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04-30

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精选8篇)

篇1: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讨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重要意义,分析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指出建立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是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 者:陈建 作者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2.4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学合作 问题 对策

篇2: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实现机制及对策

口相丽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是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已经开展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尚有很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结合专业设置、利用教学资源、着眼于市场化开发、实现双赢合作效果,这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实现的合理机制。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这些机制,有关部门需要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顺利实现,为我国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合作机制;市场开发;双赢模式

作者简介:相丽(1968-),女,河南郑州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文史。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高校大学生诚信研究”(编号:-JKGHAB-002,主持人:相丽)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3-0014-03

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国家巾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纲要》的研究制定历时一年零几个月.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纲要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在开展产学结合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教育部高教司[2000]2号文件中,明确把“产学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6条基本特征之一,此后于、分别召开了两次全国性“产学研”经验交流会.20末又推出了一批“产学结合”研究与建设项目.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产学结合工作正在蓬勃开展。在当前形势下.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实现机制及对策.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健康持续开展产学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现状

中国使用产学合作教育一词始于80年代中期。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后5年为“引入”时期。80年代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教育也开始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地交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习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经验,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产学合作教育试验,标志着我国“引入”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多种多样的国外教育界进行合作项目的形式.“克隆”国外的合作教育研究会(对外称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为标志.产学合作教育进入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实际进行探索的阶段。其特点是在民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从自发的、分散的状态.走向有组织有计划地群体状态。期间,在协会的组织下.组成了“产学合作教育研究课题组”,并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10月,教育部出台教高厅()9号《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中国产学合作教育进入第三阶段,由民间有组织的试验,走上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这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纳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期间,由教育部领导提议,经协会研究.将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更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研”字的加进,扩展了合作教育的范围和内涵。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验力度,教育部成立了“九五”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作为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参与试点工作具体操作,加强了试点工作的力度。为了在更广的范围、更多的视觉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形式、机制和方法,教育部又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中.列入了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科技创新需求有待于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进,产品研发需求十分旺盛,但是国有企业的产品研发很大程度上来自自身研发机构或者国家专门性科技机构.国有企业与高校联合研发的积极性不高:私营企业发展迅速,而私营企业多集中在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再加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有待提高.私营企业又没有能力建立研发机构.因此私营企业与高校产品研发合作的需求不足。政府是我国职业教育提供的主要主体之一,对于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不能很好的把握.因此造成职业技术人才就业难、档次低、创新能力不足,这也极大限制了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能力和社会信任度。

(二)产学结合的制度激励机制缺乏。制度激励是政府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而我国职业院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体制下,有着较强优势的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多是领导协调的结果,社会关系的延伸,在合作机制、权利、义务、责任规范上界定不清,并且随着人事关系的变动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合作的民间性、不可持续性。即便是较为长期的合作,也存在着合作者的利益分配不合理、参与人员积极性难以发挥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制约了产学合作的有效开展。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很多院校是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发展需要而进行各类资源进行融合的产物,导致师资专业性不强、实践创新能力有限.实验设备缺乏、实验技能有限等问题: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都严重落后或者根本不熟悉实践的发展等问题,使合作项目难以付诸实际市场开发或开发后产品效益不佳等.造成企业对高职院校的研发能力产生了怀疑.最终难以形成信任关系。

(四)高职院校进行产学合作模式急需探讨。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面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需求具有多重性。一是专业对口模式.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在开展产学合作过程中,总是把专业对口放到首位,实际上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尤其是对于市场开拓、工艺改进、战略规划等人才的需求并不受自身行业特点制约,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专业对口的思路:二是合作模式主要是实习模式。高职院校较为看重学生和教师的实习需求,忽略了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研发需求.对于挂牌子较为青睐,而没有实际效果.高职院校应该紧密把握企业合作需求,挖掘自身教师和学生潜力,让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合作.融合进专业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中去.才能够不断地验证自己三是合作人员安排上需要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综合安排。许多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虽然有利于学校管理,但不利于合作人员发挥作用。

(五)学生在产学合作中的创新能力有待于挖掘。学生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同时也是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创新和实践主体。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基本上都是学校与企业的事情,参与人员多为教师,学生很少参与,即使参与也仅仅是从事一些毫无创新含量的丁作。华中科技大学刘玉教授探索出的“点”团队,让本科生直接参与老师科研项目,走出了一条教师、本科生创新的崭新模式.这种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因为高职院校从事研发活动很多是应用性很强的领域,这些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同时也能开展创新成果的完成。让学生早日与生产实际结合、早日与企业研发团队合作.这种模式可能会成为高职院校的一条富有成效的模式。

(六)地方政府可操作性激励政策、法规缺乏。国家对开展产学结合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因为很多高职院校属于地方性高校,分属于省级、市级、甚至县级,地方政府如何从具体政策上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特别是本地富有特色的企业结合,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尤其在合作项目选择上,政府如何孵化这些研发项目.这些项目与本地产业政府的衔接、如何与本地产业集聚进行融合等,需要相应的、可操作的激励措施。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实现机制

(一)企业主导专业机制是学科建设根本机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是面向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依靠企业的参与。企业参与制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课程开发,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切入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各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与相关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近十年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职业和岗位发展需求和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合理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我们的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全部来自企业。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到成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数年来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也为许多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这都扩大了专业在社会的影响力,也结识了许多企业界的朋友。

