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高中阅读教学设计

2024-05-16

pbl高中阅读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pbl高中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PBL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素质教育的严格要求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依据地理课程的特点,对PBL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分析,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之中,希望能够对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实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地理课程;PBL;教学模式;教学应用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中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整节课程的完成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导。这种方式看似学生可以学到许多知识,但现实中结果并非如此。由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为传统的教学课堂增加了更多的趣味,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发现法、设疑法、课堂互动学习法等综合教法被广泛引用。但各种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依旧不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仍然是以前的那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对于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可以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

一、PBL教学模式概述

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HowardBarrows提出并应用于医学教育中。“问题解决”教学表述了一种教育与学习的新观念,它遵循建构主义的思想,使学习者更加致力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一来他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精神。在那时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独立思考,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它的特点就是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等各种渠道找到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此外,该教学模式不仅在医学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并且在其他的教学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二、PBL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问题设计要新颖

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都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新颖性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问题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其学习动机。例如在讲授气候那一章节时,教师的问题设置就应联系当前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问题。让学生从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象入手去搜集资料,学习这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近年来冬季气温越来越高?北方洁白的大雪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海平面会越来越高?”等问题的提出让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资料搜集让学生讨论得出本组答案。这样巧妙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转变角色

PBL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因此,教师应学会及时正确的调整自己的`地位,转变其角色。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不紧要担当问题的提出者、引导着、组织者、解决者,同时还要加入其中做一个参与者,教师的参与不仅可以增加教师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此外,教师积极加入到学生讨论队伍之中,也可以更好的驾驭问题的广度、深度,从而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沿着更加明确的方向寻找正确答案。与此同时,教师角色的转变更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所教的都是准备好的已有知识,而PBL模式下的课堂学生为主导,虽然问题的设定由教师提出,可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他们不懂不理解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更广的知识面去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中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教师角色的正确转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PBL模式的顺利实施。

3.学生要积极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已备好的教学教案完好无损的向学生灌输,很少有启发学生的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就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他们不知道没有教师的讲授应该如何学习,如何获取其他知识。而PBL模式则打破了这个怪圈,它是基于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在PBL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更要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搜集资料,经过小组讨论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高一自然地理,大多数的知识比较具有空间想像力,教师一味地讲解并不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理解。而采用PBL教学则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那些自己很难理解的知识他们会积极主动的讨论思考,小组讨论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一步步去探索新知识,在讨论的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团队意识。

三、PBL教学模式的评价反思

PBL策略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知识获取技能为中心,对于现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还会使学生从信息的接受者成为分析者、评估者、组织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PBL教学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于那些理论性、规律性、能明确开展的综合性地理知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对于那些比较直白简单的地理内容也许并不会有太大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PBL教学模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总结

PBL教学模式虽然比较适合于我国素质教育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和善于思考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任何的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地理教育过程中针对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然而,PBL教学模式的很多优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l]韩玮娜,常亮,阎芳等.PBL教学中教师的转变及作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

[2]张彦晓,梁彦.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03

[3]李表明,李家清.“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4]杨伟平,陈万光.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科技信息,

篇2:pbl高中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课外是相对于课本本身而言的。课本上的文章称为课内,课本上没有的文章称为课外。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为他们的语言知识积累奠定基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能够对课内的文本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从而积累自己的语言阅读量。

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考试功利的阴影下,好多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部分语文教师将一些高中新课标必读的课外书籍规定在寒暑假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真正捞到手的宽松阅读时间几乎是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除课本外都是“闲书”。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将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去体验美丑善恶实在太难了。难道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定的阅读时间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习惯而已。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存在的困难充其量也只是个“坚持”的问题。

“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为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如果学校能够定期配购课外读物,定期开放阅览室,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有这样的便利条件那当然更好。但目前初中阶段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其实,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素材的需要,也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只不过是见效不那么明显罢了。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显示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又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为此为他们构建阅读效果展示的平台就很重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个人读书笔记展览会,个人阅读点评集交流,小组阅读成果展示会,小组合作分门别类编写作品选等等,还可将这些资料充实到班级书库中。另外,阅读后还要去指导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作文指导的重要部分。

