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2024-05-17

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共8篇)

篇1: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文言文《蜀道难》导学案

蜀道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诗歌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一.知识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预习部分

1.注音

鱼凫( ) 珑( )玲 巉( )岩 飞湍( ) 喧豗( ) 砯( )崖

吮( )吸 噫( )吁( )嚱( ) 石栈( )抚膺( ) 号( )古木

崔嵬( ) 峥( )嵘 扪参( ) 万壑( )猿猱( ) 秦塞( )

咨嗟( ) 趑( )趄( )

2.解释句中重要词语

开国何茫然 何: 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回日之高标。 回: 扪参历井。扪:

以手抚膺。膺: 凋朱颜。凋: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所守或匪亲。或: 。匪:

长咨嗟。咨嗟: 危乎高哉。危:

横绝峨嵋巅。横绝: 锦城虽云乐。云: 乐:

天梯石栈相钩连。钩连: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倚绝壁。倚: 难于上青天。于:

开国何茫然。何: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 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 胡为乎来哉。胡为: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

3.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通

4.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

砯崖转石万壑雷。转: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朝,夕:

5.特殊句式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③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④但见悲鸟号古木

⑤雄飞雌从绕林间 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一词多义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3)道芷阳间行( ) (4)何可胜道也哉( )

(1)猿猱欲度愁攀援( )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崔九堂前几度闻( ) (4)高祖为人有大度( )

(1)尔来四万八千岁( )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无他,但手熟尔( ) (4)非死则徙尔( )

(1)以手抚膺坐长叹( ) (2)项王项伯东向坐( )

(3)停车坐爱枫林晚( ) (4)因击沛公于坐( )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2)沛公已去( )

(3)去死肌,杀三虫( ) (4)汝可去应之( )

(1)问君西游何时还( ) (2)青泥何盘盘( )

(3)大王来何操( ) (4)徐公何能及君也( )

(1)危乎高哉( )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相与枕藉乎舟中( )

7.名句填空。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

三.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话呢?

明确:

2.这句主旨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句的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

(二)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1)阅读第一节

1、在第一小节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而李白又是通过哪两个层面去体现山势之高这一特点呢?

明确:首先:

其次:

2、第一小节的十个句子中,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句话里,诗人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呢?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

小结:通过鉴赏《蜀道难》的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了诗仙李白用想象、夸张、以虚衬实和细节描写,以及引用大量的神话传说等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高,令我们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2)阅读第二小节

1.第二小节中,诗人李白从哪两个层面表现蜀道之险的?

明确:①

2.诗人李白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蜀道之险呢?写出语句,运用手法及效果。

明确:①

②连

(3)阅读第三节

蜀道的高和蜀道的险,只要有勇气,就能克服呀。李白在第三节还要劝入蜀的朋友“不如早还家”。而蜀道之难不仅仅难在蜀道之高和蜀道之难这两个自然条件,并且蜀地当时的生活环境不安定。那李白是如何来体现蜀道之难安呢?

明确:首先:

其次:

(三)艺术手法

本诗歌最主要的两个艺术手法是什么?

三.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石栈(zhàn) 边塞(sài) 长吁短叹(xū)

B.猿猱(náo) 扪参(shēn) 喧豗(huī) 嗟来之食(jiē)

C.巉岩(chán) 吮吸(yǔn) 砯崖(pīnɡ) 峥嵘岁月(zhēnɡ)

D.凋零(diāo) 湍急(tuān) 崔嵬(wéi) 多难兴邦(nàn)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选出下列句子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

A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颠

B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联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

D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渡过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问君西游何时还 (2)但见悲鸟号古木

青泥何盘盘 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也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也不同。

篇2: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突破】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

一、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

《赵普》选自《宋史·赵普传》,赵普,(朝代)政治家。课文写了赵普的两件事:、,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本文在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对赵普 次奏荐人才的描写,显示赵普他力和。(方法提示:用红笔完成填空,并且能够脱稿自如地给同学讲出来。)

2.诵读课文:

(1)自读三遍——字音准,节奏对,句子通。(2)组内读——组长指名,大家倾听,集体评价,发现问题,黑板展示。

注意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阖户( )箧( ) 既薨( )龌龊( )掷地( )

