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2024-05-05

2024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共11篇)

篇1:2024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巧借推断理解实词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实词的特点

2、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3.能够在课外文言文中对陌生实词准确推断其含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点击考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尝薪胆以图内治。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包括:120个实词、典范著作中经常出现的实词。考查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二、【方法归纳】

解释加点词,并总结推断的方法

1、‚遣官籴.米上江‛()

2、‚臵场平价振粜.‛()

3、则择官阅实其貲.

()

4、旱蝗相仍,民殣.

于道璐()方法总结:补充我们当掌握的: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缢绡缒

例句:① 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 ⑶.用‚王 ‛作偏旁的字:瑾瑜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被明月兮佩宝璐 结论: 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有关; ‚马、牛、羊、豕、犭、鸟、虫‛——与()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6、卒.然临之而不惊()

7、崔家顾.

人刺我,请以闻。()

8、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9、以书趣.

光世会兵者五()

10、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方法总结:

11、追亡逐北.()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3、通五经,贯.

六艺()

1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简.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方法总结:

16、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17、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18、‚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19、火.旁舍以迫之()20、贼张敌万窟穴..其间()方法总结:

21、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22、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

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23、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

儿也,当有所成。‛()124、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

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古今谭概》

()

方法总结:

25、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江苏高考

26、今贼以薄.

城,宜固守以迟外援 27.乞给轻兵间道..

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2012大纲 28.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2012新课标 29.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2012新课标 30.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

其家——2012江西 方法总结:31.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32.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33.以其女字君.从子 34.吾子无以韩责.

我 方法总结:

三、巩固检测:写出加点字意思,并明确方法由来 1.‚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2.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能移之,使病在末.。‛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王怒曰:‚劓.

之。‛ 8.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9.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10.时邑多盗,群丐间.

作侦探 11.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

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 12.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

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

13.禹、汤罪.

己,其兴也勃焉 14.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 15.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16.我终不能为国殄.

贼矣 17.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 18.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 19.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20.又臵新斛视.

旧加大 【四学以致用】

1.阳货(鲁国季氏的权臣)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吾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2.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列诸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

()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3.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异日,(公权)与周樨同对,论事不阿.(),樨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召问得失,因言:‚郭旼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 4.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

()见金。‛ 5.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篇2:2024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复习目标:掌握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把握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三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选择题最后一道文意把握题,个别选项文意的正确与否直接与个别实词词意正确与否有关。

三、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除了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过程】: 【方法一】:

1、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06年全国卷)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07年广东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爽:差错 C.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D.齐人追亡逐北。北:北方。

【方法二】: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cu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3、恕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08年山东卷)

【方法三】: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羽之死》

【方法四】:

1、追亡逐北

2、通五经,贯六艺

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列传》

5、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方法五】: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5、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6、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7、抚军亦厚赉成名

8、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9、可以独飨白粲

10、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方法六】: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3、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4、失其所与,不知。

5、卒然临之而不惊

6、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课堂小结】 【牛刀小试】:

一、市二轮学案49页《尊卢沙》

(一)解释实词

1、王趣.见,未至。

2、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

3、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

利禄。

4、闻晋约诸侯图楚。.

5、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

6、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 .

(二)翻译句子:

1、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

2、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三)学案第4题。思考:这一题实际考查了什么?

二、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

【课堂小结】:【附】

请同学平时留意识记:

1、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详见市一轮复习资料,剪辑强化识记)

2、文言文阅读中常见表官职变动的实词

一、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文选·陈情表》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例: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4、拜:授予官职

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5、除:任命,授予官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文选·陈情表》

6、授:给予官职

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

二、表调动官职的 升迁的:

1、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职、贬官。

如:“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 贾谊传》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

以高才擢进屡迁。《后汉书赵壹传》 调动官职的:

1、转、调 徙:调动官职

如: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隋史·徐文宝传》

徙齐王信为楚廷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2、补:补充缺职

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降职、罢免的1、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如: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出”有时也指平调。

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如:“非其才者罢之”《晋书·魏舒传》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5、黜、废:废弃不用。

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微子》

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

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

1、兼:同时掌管,兼任。

如: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旧五代史·甘荷余传》

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

3、权:暂代官职

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泷冈阡表》

5、假:暂时代理。

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篇3: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一、教材迁移法