(二)教学与地方经济融合机制。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定位为地方经济服务.教学内容设置在强化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实际生产的基础上.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把教学融入到实际生产中去,才能够不断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得到提升,进而使学生得到实践的锻炼和检验。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河南在制造业蓬勃发展、我省从制造业大省向强省转变的情况下,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结合企业实际,与河南许多企业合作,其中有宇通客车、安彩高科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与我们学校的合作中也看到了在对现有人力资源开发中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有密切的合作伙伴为依托,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参与教育、投资教育在我国是受鼓励和赞扬的事情,例如投资学校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赞助开发与比赛项目等。

(三)产学合作市场化机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在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上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现状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专业配齐师资和实训条件,高职院校通过实际调研,判断企业需要以及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利用市场化手段,通过产学合作,利用企业的实用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为高等职业教育所用。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学院新的工业中心落成后,由学院提供场地,宇通客车等企业出资、出产品建设部分,实践教学场所进入了运作阶段,企业投入最新的设备,由学院进行维护、保养与管理、教学,企业定期进行更换。此种模式得到了放多具有战略眼光的合作企业的赞许与支持。

(四)校企合作互惠多赢机制。高等明确发展目标,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将校企合作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与企业互惠多赢,努力扩大服务范围。依托知名企事业单位优势.科学谋划发展,坚持内涵发展战略,打造中职教育品牌,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企业通过产学合作对高职院校教育实施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反过来有关企业应在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获得高质量毕业生和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受益。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产学合作过程中,得到了实际锻炼,加快了职业生涯步伐,提前进入到职业场景。产学合作的基本规则是多赢局面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学校利益的同时.应该多思考企业从产学合作中也应该得到利益.虽然这种利益不一定完全进行量化.但达到一种互惠多赢的是产学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四、推进我国高等职业产学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政策法规。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实现产业升级,中央政府尽快完善有关扶植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产学合作的相应政策,从人才机制、资金支持、合作形式等多方面予以引导和激励.同时对积极参与产学结合的企业应给予包含实际利益(如减免税额)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承担产学结合任务,积极参与产学结合全过程。地方政府对于本地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更应该出台有关激励政策.可以作为对其进行重点发展和产业集聚的一种奖励。

(二)积极探索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应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积极探索董事会管理体制,吸纳相关行业、直接相关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决策与管理.使产学结合纳入学校发展战略,形成较为合理、科学、稳定、持久的体制和制度.进一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开展产学结合。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搞试点,或者从一些特色专业开始搞试点,以及实施学院合作制。如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3G通信技术方向)紧跟行业发展潮流,总结多年办学经验,在已有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之上,联合我国通信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兴通讯3G工程学院.将其科学的企业培训模式融人大学的专业建设和教育之中.创建大学企业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对高职院校的指导作用。行业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合作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行业发展战略、技术研发、竞争优势、产品开发、管理模式、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政府难以做到。高职院校在政府的引导下,高度重视与行业组织的关系,加强与行业组织合作的意识,发挥行业组织在高职院校的开发专业、设计培养方案、办学质量评估、师资培养等工作的主导作用。

篇3: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合作教育是学校与校外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产学研结合教育是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结合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和参加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教学、科研直接与产业结合,提升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1)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同,产学研合作主要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为技术供给方,其目的是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2)

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产学研合作属于经济学范畴,而产学研合作教育则属于教育学范畴。(3)两者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学者从高校人才创新、实践教学创新、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阐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和作用。(4)对我国农业类高等院校而言,实施产学研合作是农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三农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地区差异性,导致农业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法、教育模式及其适应性上差异很大。(5)通过总结我国农业类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障碍,可为农业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农业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创新基础,同时高校发展也为产学研合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国农业类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多种多样,如根据合作形式有校办产业型、技术入股型、联合共建型、科技园区型;(6)根据产学研合作双方的地位可分为校企共建模式、高等农业院校主建模式、企业主导模式。(7)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功能方面分析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创新机理,对于准确理解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根据合作功能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功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校科学研究为基础,通过各种媒介或企业合作转化为生产力。如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形成的“大学+试验示范基地(站)+科技示范户+农民”等科技推广新通道等。(8)其他高校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创建农业科技园区等。(9)这种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了学校本身的优势和外部环境资源优势,显著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学校科技创新能力。(2)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功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科技创新突出人才团队优势和校企合作平台优势,迅速打造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梯队,提升学校相关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在地方高校发展尤为迅速。如目前实施广泛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订单式”培养模式等。(10)(3)以科技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农业信息咨询和培训、专题讲授、派遣科技特派员、实施“双百”工程等多种形式。

2 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成效

(1)产学研合作教育显著提升了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如教学模式、方法、课程设置等)的创新;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策略,显著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思路,提高了应用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为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培养农业创新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

(2)产学研合作教育增强了农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生产水平的迅速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显著提升了学校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通过各种培训、专家讲座等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

(3)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了学校科研和科技转化能力和效率。通过建立产学研孵化基地,共建了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显著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另一方面是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有效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于科研,提升了学校科研实力,同时推动了企业的创新研发与市场开发能力。

