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策略

2024-05-09

情境教学策略(精选十篇)

情境教学策略 篇1

英语情境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利用真实的场景或在人为创设出的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所作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英语情境教学策略的要义是“美、思、情”。

1.“美”为衬托,情境之源。

1.1 运用美的教学内容,设置多彩情境的过程。

英语教材中那些诗歌、散文、童话、寓言,连同那些常识性的科普课文,都表现了美的人、美的事、美的境或美的理念。教学时,只有让学生感受形象的美、语言的美、行为的美,才能使他们从中领悟到伟人和英雄的人格力量、伟大精神;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其美,并为之感动,使之深深地烙印在幼小的心灵上,才能影响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潜在智慧的发展。教师教学中可以采取合作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参与语言实践。如在教学牛津版7B Unit 1:Welcome to the unit时,我先设计好表格,信息包括国名、首都、和主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等,让学生自由组成4~6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查询等手段收集信息并完成表格。然后各小组都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就本课词汇、句型、一般现在时进行问答活动,再让他们合作为每个国家制作一张卡片。卡片上画有该国标志性建筑,并用英文注明该国国名、首都和主要城市等信息,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做展示、汇报。

1.2 运用美的教学手段,设置多种情境形式。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图画、音乐,编排戏剧、小品等活动,将艺术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含蕴的美,让学生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和思维的轨迹。如:

课堂导入时运用英文歌曲创设情境,如在教7B Unit 5Welcome to the unit时,让学生唱Happy birthday to you导入;在单词介绍时运用图片、实物展现情境;在课文分析时运用角色演绎展现情境,如教7B Unit 5:Reading A Going shopping时,可请两位同学表演。一位当服务生,另一位演顾客;在听力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如8A Unit 6的Vocabulary是教有关天气词汇,在教学时,采用天气预报的录像导入课题,再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结合使用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投影片(有城市布点的中国地图),边听边让一名学生将画有晴天、雨天、下雪天等图标的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让另两位学生配合在黑板上记录城市天气状况,最后请基础较好的同学充当weatherman,根据以上信息复述课文。这样将音、形、义及地理知识融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运用美的教学语言,设置多维情境空间。

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再现了教材描写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或是利用学生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学生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如牛津版8B Unit 2 Reading A Welcome to Hong Kong,讲述的是香港迪士尼乐园。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几分钟利用多媒体放映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四大主题公园相关画面和英文解说快速导入,学生学得开心,课堂氛围也活跃起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语言文化知识。

2.“思”为核心,情境之魂。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情境教学设疑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欲望,让学生领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情境教学以“思”为核心,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学生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不懈追求的境界。

2.1 启迪想象,诱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指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和解决方法。如:在教牛津版7B Uint 1:My best friend时,我设计了一个Topic:When you grow up, what do you want to be and why?and can how you realize your dream?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许多学生举起手来,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而且很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2.2 归纳推理,凝聚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指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将思路逐步向一点收敛。方法有: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没有收敛思维作补充,使想象回到现实,发散性思维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成为空想;收敛性思维如果没有发散性思维作基础或者思维的发散水平不高,收敛性思维的选择就难以优化。

如“提纲挈领”式的小结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给出关键词,引导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全面准确地总结该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在学习了牛津版7A Unit 5 Reading A Award for bravery后,给出关键词(Zhang Hua, 25years old, helped...ou of, neighbour poured...over, put out, fire burnt hospital brave)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三言两语既巩固掌握了重点词的用法,又培养了复述概括能力。

2.3 设计训练,落实创新思维。

情境教育追求的不仅是在审美的乐趣中,有情有境地感知教材,而且在此过程中,竭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在优化的情境中,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易于突发表现出来,教师及时加以肯定、鼓励,使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训练需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变复现式的记忆为创造性的训练。在英语教学中,情境教育主张结合词语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引导运用修辞手法,丰富思维的形象性;通过篇章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有序性;在综合性的语言训练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通过想象性作文,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思维发展的过程,其创造才能在宽阔的思维空间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感受到了动脑创造的快乐。

如在讲授牛津版新目标8A Unit 5 Reading A Birds in Zhalong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自然风景与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水的照片进行对比,并展示给学生一幅动态的画面:垂死的red-crowned cranes,渴望得到拯救的眼神;这时屏幕出现了画外音“Help!I’m hungry!”然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应该怎么做,学生会争着回答:“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 red-crowned cranes!”通过这一场境的呈现,学生不仅了解了丹顶鹤和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还创新思考了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

3.“情”为纽带,情境之神。

情在境中,神似而不拘其形。情境教学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方式,需要老师创造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使学习过程成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思考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1 情景交融,共鸣入境。

