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2024-05-23

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通用6篇)

篇1: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打造一流平台 振兴登封经济

今年以来,登封市委、市政府以建设一流行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平台,致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着力打造服务政府、阳光政府,为登封经济的全面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确保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正常

为了加强地“中心”运行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长陈松林为组长,比这位常务副组长,人大、政协、纪检、组织、宣传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登封市行政服务中心”运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制定了例会制度,在“中心”运行之初,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及时听取各单位进驻情况、工作开展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为题。下半年以来,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经常亲自到“中心”视察指导工作,在不同场合的会议上多次对“中心”工作进行督促,在全市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多方合力共同推动“中心”建设的良好工作氛围。

在审定进入“中心”的职能单位和事项时,我们确立了“凡是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服务事项全部进驻”的原则。为使进驻实行的申报材料、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承诺时限等基本情况准确无误,2004年3月中旬,市政府专门抽调市法制局、市监察局、市 办、市司法局等业务骨干18名同志分成三个小组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对全市各职能委局的审批服务事项进行了审核,后经市长办公室和市委常委会议讨论,确定了33家进驻单位和356项审批服务事项,确定了“凡批必进,一步到位,不留死角,违者下课”的进驻原则。4月下旬,我们组织全体窗口工作人员赴焦作、修武等地参观学习,并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中华人们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社会心理学、公共礼仪等方面的岗前学习培训,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半封闭式军训。5月8日,“中心”开始试运行办公。6月28日,“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一是加强对“中心”运行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市长陈松林为组长,市委副书记朱是西为常务副组长,人大、政协、组织、纪检、宣传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登封市行政服务中心”运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制定了例会制度,在“中心”运行之初,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及时听取各单位进驻情况、工作开展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半年以来,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通过建立例会制度,按时召开会议,有力地推动了“中心”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经常亲自到“中心”视察指导工作,在不同场合的会议上多次对“中心”工作进行督促,在全市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多方合力共同推动“中心”建设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建立了“中心”运行机构。为保障“中心”正常运行,市委、市政府把“中心”明确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正科级行政单位,编制16人,内设办公室、业务科、督查科。明确界定了“中心”职能,界定了各科室工作职责。同时,为加强对各单位派驻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中心”成立了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成立了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所有窗口工作人员的党团关系转入“中心”,各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由“中心”统一组织考核评定,提拔重用由“中心”进行组织推荐。通过完善机构组织,增强了窗口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中心”运行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是对进驻“中心”的单位和事项进行了确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许可法》的颂布实施,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许可事项将逐步减少。为此,在审定进入“中心”事项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凡是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服务事项全部进驻”的原则。为使进驻事项的审报材料、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承诺时限等基本情况准确无误,3月中旬,市政府专门抽调市法制局、市编办、市司法局、市监察局等业务骨干18名同志分成三个小组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对全市各职能委局的审批服务事项进行了审核,后经市长办公会和市委常委会议讨论,确定了33家进驻单位和356项审批服务事项,确定了“凡批必进,一步到位,不留死角,违者下课”的进驻原则。4月下旬,我们组织全体窗口工作人员赴焦作、修武等地参观学习,并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行政许可法》、社会心理学、公关礼仪等方面的岗前学习培训,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半封闭式军训,5月8日,“中心”开始试运行办公。

四是对进驻工作明确提出了“五到位”的工作要求。设立行政服务中心的目地是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为避免外地类似机构在运行中出现的让群众“两头跑”现象,我们提出了打造“窗口围着百姓转,部门围着窗口转”的工作格局。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对各单位及审批服务事项的进驻工作提出了“五到位”的工作要求,即人员到位、授权到位、办公机具到位、事项移交到位和办事程序规范到位。人员到位是要求各单位按照进驻事项多少核定的人员数量要全员到位;授权到位是要求各进驻单位要明确一名窗口负责人,享受科股长级待遇,原单位要以文件形式充分授予其审批权限;办公机具到位是要求各单位要配备除“中心”统一配置的办公桌椅和电脑之外的其它特殊办公用具;事项移交到位是要求各单位所有进驻“中心”审批服务事项所涉及的专业印章、规范性表册、空白证照等要全部移交“中心”各窗口;办事程序规范到位是要求各单位要制订出适合在“中心”窗口办理的简便易行的办事程序。6月中旬,“中心”运行领导组对各进驻单位的“五到位”情况逐一进行了检查验收。6月28日,“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办公。

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使行政服务中心逐渐步入规范化轨道

“中心”的运行制度以“六制办理、六件管理、六项公开”为主,辅之以人员管理制度和其它制度。“六制办理”指一般事项直接办事制、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行政收费规范操作制。“六件管理”指即办件管理、退回件管理、补办件管理、承诺件管理、联办件管理、报批件管理。“六项公开”指公开审批内容、办事程序、审批依据、收费标准、承诺时限、申报材料。为配合“六制办理、六件管理、六项公开”基本制度的运行,我们还针对《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制订了专门的《关于加强办件管理的意见》,对办件过程中规范性文书的使用、档案管理等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制订了《关于刻制行政审批专用章及其使用规定的意见》,要求各窗口刻制一枚行政审批专用章,代替原单位行政印章放置窗口使用。为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我们制定了集中会审会签制度,凡涉及原单位两个以上科室签字的事项要求在同一时间内统一到“中心”窗口进行联合审阅联合签批。这些运行制度的制定是“中心”运行模式的具体体现。

为了确保管理到位,督查有力,确保“中心”正常有序运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对违反行政服务中心工作运行制度的处理意见》,重点是对各职能委局“两头受理”,让群众两头跑等现象作出了责任追究的处理意见;市纪委、监察局出台了《关于严明纪律保证行政服务中心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通知》,明确了政治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

