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点滴思考

2024-05-02

高中数学教学点滴思考(共6篇)

篇1:高中数学教学点滴思考

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点滴思考

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点滴思考

——观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经典力学》有感

[摘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对麻省理工学院Walter Lewin教授的《经典力学》的精彩实验教学片段思考,提出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思路:利用实验作为载体,让实验回归物理课堂,让实验丰满物理课堂,让实验延伸物理课堂。[关键词]:实验教学;现状;麻省理工学院;精彩片段近来诸如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级的高校在网络上公布了他们一些公开课,吸引了国内的大量学生甚至公司白领学习,很多人在学习了后,有这样的感叹:国内的高中大学白学了!高中大学的物理课堂就是死水一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笔者也抱着学习的态度认真观看了麻省理工学院的Walter Lewin 教授所讲授的《经典力学》。这也促使我对现在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了点零星的思考。

物理学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和基本结构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方法,它是物理知识的源泉,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探索和论证都离不开实验。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新课程教材在设计方面也突出了实验探究的地位,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探究实验。那么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需要怎样的实验教学呢?

1、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从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程式化实验”——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像现代工厂的产业工人一样操作,去获取教师(或书本)所要求得到的实验数据(或实验结果)。虽然学生动手,但是一单纯的机械操作为主。

“试题实验”——学生用笔“做实验”。教师编制大量的实验试题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挫伤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使得实验教学在应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本人曾在一堂实验课中问一位不动手做实验的学生为什么不实践,他回答说:“反正还是要做题目的,结论书上都有。”更在一次教师交流活动上,一名教师说:“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

“多媒体实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资源的共享,一些原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被教师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来展示,美其名曰“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2、Walter Lewin 教授《经典力学》课堂的几个精彩片段 2.1.1片段一:第一讲《十的力量》

Lewin教授在开篇中主要介绍了单位和量纲分析的概念,Lewin教授在介绍完力学基本量后,他用他特有的风趣语言说:他的祖母告诉他一个人站着没有躺着高。接下来开始做测量实验,首先测量了一根铝条直立和平放的长度,分别为149.9±0.1cm和150.0 ±0.1cm;然后再现场找了一名学生,测了学生站立和平躺的身高183.2±0.1cm和185.7±±0.1cm。2.1.2反思一:

在这个测量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0.1cm”,Lewin教授说:“如果不考虑不确定度,那么任何测量都将失去意义。”当然这句话在后面教学的实验测量中,教授反复的提到,并且用实验的事实说明的不确定度的重要性。在我们现在的物理实验题目中,我们常常看到实验的结果只有一个数值,而没有不确定度。这样就造成了实验的不够严谨。我们都知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但是在做测量时,我们的教学有注意到了多少呢?

2.2.1片段二:第一讲《十的力量》

Lewin教授在做完身高测量后,又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伽利略曾经思考:“为什么哺乳动物的大小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他根据量纲分析,发展出这样一套理论:哺乳动物的密度应该都差不太多,所以他们的质量应该正比于他们的大小,进而假设正比于他们大腿骨长度的立方,这个假设从他测量了家鼠、羚羊、浣熊、野马的数据看基本正确;他进而假设:哺乳动物大腿骨承受的压强应该有差不多的上限,也就是他们质量比上大腿骨厚度的平方,应该基本是常量。根据这个假设,他的结论是哺乳动物大腿骨的厚度比上其长度应该和长度的平方根成正比,这当然是一个惊人的量纲分析的结论,这意味着如果大象比家鼠的腿长一百倍,这两者大腿骨的厚度就应该差一千倍。为此,教授从哈佛大学找来生物标本进行测量比较,但是最后测量的结果让他大失所望,大象腿骨的厚度比之于家鼠,远远小于他量纲分析的预测。当然接着教授讲了一个利用量纲分析正确得到自由落体运动h=1/2gt2的例子挽救了量纲分析的声誉。2.2.2反思二:

在单位和量纲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学很少有实验例证的,不管对哪个教师来说,这都是一个枯燥的部分。但是Lewin教授却发掘出这样的一个例证来生动讲述,妙趣横生。并且Lewin教授展示给我们一个他的错误的理论探索,暗示我们:探索大部分会以失望收场,但是过程却让人沉迷其中并难以忘怀。而我们现在所做的探究性实验实际是已经设计好的实验,只不过让我们去按部就班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设计,从而得到一定正确的结果,对于错误的理论几乎与之绝缘,探索的精神也随之消磨。