(4)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了合作企业的科技竞争力。通过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活力,增强了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推动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3 农业类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问题

(1)对产学研合作理念的理解不够。目前多数农业院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解与运用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导致重产研、轻教学、办学定位不准确,存在偏重经济效益,忽视人才培养的倾向,特别是合作中的校方存在一些思想阻力成为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障碍。

(2)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制度问题。目前我国多数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体制;合作模式和方法单一,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机制,导致很多利益分配不合理。同时产学研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承担机制不健全,合作成效评价机制也不完善。

(3)产学研合作教育外部环境条件限制。主要有政府投入力度不够,支撑产学研合作的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关政策的保障。同时引导产学研合作的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高校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机制,欠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

4 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主要对策

(1)创新、完善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适应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学体系和培养体系。目前多数高校合作主要以学校或院系为基础,而缺乏产学研多层次多学科的办学模式,即不同学科、院系进行充分结合、优化配置形成综合性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调动综合类院校的学科优势,但是管理协调、利益分配、要求更高。

(2)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自身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基础,健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以效益和发展为基础,完善产学研合作发展机制;以健康、持续发展为基础,改革高校的科技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3)健全产学研合作支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功能,建立政府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调动学校与当地政府、企业的积极性,确保资金充足。针对不同合作模式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形成与产学研教育相适应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利益驱动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风险保障体系。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综合分析发现我国农业高校与产学研合作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种合作模式,在提升农业高校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我国农业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但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的理解、合作机制与制度、外部环境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多不利限制因素,需要从创新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健全社会支撑和保障体系三方面突破,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快速发展。

资助项目: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09299)

参考文献

[1]王博文,姚顺波,郭亚军.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中国农业教育,2006(4).

[2]吴素春,项喜章,刘虹.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博弈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1(13).

[3]张继河,于民洋,张高超.高等农业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依据研究.河北农业科学,2010(12).

[4]张继河,何后军,曾素芳,等.地方农业院校产学研的实践与启示.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5).

[5]张玉龙.农业院校强化产学研合作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6]杜玉波.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职责.科技导报,2008(17).

[7][8]韩虎群.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实践与探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9]黄天柱.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创新型办学模式浅析—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农业科技管理,2008(5).

[10]何志勇.中国农业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

篇4: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进入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在助推经济腾飞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为了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从政策上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专门设置了专、本、硕、博通道,为高职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各项政策的支持都离不开高职院校的落实,各种习惯使然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效果不佳,需要及时破解,方能适应培养未来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需要。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主要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虽然部分高职教育采用了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但就我国整体现实情况而言,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利甚少的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采取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更为现实,也更具可操作性。

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按照企业与學校实践的不同形式,可以把其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企业配合型、校企实体合作型和校企联合培养型。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在彼此社会分工、相互关系上的差异,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将学校的教育职能放在首位,以校园作为主要活动场所,价值取向更具公益性的高校主导型校企合作;二是将企业的生产效益放在首位,以企业作为主要活动场所,价值取向更具资本性的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系统主要采用学校主导型校企合作,这是职业教育以学校为先的本位决定的。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层次职业教育都在国家的不断支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形成了将学校作为实践主体、不断扩张教育规模的办学模式。然而,在这一办学模式下,企业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参与度,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对职业教育参与的兴趣较低。近年来,当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实效性一再被社会各界质疑,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也开始尝试摸索校企合作模式,试图以此改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其实效性。在校企合作中,高校作为主要推动力,权责都过分集中,企业只能无异议地接受学校教育,是比较典型的学校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

二、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动力不足是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现代化工业取得长足发展,这也是我国各个产业进行现代发展的起点。诚然,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业以举世罕见的速度不断发展,也在物质条件上初步满足了实现工业文明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在精神思想层面,很难在短短半个世纪之内建立起稳固基础,这也是为何今日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工业文明缺位问题,部分人对某些岗位从业者的不尊重、虽然对技术有着近乎盲目的崇拜但却又不尊重创新精神与知识产权,仅仅会对那些能够短时间内实现出产效益的技术感兴趣,对基础研究兴趣欠缺。国内大部分企业家都将高等职业院校视为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较少参与到人才培训当中。与此同时,企业在现有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仍然需要解决大量问题,例如因学生对生产操作及相关流程的不熟悉,将降低企业的产品质量与生产速度,提高企业管理运营支出,所以许多企业也不想用仍未毕业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进行生产。同时,因为许多企业本身规模不大,财政拮据,所以也很难实现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校企合作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满足企业需求是合作的前提。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的兴趣,显然不利于学校主导型校企合作的建立与发展。

(二)寻求合作能力欠缺是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现在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实现的校企合作主要是高职院校迫于生存压力以及社会各界对自身教学质量之诟病的无奈之举,与发达国家专业设置科学、课程合理、教学完善、管理严格的校企合作不可相提并论,大部分院校缺乏高质量师资队伍,科研水平较低,人才培养能力较弱,因此也很难吸引企业与之合作,即便校方态度积极仍然四处碰壁。部分高职院校在进入新世纪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试图发愤图强,但本身仍然缺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也难以在企业与之展开合作时提出具有吸引力的条件。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与当代产业发展存在差距、课程内容对专业实践工作缺乏帮助、教师或理论水平过低或缺乏实践经验、难以为企业的新技术开发提供助力等等。唯有高职院校自身能够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及提供后续的人力资源服务时,企业才会表现出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意愿。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当前普遍缺乏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历丰富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能够为企业前沿技术应用及突破提供帮助的尖端精英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甚至某些高职院校教师本身虽然具有技能资格证,却无法在实践中操作机器,因此很难吸引大量企业积极参与。

