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2024-04-30

论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精选8篇)

篇1:论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我国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构建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完善实验内容设计

伴随着我国目前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应当从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为基本操作训练阶段:在实验初期,加强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使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比较熟练的程度,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验证理论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结合分析化学理论,在实验题目的选择方面,特别重视“量”的概念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第三阶段为综合设计实验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操作的综合性和难度,拓宽实验的知识面,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此阶段开设的是一些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实用性的与其他学科间互相渗透的实验。开设这类实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使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研究的前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原来的实验内容进行重新筛选,重视基本实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增加现代化分析手段的仪器分析,增加综合性、实用性、技能性实验内容,遵从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规律,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实验,使实验内容体现“巩固基础、规范操作、体现应用、强调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职高专化学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实验前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装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中让学生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做实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正是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在进行化学分析实验教学之前,应当让学生进行完备的课前预习,撰写预习报告,在正式实验前,学生能够带着疑问来研究,来分析,教师对实验应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重点讲述和强调,然后再让学生开展实验。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逐步构建科学完善的化学实验考评制度

评价考核能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注重平时的考核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考核应包括多方面内容:预习报告、原始数据、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能力及实验理论考查等。促使学生懂得实验的严谨性,不随意更改实验数据,从根本上杜绝胡编、篡改数据的行为。考核方式可通过学生口述、提问、笔试、现场测试和操作等多种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各项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学生能高度重视实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4.加快化学分析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

实验设备应满足教学的需求,由于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存在实验室经费短缺,管理模式陈旧,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陈旧老化、分散、更新缓慢,仪器、设备管理薄弱等诸多问题。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加快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结语

我们高职高专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采取各方面的对策措施,争取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会、霍宁波.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01)

[2]卢文.高职高专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深化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7)

[3]罗杨合、于秋良.高职分析化学实验应用型教学模式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06)

[4]崔艳、温静、刘中博、张鹏、李发美、郭兴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4)

[5]范乃英、侯海鸽、尹贻东.分析化学实验教改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Z2)

篇2:论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当前高职高专化学分析教学中的实验环节教学内容多是重复性、验证性的,而那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复杂实验以及能够发挥学生自我探究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设计性实验非常少,难以满足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国目前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依旧沿用传统形式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进行自我探究的热情,难以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

3.化学分析实验缺乏规范性,相关考评制度不科学

我国高职高专化学课程的综合成绩构成中,化学分析实验得分所占的比例非常小。除此之外,化学分析实验成绩的评判也基本上是以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为基础进行打分,而没有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考虑进去。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学生对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的忽视,而老师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实验报告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动手操作能力的考评。

4.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篇3:论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与其他高职课程相比更加具有工具性和应用性, 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都不尽相同。

(一) 缺乏针对性的教学, 没有明确的主导思想

培养目标的不同是高职教育和普高教育的一个最显著的差别, 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而普高教学更加注重普通专业型人才。多数高职院校学校学生取得等级合格证后就不再学习英语, 学生连最基本的日常会话都无法进行。教育部对高职英语培养目标是, 紧跟市场、紧贴实际、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有的高职英语教学沿用中专教学计划, 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成为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 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 高职教育发展迅猛,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急剧膨胀, 部分高职学校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另外, 一些高职院校的优秀英语教师一部分考研继续深造、还有一部分流入本科院校,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英语教师无论年龄结构, 还是知识结构, 无法形成合理的梯队。许多人在观念上存在偏差,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够, 习惯于成人教育或普通教育, 不能适应高职教学, 产生了高职教育是“不正规”、“低层次”的错误认识, 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学涉及方面比较广, 但是目前来看, 外语人才普遍紧缺, 教师数量不足, 教学任务重。有些高职英语教师每周课时量大,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总之,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人数少, 缺乏经验, 职称低, 不稳定等等这些现状使得高职英语教师难以完全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三) 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滞后,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许多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还只停留在口头,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跟不上知识经济的社会化变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课程结构和内容相对陈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课堂仍然是以讲解为主,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激发, 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难以实现。许多学校的课程体系仍不能彻底摆脱成人高校或普通专科、中专学校的影响, 无法从根本上打破原来的结构, 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影响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高职学校的建材设施比较落后, 英语教材目前大多还是借用普通院校的教材, 缺少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专用教材,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 部分高职院校教学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一些高校转制后没有足够的硬件投入, 为求生存超规模办学, 教学基本设施方面明显投入不足。目前, 承办高职教育的学校主要由成人高校转制, 普通专科学校、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 普通中专学校合并重组的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象有普通高中毕业生, 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还有部分从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的学生, 这些学生英语基础差, 没有信心, 缺乏学习热情。同时, 高职院校在生源质量方面与普通高校也有一定差距,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不同, 总体水平不高, 加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困难。

二、解决对策

高职英语教学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的, 也有客观的;既有思想观念的原因, 也有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的原因。这些问题是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 不能一味地回避, 也不能任意夸大, 就此否定高职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对于高职英语教学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对待, 科学的进行分析, 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大潮。