纵观历年高考,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掌握好教材,就能为阅读文言文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首先要想到联系自己学过的课文知识,将自己所学迁移到新的文言阅读中。

如“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句中“缒”的意思可以联系 《烛之武退秦 师》中“夜 缒而出” 的“缒”,解释成“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

可见,及时积累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并将其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中对我们在考试实战中非常重要,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成语联想法

成语从古汉语而来,其中保留了古汉语许多实词的用法。如“欲盖弥彰”的“彰”解释为“清楚”,我们在《劝学》里就有学到“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就是解释成“清楚”。我们若能利用现在掌握的成语中的某些语素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无疑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条捷径。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积累、整理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中的重要语素含义,学习和考试时就能事半功倍。

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我们可以根据成语“不速之客”的“速”来推知其意思为“招致”。再如2014年广东卷第5题的B项“将论囚”中 “论”可根据成语“论功行赏”中的“论”解释为“衡量、评定”。

三、成分判定法

在汉语语法中,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某个词可以依据它们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判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4年重庆卷)

A. 届期先生 黎明起 , 扫庭除除:台阶)

B.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 (但:只要)

C.群丐请从之任所 (之:前往)

D.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 (间:间或)

此题选D项。D项“间”此处作状语用,所以确定为副词,是“暗地里,私下”的意思。因此,正确认知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帮助我们的推知该词的词性,顺利解题。

四、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称位置上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处于相同位置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4年北京卷)

A.愿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虞 (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 朽 (使 :假如)

D.常显用之 (常:曾经)

此题B项“覆溺之虞”的“虞”的意思与 上句中“ 风波之恐 ”的“恐”意思相近,可解释成“担忧、担心”。

五、语境分析法

语境包括了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语境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如2014年湖南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 可尚也(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

根据上下文可知雪屋的主人是徐孟祥,缙绅大夫只是来拜访他的雪屋。所以A项“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中的“造”是“造访”的意思,这是根据语境分析而得。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篇4:文言实词推断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义文字,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的基本义,特别是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墨子·僖公二年》:“譬若挈太山越河济也”一句中“挈”是形声字,形旁为“手”,词义与“手”有关,联系下文“太山”,可以推断词义应为“提”;《庖丁解牛》:“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一句中的“硎”是“石”字旁,并且这种东西还能够“发刀刃”,可以推知是“磨刀石”。

二、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读音,发现通假关系,从而用本义去推断所通之字的意思。如司马迁《史记》:“与我决于传舍中”的“决”与“诀”字形相似,读音相同,“诀“的含义是“告别”,据此,可以推断“决于传舍中”的意思是“在传舍中告别”;司马光《资治通鉴》:“雷鼓大震”一句中,“雷”与“擂”读音相同,只是“擂”多了个提手旁,其含义为“敲”“击”,据此可以推断“雷鼓”的意思是“击鼓”。

三、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不以外夷见易”的“见”,我们可以联想到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易”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2001年全国卷“齐人追亡逐北”句,要求判断“北”指“败逃者”的解释是否正确,依据《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就可以推断“亡”当“逃亡的人”讲,“北”当“败逃的人”讲。

四、成语推断法

成语为人们长期习用,所以,学生对成语的词义比较熟悉,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如: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2.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长治久安)

3.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怨天尤人)

从这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括号中加点词的词义,是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可以推知“速”、“治”、“尤”的意思分别是“招致”、“太平、安定”、“埋怨”的意思。

五、语法推断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在句子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断词义。如:“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连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又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六、对位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熟悉的常用实词的意思去推断对位的疑难实词的意思。如:贾谊《过秦论》:“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句中“固”与“地”处于对应位置,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可以解释为“险要坚固的地势”;欧阳修《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句中,“忧劳”与“逸豫”处于对应位置,再加上“兴国”与“亡身”语义相反,可以推断“逸豫”义应与“忧劳”相反,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总之,实词是汉语中变化最大,数量最多的词。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积累一定量的实词,同时,要掌握以上几种推断方法,以便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篇5: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

篇6:高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答案A。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篇7:《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积累实词。【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jí)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答案:绳,制裁。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殛,诛杀。通过语境可以得知。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讨论交流】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因例说法】

一、语境推断法想一想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学案第一组方法阐释:语境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试试看:解释下列加点的字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绐(dài):欺骗