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情境教育通过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琢磨、尝试、发现,缩短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为,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强化了感受,使他们对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起共鸣,如临其境。“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故事讲述、形象描绘、实物模型、动作模拟、表演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景,让学生交际,给学生以最大的想象空间,教学效果甚佳。

3.2 师生交融,真爱入境。

融洽师生关系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教贵情深”,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桥梁和润滑剂,所以教师应采用积极的情感教学,以“情”感化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学生产生不怕犯错、敢于求异、敢于发言的良好学习心态,注重做好以下三步。

3.2.1 帮助学生树立自尊意识。

教学中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需要,排除来自外界的各种消极影响,学会自我调整,以自己的不断进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承认。

3.2.2 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

教学中要注意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需求,不偏爱优等生,消除学生紧张和焦虑的心理,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到语言学习中。

3.2.3 换位思考,与学生达成情感共鸣。

平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绝不能动辄批评、训斥,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和体谅学生的情感,用自身的言行感动他们,使他们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拉近师生的距离。

3.3 生生合作,友情入境。

生生合作的友情主要体现在小组活动,学生间相互帮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带动基础差的一同进步,基础差的学生有更多理解新材料的机会,进而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合作学习方式如下。

3.3.1 互问互答式。

此教学方式的展现形式是竞赛,各小组成员可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互问互答,最终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点拨,在学生问答活动结束后,通过引导,归纳总结。

3.3.2 讨论式。

教师结合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开展group work:小组成员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教材中、网络或从实际生活中证明自己的观点,再小组分工提供观点、记录讨论,最后向全班阐述,教师则在各组间走动,提供咨询或帮助。

3.3.3 采访式。

其教学形式是一种两人之间或两人以上进行的面对面的交谈形式。采访者通过不断地向被采访者提问,从对方回答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被采访者在听清、听懂对方提问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迅速反应,提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小组活动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情境中相互切磋,你提问我回答,你讲错我纠正,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学会互补,学会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同学们在相互交流、讨论的人际情境中,逐渐懂得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性。

总之,以“情”为纽带,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既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又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手段。情感这一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有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有诱惑力,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并且在和谐相助的情境中,促进学生爱学、乐学,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逐渐懂得了爱,懂得了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种亲、助、和的人际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又丰富了人际情境。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法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既可以营造出轻松自然的学习气氛,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让英语学习变得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教学中,要注意到难易程度适中,按学生的掌握程度设计情景;所设情景要紧扣所学内容,避免盲目追求情景教学。无论从英语学习,还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或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情景教学法都无疑是一种可取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教育研究, 2002 (3) :68-73.

[2]施娟月.浅析英语探究性学习.黑龙江教育 (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 2008 (06) :30-31.

创设朗读情境教学的策略 篇2

四年级组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既是一种语言的能力,又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地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

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创设情境朗读,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境创设即通过声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读者、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情境创设易调动感情、点燃激情。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好的调动感情,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作为理解文章。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对一篇文章(尤其是一些感情色彩较浓的文章)理解透彻,知文意、识文理、悟文情,就必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亲临的氛围中,走进作者心田,领悟其内心情感。

二、情境创设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模拟表演等手段来进行情景创设的。有些特别的文章,我们只能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境。通过想象创设情境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形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膊,读出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这样,情景创设在朗读教学中就显得很有必须。朗读既然如此重要,那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呢?创设情境式朗读可以运用图片、影像。

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充分利用图片为学生朗读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让图片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悲伤„„一同用最丰富的情感语言去赞美他们、歌咏他们、思念他们„„

1、教材中的配图。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色彩鲜明,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可以充分利用它们为学生朗读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使观察与朗读相得益彰,让这些插图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悲伤„„一同用最丰富的情感语言去赞美他们、歌咏他们、思念他们„„如《颐和园》的课文插图,分别有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三幅插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图片,接着自读相关文段,再图文结合朗读,甚至可以让一个同学准确流利地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欣赏图片,从而加深对作者笔下描写对象的认识。

初中科学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篇3

教学情境是指学科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教学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它的作用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能够提供学生学习的有效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发展和认知特点,把一定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某种认知情境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在有利条件下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达到教学有效性。

一、利用真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境化”的课堂教学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意味着情境创设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以真实的生活实例为基础,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如在“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以下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 1:( 游戏) 用手拿住两张纸张,相隔3~ 5 厘米,当你对准它们中间吹气,两张纸张之间的距离将发生什么变化?

