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高中数学

2024-05-16

高考改革高中数学(共6篇)

篇1:高考改革高中数学

高考改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承担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高考如何让变革牵动着一万人们的心,大家所关注的,不仅是考试科目的变动,还有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而改革造成的种种影响,例如对数学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备考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都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关键词]

数学

高考

改革

应对措施

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7年以来,随着高中课改后,新的高考政策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实施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5-10年内社会各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教育部也发出声明:在2017年将全面实施高考改革,作为高考中三大主科之一的数学,将如何面对如此重要的变化,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考的发展历程

对于高考,它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1952年实施,1965年废除,经历了从1966年到1976年10年的文化动荡,终于在人们的期盼中经邓小平主持,于1977年恢复高考,在这30多年的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课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摸索阶段,成熟阶段,创新阶段,2004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进行改革,面对高考的压力,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二、现今高考存在的缺陷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1、高考导致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死记硬背

高考作为中国第一大考,它的作用毋庸置疑。导致现在的高中生愿意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数学知识,对于公式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中的诱导公式时,很多学生都死记硬背课本上那六组公式,而其实只要找到记这几组公式的窍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及很容易记住这几组公式,有些同学虽然知道这句话,却不求甚解,不懂其真正的含义,导致记得公式乱七八糟,而面对这种不爱动脑,对待学习得过且过的学生,老师又会觉得一切以高考为重,不能浪费过多的时间帮助学生记忆公式。老师一味的赶进度,学生对所学知识却一知半解,事实上是得不偿失的。

2、高考导致应试教育,导致老师不愿积极探讨教学技巧

高考是整个高中生活都异常紧张,高中生一天的时间分布,除了睡觉剩下的时间绝大部分都在学习,每一门科目都在紧张的进行,数学作为高考的最重要的科目之一自然也不例外,虽然新课改促动了教师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其实经仔细观察,年轻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容易跟进课改的发展,思维比较灵活,而年长的教师有着很丰富的课堂经验,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沿用了数十年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届有一届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桃李满天下的教学成果足以证明自己总结的教学理念具有现实意义,而年轻教师往往会以年长的教师为榜样,模仿其教

学方法,导致大部分高中教师不愿意积极探讨教学技巧。在高考压力的驱使下,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才是硬道理。我们虽然不能忽视传统教学理念的丰硕教学成果,但我们也应该尊重新课改的精神,取传统理念的精华结合新课改的创新精神,改变过去不断重复的授课模式,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技巧。

三、高考改革中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恢复高考30年的过程中,对高考的探索一刻都没有停止过,高考没改变一点,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对于高考,纵是有千般的不足,也有万般的无奈,对于高考,我们不能像废除科举那般潇洒,毕竟它对中国的发展利要远大于弊,在这样一个大环境的变化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能做的是逐渐探索逐渐调整来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1、高考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数学老师应注意拿捏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中国的教育是要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才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素质教育的推行就以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当代教育的弊端,而多年推行的素质教育让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感到只是形式上的口号,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少,所以数学老师应尽快跟进课程改革,使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促使教学与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方针相契合,杜绝高分低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工作。

2、优化高中数学学习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包括老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杜绝满堂灌的教学现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活动和多媒体电教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探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建构新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从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3、推行更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高考是残酷的,在考核的各门课程中,不管哪一门比较弱都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所以在备考时,班主任常说对考试的任何科目要不抛弃、不放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实际到具体的学生身上,要求他每一门都很优秀也是不现实的,数学对有些学生来说是比较强的科目,这样的学生从小对数学就很自信,也能很积极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接受新知识也比较快,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练习难度,鼓励这类学生积极思考,适当引导,提高学生的满足感,让数学在高考中成为这类学生最自信的一门。而有的学生的数学就比较弱,对数学学习也毫无兴趣,上课走神不听讲,课下练习不认真,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先努力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打消学生“我数学从小学就这样,没救啦!”“数学太难啦,学也学不会,算啦!”这样的念头,为这类学生耐心讲解,找一些简单的题目让这类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这类学生对数学自信心,亦步亦趋,慢慢引导,逐渐培养这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此类学生不再担心数学成为上大学的绊脚石,努力学习数学,积极备战高考。