三、加强监督,严格督查,形成了有力的监督网络

在日常监督工作中,一是督查人员每天督查两次各窗口工作人员在岗情况,督查窗口工作人员是否统一着装,是否挂牌上岗,有无串岗聊天和其它违反工作纪律情况;二是设立了举报投诉热线电话,接受办事群众对窗口工作人员的举报投诉;三是在全市各公交车终点站和市区繁华地段设置了举报箱,接受投诉举报;第四是在大厅门口设置了投诉台,值班人员除随时接受群众投诉外,每天还要向群众发放20张问卷调查表,征询办事群众意见和建议;

在社会监督方面,我们从企业代表、工商户代表、群众代表和乡镇便民服务站站长中共聘请32名社会监督员,每月召开一次监督员会议,听取他们直接或间接获取的对“中心”各窗口单位的意见,对“中心”工作的建议等,对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及时采纳,对个案性的事件,我们严肃查处。另外,今年我们还分别组织了市老干部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接受社会各界对“中心”的监督。

四、开拓创新,不断拓宽“中心”服务职能

为真正实现“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除行政许可事项外,我们把凡是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全部纳入“中心”,同时,在“中心”运行过程中,我们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使更多的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百姓的事项进驻“中心”。

一是国税局和地税局两家办税大厅全部移入“中心”办公,且进驻“中心”后在一起办公,更加方便了纳税人。这种做法在我省目前尚属首例。

二是交通部门的车辆附加税征收大厅整建制进驻“中心”办公。协调与保险、照相等中介机构及公安部门一起办公,实现了摩托车牌照办理的“一条龙”服务。

三是市政府采购办、市国土交易中心、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整建制进驻“中心”办公。这三家单位的工作性质相近,都涉及到公开招投标活动,三家单位整建制进入“中心”,共同利用“中心”招标大厅和网络资源,使信息更加畅通,使招投标活动更加透明。

四是多家中介机构的进驻,像银行、工商代理、税务代理、会计师事务所和商务中心等,都为老百姓和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创造了条件,提高了“中心”的办事效率,拓宽了“中心”的服务领域。

通过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大胆偿试,积极探索,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已成为目前河南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齐全的行政服务中心,能够提供快捷周到政府服务的中心,成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有效载体。今年以来,省、郑州市各级领导到登封视察工作必到“中心”视察指导,“中心”已接待省内外考察团60余起,他们都一致对我市“中心”的建设表示肯定和赞许。

二○○四年十二月十日

篇2: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为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让社区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受教育,让居民群众在活动中得实惠,真正达到“登千家门、知千家事、解千家难、暖千家心”的目的。近期,四季红社区党总支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安排,紧密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本着“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的宗旨,深入开展了“民情大走访”调研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访民情。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搭建起反映社情民意的平台。

1、高度重视,明确工作职责。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社区高度重视,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县委“三讲三树”工作结合起来,将切实解决社区难题融入到走访调研活动中去。社区成立了社区民情走访调研工作组,下设5个工作队。由1名社区干部带队,居民组长和党员骨干参加,走访世居户居民233户达531人,走访率达100%。

2、多途并举,创新调研方式。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坚持多途并举,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一是送政策上门。活动中,我们送法律法规知识上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与要求,特别是镇党委《关于社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通知》文件精神,使广大居民群众得到充分理解与支持;二是推先进典型。现身说法身边的典型事例:

如关注老年人文体生活,不计较个人得失,自主创立星情湾老年舞蹈队的好党员易法炳;退休不褪色、余热献社区,创办《社区诗苑》刊物的好组长罗摘星;下岗失业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创办“庚寅服饰”的党员李庚寅。三是优调研方式。我们积极拓宽民意反映渠道,邀请本辖区内的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发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民情大走访”活动问题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召开民主座谈会、交心谈心等多种形式展开调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详细记好“民情日记”。

二,听民意。在走访调查中认真听取居民群众的真正心声,细致了解他们的热切愿望和实际需求。

我们始终把握“不漏户、不漏人、不漏意见建议”的原则,深入社区,串千家门,访千家情,认真听取群众心声,了解他们的热切愿望和实际需求。

走访调研中,我们主要突出“四访四问”:即访老干部、老党员,问发展良策;访上访户、意见户,问事情原委;访重病重残户、低保边缘户,问衣食冷暖;访失业人员、下岗党员,问就业现状。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和党员群众座谈,收集到社区建设、社会治安、文体活动、社区党建、社区共建等8大类、意见和建议共40多条。我们对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梳理、归纳和提炼,登记成册,形成整改落实项目。能当面答复的当面答复,不能当面答复的,限期作出满意答复。

三,解民忧。针对居民群众反映和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想方设法予以积极解决,热心为他们排忧解难。

问题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我们坚持边查边整改,以改促工作,用实际行动解决他们存在的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篇3: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今年暑期, 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对浙江省嘉兴市秀州区王江泾镇、桐乡市崇福镇等若干中心镇进行调研, 了解学习浙江省第一轮中心镇建设工作及小城镇专项资金使用效果情况。我们的调查表明, 浙江省于2010年推出的财政支持小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促进了这些小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经济增长、公共设施建设、民生福利发展, 然而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 使用方向和资金结构有待调整优化, 资金管理亦须加强。

(一) 调研进程安排。

充分了解浙江省第一、第二轮小城市培育建设专项资金设立的初衷等内容之后, 我们初步选取资金使用效果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三个中心镇——嘉兴市王江泾镇、嘉善县姚庄镇和桐乡市崇福镇, 进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举办访谈会、向被调查单位索取有关资料来深入了解典型中心镇近三年建设专项资金的具体用途、支出结构、财务透明度、产出效果、当地居民的看法以及2014年第二轮小城市专项培育资金计划使用情况。其中, 实地调研所选地为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中的浙江省。这三个中心镇, 已经初步具备小城市形态的特大中心镇, 具有人口多、规模大、经济实力强、设施功能全等特点, 其中我们重点调研了王江泾镇的情况。王江泾镇, 位于浙江沿海北部, 在沪苏杭一小时公里圈内。王江泾镇作为传统纺织名镇, 在积极发展高档、绿色纺织业的同时, 依靠加快发展机械、家具等占用资源少、能耗低的新兴产业不断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本次实地调研一共进行了三天, 由王江泾镇小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和王江泾镇党委书记陈天荣接受我们的具体调研, 向我们介绍该镇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小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也反映了他们所遇到的一些困难, 还阐述了他们对于完善小城市建设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的一些看法。