情境 2:( 动画展示) 1912 年秋季的一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轮之一“奥林匹克” 号正在大海上航行,离它100 米左右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很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与它平行疾驶,突然,小舰一个劲地向“奥林匹克”号冲去,结果两船相撞。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情境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科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从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是生活经验情境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二、利用生活常识和实验创设提出猜想建立假说的情境

科学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科学源于生活,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科学原始现象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重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科学”与“生活”的桥梁。

例如1, 在教学《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时, 刚好是星期四上午第一节,我一进教室就展开调查:早餐吃了吗? 分组回答后我当即取出刚从食堂买来的两个肉包,并倒上一杯开水,请未吃早餐的王刚同学上来把这两个肉包吃下去。当他津津有味地吃下去后,我突然抛出问题:肉包中有哪些营养物质?两个肉包现在“旅游”到何处了? 它们是如何 “旅游” 的呢?如此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体验,教室里顿时一片讨论热潮。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板书:肉包的消化与吸收?尤其是这个问号画得很大,而且是彩色的。于是学生情绪高涨地围绕这个主题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小结时我将“肉包” 二个字改成了 “食物”,就结束了本节课。因为学生已能自主地将“肉包”换成“菜包”、“萝卜包”进而是其他任何食物,无须教师再多言了。

三、科学课堂“情境化”教学时应融入情感教学

情感性是情境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维度, 情感性是指教学情境应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良好的情感教育对学生优秀的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非凡的功能,在有血有肉的学习情境中,知识、思维与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事件中,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仔细甄别与筛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 如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教学中可以以一个真实的“女大学生救丹顶鹤的故事”作为整节课的一个课堂亮点,播放 《一个真实的故事》MTV ,设置问题情境, 以真实感人的事件震撼学生, 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学生观看 MTV 时,适时提出问题: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只丹顶鹤, 牺牲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值得吗?

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学中也可以引进可可西里的故事。走进可可西里:可可西里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原始而又完整的生态环境之一。作为我国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可可西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周围没屏障,地势高峻,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这里气候寒冷,常年大风,最冷温度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空气稀薄,气压偏低,氧气稀薄。亲近藏羚羊: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我国特有物种。藏羚羊不同于大熊猫,它是一种优势动物。只要你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是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它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你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令人痛心的是,自1984年以来,藏羚羊遭到了最残酷的猎杀,因为在它身上长着最优质的羊绒。

特别当学生读到是因为藏羚羊的身上有着世界上最优质的羊绒,才回遭到人类疯狂的屠杀时,他们震惊了,他们开始担心藏羚羊的生命前途了。他们幼小的心里有了这么的判断:生命的价值。

“情境化”的习题, 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解答,不再感到枯燥、厌烦、有压力。通过对习题的解答, 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使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释生活、 社会和自然中的现象,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悟科学思想和方法,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情境化”科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种有效性的科学教学模式。新课程科学标准下的科学教学,我们应重视“情境化”,研究“情境化”。

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策略探析 篇4

一、贴近日常生活, 推进初中地理教学

众所周知, 生活是理论得以实践的最好的地方, 也是给予我们最多启示和教育的地方。生活是我们的教科书, 也是我们的优秀导师, 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好像没有根基的树木。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活即教材, 生活即知识”的课堂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将课堂教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特别是要注意结合所学区域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的气候特征, 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在的地区, 交流教学范围内所涉及的地区、地形、地貌、气候、气象等内容, 进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气温”这部分的教学知识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扮演天气预报的播音员, 结合本地的气候情况, 播报当天的气温情况。通过创造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回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 作为本课程讲解的开篇, 能让学生很快熟悉和记住该堂课的课程内容。关于空气的温度, 人们经常使用摄氏度 (符号:℃) 表示气温的高低。比如, 在北半球, 陆地和海洋的最热月份不同, 陆地是7月, 海洋是8月, 最冷月份也不同, 陆地是1月, 海洋是2月。再如, 一天的最高气温, 一般14点左右是最高的, 日出前后的气温最低。人们把最高与最低的气温差值称为“气温日较差”;把最高与最低的月平均气温差值称为“气温年较差”。在温度相等的等温线密集之处, 其温差特别大, 而在稀疏之处, 其温差相对较小。

