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 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

2024-04-09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 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精选11篇)

篇1: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 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

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

内蒙古乌海市第五中学 沈果梅

摘要: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成为一名新型教师,教师就不能只关注自己教,而要引导学生主动学。

关键词:提升问题意识 深挖自主学习意识 激发兴趣 积累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素养 重视诵读 加强课外阅读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想当好课堂上的“主持人”,耐心地倾听,恰如其分地点拨,较好地与学生互动,教师就不能只关注自己教,而要引导学生主动学。

“学则须疑”,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初一学生刚入学时,凡有学生就生僻字、词提出疑问,我绝不轻易回答,而是重教他们查阅字、词典的方法,要求他们自己动手查阅字音、词义。第二天课堂上全班展示查阅字、词成果。目前,学生基本养成了查阅字、词典的良好习惯,也达到了我设定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语文基础教学的目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一开始,可能发现不了问题,这就要教师启发他们的思维,给他们创设问题,布置要解决的任务。我在课堂上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结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题目文字顺序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很多同学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当我提出疑问,学生思考后,略有领悟,并有了许多种答案,经过一番研究和讨论,最终理解了作者热爱济南,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也体会到语言大师用词的准确与凝练。

在启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我还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比较充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学生的回答有偏差,我也不简单粗暴地打断他们,而是引导他们,逐步理解课文,努力营造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我还注重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告诉他们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老师就认可。用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的话说就是“要不怕出乱子,真让学生学。”

兴趣是收获之源,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方式和伙伴来研读课文,也是我在阅读教学中作的一个尝试。在初一第一学期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段落进行研读,由于有权决定自己爱学的、能学的。学生们的兴趣大为提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贯彻了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基本理念。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而中学阶段正是积学储宝的黄金时期,在教学中,我还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学习,强调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初一第一学期,我布置了“四个一”的常量作业,即每人每天写一个字,一个成语,一个名言,对一个对仗句或造一个仿句造句。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边积累词汇,边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我逐步引导、分析后,作业中竟然出现了许多齐对、佳句。如“明月松间照”的对仗有“烁星夜空滑”,“笔落惊风雨”的对仗有“书起震山川”,“大漠孤烟直”的对仗有“星辰孤月幽”。

随着学习的深入,初一第二学期,我对常量作业又做了一番改进。要求每节课由一名学生讲解一句名言。老师结合课文或社会生活当堂给学生一个话题,要求将话题题内容写成不少于200字的随想。且可以在一个话题作文之后,向同学提问,让同学们谈感悟、谈启发、谈收获;由于语念的实质就是感性中暗含着哲理,直觉中积淀着思考。因此,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外部言语信息与内在的相关生活体验相激相合,学生的积累加厚,知、能、情、志不断重组,语言也得以不断发展。渐渐地,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就可以不假思索地自由表情达意,写出得体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大大增强了语感。像段学峰同学的片段作文《小草》:春天,冰雪刚刚融化,许多娇贵的花,还躲在温室里,不敢走到外边来。而小草却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从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调皮地伸出一个个嫩绿的小脑袋……带来了春天的信息。

本学期,在训练学生写话题作文时,我还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想话题、留话题,并自己设计一段恰当的导入语或延伸语。经过多次训练,学生积累加厚,语感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得以发展,渐渐学生留的话题或富有启迪、或耐人寻味、或新颖或实用…….更难得的是,学生们自己设计的引导语非常简炼恰当。

诵读是培养语念的必要途径,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唐代诗人杜甫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也说: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要想运用好语言,就要有良好的语言积淀。且不说我国古代许多文学大家的成就都得益于少时的诵读,就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原本学矿业、医学的他,不也是由于少时在三味书屋中摇头晃脑的诵读基础上而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吗?可见,诵读对于人一生的语言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诵读这一环节。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外,我还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美篇章、诗歌及文段。

当然,语言学习还离不开课外阅读,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10分钟的课外书,一至两个月读完一本名著,同时要做好作者卡片、字词库、精彩点击,读后感四个部分的读书笔记。这样,在欣赏-分析-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既调节了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构成,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后,我要在教学上继续扬长避短,不断充实、完善自我,适应时代发展,成为一名新型教师。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改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于年河、许建中,《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河北大学出版社。

篇2: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 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

不到两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生活让我感受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概念的教学比较难,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定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更加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及时的反思。例如作为高中数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函数,它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函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函数教学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方法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演绎等,这些都对学生以后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函数概念的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重点,同样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函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在初中时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于高中学习函数具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是学生对于函数的概念往往停留在一些具体的函数比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这些具体的函数上,对于具体函数概念如何定义往往是比较模糊的。

教材中在引入函数概念时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寻找三个例子的异同点,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函数的定义。但是我通过实际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观察了这三个例子后容易发现三个函数的不同点也就是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函数,而对于三个例子的相同点学生不易发现,因为集合这一概念学生刚接触还不能很好地与我们的集合概念联系起来,这时我觉得需要我们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然而我教学时没有很好地一步步引导,而是直接告诉这三个例子的相同之处,之后又听了师傅的课,发现他在处理这一点上很不错,他并没有将三个例子放在一起讲,而是引导学社观察每一个例子,对每一个例子都进行具体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集的理解,从而给出函数的定义,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的处理,我想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更容易。