2.3.1片段三:第四讲《三维运动-自由落体参考系》 在这课中,Lewin教授为我们做了一个斜抛实验。场景是猎人射击猴子——“一个纯种的非洲猴子Robert”,教授先非常郑重的要求大家一定要尊重这只猴子,因为他将为科学作出重大的牺牲,全场学生无不动容。此时现场气氛凝重,因为Lewin教授要用这只活蹦乱跳的Robert,做一个抛射体射击实验。

他先扮演一个笨笨的猎手,妄想用一只没有准星的枪,直接枪口对着树顶的猴子射击。当然他永远不会射中,因为他忘了子弹在射出以后,不是直线运动,而是一个匀速水平直线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合成,轨迹应该是抛物线,所以树顶上的Robert本来永远是安全的。但是Lewin教授坏,他太坏了。他表面上装成一个傻傻的猎手,实际上心里完全明白物理的原理,居然长期训练可怜的Robert,在看到枪响的一瞬间,就自由落体的往下跳。可怜的Robert,哪里知道物理方程的厉害,它这样一跳正好代表一个自由落体的非惯性系,其中朝上的惯性力正好抵消重力场,所以在这个参照系中,子弹还是会直直的射中猴子,而完全不会按抛物线轨迹运动。在Lewin教授的连哄带骗下,Robert终于同意爬上了三米高的树梢,而且要在枪响的同时跳下。第一次——它跳早了,子弹还没射出呢!正当大家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残忍的Lewin教授又逼迫他第二次上树,可怜的Robert为了眼前的香蕉又一次上当了,重新爬上了树梢。这一次——它跳对了——子弹正如物理方程计算的,准确的射中了它。2.3.2反思三:

在这一讲中,Lewin教授主要讲授的内容是我们高中生在高一阶段熟知的抛体运动。但是我们的学生在这里能做的实验基本就是描绘出平抛运动的轨迹。其实像Lewin教授的这样的实验完全可以安排给我们的学生做个探究性实验,一方面是加深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创新精神,产生积极的创新思维,从而引起学生探索和亲自动手欲望,为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地开发探究性实验项目。而这恰恰是我们国内大部分高中所欠缺的。

当然Lewin教授的猴子Robert是玩具改做的。这也使得实验增添了很多趣味性,寓教于乐。

3、思考启发

以上仅仅是Lewin教授在课堂上的几个小片段,笔者在学习完整个课程后,第一感觉就是Lewin教授的课堂就是实验室,每节课必有实验,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实验),虽然不都是很精彩,但是却很有必要。这也是教授在课堂上的原话。这样展示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杨振宁语)”。Lewin教授的课虽然是针对大学生上的课,但是却给我们提供了物理课堂改革的一个思路:利用实验作为载体,发展真正的多媒体教学,而非简单的电脑+投影仪教学,让实验回归物理课堂,让实验丰满物理课堂,让实验延伸物理课堂。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从硬件设施上改进;我们要从思维观念上转变;我们还要从实现目标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方法,比如考查目标和考查手段的改变、考查结果的评判上实施推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2:高中数学教学点滴思考

不到两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生活让我感受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概念的教学比较难,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定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更加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及时的反思。例如作为高中数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函数,它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函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函数教学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方法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演绎等,这些都对学生以后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函数概念的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重点,同样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函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在初中时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于高中学习函数具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是学生对于函数的概念往往停留在一些具体的函数比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这些具体的函数上,对于具体函数概念如何定义往往是比较模糊的。

教材中在引入函数概念时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寻找三个例子的异同点,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函数的定义。但是我通过实际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观察了这三个例子后容易发现三个函数的不同点也就是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函数,而对于三个例子的相同点学生不易发现,因为集合这一概念学生刚接触还不能很好地与我们的集合概念联系起来,这时我觉得需要我们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然而我教学时没有很好地一步步引导,而是直接告诉这三个例子的相同之处,之后又听了师傅的课,发现他在处理这一点上很不错,他并没有将三个例子放在一起讲,而是引导学社观察每一个例子,对每一个例子都进行具体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集的理解,从而给出函数的定义,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的处理,我想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更容易。