二、充分利用模拟场景和先进设备增添地理学习的趣味性

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先进的教学设施能有效地推动教学活动。在初中地理中, 由于知识涵盖范围广, 内容多样, 使得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为此, 教师可以将地球仪、铁塔模型以及金字塔模型等教学设备搬进课堂, 在课堂上全面展示地理课程中所讲解到的名胜古迹, 使学生对授课的课堂内容有个比较感性的认识。在展示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文风情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讲解自然灾害时, 教师可以利用电脑模拟特效, 将海啸和地震的发生情况演示出来, 以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灾害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实物模拟演示或模型演示, 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自然现象的演变过程, 并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去感知和体验, 让学生通过对演变过程的观察和发现, 促进他们研究和学习, 以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这样运用:如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做个记号, 当然你可以使用一个红色的圆贴纸标示, 再将一张硬纸板掏出一个与地球仪大小相同的圆形的洞, 然后套在地球仪中间以区分地球日夜的分界, 再安排一个学生站在某一个指定的位置上, 由其头表示出太阳的位置, 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知道昼夜是如何更替变换和长短是如何变化的。这种操作模式, 不仅学生能够参与互动, 加深理解, 并且简单可行, 容易推广。

图像再现可以促进学生对现实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讲解关于“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一些周边的不同国家的图片或者视频展示出来, 比如通过播放音乐《俄罗斯郊外的晚上》, 学生能够对俄罗斯有个大概了解;通过播放日本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的有关图片, 学生可以了解到日本最繁华的地方, 再加上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以及北九州工业区等工业区图片的展示, 能够促进学生了解日本经济的发展。

三、教师的教学技巧和语言组织要恰如其分

在现代化的初中地理教学环境中,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仅靠高端科技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高超的教学技巧。为此, 教师在授课时应主动积极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 同时规范标准化的语言, 提升自身的语言修养素质, 通过使用严格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 做到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服务。同时, 教师也要扮好引导者和启迪者的角色,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有技巧地设问和引导, 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

小学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5

教学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半,也是教师困惑的地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大多由命题论文,老,旧,虚拟,战斗现象组成,并不罕见。主要原因是教师不能创造有效的情境,指导写作方法,学生缺乏对生活事物的认识,缺乏写作兴趣。

写作心理学研究指出:文章必须经历材料文本双重变革的过程,即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变成观念或情感,然后这个概念 或情绪成文字。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写作的现实生活,客观的东西不会出现在物质基础的变革之前,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客观的东西留在人的心灵记忆中。没有外观,意义和文字只是被动的水。不同的物体在人类的心灵中不是在同一个层次,同样的外观在人类的大脑中不是完全凝固不变,经常冷漠和被遗忘。因此,表示存储的质量与写作的质量直接相关,创造有效的上下文是丰富学生心智的外观。

因此,我尝试用经验成分教学的环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情境体验组成教学是基于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科学中有效创造一种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外表丰富。在此基础上,教师随后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教学和语言表达的组成,思维发展,气质等,结合指导学生写一个个性组成。使学生能够深化对生活的理解,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第一,创造有效的情况,丰富学生的外表

一个特定的生动情境设置,可以导致学生亲密和新鲜,动员学生兴趣,提供想象力,协会和猜想的空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观察和写作。

当我教实验论文类Mobius Circle。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给学生一个谜题新闻界达成发言权。离开出版物,也留下了组成的最实用的功能的文章,留下组成最能调用冲动来刺激写作功能。老师和家长的精彩评论,甚至可以添加学生组成的课堂体验,然后使用计算机布局,伴随插图和花边,最后打印,第一批论文,发送到手的每个学生。

七,从阅读到岳读,丰富精神体验

最直接和方便的诱导体验的方式实际上是阅读。事情是复杂的,我们不可能经历一个一个,通过阅读和其他手段来了解社区,了解别人,是另一个重要的方式来体验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阅读平台进行阅读和写作,使阅读和写作相结合。阅读的范围广泛,允许学生阅读古代和现代着名,可以让学生阅读他们的同学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发挥语言阅读的作用。而且有意识地在文本上阅读了一个有选择性的扩展和链接,并交换,诵读,评价等形式的学生进入岳读。这是更有益的学生去 读书,使阅读孩子意识的行动,成为孩子快乐的选择。