3.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寡学术 ( ) (2)手不释卷 ( )

(3)每归私第 ( ) (4)阖户启箧 ( )

(5)既薨 ( ) (6)发箧视之 ( )

(7)龌龊 ( ) (8)碎裂 ( )

(9)及为相 ( ) (10)卒用其人( )

二、翻译课文:

1.个人自学,对照书下注释,试译课文。(要求:叫准会的,运用评注法标明不会的。)

2.二人合作,研究自学中“不会”的。(要求:运用评注法记号出二人合学的成果,标记出不会的和新发现的知识活问题。)

3.小组学习:集中问题,并研究解决,进行小组展示。(要求:组长掌握组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进展。)

三、质疑答疑,点拨精讲。

1.讲解下面句子的特殊性。

(1)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

(2)读之竟日。(倒装句)

(3)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4)碎裂奏牍掷地。(使动用法)

2.尝试对下面简单虚词的理解。

(1)太祖常劝以读书( ) (2)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

(3)又以其人奏( ) (4)跪而拾之以归( )( )

3.质疑与发现(要求:联系以往文言文学习,就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方面说出发现与疑问,也可提出你发现的具有学习方法。

四、试背课文,体会背诵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分析课文,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检测反馈】

(抽签学生代表翻译全文,全班评价,老师根据学生翻译和大家评价质量与热情评价前面小组学习的质量,随机打出分数。)

【翻译的方法】

1.回顾翻译文言文四字原则:

2.补充四字原则具体化:

(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可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添加省略成分。

(3)调整语序。

(4)引用的内容可不翻译。

【新课学习】

一、引入新课:《<论语>十则》与“半部《论语》治天下”。(抽签1人讲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你觉得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随机提问,酌情加分。)

(二)小组学习:

探究问题:

1.课文是怎样来刻画赵普的?采用了哪些方法,请举例说明。

2.课文如何写太祖的?

3.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赵普是怎样一个人?

三、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资料链接】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典故,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身上。

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后来又罢免了他。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宋太宗准备重新起用赵普任宰相,有人就劝说:“赵普学识浅薄,没有什么学问,只读过一本《论语》。”

宋太宗就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回答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赵普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论语》一本书。

这个故事记载在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宋史》记载赵普:“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来历。

“半部《论语》”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没有读完《论语》,只学了一半,或是说没有认真领会《论语》,只领会了很浅的一半内容呢?还是说《论语》的学识分为两部分,一半是得天下的学识,一半是治天下的学识。

在这里,赵普的话可以做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赵普没有把《论语》读透,只参透了一半学识,他用这一半学识过去帮助宋太祖平定了天下,现在还用这一半学识来帮助宋太宗治理天下。也就是说这半部学识既可得天下,也可治天下。

篇3: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多年来,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师生总有一种“教者授课累,学者学习难”的共识。其归根结底还是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指导方法不当。这两年我校实施了“学案导学”教学法,通过“学案导学”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人在完善和实施的过程中,就初中文言文教学方面得出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巧设学案,强化预习

布置预习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充分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主理解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学案导学”下的文言文预习可从三个方面着手,这三个方面的预习作业是有梯度的。一是让学生熟读原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是学好文言文的必要途径,从读对每个字音到读出正确的节奏和语气,再到读出作者的情感,进一步读出文章的特色、风格,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学生对古文的语感。二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参考注释尝试着翻译课文,教师要把文中的生字、通假字、古音异读字、特殊句式及学习方法设计在学案上。“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把学法指导写在学案上,让学生心中明确翻译文言文应遵循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学案上的预习要求逐一解决或在课文上勾画出来。三是在学案设计中要尽可能让学生用原文回答问题。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文言文学案导学的第二步就是要把放飞的情感收回来,在落实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首先,对学案中的预习题一定要有检查、有评价,落实到位。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课堂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评价预习作业完成的质量情况。预习时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互相交流,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甚至做题规律也让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自己构建,当然,教师的指导也要及时跟进。