1.高职院校要及时转变办学理念, 端正办学思想。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 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须基础课程。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要立足现有条件, 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校应从长远目标出发, 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 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质量中求效益, 在效益中上规模, 树立良好的信誉, 为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定位以按照实用为主、以岗所需和够用为度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任务岗位工作的能力, 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以发展专科层次为主, 逐步提升教育层次, 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 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高职英语应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2.高职院校要培养、优化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合理的结构, 保证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教学的难度较大, 主要因为教师既要具备基础知识, 还要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当前高职英语教师难以胜任专业性强的ESP课程教学。根本原因是部分教师缺乏自信, 对于自己没有专业背景, 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就参加教学没把握, 对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忧虑。首先, 要加快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 开展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 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 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定期培训, 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制定优惠政策, 招聘精通英语的高层次教育人才, 改善英语教师队伍结构。根据目前英语人才短缺的现状, 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有机结合, 适当聘请高水平的英语兼职教师。加快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高职师资队伍,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3.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建材为重点, 推进教学改革。教师要因材施教, 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各个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自己院校发展的教学计划和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信息化社会各种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 我们必须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按社会需求、适应性相结合确定专业方向;按应用性、实践性更新教学内容;以提高技能和应用能力为目的,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 编辑适合高职学生的英语教材和学习辅导材料、多媒体教学材料,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高职英语教材的改革。

4.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生源质量。充实院校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学校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当地政府、社会投资, 用来进行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更新, 改善教学条件。全面规划, 逐步建成配套的实验室、图书馆及必要的活动场所。大力培养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提高就业率, 吸引生源。充分利用社会媒体, 积极宣传高职教育, 澄清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和错误认识, 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积极报考高职院校。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 为院校赢得高质量、高素质的生源。

总结:

高职英语课程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担, 高职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 还应注重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准教学定位、明确目标、改进方法、提高自身素质, 高职英语教学要能够结合市场需求, 围绕实际需要, 端正思想, 改革英语教学,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晓萍, 哈红光.高职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前景[J].安康师专学报;2006

[2]王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篇4:论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极大推动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地应用能够有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目前我国多媒体教学普遍应用于中小学和普通高校的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未对其进行普及。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质量不稳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由于采取多媒体技术授课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备课时间成本,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持久,且容易中断。还有部分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就算使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也存在着多媒体课件制作不够生动活泼,缺少相应的动画、音乐、视频等问题。因此,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至于使得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偏低。

(二)多媒体软件水平偏低,制约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地应用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国内各行各业的全方位发展,社会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因此,国内高职院校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进行生源的扩招。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增强竞争力,不断设置一些新的学科专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学校原本的办学条件。因此,高职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会存在着引用的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足的现象,很多的计算机教学中没有形成完整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加之缺乏具有专业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这直接降低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关系较弱

目前,很多的高职计算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因为,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件一般都是教师课前就准备好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般都采取按照顺序播放多媒体材料的做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形成既定的教学顺序,在这种顺序的制约下,教师很难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即兴地发挥,也很难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使用的必要性

目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国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其不但需要教师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有效地锻炼。因此,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其中,不但能够提升授课内容的丰富性,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面临大量的理论内容,如何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会使得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无趣感,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个时候,适当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技术能够活跃计算机课堂的氛围,并且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师资力量的增强

教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合理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教学想法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才能,让教师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而学生也能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看到自己教师教学的另一面,进而更加努力的进行学习,增强自身知识地累积,也同时增强计算机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有助于教学方法的完善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能够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同时,多媒体教学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计算机教师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后,能够使得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而这种体验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种创新性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是十分有用的。

三、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主要特点

(一)多样性

传统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内容大都枯燥而单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自然很难找到学习的动力。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中,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会使得理论知识和基础概念的处理变得更加具有合理和科学,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高职计算机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对文字、图片、声音等进行多样化的处理,为学生创设一个优越的理解环境,让学生以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参与到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

(二)交互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高职学生的要求了。而此时多媒体技术凭借其能够增强用户对于信息使用和控制的优势成为了计算机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随意地切换各个窗口界面,也可以让学生体验讲解知识点和回答问题中的各个环节。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还能够有效避免计算机课堂上容易出现的混乱现象,让教师成为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四、解决多媒体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主要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水平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牢固、全面的多媒体相关知识,熟悉多媒体教学的操作技能与方法。同时,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该适当地增加一些教学资料,并组织人员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以不断提高计算机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水平。此外,计算机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不断武装自己的专业能力,本着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进行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高职院校加大多媒体素材资料库的建设力度

没有足够的素材,计算机教师是无法制作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程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努力提升自己的多媒体素材资料库的建设工作,甚至可以在某些时段安排专人负责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素材进行收集整理,以提供给授课教师使用。

(三)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使用不但能够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地开展。因此,在具体的计算机教学的时候,教师还是应该始终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并尽量为学生多预留一些时间进行自己动手操作。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是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并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计算机教学课堂。

(四)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搭配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多媒体技术始终只是一种教辅手段,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过分地夸大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反而会使得课程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最为正确的教学手段应该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合理地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并且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例如,教师在讲授C语言程序冒泡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该算法的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之后,可以配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演示冒泡程序的步骤,这种传统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使得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