(二) 调研意义及背景。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伴随工业化发展, 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作为“乡首城尾”的小城镇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 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 更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 同时也是扩大居民内需的最大潜力点。首先, 小城镇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 都会相应扩大服务需求, 可以使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 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 对城镇消费群体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潜力的释放均有好处;其次, 城镇化不仅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投资需求, 也会带来因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 而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 有利于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增强创新活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会使城镇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更加殷实充裕、丰富多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因此, 加快小城镇发展和改革, 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举措,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是中心镇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 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基于此种情况, 2005年底浙江开始通过放权强镇方式试点“中心镇培育工程”, 选择了141个镇, 促进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心镇的经济实力和福射带动能力不断壮大之后, 2007年4月, 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 (2007[13]号) , 把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又着重培育了200个左右中心镇, 旨在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 力争使中心镇成为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小城市, 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意见》开宗明义地写道:“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 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 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份文件, 财政、土地、行政执法、投资项目核准等10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给了200个左右中心强镇。2010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新的战略举措, 并强调要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2010年10月, 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 (浙委办[2010]115号) , 到2015年将全省200个中心镇培育成为经济繁荣、生态文明、功能完备、宜居宜业、集聚能力强、体制机制活、带动效应好、管理水平高的小城市。2011年, 浙江省筛选出了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为了支持包括调研地在内的27个极为重要的中心镇的发展, 在整合利用财政资金的基础上, 一次性安排中心镇培育资金10亿元、平均每个镇3千5千万元进行资助, 并要求当地政府财政按一比一配套, 至2012年底, 第一批建设期已满, 2013年实行了第二轮资助计划, 范围有所扩大, 省财政资助的总额也增加到15亿元。这三年来, 随着政策的支持, 浙江省第一批小城市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专项资金产出效果明显, 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试点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总体上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初步形成, 在商贸服务、人居、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凸显, 成为带动周边的龙头,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的拥堵问题。但与此同时, 城镇化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事与愿违、资金浪费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选取王江泾镇为重点调研地点, 就是为了实地深入调查研究小城市建设培育资金的使用状况, 通过比较政策与实际效果反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分析建设专项资金的支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有无存在资金使用不当情况, 能否产生较强的样板带动效应, 揭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考如何将具有浙江特色的小城市培育工作推向全国。同时, 通过其他的案例汲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以期站在不同的角度, 对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并形成详实可行的调研报告, 作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参考材料。

二、调查内容与分析

2010年, 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小城市培育试点, 王江泾镇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通过访谈, 我们了解到,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 作为中国制造名镇的王江泾制定了发展模式转型新目标:中国织造名镇, 江南湿地新城。即王江泾镇将自身发展定位于中国智能家居城、浙北商贸纺织城、江南湿地生态城。这三年, 以打造“织造名镇、商贸重镇、旅游新镇”为发展思路, 重点发展智能家居、智能纺织、智能系统三大产业,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 在中国纺织织造名镇目标上, 王江泾镇投资4.5亿元的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建成并投入使用, 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品交易会已成功举办了3届, 全年市场交易额达到78.6亿元, 增长13.4%, 网上交易额达到144.2亿元。王江泾镇在夯实传统纺织产业的基础上, 也注重新兴产业的充实, 加快培育新兴智能家居产业, 打造智能家居城。目前, 王江泾镇现有智能家居企业53家, 2013年产值32.1亿元, 占全镇产值比重达22.3%, 成为继纺织之后的第二大产业。2014上半年, 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7亿元, 同比增长11.58%, 其中工业功能区工业增加值15.9亿元, 同比增长9.6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亿元, 同比增长69.23%;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74亿元, 同比增长20.43%, 其中工业投资10.07亿元, 同比增长18.47%, 技术改造投资5.49亿元, 同比增长21.19%。

同时, 为实现“江南湿地新城”的梦想, 王江泾着力整治周边环境, 合理开发湿地资源, 三年累计投入1.4亿元,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站19个、农村微动力处理站2座、生活污水处理池832座, 建立13.4公里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和3座提升泵站等, 加强河道整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由镇班子成员、各村主要领导担任河长的“河长制”管理, 三年整治河道80条、93公里。投资3, 600万元, 实施“四位一体”农村卫生市场化管理机制, 生态村创建比例达到91%, 同时淘汰秀虹植绒和田乐纺织二家对长期规划发展不利的印染企业, 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总体上看, 王江泾镇在积极整合传统产业, 引进发展新型业态, 构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基础上, 谋求工业化与城市化和谐融合的方式, 全面推进工业强镇建设的同时, 做强专业市场转型提升、做优特色旅游业,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同时王江泾镇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领导小组公布的2013年度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结果中, 王江泾镇在27个试点镇中排名第19位, 较2012年前移两个位次, 较2011年前移4个位次, 被考核为良好单位。

三、小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 浙江省第一批小城市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专项资金产出效果明显, 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试点小城市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初步形成。但与此同时, 我们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城镇化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城镇化建设进程超越经济增长速度, 摊子太大,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 危及城镇化建设和地方政府的安全。

以王江泾镇为例, 地方政府性债务高达20亿元左右, 每年需支付的债务利息接近2亿元, 而该从区财政每年可获得的公共预算经费只有0.65亿元, 也就是说, 仅一年的债务利息就需要用三年的公共预算收入来归还, 更何况本金的偿还。镇政府目前只是指望出让土地, 以土地出让金来偿还巨额债务。这就意味着城镇化的每一步推进, 地方政府就将要承担更多的融资压力。一边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另一边是地方债务风险的步步“紧箍”, 地方政府融资面临新的博弈。推进新型城镇化亟须妥善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