引入函数的概念后,对于函数概念的具体讲解更是一个难点。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这三个要素,因此在讲解函数这一概念时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对于定义域,从学生熟悉的自变量x入手,即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就是定义域,再次提及集合这一概念。对于值域,学生熟悉的应变量y入手,将应变量换为函数值这一概念,即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就是值域,在讲解值域时学生容易将它与数集B等同起来,由于当时我上课时没有提及这个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映射的概念时出现了疑问。课后我反思了下,我觉得在将值域与数集B的关系时,要设置几个具体的函数,同时结合函数定义中的“任意一个x都有唯一的y与之对应”这一规定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些。对于对应关系f,我觉得比较抽象,学生一开始不易理解f,这时应该再次结合教材引入中的三个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在对函数三要素有了初步的理解后,因为f(x)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表达式,需要向学生强调这个符号的意义,与f乘以x进行区别,举个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f(x)的意义。然而我发现通过一个具体函数讲解f(a)的意义,比如f(x)=2x+1,f(1)代表x=1时函数的值,学生对于一个具体的数值很容易理解,但是当具体实数变为字母抑或是一个具体的表示式时学生又不理解了,这是从学生的作业中反应出来的。这不得不使我反思,该如何更好地设计这一环节,我觉得问题还是出现在对于函数概念的讲解还不够到位,学生的理解还不深入。通过实际教学发现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概念不容易。

篇3:高中化学教学点滴思考

一、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为“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这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对课前预习什么,怎么预习,预习到什么程度,心中一片迷茫,对于课堂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也一点没底,在课堂中学生又疲于记笔记,收获并不大。对课后复习而言,如何走出“看书貌似全都懂,下笔心中却没底”的困境呢?教师首先要善于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中增加针对性教学环节,利用学案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前按照课时的要求,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安排学案导学:(1)导学探究;(2)归纳总结;(3)即时即练;巩固提升;(4)课后学习小结;(5)专题训练。导学案的设计思想是帮学生检测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学会预习,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得失,明确进步的原因和存在的不足。经过持续的导学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二、细研教材内容,明确教学方向

高考的试题考查,源于教材和教材中“资料”“科学视野”“实践活动”“习题”等环节涉及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准确研读课本,降低学习重心,掌握好基础知识。这可以防止过多地加深教材和拓展练习题的难度,人为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同时,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的已有知识体系,改变课堂教学呈现方式,做到有序性教学,使基础概念和原理形成体系,把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线索和方法加以整理,形成知识模块。充分利用教材中设置的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编写研究性学习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多媒体工具等描述化学过程,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可懈怠。如何在新课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呢?这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思想,工作中善于思考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加强概念的辨析和定义中重点字、词、句、段的分析探究,让学生采取多次反复记忆、理解记忆、辨析记忆等方式,达到消化知识点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细、更全、更深入。也可以让学生制作提纲幻灯片,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解课本内容,或采取章节小结、黑板报、手抄报、小组合作等形式加强学习。

四、立足学科特点,发挥化学实验的独有功能

自然科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经过实践、实验发现、推导、论证等过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探索化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演示实验,指导落实学生实验。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启发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以生活日用品为载体,主动进行家庭实验。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化学教学,只有在领悟课本编写体系,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展现其特有的内在学科魅力。这要求教师具有统观全部知识体系的能力,并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教与学的互动,是相互学习和分享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转变思想、展现个性教学风采、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摘要: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做好研究、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改变课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4:高中化学教学点滴思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01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自身要加强学习、做好研究、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改变课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化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的要求,熟悉考试的内容、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的范围与要求、选考内容等,头脑中要清醒地认识到“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实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利用课堂主阵地来完成“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有一些实践性探索,现归结如下。

一、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为“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这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对课前预习什么,怎么预习,预习到什么程度,心中一片迷茫,对于课堂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也一点没底,在课堂中学生又疲于记笔记,收获并不大。对课后复习而言,如何走出“看书貌似全都懂,下笔心中却没底”的困境呢?教师首先要善于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中增加针对性教学环节,利用学案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前按照课时的要求,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安排学案导学:①导学探究;②归纳总结;③即时即练;巩固提升;④课后学习小结;⑤专题训练。导学案的设计思想是帮学生检测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学会预习,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得失,明确进步的原因和存在的不足。经过持续的导学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二、细研教材内容。明确教学方向