(五)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多媒体教学的课件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应该以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制作前提,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模仿其他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教师如果想让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的话,还可以在其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图片、视频或者是音频资料。这些额外元素的加入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计算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要注意其内容是否与自己该堂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致融合,而且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一堂课鼠标不离手的教学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活动。正确合理的使用多媒体,不但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减轻教师的板书工作量,还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规避多媒体的使用误区,不断提升多媒体的应用水平,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篇5:论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阚永彪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学院规模急速扩大,不少学校已达万人规模。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改革越来越深入,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工学结合,学院和企业、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和多向,学生校内外生活空间发生新变化,高职院校呈现出了社会化、信息化、思想意识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等特征,已经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相对独立走向全方位的开放状态。

但我国高职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只是专科层次,学制只有三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客观原因,面对的世情、国情、党情、省情、校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使基层党组织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从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普通高校既有共性,又有高职院校的个性,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要求来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实现特定的党建目标,需要我们认真探讨。

一、充分认识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场所。近几年来,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学生党员人数逐年增加,党员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在团结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带领广大学生出色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必须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为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以及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党的基层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影响党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影响培养“四有”新人,影响党和国家是否后继有人以及今后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这个大问题。因此,以崭新的精神推进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

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脊梁,大学生党员是当代大学生的中流砥柱,是共产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的新生力量,是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是党的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是影响和带动大学校园文化朝着先进性方向发展、影响和带动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和水平提升的骨干队伍。高等教育阶段既是“天之骄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其政治信仰的关键时刻。学生党员是学生

当中比较优秀的群体,如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要求,高校党组织的建设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开展。因此,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把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摇篮。加强高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新形势给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立足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把他们的特点同发展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以保证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在学生群体中发挥凝聚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先进性要靠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始终保持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这是实施人才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举措;是坚持党管人才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也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二、高职院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党建还处于摸索阶段,许多的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时间受限制,年级分布不均衡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党员培养周期短,党员分布不均衡的状况。究其原因,这主要是高职院校学历周期与发展党员考察周期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只有三年,时间较短,而培养一名党员的周期至少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而学生去掉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时间仅仅是两年时间,即使学生入党较顺利,也要很快走向社会了。这就在客观上使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三年级人数最多,一年级人数最少的局面。这导致占党员绝大多数的大三学生即使发展了,也会使学生党员发展后就走向社会,对党员的后续教育中断。

(二)入党动机功利化,党员作用不明显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高考入学时录取分数较低,世界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党的知识匮乏,入党动机呈现功利化倾向。很多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动机很现实,不少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其入党动机或是为了方便日后找一份好工作,或是从众心理,或是为了在学校争取更多的荣誉,或是迫于就业竞争的压力等。很少有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入党的宗旨,更不用提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由于入党动机的不纯正,导致有这样思想的学生在观念上觉悟不高,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所起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大。学生党支部作为学生党员开展日常教育和活动的组织机构,由于教师平时日常性的工作太多,而没有开展起来,只有在发展党员和党员转正时才开展相应的活动,对学生党员的考核、监督、培养非常

少。

(三)学生党员数量上升,但质量下降

党的十八大之前,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发展学生党员的比例也随之增加,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人数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党建工作队伍还是保持在原来的水平,党务干部的工作量加大,人数不足,导致培养人数量不足,一名教师党员得培养十几个积极分子,有的甚至更多。这种情况产生了培养人无法认真地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同时越来越多的党校积极分子,由于党课时间毕竟有限,党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加上平时考核不到位,这些学生被发展成为预备党员时就会导致质量下降。

(四)重专业和技能培养,轻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 很多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学校平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多考几个证书,将来如何更好的就业等问题。学生在上党课过程中经常会为专业课学习而请假,专业课教师在讲课时缺乏对国际时事和国内新闻等政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没有发挥高职院校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五)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

学生党员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表率作用,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学生为入党,在被发展前积极工作学习,能够起到好的作用,但被发展后却产生消极工作的现象。另外,由于三年制在时间上的限制,使得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力度不够,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突出。

(六)队伍建设需加强,培养管理需创新

高职院校发展党员以学生党支部为依托来开展,而支部书记由于工作繁忙,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学生党员,这就需要辅导员来参与(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是聘请专职辅导员来管理学生)。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由于多数不是教育学或心理学专业,自身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水平、工作作风不一定适合做学生支部工作,并且辅导员事物繁忙,且以兼职为主。以上这些情况经常导致学生党支部发展程序及其它工作流于形式,学生党员先进性不突出,从而大大降低了党建工作的质量。

三、高职院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探析

(一)客观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出现上述问题有其自身的客观原因。首先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学制和生源上,普通高职院校一般都实行三年学制,采取“2+1”的模式,有些甚至只有两年或两年半的学制,第三年学校课程较少或者没有,学生自行或者由学校安排到企业去实习。学生在校时间短,而学生党员的发展一般需要至少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第三年学生又外出实习。这种状况不利于对学生思想进行了解和把握,同时也不利于开展党组织生活和教育培养以及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次从生源上看,高职院校的录取是在本科院校之后才进行的,生源的质量比不上本科院校。虽然其中不乏有优秀的,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但客观讲,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比不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