试探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策略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满堂串讲;忽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领悟情感;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等。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有趣,形象变得鲜明生动,情感更加真切动人,意境更加宽阔感人,所蕴含的哲理更加耐人寻味。那么,怎样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我们常说课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应该走向生活。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所学的文章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文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教读课文之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结合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和现象展现出来,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描绘的生活画面,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目的、选材、布局以及语言的运用,这样才能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更深层次地领悟文中的“真、善、美”。比如,在学习文章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好课前观察、体会,让学生依情而学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便学文时的理解和运用。以《我的教师》为例,我先问学生他们心目中教师形象是怎样的,然后拿学生所说的与我做比较,自我剖析,自我批评,接着引入本课:我们今天跟随课文认识一位好老师,同学们可以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思考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好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希望赶紧阅读,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可见,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熟悉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出于这一认识规律。比如,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置情境的:装满水的透明玻璃缸当作小河,白色小盒作船,还有橡皮泥大象及若干小石子。以这些模拟的实物来演示曹冲称象的过程,创设了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可操作情境,不仅突破了课文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个难点,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精神,教学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自选商场》课文的认字、学词这一环节中,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出示了文中的牛奶、面包、铅笔、尺子、毛巾、书籍、作业本、洗衣粉、火腿肠等学习生活用品。学生看到物品之后,兴致被调动起来。接着,我让学生给精美物品贴标签、分类。在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又快又准地贴出了物品相应的名称。这时,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就不再只是符号的记忆,而是表象的记忆。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诗画同源,文与画也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使课文更具体、更形象,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面对图画,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图文融合的创造性。另外,在利用图画使情境再现时,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和启发,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并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感情地讲述出来,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

在学习《浪花》一文时,我精心设计了图画: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几只海鸥在天上自由的飞翔。蓝蓝的海面上,不时地激起朵朵浪花。金黄色的沙滩上散落着贝壳、小虾。画面中的出现了一个小女孩,笑呵呵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学生看到了这幅图,完全被画面上的情景吸引了,并饶有兴趣地学习起《浪花》来。在读到浪花悄悄地瘙痒了小女孩的小脚丫时,我随机选了一个小朋友模仿画中情景去“瘙痒”了图画中的小女孩的脚丫。这时,大家都像画中的女孩一样开心地笑起来,情感上得到了共鸣,课堂气氛活跃,朗读上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最终,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图文美,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能放松大脑,激活大脑活动,激发灵感,容易接收新的信息,对回忆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利用音乐渲染语文教学情境,把音乐和语言文字有机结合,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观潮》这一课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过,更无法体会那种景象的壮观。在学习“潮来之时”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声音,想像当时的磅礴气势,然后让学生结合想象默读文中描写的片段,谈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课文。

五、营造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总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都有自己的阅读个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个性化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思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他们读出个性。如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在明确了文章主题:父亲是要“我”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之后。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像石榴一样的人?只能选其一。”学生开始讨论,很快分成了“石榴”和“落花生”意见相反的两派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教师点拨,学生真正理解了文章立意: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同时,对于学生特有的看法、想法,我并没有一票否决,而是重于引导。最终,学生在此次辩论会中各抒己见,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教学,情景作文,策略研究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面临畏惧写作、写作兴趣缺乏等问题,使得很多教师深感苦恼。情境作文教学是借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既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提升写作水平。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兴趣,写作难

很多小学生的作文都是言之无物,没有实际的内容,都是东拼西凑连句成章的,导致文章空泛、单调枯燥,没有真情实感,写的作文千篇一律。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无话可说,导致学生丧失了写作的热情,久而久之还产生了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此外,学生写作水平不高也因为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当,小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也受学生自己语文素养积累多少的影响,所以在时间紧张的课堂作文教学中,学生根本不能得到有效的写作信息,致使写作水平不高。由于应试的要求和升学的影响,教师靠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学生写作频繁却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最终导致学生写作疲劳,写作兴趣不高,甚至厌烦写作。

(二)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教师对作文教学的不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大部分教师对于作文教学很模糊,只是依靠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授课,作文的命题随意性大。教师对作文教学中的不重视也表现在作文几乎排除在教学计划外,在讲课的时候教师没有认真备课,随手拈来一个题目就安排学生写作,或者只是简单讲点零星的写作技巧,教师对于作文教学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规划,更不了解学生的真正写作水平,这样就使学生对作文写作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二、关于情境作文教学

(一)情境作文教学的含义

情景作文教学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写作能力,巧妙地将作文教学与语言表达、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作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后,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用心感受周围的生活环境,使写作变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促进学生的作文创作能力。一个真实丰富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有强烈的语言表达欲望,从而发挥写作能力,创作出优秀的作文。

(二)情境作文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产生与特定情境相符合的心理,引发主动阐述的兴趣,激发大脑活动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作文课堂效率的提高。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作文教学,会导致思想落后、缺乏个性、想象力贫乏等,这会极大地阻碍学生作文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情景作文教学不仅可以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也可以关注学生的成长。

3. 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费尽心血学生却写不出好的文章。情境教学不仅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也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重担,使教师轻松教学。教师在作文的教学中要优化作文指导过程,树立作文教学的信心,提升教学的能力和作文教学的效率。