地方政府性债务, 并非王江泾这个小镇独有, 而是在全国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不是最近三年才产生, 而是在前期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遗留下来悬而未决的沉疴。王江泾只是案例中的一个, 地方债务问题也并非最严重的。但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断扩大,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已经面临难题, 融资出现瓶颈, 给社会和小城镇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影响。

(二) 城镇化建设未能体现以产业升级转型的战略前提, 主导产业综合实力不强。

浙江省经济强镇较多, 但分布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平原等经济发达地区。例如, 浙江省经济发达100个乡 (镇) 分布环杭州湾地区 (杭州、绍兴、宁波、嘉兴、湖州) 82个, 而衢州、舟山、丽水三市则没有一个乡 (镇) 入围。就调研的王江泾镇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 (1) 产业发展呈现“散”的特点。企业规模小, 数量多, 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规模实力有限, 集聚效应不足; (2) 部分产业存在趋同竞争。比如阀门、家具、汽配等产业与邻近的温岭、乐清、瑞安等地亦存在产业趋同, 相互竞争激烈; (3) 产业集聚效应不足。王江泾镇的主导产业整体实力不突出, 直接影响到其产业规模集聚与小城市人口集聚的能力。纺织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突破。纺织业产值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80%, 面临着三方面的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要从目前的中低档薄型服装面料为主向中高档纺织面料、产业用布、装饰用布和服装等产品系列化转型;技术装备从先进设备和落后设备并存的二元格局向动态紧跟国际先进水平转型;纺织企业组织结构从“星星众多, 缺乏月亮”的低层次组合向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活跃的高层次组合转型。

(三) 其他不足。

王江泾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飞速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 依旧存在区域辖射与公共服务不力、资源环境消耗仍然较大、整体规划研究相对滞后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王江泾镇积极思考, 在新的发展阶段里探索新思路, 逐步去解决。

四、对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建议

(一) 深化户籍制度、社保制度与相关配套制度改革。

在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应该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村转移人口的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这些不仅是王江泾镇应该考虑的, 也是中国所有城镇在转型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何建立有利于新增人口在小城市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 比如经济适用房、保障房、社保等市民待遇的落实, 如何建立统一按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 如何保障当地城镇居民失业救济、医疗、教育福利待遇, 鼓励外来优秀务工人员落户, 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 如何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承包等一系列与户籍政策挂钩的配套政策, 鼓励和推进符合一定条件的外来人员入户, 这些问题对保障就业、稳定就业、保障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有着不小的影响。

(二) 提高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产业集聚。

以王江泾为例, 可以将小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具体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智能家居城。

依托现有智能家居产业基础, 借助嘉兴物联网技术优势, 抓住国家对智能家居示范推广的政策机遇, 全力实施《王江泾镇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规划》, 着力发展智能家居和智能系统产业, 努力打造国内第一家以智能家居为主题的科技示范园区。在智能家居领域中优先发展电动床和功能沙发, 在优势纺织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智能纺织产业, 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 现代化生产制造为主体, 全球化销售为渠道的产业集群,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园区建设, 推进招商引资, 全力打造科、工、贸一体化的“中国智能家居城”。

2、浙北商贸纺织城。

着力发挥中国织造名镇优势, 坚持“存量升级、增量发展、资源重整”基本方略, 大力建设中国轻薄型面料产业基地和全新高端羊绒产业生态链, 实施“淘汰一批、转移一批、提升一批”三个“一批”行动, 以创新驱动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纺织产业集群, 坚持工贸联动,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强化国家面料馆王江泾分馆及纺织品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进一步提升发展南方纺织品市场, 与纺织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加快佳源中心广场、运东商贸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培育新型商业业态, 繁荣城市商圈。促进商贸旅游要素集聚, 打造一个集贸易物流、消费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浙北商贸纺织城”。

3、江南湿地生态城。

充分利用王江泾镇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资源, 围绕集民俗旅游、商务度假、生态居住、文化创意、休闲养生这五个方面建设湿地生态新城。加强王江泾镇全镇的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前三年打下的工作基础, 完成莲泗荡湿地新城各个阶段的建设, 同时引入一批优质服务项目, 从而构建具有王江泾特色的“江南湿地生态城”。

(三) 融资方式多样化, 降低地方债务风险。

应该明确的是,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政府债务融资扩大、政府负债率上升是必然的, 投入大规模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更新促进经济增长,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这也是中国所有城镇转型过程中都要面对的一个阶段。不少专家认为,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政府性投资领域, 逐渐用分散化的投资增量促进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从而冲稀原来相对固化、有很大风险的存量负债, 这将比政府直接融资的风险小得多, 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应该注意的是, 要引导大量地方债的去向, 应该投资在基础设施方面, 而非投在房地产资本运营等投资性行业。

篇4: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现状与思考

关键词:高校行政服务中心现状建议

.近年来,随着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内部分高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师生的服务、探索高校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开始在学校内部推出了行政服务中心(或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并取得了不错的师生口碑和校内外影响。然而,高校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由于高校在本体上与政府有着较大的区别,它能不能可持续发展、能不能成为高校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还需要我们在深入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一、行政服务中心的概念及高校行政服务中心的产生

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大厅)是政府为进一步转变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改革审批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原则成立的政务服务部门。在我国,综合行政服务机构大都产生于本世纪初,尤其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前后。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已有不同层级的综合行政服务机构3300多家,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市。我国综合行政服务机构的产生,顺应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是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和服务程序的一种新的探索。