4、不断完善数学教育评价机制

数学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改变,而且关系到学生数学自信心的培养,所以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中一盒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数学教育评价机制,传统的教学机制往往只注重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评价,而往往造成评价的片面性。新课改理念要求对于学生的评价要站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技能的掌握,知识的应用进行评价,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一时累赘,而是永远的工具。这也要求教师不要总是盯着高考,学习每一个知识都是为高考而准备的,给学生错误的导向,让学生学习数学变成一个功利的事情。

四、高考改革的未来走向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拿北京的框架方案来说,到2016年,就有大动作,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文综、理综分别为320,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满分100。预计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各科全改为学业水平考试或社会化等级考试,不再列入高考。从这次改革虽然对数学没做什么改变但再一次肯定数学在中国教育的重要性,从有人在网上呼吁“让数学远离高考”,专家也对此回复说人的成长离不开数学,数学的很多思想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周密性,可以锻炼学生全面考虑事情,仔细认真的处理。所以对于这次改革,教师应选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导地位,重视技能的训练过程,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自觉的、有目标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优方法和途径,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自身的能力,养成独立自主的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高考改革已经悄然到来,而且肩负着重任,当然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也要朝着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尽最大可能采用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刘光新.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析,2010年

篇2:高考改革高中数学

作者:丁益祥,北京陈经纶中学,特级教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7年第1期。

摘要:高考内容改革,对高考数学教学产生影响。针对高考数学教学如何应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注意课标考纲的学习、注意必备知识的落实、注意数学思想的发掘、注意核心素养的培养、注意创新意识的发展、注意数学文化的传承、注意数学模型的应用、注意教学难度的调控、注意学习信心的树立、注意典型试题的研究10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数学;数学教学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不分文理科。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意见》还指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毋庸置疑,《实施意见》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吹响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

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启发学生思考;重视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些课程理念,必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领高中数学教师瞄准育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行为,完成教学任务。与此相应的高考,必将把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数学应用、数学文化等作为数学高考的重要任务,并在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总纲》中提出,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4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4个方面的考查要求的基础上,要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和综合性,着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数 学考试大纲对知识和能力的内涵作出解释,阐明知识是指必修课程、选修系列1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与往年相比,2017年删除了选考内容中的“几何证明选讲”,由原来的“三选一”改为“二选一”。能力则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全面,而且要求重在综合性和应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点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强调要贯穿于全卷。

由此不难看到,围绕立德树人的总体育人目标,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就数学科考试而言,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由分省独立命题向全国统一命题的逐步回归;二是不分文理而引发的教学内容的完全统一;三是考查必备知识,检测数学思想,聚焦核心素养,提高关键能力,发展创新意识,体现文化价值。

2、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应对策略

高考内容的改革,必将对高中数学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应对诸如考试内容的变化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特别是高三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2.1注意课标与考试大纲的学习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考试大纲的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把握数学教学的重点。真正做到依纲靠本,逐一研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回归全国统一命题后,依然使高考数学教学落到实处。

2.2注意必备知识的落实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各年级学生就各部分必备知识应达到的水平,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它是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遵照执行的课程标准和施教准则。教学中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必备知识。既不能降低要求,也不能盲目拔高;既要讲清知识的内容要点,又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既要阐明知识的内涵外延,又要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

作为高考数学教学,可以在落实各部分必备知识的基础上,聚焦必备的核心考点。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必须瞄准必备的核心考点。历年高考中,必备的核心考点主要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三角恒等变换和解三角形,代数与几何两个层面上的平面向量的4种运算以及两个充要条件,数列的通项与前n 项和的关系、两类数列的通项与前n 项和的公式,不等式的性质、求解和证明,直线与圆、椭圆的位置关系,三视图、空间几何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几何体与空间向量,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与条件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和方差、线性回归,导数与函数的极值和最值、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导数与曲线的切线、导数与不等式的证明、导数与函数的零点等。

2.3注意数学思想的发掘

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试题都十分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考查,主要有如下7种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基础知识之中,它与数学知识的形成同步发展。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架设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一座桥梁,大凡数学综合问题的求解,必然依赖于对问题本身所蕴含着的数学思想的发掘。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相关问题的求解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构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展现数与形之间的相互映证,用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实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等价互化,用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完成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互融合,用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发展具体与抽象的辩证思维,用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实现量变向质变的伟大跨越,用或然与必然的思想揭示随机现象内部所蕴含的规律。