引入函数的概念后,对于函数概念的具体讲解更是一个难点。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这三个要素,因此在讲解函数这一概念时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对于定义域,从学生熟悉的自变量x入手,即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就是定义域,再次提及集合这一概念。对于值域,学生熟悉的应变量y入手,将应变量换为函数值这一概念,即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就是值域,在讲解值域时学生容易将它与数集B等同起来,由于当时我上课时没有提及这个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映射的概念时出现了疑问。课后我反思了下,我觉得在将值域与数集B的关系时,要设置几个具体的函数,同时结合函数定义中的“任意一个x都有唯一的y与之对应”这一规定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些。对于对应关系f,我觉得比较抽象,学生一开始不易理解f,这时应该再次结合教材引入中的三个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在对函数三要素有了初步的理解后,因为f(x)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表达式,需要向学生强调这个符号的意义,与f乘以x进行区别,举个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f(x)的意义。然而我发现通过一个具体函数讲解f(a)的意义,比如f(x)=2x+1,f(1)代表x=1时函数的值,学生对于一个具体的数值很容易理解,但是当具体实数变为字母抑或是一个具体的表示式时学生又不理解了,这是从学生的作业中反应出来的。这不得不使我反思,该如何更好地设计这一环节,我觉得问题还是出现在对于函数概念的讲解还不够到位,学生的理解还不深入。通过实际教学发现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概念不容易。

篇3:关于高中政治复习教学的点滴思考

一、高中政治学中习学生较容易出现的遗忘状况

1.障碍性遗忘

障碍性遗忘是指时间距离较长而引起的记忆被抑制和被遗忘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般是教师的复习课与新课讲解间隔较长, 并且学生自己没有及时复习而引起的。还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 新课的教授过程中, 学生没有自主探究, 形成比较浅层次的记忆, 并且有些学生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无法进行自主学习, 对是否能够记忆所学知识也不甚关注。

2.缄默性遗忘

缄默性遗忘是指学生能够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理解, 但是不能用专业术语进行表述, 只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释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得分较低, 如若不能及时纠正, 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以上两种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记忆遗忘障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可采用反思教学来改变。

二、反思教学, 注重合作与探究, 有效进行复习教学

1.反思基础知识, 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

高中政治教材上展现的都是比较基础的知识, 教师负责将这些知识尽全力教授给学生。学生能否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在解题的时候进行灵活运用。考试命题者针对教材上的同一知识点进行不同题型、不同角度甚至不同层次的考查, 学生要提高解题质量就必须充分掌握各个基础知识点。教师可在复习的过程中, 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教材上的知识,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知识。同时, 教师可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 反思知识点与各种题型的试题之间的联系。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题目终究离不开教材上的知识点。题目也是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巩固基础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及查漏补缺的目的。

例如, 教师提问:社会上是不是流行人民币的数量越多越好?为什么我们国家不发行更多的纸币?那样的话很多人手中就有更多的钱了, 就可以购买更多的东西了, 对不对?学生们纷纷回答:不对, 因为纸币的发行量是由流通中的货币的数量来决定的;不可以, 人民币发行得太多, 会引起各种商品价格上涨, 那样钱就不值钱了, 没有什么用了。

教师通过提问, 让学生对所学的“纸币的发行量”问题进行反思, 还可对“纸币与货币”、“纸币与人民币”等相关知识进行回忆, 并用专业术语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答。

2.将反思融于复习教学中, 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亦是如此, 比如知识点记忆不全面、考试心理素质不强、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应对考试等。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可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有效总结和反思这些问题, 让学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去纠正。比如, 针对卷面书写情况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在课后比较轻松的氛围下与之交谈, 并拿一些卷面书写比较整洁的同学的卷子作为参照, 如此一来, 学生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改正。

篇4: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纵观古今,凡在教育上有所建树者,都是热爱读书之人。

一、语文教师要做个读书型教师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璀璨辉煌。《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叫人爱不释手,“四大名著”、“十大悲剧”使人乐而忘餐,《四书》《史记》《通鉴》《聊斋》令人击节赞叹,孔孟老庄屈原曹雪芹更让人高山仰止。这些传统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到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心灵变得宁静,待人接物变得平和,心胸更为宽阔,人生变得丰富而幸福。

除了传统文化,西方名著也让我们视野开阔,头脑清醒。巴尔扎克的批判精神,卢梭的忏悔意识,托尔斯泰的博爱心灵,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更让人难以忘怀。夏洛蒂·勃朗特清纯独立自主的个性,爱德蒙·唐泰斯的爱憎分明,郝思嘉的复杂与执着。读西方名著,让我们对人性、人生以及社会有了深度的理性思考,感受到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敬爱生命,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精神,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

有了中外名著的积淀,课堂上,我们给学生讲上善若水,讲浩然正气,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最难的是认识你自己,讲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讲胸怀比天空更宽广……

二、确定语文教育的宗旨

要谈语文教育的宗旨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宗旨。《大学》开门见山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语文教育也不能偏离这一宗旨。语文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做好中国文;还要充分发挥其“促进人的发展的主渠道作用”,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做出其应有的贡献。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语文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该是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以保证每一个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