高校行政服务中心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是高校学习政府经验推进行政服务理念和职能转变的产物。根据网络资料的检索:最早建立的高校行政服务中心的是中国科技大学行政服务中心,于2009年9月10日正式启用,但它只实现了行政部门的集中办公;第一个实现“取号办理,一站式窗口服务”的高校行政服务中心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公共服务中心,于2011年10月28日正式启用;于2013年2月27日正式启用的浙江大学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则在行政服务办事机构独立性、校内事项整合彻底性及事项办理标准化和受理平台信息化方面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当前已经建成或者着手建设行政服务中心的国内高校寥寥无几,并且在已经建成的也大都名不副实,实际上只是物理办公空间的集中或者是某个专项工作的办事中心(比如学生公寓服务中心、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等),严格地说,只有真正按照“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审批和服务事项,使校内师生不出大厅即可办理大部分校内事项,这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当前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服务事项有待扩展。当前高校的行政服务中心,一方面是没有覆盖与师生关系密切的所有部门,另一方面进驻的部门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把所有的事项都放到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这就至少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师生弄不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什么事情需要回原部门办理;二是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行政服务中心无法彻底办完,还要再跑其他部门;三是同一个部门的事项甚至都有可能出现行政服务中心和部门来回跑的情况。

2.事项联办有待破题。目前,即使是最完善的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实际上也只是实现了部门行政服务的集中化和窗口化,对于新教工入职、毕业生离校、校内活动审批等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审批的事项还是由各环节涉及的部门分别审批,加上有些部门并未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就导致了办事师生依旧要跑很多门、找很多人,大大减低了工作效率,并且也可能招致广大师生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成效的质疑。

3.审批流程有待简化。高校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事项的梳理工作主要是由入驻单位完成的,只是对是否适宜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进行了审查,在审批流程上还是和原来在各部门办理时并无二致,各审批环节设立未必都经得起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检验,如果不加以简化和优化,必然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师生满意度。

4.申报资料有待精简。与政府类似,高校在设立行政审批或服务事项时,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往往每个事项都要递交单独的申报材料,而实际上,这些表格需要采集的信息基本上都很雷同,所以,经常有师生抱怨,在学校里办事总有填不完的表格。而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之后,这些事项集中到办中心办理,这个问题就进一步凸显出来了,甚至会出现师生去两个相邻的窗口办理不同事项,需要交两份基本雷同的表格的情况,精简申报资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加剧。

5.服务标准化有待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自各部门,其本身的敬业精神、服务态度、个人素质、业务能力等本来就各不相同,加之又受各自部门的文化影响,体现在为师生提供的服务上也肯定也参差不齐。而对于行政服务中心管理部门来说,如何响应师生的要求,通过推进服务的标注化来规范和提高所有窗口的服务质量,就成为了无法绕过的重要问题。

三、对进一步推进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推进服务事项的扩展。一是由高校分管校领导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约谈每个进驻单位负责人,要求对部门所有审批事项进行重新梳理,能入厅办理的尽量入厅办理,不能入厅办理的说明理由;二是在学校网页对各部门入驻事项和不入驻事项进行公示,征求全体师生意见;三是针对师生反应比较集中的不入驻事项(包括不入驻部门),由分管校领导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与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沟通,尽可能满足师生的期望和要求;四是对于扩展事项不积极,推进速度缓慢,或内部审批事项比较分散,存在具体困难的部门,建议在分管校领导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支持下要求该部门成立审批服务科,先把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审批服务科后,再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服务科负责对部门在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进行业务指导。

2.进一步推进服务事项的简化和联办。一是要大力缩减审批时限,全面清理精简申报材料,执行“三个取消”原则:依据不明确的材料坚决取消,此前已经审核、查验的材料坚决取消,部门间能通过网络信息共享的材料坚决取消,对于要件齐全,非要件不完善的,只要申请人做出书面承诺补齐时限,即可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建立学校“登记数据交换平台”,尝试推出师生事项办理“一表制”,即服务对象在办理相关事项时,相关数据录入“登记数据交换平台”,只要数据足够,各部门可以通过交换平台获取数据,直接生成打印登记表格,避免多次重复提交信息,以提高效果,促进节能环保;三是推出审批高速专线,啃掉多环节审批的硬骨头。针对多环节审批的难题,依托业务第一主管部门,推出审批高速专线,简化办事流程,切实解决师生“办一件事,跑遍整个校园”的情况。

篇5: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市监察局:

近年来,我局按照市纪委、市监察局的要求,紧扣体育工作实际,把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把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省市政策政令;规范局的各类规章制度;切实解决全面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等作为扎实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重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把行政效能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几年来,我局党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围绕建设成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全国一流体育城市的目标,扎实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工作,把行政效能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分工负责。局党委多次开会研究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实行由党委书记负总责,分工纪委书记具体抓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各位局领导负责抓好分管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并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人事部门、机关党委及相关部门配合做好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从而形成了整体合力抓好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工作格局。二是深入教育。2003年10月,广州市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座谈会以后,局党委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要求机关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要确实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为体育、为基层、为群众和市民服务的意识,树立起“窗口”意识、“品牌”意识。三是经常检查督促。几年来,局领导在局系统会议上多次强调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时,把行政效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一项检查指导的重要内容,在考核评比时,也把各单位坚持抓好行政效能工作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二、机关带头,把依法行政和机关作风建设作为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突破口

机关依法行政和作风建设是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具体体现,大力加强机关依法行政力度和作风建设能有效地推进局系统的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为全系统各基层单位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一)强化机关依法行政观念。坚持对机关干部进行依法行政教育,尤其是2003年我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后,2003年底至2004年初,我们分别邀请市法制办领导和法律专家两次作专题学习辅导,学习《行政许可法》及配套规定,为了巩固学习成果,还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进行了学习测试,加深对《行政许可法》基本内容、精神实质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机关干部将依法行政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2003年以来,局机关没有发生违法行政投诉的情况。

