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 学案

2024-05-20

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 学案(共2篇)

篇1: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 学案

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 学案

江苏省宿迁中学 高三创新部

学习目标:

1.梳理做过的11篇文言文“归纳与概括”题,进行分类,总结这类题的命题特点及趋势。2分析典型题,总结“归纳与概括”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3.依据命题特点及答题方法,命制两道“归纳与概括”题,并给出答案。教学过程:

一、考题回顾:

(一)请大家将下列我们做过的文言文阅读题再做一次(尽量不要去看答案)。1.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2014年江苏卷《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核按钮》P49)

2.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2015年江苏卷《欧阳伯和墓志铭》《核....按钮》P51)

3.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2016年江苏卷《家传》........《核按钮》P57)

4.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分)(2017年江.........苏卷《汪容甫称先生行状》《核按钮》P47)

5.楼国华为官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元故楼主簿行状》P50).... 6.戚元鲁在品行和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戚元鲁墓志铭》《核按钮》P69)........ 7.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菜园院佛殿记》《核按钮》P69)...... 8.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崔慰祖的形象特点。(4分)(《崔慰祖》《核按钮》P19)..... 9.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孙君小传》《专....

题集训》P19)

10.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请简要概括。(4)(《富弼》..............《专题集训》P20)

11.结合全文,请你概括方苞为田间先生撰写墓表的原因。(4分)(《田间先生墓表》《专......题集训》P20)

(二)进你对以上11道题进行分类,并说出你这样分类的理由。

(三)通过对11道题的分类,请你说出江苏高考“归纳与概括”题的命题特点。

二、典型题分析: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航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昭,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读经之书,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

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1.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

三、课堂演练:

1.请阅读下面两则做过的文言文,分别命制一道“归纳与概括”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题目:

答案:

张朴村墓志铭

君讳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曩者崐山徐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自海内耆旧①以及乡里朴学、雍庠②才俊有不能致,则心耻之,而士亦以此附焉。余初至京师,所见司寇之客十八九;其务进取者,多矜文藻,驰逐声气;即二三老宿亦争立崖岸,相镇以名;惟君处其间,敛然静默,体恭而气和。余心异之,而君亦暱就余。

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而君尝就陆稼书先生问学,独阴以名义自砥。方稼书先生为当路所排,君上书崐山相国;其后仪封张中丞与江督噶礼互劾奏,谳③久未决,君上书安溪相国。在君见谓义不可以苟止,而以言之不与为众所咍④。君在举场数十年,所与比肩游好次第登要津,司贡举,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康熙五十二年,诏求岩穴之士。时华亭王司空承修《尚书》,奏君参校;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余间诘其所以然?君曰:“假予急功利,乃侘傺⑤到今邪?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箚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既出京,会仪封公总督仓场,留主潞河书院;又逾年,然后归。今上嗣位,诏举孝廉方正,江苏布政使鄂公以君为举首,君老不能行,再书辞。大江以南,遂无列荐者。君内行饬修,遭母丧,既禫⑦,子孙请少进肉洎,君固不肯,时年六十矣。将终,语不及私,慨然曰:“吾生独君臣义缺,命也夫!”

铭曰:“敛其容,志则强。居虽蔽,闻既彰。身寿耇,嗣衍昌,归幽墟,宜乐康。” 注:①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②朴学、雍庠:这里泛指有知识的人。③谳(yān):奏折递上去后等候裁决。④咍(hāi):讥笑。⑤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⑥箚(zhā)子:古时官用上奏的一种文书。⑦禫(dàn):古时除丧服时的礼仪。

题目:

答案:

篇2: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 学案

2013-4-18 课前预习案

【题型描述】

“归纳内容要点”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C级能力点。这个考点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或文本的精要之处进行概括与抽象、筛选与提炼,进而整合成内容提要,从而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分析概括与整合归纳的能力。

【提问模式】

此类题目的提问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本段的内容是什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XX段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3.本文描写的XX具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概括。

4.在作者看来,XX和XX有何不同(各有什么特点、各给人什么感受)? 5.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是如何体现这一主旨的,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态度?

【学法指导】

一、摘录提取法

【概念解说】先提取文本材料中的概括性语句,特别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再进行筛选、归纳。在文本材料中所出现的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写、阐述或说明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很稳妥的解答方法。

【典例传真】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干旱水湿,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它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生命力旺盛,仅凭一截枝条,几捧泥土,便能重抖生命的旗帜,在湖畔、河渠、路边、田坂、庭院蓬勃生长起来。初春之际,刚解冰冻,春寒料峭,它傲霜斗雪,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它的根茎很长,盘根错节,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炎黄子孙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虽经无数风雨洗礼,仍然同根同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婀娜娇艳,质朴无华,恬静淡雅,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的枝条可制成柳篮、柳筐、柳箱等,在市场销售乃至出口创汇;它的树干可加工成木材木板,供人们打制桌、椅、柜、门等家具,美化人们的生活。它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

其叶、茎、皮、根皆可入药,一旦人们需要,它就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整

个身躯奉献出来,以解决病人之痛苦。它可以净化城区空气,绿化城乡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具有良种的环保价值。(节选自杜政宁《江南陶公柳》)

“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我们在做这个题时就可用摘录提取法来解答。关于陶公柳的品质,在文章的第④、⑤、⑥段都已清楚地表明: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我们做题时,只要从这三句话中截取关键的词语“坚韧”、“宽容”、“质朴”,回答陶公柳具有坚韧、宽容和质朴的品格即可。相反,如果我们不从原文中“摘录”出答案,而自己想出“坚强”、“朴实”之类,那必然是不准确的。