(三)情境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1. 创设真实的情境,情境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创设的一种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情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展示教学内容的任务,也肩负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担[1]。创设教学情境主要讲究真实,只有真实的情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所以教师要选取真实的情境,符合作文的主题,使学生能够驾驭情境,写出最真实的作文。

2. 教师可以进行模拟创设,讲究形真。不可能所有的情境都是真实的,教师可以借助其他的设备和手段来创设情境。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先进的网络资源进行情境的创设,提高课堂的效率。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经验,教师要善于辅导学生的兴趣点,有效有针对性的使用。

3. 创设有趣的情境,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游戏的情境,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天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加强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观察力和体验,并最后综合成文字。 教师要根据作文的要求有效的创设情境,使作文教学变得有趣、有效。

三、情境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情境作文教学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很多教师仍然不重视情境作文教学,没有一个系统的情景作文指导规范,教学准备不充分,进而影响情景作文教学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教学任务分析的不认真,教学目标不清晰,在情境作文的教学中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另外教师对学生情况分析的不到位, 千篇一律的情境作文教学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教师对作文过程指导不充分

情境作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不真实导致学生认知的偏颇。很多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充分,只是随心所欲、简单的创设,这样的情境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情境融入程度不够时,教师要进行启发式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观察,促进学生进行思考。

四、结语

试探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篇8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我们常说课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 应该走向生活。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所学的文章都离不开现实生活, 否则文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在教读课文之前,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 结合实际,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把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和现象展现出来, 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描绘的生活画面, 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目的、选材、布局以及语言的运用, 这样才能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进而更深层次地领悟文中的“真、善、美”。比如, 在学习文章之前, 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好课前观察、体会, 让学生依情而学文,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以便学文时的理解和运用。以《我的教师》为例, 我先问学生他们心目中教师形象是怎样的, 然后拿学生所说的与我做比较, 自我剖析, 自我批评, 接着引入本课:我们今天跟随课文认识一位好老师, 同学们可以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 思考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好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希望赶紧阅读, 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可见, 联系学生生活, 创设熟悉的情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百闻不如一见”, 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正是出于这一认识规律。比如, 教学《称象》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置情境的:装满水的透明玻璃缸当作小河, 白色小盒作船, 还有橡皮泥大象及若干小石子。以这些模拟的实物来演示曹冲称象的过程, 创设了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可操作情境, 不仅突破了课文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个难点, 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精神, 教学效果非常好。

又如, 在《自选商场》课文的认字、学词这一环节中,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 我出示了文中的牛奶、面包、铅笔、尺子、毛巾、书籍、作业本、洗衣粉、火腿肠等学习生活用品。学生看到物品之后, 兴致被调动起来。接着, 我让学生给精美物品贴标签、分类。在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 争先恐后, 又快又准地贴出了物品相应的名称。这时, 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就不再只是符号的记忆, 而是表象的记忆。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诗画同源, 文与画也是相通的, 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 可以使课文更具体、更形象, 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面对图画, 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 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图文融合的创造性。另外, 在利用图画使情境再现时, 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和启发, 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并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感情地讲述出来, 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

在学习《浪花》一文时, 我精心设计了图画:蓝蓝的天空, 飘着朵朵白云, 几只海鸥在天上自由的飞翔。蓝蓝的海面上, 不时地激起朵朵浪花。金黄色的沙滩上散落着贝壳、小虾。画面中的出现了一个小女孩, 笑呵呵的, 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学生看到了这幅图, 完全被画面上的情景吸引了, 并饶有兴趣地学习起《浪花》来。在读到浪花悄悄地瘙痒了小女孩的小脚丫时, 我随机选了一个小朋友模仿画中情景去“瘙痒”了图画中的小女孩的脚丫。这时, 大家都像画中的女孩一样开心地笑起来, 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课堂气氛活跃, 朗读上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最终, 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 理解了课文内容, 领悟了图文美, 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能放松大脑, 激活大脑活动, 激发灵感, 容易接收新的信息, 对回忆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 利用音乐渲染语文教学情境, 把音乐和语言文字有机结合,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 《观潮》这一课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过, 更无法体会那种景象的壮观。在学习“潮来之时”这部分时, 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 倾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声音, 想像当时的磅礴气势, 然后让学生结合想象默读文中描写的片段, 谈自己的体会, 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课文。