合作探究是“学案导学”的核心环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教师要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要善于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间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愉快的、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课堂教学始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课堂上要用一定的时间紧扣学案分层次进行达标检测,设计的问题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避免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教师的评判反馈要贯穿始终,让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在达标检测中,一般要设置两个具有梯度层次的问题,一是语言积累的巩固与提高;二是思想内容理解的深度与广度。这两个方面的达标检测,既丰富了文言文知识,又训练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

四、回扣目标,迁移运用

文言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本节课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掌握了哪些方法,自学能力有哪些长进,同时把本课容易出错或自己做错的问题记录在学案上,体会自学成功的愉悦,增强自学的信心和能力。

篇4:高中文言文“学案导学”研究

一、文言文“学案导学”的理论探讨

“学案”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教案”与“学案”具有不同的含义。“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自我的思考和分析后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讲授方法的案例,是对教材的重新组织和二度阐释的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的内容和讲的方法,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案”为导学方案,它是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完成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到的内容和学的方法,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一份好的“学案”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相适应,体现出每一个学生各自的特点。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灵魂、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现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谐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了师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预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完成相关内容。学习期间,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修改、调整学案,学生也可以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总结出学案的基本模式,从而掌握学习规律,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求,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指导教师制定合适的“学案”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这样就基本涵盖了个体发展的所有内容。具体而言,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样六个水平级别。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这样五个水平级别。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这样七个层面。[1]300“学案”是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可以参考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

(二)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内在核心的“学案导学”

传统教学是以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它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客观地讲,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现在再采取这种单向、单一渠道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心智的发展。教育不仅要关注传授给学生什么知识内容,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正符合了当前学生发展的需求。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来内化知识、改造知识、转换知识”[2],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关键实体,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蕴涵大量学习资源和知识情境脉络的环境中,通过一种互动的过程而获得的。这个互动的过程既要对学习任务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也要对学习者处理学习内容的经验和条件进行选择和组织,还包括教师对学习者进行引领和激发,对学习达成情况进行评价。[1]125这一切恰恰契合了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交流等,也得以实现,这也为“学案导学”进入日常课堂活动,走近广大普通学生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力量。

综上所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给“学案”的学习目标的确定设立了大致的参考标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学案导学”的理论核心。有了这两项理论基础,“学案导学”虽然会带有实施者和参与者鲜明的个人特点,但是并不会偏离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高中文言文“学案”的设计和实施

(一)高中文言文“学案”的类型

高中文言文“学案”,以教学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单一篇目(一篇课文一份学案)、单元(一个文言文单元一份学案)、阶段性(期中或期末一份学案)三类;如果以课堂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预习型(在正式上课前使用)、新课学习型(在课堂上伴随授课内容进行)、复习型(在上完新课后使用)三类。如果以实施者来确立,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以教师撰写、实施为主,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学生与学生自主合作撰写,教师点拨释疑;师生经过研讨,共同撰写实施,完成教学目标。

(二)高中文言文“学案”的设计

“学案”的设计应符合四个要求。

首先,“学案”的学习目标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其次,“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教材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读懂教材。比如在上《石钟山记》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以每一段为单位的学案,在每一段的学案中都设计了针对该段落的理解题,旨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次,“学案”中练习题的设计应该突出重点,不搞题海战。

最后,“学案”的设计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案”的设计总体上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几乎每一篇文言文的“学案”中,都需设计一个正音正句的环节,让学生注音,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再比如,每一篇文言文“学案”基本都该有作者和作品介绍,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读教材乃至读任何文章,都应该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在此前提下,针对学生的特点,经过教学调查,笔者认为文言文“学案”内容通常应该包括:学习目标、作者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正音正句、文言知识点、思考题和课文小结。预习型“学案”侧重于作者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正音正句等。新课学习型“学案”侧重于文言知识点的落实、思考题的解答和课文小结。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对上述内容作适当调整。比如,在设计《过秦论》和《劝学》预习“学案”时,可添加“题解”一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而在设计《过秦论》新课学习“学案”时,可设计一道段落和段意连线题,旨在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总而言之,“学案”内容的设计应该是灵活多变和有所侧重的,是完全由教学需求来决定的。