语文的学习,在培养学生考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以热爱之情感受语文之美,以敬惜之心对待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以使命之责认识语文之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侧重中国名著,忽视西方名著的给养。中国就传统而言,孔子的仁爱进取精神,孟子的浩然正气忧患意识,老子的自然无为,庄子的任性逍遥,屈原的执著求索,司马迁的秉笔直书,陶渊明的情系田园等等,一直到现代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些民族的瑰宝,我们确实要继承并发扬。

而西方,从古希腊的哲学到中世纪的基督教,从人文主义到启蒙思想,从浪漫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从意识流到荒诞派;也需要我们去借鉴去学习去吸收,让古今中外的精华,一齐绽放于语文的课堂,要让学生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放手去拿。

四、让阅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现在,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我要说,语文这一学科在传播知识文化方面举足轻重,语文课堂就应该变成阅读的课堂。

可实际上,为了学生考试成绩,我们往往在学生刚刚读完一篇文章,没来得及思考感悟的时候,将一篇篇经典美文肢解得七零八落,什么结构与作用,主人公性格分析,放在框架中的文章,如同美丽的少女,让学生只看到残缺的肢体,根本感受不到少女的灵气与婀娜,她的一颦一笑,她的明眸皓齿带来的浮想联翩。我们不敢也不舍得将短短的四十分钟还给学生,往往是一讲再讲,满堂灌,本该琅琅的读书声化作读题的声音,本该静静的阅读,感受书中的智慧与完美时,却让学生皱着眉头地读一篇篇科技说明文,唉声叹气的划着红线。

篇5: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 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新课程所阐述、倡导的全新理念也如春风吹满校园。而理论唯有通过实践方能长青。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能否体现新理念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完成理念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到底怎么上?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现就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可是一旦为其不可,缺其不行,那也会将其引入一个误区——教学过程自动生成,教师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因为没有了教师的.板书示范,学生往往在书写过程中丢三落四,师生间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的亲和力下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必须合理恰当。要有必要的板书示范,制作课件也切忌哗众取宠。应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让数学自身魅力放出光芒。不仅于此,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师生互动,动静分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变得敢讲了,能讲了,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课上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活跃的氛围里,却常忽略了对教学本质的追求与探索。诚然,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尺度,要动而不乱,动静分明。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并指正错误之处,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指明纠正错误的方法,在实质上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和无言的感动。动而不乱,动静分明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教师要做一名好的导演,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好的导演,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激发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难点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拓展。做到难点突破,就好像一个导演在拍摄现场的解说一样,语言精练,方法巧妙。习题配备典型,解题方法多样,授课形式多变。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要给学生思考空间,要讲求艺术地问,让学生在一问一点拨中豁然开朗,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四)创设情境,在课堂中体味人文精神。“情景教学”是一种十分美丽而又特殊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为之感动,产生共鸣。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尽快进入问题的情境的角色之中,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趣味。同时,“人文精神”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更是新课程理念下广大教师的“崇尚”和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时尚”,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拥有心灵的自由。融数学文学、美学、哲学于一体。事实上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影响下,情景教学,人文渗透已经成了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程序。但,凡事需要把握好度,要自然而享受,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煞费苦心去创设情境,有些内容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亦会得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样,人文精神的渗透,也应该是自然的流露和水到渠成的展示。过分依赖于此,难免会掩盖数学原本的光彩和生色。

人道是唯有自然的才是永恒的!

孟子曰:教亦多术也!

篇6:初中作文教学的点滴做法论文

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之功。其中学生的“写功”尤为关键,我认为写功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字写得好;另一方面就是文章写得好。“写”的能力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难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们的作文教学,进而喜欢作文,让学生从应试作文等功利性写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如下思考。

一、言之有物,抒之有情

鼓励学生写生活的真实,培养学生真实为文的品行,这是治疗学生“作文难,难成文”的首选良药。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又无不需要诉说、表达。就让学生在作文中倾诉吧!在写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到有兴致、有信心。当然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完美,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良莠不齐,教师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即使较差的作文,也要发现且抓住其中的一些闪光点,进行适度表扬,使他们对作文逐渐产生兴趣,增强信心,就不会再把写作文当成苦差事了。

二、开阔视野,积累材料

学生厌烦写作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不知该写什么,虽冥思苦想,搜肠刮肚,还是没有内容可写。于是有人为了应付差事,只好编故事,抄材料,凑字数。这样写出的.作文,其质量是可想而知的。如此写作文,当然是很苦的事情。不知该写什么,是因为学生缺乏生活素材。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积累材料。

三、从课文中挖掘作文材料,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经验

篇7:数学教学工作的发展点滴论文

一、认真钻研教材

在备课之前首先认真读《新课程标准》,它就是我们以前的教学大纲。知道整个初中数学要学习哪些内容,哪些要学生了解的,哪些内容是要学生理解,哪些内容又是要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的。教材的编排体系,指导思想,这对我们备课提供了依据,熟悉教材内容,知道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在备课时可适当调整内容顺序。如果有时间最好把高中教材了解一下,知道哪些内容是学生还要继续在高中学习的,那就是重点内容,而且也是中考重点,哪些内容已经是小学学过的,总之做到自己心中要有数。