五、营造情境, 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 他们都有自己的阅读个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 允许学生个性化地解读作品, 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思考。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阅读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 让他们读出个性。如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 在明确了文章主题:父亲是要“我”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之后。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如果让你选择, 你会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 还是像石榴一样的人?只能选其一。”学生开始讨论, 很快分成了“石榴”和“落花生”意见相反的两派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教师点拨, 学生真正理解了文章立意: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同时, 对于学生特有的看法、想法, 我并没有一票否决, 而是重于引导。最终, 学生在此次辩论会中各抒己见, 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总之, 情境教学将人的情感、意志、兴趣、人生观等因素重新定位, 构成了全新的语文教学, 并且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 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摘要: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其内容远远超越于一本教材, 学生的视野也延伸到课堂之外。那么, 怎样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究。

初中科学“情境化”教学策略 篇9

一、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情境化”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发展和认知特点,把一定的教学内容融入某种认知情境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在有利条件下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有效性。

1. 利用真实生活的实例设置“情境化”的课堂教学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意味着情境创设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以真实的生活实例为基础,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如在“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以下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1:(游戏)用手拿住两张纸张,相隔3—5厘米,当你对准它们中间吹气,两张纸张之间的距离将发生什么变化?

情境2:(动画展示)1912年秋季的一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轮之一“奥林匹克”号正在大海上航行,离它1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很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与它平行疾驶,突然,小舰一个劲地向“奥林匹克”号冲去,结果两船相撞。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情境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 利用生活常识和实验创设提出猜想建立假说的情境

科学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科学源于生活,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科学原始现象的设置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重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平台,而且架设了一座联系“科学”与“生活”的桥梁。

例如,在教学《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时,刚好是星期四上午第一节,我一进教室就展开调查:早餐吃了吗?分组回答后我当即取出刚从食堂买来的两个肉包,并倒上一杯开水,请未吃早餐的王刚同学上来把这两个肉包吃下去。当他津津有味地吃下去后,我突然抛出问题:肉包中有哪些营养物质?两个肉包现在“旅游”到何处了?它们是如何“旅游”的呢?如此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体验,学生们讨论异常激烈。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板书:肉包如何消化与吸收?尤其是这个问号画得很大,而且是彩色的。学生情绪高涨地围绕这个主题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小结时我将“肉包”两个字改成了“食物”,就结束了本节课。因为学生已能自主地将“肉包”换成“菜包”、“萝卜包”进而是其他任何食物,无须我再多言了。

3. 科学课堂“情境化”教学时应融入情感教学

情感性是情境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维度,情感性是指教学情境应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良好的情感教育对学生优秀的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凡的功能,在有血有肉的学习情境中,知识、思维与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事件中,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仔细甄别与筛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如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学中可以以一个真实的“女大学生救丹顶鹤的故事”作为整节课的课堂亮点,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MTV,创设问题情境,以真实感人的事件震撼学生,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学生观看MTV时,适时提出问题: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只丹顶鹤,牺牲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值得吗?

可可西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对于初一学生,他们对这片土地很好奇,但是他们缺乏一定的了解。当他们从老师的课堂上了解到这信息时,无比高兴,对可可西里充满着热情,他们真想自己到那片土地上看看。可可西里的故事很吸引人,也很感人。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也被称为“美丽的少女”。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向往。

可可西里引人注意的是那里有着命运坎坷的藏羚羊。当学生了解到如果人类不去打扰藏羚羊的生活,不去枪杀它们,它们就能在那里生活得自由,生活得好好的。

这里不只一次让学生体会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明白了藏羚羊的生理特征,对藏羚羊强大的生命能力感到骄傲和羡慕,激发他们喜欢藏羚羊,同情藏羚羊。

特别当学生读到是因为藏羚羊的身上有着世界上最优质的羊绒,才会遭到人类疯狂的屠杀时,他们震惊了,他们开始担心藏羚羊的生命前途。

二、在科学教学中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应有“情境化”的思考

编导“情境化”的科学习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编导一些以真实的科学、生活和社会现象为依据的习题,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自然、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体验问题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举几例说明。

例1.听听自己的声音: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出来。你认为播放的声音和你的声音相同吗?为什么听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声音,会觉得不像是自己的声音,而听别人录下的声音却很像?