(三)“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1. 设计

“学案”的设计是指在上新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先设计好“学案”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印发给学生。“学案”的设计可以是一位教师独立工作的成果,可以是整个备课组共同探讨的结果;也可以先将若干篇目分工到备课组的各位教师身上,每一位教师都负责撰写若干份“学案”,然后经备课组研讨后确立用于实际教学的“学案”,这样既保证了速度,又能避免仅靠一个人撰写而容易出现的错、漏、误等缺憾。在此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薄弱学校的学生,“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情。比如,文言文预习“学案”中会涉及作者、作品介绍,如果是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学案”可以设计成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但是,对于学习基础和习惯都比较差的学生,就应改为教师提供作者、作品介绍,对于重要内容还应用下划线或者粗体字加以明示,以提醒学生注意。

2. 反馈

反馈是指学生给教师的反馈。在上新课前,学生先根据“学案”要求自学教材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比如《师说》的预习“学案”有三个学习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并正确掌握课题含义;掌握关于本文作者的文化常识;能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让学生朗读来检验学案效果。这就是学生给教师的反馈。在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中使用“学案”,特别要注意落实“反馈”这个环节。因为薄弱学校的学生自控力比较弱,所以,通常对“学案”不能采用抽查或自我预习的方式,而是要作为书面作业在全班进行检查。

3. 调整

调整是指教师在经过对“学案”完成情况的检验后,把全班的学习情况予以汇总、分析,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或者环节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石钟山记》“学案”设计中对每一段都布置了几道思考题,教师可通过批改学生完成的“学案”作业,汇总那几道思考题的完成质量,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侧重地解决“学案”中出现的问题。然而,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每一次上《石钟山记》的“学案”都会有所微调。

4. 修订

修订是指根据“学案”使用的效果,事后对“学案”内容或环节或项目进行修改,使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三、对文言文“学案导学”实践研究的体会和思考

经过一个学期的文言文“学案导学”实践,笔者有以下体会:第一,“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特别是在薄弱学校,学生自身存在较多的学习困难,“学案”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第二,通过“学案”的反馈,教师可以方便清楚地知道学生理解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不理解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等,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效率更高。第三,“学案”经过反馈和调整,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能促进教学良性循环。第四,经过多次的“学案导学”,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掌握独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文言文水平。第五,“学案”增加了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评价教学状况的手段和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最后两点的优势需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在高中文言文“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解决:目前的学案都是以书面印刷稿的形式呈现的,那么,口述、板书、网络、多媒体等形式能用吗?怎么用合适呢?如何避免“学案”成为变相的另一份练习册?“学案”和市面上诸多的教辅书的根本区别又在哪里?除了目前设计出的文言文“学案”模式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模式呢?对于文言文“学案导学”该如何评价呢?这些问题都是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美】艾伦·C. 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 汉金斯著. 柯森主译. 钟启泉审校.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篇5:文言文导学案剖析

建湖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 刘同花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有关文化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课前自学】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他的诗多抒写抑郁悲愤之情,如《江雪》;寓言小品(如《黔之驴》),短小精悍,含义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且往往融入悲愤苦闷的情绪,以《永州八记》为代表。

2.了解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贫瘠而荒僻,但却多奇山丽水,风景十分秀美。柳宗元闲暇时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与花草木石为伍,借以遣送岁月,抒发心中的抑郁愤懑之情。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为坻()

为嵁()

翠蔓()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

幽邃()...4.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并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游:____________________)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导学过程】

一、导入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石潭记》。

二、自学成果展示

1.交流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正确认读字词,朗读时准确停顿。

三、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翻译全文。

四、交流、质疑

1.将自主学习到的知识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作好记号准备质疑。

2.集体质疑,同学互助,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3.师生合作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画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打上☆号,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五、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课堂训练(1)古今异义

去:(古)(今)居:(古)(今)小生:(古)(今)(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为:①全石以为底(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可知其源()差:①参差披拂()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闻水声()心乐之()下见小潭()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皆若空游无所依....()凄神寒骨()..(4)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要重视字词的归纳、总结、积累。要注意文中重点 的实词、虚词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归纳总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2.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2.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走进课文,品读美点,把握作者写景的技巧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示例:“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小组内交流探究后展示,有感情地读出摘引句,再作评析。)2.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小组讨论后交流、总结归纳:(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