二、语法分析法想一想:说说下列句中“信”字词性和含义

1、信义著于四海。

2、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4、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分析:例1名词,信誉,例2动词,为相信,例3形容词,真实的,例5副词,确实。方法阐释:语法分析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试一试

1、《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后面跟了宾语,故词性应为动词,翻译成名词“眼睛”就不对了,应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2、说说下列句中“绝”字词性和含义⑴、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译文: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⑶、佛印绝类弥勒译文:佛印非常像弥勒菩萨⑷、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个“绝”是“停止,动词”,第二个“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第三个“绝”是“非常,副词”,第四个“绝”是“渡过,动词”。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词性不同。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性也能为推断词义提供帮助。

三、对应互译法。想一想1.追亡逐北(败逃者、打了败仗逃跑的军队)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尽、竭尽)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佩、腰戴)4.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丢弃、抛弃)[简析]

3、“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4、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抛弃。“捐”和后文中“弃”对应,故解释为“丢弃、抛弃”。方法阐释:对应互译法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试一试解释加点的字(唐太宗)叹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上面文段中,“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是并列的句子,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面美,经常采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以由此来推知词义。语段中“安”和“弊”是意思相反的两个词,“安”是“安全、安定”,“弊”可解释为“衰败”。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应互译法。

四、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言”与说话有关;

“尸”与身体关; 纟”与丝织品、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例题分析:

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2、王怒曰:“劓(yì)之。”劓:割掉鼻子。

3、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

4、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绡:丝织品﹚

5、用“

王(玉)”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丰则贵籴(dí),歉则贱粜(tiào)。“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五、知识迁移法想一想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9年海南、宁夏卷)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第一项中可见史记选读中“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 代理;第二项中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第三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第四项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乘,追逐,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2、汝罪宜死,今姑贷汝。

贷:

联系成语严惩不贷,贷即宽恕。方法阐释:知识迁移法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试一试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09江苏卷)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分析:《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课堂小结】通过具体的语段分析,我们得出了五种推断词义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在具体语段中,往往互为辅助,互为验证。【当堂练习】【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我们在总结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步骤,就是要在先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去推断,而对文意的掌握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练习、多巩固。所以,我们说理解文意是推断的基础,方法是辅助的手段,只有在丰厚的积累中才有准确的推断。板书设计:

1、语境推断法

(上下文)

2、语法分析法(位置、词性)实词含义的推断

3、对应互译法(相反、相近)

4、字形推断法

篇8:文言实词的含义推断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除了平时的大量记忆积累外, “推断”不失为一种主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体现在:

一、代入断定法

对于释义正误判断题, 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 解释正确通顺者正确解释, 反之即为错误解释。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诣:赴任)

B、以取诸侯 (取:取得)

C、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除:任命)

D、后坐事免官 (坐:座位)

解析:坐, 解释为“座位”, 代入原文, 显然不通。代入它的另一义项“因犯……罪”, 则语句通顺。答案:D。

二、因文定义法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意义, 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 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勋奏绌遣 (绌:罢免)

B、并表勋父信有功于太祖 (表:上奏章)

C、敬恒皇恐, 长跪谢 (谢:谢罪)

D、莫不为勋叹恨 (恨:痛恨)

解析:前文有“勋内行既修, 廉而能施, 死之日, 家无余财”说明鲍勋死得可惜, 这里的“恨”应解释为“遗憾”。答案:D

三、联想课文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 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知识, 相应迁移, 举一反三。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陈设 (及:趁着)

B、寻知代州 (寻:不久)

C、会暮, 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援不至, 遂没焉 (遂:于是、就)

解析:看到“及”可联想到《过秦论》中“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应理解为“等到”, 故A项错误。看到“寻”字, 可联想到《桃花源记》中“寻病终”, 应作“不久”解。看到“会”字可联想到《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 道不通”, 应作“适逢”讲。看到“遂”字可联想到《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应作“于是、就”讲。可见B、C、D都是正确的。答案:A

四、成语参考法

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 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也不失一种好的方法。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 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见 (袖:藏在袖中)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 终日无少怠 (少: 稍微)

解析:上面加点的字依次可以联想到成语“狼狈不堪”“袖手旁观”“封侯拜相”“少安毋躁”。其中, “堪”“袖”“少”的意义正与句中解释相同, 说明A、B、D是正确的, 而“拜”字则应为“任命”之意, 故C项错误。答案:C