(二)主观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从主观上讲是源于学院对学生党建工作不够重视。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发展也就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近几年来才得到了

迅猛的发展,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问题也凸显出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相应的资源和制度管理配套跟不上,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专业教师培养,轻学生党建等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没有建立健全学生党员培养机制,不能及时发现及早培养学生当中的好苗子,对各类发展对象没有系统的针对性的培养制度,没有规范相应的党员发展制度,党务力量配套薄弱,人手不够,忽视党务干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理论水平的培养,高职院校党建管理观念陈旧不更新,管理未落实到位是另一大原因。

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坚持与学院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党建既有抓自身建设、管理与教育党员的任务,亦有组织、宣传发动师生保证学院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责。学院的中心任务是教学科研,党建必须溶于教学科研,保证教学科研,防止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防止“两张皮”。党建工作只有结合渗透、融合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有活力,也才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在党建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探索新的途径与新的方法,使党建工作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学院的稳定与发展、和谐校园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争先创优等主题,把思想教育、专题学习与改进作风、健全制度、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学院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使党的建设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要注重把党建工作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与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相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与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相结合,引导学生向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方向发展;与促进依法行政、廉洁从教,提高学院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水平相结合,构建和谐校园、阳光校园;与学院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相结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切实解决学院办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学院事业向前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党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的根本要求,更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最后落脚点与最后归宿。更新党建工作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理念。高职院校党组织的根基在师生,力量在师生。能不能坚持以师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是衡量高职院校党组织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根本标尺。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学生的成才和就业需求等,都是目前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党组织要为师生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要倾听师生呼声、体察师生情绪、反映师生诉求、关心师生疾苦;要适应新形势对服务师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师生的工作体系。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为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创造新的业绩。

在党建工作中,要注重把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放在突出的位置,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 的提升,提升党员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和谐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既要学习吸取普通高校的成功经验,同时又要从实践出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路子。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观念上创新,首先体现在对学生党建工作的态度。在现行的招生体制下,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总体素质要差一些,但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整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态势,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进取、务实。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党建工作人员及学校领导要转变一些观念,是否只要学习好,没有违纪的学生就该发展,而那些热心工作,勤奋付出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该排除在被发展的大门外,是否只要学生的专业课好,就可以代表学生已经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而不去考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上述观念如果不转变,势必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高职院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上的创新,最重要的是提高对学生党建工作的认识,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各行各业合格的工人和服务人员,更是培养一代永不变色共产主义接班人,为此,我们要认识到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的重要性,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培养锻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重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学院形成了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分干部、教师、学生三个层次,以党委中心组学习、学院党校轮训、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为主渠道,学生社团活动、党团活动、社会考察实践活动等多渠道相配合;以讲授、自学后交流、讲座、办读书班为主要形式,演讲、文艺演出、辩论、征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开展理论学习教育工作的格局。在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的同时,坚持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利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适时有效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师生从身边的变化中看到光明的前景,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紧密结合党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活动,将活动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实际中。通过开展活动,振奋党员干部的精神,促进优良党风、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优化学院发展环境。

(三)适应新形势,解答新课题,探索党建工作新途径和新方法,增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时代性。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必然带来学生管理模式与管理阵地发生新的变化。由于实行学分制、顶岗实习制,学生中年级的概念、班级的概念正在逐步的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以工地、项目为单位的管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建党积极分子的队伍将进一步扩张,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工作将不可能集中在学校党校,阵地将向院(系)总支转移,而且入党审批权限也将下放到院(系)党总支(党委);随着高职院校新校区的建立,后勤化改革后,学生的集体活动方式、生活居住方式以及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学生公寓将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原有的基层支部设置,党建工作方式和工作网络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探索在实习基地、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努力做到学生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进基地、进公寓、进社区、进社团。

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党建思想与学院工作结合起来,把新的理念付诸实践,把新的党建思想变为现实,把党的工作延伸到社区、家庭、学生宿舍、实训基地等新领域,使党建工作更好地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作用。创新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选拔、培养、激励、保障机制,加强了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建设。本着全员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落实到每位教职员工;本着全程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本着全面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努力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同时,始终坚持重在建设,虚功实做、软指标有硬举措,扎实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把组织生活与青年志愿者活动、文艺活动、科技活动、读书活动、“三下乡”活动、争先创优活动等结合起来,通过党员参加力求提高活动层次和水平,形成品牌优势,使处于思想活跃、积累知识阶段的大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文化陶冶,在提高他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的同时接受党的教育。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学生技能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延伸学生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进取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展评选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学生等活动,形成学有目标、学有榜样的氛围。

社会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党建势在必行。借助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上网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侵袭的能力,可以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校园网络成为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学生交流思想、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要适应社会和学院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建立党建信息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置适合师生特点、阅读性强的栏目,内容可涵盖党的建设、思想教育、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党员管理、理论园地、特色活动、心理咨询、各类新闻、BBS 论坛等,对党员师生进行跨越时空障碍的、平等互动的宣传教育和服务。运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建立校园网上的红色阵地,努力掌握网络空间宣传的主动权,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健全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是工作的保障。为了使工作日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学生党建方面的规章制度亟待补充和完善。