(2)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3)抓特点,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4)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动静结合。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三、走近作者,体会心境

1.结合背景,理解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背景再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2.朗读品味,体会心境。

两组同学进行朗读品味。(一组同学读乐的片段,一组同学读忧的片段)3.正视逆境,笑对人生。遭遇挫折乃人生常态,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好朋友,你将如何劝解他直面挫折?(要求:运用修辞手法,如引用名人名言、排比、比喻等,感情真挚地劝说。)

四、质疑

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

六、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完成《记承天寺夜游》自学任务。【理论阐述】

《小石潭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据此,我采用我校“教学相融、当面练评”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以问题导学为主线,以师生互动为主体,以当面练评来辅助,以反复诵读促理解,从而达到掌握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并陶冶学生情操的文言文学习目的。

一、以问题导学为主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思维永远从动力开始。因此,教师在无疑处设疑,在无惑处生惑,有针对性的设臵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运用多种感官,认真观察,仔细阅读,积极思考,参与争辩,探究原因,分析特征,找出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导学案不仅先后设臵了课前自学问题、课内自主学习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还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一个一个的问题,引领学生紧扣文言文的特点,从字词认读到实词虚词的释义,从理解文章大意到写景方法的学习,从体悟作者的心境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陶冶了情操。

二、以师生互动为主体。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相融、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导学案设计时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地位,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并存;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矫正相融,这样人人参与、平等交流、共享成果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当面练评来辅助。

“当面练评”是“教学相融、当面练评”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练评”结合是本导学案又一特色。导入课文后即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同学互评、教师点评,这时的练评,既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又纠正了自学中的存在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抢答,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品读美点、理解心境、劝说其笑对挫折等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以反复诵读促理解。

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文言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文言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诵读。在诵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篇6: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导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学重点: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导学难点: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导学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事迹。

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惟缴汝学弈鸿鹄盘盂专心致志沧沧凉凉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见两小儿辩斗而日中时远也()

孔子不能决也()及其日中如探汤()

三、我知道。

1.《学弈》选自,孟子是我国古代的、。《孟子》记录了孟子。《两小儿辩日》选自,此书中著有许多寓言和民间故事。“辩日”是指。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一人,,。虽与之俱学,。为是其智弗?。

四、我不懂。

预习完课文后,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准备交流。

导学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新课标第一网

(1)对照注释弄明白《学弈》每一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2)用两个成语形容这两个学下棋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表现。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

(3)“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2.小组内探究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一、我能行。

1.《学弈》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不能。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的理解是:。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孰为汝多知乎?

三、对《两小儿辩日》一文给我们的启迪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要敢于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和质疑。

B.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会有所不知。

C.要敢于否定、嘲笑和讽刺一切大学问者,不迷信权威。

D.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主题学习

学习主题学习丛书《感谢生活》

要求:1.自读《点亮心上那盏灯》这一部分,小组讨论交流:文中向我们描述了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谁点亮了我心上的那盏灯?哪个故事让你最受感动?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3.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诵读。

课后作业

1.背诵两篇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初远凉初近热

篇7: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启发学生说出从课文中体会到的道理。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之”的不同含义。

重、难点突破方法 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收集的有关孔子、孟子的文言警句

2.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学弈()惟()鸿鹄()缴()弗()矣()与()盘盂()沧()沧凉凉

孰()为汝()多知乎?

第一课时

一、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二、读“韵味”

1、自由读文,提出问题:

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句子。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⑴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

⑵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自己文言文难读通顺、正确停顿的困难。

三、疏“大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

悟“道理”

1、领悟道理:

a.奕秋一起教两个学生下棋,结果怎样?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b.两个孩子在争论什么?他们分别有什么观点?你认为谁对?

两小儿辩论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本文蕴含了什么科学道理?

c、分角色朗读:读出节奏,揣摩人物语气。

2、背诵课文:

⑴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⑵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课时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中“之”的意思

①惟弈秋之。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

⑤弗若之矣

二、写出下列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1.使弈秋诲二人弈。

使:诲:弈:

2.孰为汝多知乎?