(三)政府支持不大是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直以来,国内企业对于职业教育前景预测与发展现状认识不清,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对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发展中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制定与实施大量鼓励与奖惩政策,全面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在实施过程中,教育部门虽然对校企合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但针对合作的流程、管理、考核与实施工作都没有切实施行,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或是对于某些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的企业没有相应的政策鼓励。从本质上看,校企合作的开展,是学校与企业获得既得利益的有效方式。

一方面,针对企业的奖惩事宜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政策,有关企业权力与责任的内容没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校企合作中,有关企业的利益没有给予充分的法律保障,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没有给予相应的协调与帮助。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缺乏有序、合理的管理机制,政府没有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监督与管理,导致重复建设、部门分割等问题的出现,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在这种形势下,校企合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难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需要为校企合作的实施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与制度支持。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校企合作的开展,如德国、日本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参与的形式、双方利益予以明确,而我国实行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效一直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政府在决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三、破解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以职业院校为主体是目前我国实行校企合作的主要特征,更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加强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并解决由此而出现的问题。要全面推行校企合作,首先就是要对高校教育结构进行深入调整,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的积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合作体系,最大限度利用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优势;另外,政府还应制定多项优惠政策与制度,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下面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校企合作为案例,对校企合作进行深层探究。

(一)增强高职院校吸引力是破解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动力源泉

高职教育要想高效、稳定发展,就要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增强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的积极性,是加强企业合作,提高双方根本利益的最重要途径。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始终坚持高质量、高技能、高就业、创业促发展的教育宗旨,以地区经济发展作为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导向,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一直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教育的主要类型,为现代化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储备足、实践技能高的复合型人才。

与其他高职院校不一样,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注重对内涵的提升,在保持现有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通过增强学校综合文化水平来调动各领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院还打破现在轻工行业的限制,对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特点进一步发展,为广东先导产业提供相应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制定专业课程时,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设置了49个直接相关专业,包括轻工业领域的26个,服务行业的23个。

(二)提升教育实效是破解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的重要目标

要强化校企合作的实效性,需要良好的硬件(如实际生产能力更强的校内实训基地)与软件(如兼具深厚专业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合乎产业发展潮流的人才培养机制等)作为基础。因此,我国高职院校更应在工学结合理念指导下,努力建设好校企合作的软件、硬件,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一是建立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完全靠自己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面临着订单、市场以及运行成本等诸多问题。所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多元主体共同建设理念,通过以土地换资源的方式,加强学校与产业业界的联系,以较低的投入,建立了较为高效、更容易持续建设、有切实产出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按照各个专业在未来的就业需求,理科专业建设了校园工厂,文科专业建立了校园模拟企业,艺术设计等创新产业相关的专业建立了创新工场。校内的工厂、企业乃至创意小组全部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管理全部根据行业规范落实到位,有能力创造经济价值,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以及专业资格考试给予认证、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等,让学生真正能够在校内累积实战经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训基地的合作企业共20家,同时校外实训合作企业更是多达千家以上,保障师生进行专业实践。

二是培养能独挡一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将直接决定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也决定了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是否能够得到凸显,更决定了教育教学能力的实效性。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体现“高等性”的特征,要能够参与岗位涉及的理论教学、学生实训以及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办学工作中,采用了内部在职培训结合引入外部人才齐头并进、校内专业教师结合社会兼职精英共同教学的方法。

首先是内部在职培训,指的是每年定下一定的培训名额,优先给予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训,或是前往培训机构进行教学技巧培训,该校明确规定所有任教的教师都需要在近五年内有两年或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同时也通过各种策略激励教师参与专业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实践经验。

其次是引入外部人才,应该从社会各界聘请专业人士以及在企业中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使得实践教学可以拥有更具实践经验的授课者,使得学生能够在职业素养上获得更优秀的课程教育。

同时,是根据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统一的特点,为教师设计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教学评价标准与职业上升空间。从任何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主体仍然是专职教师,所以专职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水平高低将直接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前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评价系统存在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实践过程中过分突出职业教育性质,未能充分重视专职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用评价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准来评价高职教师,这种两张皮的现象使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无所适从。