1.建立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建工作的职责,落实党建工作的各项措施,我们要立足各个院校的具体实际,搭建宏观管理框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工作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联合布置和督促检查,院系党总支贯彻落实的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对学生党员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程序、考核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使学生党建工作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培养方法更为科学,培养程序更加规范。

2.在宏观管理框架下,我们要进一步细分工作目标,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党建工作目标,科学制订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对培养计划、工作步骤、发展进度做出明确安排,明确职责,落实措施。党团配合、层层把关、全面考核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程序,如建立“推优评议制”、“考学制”、“预审制”、“公示制”等,确保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有较快的提升。

3.完善学生教育培养考查机制。培养发展党员要从新生入学时就动手,要建立“三早”教育选拔机制,即早选苗、早教育、早培养,要改变那种“一年级等等,二年级看看”的做法。从新生入学时就要动手将素质好、上进心强、有培养发展前途的学生加以培养、考查,对新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要在加强教育的同时,按照程序及时考察转为预备党员。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对要求入党的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到党校学习进修的愿望。高职院校要努力做到“一年级有积极分子,二年级班班有党员,三年级班班有党支部或党小组”,学生党员比例达到3-5%的目标。

(五)加强党建队伍建设

党建工作队伍的好坏是党建工作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它对具体制度的

落实、长效机制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党建人员缺乏、政治素质偏低、工作热情不高等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首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干部队伍,党务干部队伍是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具体操作者。加强专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按要求配好辅导员、班主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党务干部队伍,改变过去由于人员不足、事务兼顾太多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敷衍了事的状况。

其次,加大对党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效发挥学生党员在党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对从事党建工作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经常性的党性教育,同时加强兄弟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改变他们的工作方法,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必须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按“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的要求,针对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和高职学院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面对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我们只有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树立新观念、寻求新载体、完善新机制,才能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篇6:论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作 者:吉祥

工作单位:东张小学

摘要:通过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调研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对策进行讨论与研究,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作出一下诠释,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相应的理论数据,达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体育教育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但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与整个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推进全民运动健身计划与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整体全面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改善,健康状况也大大提高。特别是倡导要提高全民素质与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育受到广大人们的关注与关心。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教学的萌芽阶段,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农村体育教育教学的目前形式出发,全面分析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并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发展提供一系列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一、前言

培养全面发展社会青少年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育教学是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现在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是建设全面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的一大重点。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已红红火火的进行着,但其中仍有不足。解决这些问题不足,学校领导第一要转变观念,要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农村教师要合理安排教育教学时间,要多样化教学, 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比例最大,体育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全面素质人才的一项重任。然而,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等与地方差异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目前大多的现状是活动经费少、专业教师配备少、课内外体育活动少、体育活动场地和体育锻炼设施设备少。这些现象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制约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 2、1.1 场地器材不足、资金短缺、重智育轻体育

在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普遍不规范,场地面积受到大大的限制, 学生在学校活动的范围比较小, 人均占地面积达不到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的要求,针对农村的大多现实情况是在运动场地上,很多学校的活动场地与篮球、乒乓球场地共用,场地的受限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顺利进行,阻碍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并且使学校现有的一些器材得不到有效利用。场地器材的不足也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的开展,让学生体验不到器材对锻炼与活动乐趣。农村大多数学校只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多数学校倾向重智育轻体育。有些学校直接随意改变教育教学计划,随意缩减体育教育教学的课时量;有的学校课程表上的体育课安排了却得不到保证,经常

被用于补习语数外等主科科目挪为他用,或是用来开会或组织其他活动项目;还有的学校甚至干脆直接取消了毕业年级的体育课,使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一定的保障。2、1.2 教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体育教师担负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工作状态。为提开展的各项活动与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长期都在条件艰苦、环境极差的现实中艰辛付出。师资力量为教育之根本,其中水平的高低与结构的合理直接接影响着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资质。受传统教育教学习惯的影响, 一线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上对体育教师评价的也比较片面,体育教师艰辛劳动付出的成果得不到认可与肯定。在业务考核、进修学习、职称评定等各方面体育教师也不能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这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妨碍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发展。再者目前中小学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以及专业结构普遍的不合理,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人员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这在农村学校已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2、1.3 学校领导的重视不够

在农村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都是抱可有可无的态度。一直存在不按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课时数目开齐开足体育课,对已经开设起来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重视度不够,没有计划和安排,检查与指导更不及时,以致使已开展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高。2、1.4 教学目标明确不足

在农村中小学学校中一般很少有设立的专职体育教师,大多数的学校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来上体育课。就形成了大多数体育教师备课都是走形式,课堂教学是自由式的。即无授课计划也无教学大纲,上课无教案已是体育教师普遍存在“三无”现象,不能因地制宜地根据有限的教学条件来进行教学,教学目标问题也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师争论的问题,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教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没有一定把握。同时,也因专职体育教师的缺乏,体育课开设的不重视,体育教育教学就显得较为随意,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成绩。2、2 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问题的措施 2、2.1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设备资源

现有的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设备要充分用于课堂教育教学中。短时间内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设备在农村中小学中不可能一下有大量资金投入,只能根据目前的需要逐步来完善和补充,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也要改变在体育课中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课的心态,要着眼于现实,针对实际情况来计划着实施体育教育教学。2、2.2 教育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因材施教

