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体现改革要求

2024-05-14

高考体现改革要求(共10篇)

篇1:高考体现改革要求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指出,考试与评价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考试主要侧重于测量的技术,侧重于对个体和某个群体的结论性评价,而评价更多的是反映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评价标准;考试偏重于智育,强调考评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程度,而教育评价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身体发育状况和心理品质等;考试注意量化,对当前结果作出描述,而教育评价不仅要对当前结果作出描述,还要考查其发展过程,诊断其症结,提出补救措施,考试只是为评价提供了分析的量化资料。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考制度提出新要求

从本质上说,高考的基本功能也是评价,而选拔只是评价功能和评价结果在社会系统的具体运用,或者说是社会赋予高考的任务和职能,是评价功能的社会延伸。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考不再局限于“选优”,解决什么人可以上大学的问题,而将成为一种为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考试,高校根据所设专业的层次、类型选择适合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兴趣、爱好和志向选择适合的高校和专业。

也就是说,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考必须转变成为对考生本人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学业到心理、从品德到爱好、从技能到潜能等的全方位综合评价,为考生本人和招生学校提供是否上学、或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的决策依据和资料。

因此,应改变招生录取标准,建立高校招生录取多元化体系,力求把综合评价结果作为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从共性角度看,评价和选择人才应该是综合的,应有多样标准,逐渐降低高考分数在录取中的权重,将考文化与考素质结合起来。要改变单一的入学考试形式,建立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并将它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体系之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可根据学生提供的参加不同层次高考的成绩、中学的表现、学校自行组织的考试成绩等综合表现来决定是否录取。

同时,要降低入学考试及其分数在选拔学生方面的份量与权重。学生的平时成绩、日常表现、综合素质等也应成为高校录取学生的依据。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有相应的要求。素质结构不同侧面的异质性,要求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这就要求不同的考核方式组合在一起实现考核的全面性。任何考核都是选取特定的样本来进行的。考核是包括欲测特质在内的多种因素与样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综合多次考核的结果,其评价才能够更接近于教育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

谢小庆教授认为,高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得给教师们发言权。在充分尊重中学老师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与考生学业成绩评定的指标体系及管理监督办法,确保中学教师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成绩评定结果的真实可信、准确可靠,“充满阳光”。

篇2:高考体现改革要求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四、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篇3:高中语文教学当体现阶梯性要求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正确看待学生差异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研究教学对象,针对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和高中生实际能力状况设计周密科学的教学方案,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教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语文学习差异性,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两级分化现象日益明显,教师既然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扭转这一状况,就应该在教学中区别对待,对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要求,从而为学生提供量体裁衣的教学活动。

二、立足实际扎实有效组织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在阶梯性要求背景下,教师要紧扣五个方面扎实有效开展语文教学。

1、目标设定体现阶梯性。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方向引领,设置正确的目标可以让语文教学少走弯路、直达目的。目标设定要体现阶梯性,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实际状况,可以细化为三到四个阶梯,分别对应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设置阶梯性目标可以让班级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够寻找到对应的目标,这对于缓解学生语文学习消极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当学生看到学习目标和自己的能力较为接近时,可以提高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

2、教学组织体现阶梯性。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不同教学流程、环节都要体现阶梯性教学要求。例如在教学提问环节,教师不能仅仅提问班级的优秀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困生。针对不同对象所涉及的提问内容和提问难度要体现差异,尤其是为了照顾到班级语文学困生的情绪,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内容对他们进行提问,通过兼顾全体的方式让更多学生融入到语文学习互动中来,这是增强语文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小组分析研究对学生进行有效组织,设置的探究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每一个小组既要有优秀生也要有学困生,使整个语文课堂更加和谐,设计的思考题中也有一些难度较低的内容,便于学困生在小组中也有参与的机会。

3、能力要求体现阶梯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点传授,还要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乃至书写能力等等,大部分能力要求与学生的差异性要形成对应关系。例如在背诵方面,中等以上学生要对照背诵内容不折不扣地完成,而学困生则可以删减一些内容,或是择其精华要求学生背诵,减少背诵的量。在背诵准确率方面也可以适当降低,使能力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保持吻合,通过这种阶梯性的能力要求,提高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的吻合程度,这对于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具有明显帮助。