最后是针对兼职教师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毫无疑问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想要提高实践教育質量,就必须要充分建立好一支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不但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也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更缺乏一个良好的机制体制作为保障,透明度较低、单纯依靠人情关系来恳求专业人士授课,没有可持续性。所以,要建设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就必须要为兼职教师提供更稳定的机制体制,同时也致力于营造更有利于兼职教师任教的社会舆论环境,更要为兼职教师提供更优厚的薪金待遇,唯有如此,才能够打造一支可堪大任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实际工作水平,同时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才梯队,为高等职业教育持续性、高质量提供保障。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高职院校为了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确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精力,但从事实上看,这并不是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考虑,而是为了通过上级部门的考察,教育机制体制以及办学的文化特色仍然沒有形成,缺乏建设实训基地的规范,也没有学校真正确保青年教师在外出挂职之后还能够获得教职岗位,所以许多青年教师也不愿意放弃现有的稳定工作前往企业顶岗培训,更何况挂职期间的社会保障问题应由学校还是企业负责,或是双方各负责多少比例,政府部门都尚未出台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政策文件。目前仅仅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学校的疲于奔命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无异于镜花水月,来自政府的支持以及机制体制建设,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是创新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学平的人才培养模式。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为指导,根据教学管理机制进行一系列改革,使得教育教学模式更具灵活性,通过调整空间更大的课程安排,持续贴近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要求。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该校针对所有专业的各个工作岗位进行了深入研究,每个专业都设置了三到五大核心课程,每个课程都将专业工作、实际操作作为基础,将行业规范作为准则,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从教学实践到大纲制定再到最终的评价标准,实现了体系化课程设计,深化了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专业课的实训与企业生产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这一教学改革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得到了进一步融合,同时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建设也得到了大量实践经验作为基础,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灵感,使得专科课程更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

该校按照自身兼具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两种特点的情况,以多主体共同筹资、争取场地以及设备等等渠道,摸索出校企同建、同时实现企业利润价值取向与学校教育教学取向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实训基地建设,改善校企合作中企业因风险过大、投入过多而心存顾虑的情况,为校企合作建立起多方共赢的新机制。

校企合作的实效性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真实体现,而正是因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一直以来坚持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才拥有了区内名列前茅的办学水平。近年来,该校通过丰硕的教学成果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针对高职高专的教育工作质量考察,同时荣获国家级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单位,广受业界、家长、学生以及企业的好评。2014年发布的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就业数据报告表明,无论是从毕业生就业率还是从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性上来看,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毕业生都远超同期自治区其他高职院校,薪资也属于自治区高职毕业生中的顶尖水平。就业容易、岗位合适、待遇良好,成就了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优质口碑。

(三)优化合作机制是破解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的重要保障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促进校企合作持续、稳定的发展,取得较高成效,仅是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情感维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校方面的通力合作。加强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形成互惠互利的紧密关系,就应做到:

首先,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实施一系列发展措施;其次,以管理协调制度为媒介,促进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交流,有效解决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政府的帮助下,紧贴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建立技术服务机构、培训机构、构建生产培训场所来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的长效、持续、稳定发展,从中收获更多有用的成功经验。

四、结语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按照“办学集约、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的理念,实现“育人链”与“生产链”无缝对接,注重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发挥职能部门作用,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到广东、重庆等大城市的企业学习,教师跟班与企业师傅一起开展教学,达到了校企合作的目的。然而,就全国大部分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效果并不容乐观,需要从学生成长、企业发展、国家需要等角度考虑,进一步优化思路,不断创新实践,破解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芳.从产学合作教育视角谈高效管理机制[J].前沿,2013,(13).

[2]常小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3).

[3]邢清华,米靖.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措施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15).

篇5: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24-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敏感度,对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内容和形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容和形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辅导员,教师主要担任学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辅导员主要担任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1.教师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热情,不去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动态,对一些思想政治领域的社会焦点问题不关心,也不去研究。还有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讲课内容空洞且不能和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紧密结合,这就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导致学生不愿上思想政治教育课。

2.辅导员存在的问题。有的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安心本职工作,想调到别的部门。也有的辅导员对这项工作存在错误的认识,觉得从事这项工作个人没有发展前途。还有的辅导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内容陈旧。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一些教材长期沿用以前的旧材料,没有反映出新时代的特点,而这些旧内容,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了解或掌握。

2.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大道理多,说教多,缺乏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婚姻观、事业观和职业观等方面的指导材料和案例,这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受学生的欢迎。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简单套用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表述,用国家层面宏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代替学校层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目标性。还有些教师在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未同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需求相结合,使得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2.重理论轻实践。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过于强化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在本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另外,由于一些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作用缺乏认识,不提供相应资金,使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劳动等实践活动没有开展。有些高职院校即便是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

3.学生缺乏应有的地位。一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过程中主观地位过于突出,忽视了学生应有的地位,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采取说教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受教育者转变成了被教育者。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感到压抑,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4.评价体系不科学。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如在评价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主要用试卷考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试卷考试难以真实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辅导员,而学生、家长未被纳为评价主体。

二、对策分析

(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训和管理

1.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第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高职院校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解读和教学方法介绍等,可以邀请思政教学专家介绍授课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对思政教学工作的认知。另外,鼓励优秀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建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发表专业论文,攻读思政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二,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开展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网络评教,对排名靠后的教师找原因、提建议,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课教师定期互相听课,开教学研讨会,以达到教学方法取长补短的目的。

2.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使他们爱岗敬业。此外,高职院校应拿出专项经费派出辅导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培训、学生管理方法和工作创新培训等,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抓起,促进他们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管理。要明确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责,严格考核机制。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

(二)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大力发掘新的红色资源。多数学生对现有思政教材中的红色题材已经没有新鲜感,因此,任课教师应大力发掘新的红色资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红色资源包括红色文献、红色景点和红色人物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红色文献,还可以带领学生瞻仰红色景点、拜访目前仍健在的红色人物。