高考的试题考查,源于教材和教材中“资料”“科学视野”“实践活动”“习题”等环节涉及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准确研读课本,降低学习重心,掌握好基础知识。这可以防止过多地加深教材和拓展练习题的难度,人为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同时,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的已有知识体系,改变课堂教学呈现方式,做到有序性教学,使基础概念和原理形成体系,把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线索和方法加以整理,形成知识模块。充分利用教材中设置的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编写研究性学习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多媒体工具等描述化学过程,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可懈怠。如何在新课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呢?这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思想,工作中善于思考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加强概念的辨析和定义中重点字、词、句、段的分析探究,让学生采取多次反复记忆、理解记忆、辨析记忆等方式,达到消化知识点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细、更全、更深入。也可以让学生制作提纲幻灯片,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解课本内容,或采取章节小结、黑板报、手抄报、小组合作等形式加强学习。

四、立足学科特点。发挥化学实验的独有功能

自然科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经过实践、实验发现、推导、论证等过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探索化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演示实验,指导落实学生实验。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启发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以生活日用品为载体,主动進行家庭实验。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篇5: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点滴思考

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学

李宝华

内容提要: 有效教学已经轰轰烈烈地讨论了好几年,在它的影响下,学生、教师、家长、学者等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理解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现如今“开放式的自主教学”,从“应试教育”到“创新教育”,可以说理念新了,层次高了,思想开放了„„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充分利用课堂的短短40分钟,让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有关案例,就小学数学老师将如何提高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快乐、参与、激励、有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课堂教学中约有71.8%的信息量属无效无用。调查结果令人惊讶不已。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假如学生不愿学习,那只是教师的过错。”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就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老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才能实施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乐学习。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教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流。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大量、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厌学,怕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师也教得很辛苦。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便会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对新任教师也充满了期待,刚接班时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热情的最佳切入点。基于此,我刚接新班时一般是先向学生做出承诺:能不布置的作业就不布置作业,需要布置的作业尽量少布置作业;课堂上知识掌握得较好能讲述到位的可以不做家庭作业。上数学课决不拖堂、决不占用其他的课来上数学课。学习、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找老师,老师会尽量帮助解决的。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发现我的学生绝大部分喜欢上我的数学课。

二、研究学情,找准学习起点。

有这样一句歌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作为老师,我们懂得每一个孩子的心吗?这里的“心”,简单地说就是“学情”。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会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推动着儿童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作为教师就应该关注学情,了解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懂得学生的心,顺学而导,才能在教学中提高效率。因此在课前,我们老师应当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学生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把自己当成学生来进行换位思考,怎样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有滋有味。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吃准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

三、优化设计弹性教学方案,增强目标预设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一样,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全面地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提高教学目标预设的有效性。许多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非常注重借鉴别人的经验,广泛地收集材料,在筛选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非常注重对每个教学环节设计出相当具体的方案,有的甚至把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问、学生怎么答都写得清清楚楚,最后形成一个非常详细的教案。如果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与预设的答案一致,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一旦“节外生枝”,要么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要么束手无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构建的教学方案是直线型、单一型的,没有可供选择的第二套方案,而优秀教师在收集材料后往往是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会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板块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四、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教学中,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果我们只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实现不了有效教学的。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还要适时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给学生以自信,使他们获得满足感。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边的长度都为整厘米数)。学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 会用边长为1 厘米正方形依次摆放在长方形上, 看摆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 那样就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几平方厘米。我肯定了这种做法,我接着再问: “我班教室的黑板面和教室的顶面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摆一摆吗?”同学们议论开了:“黑板面好摆但太麻烦!教室的顶面不好摆,会掉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怎样做简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好奇心一起迸发出来。”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安静,我便进行适当的点拨, 使学生总结出“使用摆、数的方法不是最好的计算方法, 而且有时还使用不上这个数学方法”的结论。这种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突出过程,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 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课程, 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突出教学的过程。例如, 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上课时我让学生用12 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拼法?学生展示时我同时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演示,并提问: 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它们的长、宽别是多少厘米? 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随着操作、讨论, 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 小组讨论, 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 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 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由于过程的突出,让学生的直觉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进行了过渡, 不仅理解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含义, 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 从而也实现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这一目标。