2.4注意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它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高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对照201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我们不难看出,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所提出的要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关键能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宗旨,与考查上述数学核心素养一脉相承,与《实施意见》中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更是完全一致。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由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基于以上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特质和价值,在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由具体的实例概括一般性结论的训练,帮助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在综合的情境中学会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在得到数学结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命题,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通过提出问题和论证命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和理性精神。通过对问题特别是综合性问题的条件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探索论证的思路,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和途径予以证明,并能用准确、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过程,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处理,使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和作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数学建模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积累数学实践的经验,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通过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观察以及图形与数量关系的分析,通过想象对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直观表达,增强学生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感悟事物的本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通过各类数学问题特别是综合性问题的处理,使学生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体会运算法则的意义和作用,做到明确运算对象,分析运算条件,选择运算法则,把握运算方向,设计运算程序,获取运算结果,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形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品质,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通过概率与统计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数据蕴含信息”的观点,理解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概率与统计问题中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加工,帮助学生获得数据提供的信息及其所呈现的规律,进而分析随机现象的本质特征,发现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

2.5注意创新意识的发展

历年的高考数学考试大纲都指出: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试题命制中要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景,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性,体现思维的发散性。要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题目,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题目以及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考试大纲中要求命制的创新问题,无疑是选拔优秀学生的良好试题,它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创新潜质,这恰恰与《实施意见》中把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的要求相吻合。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依照包括创新精神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必须努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新意的问题,加强求 解训练。例如,自主定义型问题、归纳猜想型问题、类比推理型问题、直觉判断型问题、探索发现型问题、研究设计型问题、开放发散性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2.6注意数学文化的传承

关于数学文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专门撰文论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教授曾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著名数学家、武汉大学齐民友教授在《数学与文化》一书中,从影响人类文化的兴衰、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阐明了数学文化的价值。书中写道:“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上述数学家关于数学文化的论述,有力地阐明了数学文化的价值以及对于人类文明兴衰乃至民族存亡的影响。既然如此,在今天举国上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把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内容以及高考试题之中,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必然成为数学课程建设与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对于高考数学试题的命制,教育部考试中心从2015年开始,就要求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不乏体现以数学史料为素材或者体现数学与文学交融的试题。凡此种种,无不启示教师在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应当关注数学文化的传承。教师可以通过对诸如《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中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数学家们的算法思想,感悟数学经典的美妙亮丽,体会数学在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巨大价值。教师也可以结合数学史,适时地介绍数学家们的成长经历及其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家们的献身精神及其崇高品质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勇气和毅力以及科学、缜密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数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数学文化,古今中外数学家们不懈的数学活动及其永载史册的数学成果,恰恰是数学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的数学文化浪潮上一朵朵晶莹璀璨的浪花。

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明了,通过数学教学,既应该使学生习得数学知识,更应该使学生受到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树立学数学用数学,将数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利用数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类谋求更大的幸福。诚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知识会有所遗忘,但那铭刻在学生心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却 5 仍将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正是数学文化教育功能的有力体现,是数学文化价值的真谛。

2.7注意数学模型的应用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利用数学解决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中,应有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数学应用问题着重考查以下10种数学模型:函数模型、三角函数模型、数列模型、不等式模型、立体几何模型、解析几何模型、概率与统计模型、导数模型、线性规划模型、排列组合模型。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试题,必将更加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更加注意数学的应用。教师既可以在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求解训练,也可以通过应用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运用各类数学模型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一般地,求解应用问题应遵循如下4个过程:①数学建模:即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②数学求解:即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①中数学化后的问题,获得这个数学问题的解;③检验真伪:检验②中数学问题的解是否符合实际问题,去伪存真;④全面回答:根据③的检验结果,对这个实际问题给出明确的结论。