五、语法推断法

考查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 确定其词性, 从而推断其意义。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甚, 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B、擢贵州按察使 (擢:提拔)

C、军事方殷 (殷:频繁)

D、德荣谒经略 (谒:拜见)

解析:根据“质”字用在“女”字之前充当谓语以支配“女”字的语法特点, 可以断定它不可能是名词“人质”, 而只能作动词“抵押”;而“婢”字用在介宾短语之前只能活用作动词, 表“为婢”、“做婢女”, 全句译为“非常贫困, 将女儿抵押给别人做婢女”。答案:A

六、结构对应法

古文讲究对称, 常使用结构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的句子。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就可由已知推出未知。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亡, 荆急求之 (亡:逃亡)

B、盖是国也, 地险而民多知 (知:智慧)

C、去郑而之许 (去:前往)

D、因如吴 (如:到)

解析:C项中, “而”字前后结构相同。“郑”和“许”同为地名, 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 “去”与“之”相对, 可见应为“离开”。答案:C

篇9: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一、教材迁移法

纵观历年高考,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掌握好教材,就能为阅读文言文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首先要想到联系自己学过的课文知识,将自己所学迁移到新的文言阅读中。

如“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句中“缒”的意思可以联系《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缒”,解释成“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

可见,及时积累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并将其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中对我们在考试实战中非常重要,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成语联想法

成语从古汉语而来,其中保留了古汉语许多实词的用法。如“欲盖弥彰”的“彰”解释为“清楚”,我们在《劝学》里就有学到“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就是解释成“清楚”。我们若能利用现在掌握的成语中的某些语素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无疑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条捷径。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积累、整理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中的重要语素含义,学习和考试时就能事半功倍。

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我们可以根据成语“不速之客”的“速”来推知其意思为“招致”。再如2014年广东卷第5题的B项“将论囚”中“论”可根据成语“论功行赏”中的“论”解释为“衡量、评定”。

三、成分判定法

在汉语语法中,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某个词可以依据它们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判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4年重庆卷)

A.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除:台阶)

B.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但:只要)

C.群丐请从之任所(之:前往)

D.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间:间或)

此题选D项。D项“间”此处作状语用,所以确定为副词,是“暗地里,私下”的意思。因此,正确认知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帮助我们的推知该词的词性,顺利解题。

四、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称位置上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处于相同位置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4年北京卷)

A.愿有所记(愿:希望)

B.覆溺之虞(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常显用之(常:曾经)

此题B项“覆溺之虞”的“虞”的意思与上句中“风波之恐”的“恐”意思相近,可解释成“担忧、担心”。

五、语境分析法

语境包括了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语境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如2014年湖南卷第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韪:正确)

根据上下文可知雪屋的主人是徐孟祥,缙绅大夫只是来拜访他的雪屋。所以A项“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中的“造”是“造访”的意思,这是根据语境分析而得。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一些“拦路虎”,我们只要掌握适当的方法,就能“手中有米巧做炊”。

篇10: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 “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 “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①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到,去)分析:“造”的义符为“辶”,与行走、行动有关,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可推断其意为“到,去”。译文: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②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砍)分析:刖,的义符为“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联系所带宾语“左足”,可推断其意为“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译文: 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就砍掉了他的左脚。(诳:欺骗,迷惑)③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雕琢,加工玉石)分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推断为“雕琢,加工玉石”。

译文:楚文王于是派玉匠雕琢那块璞玉而得到了一块宝玉。(玉人:加工玉石的工匠;璞:没有雕琢加工的玉石)

二、通假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见幻灯片第二组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②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③秦王方还柱走。(通“环”,环绕)④卒起不意。(通“猝”,突然)

2、方法阐释

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是相近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运用声旁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3、课堂练习

①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通“背”,违背)

译文: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吉利。② 众皆伏泰之义。(通“服”,佩服)译文: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③或至涂而反。(通“途”,道路)分析:“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译文:有的人走到半路就返回。

三、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见幻灯片第三组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被任用)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破)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尽,竭尽)

2、方法阐释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3、课堂练习

①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余——赢,剩余,多余)译文: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②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弃——捐,丢弃)译文: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③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戴——腰,腰佩,腰戴)译文: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