此题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及听觉的形成,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会很感兴趣地解决它。

例2.小明是位喜欢观察和思考的同学,冬天,家里经常开空调,每次开启空调时,总发现电灯要暗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此例联系常见的生活实际,若要正确解答,则需要把家庭电路中的线路和用电器简化成串联电路的“模型”。通过此类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科学模型的能力,提高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境化”的习题,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解答,不再感到枯燥、厌烦、有压力。通过对习题的解答,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不断地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生活、社会和自然中的现象,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悟科学思想和方法,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情境化”科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种有效性的科学教学模式。对于新课程科学标准下的科学教学,我们应重视“情境化”,研究“情境化”。

参考文献

[1]崔金赋.情境教学的功能及运用原则.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0, (3)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耀村.初中科学——情境题.探索题.应用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情境教学策略 篇10

情境创设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写作教学中,它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即围绕作文命题,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营造写作氛围,目的在于酝酿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在生活观察和学习积累中获取的先前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投入写作氛围中,达到“辞以情发”的效果。

以“春游”为题材的命题作文,虽然属于老生常谈,但仍然有很多学生笔下的“春游”如流水账或生搬硬套读之乏味,要改善这一现状则可借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在课堂上营造旅游氛围,调动学生对旅游过程的生活观察,从而激发写作兴趣。

一、情境渲染,调用先前知识

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看,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先前知识基础上的。先前知识是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的,包括日常生活与学习获取两大途径。其中日常生活知识的积累主要源于学生的观察和感官体验,而学习知识的获取主要源于阅读积累,两种方式所获取的先前知识都储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当外部环境条件适宜,能够对学生的大脑产生足够刺激时,这部分记忆就会被激活,比如声音、味道、影像、感觉等。这些外界信息如同唤醒记忆的信号。

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作文命题时,会不由自主地搜索记忆中储存的先前知识来解构命题。也就是说,教师可通过外部环境刺激,有目的地释放刺激“信号”,引导学生调用与命题相匹配的“先前知识”。因此,写作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课前导入,以帮助学生调用先前知识。

在以“春游”为题的作文中,生活观察的积累派上用场。教师在课前导入时,先播放一段关于风景的视频剪辑,最好以本地景点为主,并包含了解说的内容。以此作为开场,将学生的思绪带回旅游的记忆中。当然,为使学生进一步沉浸其中,也检验一下整个教学设计的效果,可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都去过的风景区,有哪些自然景观,尽量鼓励学生讲出最为喜欢的景物、景色。还可鼓励学生回忆旅游过程中记忆犹新的事件,通过事件来回忆沿途的风景,也不失为一种引导方式。

二、抒发感受,保持投入状态

对于小学生来讲,写作是一个展示个人才华、激发创造力的平台。而缺乏想象力是作文的致命伤,尤其在写景作文中,想象力直接影响学生对景物的情感迸发,会使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学生在写作中也会心生厌烦,很难保持投入写作的状态。

但想象力多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感迁移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以“春游”为题的习作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即通过外部教学手段和启发教学等方法,营造相似景观来渲染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在浏览经历中搜集感受并形成文字。比如学生在描写春天郊外的景色时,要描写“菜园”的勃勃生机,全凭记忆难免有遗漏之处。教师运用采访本市种菜大户的视频,剪辑其中菜园景色的一段播放给学生,借此来营造与学生记忆中相似的场景,以唤醒学生的记忆,引导学生移情换景,投入写作状态。

还有一些景物在描写时,可通过观察来激发学生的先前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观察之余记录内心感受,通过整理观察笔记勾起回忆与感受,并将这份内心感受运用于写作当中。如学生描写春天的风拂过脸颊的感受时写着“风吹过小树,小树变绿了”,尽管运用了拟人手法,但读来仍然感到有几分生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到户外感受春风拂面,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在写作中,学生将切身感受迁移到文中的“小树”身上,又写道:“风吹过小树的脸颊,无数叶子露出了嫩绿的微笑。”学生通过实践再来描写的景色,较之前缺乏真情实感时有了明显改观,不但景色生动而具体,学生内心的感受也在写作中迸发。

三、切换视角,写作文思奔涌

小学生作文是从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绘儿童眼中的世界,因而情感比文理通顺、逻辑严密等标准更为重要。尤其在接触“春游”题材的作文时,有些学生可能写出的作文较为死板,或生搬硬套,或缺乏生活和真情实感。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对生活观察不细致;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中没有考虑读者的感受。

在实际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迁移,可突破思维定式,另辟蹊径,引导学生以推销旅游景点的角度展开写作。以教材中的范文为例,范文中规中矩地描写了“村南头大池塘”的春景,并按照空间顺序展开,有“油菜田”、“桃树”和“桃园”等主要景色;而范文二同样是描写这些景色,运用了推销旅游景点的视角,作者以第一口吻写出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通过朗读两篇范文,发觉范文二的文字更具吸引力,且写作思路更通顺。说明范文二的作者对春游的生活观察更全面。作者通过切换写作视角,使作文结构按照自己的情感抒发来编排,在写作中文思奔涌,读之情感满溢。

上一篇:嵌入式发电机控制器下一篇:CT引导下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