这一问题也是部分老师最关心的问题。课外阅读应当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其实,我认为,课本所选文章也只是我们这一主题教学的引子,仅靠那三四篇文章的讲解阅读,恐怕远远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有些篇目对不同阅历,不同地域的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合适。先不必说西北汉子那热情奔放的“腰鼓”,也不必说临终前硬撑着给杨绛送鸡蛋而“镶嵌”于门框里的老王,但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给南方长大和北方城市长大的孩子与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读,他(她)们的感悟就不尽相同。因此我认为课内有些篇目倒不如有选择的稍作放弃,从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课外阅读入手去引导和教学,也许这样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资料,自寻其食。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延伸了课内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习语文的激情与兴趣。 鼓励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会因个人特征、个性的不同而有所异。教材文本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依托,学生应该从文本中通过比照阅读寻出自己的独特深思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阅读感悟、举办演讲、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对阅读文本作深层次的探究,并为他们的独特见解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活动,并予以表扬他们的创新之处。鼓励形成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每天语文课前3-5分钟定为“美文欣赏黄金时”(美文是根据课本内容提前布置的作业),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查阅,第二天一名同学到台前朗读,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学生评议,达不到要求接着“培训”。朗读好的,可以给组加分,作品收藏于班级书库中。这样每个同学每日查阅着,收藏整理着别人的、自己的“大作”,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有计划地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这样激情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教师也大可不必担忧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事实上,此种做法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激情,保护好他们的学习信心,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3:pbl高中阅读教学设计

笔者以高中数学PBL教学法的实施策略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教育行动研究法从不同等数学学习成就的学生对PBL教学法的接受情况, PBL教学法对于中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影响等两个方向实践探讨PBL实施策略。

根据本研究目的, 选取同一年级的三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A班与B班在年级内属平行班级, 学业成绩相当, 在年级名列前茅, 且由同一数学教师任教, 学生学习态度积极, 班级学习氛围良好。C班在年级属学业成绩待提高班级, 学生学习成绩与A、B班有明显差距。本研究采取分组教学, 根据班级实际情况, 保持班级原有学习小组不变, 每组不得超过4-6人, 以此保证组内良好互动。