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不同,在上课之前认真吃透教材,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给学生多一些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学生主动思考与自觉练习,同时还要做到“活而不乱”。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习与活动,这样学生的身心健康才会得到有效发展,教育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明显好转。2、2.3 逐步加大农村地区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

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在上级管理部门也要大力度,能够设立出体育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专人负责”,来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因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匮乏而导致的低质量状况。同时也要多渠道多途径的筹集经费,多利用社会与爱心组织给予学校物质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2.4 加强师资队伍力量

当地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招聘专业体育教师,逐步改变体育教育教学无专业教

师的现状。要加大培训力度,多选拔具有热爱体育、关心孩子、责任心强的教育工作者,对体育工作者的境界、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掌握体育教学理论的专业知识要加强。学校领导也要全面提高自我认识,逐步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各方面待遇,做到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并且每学都提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结论

学校教育工作中体育教育教学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通过认真分析了解各种问题的原始根源,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大力度改善教学场地及体育器材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努力加强与改进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学校各部门领导也要加强师德建设,为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和外出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全面素质,严格执行考核考评制度。提高体育教师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心,这样才能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得到有利改变,来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篇7:论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乳山市府前中学化学组 冯利华

期中考试结束了,从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与不足。特别是实验探究题学生出错较多,从中也反映出平时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对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要总结分析如下。

一、本次期中考试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问题:

本次期中考试的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其中13题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对有多种气体同时存在时,对选择检验气体试剂的方法和原则及气体检验的顺序不会综合分析、灵活解决。

2、对所学的知识与题中所给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整合,所以猜想没有正确的思路。

3、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时,只描述部分反应现象。14题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没能很好地将两个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差异所在,也不能将质量守恒定律灵活地运用于本题问题的解决中。

二、实验教学薄弱的原因分析:

实验教学之所以总被重视又屡屡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如下:

1、从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来看,比较强调和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知识都是预知的,只需要强制性记忆。另外师生重视的是实验结果或结论(多数情况下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就是验证并记住这些结论),而对实验过程的探索不够重视,至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体现较少。显然,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材、实验册及教辅的导向。现行的教材、实验册及教学辅导资料上设计的实验题目中客观题目众多,对于这些题目,或答标号,或填写数据、操作、仪器名称、现象等,这样限制得过死且往往都给出标准答案,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鼓励学生动手,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开放性、探索性实验题目较少。久而久之教与学都停滞在应试作答的模式上。

3、实验教研气氛不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主要是化学知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探究的研究不够,平时的听课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研究,至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的问题、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后记则往往不被重视。尤其是不关心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去分析学生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法指导,因而使得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相对薄弱。

4、不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受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忙于赶进度,演示实验做的多,而让学生练习的少,因而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始终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5、不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意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的描述,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做细致的观察,不注意比较实验前后的异同,不注意一些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深层次内涵。因而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时往往片面、浅显、甚至存在错误。

6、不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及实验的内涵搞不清楚,也就不能够完整表达出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而教师不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实验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想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应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以消除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实验教学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更新教学方法,扩大实验范围。

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不仅要做好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而且要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一些演示实验,还要尽可能增加一些课外兴趣实验,适时布置一些学生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对实验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有练习和实践的机会,都能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增强兴趣,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为目的。

尝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探究性练习,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所提出的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练习是指在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练习形式。它具有问题性、自主性、实践性的特点。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研究、运用探究性练习。下面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的案例介绍:

(1)发现问题。教师预先装配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装置(注:导管口已放入集气瓶中),然后开始加热,并收集气体,同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满第一瓶后,写上标号“1”,马上收集第二瓶,集满后写上标号“2”。接着,用收集好的这两瓶氧气做了一个蜡烛燃烧的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观察到1号瓶中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时间都比不上2号瓶。

(2)提出问题。教师让学生讲出心中存在的疑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同样条件下收集的两瓶氧气在对比实验中存在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解决问题。在学生经过讨论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甲学生提出:“1号瓶中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时间都不如2号瓶,说明1号瓶中的氧气没有2号瓶多,不如2号瓶纯净。”这个观点得到其他学生的一致赞同。甲学生又提出:“是不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导致1号瓶氧气不纯?”马上有乙学生反驳这个观点:“如果是气密性不好,应该两瓶氧气都不纯。”又有丙学生提出:“是不是因为试管及导管中的空气混入了1号瓶中,造成1号瓶氧气不纯,而2号瓶是在收集完1号瓶后马上收集,所以2号瓶收集到的氧气就比1号瓶纯净。”这个观点没有学生反对,教师提出:“我们假设这个观点正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操作来避免产生这个问题?”学生提出:“在加热前,不能把导管口放入集气瓶内,当把试管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将导管口放入集气瓶内”。马上又有学生提出:“怎样才能知道空气已经排尽了呢?”教师让学生回想前面实验中在加热后,导管口产生气泡速度的变化情况。学生马上得出答案:刚开始加热时,导管口产生气泡速度较慢,且不连续,这时应该是试管中的空气;过一会儿后,产生气泡速度加快,并且是连续均匀地放出,这时应该是氧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推断,并让学生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将前面的实验再做一遍,来验证提出的假设。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后,发现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制得的两瓶氧气在蜡烛燃烧的对比实验中,现象基本一样,从而证明前面实验中1号瓶中氧气不纯是因为错误操作导致试管中空气混入造成的。