4、检测考试体现阶梯性。高中阶段检测的频率较高,如果完全按照一种标准进行检测考试,学习活动就会演变为优秀生的天堂、学困生的地狱,一次次的低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甚至产生消极情感。因此,教师在检测考试环节要体现出阶梯性,重点针对班级一定层面以下的学生单独设置检测内容,侧重于基础性知识,降低能力要求,在计分标准上也要单独设置,这样班级的学生所接受的检测与自身能力基础相一致,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自尊心的保护,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成效的有力抓手。

5、评价总结体现阶梯性。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这也是做好语文教学工作有效辅助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总结时要体现阶梯性原则,对优秀生要多表扬其成绩,对中等以下学生要多肯定其进步或情感态度方面的转变,要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让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够展示在大家面前。通过教师的总结评定,学生之间要形成正确的认识,避免以分数论英雄这样的片面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程度。

三、高中语文阶梯性教学实施注意点

篇4:高考体现改革要求

关键词:高考改革;思想政治;教学;新要求

《方案》的颁布,除数语外必考科目,学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任选三科进行考试,这样的考试科目设置,引起了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教师的关注。尤其是教师方面,因为高考改革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兼顾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政治高考改革的内容分析

首先,结合社会时事,像科技、民族精神方面等,考查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观察能力,以及价值观等。其次,多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题型多以基础知识为主,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和总结。同时,题目中应不乏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最后,高考内容中,也出现了语文、历史、数学等方面的内容,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二、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师传统教学中重学习成绩、轻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重提醒、轻引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原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释放学生的天性。专业发展的改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好习惯,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使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民族精神、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教师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桥梁,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掌握的质量和水平。对此,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品质。

例如,教师在讲解“文化生活”教学内容时,首先,教师应将文章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等提前给学生讲述,让学生带着共性问题进行自习;然后,针对给出的共性问题进行教学;最后,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以及知识拓展。开放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打破师生、学生之间的尴尬,并且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充分地转换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2.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地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对此,教师要灵活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如分层教学,将学习成绩好,以及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提醒式的教学;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引导性和点拨式的教学;而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要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讲解“文化传承与创新”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包括文化是什么、为什么、你怎么看、应该怎么办等几个问题,逐步从基础知识进行过渡,使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做事缺乏理智,而政治品德课程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同时,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更能挖掘出学生的情感价值,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为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首先需要教师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充分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概念、规律、理论等;然后将知识理论有效地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联系实际问题中得到训练,提升能力;最后让学生通过关注社会热点、时事,使学生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助于自己健康心理的构建,以及优秀美德的养成。

综上所述,通过高考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要求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思想政治高考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同时也颁布了适合现代化教育的《方案》,但是改革的质量和效果,以及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有最直接的关系。对此,教师应充分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做一名合格的知识导学者,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季敏.新高考改革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下,2015(6):214-215.

[2]陈永.高考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要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24):80-81.

篇5:高考体现改革要求

中新网2月2日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印发《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高考改革并制定发布改革方案,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规范高考加分。

通知指出,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发布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省(区、市)组织的试点,完善“知识加技能”的`考核办法,扩大示范高职单招、对口招生规模。指导高中新课程省份探索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指导高校试点学院和条件成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探索人才选拔方式。制订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定向就业招生工作方案,探索完善定向录取等多元录取方式。深化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修订推免工作管理办法。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和导师自主权,完善博士生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中期分流名额补偿机制。

篇6:导入课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例谈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学习体会

【内容提要】导入,是指上课时,教师能迅速的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教学任务和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堂课如果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导入得好,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积极参加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一、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观认为,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的整合,课程与教学是统一的。教材是范例,是引导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教材不再是课程的唯一资源,教师应根据自身条件、学生现状、学校特色、社会环境,灵活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新课改体现了以人为本、人学定教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观;回归生活的生态观;自主、探究、合作的知识建构观;科学与人文整合的文化观,立足过程、形式多样、促进发展的评价观等。初中思想品德课从特点上看,它更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它是青少年的课程,而非成年人的课程;它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它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初中思想品德改革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基于此,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导入、建构、践习等三个主要基本环节。导入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必须精心设计。

二、导入课的基本要求:

(一)、导入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1、以学生的主体为核心。

2、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欲求为目的。

3、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

4、以灵活多变方法为手段。

(二)、有效导入有四大特点: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

3、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4、是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的整合

(三)、导入创新设计的十种方法:

1、承上启下式。

2、诗歌式。

3、图解式。

4、音像式。

5、创设情境式。

6、即兴式。

7、故事传说式。

8、热门话题式。

9、设问式。

10、漫画激趣式。

(四)、导入的五大注意事项:

1、求精,有概括性。

2、设疑,求启发性。

3、巧妙,有趣味性。

4、求准,有严密性。

5、适时,3分钟为宜。

三、导入课设计实例: 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的教学课程,探讨如何就导入课的基本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导入课的设计。一节新课通常只应用一个导入,但该课有肖像中的权利与姓名中的权利两个教学内容,我分别运用了两个导入。(本课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制作了PPT课件。)

(一)、第一个导入设计:我有肖像权。

【老师】问:我手中拿的是一张面额100元的钞票,是农民朋友卖粮收到的一张假币,现在你是银行工作人员,请你教教农民朋友如何识别假币?如果你没有100元的,那请你拿出5元、10元的,你一样可以教他们。【出示HD90假币幻灯片】

【学生】拿出钞票,仔细分辨,交流识别方法。利用HD90假币这个社会热点,带领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讨论热情;帮助农民朋友识别假币,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如何才能让全体同学都真正参与活动呢?在细节上我考虑到,学生手头有100元大钞的并不多,如果他们只是观看幻灯片与我手中的钞票,则只能停留在观察上,而真钞毛主席头像凹凸感非常强这个感知,不是靠“看”出来的,而是靠“摸”出来的。所以叫学生拿出随身的5元、10元这样小面额钞票,去辨别真伪,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如果学生没有动手实际操作,他们就不会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教师也就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回答,着重总结出“真钞的毛主席头像是手工雕刻的,所以真钞毛主席头像摸起来凹凸感非常强。”从而导入新课“肖像”。

新课改要求“以学为本”的新理念,课堂的教学的本质是组织学生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像、质疑、创新的过程。教学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力求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认识路线。这个导入运用了当前HD90假钞这个热门话题式的设计方法,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眼看手摸5元、10元人民币,比较、鉴别、交流,体验的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完成了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导入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符合有效导入的四个特点。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不能过多在辨别上纠缠,而应该引导至“毛主席头像”上,落实了导入课的注意事项。另外提高了学生的反假币意识和能力。

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管理者、引导者。所以,只有准备充分,细节才能完善。管理学家汪中求写过一本企业管理书籍,叫《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有没有经过细节化设计的导入,往往也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

(二)、第二个导入设计:维护姓名权。

篇7:高考体现改革要求

1.结合本专题内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成长中的我”这一模块中是如何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要求的?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它不仅在学科德育工作中,就是在整个中学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要求,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首先,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 第七课“追求高雅生活情趣”时提 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 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 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其次,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九课最后一节“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 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 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有关德育思想 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最后,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篇8: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评机制

考评制度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考核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是指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发展程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是指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是考核的基础。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研究机构等。而考核的主体可以是各级组织部门、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有关部门。

一、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现状

(一)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

201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林业局联合发布了《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发改办西部〔2011〕2717号),从资源生态、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体制机制四个方面建立了25个评价指标。2013年5月,国家环保部颁布了《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示范指标(试行)》(环发〔2013〕58号),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明和生态制度五个方面构建了示范县和示范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即将启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也将发布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此外,有关部委还发布了生态省(市、县)、循环经济示范市(县)、低碳示范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等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具有鲜明的部门特色,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二)部分地区进行了有益尝试

各地也在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工作。2008年7月8日,厦门市委、市政府联合中央编译局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拟通过包括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的单位GDP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30个指标“核定”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的程度。体系用排名代替达标情况,每个考核地区均以排名的方式进行公布,不强调原有环境基础,重在体现各地在生态文明方面做出的努力。2008年10月贵阳市发布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和廉洁高效六个方面的33个评价指标,作为评价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依据。

二、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现状

(一)现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评体系。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央组织部发布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

按照一个《意见》、三个《办法》的要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效作为基本依据,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其中,实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地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人均财政收入及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资源消耗与安全生产、基础教育、城镇就业、社会保障、城乡文化生活、人口与计划生育、耕地等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科技投入与创新等方面统计数据和评价意见。考虑到各地区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中央并没有出台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

(二)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探索

国家出台了一些与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相关的政策。

在节能减排考核方面,国务院《“十一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要狠抓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责,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在耕地保护考核方面,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提出要实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2011年国土资源部会同中组部、农业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等六部门首次开展“十一五”期间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换届考察实绩分析的参考依据。