(二)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方面,对我局现有的三项审批事项,即二级运动员、二级裁判员、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审批,全部向社会公开了办公地址、办公时间、办公电话、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程序、需要提交的材料等,在机关办公楼,还设立了办事指南电子显示屏、政务公开栏、投诉信箱等,为群众提供方便,接受干部群众监督。不仅如此,三项审批事项不仅严格依法依规进行,而且对每一项(个)报批都在尽短时间给予办理,保证审批人员满意。几年来,没有出现审批的部门和办事人员被投诉的情况。我们还做到不定期向局系统公布局党委会、局办公会所议重大事项,坚持在机关内部定期公布机关干部每年公务出访次数、处以上领导干部全年收入、上交礼品的情况等。

(三)努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几年来,我们重点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推进了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改变,解决了一些倾向性问题。一是“四难”问题得到根本转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是前几年机关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局机关党委在机关干部会议上,对个别部门、个别干部身上存在的“四难”问题“抓住不放”,经常教育,在各处室办公室显著位置张挂《机关干部从政道德守则》,给每个机关党员干部制作一块座右铭警示牌,经常组织机关干部学习《广州市直属机关干部从政道德守则》、《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广州市体育局机关及其公务员服务行为规范试行规定》。新的《公务员法》出台施行后,我们发给局机关干部人手一册。还利用每周三下午的党团活动时间,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收看防腐倡廉教育片。把“四难”问题作为机关干部年终考核评比的一个标准,从而在局机关形成一种打压“四难”的浓厚氛围。二是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得到增强。引导机关干部要对照《公务员法》关于权利义务要求,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关心基层、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从行动上体现党员先进性标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除“四难”上动真格,树形象,见效果。重点解决了个别机关干部身上存在的“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态度。三是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努力加强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机关干部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本领,提高机关工作质量和效率。近年来,我们先后采取了集中培训、专题业务知识

讲座、选送年轻干部到国(境)外进修、参加各级主管部门举办的更新知识培训等方式,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为了鼓励干部不断学习,完善了干部参加本科、研究生、博士等学历学习学费支持的有关规定。几年来,局机关干部业余自学的多了,报考电大、函授、自考的多了。目前,仅局机关就有17人在继续攻读本科、研究生、博士学历。

三、把握重点,做

实五个方面的行政效能建设工作

近几年来,我们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同时,还把容易滋生腐败、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作为加强监督检查的重要环节。

(一)强化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近几年,随着广州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局在用人、选材,引进人才等人事工作上更令人关注,执行干部人事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也被纳入行政效能监督检查的重要环节。局纪委重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群众的意见和反映,对直属单位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岗位轮换,机关非领导职务竞争上岗等工作的报名、资格审查、笔试、竞争演讲、群众测评、组织考察、初定人选、党委研究决定、任前公示等各个程序、环节进行监督,及时向组织人事部门和局党委反馈意见,不断扩大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二)强化对建设维修工程项目的全程跟踪监督。为了加强局里建设维修工程项目的领导,我局成立了基建领导小组,局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局纪委书记、监察室负责人和负责审计工作的同志都是基建领导小组的成员,建设维修工程项目立项、预算、资金来源等都要提交基建领导小组研究确定,规范管理。遵守《招标投标法》和《广州市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正式投标人确定方式的规定》、《广州市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评标委员会和评标办法规定(试行)》及《关于广州建筑市场廉洁准入制度的规定》,严格执行五万元以上的项目都必须经过招标投标的方式组织施工建设的规定。近三年来,我局系统共有建设维修工程48项,涉及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每项工程的立项、预算、投标单位资质审查、摇珠确定正式投标人、发标、评标等过程、环节都有纪检监察部门人员在场参与监督,对确定为基建维修的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局纪委也进行全程监督,保证专款专用。例如:前段时间,我们发现有个基层单位领导未经批准,擅自动用该单位工程建设资金购置其他办公设备,局纪委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既制止了这宗挪用专项工程款的违纪问题的发生,也教育挽救了干部。

(三)强化对体育大赛(活动)的全程跟踪监督。近年来,随着我局举办(承办)的国际国内大赛和各种体育活动逐年增多,加强对大赛和活动的监管,已成为新形势下预防腐败的迫切任务,我们把体育大赛(活动)赛前、赛中、赛后全程动态监督当成预防腐败工作的重点。两年来,先后对20余项国际国内大赛和活动进行审计监督,有力地促进了赛事(活动)的健康、规范、安全。一是努力完善规范赛事(活动)各项制度、标准、原则。在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同时,修订了《广州市体育局审计工作暂行办法》、《重大单项赛事预算编制标准和原则》,在原有财务管理制度中新增了涉及赛事(活动)财务管理的十二项具体内容,对竞赛、接待、公务、宣传、工作人员费用、不可预见费用等八个方面72个项目制定了编制预算原则和标准。这些制度和标准为承办赛事(活动)的单位提供了经费预算和执行的依据。二是严格赛前预算。大赛前,体育经济处、监察室对赛事(活动)财政资金的预算认真审核把关,对不符合开支标准和原则的预算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承办赛事(活动)的单位进行调整。大赛专项审计组参与大赛计划制定、经费预算、协议的签订,保证经费预算的合理和各项协议的合法、有效。三是严格赛中经费使用。在大赛中,体育经济处领导参与重大赛事、活动的财务部的领导工作,对赛事活动的经费使用、帐务处理、会计科目等直接指导,跟踪监督。四是认真做好赛后专项审计评价。重点做好大赛资金及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益评价,对国家财经法规和局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发现问题,限期整改。这种动态监管有效防止了体育大赛中可能出现的腐败黑洞,使审计监督工作发挥了应有效能。近年来先后对世界杯男子足球亚洲预选赛(中国对芬兰、中国对科威特),全国竞走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中国女排对广州男排对抗赛,雅典奥运会亚洲拳击资格赛等共6000多万元办赛经费进行了财务收支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执行预算、财务收支、具体帐务处理、缴纳税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二十三条整改意见,局机关职能部门加强跟踪整改,从而促进了办赛经费的使用规范、安全。

