充分应用联想:经过理解的知识容易记忆,如记住“秦岭—淮沙”就可以联想出冬季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等。③强化对关键特征的记忆:区分主次,重点记忆关键知识,如地球的经线很多,但关键的几条是本初子午线、日界线、西经20°线和东经160°线。记住这几条经线,就抓住了经度位置的关键。

五、思维力的培养

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是发展智能的核心和重点。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重,辨证思维和创造思维都能够得到发展。提倡自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究创新。自主学习过程的设计,应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刻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培养求异思维、多端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民素质看做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策略。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变知识教育为能力教育。这充分体现教育与时代的统一性,因此,教师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国家的重任,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实施者,在教学实践中,就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改进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智力,以迎合时代的脚步。

参考文献 :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8年7月

[2]《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篇12:培养地理观察智能教学反思

一、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一)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是新课标地理学科内容的要求

地理学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 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 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 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二)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学生能力培养的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下学材和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课程标准下教师拥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同样, 学生学习方法具有开放性特点, 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如学生要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学生还要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 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最终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是贯彻新课程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的需要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 引导教育者认识每一个人的不同智能优势,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全面开发人的智能,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杰出人才。“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 实施因材施教。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 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全面而准确的了解自我、定位自我、欣赏自我。

基于地理学科以上的特点, 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不同教法, 充分发挥优势智能因素, 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多元智能在地理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一) 地理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

学科, 因为地理学看到的不是一个单一的世界, 而是一个充满了多样性和变化性的大千世界。地理学有其自身的理论逻辑, 逻辑强调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也强调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发展的地理过程。所以, 可充分利用利用地理学的这一特性, 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如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提出:现象呈现 (大西洋两边海岸极度的相似和吻合) ;假说提出 (大陆横向运动的可能性) ;证据搜集 (大西洋两边海岸极度的相似和吻合;大西洋两岸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 这就是一个典型由观察到推理论证的过程。

(二) 地理学的地域性特征是培养

发展学生空间智能的无二题材。加德纳认为空间智能是指准确的空间定位、并把所知觉到的内容表现出来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正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学生所必须培养具有的。例如, 地图的判读, 如何把平面图在头脑转换成立体的、包含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心像;再如, 高中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等章节中, 涉及的“黄赤交角”和“正午太阳高度”及“顺时针”“逆时针”等空间概念的教学, 这些都是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的重要素材。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多元智能理论的统一性。

(三)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非常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中, 往往以小组为单位, 相互分工, 互相协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另外, 在相互协作中, 免不了进行交流与探讨;完成任务后, 要形成文字材料上交, 整个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智能, 又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

(四) 利用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发展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

篇13:地理教学中的空间智能培养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 视觉 空间智能 培养

地理教学对地图、示意图、图表、景观图等运用最为广泛和频繁。在教学中以"图形"为基础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会查阅图表和填图是"图形化教学"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的方法之一。空间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及其联系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基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本文仅就地理教学中视觉—空间智能培养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观察力的培养

一个有着丰富画面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一个直观的感觉,直观的手段可以留给学生深刻鲜明的印象,有助于激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由于中学地理教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方式较其他学科更为全面,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直接观察和实验观察、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式都会被经常运用。在地理学习的感知阶段就应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可以熟练基本技能,还能提高感知能力。培养观察力的重点是:

观察的目的性:在观察以前,教师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程序,如观察地图应该先定方向,后查比例尺,再看图例,然后才能阅读其他内容。

观察的全面性:观察对象越复杂越难以形成整体观念,如观察普通地图时学生常从兴趣出发,有的注意地名,有的注意地形,有的注意交通线,却不善于通过全面观察综合区域的总体特征。教师要多加引导和示范,教给学生依次观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而概括区域特征的方法。

二、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使注意力在各种事物中集中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较多,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阶段都应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三、想象力的培养

地理这门我们所熟知的学科有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空间智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间智能。地理想象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在这个技能上,我们对大自然有着非常卓越的理解力。但是地理是个非常抽象的内容,而且所包含的内容更是多种多样,形态万千。这为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和进一步地去分析运用带来着极大的难度。所以说,我们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建立充分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空间想象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深度。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想象力不仅是学习地理的动力源泉,更是地理科学赖以长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四、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力的培养和发展记忆对地理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最简单的例子是,能否记忆足够的地名,不但关系到地理知识的掌握,还直接影响着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认知阶段,都应培养和发展记忆力。除了加强理解记忆等意义记忆,还应注意:

重视机械记忆:对于大量的地名、特产和数据,还需要机械记忆,通过反复再现和比较,尤其储存在大脑中。

充分应用联想:经过理解的知识容易记忆,如记住"秦岭—淮河"就可以联想出冬季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等。

强化对关键特征的记忆:区分主次,重点记忆关键知识,如地球的经线很多,但关键的几条是本初子午线、日界线、西经20°线和东经160°线。记住这几条经线,就抓住了经度位置的关键。

五、思维力的培养

在这里我们首先来对思想的概念来进行一下讨论。客观而言,思维是我们对客观事物进行综合和概括的整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一些特殊的脑部活动,来逐渐或得到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一般来说,思维过程结束后得到的一般是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知,人们通过感性认知来提取总结得到理性认知。这个过程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所在。所以说,如何培养思维能力才是发展智能的重点和核心。

上一篇:《存货》随堂测练习答案下一篇:晚会节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