在水资源保护考核方面, 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环境保护考核方面,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在区域分类考核方面,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部分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政策。张家口发布了《张家口市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将考核对象分为区县、市级机关两类,考核采取检测抽核的方式,考核内容分实绩考核、特色亮点两个方面,其中实绩考核主要围绕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五个方面。绵阳市出台了《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将各区县(市、区)划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区三类进行考核,平原、丘区突出资源消耗和污染防控,山区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endprint

三、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

从评价指标来看,目前出台的评价指标体系关联度大,又各有侧重点,具有鲜明的部门特色,但尚未全面体现生态文明内涵,如将生态建设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等。这些指标体系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等各种名目出现,概念众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方认识上的混乱,并且存在分散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不利于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从考核指标来看,中央对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只作了原则性要求,没有具体的指标体系。这样做的初衷是考虑各地差异性,不便实行“一刀切”。但带来的后果是约束性不强,各地在实践中实际上是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主要考核指标,甚至是唯一考核指标,而资源环境类指标被淡化,政绩考核转变成了简单的GDP考核。

(二)现行生态文明相关考核制度执行不力

无论是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还是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依据或参考依据的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内容,在实践中均未真正落到实处。相关规定摆在纸上的多,动真格的少,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程序、考核方法有待建立。如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大大得提升了节能减排要求的震慑力,提高了地方政府及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但多数是对未完成任务的企业进行惩罚,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新上项目实行“区域限批”,对地方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少。另外,各类考核众多,看似严格,实际上反而不利于执行落实,有必要出台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考核制度。

(三)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与奖惩机制脱节

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没有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损害的领导干部缺少问责机制,考核与奖惩形成了“两张皮”,降低了考核的公信力和威慑力,严重影响了干部群众参与考核的积极性,导致一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工作走过场,流于形式。

(四)缺少明确的牵头推进部门和协调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实现途径,但由于主管部门不明确及缺少相应的协调机制,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处于无序状态,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和政策真空地带。考核什么,谁来考核,如何考核?这些问题均不明确。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考评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

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全面体现生态文明内涵。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评价指标众多,难以在不同地区间进行横向比较,建议对有关指标进行赋予不同的权重,加权得出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并定期发布,便于社会各界了解国家或各地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情况。配合指标体系的出台,要加强统计能力建设,研究新指标的统计方法,提高统计质量,为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奠定基础。

(二)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建议中央出台一套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类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并增加有关指标的考核权重。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行分类考核,要考虑不同主体功能区、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对优化开发区域资源环境类指标考核权重应高于经济类指标权重,对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类指标与经济类指标并重,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允许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增加特色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考核程序等,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三)建立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为依据的奖惩机制

运用考评结果改进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日常检查和年终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单位整改。建立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严格追究其责任。

(四)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自然资源资产增加,表明任期内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应对领导干部给予奖励;自然资源资产下降,表明任期内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负贡献,应对领导干部进行问责。对造成自然资源资产严重损失的,予以降职、免职等处理。

(五)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考评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齐抓共管。建议中央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建立组织部门、经济综合部门、环保部门、统计部门、监察部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考评机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工作,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9:高考满分作文:崇高的价值体现

物品被运用,才实现价值。收藏家藏有许许多多的高贵珍稀的物品,有的价值连城,可是有几人懂得如何使用它们呢?盲目收藏,只能让宝物永远陷入沉寂之中。小提琴家看好的一把小提琴,却被收藏家收藏了,这可折杀了小提琴演奏家弗里茨·克莱斯勒,他恳求收藏家让自己用这把小提琴演奏一支曲子,主人答应了他的请求。当那哀怨的琴声如诉如泣地从琴弦上流出时,收藏家认识到这把小提琴应该属于小提琴演奏家,那才是实至名归,物有所直。

物品的价值,需要被发掘。这正如一件宝物需要遇到一个懂得它生命的真谛,并赋予它精彩的生命的知音。自古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伯乐的发掘和栽培,千里马同普通马是一样的命运,最终“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剧发生。

其实,无论有无生命,无论其本身有多么美好,没有遇见懂得运用自己的人,又怎能让自己的生命实现最高的`价值?又怎能算做是极品来这世上走一回呢?绝色的极品很多,但是它们在尘埃中,渐渐地被雪藏尘封。无声的来到这个世界,同样也在沉寂中度过一生,无声的消失,没有人发现它们,即使有却不会很好的运用它们,这样的生命依然黯淡无光。