2.8注意教学难度的调控

2014年秋季,上海、浙江两地入学的高一新生,2017 年的高考数学将不分文理。全国其他省份2017年或稍迟1~2年开始入学的高一新生,3年后的高考数学也将不再分文理。然而,应当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特别是数学学科的学习差异。事实上,按以往经验,除了部分学生确实喜欢文史哲而选学文科外,许多学生却是因为学习数理化较为吃力而选学文科。基于此,在取消了文理分科后,由于数学在高考中仍是各类考生必考的科目,为了使得所有的学生数学学有所得,整体学习水平有所提高,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有效调控教学难度。以往长年教理科的数学教师,可以适当降低一些难度,而以往长年教文科的数学教师,可以适当提高一些难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整体水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他们提供具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适度拓展延伸,努力使他们更上一层楼。

2.9注意学习信心的树立

面对不分文理科,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状况可能更加明显。对此,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提高每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信心,其次要帮助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其中大多可能是原本学习文科的那些数学基础薄弱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鼓舞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要注意对智力因素的 开发,又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两者兼顾,齐头并进,方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在课堂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专门为基础薄弱生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能够作出正确回答,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教学,逐步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可以协助他们制订一个学习规划,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听讲、独立思考、相互研讨、课堂作业、课后复习等各个环节的目标要求和实践行为,相关要求不要定得过高,以便通过努力尽可能达标。要有督促检查的环节,做到及时矫正与定期检查相结合,课堂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作业中的问题可以当面辅导纠正,每周以制订的规划作为衡量标尺,全面检查达标情况。阶段性测验后要做专门总结和分析,总结相关的知识落实与否,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与否,分析失误的原因,明确得分的要领。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方案和策略。总之,多为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着想,把提高基础薄弱生的数学成绩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这一工作上升到“不让每一个学生数学掉队”的高度来认识,如此,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10注意典型试题的研究

篇3:高考改革高中数学

教学理念对于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理念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其教学内容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要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 首先要实现教学理念的变化。

在当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及高考英语内容和形式改革的背景下,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方式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理念的转变能够推动行为的转变, 传统教育模式下, 更多的注重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但是却无法实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及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新的环境下, 要改变传统以成绩为重点的教学理念, 要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改革, 而不应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成绩提升上。

高中英语教学理念的转变直接推动英语教学的变化。针对高中英语的特点及其学生自身的特点, 教学理念应该具备时代性和发展性,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完善教学, 使高中英语教学充满活力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突出, 使其英语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高中英语教学要加强实践性的内容

新课标下, 高中英语教学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要求下, 教学及考试机制便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保证该种目标的实现。

从英语教学的角度讲, 加强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保证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高中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不仅仅是高考的要求, 还有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综合提升。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有利条件来增加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使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多样的同时保证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便利, 选取题材恰当的原声影片或者纪录片在课堂播放, 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感受英美文化, 使其能够以一种跨文化的视角来学习英语, 从而能够在实现其英语听说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实现其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配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或者学习目标。在这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提前预习, 课外阅读的开展等形式来给每个小组一定的任务, 另外, 也可以互动讨论的形式来使学生自主确定其小组学习的内容。这样分组学习在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的同时, 也使他们能够完成一种有效的互助学习, 通过小组内对阅读内容的讨论、交流等使其英语听说读写等都得到锻炼。

从高考出发, 英语实践性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践性教学中融入多种教学内容, 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使其阅读能力和词汇等都得到提高, 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考。在当前高考英语改革的背景下, 这种实践性教学以一种更为灵活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从而使学生的灵活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三、强化英语课外延伸

英语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注重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该强化学生阅读的课外延伸。英语阅读, 对于学生成绩及其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 除了课堂教学,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延伸其课外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其英语水平的提升。

课外阅读的延伸教学,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英语阅读对于英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课外阅读的延伸上, 教师从教学的需求出发, 在完善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课外延展阅读一定的指导。可以通过课堂分组的形式来共同完成一定的课外阅读内容, 让学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章或者英文杂志来阅读, 并且在小组内进行一定的英语讨论, 加深其对阅读的理解, 也能够使其英语词汇和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仿写或者改写, 锻炼其英语写作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英语阅读材料也不断的多样性, 除了传统媒体外, 电子杂志及一些有声英语读物不断涌现。在这样一种环境下,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较为优美的英文原著或者杂志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 通过这种有声阅读, 使学生的听力得到锻炼的同时, 也为其口语的纠正和锻炼提供了平台, 有利于其英语能力的综合提升。这种课外阅读的延伸以课堂交流的形式, 使学生们将自己阅读的内容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并且通过该种互动加深自身理解的同时收获更多的阅读信息。