二、认真备课,精心准备

1. 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只要把教材钻研得比较透,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如,上起课来得心应手。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对教学和学生学习有很大帮助。

2. 重视集体备课,把自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怎样设计教法,怎样教,提出来。让大家发表意见,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发挥集体和力量,集思广益。

3. 全面了解和分析所教学生,根据所教学生状况,确定什么内容上什么课型,上到什么深度,选取什么题给学生讲,什么样题给学生当练习题。

4. 选题一定精而且要有代表性,选深了大部分听不懂,影响情绪,讲简单了又无味,没有代表性,可能漏掉知识点,起不到示范作用,选题很重要,需要提前做了准备。

三、认真上课

充分把握45分钟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

1. 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认为一门学科,学生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三个因素:兴趣、付出的精力、所花费的时间。而兴趣,则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情的首先前提条件,没有兴趣,他连做都不想做还谈怎么做得好?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中生年龄比较小,稳定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好玩、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浓厚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怎样才能使他们有了学习兴趣。①建立平等的地位,像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主动找他们谈心,适当进行家访,这些工作不能认为是班主任老师的事,课任老师也要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力求排除他们对化学畏惧的心里压力,走进他们的心理和他们作朋友。②课堂气氛要轻松愉快,要有精神。如果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我会用眼神或有意放慢说话节奏来提醒;如果学生比较疲惫时,我会讲一个笑话或做一个活动,来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不能把课上得严肃呆板,让学生害怕学习还产生恐惧心理。

2. 认真上课

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课型要多样,不要每个内容用一个模式,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再练习,我会根据不同内容,确定课型。①自学课,内容较简单用前面知识类推能得出的。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学,通过题型检验掌握情况。②逐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练习课:练习课很能培养学生能力,上练习课时选学生中错得多,而且好成绩理解较困难的讲、大部分根据学生水平分层次安排习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轮流讲,学生害怕讲不出来和讲不好,所以他们会认真钻研。

3. 关注差生、培养优生

上课时,要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人人都能学,人人都有收获,关注差生,适当降低重心和难度,对学习困难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学困生好比公路上的老爷车,速度慢、毛病多,这种车子如何平稳行驶,那就是让他们在比较平坦的道路上行驶,坡度大了,只能是颠簸更加利害甚至会抛锚,学困生也一样,问题多,处理不好你无法正常上课,更不说提高成绩,所以对他们降低要求,难题做不起,千万不要打击他们,否则就会让他们失去信心,找他们谈心,不断鼓励他们,增添了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感觉到每个人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要轻意的放弃。

我分析了每个学生成绩状况,提出了一帮一,自己找一名小老师,原则是,成绩优异的帮助中等生,中等生帮助学困生,讲一些不懂的题,检查一部分作业完成情况。对优生要严加要求,既不能打击他们,更不能让他们狂妄和骄傲,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对他们提更高要求,适当给他们出一些课外题思考题;培养他们的能力,扩大视野。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老师在讲课时,哪些内容该记在书上,哪些该在课堂本子上演算都作了规定,课堂作业必须都应检查,他是检验课堂效果最有效的途径。每一次作业后及时纠错,每一次测验试卷保存好,定期检查,作为本期期末的复习资料,每期完成结束后装订成一本,用于复习使用。而且试卷上对于第一次做错的题作好记录,复习时特别认真对待这些题,重点复习。每一个同学要有一个改错本。

四、听课吸取营养

多听课,吸取别人经验,每个老师上课都有闪光点,老教师在处理知识结构,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联系值得学习,但年轻教师亲和力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上都值得学习,多听别人的课会使你受益匪浅,请别人来听你的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会使教学艺术不断提高。

五、正确恰当地使用现代教学工具

篇8: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意义

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上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水平。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信息技术课很感兴趣, 学得很好, 那么他将来就能学好计算机技术,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要配备有专门设备的教学环境, 也就是计算机教室。在讲课的时候, 教师不但要讲清楚基本概念, 而且还要进行实际操作, 所以每一节课都要合理分配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的时间。因为学生是坐在计算机跟前听课, 当教师在讲理论知识的时候, 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心思一直放在计算机操作上, 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课, 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在计算机教室里上课, 还涉及计算机设备的管理问题、微机房的卫生问题、安全问题等。尤其是设备的管理问题, 有些学生, 不仅不爱护设备, 甚至还故意破坏计算机设备。总的来说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 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明确分清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主体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主体, 是指以教师主导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学习,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网络人之间相互都可以取长补短, 互通有无。信息技术课更能发挥分组协作的优势, 实现分组教学的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甚至网络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对完善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完善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全人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教学活动的个体是自由平等的,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平等协作的关系, 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都是开放发散的。网络将给予学生完美“地球村”的体验, 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信息的广阔与纷繁芜杂, 体验到世界文化的广泛与魅力, 个人生活、自由的人际交往赋予学生更深妙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 信息技术课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发展的社会情境。

四、稳定灵活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其他的帮助, 利用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去获得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去获取知识。