极品因展现,而豪迈精彩。有人会觉得越珍贵的物品,收藏的时间越长,它的价值就会越高。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可以说这只是拿金钱来衡量物品的价值。极品在寂寞中永远是个摆设,没有意义,没有精彩的生活是对才华的淹没。骏马驰骋草原,雄鹰翱翔蓝天,老虎啸聚山林……极品只有被以最好的方式展现,才算是活得豪迈,活得精彩。

如今的人才稀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识别和挖掘人才的人太少,会利用人才的智者太少。运用好人才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人力资源的利用可以上升到对人才的高度培养与利用上,使其各出所长,也许这样会改变一些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

我们时代青年,正是打磨自己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外壳变得更坚硬,为了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敏捷,我们要尽力挖掘自己潜能,利用好自身优势,实现自己人生的最高价值。让我们牢记伟大导师恩格斯的名言: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

【点评】

1.题目“崇高的价值体现”,对材料把握较好,立意精确,角度精准,揭示材料的中心。

篇10:如何在高考作文中体现思辨力?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不能把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区分出来,只会用一两个笼统的概念和机械的思维方式来套用所有的材料,产生了严重的脱节

■高考作文大多不限文体,但认为记叙即肤浅、议论是深刻的人,比比皆是,以至于选择写议论文就是不二路径了。殊不知,形象思维也能达到深刻性,而利用抽象思维却呈现出空洞浅薄的文章不在少数

最近看了高考语文上海卷的部分优秀作文,产生了一些感触,不知能否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一点启发。

20上海高考作文命题方式虽然延续了前一年的材料作文,但材料类型有了变化,就是将主题相似的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两则材料组合为一体。正是材料的同中有异,异中趋同,据此的作文立意,或取同,或取异,或参差对比,或互为观照,考生在尊重材料所提供的核心思想的同时,也有了多种取向的可能,并在一定范围内超越了材料作文对写作思路的制约性。

从材料的相似性入手,首先,其蕴含的道理,是要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小利、忽视长远的利益,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放远眼光,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有考生引用毛泽东的诗句《风物长宜放眼量》来命题立意,可说是较能领会材料的整体精髓的。如果再深入一步思考,从抓大放小中抽象出一个度的原则,那么,确如有些论者所说的,可以把作文主旨确立为“对大自然的开发和索取,必须有一个‘度’,应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能否把握这个‘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层成熟的标志。”

从材料的相异性出发,同样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西方人讲究的是量化的规则,是可以甚至是必须用尺子来把对象的大小界定加以精确化,从而便于依靠法律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但是东方人,则是用笼统的、相对的词语来描述网眼之大小,要求人们在生活中灵活掌握,更多的是借助于人自身的感悟和自觉的道德来行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孟子原话的完整意思,是劝诫君王要遵循自然规律“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本身就是倾向于论道的,与材料中描述丹麦人之倾向于操作,也是有区别的。说这里有相异,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特性的差异,不一定非要比较出高低来。不过也有考生据此加以发挥,提出了《咱差鱼,更差尺》的呼吁,这是在比较中,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同样值得肯定。

从考生作文的总体情况看,取相似性入笔,把主题聚焦在中西方的共同智慧上,主张摒弃浮躁心态,把经济的、文化的长远发展作为其基本立意,仍占了多数。因为两则材料的趋同性主题,两点相交的审题指向,已经让考生感到提供的材料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障碍。但同样是反对急功近利,因个人胸襟、视野的不同,所营造的文章境界也自有差异。比如,有考生举古人拒收贿赂为例,说明他的廉洁是“让自己长远地为仕”,虽然这样说并没有错,也符合材料的大意,但这样的例证,似乎有滑落到“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庸人哲学的嫌疑,幸好这样的例证只是一笔带过,不占文章的主导,但其可能隐含的一种庸人习气,总不是我们所应倡导的价值取向。相反,那种把长远落实到群体、着眼于后代的文章立意,才会让人读来为之动容,心头不禁一震,如同《请为后代去“量”》这样的标题昭示给我们的。因为,同样是把小鱼放回去的举动,毕竟有着为个人还是为群体、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的动机差异。