六、遵循学习规律, 给学生留足参与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 老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 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的老师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 但只是一问一答的解决, 达不到引发悟性的目的;有时滔滔不绝地讲, 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表面上很成功、很热闹,但由于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 学生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 也是低效教学。因此, 在课堂上我们要敢于舍弃一些耀眼的花架子,精简教学的流程,返璞归真,节省出时间留给孩子们。多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发挥他们学习上的主动权,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发挥评价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可见,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方面出现的积极变化,以及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而长期以来,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存在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过早,评价语言夸大、泛滥,评价方式单一„„”诸多问题。我们要知道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师要有很强的听辨能力,并能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及时进行反馈,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语言要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课堂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既可以是教师自己,也可以是学生;这样可以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评价的内容要多样,既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评价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等。在评价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我们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我们的评价语言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

总之,有效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发展,而不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过去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一个有责任的数学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不断地进行反思:这节课我的教学有效吗?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吗?还存在哪些不足?如果是这样,我相信我们的课堂将会是有效的课堂,让我们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作出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篇6:关于小学写字教学的点滴思考

龙江县景星镇小学 李春峰

俗话说:“字如其人,做堂堂正正的人,写方方正正的字。”这是我们中国汉字的结构特点,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髓。做为中国人,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根本,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应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己任。教育部的一位负责人曾经说:“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考虑,写好字都大有裨益。写字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中小学,写字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小学生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中小学校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切实实地搞好写字教学,绝不能把“写字”这门课完全荒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小学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已被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写字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写字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写字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端正态度,转变观念。

作为学校的领导也好,教师也好,应从只重视知识、只重视成绩转变到重视实际能力,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意识到推广普通话,书写规范字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学校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意识到写字教学也是素质教学。其实,写字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使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练习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转变观念,才能真正行动起来,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二、教师要准确把握写字教学的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把“写字”的总目标定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阶段目标”和“评价建议”里特别强调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了解汉字的基本知识,能把硬笔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优美;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我们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写字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我们教师要注意《语文课程标准》提的是在书写过程中“感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不应不切合实际地在审美方面拔高要求;而且不同的学段要求有所不同,应该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加以落实。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普遍在如何写得漂亮、美观上要求较高。其实,作为小学写字教学的一般要求来说,应该重在正确和工整,对一般学生而言,可以在要求他们写得正确、工整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努力写得好看些;至于书法艺术方面的要求,可以作为有余力或有书法爱好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标。

三、重视写字姿势和习惯的养成

新的课程改革把写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以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书写,不仅有利于写的规范,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专心、静心、耐心、认真、细致、注意整洁的写字习惯。良好的写字姿势和正确的执笔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习惯,纠正起来书很难,因此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要反复强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时教师要不停的行间巡视,用适当的语言和动作鼓励学生把字写好。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写字,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1.基本笔画。

每一个字都由基本笔画构成。因此,写好一个字,就要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画。而每一个笔画都须经历起笔、运笔、收笔几个过程。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在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写字教学开一个好头。

2.字的偏旁。

大部分的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这些偏旁的书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个偏旁的书写,就可以运用到带有这些偏旁的字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字的结构安排更为合理。

3.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变化多样。由于低段学生的生字都写在田字格里,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借助田字格来学好写字。汉字的形体特点为方块形,独体字比较少,左右结构的字数量最多,左右偏旁高低不同、宽窄有别,要注意具体分类,如: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同等。左中右结构的字各部分长短宽窄也要留心。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特殊结构的字,偏旁的高低、宽窄变化比较多样,在教学中要提示学生注意。在每一次写字中,我都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明确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置。这 方面的指导需要教师花一定的时间,反复的训练,根据字形的难点,坚持训练下去,学生才能慢慢地把握好字形,最终离开田字格安排好字的结构。有了整体上的认识,就可以让学生一笔一画写,也就是手到。字要写得规范、准确,并与范字进行比较。眼到,手到的同时,还要求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在这方面也可以讲一些书法家的心得体会,让学生明白,心到就是要做到心静气和,内心深处对字的结构、形体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对写字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把字写好,最终练成一手具有个人特点的汉字。