2.补充对学生健康成长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同龄人法制材料。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材缺乏对学生健康成长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同龄人法制材料,教师可增加这方面的材料,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和林森浩案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讲解,教师要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出了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遵守法律和维护公共道德。

3.补充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该扩大,职业素养教育也应列入其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职业素养的内容,如如何建立同事之间的友谊、如何培养团队精神以及如何得到领导的信任等,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2.改变教学方式。其一,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组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性活动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其二,思政教学要以情动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答疑解惑,对知识掌握的作用片面夸大,忽视学生内心的情感状态和兴趣爱好等非理性方面的因素,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动人,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三,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将学生和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不能孤芳自赏、高高在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篇6: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廖光明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一位教师上一节“异分母数加减法”时,先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2、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缺乏充足性

学生要进行创新、探究、深入的解决一个问题,即要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愿望,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要求分组、交流等,却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每次教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仅两、三分钟,刚一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时间显得很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仅是蜻蜒点水。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为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请各小组组织讨论,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个明白不可„„一会儿,教师就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这样的合作不但没有实效,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4、小组合作学习缺少自主性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要有自主探索,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之前,没有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出示问题后,马上就叫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有的学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该怎样说,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十五减九》的减法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15-9”的计算方法,学生没有先进行“15-9”的尝试计算,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都按其中一名同学的方法计算,没有达到小组成员交流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目的。

5、小组合作学习缺少指导性

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布置完合作任务后,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合作探究中,而我们的教师有的时候在一旁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着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合作的程度,结果不闻不问,有的为了显示以人为本,融洽的师生关系,象征的来到学生中巡视、组织纪律,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际上是借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使学生一会回答的时候,能更贴近自己的答案,使合作效果表面上是非常的有效。这样做的教师是不明确自身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少,师生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激不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因而这种合作也是被动的。只是给听课者看的,是彩排后的表演。导致老师不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及对问题的理解的程度,学生也不了解教师行为的意图和意义。

6、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合理评价

小组合作中,教师较少组织组际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有时组际之间的评价,往住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误之处,形成相互指责的局面。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也较少,为了鼓励学生合作的成功,教师一律用“掌声”、“小红花”的方法加以肯定,单调的激励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感到腻了。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综观以上分析,我认为问题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他们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的理解,片面、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学习。学生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师生两方面入手,对症下药。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有些教师至今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2、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参与能力

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农村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课堂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如一年级学生要让他们养成正确摆放学具和正确收拾学具的习惯,在动手操作时要大胆地摆弄学具,而在老师讲解时要专心听好,不能再随意摆弄学具了。还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善于倾听别人见解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专注地听,眼睛要注视着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可以用微笑、点头等来表示同意、赞赏,还要先听后说,多听少说,不随意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并且对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要点、优点、不足,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充分发挥其作用。

3、营造积极的合作交流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基础较好,思维反应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和发展空间,但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少数“尖子生”的“演说会”和“练兵地”,而学习弱势群体则成为了他们的观众,被大家冷落,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农村孩子性格一般比较内向,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大多比较自卑,在进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时总是畏缩在一旁,不敢动手,更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以及合作伙伴的帮助,所以教师要针对情况,在平时潜移默化中加以改变。如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优劣搭配、科学组织小组合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并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观点交流时注意交流的顺序,一般先学困生,后优秀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去。

4、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保障。教师只有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试验,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我们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使课堂教学做到: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例如“认识人民币”的第二课时,该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兑换人民币,所以我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研究这个问题,并努力营造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多想办法。如下面这道练习题:用5角、2角、1角的人民币可以怎么换成1元的人民币?有几种换法?照样子填一填。活动过程中,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面额为5角、2角、1角的模拟人民币拼成1元,并与老师兑换面额为1元的人民币。在充裕的时间中,很多小组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发出了一阵阵的欢呼声。虽然期间有的小组想出来的办法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办法,但这是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自己想出的、做出来的。这样的课堂,用“学生亲历探究” 代替了“教师讲授深究”,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篇7: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彭军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330100 魏雅姝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330100

[摘 要]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入手,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社会、教师、及学生几方面进行了认真探讨,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关键词]民办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因素的变化,民办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良好的发展遇,又面临重大挑战只有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提高民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和动力。

一、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不足。相对于当今世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直接升格而成,而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数是有个人投资兴办,孕育、准备过程明显不足,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或多或少带有中专时的烙印。旧的模式不仅教育方式和方法落后,而且不重视相关课程的设置。随着新形势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构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纵观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这些年,至今很多人对高职教育还存有很大的偏见,认为只有学习差的才上高职,特别是民办高职。总觉得民办高职院校的文凭拿不出手,对高职教育缺乏自信,缺乏战略思维。而且很多高职院校也认为自己培养的无非是普通工人。由此而导致在工作中片面强调高职的职业技能培养特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清,缺乏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片面强调技能培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现象屡见不鲜。