功利的价值观,不论这功利是切近还是长远,都是在人与鱼的相对关系中凸显的。但是当人与鱼的显而易见的功利关系被暂时抹去,当考生把小鱼作为人、作为学术甚至作为梦想的隐喻而期待充分发展时,原本相对于鱼的人,就成了社会的代名词。呼唤学术大师的《放宽网眼,让学术长大》是这样,写白先勇执着于昆曲艺术的《有一份美丽需要等待》是这样,写十年磨一剑的《卡梅隆的智慧》也是这样。当然,更多的是如《给成长一把宽松的尺》这样的源自考生切身感受的文章。

近年来,高考作文相当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命题作文《他们》中隐含的“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张力,以及有关板桥体的材料作文中,对传承与创新、局部与整体以及正与奇的辩证式理解,无不渗透着一种思辨的力量。同样,从人们对待自然界鱼鳖抓大放小的一种看似简单的操作行为中,也蕴含着“眼前小利”与“长远利益”、“人类发展”与“生态平衡”等辩证关系。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等问题,也是材料本身的应有之义。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许多考生的思维方式尚不能摆脱机械的桎梏,尚不能展开一种辩证思维,来充分挖掘材料的深度。之所以机械,是因为他们往往被动接受材料表面提供的思想与观点,而不能主动用人的智慧之光,来照亮材料中隐晦的、乃至矛盾的地方。他们是用抛弃矛盾而不是扬弃矛盾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观点。这样,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是取向正确,立意不偏,但文章的深刻性和思辨性,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相反,也有一些考生能独辟蹊径,借助于一种思辨的力量,写出不同凡响的文章来,例如《丹麦人,你的鱼还好吗?》一篇,对丹麦人的看似很环保的行为,用进化论的理论原则来予以颠覆,认为这会导致物种退化。因为抓大放小很可能是保护了发育不良的幼小鱼类,其结果使大鱼越来越稀少,甚至导致物种灭绝。虽然这样的理论是否普遍适用于自然界,尚是疑问,但是,学生能质疑材料观点的合理性,其表现出的思辨的理论勇气,值得嘉许。但是,正是不可或缺的思辨性,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这种质疑,是否在不自觉中,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种遥相呼应,其结果,只是肯定了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

思维是机械还是辩证既体现在学生的文章立意上,也体现在对文体的认识和选择上。高考作文大多对文体不作限定,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构思时,能从文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在机械的思维和不甚恰当的观念引导下,认为记叙即肤浅、议论是深刻的人,比比皆是,以至于学生如要追求思辨性、深刻性,选择写议论文就是不二路径了。其实,认为只有议论才能为深刻或者思辨提供可能,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殊不知,形象思维也能达到深刻性,而利用抽象思维却呈现出空洞浅薄的文章,不在少数。不然的话,也不会如托尔斯泰那样,从《一个地主的早晨》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其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深度,其借助于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深刻性博得了“心灵辩证法”的美誉。同样,对于鲁迅,谁又能说,其小说的思想性不如议论文深刻呢?其实,形象感与思想性较好的统一,在这次部分考生的文章题目中也能略窥一二,如《风物长宜放眼量》,如《莫放修芦碍月生》。可惜的是,囿于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使得高考作文解除文体的限制,并没有能让考生放开手脚来自由发挥,从议论文角度处理这一材料的,依然占了绝大多数。相比之下,那些能在文章中融入较多记叙元素而又处理得当的个别 篇章,反倒是脱颖而出,获得了好评,比如,一篇题为《当下?长远?》的作文,截取了生活中四个画面,在前后对照中凸显主题,显得别具一格。

思维方式从机械走向辩证,不但体现在能正确理解主旨深刻与文体运用的复杂关系上,也体现在遣词造句上,体现在对词语、对概念内涵的深刻辨析中。比如《蓄机待发》一篇,引用巴菲特的话,来辨析“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既获得了文章一定的思辨容量,也展露了借助材料来思考现实的思想触角。但最为精彩的还是《留一隅呼吸》,起笔就有引人注目的力量:“听起来似乎是一个童话,丹麦人居然会用尺去丈量鱼的大小;听起来像是一个谎话,不用细密的渔网捕鱼会换来更多的鱼,听起来倒是一个笑话,留一隅呼吸。”其抛出“童话”、“谎话”和“笑话”这一个个词语时,词语差异之间的张力,言语表面的感觉(所谓“听起来”)与实质之间的不对称,这张力和不对称背后,流动的是一种睿智的目光和敏锐的思考力。

上一篇:中学生孝心话题演讲稿下一篇:基层组织年活动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