(四)强化执行财务制度、场馆经营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督。一是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我们重视财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定期组织直属单位党政一把手、财务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请市财政局领导和局领导讲课,组织学习《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市体育局财务管理工作意见》和《市体育局审计工作暂行办法》以及上级有关财务政策法规。不定期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学习政府招投标法和有关政策法规,教育他们遵章守纪,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今年的先进性教育和纪律教育活动中,先后两次专门组织直属单位党政领导、纪委书记、财务主管、机关有关职能部门领导160余人学习部门预算的知识和财务工作的法规制度,学习《市体育局审计工作暂行办法》等,在学习会上,按照局党委的决定和安排,局纪委书记作了讲话,分析了直属单位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的现状,指出近年来在执行有关制度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大赛事活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对今后加强财务管理,强化审计整改监督,加大审计结果运用力度等提出了3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去年年底,机关职能部门对14个基层单位进行了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场馆经营管理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抓住不放,提出整改要求,限期落实整改。最近,按照局纪委的统一安排,局监察室正会同体育经济处对这些单位的整改情况逐个检查,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规范政府采购。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关于采购当事人行为规范、集中采购和非集中采购规则的文件精神,严格政府采购预算,督促提高采购效率。定期对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情况监督检查,对少数单位购置设备没有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督促整改。三是规范公务车辆管理。2004年初,我们对全系统公务车辆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掌握了公车数量(含超编车)、每辆车全年发生的费用(包括维修费、汽油费、路桥费、保管费等),直属单位建立管理制度和执行制度情况、私事借车审批、收费情况等。从中总结成功的管理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针对有的单位没有建立和执行公车管理制度、有的没有执行政府采购规定到公务用车指定点维修和加油、公车私用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等问题提出批评,并限期整改。为确实加强公务用车的管理,局专门制定《广州市体育局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三是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监管。去年年初成立了广州市体育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评审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督管理。评审委员会制定了公益金分配原则,研究了2003、2004年两个公益金资金项目计划,组织对2002—2003年全市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设项目,包括按规定招投标,确定建筑(装修)单位,工程建设质量,建成后使用、管理、维护和效益等情况检查,确保体育彩票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体”。

(五)强化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管理。近年来,我们把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作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重点之一,建立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法规制度。这些法规制度是:《广州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办法》已于今年7月31日由市人民政府3号令公布,明年1月1日起施行。《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党委会议事规则》、《广州市体育局系统财务管理工作意见》、《广州市体育局系统场馆经营管理工作意见》、《广州市体育局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暂行办法》及配套制度等,并坚持用制度规范管理。今年又结合上半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查找的问题和制定的整改措施,先后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关于邀请领导干部出席有关活动的实施办法(暂行)》、《广州市体育局重大事项通报制度(试行)》、《广州市体育局基建维修工程招标管理办法》、《关于印发重大单项赛事预算编制标准和原则的通知》、《广州市体育局审计工作暂行办法》、《广州市体育局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等。同时,各处室认真做好规定制度的清理工作,对于原有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的及时健全,现缺少的加紧制定,进一步完善了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管理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和各种工作机制,为推动我市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同时,注重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把抓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作为规范管理,提高效能的有效途径,一抓到底。例如:去年初,我们发现有个场地没有执行物业租赁合同管理制度中关于减租审批程序规定,新签订的补充合同将造成该场200多万元不应有损失的问题后,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提出得力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间,督促该场挽回了不应有的损失。

四、稳步推进,在行政效能建设工作求实效上下功夫

(一)充分发挥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的职能作用,促进先进性教育《整改方案》落到实处。我们把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与今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分析问题、查找问题、征求意见中发现的需要整改的问题作为加强监督检查的重点,充分发挥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职能作用,促进整改达到应有的实效。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开通热线电话、设置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到群众意见100余条,最后进一步疏理归纳成27个需要整改的问题,局党委专门开会研究制定了《市体育局征求意见整改方案》,纪检、监察部门配合组织人事部门抓好整改方案的落实。几个月来,机关各相关处室按照《整改方案》的要求,先后完成18个整改问题,其它9项需要整改的问题,有的需要与市其它直属机关进一步沟通协调,取得它们的支持;有的需要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健全,这些都按照《整改方案》的要求正在逐步实施。从整改的成效中,局系统党员干部和全体员工看到了局党委抓工作的决心,看到了机关加强整改和督促检查的力度,体会到先进性教育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在干部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上得到了加强。研究制定了《广州市体育局在职人员学习培训暂行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干部业务培训和调配轮岗工作。今年上半年选派公务员参加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14人次,对局机关和基层单位广泛进行了干部调整,有12人得到提拔使用,14人轮换了岗位,同时,还在聚才、育才、荐才、用才等各环节下功夫,进一步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加强对区(县级市)体育局领导干部的业务培训工作,我们利用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体育局在市委礼堂联合举办《广州体育与亚运》报告会的时机,特别邀请各区(县级市)体育局领导参加,让他们加深了对体育、广州体育、广州申亚意义与历程的理解,增强发展广州体育事业的责任感。为加强局系统中青年干部综合素质的培养,局于9月19-24日组织56名中青年干部到海南训练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通过培训,50余名中青年干部科学思考和宏观思维的能力以及驾驭工作、谋划发展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二是体育训练基础性工作薄弱问题得到了逐步解决。为加强“体教结合”工作,实现业余训练可持续发展,局培训竞赛处组织修订了《广州市关于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提高体育科研效率和质量,局培训竞赛处召集科研所的领导进行座谈,进一步明确了科研所的工作指导思想、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科研经费来源和使用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教练员对基层训练网点业余训练的帮助指导,培训竞赛处对各训练基地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建立了每年举办一期教练员、裁判员学习班的制度。三是基层单位和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维护。根据基层反映的教练员和运动队管理人员岗位津贴偏低的问题,局党委在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收集有关情况,积极向上级反映问题,争取妥善解决。局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走访了深圳、珠海、佛山、增城等地,以及省体工队、省财政厅、市人事局和财政局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和沟通协调,根据掌握的情况制成了详细的花名册,局领导带领学院和局机关的同志先后向李卓彬副市长、市财政局领导报告情况,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初步方案和建议。目前,正在筹划以提高教练员参训待遇的办法解决该问题。针对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宣传不够的问题,局经济处专门下发了《关于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注明标识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对公益金的监管和使用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公益金的使用和效益情况。针对基层单位经营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局经济处下发了《关于印发2005年市体育局系统经营考核办法的通知》。针对基层各单位资源配置和工作任务不均、个人收入不平衡的问题,局经济处加强了与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引导各单位做好开源节流工作,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拓展经营市场。