我上课的教学模式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模式, 它既相对稳定又相对灵活。说它相对稳定, 是指教学模式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形成, 有一定的组织和操作程序, 它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这样学生会慢慢适应、慢慢接受, 找到规律。说它相对灵活, 是指人是教学模式中最活跃的因素, 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的形式也就灵活多变了。

在通常教学过程中, 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生活中的实际现象, 提出学习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也会在我的启发下逐步发现问题, 我会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与此同时引导他们拟定完成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或者实施方案。将问题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 利用学习资源借助一定的情境, 产生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 对任务进一步剖析, 并从中发现新问题。

由于问题是纷繁复杂的, 完成任务所需的新旧知识及其工具也是多样的, 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难以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选择适当有用的信息。这时, 我会创设任务情境, 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参考方法和网上相关资料的位置等, 为学生完成任务指点迷津, 积极引导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否具有高度缜密的思维、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巧妙娴熟的问题解决技巧, 直接影响到问题能否高质量地解决。“三人行必有我师”, 实践证明: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 将会更好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 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此, 我们提倡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 让他们通过小组进行协作讨论、共同交流, 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还必须及时、耐心、正确地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 并适当对其成果加以点拨,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积累

一般课本上所讲到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普遍存在了。我在信息技术课的理论教学中大多采用类比的方法, 让学生直观感受, 使得一些生涩的计算机专用名词, 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头痛, 反而会通过这些对比, 加深了的对知识的印象,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提高了教学效率,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灵活多样的,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一定积累了更加丰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 在讲到用Excel统计数据的时候, 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析为例, 如何统计考试成绩的总分和平均分以及每门课程的总分和平均分, 单科优秀排名等等, 通过联系实际问题, 大多数学生就会对它感兴趣, 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去做, 甚至还会提出教师也没想到的问题, 久而久之也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 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大胆改革, 认真总结教学经验,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使其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加合理。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篇9: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

【关键词】提升问题意识 深挖自主学习意识 激发兴趣 积累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素养 重视诵读 加强课外阅读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想当好课堂上的“主持人”,耐心地倾听,恰如其分地点拨,较好地与学生互动,教师就不能只关注自己教,而要引导学生主动学。

“学则须疑”,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初一学生刚入学时,凡有学生就生僻字、词提出疑问,我绝不轻易回答,而是重教他们查阅字、词典的方法,要求他们自己动手查阅字音、词义。第二天课堂上全班展示查阅字、词成果。目前,学生基本养成了查阅字、词典的良好习惯,也达到了我设定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语文基础教学的目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一开始,可能发现不了问题,这就要教师启发他们的思维,给他们创设问题,布置要解决的任务。我在课堂上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结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题目文字顺序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很多同学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当我提出疑问,学生思考后,略有领悟,并有了许多种答案,经过一番研究和讨论,最终理解了作者热爱济南,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也体会到语言大师用词的准确与凝练。

在启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我还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比较充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学生的回答有偏差,我也不简单粗暴地打断他们,而是引导他们,逐步理解课文,努力营造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我还注重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告诉他们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老师就认可。用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的话说就是“要不怕出乱子,真让学生学。”

兴趣是收获之源,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方式和伙伴来研读课文,也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做的一个尝试。在初一第一学期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段落进行研读,由于有权决定自己爱学的、能学的。学生们的兴趣大为提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贯彻了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基本理念。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而中学阶段正是积学储宝的黄金时期,在教学中,我还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学习,强调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初一第一学期,我布置了“四个一”的常量作业,即每人每天写一个字,一个成语,一个名言,对一个对仗句或造一个仿句造句。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边积累词汇,边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我逐步引导、分析后,作业中竟然出现了许多齐对、佳句。如“明月松间照”的对仗有“烁星夜空滑”,“笔落惊风雨”的对仗有“书起震山川”,“大漠孤烟直”的对仗有“星辰孤月幽”。

随着学习的深入,初一第二学期,我对常量作业又做了一番改进。要求每节课由一名学生讲解一句名言。老师结合课文或社会生活当堂给学生一个话题,要求将话题内容写成不少于200字的随想。且可以在一个话题作文之后,向同学提问,让同学们谈感悟、谈启发、谈收获;由于语念的实质就是感性中暗含着哲理,直觉中积淀着思考。因此,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外部言语信息与内在的相关生活体验相激相合,学生的积累加厚,知、能、情、志不断重组,语言也得以不断发展。渐渐地,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就可以不假思索地自由表情达意,写出得体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大大增强了语感。像段学峰同学的片段作文《小草》:春天,冰雪刚刚融化,许多娇贵的花,还躲在温室里,不敢走到外边来。而小草却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从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调皮地伸出一个个嫩绿的小脑袋……带来了春天的信息。

本学期,在训练学生写话题作文时,我还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想话题、留话题,并自己设计一段恰当的导入语或延伸语。经过多次训练,学生积累加厚,语感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得以发展,渐渐地学生留的话题或富有启迪、或耐人寻味、或新颖、或实用……更难得的是,学生们自己设计的引导语非常简练恰当。