孰:汝:

3.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其:弗:与: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去:

5.孰为汝多知乎?

孰:汝:

6.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沧沧凉凉:汤: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初远凉初近热

中近热中远凉

篇8: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笔者一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深知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农村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

撰写此文, 笔者是想从“有的放矢地编写语文课外阅读导学案, 从而拓宽农村孩子的阅读视野”的角度, 与同行诸君一起探讨课外阅读教学的一些问题, 希望对延伸农村初中生的语文视野会有些裨益。

一、根据单元课文文体和主题, 精选好段好文

课本和考试不可能成为语文学习的全部, 而涵盖丰富的课外阅读就成了语文教育和学习的重要阵地。阅读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 总是在一定的文字情境中产生。因此, 在课外阅读教学导学案编写中, 精选好段好文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 在掌握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作合理、有度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 自有其知识体系。笔者认为, 关于农村课外阅读导学案编写, “立足文本, 因‘材’施教”必不可少。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作为不同的文体, 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要求, 也有其必需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虽然各知识点不需每篇导学案均必详细列出, 但在一系列的教学中, 这些知识的教授和渗透是必须的。语文教材, 七年级偏重记叙文, 八年级几个单元说明文的学习, 九年级议论文的增多, 正是教材编者对文体知识的系统学习的重视。

二、分层次进行课外阅读导学案设计

我校学生来自全镇各村的小学, 虽有优秀生, 但寥若晨星, 低水平的思维活动仍是目前比较突出的现象。教学“一刀切”的话, 阅读教学则有如闭着眼睛捉麻雀, 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

我们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编写导学案, 制定出A、B两个学习能力等级的标准, 分层次有梯度地设计问题, 分别施教、分层推进, 力争实现语文“健美智慧滋润心灵”的教学理想。

如, 《老王》课外迁移阅读, 我们选了《一对脚上的修养》, 导学案共设计五个问题, 分别从不同角度, 由浅入深, 用亲切的语调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问, 从开始的“环境描写句子及其作用”, 到“‘我’愧怍的原因归纳”, 再到加点词“修养“的两层含义, 以上问题要求全员完成;接下来的题目是赏析某个对送水工的描写的画线句, 以及简单描述农村生活中的某些不文明言行和现象。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层层深入,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梯度, “你能……”“尝试……”等句式和用语, 使得问题的设计更为人性化, 学生在情感上容易接受, 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心理基础,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确定一篇文章导学案的核心目标, 有的放矢

以《语文》课本为依托的课外阅读指导是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前承课堂教学后接课外阅读的关键链接, 教学任务的核心是“指导”。

有不少的教师生怕学生这点不懂, 那点不知, 经常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解剖得支离破碎, 学生在理解文章感情时无从下手。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明确本篇文章要给学生哪些语文知识的积累, 哪些思想感情的提升, 敢于取舍。

设计合作探究之类一些比较难一点的核心的问题时, 要注重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这类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四、根据不同文体、主题设计问题,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广泛阅读是学生求知的天性, 更是健康成长的需要。学生日积月累地自主学习, 慢慢地就能外储内化, 我们语文老师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把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终身需要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节点”。

在《大自然的语言》课外迁移阅读导学案编写讨论时, 我们反复讨论, 最后甄选了《气候的威力》 (节选) 一文, 设计了一些常规问题后, 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

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 既可以造福于人类, 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 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要求:举例典型, 表述具体, 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最好是自己家乡本土的实例) 。

说到灾害, 学生就自然会联想到增城“5·23”特大暴雨带给每家每户的重大灾害。作为人师,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身处农村的我们继续踩踏草木, 砍伐树木, 乱扔垃圾, 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我们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 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保意识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结合,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所以, 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任务出发, 还是从应试出发, 课外阅读的推进都不可或缺。我们深切盼望通过阅读经典, 以真的文学感化孩子;通过多种阅读途径, 达到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的目的, 优化农村初中的语文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唤民.语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J].语文天地.2010 (.5)

上一篇:庆六一儿童节作文300字下一篇:语文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