四、语法推断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见幻灯片第四组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作宾语,形容词作名词,坚,坚硬的盔甲;锐,锐利的兵器)②范增数目项王。(作谓语,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示意)③左右欲刃相如。(作谓语,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2、方法阐释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3、课堂练习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分析:“明”作主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眼力、视力”。

译文:眼力足够用来看到秋天动物毫毛的末端,却看不到一车子的柴草。②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穈,粥)分析:“寝”是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就寝”。

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③ 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分析:“多”带上了宾语,活用为动词,意为“赞美,赞赏”。

译文:到他离开东阳回到家乡,数年说话时不谈荣誉耻辱,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

五、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借助熟知的成语、词语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见幻灯片第五组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明显)②相如因持璧却立。(望而却步——后退)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毫厘不爽、屡试不爽——差错)

2、方法阐释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课堂练习

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联想: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译文:于是他杜绝交游,对各种馈赠,一点也不收受。②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想: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交好,友善)译文:他(王生)向来与郭生交好,登门拜访郭生。③城之不拔者二耳。

联想: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拔,攻取)译文:城邑没有被攻下的的只有两座了。④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联想:不期而遇(期,约定)

译文:孙膑(和那些弩手)约定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

六、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方法阐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综合演练】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练习:

1、穷:学尽;尽:学完

2、“反”通“返”

3、谢:道歉,谢罪——“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4、形声字,从行,瞿声。《说文解字》:“行,道也。” 行,本义是道路。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5、声:歌声;响:声响

6、遏,阻止,阻遏——“浪遏飞舟。”

7、翻译: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参考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注释】 学讴:学唱。于:向。穷:尽,完。

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

弗止:弗,不,没有。没有劝阻。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饯:用酒食送行。抚节:打着拍节。遏:阻止。谢:道歉。

反:通假字,通“返”,返回.衢:大道。谓:以为

悲歌:雄壮的歌声 【课堂小结】

1、方法归纳:

①字形推断法;

②通假推断法 ③结构推断法

④语法推断法 ⑤联想推断法

⑥语境推断法

2、结束语

篇11:《怎样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教学步骤:

(投影)【例1】“五禽戏”(一种活动筋骨四肢的锻炼方法)中有“熊经鸱顾”之说,这 是什么意思? 分析:从词性看,“经”和“顾”都是动词;从结构看,“熊经鸱顾”是偏正式并列;从字 形看;“鸱”从“鸟”,该是一种飞禽;从成分看,“熊”“鸱”是名词作状语。“顾”是 “回头看”的意思,“经”是什么意思呢?“经”有“上吊”义,从语境看,应引申为什么 意思呢?应引申为“攀援身悬”的意思。

实际上,刚才我们已经运用了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下面我们逐条归纳。(板书或投影)(一)词性推断法

在句子中,一个词的意义是受它的词性制约的,因此,先行判定一个词的词性,就可以缩小 判定范围,从而迅速而准确地推断出词义。

(投影)【例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征、圭尽心所事,故我用之 臣以事为不可故谏 上然其言,入告皇后 然征每谏我不从

A.两个“事”字相同,两个“然”字不同 B.两个“事”字相同,两个“然”字也相同 C.两个“事”字不同,两个“然”字相同 D.两个“事”字不同,两个“然”字也不同 【答案】D 第一个“事”是动词,第二个“事”是名词;第一个“然”是动词,第二个“然”是连词。词性不同,意义也不相同。

(板书或投影)(二)字形推断法

形声字占汉字的绝大多数,形声字往往可以通过它的形旁推断事物的品类属性以至意义。会 意字的意义则可以根据合成它的字义来推断。因此,对一些陌生字可以借助造字法的知识来推断词义。

如【例1】的“鸱”(形声字)。又如“脍炙人口”的“炙”(会意字)。(投影)【例3】“(北宫之女)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母”中的“彻其环”是什么意思? 分析:“环”从“王”,可推断与“玉”或“环形之物”有关,可判为“饰物” ;再根据句意,“彻”可能是“撤”的同音假借。

(板书或投影)(三)结构推断法(包括词和短语)词和短语是按照一定意义组合并形成一定规律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词和短语的结构来推 断词义。