诵读是培养语念的必要途径,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唐代诗人杜甫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也说: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要想运用好语言,就要有良好的语言积淀。且不说我国古代许多文学大家的成就都得益于少时的诵读,就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原本学矿业、医学的他,不也是由于少时在三味书屋中摇头晃脑的诵读基础上而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吗?可见,诵读对于人一生的语言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诵读这一环节。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外,我还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美篇章、诗歌及文段。

当然,语言学习还离不开课外阅读,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10分钟的课外书,一至两个月读完一本名著,同时要做好作者卡片、字词库、精彩点击、读后感四个部分的读书笔记。这样,在欣赏—分析—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既调节了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构成,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后,我要在教学上继续扬长避短,不断充实、完善自我,适应时代发展,成为一名新型教师。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改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 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历来备受师生重视。学生怕写作文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有些人一碰到写作文就唉声叹气,甚至垂头丧气。学生这样硬着头皮写出来的文章难免在语言、结构、思想、甚至书写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师为之批改起来也并非易事。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批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启迪学生的主体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优化作文批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下面关于作文批改的点滴体会,与同行们一起交流。

一、作文批改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

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如对待一篇写得平平淡淡的文章,某一句写得好,某一词用的准确,可在其下面画上醒目的红圈,并写上一个“好”字,外加一个“!”号。此外,对写得好或写不好的句子应作出眉批,最后结合全文写出总批。这种批改方法不但耗费教师较多的精力,而且不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批改除了改正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文批改,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不怕写作文,会写作文。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有时在学生的习作上批一句“有进步”、“有创意”、“写得不错”或仅仅一个“好”字,学生接到后往往会为之一振,甚至喜气洋洋,从而激发了写作兴趣,萌发写作的欲望,如果老师能详细、具体批改,找出作文中写得好的在哪里,怎么有创意,学生就会很有兴致地研究老师批改过的地方,也会研究自己的“杰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篇学生作文,即使有一些缺点,但毕竟是学生的一番心血所在,只要是学生认真写出来的,里面总有可以肯定的地方。如有的作文内容无新意,但语句还通顺,有的作文语言一平谈,甚至有病句存在,但内容真实,感受真切等。这些都是“闪光点”,都是老师要着眼寻找的地点,批改有表扬、鼓励性的评语,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励。

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作文,教师在批改时更要认真,切忌简单从事,使用“杀伤性”批语。如有的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看到文题不恰当或开头不马上点题,就挥笔写上“乱写,不合要求”;有的教师常用“为什么不按老师的要求来写?”、“层次混乱”、“内容空洞”、“没有中心”等,把批语变为批评的语句,使学生不仅不明白写错的地方,而且使学生的心“凉”了下来,产生“害怕”心理,要写作文头就“痛”,学生的作文能力无从提高,老师批改作文的辛勤劳动要为伤害学生“写作兴趣”的凶器。这样就收不到批改的效果。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当然要多写多练。然而学生写得多了,老师要是每一篇都精批细改,必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教师钻研教材,学生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于是我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作文(已互批互改)收上来,浏览一遍,写上简单的评语,把重点放在评讲上。如有位学生在《中秋之夜》中写到:“中秋之夜,我们一家坐在院子里赏月,月亮宛如一个碧玉雕成的大玉盘,月光如水,把院子里的一花一草照得清清楚楚,夜幕上的星星眨着大眼睛,仿佛在与月亮媲美„„”既然“月光如水”,星星怎么可能“眨着大眼睛”呢?这显然是学生凭主观臆想的。虽然这位学生文句优美,但是其内容不真实。于是我只是划出作文中应该改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修改。

二、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要因人施批,同时要详略得当

老师在考试、竞赛、检查等工作中,对作文的评定坚持同一标准是正确的,也是公认的。这样才能公平、公正。但在平时的练习中,因为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用单纯的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估、批改学生的作文,肯定会打击一大部队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认为作文批改应该有所侧重,因人而导,因人施批,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作文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如,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作文,应侧重语白的表达,先过好语言关,再逐步提高。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作文,批改时应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写作的方法、修辞的使用、立意深刻等。作文批语只有这样有所侧重,因人而异,针对性强,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作文批改要有启发性,要“授人以渔”

俗话就:“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作文批改正是要“授人以渔”,通过老师的批改、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出学生的写作潜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写的作文哪些为什么不合理,哪些为什么错,如何改正等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病句、错别字的批改,最好老师不要单纯地一一改正,而应指出错在哪里,再让学生自己改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以后就不再出错,写作上的修改也如此。

如小红同学在写题为《美丽的校园》时,其中有这样的描写:天下着牛毛小雨,校园里几棵高耸的木棉树,满树的绿叶衬托着朵朵红花,更显得雄伟„„。我则在她的作文后面写上这样的批语:“小红同学,你的记叙条理清楚,语句优美„„但文中写到满树绿叶衬托着朵朵红花似乎自然规律,才是好文章”。这样的批语,肯定了小红同学的作文好的地方,也指出其不足的地方,留给她有思考的余地,让她倍受启发。

启发性的批语要中肯、诚恳、亲切,让学生乐意接受,愿意思考,达到修改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作文批改要多管齐下,及时注重评讲