结语

高中英语教学, 是一种基础和能力并重的教学, 是直接面向高考的教学。在这过程中, 我们既要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也要使学生能够通过高考的考核。新课标和高考改革不断的推进, 为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语言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出发, 高中英语教学和高考改革是一种必然要求。改革的背景下, 便会有新的动力和新的要求, 为适应该种要求, 便要以学校和教师为出发点, 从教学理念入手, 以教学内容的改革带动整体教学改革的实现, 保证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将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充分利用教师创设的英语学习环境, 能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提高其英语水平。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更为正确的认识,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时, 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并结合高考要求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整, 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能力提升及其高考英语的要求。高考英语的改革, 更加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及其综合能力的考核, 以其灵活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英语教学内容的丰富及其课堂教学改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宋卫民.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考英语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 2010, (11) .

[2]丁丁.对高考英语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

[3]马东黎.中学英语创新教学探析[J].华章, 2011, (23) .

[4]冯秀萍.英语新课程改革探索[J].魅力中国, 2010, (21) .

篇4:高考改革高中数学

关键词 高考改革 高中生 数学教学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给中小学带来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的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明确了思路和重点,对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现学生特长和潜力及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作出了注释。同时为高中数学学科系统性学习的演变逻辑和机制提供了新的维度。

一、高中数学教学改革要贯彻高考改革的“总方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关于高考改革说得很具体:“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考试一年多考。”由于高考的多功能性、高利害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使高中教育的发展呈现多样化有了政策保障。而对过去和现在都是必考科目的高中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优劣承载着教师、学生、家长的期望。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和开展数学校本课程研究要持之以恒、一如既往,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结构,做到举一反三、人人“达标”(达到课程目标要求),实现共同基础上的有差异、个性化的发展。针对学生选课参加高考,必须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数学教学计划,作出切合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长短期教学计划安排,即从过去的三年整体教学计划而变成适应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班的动态教学计划,同时也给数学教师备课、上课、综合评价等教学环节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高中数学教学压力明显增加这一不争的事实,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早计划早安排,未雨绸缪,苦练内功,为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时刻准备着。

二、初高中数学教师的“接力赛”要发挥“正能量”

一个地区的初高中学校的布局普遍是两种建制。一种建制是纯普通高中学校,另一种建制是未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的完全中学。在第一种建制中的高中数学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初上讲台就是教授高中数学,对初中数学的知识往往以会“解题”而“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不需要再学习而“自视”精通;对重温初中义务教育数学课本不屑一顾;对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等研究和学习惰性十足。在这方面高中学校领导也重视不够,学校教科部门和学科教研组对初中数学教学也一知半解。在第二种建制的高中学校中,承担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的“双肩挑”教师,虽然增加了教学工作量,但能有效地弥补初高中数学教学间存在的“鸿沟”。即使是“单肩挑”的高中数学教师,也有很多机会跟初中数学教师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互融互通。但若是一所人文底蕴不是很好的学校,则初高中数学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同样存在着“貌合神离”与“互不相干”的现象。上述两种建制办学都不同程度地有“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层级”问题,数学教师间也存在不能“并行”的“契合点”,这是人性心理和功利的必然结果。初、高中学校的办学效益是存在差别的,同时也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试问:是不是初中阶段的办学水平直接决定着高中教学的发展水平呢?而这种“直接”的概率是百分之百吗?避开地区差异、文化底蕴、初高中不同形式考试和教学计划完成的情况等因素的武断结论,是不科学的。但社会的舆论和民众的期望也不可置之不理,高中学校应深思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少地方实施高中教师的“正向流动”去初中学校支教一个学年,这是好办法,但对这种办法的理解多数高中教师是持狭隘的心态,认为是为职称评审去“秀”一把,而顶层设计也没有把“支数”与评优、评先、培训、表彰、提拨等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挂钩,从而导致高中教师思想上不太重视。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无过多精力去反思这些“下去”的人对支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正能量”如何。因此初中学校一方面缺乏教师,而另一方面又抱怨不喜欢支教教师,“这样的流动对流入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作用不那么直接和明显,甚至难以察觉有实质性的改进和变化,与教师交流政策本身的价值期待也是有差距的。”[1]对“支教”工作的成效确实值得思考。总之,初高中数学教师实际存在的“间距”“隔阂”应冰消雾散,同时站在真正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平台上,认真俯视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片面的、肤浅的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应该让学生全面深入的建构数学知识系统,满足学生成长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摒弃“等级”观念,实现数学“大同”。