2、对民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虽然中央16号文件强调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全面理解及深刻体会,没有认清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性和紧迫性,依然抱有“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说说而已”的错误思想。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成是学校思政部的事情,并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主线是贯穿在教学管理、学习生活及服务保障之中的。甚至在一些专业院系中还存在这“学习专业知识比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片面的错误思想。有些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且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在思政类课程,没有认识到其他相关课程的重要性。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学的途径法方要进一步优化、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三进”工作绩效不佳。首先是教育队伍对理论的把握深度不够,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比较空泛,还没能做到既能深刻理解又能准确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精髓,尤其是对理论的重大战略作用和深刻指导意义缺乏普遍而精准的理解和把握;二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普遍趋于保守传统,主要还是依赖课堂灌输模式,探索创新明显不足。基本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语言呆板不通俗欠生动,理论联系实际略显生涩不畅,课堂上欠缺理论的光芒和现实的超越,不能从整体上解释学生面临的困惑。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从知识结构、指导教育经验、工作方式方法及创新等多方面要进一步提高。

二、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有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成为了推动社会的主要力量,社会的价值核心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被家庭、学校和社会推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性,忽视人格、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教育,学习目的的功利性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工作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高校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1995年教育部就提出了开展素质教育,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也都有这方面的要求。1998年8月.在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活动内容。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决定。2003年.教育部在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把素质教育列为一项重要检测评估内容。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的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就没有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即使有也只是轻描淡写若有若无,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距甚远。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体现出政治素质的首要性.必将导致民办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滑坡。其次.高职的党、团、协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党、团教育工作在日常教育培养工作中,往往重程序轻实效,细致的思想教育、引导少;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中重手续轻内容,对学生身心了解关心不够;一些教学系部的党组织在党员发展过程中没按程序要求办事,片面强调学生党员队伍的数量而忽视质量把关,这便降低了党组织的威信.也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面和实效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辅导员队伍工作跟不上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的辅导员对学生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工作方式方法大多停留于表面,对国家政策、学校规定和要求掌握不精,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分析和把握。另一方面是在学生的具体管理工作中还存在此起彼伏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点到为止而深度不够,以及表面上的顾全大局实则无的放矢针对性不强。

3、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随着我国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风气在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得一些学生缺乏共产主义信念,对个人素质要求不高,行为上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难免受到影响,致使在生活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生活的兴趣更加广泛。当前社会上各方面的改革,其实质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高职学生面临就业、住房、医疗等问题的压力更大,再加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及用工偏见,也势必会引起他们思想上的种种波动。

三、增强民办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强民办高职生自身管理。首先,加强对学生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管理。可以采用培训班、读书班等形式强化他们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党员,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小组,教会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去正确认识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甄别力。其次,加强日常量化管理。如实施“日常素质测评”,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表现、道德品行、法制观念等实行量化,并与评优评奖挂钩,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最后,针对学生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进社团,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把学生在公寓社团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建立学生公寓社团的自我管理组织等。

2、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一是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实事求是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动态化,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不断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只有将理论不断运用于实践,才能进一步修正并提高理论本身,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要树立课堂的开放意识。要尽量淡化说教印象,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有效地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二是在专业课教学当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实际工作中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专职思政教育教师具备一定先天优势。首先,专业课教师队伍整体比专职思政队伍阵容强大、强势得多,这就是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优越条件。其潜力必须要充分挖掘。而且专业课教师所在各自的专业上与学生具备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产生共鸣,专业课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在现实中学生也更愿意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学习。这就为专业课教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而且隐蔽性更强。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队伍一定要具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学习,一方面认真钻研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要自觉地探索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之处,使两者在同一过程中有机地融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要默契配合,相互之间要更多地交流信息、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辅导员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提高辅导员政治理论素养和工作技能,争取让辅导员成为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其主要探讨和解决学生工作中的焦点问题,建立一个“与学生一起成长,待学生如朋友”的辅导员队伍。第二,要把“如何做人”和“做怎样的人”作为辅导员的首要职责。在与学生接触交流的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与同情心、公益心、良心等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课程学习的同时,大力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调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强化了对“特色理论”的理解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文学、心理学、哲学、法学、美学等课程的教育,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民办高职生的人文知识比较缺乏,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有所偏差。例如,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更多的注重实际,“利他”、“奉献”等观念比较淡薄、学习目标定位较低、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差、心理不够健全,他们中一些人缺少社会情感,沉醉于不良的精神需要,自尊与自卑共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看好书,吸收有益成分;多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处事能力;主动和别人交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学生要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候,准确、大胆、恰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学生是在不能“随便”发表意见的环境中长大的,真到该发表意见时,有的人就随便发表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面对的是就业,在2到3年的时间里,提高素质、技能的同时,还要尽量让他们开口“说话”。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办好特色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我们要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网络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同时对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大学生在图文并貌的氛围中,增强了德育的效果。例如,一些优秀的影片、宣传片等声像的素材,给予了学生多重感官的刺激,比单纯的讲解要生动、形象得多。其次,利用网络上开放的环境。网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突破了传统的课堂的狭小的空间,开拓了更大的学习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学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等。需要注意的是,应及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使学生文明上网。再次,开发德育软件。德育软件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三维动画、影视画面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手段,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增强教学的效果。要组织技术力量,努力开发适合高职生的高职院校德育软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德育由“平面”引向“立体”,拓展德育的空间。最后,建立德育网站。校园德育网站,要努力将严肃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使高职生容易接受,同时适当增加服务性和娱乐性的内容,例如聊天室、校长信箱等,吸引高职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其中。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版块:快捷的宣传先进文化、宣传党的政策,引导学生思想。建立师生互动版块:开展社会热点问题大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引导校园网的舆论走向。通过电子信箱、网上论坛、QQ聊天等功能实现校方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另外,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学生活动,如“名人雕象”、“名人名言”、“石碑刻字”以及经常举办高职生学术报告会、艺术节、运动会等方式来提高校园文化品味,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活力。最后,发动民办高职院校校友群的力量,让成功的校友回到母校和学生“零距离接触”,让学生直接感受大师的学识和风采,从中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