注重评讲,就是尽可能多地增加评讲的次数,同时在评讲中多花些心思。有些老师评讲时只针对全班总体情况讲个大概,其实这正是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注重评讲,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及时地“扬长补短”;只有注重评讲,在评讲中多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之后,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迸发出更大的写作热情。我的做法主要有:

1.多用鼓励口吻,消除写作恐惧感。在评讲课上,教师应以鼓励的方式、口吻、心态去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爱。学生写作能力差,不仅仅是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差,关键是他们对写作没兴趣,他们怕写作文,遇到作文便头疼,无论教师的批改多么细致,学生要是不想听,那就等于零。于是我提出一套方案。分别挑出优秀生和后进生代表的范文,在班上朗读,然后一鼓励的口吻鼓励学生,唤起他们的热忱,让他们找出文章中使用优美的词语、描写生动准确的语句,若找不出就看文章的立意或结构,总之要在他们的文章中找出可以表扬的东西来,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作文也就没有恐惧感了,从中也使他们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用什么样的语言,能使文章生动,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2.群策群力,分批评讲。采取这种做法,教师应事先把全体学生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毛病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分批评讲。教师将这些片段交给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评品一篇文章,如第一类文章逻辑思维有错误,第二类前后不呼应,第三类语言啰嗦、不简洁,第四类词不达意等等,然后找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发言,大家评过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这种方

2法的优点是: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家的智慧共同找出大家存在的问题,并很好地给其他同学以借鉴,且直观、及时,让大家以教师的角色参与到作文鉴赏行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章鉴赏水平,同时又能警戒自己在写作中不要犯这些错误。

3.巧用“面批”,“冷热”结合。一个班级里面,总有一些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同学,他们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及同学的羡慕,久而久之难免会骄傲自满,笔端轻狂。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及时使其清醒、冷静,这便是所谓的“冷”。如以为学生在《小议“社会现象”》中写道:“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特权阶层鱼肉百姓,正如杜甫所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篇文章辞锋犀利,语言过于偏激,思想也片面,必须给予严肃的批评。为此我利用课前几分钟找来该同学,告诉他:“你这篇文章立意有误,不要陷入政治思想的盲区,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来看,小片的乌云难道能永远遮住太阳的万丈光芒?不能以偏概全啊!”在下次作文交上来时,这位学生重写了一篇观点正确的文章,并在后面附了一张小纸条:“老师,您的批评让我的头脑恢复了清醒,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您的教导使我真正懂得‘文章之道,立意是本’的道理,这使我受益匪浅。”我很高兴看到这个思想不成熟的孩子慢慢地走向成熟,他获得了作文和人格上的双重发展。当然,指出一篇好文章中的不足的地方也是一种“冷”,只有在这个“冷”的过程中才能够锤炼出更华丽的文章。而对于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应该“冷则热之”、这类学生由于基础差,早已失去了写作的信心,因此应该对他们加以适当的鼓励。我经常利用课后的一点时间,对某一学生进行“面批”,从很小的角度挖掘其“闪光点”,如某一句写得好,某个标点用得准确,给予表扬,绝不吝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后再提出应该改进的地方,最后鼓励他们。这样能在亲和融洽的气氛中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暖暖的关怀,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指正,从而对写作有了更大的兴趣。

学生经过构思,动手写完作文上缴,往往总在等待着老师将评价结果反馈,老师应抓住这点心理,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作文的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的写作热情得以持续,对自己的“杰作”能及时总结,从而提高写作的能力,如果学生上缴的作文迟迟末归,学生自己淡忘写作的印象,老师再好的批改、讲评的效果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作文的及时批改十分重要。

五、开展分类互评,事半功倍

当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写作的技能要求要进一步提高,鼓励和激活只是手段,作品评价效果的提升才是目的。因此,使用适时恰当的批改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在不挫伤积极性的情况下,愉快地接受写作能力的提升训练。按照新课标“„„交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的要求,我尝试有目的地将学生的作文按题材类型分组,然后组织同类内容的作者开展交流活动,让他们切磋互评。实战证明此法减轻老师的评判压力,又使学生在作品交流评价中,亲切了解自己作品的优劣,有利于取长补短,切实可行,效果显著。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的互改,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方法。写自己的,批改别人的,很显然一举两得嘛。一方面能让老师从倚叠如山的作文堆中解放出来,作文批改的周期也大大地缩短,起到及时反馈的作用,也让老师有时间钻研教材教法。另一方面,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和积极性,也培养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同时,学生在批改别人作文的时候能够吸收他人的长处,比尔的短处也可成为其前车之鉴。再者,学生用自己的腔调为同学批改,可能更容易被理解接受。以上这种做法实行之前,教师要先讲解详细要求,明确修改步骤:

①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病句的修改,语句的增删,以改为主,适当眉批精彩语句、3修辞下圈线标出。

②文章标题的衔接与段落之间的连贯性、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的运用,阅卷的感受等以眉批为主,适当修改提示。

③批改者写出修改总评,打出评分建议分。一般来说,本文侧重点是否落实,主旨是否正确、立意是否新颖、取材是否典型、切题是否紧密、详略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完整巧妙,过度是否自然、语言修辞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有趣等。以下是一些作文互批互改的设想与尝试。