(二)认真做好群众举报、来信来访工作,使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紧贴实际、紧贴基层、紧贴群众。群众举报和来信来访问题解决的好坏,是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好坏的试金石。几年来,我局纪检监察部门认真对待每一起群众举报和每一份群众来信以及每一个群众来访,使每一起举报、来信、来访基本得到妥善解决。对个别群众的误会、制度规定确实不能解决的,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让来访(举报、来信)对象满意而归。几年来,我们共收到群众举报和反映问题的来信100余件,来访群众和来访基层干部职工120余人次,基本上做到件件有调查核实结果,保证了绝大多数来信来访群众的满意。一是保证来信来访渠道畅通。我们制定了局领导接访日制度,在局机关一楼设立了征求意见和举报信箱,并在网上公布了投诉电话,局监察室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群众。二是依据政策认真处理每一件来信来访。局监察室按照信访工作的规定,认真对待每一件(位)来信来访,凡署名来信,在规定的工作日内件件有答复;匿名来信,也认真调查核实,以便全面掌握真实情况。三是及时指导基层纪委做好信访工作。局纪委对涉及直属单位的来信来访,及时与直属单位纪委沟通情况,加强业务指导,协助完成信访调查核实等工作。在处理群众来信中,充分体现对干部的关心、爱护和保护。今年7月,局纪委收到一封反映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有关问题的匿名信后,经过调查核实情况,发现虽然来信的一部分内容不属实,但这位领导存在的一些问题确实要引起重视,为此,局纪委领导专门找他个别谈话,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醒帮助。还利用适当时机,到这个单位澄清不属实的问题,对干部群众进行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教育,教育干部群众反映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坚决制止凭空捏造、捕风捉影不负责任的歪风邪气。通过教育,收到一定成效。

近年来,虽然我局在行政效能建设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由于制度建设有一个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尽管我们已经在制度建设上加大了力度,但要结合体育工作实际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今后坚持不懈努力。

篇6: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会议议程和要求,下面由我代表#市建设局将2005年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执行情况、学习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行政效能建设情况向在座领导作简要汇报。

第一,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执行情况

建设工程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所以为实现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项目质量和公众安全、提高投资效益的目标,就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进行招标投标活动。2005年以来,我们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执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加大招投标改革与管理力度,确保招投标活动的公开、公正、公平。

根据《招标投标法》和国务院转发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的若干意见》要求,我局结合阿尔山市建筑市场实际,制定《#建设局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明确规定了建设项目进入有形建筑市场集中交易的方式与过程,同时加强了招标投标各环节的工作监督,从公开信息、投标报名、招投标单位资质审查、招标文件审核、标底审定、专家抽选,到开标、评标、定标等环节都严格把关,提高工作透明度,确保了招投标活动的公开、公正、公平。

(二)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快建立规范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体系的情况。

按照自治区和兴安盟整顿规范建筑市场通知要求,上半年对全市建筑市场进行了专项治理,严格市场准入与清出制度,重点查处规避招标和在招投标活动中弄虚作假的问题。根据《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工程报建、招标投标、施工合同审查、施工许可证发放、竣工工程验收及备案各环节,进一步健全我市建设工程治理体系,规范了各责任主体的从业行为。2005年上半年,全市新建项目4项,总投资1386万元,总建筑面积万1.96㎡,我们首先从严格履行建设工程报建入手,规范履行工程竣工验收程序,强化监督机制,保证了年初以来总建筑面积1.96万㎡、在建4项建设工程的报建率、招投标率、施工合同审查率、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等“五率”均达100%。同时注重各综合部门密切配合,相机与市纪检委、监察局联合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治理。

(三)加强投标投标监管机构建设,严格监督执法情况。

加强对招投标工程的跟踪是健全招投标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建设局完善了招投标工程监督程序,制定招投标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制》《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制》,公布举报电话,使监督工作做到公开办事,佩证上岗、公平公正、热情服务廉洁自律,从而提高了监督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的好评,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问题及查处情况。

为了加强此项工作,市建设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在招标投标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中廉洁自律的意见》。经过督查,市建设局系统党政领导干部没有发现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情况。

第二、学习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情况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具有级为重要的意义。自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市建设局做为一个重要的行政综合管理部门,认真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着手于强化学习,重点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学习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过程中,我们结合#市城乡建设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自我市下发《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安排专人负责。多次组织会议,提高各股室及三级单位负责人对此项工作的认识。

(二)加强培训,转变观念

按以往的观念,行政就是管理,管理就是审批、收费、处罚。通过强化对干部职工的培训学习,我局上下都深刻的认识到,不转变观念,《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制度在实施中必然走样,滥审批、乱收费、乱罚款的问题必然存在。通过学习,大家也都树立起了服务意识。深刻的意识到行政管理重要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的。

(三)加大清理工作力度,减少行政审批手续

过去我局共有5项行政审批,11项行政收费。经过清理,废除了4项行政收费(①招投标管理费②规划管理费③临建管理费④扩建、改建管理费)行政收费。经审核原有的五项行政审批均按有关文件要求执行,没有废除事项。

(四)公布行政许可事项,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上一篇: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下一篇:安全生产责任书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