(投影)【例4】选出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组

A.长歌当哭当机立断 B.文过饰非过犹不及 C.危言耸听危如垒卵 D.栉风沐雨风声鹤唳

/ 3

【答案】D 分析:A.“长歌当哭”为主谓结构,“当”解为“当作”,“当机立断”中“当机”为动 宾结构,“当”是“面对”的意思,两者不同。B.“文过饰非”为动宾并列,由“过”“ 非”同义,可推断“文”“饰”同义,“掩饰”的意思。“过犹不及”为主谓结构,“过”指“过头”,两者也不相同。C.“危言”为偏正结构,“危”是“吓人的”意思,“危如垒卵”为主谓结构,“危”是“危险”,两者不同。D.“栉风沐雨”为动宾并列,“风”“雨”均名词,“风声”为偏正结构,“风”,名词,故两个“风”相同。

(板书或投影)(四)搭配推断法

除了特殊句式,文言文的句子成分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成分的搭配也是相同的,我们可以 根据成分的搭配来推断词义。

(投影)【例5】①将军身披坚执锐②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分析:①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 “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②“明”是主语,“察”是 谓语,若将“明”解为“明亮”则搭配不当,应理解为“眼力”“视力”才正确。

(板书或投影)(五)对应推断法

古人喜欢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或整句来表情达意,在这些短语或句子中,其对应的词 往往构成同义、近义或反义。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一个已知的词义推知另一个未知的 词义。

(投影)【例6】忠不必用,贤不必以。(《屈原列传》)分析:“忠”和“贤”“用”和“以”相对应,由于“忠”“贤”同义,可推出“用”“ 以”同义,“以”也是“任用”的意思。

(板书或投影)(六)联想推断法〖BFQ〗

碰到一个不熟悉的词语,可联想一个自己熟悉的、跟它相类似的的词语来推断其意义。(投影)【例7】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 一艺者无不庸。(韩愈《进学解》)提示:本文是韩愈对求学者勉励的话。“登崇”与“拔去”“占”与“名”“录”与“庸” 相对应,均为动词,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对。“登崇”可联想“推崇”,为选拔、推崇之意,与“拔去”(除去)意义相对;“名”可联想“不名一钱”,与“占”同义,“占有”的意 思;“庸”可联想“毋庸置疑”,与“录”同义,“任用”的意思。

(板书或投影)(七)感情色彩推断法

根据词语及句子所具有的感情色彩来推断词义,注意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和感情倾向。(投影)【例8】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分析:“深”有“深厚”“刻毒”之意,联系下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是“秦之遇将军” 的具体表现,可见“深”为贬义,应释为“刻毒”。

(投影)【例9】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1991年全国题)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答案】B 分析: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板书或投影)(八)上下文推断法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之一。以上八种推断词义的方法都离不开词 语的具体语言环境。

/ 3

(投影)【例10】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列诸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 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1991年三南题)“更”字的正确含义是

A.gèng 另行 B.gēng 历经 C.gèng 愈加 D.gēng 更换 “害”字的正确含义是

A.损害 B.妒忌 C.阻碍 D.妨害 【答案】D、B 分析:综合运用“推断八法”。在“诸律令所更定”一句中,“所”与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更”应是动词,因A为副词,B为介词,故可一次排除,选D。“害”字从感情色彩看,“短”“害 ”均为贬义;从上下文看,“害”为“短”的动机,再从成分搭配看,A、C、D均与“之” 搭配不当,当选B才妥贴。

(投影)【例11】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侯史高。

“事”在文中的意思是 分析:“事”有“奉”“为„„服务”之意,从下文“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看来,当有贬的感情色彩,从搭配看,可推断为“阿谀奉承、钻营取巧”之义。

(投影)【例12】下面是考生错得较多的一道高考题: 母丧去官,哀逾毁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顿绝方苏”是“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呢,还是“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分析:从上文看,“哀愈毁礼”是说母亲去世,由于悲哀过度丧事超过了一般的礼 节。“每至„„”是“每到„„的时候”;再从字形看,“踊”从“足”,是跳,跳跃的意 思,与“哭”并列,是说痛哭及极度悲哀的情状,因而可推断为“困顿晕倒”。

目标达成检测(输入磁盘或印成资料,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检查、评讲)

八、小结(略)

九、布置作业(略)

上一篇:年少无知时作文700字下一篇:启动大会会议流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