四、反思与体会:

(一)探究性练习的作用

1、只有学生自觉、主动获得的知识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探究性练习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终获取知识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探究过程的教学效果要好于教师反复灌输的效果。例如,前面案例中所提到的收集氧气的正确操作,在以前教学中,虽然我会在实验前反复强调这一点,但学生到实验室做这个实验时,仍然有许多学生在加热前已经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内,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从而造成后面氧气的性质实验现象不明显。在通过探究性练习后,这一情况有了较大改观,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来收集氧气,实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并在章节测验中对此类题目也大都能正确回答。

2、探究性练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运用探究性练习,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可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开阔,更敏捷,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也变得更多、更灵活。坚持把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教学融合在一起,教给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途径去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并让学生学会运用原有的认知基础去解决问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性练习将有助于我们达到上面的教学目标。例如,前面的案例中让学生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在其他探究性练习中,我也努力将知识与方法的教学融为一体。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演示了“针筒中加热铜丝来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测定氧气的含量。进而,让学生讨论“在前面介绍的两个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消耗氧气的反应物能否用木炭来代替?为什么?他们是怎样来测定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的?对你有什么启发?”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使学生了解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法和原理中关键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另外设计新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探究性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创造,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当今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探究性练习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验产生各种假设和推理,在教师有选择地给予积极正确的指导下,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例如,前面案例中提到通过产生气泡的速度来判断试管中的空气是否排尽。有个学生在课后提出了他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说明试管中的空气排尽,氧气已经放出了,这时再将导管口伸入集气瓶中收集氧气。他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在新的情境中,说明他已经有意识地去思考不同的方法,这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探究性练习内容选择的原则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探究,有些内容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就能反映出来,有些内容由于材料、实验设备或者由于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限制,不能进行探究,因此,在选择探究性练习的内容上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适度的原则

这里的适度,一方面是指工作量上的适度。在教学中,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在每一次探究中,一般要选择只含一个中心问题的内容,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问题,通常不要求学生对证据作过多的探究。适度的原则更主要的是指难度上的适宜。探究内容难度确定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的解决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对这样的难度水平的问题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即选择的探究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必须是他们通过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是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的,但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讲决不能毫无疑问、不费努力即可解决。适宜的难度要求探究的内容具有适度的不确定性,其变量的多少要以学生能够掌握和控制为限度。例如,在“用启普发生器制氢气的原理”这部分实验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现有的理化基础引入了物理上气体压强变化的知识,然后提出在学过的化学实验中,还有哪些实验或实验现象与气体压强变化有关?学生经过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不少与气体压强变化有关的实验。如: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实验室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归纳出气体压强变化与化学反应之间的联系规律。这样的练习,无疑促使了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不同情况下加以应用,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2、引起兴趣的原则

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具有了内在动机,因此,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探究的内容即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可以这样讲,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能够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当代科学教育把目光转向学生生活、选择切合学生实际内容的原因之一。其次,对于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内容,学生也会感兴趣,因为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了解的欲望。再次,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感兴趣。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倾向,喜欢探索未知世界,喜欢探究问题的答案。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同时感受到了成就感,这些成为他进一步探究的动力所在。

3、可操作性的原则

探究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即探究内容是可以通过有步骤的探究活动得到答案的问题。这里有两条主要标准:一是探究的结果与某些变量之间具有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通过演绎推理是可以成立的。如果这种因果联系不成立,探究活动便没有结果;如果这种因果联系不能以演绎方式而推得,就会使探究活动不严密,学生也难以把握。二是这种因果联系在现有条件下可以通过探究活动而证明。所谓现有条件,即是一方面是指现有的物质条件,如材料、实验设备等。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技能准备等。例如:在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前,我根据家庭实验的条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取一杯水,向水中不断加入蔗糖,并用筷子搅拌直至蔗糖不能再溶解,将糖水倒入另外一个杯子,尝试向糖水中加入食盐或味精,观察是否能溶解。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复习了制氧装置和制氢装置中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后,我布置了一道实验设计题:在实验室通常用加热食盐和浓硫酸的方法来制取氯化氢气体。请你根据制氧装置和制氢装置的特点,设计实验室制氯化氢气体的装置。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练习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如果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在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探究计划

要使探究性练习在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在事前进行精心计划。教师应制定明确的探究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教师要选择或补充恰当的教学内容,使它们适应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对于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

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

教学组织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所取得效果的好坏。教师必须学会确定在什么时候进行演示实验,什么时候进行学生实验,什么时候进行讨论,什么时候让学生个人发表意见,什么时候进行结论总结等等。并且教师要根据教学进程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形式。

3、指导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控制与指导至关重要。要求教师能做出各种决断,例如,应该在什么时候改变讨论方向,当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出现偏差时,如何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以及如何抓住机会发展科学技能、培养科学情趣等。教师还要解决好既要让学生对某个题目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又要及时地把教学活动转移到有待学习的新内容上。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在探究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总之,在探究的各阶段,教师的工作都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和鼓励他们的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真正得到保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几点思考:

1、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紧(一学年),任务重(参加毕业考和中考),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势必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如何解决这之间的矛盾,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2、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才能使探究性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篇8:论高职高专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 由于经济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而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后”, 在高职院校中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既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又能提高学生对市场经济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但是, 由于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 教学时间不足, 教学模式较落后及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等原因, 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远未达到。如何将这门课程教授到位, 让学生对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着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方面

1. 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 教学质量和任务时常冲突

经济学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 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60学时左右讲完微观、宏观两部分内容。教师如果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结合教学对象水平, 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 学生学的东西多了, 但往往似是而非, 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尴尬局面。

2.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目前, 经济学教材很多都是通篇的经济理论, 很少或有的教材根本没有经济生活的实际案例, 学生容易失去主动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完全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获取知识。课后对于经济学教科书中经济理论图形和专业术语, 学生产生了一种畏难的情绪, 从而认为经济学是枯燥的、沉闷的。

3.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综合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形式单一, 要么是传统的板书教学, 要么就是多媒体教学, 在讲授过程中也是以教师“讲”为主, 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模式。由于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 该学科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 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教学方法缺乏综合性,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 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师往往也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二) 学生方面

1. 学生人文知识丰富, 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经济管理类学生很多是文科生, 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 但在数学方面比较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 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 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比如在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 学生非常感兴趣, 但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 则不习惯接受。

2. 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 但高职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 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 理论知识学了很多, 但实践活动却很少, 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及宏观调控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是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3. 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

大多数学生对上课的内容课前不预习, 造成上课比较被动;课后也不复习, 学过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 随着章节的展开, 就出现了学后忘前的现象。甚至有些同学生对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 或是直接抄其他同学, 使作业训练的效果达不到。

二、改进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 把握核心, 梳理主线

经济学内容较多, 但有着完整的体系, 是围绕核心理论展开论述的。如:微观经济学围绕“价格理论”这一核心理论展开, 首先分析“价格”的决定因素:需求和供给, 需求产生于消费, 供给产生于生产, 因此微观经济学接下来章节分别介绍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教师在教学中理出一条主线, 把章与章的联系, 节与节的联系串起来, 使学生对全书的内容有着清晰的认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综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经济学教学内容中有经济理论、图形、数学公式, 因此, 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适当的方法, 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列举通俗易懂的实例, 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给予具体形象化。如:“边际”这一重要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 较难理解。如果仅从理论的角度去解释, 学生则会感到枯燥难懂。通过讲述俄罗斯的克雷洛夫的一则寓言《杰米扬的汤》的例子, 学生很快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悟出了边际的含义。这样的举例不但让学生理解了难懂的概念, 而且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因此, 案例教学能将抽象的理论变成鲜活的知识, 呆板的模型变成现实的图画, 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2. 讨论教学法

经济学教学中, 需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 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来, 而不是仅靠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鼓励和支持学生大胆阐述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后, 教师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 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 更有条理。比如, 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一个重要总量GDP时, 可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如何确定每年经济增长情况?怎样反映出世界各国贫富的差异?通过这些问题讨论, 学生很容易掌握GDP、实际GDP及名义GDP及人均GDP的概念。讨论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胆量, 使学生人文素质能力也得到提高。

3.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把搜集来的信息通过图片、短片、精彩片段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生动、直观, 引起学生的注意, 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在讲解商品弹性大小时, 把不同弹性的商品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 学生将很感兴趣的理解“弹性”这个微观经济学重要的概念。另外, 由于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做图、做表量较大, 因此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 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 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很有利。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可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并使之达到优化组合。加之教师语言上言简意赅, 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 幽默风趣, 会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更好的效果。

4. 鼓励学生关注经济社会

生活无处不经济, 现实生活周围充满着经济知识,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学会观察、分析、思考经济现象, 训练经济学思维能力, 将对以后生活, 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应多看报、多听新闻, 了解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运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理解。为了鼓励学生关注经济社会。

5. 考核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取的是期终考试成绩和平时考勤成绩加权平均法, 并且期终考试成绩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对经济学概念、理论的掌握程度, 学生成绩的高低主要由学生对教材上经济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决定, 熟悉程度高的得高分。从而忽视了学生根据经济学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关能力的考查, 所以无法反映经济思维能力的形成和高低程度。这种考核方式, 还是体现了在经济学教学中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 起不到有助于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性作用。因此, 经济学考核也应测试出学生能力的水平的不同。比如, 课堂上对大胆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学生, 根据问题质量和数量给予评分。课后, 对那些积极搜集材料, 组织、参加学院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辩论会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评分。由此激励同学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性、创业性, 因此, 结合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 提出一些对策措施, 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业素质等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7) :17-18.

[2]王鹏飞.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应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114-117.

[3]孙晓荣《.经济学》课程交互式教学法研究初探[J].当代经济, 2010, (4) :101-104.

[4]左正强.浅议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4) :232-233.

上一篇:为困难学生捐款倡议书下一篇:学习《摆脱贫困》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