总之,民办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更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民办高职院校只有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民办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思路,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满珍,胡立和.当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OOl [2] 林丛.以人为本努力实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2 [3] 陈俊梁,王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

篇8: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

目前法律法规对于校企联合办学的规定处于空白状态, 仅在《职业教育法》和《教育法》的相关条文中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 无法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很多问题, 也没有具体规定政府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使得政府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作用难以正常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保障监督不力, 缺乏制裁措施和专门的监督机构, 出现纷争时纠纷难以解决。

(二) 现行教育体制不利于校企联合办学顺畅发展。

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这就需要企业参与到学校及专业的建设中来。但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行业对职业教育没有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无政府参与的私下交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 制约了企校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三) 学校实力不强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备, 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不高,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另一原因是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路不够开阔, 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 片面强调专业对口, 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仍然套用过去安排生产实习的方式, 在寻找联合办学的企业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 因而使联合办学的路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为了便于管理, 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 由于一次性可以接纳十几或几十人的单位比较少, 所以给企校合作办学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 完善政府的行政职能。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顺畅发展。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作用, 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的社会氛围, 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是培养全社会的“共同体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加大合作教育的力度与效应。我国社会“重仕途、轻技术, 重学术、轻运用”的观念相当严重, 社会各界无论是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还是对职业教育的招生及学生的就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 这些直接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花大力气去引导和纠正这种偏向, 第一, 政府应承担向社会宣传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 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第二, 建立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等值的使用、对待观念, 进而在观念和制度上促使社会走向以“学力社会”取代“学历社会”。第三, 政府可以通过抓典型、树典型, 宣传典型、推广典型的方式, 营造出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二) 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1. 协调和巩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之间的利益。

协调和巩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之间的利益。校企合作教育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有企业、学校、学生个人等,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要考虑就业学生的费用、对生产的影响、选留人才的作用;学校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质量、办学的效益、在竞争中的地位等;学生则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获取的工作报酬等。为了保障学校、学生和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应与企业磋商, 制定并签署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协议。该协议规定了企业和学院在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找好在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利益共同的结合点, 使校企结合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法律的保证机制下运行。

2. 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 可以缓解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与专业建设结构之间的矛盾。应拓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外延, 把企事业单位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以缓解或避免专业教师结构性矛盾的出现。另一方面, 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有利于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聘用在各个行业第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师, 可有利于将最新发展技术传授给学生。校本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 他们之间还可以产生非正式交流, 这种非正式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 而是通过他们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形式, 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校本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3. 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由专科向本科延伸。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 仅有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同时也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和结构的调整。因此, 在继续加强大专层次高职教育的同时, 高职院校应逐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 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这样可以使校企合作进一步的提升培养人才的层次。

(三) 挖掘校企双方的管理资源优势。

校企合作双方对于定向培养学生的教育管理要分清主次, 双重管理。即在学校学习期间以学校管理为主, 企业管理为辅, 而到了企业边工作、边学习期间则以企业管理为主, 学校管理为辅。

1. 学校的管理资源优势。

一是学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 如:学生守则、校规、实习管理规定等。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实行了辅导员管理制度, 辅导员老师一般会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 各个学校不同的班级, 会根据自己专业的不同和需要, 制定出合理的管理细则;二是学校教师的学历和知识应用能力较高, 一般学生会从知识层面上佩服和欣赏自己的老师, 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三是如果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 学校一定会根据相关的法律和规定给以相应的惩罚。这样, 在学校管理下成长起来的学生, 会从各个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 提升自己的素质。

2. 企业的管理资源优势。

一是企业有其规章制度和厂规厂纪, 有一定的措施制止和处罚违规行为;二是企业工人虽然没有学校教师的整体学历高, 但在企业工作多年的师傅往往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学校教师所不及的, 学生在师傅们的培养下, 会学到真正的实际操作本领;三是企业的各种制度最终会归结到一点, 即工作付出直接和经济挂钩, 多劳多得, 不劳无获。

三、结语

这样, 在企业管理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接触到了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 到了企业实习阶段也还与学校保持联系, 学校仍然管理他们的教学。这就使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提供了单独在学校学习或单独在企业培训都无法具备的教育教学条件,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 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学生们较早到企业实习, 从而较早接触到企业文化, 真正深入并一定程度融入到企业中去, 企业和学校两种文化和氛围交融熏陶, 有益于学生们的上进心、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这些优良心里品质的形成。

摘要: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出现空白, 职业院校的教育体制和实力制约校企合作发展,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完善政府的行政职能, 挖掘校企双方的管理资源优势, 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 .丁永玲.构建中国特色校企联合办学体系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06

[2] .曹晔.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 2006

上一篇:仓管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战城南,战城南李白,战城南的意思,战城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