【参考答案】陶公柳具有坚韧、宽容和质朴的品格。

二、寻根探源法

【概念解说】即指题面言在此而意在彼,但终极目标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为此,考生要学会依据题面寻根探源,明了命题者的意图,准确找到答题区域,抓住关键词句转化为正确的答案。

【典例传真】

⑦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有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的涌动一层情思。(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

本题的题面看似问“戈壁石”对表现主旨的作用,但暗含着回答时务必直接呈现文章主旨,否则就有答案不准、语意不明之嫌。在回答此题时,通过寻根探源可知答题区域在第⑦段,除了开头交代戈壁石来自大西北之外,后面依次写了戈壁石的美丽外形、吸引我的石纹以及戈壁石似乎在呼唤我等三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文章主旨毫无关联,但第一句“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已经暗示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戈壁石来写自己对大西北的情感。为此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三、逐层采点法

【概念解说】此法是指有些题目不能直接从原文抓关键词得出答案时,好似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但依据题意可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从而依据文意逐层采点转化语言、归纳内容要点的一种方式。可将形象生动化的比拟转化为直白的陈述句,或将详尽的描写叙述转化为简要的短语式语言来归纳文意。

【典例传真】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

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节选自许俊文《乡村的风》)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解题思路】

本题表面看起来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实际上也是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归纳为短语式结论。首先,画线句在第③段的开头,是这一段的总领句,开启句,因此可确定答题区域在第③段。接下来,作者依次描绘了三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分别用“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莲荡也是”,“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做提示语,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即可概括转化为每幅都带有“风”字的画面,力争动词不重复,语言要凝练,构成排比句,从而得出答案。当然,如果能用整齐的句式来表达,固然美妙;如果不能,用散句把意思说清楚也可以拿全分。

【参考答案】风拂炊烟图,风吹莲荡图,风摇树木图。

四、层次分析法

【概念解说】高考中所提供的散文语段篇幅一般不会太长,层次也不会太复杂。分层时,要对语段先作整体把握,抓住陈述或评论的对象,再从语句的时间、空间或事理逻辑关系等角度划分层次,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逐层罗列要点;或者将每层意思进行组合,去掉重复的信息;或者分清主次信息,再加以组合,从而达到归纳出内容要点的目的。【典例传真】

①今天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中国的经典作品,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其意义又不止于此。③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④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⑤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改变气质。⑥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⑦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节选自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阅读上面的材料,分条概括今天我们还要读中国经典作品的理由。【解题思路】

围绕题干,可以将上面的文字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①句为第一层,阐述阅读经典作品的理由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第②③④⑤⑥句为第二层,具体写阅读经典对个人气质的影响;第⑦句为第三层,总结阅读经典作品对个人社会的影响及意义。【参考答案】(1)文化传承的需要;(2)变化个人的气质;(3)转移社会风气。

五、文体甄别法

【概念解说】由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要求,对信息作调整,其中的描写性文段,要抓住所描写的景物的主要特点,去掉形象化描写的文字。

【典例传真】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砍,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节选自丰子恺《杨柳》)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解题思路】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准确地分析出物(杨柳)的品质,借物颂人。阅读时看出物的突出点即为颂人的主旨。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

综上所述,“归纳内容要点”常常可考查归纳段意、层意、文意等,但无论什么考查形式,都需要先从总体上逐段梳理,依题探究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寻找答题区域,圈定归纳范围,紧扣目标语句,借助一定的方法,依文组织答案答题。

【满分智囊】

解答“归纳要点”类题目时,除了要掌握上面的解题方法外,还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答题时须遵循的原则。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要点概括难度较大,这是因为回答问题时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删除冗余,既要广泛搜索,又要集中概括,还要将答案字数控制在试题允许的范围内,这自然就有了相当的难度。这类试题能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融灵活性与规范性于一体,是高考试题中始终保留的传统题型。回答这类题,总的要求是全面、准确、简明,而在具体操作中,还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独立性。即各要点之间要相对独立,不能互相包容和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一致性。即答案应与题干的指向相一致。如若题干问“XXX是什么”,回答时每一点都要紧扣“是”字答“什么”。换句话说,就是答案要能经由“是”字与题干组合成一个既符合内容要求,又符合语法规

范的句子;3.直观性。即各要点的内容要尽量简洁明确,不兜圈子,文字表述也要大体保持结构一致。

二、答题时要注意的事项。

归纳要点的前提是对文本材料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本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具体来说,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如下方面:

1.审清题干,关注隐含信息。有的题目本身即隐含两方面的答题要求,如果不认真审题,就会顾此失彼,归纳概括也就欠全面。

2.理清语脉,关注标志词语。阅读过程中分清层次,逐段逐层进行归纳概括,特别要注意段首或段落内容的标志词语。3.探究主题,关注卒章显志。“卒章显志”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技法,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现情思的“情物”,来探究作者产生某种情感的缘由,进而理解作者的用意所在。

4.对号入座,关注中心句段。先依据题干找准相关的信息区域,对其进行精读,后缩小信息范围,寻找中心句或将几层意思整合。

5.顺藤摸瓜,关注作者观点。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迅速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见解,首先依据题干找到命题的落脚点,然后向后顺藤摸瓜,有时也可逆藤摸瓜。

课堂探究案

一、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相关试题。太阳梦 晓 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浆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紧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

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木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咱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16.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17.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二、读《段落的作用学案》上的《荷叶》完成相关试题。

17、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课后拓展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试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试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上一篇:父爱无痕800字作文下一篇:教学管理目标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