1.一对一式。即每人负责批改一本。要求批改者认真对作文中出现的毛病——纠正,大至篇章结构,小到词句标点进行全面诊治。批改者细心修改,被改者虚心求教,这对双方都有益。

2.一对多式。即教师挑选写作水平较高、鉴赏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批改,这种批改形式相对准确、到位,教师也能够放心。

3.多对一式。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可以四人一组,每个小组负责批改一篇作文。相互传阅,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争辩,最后统一意见,哪些地方值得肯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并且应该怎样修改。这个过程能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学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在争论答辩中发展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通过以上几种批改后,再交由老师批审,而教师在批审时,除对有明显不当的批改加以纠正外,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六、个别开展面批,做好培优转差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只能依据学生上缴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写作的初衷,构思的过程等无法了解,因而老师对作文的批改无法批到该学生的心坎中去。

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写作能力较高和写作水平差的个别学生,我采取较流面批的方法,尊重学生的写作思想,再给予评价、点拨、指导,收到较好的批改效果,也大大鼓励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另外,作文批改还可以通过详略结合、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放开思想,大胆尝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勤于实践,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作文教学充满活力和乐趣,才能提升学生作文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要从头抓起,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形成制度。

篇11: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点滴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思考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推广和深入人心,语文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新课改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受高孝命题形式的影响,教师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而忽略了对文章写作技巧的赏析和人文精神的感悟。本文浅谈我对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课堂教学结构涣散,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不但使教师失去了教学的热情,更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荡然无存,它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古代文化的精髓需要后人好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交际、交流的工具,了解其遣词造句的方法和规律,同时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吸取前人留下来的丰富的人文思想的精髓,从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汇集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意志品质,它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哲学、军事、教育、科学、文学与艺术等各个方面,所以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本可以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社会、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艺术和科学中的美,继承传统文明和进步思想,让他们从中得到德的提升、知的充实、美的熏陶、情的滋养。但面对残酷的考试,语文课上成这样似乎有点“中听不中用”。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考点主要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其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命题形式以客观题为主,除了句子翻译,其余都是选择题。从考查内容上看,从“词”到“句”到“文”,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了,但实际上考查的重点还是在“词”和“句”。两个选择题、三个句子翻译总赋分16分,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写作的鉴赏,或者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观点等的把握,即对“文”的掌握,仅仅在最后一个选择题里能够体现出来,分值是3分。于是,更多的教师选择了规规矩矩翻译字词句,一字一句,逐层过关,力求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至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挖掘和艺术技巧的品鉴,都简单地匆匆带过。于是,血肉丰满的文章被支解得七零八落、索然无味,不仅学生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教师讲课的激情也在这一次次的“打磨”中消失殆尽。学习文言文是需要语感的,排除语言运用的实践,文言文的语感只能来自大量阅读的积累,但这绝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刻板、生硬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所能替代的。当文言文从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变成了一堆冷冰冰的语言文字的“零件”时,学生还会有多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今天的文明、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明与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却着眼于词语教学,这种有“言”无“文”,没有灵魂的教学是违背文言文教学的真正目的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到底该怎样进行?笔者认为,第一要崇尚科学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上明确规定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其目标定位是“读懂”。什么是读懂,笔者看来,学生读过了一段文言文,能够知道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够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就是“读懂”,‘毕竟我们的学生不是专门研究古汉语的大学生,更不是专门与古籍打交道的专家。文言文阅读,理解词语是基.础,但目的绝对不是要记住和运用这些词语,如果我们只盯住考试,重“言”轻“文”,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就完全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本真。第二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这样才不会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人“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词句的翻译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第四要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更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育教学是一个有许多环节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过程。教学和考试无疑是其中关系最密切的两个环节。教学不能只为考试,但也绝不能无视考试。要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当然还得在文言文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命题侧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不要仅仅着眼于某个具体的实词或虚词的解释,即使有,也应降低难度,减少分值。文言文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还是文化的载体、文章的典范,学习文言文必须关注“言”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因此,考查应该更多着眼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二是考查形式以主观题为主,减少选择题。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选择题往往不能非常客观地反映出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真实水平。选择题分值大、题目多,更增加了这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不仅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更能排除一些偶然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笔者认为探究性、开放性的题目都是文言文阅读题可以尝试的题型。除了传统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断句、对作品中人物思想性格、作者态度观点的探究,或者是写作技巧的赏析都是不错的题型。三要降低句子翻译的标准和要求,以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为准则。

文言文翻译不一定要字字落实,在词语的解释、句式的调整上应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把握大意,句子流畅,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就可以了。这样减少了学生的得分障碍,更减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和厌烦情绪。

当然,矫枉过正,“弃言从文”也是要不得的,毕竟,“言”是基础,无“言”不成“文”。最后还要降低文言材料的理解难度,真正体现“浅易”要求。虽然前几年的《教学大纲》和现在的《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高中生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因为对“浅易”没有、也无法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所以试卷上的文言文往往并不浅易,有些文章不仅是学生难以读懂,就是教师,如果不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都难以完全理解,这样的试题无疑失去了考查学生的意义。

上一篇:材料分析题复习资料下一篇:紧张的十分钟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