三、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要“接地气”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一直经久不衰,存在着理论研究颇多、技术层面研究较少、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初高中数学教学间存在着“学习环境、教材内容、思维方式、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学生心理的差异”[2]已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初中学生成长为高中学生不是“突然的”、“质变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很多研究者忽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是紧密结合的,造成初高中数学教学的“鸿沟”现象是人为的功利性认识,是不负责任的推脱性说辞。翻开初、高中数学教材认真研读分析便可一目了然,高中数学教材中只要与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关联的章节,在承上启下的说明中都有“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及“初中我们曾经学过……”等文字叙述,试问有多少高中数学教师去温习初中的基础知识,并作为铺垫而减少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阻力”现象呢?例如:在高考中与函数知识有关的考查占着重要的地位,占比达60%,学好“函数”知识决定着高考数学的成败。但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函数”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仍显不够。笔者询问调查过多名高中毕业生和多名将要毕业的高中生关于学习函数的心得体会并提问“你学习过哪几个基本初等函数?从哪些方面研究基本初等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表达式是函数吗?”等问题,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答对者廖廖无几,多数被调查学生对函数的认识一知半解。若给一个具体的函数“题目”求解,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还能够基本应付。试问这是学生的责任吗?还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未能站在学生角度上为学生释疑解惑呢?同样在高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学生也存在似乎有“空降”知识的感受,实在是太抽象了、太难了的现象。其实,高中教师只要认真反思总结初高中数学的相关连接点,初中学校只要站得高一点,扎扎实实按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完成初中知识教学,就能使初中学生过渡到高中学生的学习历程变“跳跃”现象为“爬坡”现象的自然过渡。例如“如何教学基本初等函数的问题”,初高中教师只要带领学生合作探究,抓住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定点、零点、图像特征的知识点,就等于抓住了由基本初等函数深化和复合得出初等函数的相关性质的“牛鼻子”,教与学“函数”遇到的难点不攻自破,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境界。俯身学生、教材“接地气”,以人为本,敬畏知识,乐在其中。

四、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变“恐惧感”为“愉悦感”

当下中考和高考决定着人的职业发展轨迹乃至人生的命运,尽管教育不断变革,中国几千年固有的文化传承和薰陶仍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只要不取消中考和高考,数学学科的学习就不可能被弱化和消失,很多勤读苦学的学生中高考成绩不理想,大多数情况是“倒”在数学学科上。因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性,使得学生们视数学学科为洪水猛兽,畏惧不前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前”。研究表明:教师只有实践“思维开发是教学的核心,为‘思维而教’是教学的理念与努力目标”,“促进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对所学课程产生积极向上的兴趣,自主、自动地在教师引领下巩固旧知、学习与探究新知,以具备运用系统思维来批判性学习、构建与创新知识的学习迁移力”[3]等理论,才能打破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只有重视初中生的“学习参与度显著影响初中生的数学成绩”、“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兴趣、工具性动机、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低效能的背后说明学生对自己学好数学没有信心”[4]和高中生学习成绩的效果的好坏不在于学生性别的差异,而决定于“认知结构”建立的丰富和牢固的情况,才能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此,初高中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时,第一,要淡化初高中教学方法方式,遵循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淡化男女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差异和意识。第二,严格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使初高中数学的系统性形成“无缝对接”。摒弃初中数学内容“易、少、浅”而高中数学内容“难、多、深”的不科学的片面性认识观,高度重视逻辑顺序和推理规范,渗透公理化思想。高中数学教师可在讲授与初中数学有关的内容时花精力复习好初中知识,尽量减少认知阻力而平稳过渡到高中知识。第三,由学校教科部门或教研组对整个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部分进行整体研究,编写出数学选讲的校本教材统一使用。第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师生交流。因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其所认识的理论有自我理解和构建”[5]。数学教师要以坚强的、百折不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影响学生,打消学生对自己无知而躲进书本、回避教师保持沉默的畏惧心理,以问题串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处与灵活,以反思的学习模式和批判精神达到触类旁通,以阳光的心态追求数学蕴涵真理的动力。师生怀着激情、充满理性揭示数学世界的奥秘,为取得优秀的高考成绩提供宽松温暖的发展激励和个性认同、共唱数学在高考选拔人才中的“重头戏”。

参考文献

[1] 李茂森.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实施难题破解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6).