五、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发现汉字的规律。

在教学中,要注意本课生字之间、本课生字与熟字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辨别和迁移。写前要认真观察字形特点,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写后也要和范字对比起来观察。我们的写字教学应当教给学生科学的写字方法。学生学会了方法,就学会了举一反三,在以后的写字过程中就能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

(一)观察、比较

学习写字,应学会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养成观察习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习的生字新词非常多。课堂上显然不能全部教会学生写好。那么我们的任务: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普遍意义并能提示汉字结构规律的字教学。这样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等活动会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特别有成就感。

(二)领悟、发现

要提高写字能力,在写字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反复比较、反复推敲,去领悟、去发现。如教同偏旁的字“树、村、杏、李、梨”时,学生反复比较这几个字后,得出都是“木”,而“木”的位置不同,写法也就不同。“木”在左时,“捺”变成“点”;“木”在上时,“竖”写短些,“撇、捺”要写得伸展;“木”在下时,“横”要写长,“撇、捺”要写得伸展。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写字时就能胸有成竹。在指导学生书写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悟”出汉字的书写特点,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在指导了木字旁的字,其他同偏旁部首的字学生领悟了方法也能写好。学一个带动一串,从自己熟悉的课本内找出与本节课结构相同的生字,在这种寻找和书写的过程中强化了本节课所学到的书写知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归纳出书写要点,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书写规律。

六、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凡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兴趣培养。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支配,凡是他们喜爱学的,学习的持久性就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写字是一种枯燥的学习,要使学生乐于写字,我们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把笔画造型等编成儿歌,让学生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如“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竖”像小棒棒,“钩”像人踢脚。这样就让学生一下子记住了基本笔画的形状。如:“三点水这样写,上点下提一直线,半点突出才好看。”“撇捺在上像把伞,在中像鸟飞,在下像支架”等等。生动的讲解,准确的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了起笔、行笔、收尾的全过程,书写汉字也就化难为易了。

小学生爱听故事,尤其是低段的孩子。因此,在写字教学中,我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一般都将故事排在课的导入部分。选择的故事情节尽量与教材内容相符,并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到写字的角色中去。如教学“横”时,讲山海关天下第一天“一”字的来历,学会“竖钩”,可讲萧显踢钩,王羲之与鹅的故事等。

2.改变评价方式,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以前,我一贯采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实践新课程之后,我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尝试了一种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新的评价方式,效果显著。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用心地观察课后“我会写”田字格的范字,然后对照临写2-3个,再让他们及时进行自评,找出写得最接近范字的那个字,并用笔在下面画上“○”。我在巡视指导中发现,学生自评时都很认真,不是随便画“○”,而是写好这些字后,先把这些字同范字一个一个地认真对照,然后找出写得同范字最接近一个,最后作出决定,在下面郑重地画了“○”。碰到两个字不分上下,难以作出判断时,我发现孩子们非常聪明会在一个字下面的“○”画得重重的,另一个字下面的“○”画得淡淡的,好像在告诉我:“老师,这两个字我都写得不错呀!”当在所收写的字中,没有一个令其满意的时候,学生会自觉地再写2-3个,并在这几个字中重新找出最好的一个,画上“○”,还偷偷地乐上一阵。这种让学生对自己满意的字下面圈点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在写完字后学会认真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反思中培养对汉字的审美能力;在反思中学会赞赏自己,培养自信心;在反思中也初步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不足。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自我评价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也能评自己的字了!”

七、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之一就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个别辅导时,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让学生看着老师写一写,无形之中老师把自己变成了一面镜子。不但可以注意自身的写字姿势,提高写字水平,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更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八、齐心协力,严格要求

要养成一个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写字习惯不能靠几节写字课。我们使学生的习字由课内向生活之中延伸,要求学生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对学生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能认真检查。教师也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最近的写字情况,请家长关心、帮助学生习字。

上一篇:为患病老师捐款倡议书下一篇:【个人表现材料】干部个人表现材料,干部个人现实表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