[2] 张辉.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探析[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4(Z2).

[3] 吴晓英,朱德全.教师教学领导力生成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5(5).

[4] 马蕾迪,范蔚,孙亚玲.学习参与度对初中生数学成绩影响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9(2).

[5] 孙华,田友谊.论教师教学恐惧及其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篇5:高中数学技巧数学高考技巧

前10道选择题都是基于基础题,全国卷的题在前10道题中不会太难。例如,第一个问题是由集合和复数控制的,毫无疑问,我们应该花一些时间在它上面,注意它的陷阱和计算方法。

记住事实。在数学知识中,有许多知识点是非常基础和常用的,如数学公式或一些数学公理、精髓等。

这些知识点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因此,学好数学,牢记公式公理是关键。

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花一点时间,仔细梳理公式和公理,并整理好本子,在每次考试前复习。

基础知识为王。临近高考,很多同学开始有点浮躁,遇到问题就会觉得无所顾忌,其实,到这个时候不应该盲目地在做难题,最好的办法是掌握数学课本的基本知识。

未来考生这次可以比较事先安排好的知识点与结合教材体系进行巩固,在教材问题上的体系做,不要停留在死角。

必须掌握复数的基本运算。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从之前的多项选择题中得出类似的结论,然后打破它。全国卷的数学选题可以定期查找。

在我看来,填空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问题,这意味着不可能做对。很多人都被消灭了。就像多项选择题一样,把它们都打破。写作是对的。

解答题是我重点要强调的,三角,数列,概率,证明,圆锥曲线,导数,选修为解答题的必考点。首先定个目标,三角,概率,证明,选修在平时练习时要力争拿到满分。

三角学一般应用正弦定律、余弦定律和三角形的最大值。拿出高考,练习一年一度的三角形,当你练习一段时间。

如果你得到了这个新问题的三角函数,你会有很多想法,因为你已经做了所有你能做的。概率一定要先看清楚问题,清楚要做什么。我在想该走哪条路。

高考举证的第一道题,基本要求通过辅助线来获得举证,与举证相关的定理必须理解和牢记。

篇6:高考改革高中数学

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将在上海、浙江开展高考改革试点,从今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两地师生均在焦急等待细则中。

据悉,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将于近本周出台,但截至发稿尚未有任何官方的明确消息。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还未得到通知。

9月11日,浙江相关高中知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讲述了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部分内容,包括具体等级划分占参考人数比例、对应分数等。

除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尽早进行职业规划等好处外,受访的多名学校校长、教师等对具体问题的困惑和担忧颇多,也均表示此番改革会对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师安排、学生选课等造成很大挑战,希望细节问题能尽快明确。

目前,多所高中老师都在参加相关会议或接受培训中。改革方案亟待公布

一周前,浙江当地媒体消息称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将于一周后公布。截至发稿,官方尚未有明确消息。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方案,此次高考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试科目设置和招生录取机制两大方面。

首先,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的征求意见稿内容,学业水平考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通过,考试成绩将按A、B、C、D、E划分。

如果将其中的一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其考试将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常规试题,分成A+、A、B+、B、C+、C„„,A+对应70分,A是65分,5分一档逐级下降;另一部分为附加题,也分A+、A、B+、B、C+、C„„,A+对应30分,A是30分,3分一档逐级下降。

按照当时规定,其中A+人数将占参考人数的7%,A则占8%。

对此,浙江省一重点高中校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学校方面最关心的是选考课程的第一次考试时间,而这将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参考学生成绩的含金量有很大影响。

他指出,学业成绩的等级是按照参考人的比例来划分,参加的人少则划到某个等级的人数也少,“假设说允许高一就可以考,那么生物这门课有的学校第一年排课,而更多学校第二年才排课,那么第一年参加考试的必然就少,结果A等的含金量肯定有区别。”

他认为,第一次考试安排在高二第二学期相对较为稳妥。

浙江慈溪中学的陈老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浙江从2011年就开始实行的“三位一体”的考试制度和此次出台的新方案类似,不少成绩较低但综合素质高的同学因此受益,他认为新方案或将增加学业水平考试的难度。

第二,招生录取机制方面,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并减少高考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另外,2015年起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学校应对挑战大

上述重点高中校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样的改革对学校方面带来的挑战至少有三:一是教学安排;二是对学校教师的安排,尤其到高三学生考完后,“说是学生还可以上其它的选修课,但对现在这样的应试环境来说,选修其它课程对学生来说压力太大”;三是填报志愿转变为选专业,学校需要及早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浙江海宁中学地理老师孙月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获悉高考改革新方案后,不少老师都很迷惘,“语数英地位肯定有所上升,但对于地理这样的学科,由于可报考的大学专业不多,可能会影响选考的人数,对后续大学地理专业的招生和地理老师的就业会有一定影响。”

甚至有地理老师在听到改革风声后,为吸引学生选考地理而主动降低教学难度,但由于具体的学科指导意见还没出来,暂时还是按照老方案推进教学。

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曾表示,相伴随的也会有高考科目的范围和要求的调整,以及学校课程模式的调整,学校肯定需要根据学生的选择,采取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等方式。这对学校目前师资数量和结构,也会带来挑战。

但浙江省相对有基础的是,从今年初开始,浙江全省已有杭州二中、杭师大附中、鄞州中学、温州中学、嘉兴一中、上虞春晖中学、天台中学等11所普通高中打破原来的“行政教学班”模式,实行语、数、外、理、化等“必修课选课走班制”。

以第一批探索“走班制”改革的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为例,该校目前在高

一、高二年级的教学中,语、数、外、理、化、史、地等学科被分为A、B两个层次,A类学习程度好一些,B类基础弱一些,学生可以先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学科层次,再在该层次中和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双向选择”。“走班制”允许所有学生在高一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上不同层次的课,其它科目只要达到会考要求就可以了。

浙江中部一县级中学吕老师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班教学”可能是较为妥当的教学模式,能否落地仍存在疑问。“在学生素质高的如省内第一阵列中学,走班式管理是可行的;但像我们学校,管理难度的确很大,班级不定,学生难管,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

杭十四中国际部数学老师则表示,“不管文科还是理科,一张高考卷子大概80%都是基础试题,只有20%选拔性试题用以区分考生,分流出最优秀的人才。从这个角度说,是否分科的影响其实并不是特别大。”

据了解,不少高中这学期开学后还是分了文理科,老师的配备设置跟高二高三一致,学校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动向,还在等待方案公布再确定是否采取“走班教学”。

高校如何衔接? 高中改革后,高校的招生专业和课程之间如何对应,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据悉,按照原先的方案,另外,高校的录取在要求对应的专业课程分数外,其它学业课程成绩由各校自己决定。

前述高中校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自主招生放到高考之后,大多数学校的理解是等高考分数出来之后,学校按照自己学校招生人数的多少再来确定自主招生的人选。最后录取的很有可能是“高校的面试+自主测试的成绩+高考成绩”的综合成绩,可能各校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具体会怎么做还有待高校明确。

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处处长吴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自主招生不再采用联考模式,意味着和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共同举办的自主测试‘华约联考’将取消,但是否允许各高校自己组织测试?方式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但他也表示,这种新的录取办法,更有利于考生在高中阶段就寻找、培养学科兴趣,而非埋头苦读3年,高考结束后,匆忙选择一个专业。

其中,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部门和专家一致认为的改革益处,但孙月飞也有担忧,“但有些制度落实下来可能会比较困难,比如综合素质评价就难有一个可量化的标准。”

据介绍,浙江大学现行的录取办法是,每个考生可以填5个平行院校志愿,而每个院校志愿中含有6个专业志愿和一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而几位受访者都表示,未来极有可能采取的新录取方式是打破学校界限,按专业录取。即考生可以不受院校志愿限制,填报几十个平行志愿,但具体操作不易,还需要等待更细化的全省高考改革方案

上一篇:上海中考语文作文辅导下一篇:pbl高中阅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