PBL教学流程如下: (1) 提出问题:教师编写并发放PBL任务单, 阐述主要任务, 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2) 小组内讨论, 确定答案, 完成PBL任务单。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老师至台下巡回观察各组进度, 必要的时候给予提示。 (3) 上台报告:各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主要展示问题解决思路, 手段, 工具等, 汇报组内讨论结果。 (4) 同学提问:报告结束后, 台下同学若有疑问, 可举手提出, 台上同学与台下共同讨论出合理结果。或是对报告内容有不清楚之处亦可请求再详细说明。 (5) 老师提问:全班讨论结束后还是可能有不完善之处, 老师则针对缺失提出疑点, 请同学再做进一步的思考, 并互相讨论改善的方法。 (6) 老师做总结:待全班同学讨论结束, 老师对问题做分析, 并点评学生观点、思路做总结,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本研究共分两次进行行动研究。第一次行动研究中, 配合数学态度量表用以研究于不同等数学学习成就以及抱有不同数学学习情感的学生对PBL教学法的接受情况。本轮实验选取数学学习成就有明显差距的A班、C班进行实验, 如前文所述, A班为重点班成绩较优异。通过本轮研究笔者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PBL教学法是为学生所接受的。PBL教学以实际问题引导, 学生组内讨论合作得到结论, 这样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 知识“门槛”低, 无论学业成就高低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第二:PBL问题的选择是关键。在实验中我们发现, 在面对同样的问题, 不同学业能力的同学给出的答案明显存在差距。这就对PBL问题的选择提出了高的要求, 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指主要指两个方面。首先, 知识指向的针对性。学生经历十余年的数学知识涉及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诸多方面, 而面对同一问题, 不同的分析角度, 解决思路自然不同。比如“电影院选座”问题, 有的同学从放映厅设置入手, 通过几何关系找到最好的观影位置, 位置的选择取决与选座的时间。而选座的早晚又跟你在影院周围的消费比如停车费、等待观影时的附加购物等有关系, 希望通过线性规划求最优解的方法解决。这样固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但回归到实际课堂, 教学效果不直接。所以PBL问题中最好给学生相对明确的提示思路方向。其次, 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不同的学生, 学业能力有一定差距。不能刻板的选择同样的问题引导教学。第三:PBL应适应学生需要。现今社会学生学习压力大, 教师主观的希望学生能够在更轻松主动的氛围中学习的意愿是好的, 但实际操作必须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第二次PBL实验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PBL教学法对于中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选题: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选取前文中提过的A班与B班进行实验研究, 两班在年级属于平行班级。A班为实验组, 利用PBL学案进行学习B班为对照组, 按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并动过SPSS软件对两个组的前测、后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得出结论, PBL教学法对学生产生了正向的影响。相比较第一次行动实施这次教学针对性更强, 学生有明确的方向解答问题。在学习过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是必要的, 教师应发挥主要作用, 将学生发散的思维收拢回来, 重新聚焦在课堂上。这样的学习, 入手时较为复杂, 但在学生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能够得到答案。同时, 有明确的标准评价答案是否正确。给予学生主动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检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的机会。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分析, 此次研究是一次积极意义的尝试。PBL教学法在很多方面迎合和适应了新课改的大环境, 给予学生和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但仍存在着和中国实际教育环境“水土不服”的问题, 比如课程材料的开发, 教学课时的较长以及评价方法亟待完善等。但是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应发掘它的闪光点, 要中肯的看到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神药, 对于不同的课程, 针对不同的学生, 选择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吴以凡.嘉义地区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对国中生数学成效之研究-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D].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2012.

篇4:pbl高中阅读教学设计

关键词:PBL;英语;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78-02

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学习、研究、反思、行动融为一体,它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一个过程。本研究就是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改善,思考教学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并改进措施。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英语教学的追求。但在英语阅读课上,学生的表现却不积极,不太愿意参加活动,这就违背了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那么这种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呢?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统计。根据课程情况,笔者将问卷设计如下表1所示。本次调查在课堂上实施,对保定市某中学高中二年级一个教学班的45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45份问卷,回收45份问卷,有效问卷45份,问卷回收之后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表1 调查问卷与统计结果

(二)调查的问卷的分析。根据表1的调查结果,综合分析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对表1的调查数据进行重新统计和分析,得到调查问卷的协作情况信息统计如表2所示:

表2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

从表1、表2、的统计信息来以及我们所观察的信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全班45人,有40人对英语阅读课感兴趣,比例达到80%。(2)在自我评价中,仅有2名同学认为自己能比较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3)在对教学过程的调查中,认为阅读材料过于陈旧、单调或远离现实生活的有7人;认为自己现有的语言能力有限,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的6人;害怕答错问题丢面子的有15人。(4)半数以上同学认为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沉闷,不敢发言。

(三)对调查问卷的反思:根据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大部分同学不积极参与阅读课堂活动的主要原因来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够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

二、对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

(一)研究方案:1、对象:本次行动研究人员组成包括研究者、任课教师和学生。其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如下:研究者,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任课教师与学生,行动的实践者和参与性观察者;任课教师,提供意见。2、时间:本次行动研究从2011年4月1日到2011年5月31日,历时8周。3、教学环境:中学常规多媒体教室,有大量的资源共享,可进行教学广播。4、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再运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等,对改善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5、方案设计:改变阅读课以课堂做练习和教师讲解答案为主的教学方式。设计具体的任务,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导入方式、自主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合作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学生合作和讨论,减少学生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阅读策略感。教师导入方式:就是在阅读前,老师先选择与材料有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如在读“THE CHRISTMAS DAY In America”之前,可引导学生就“The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展开讨论,并对所要阅读的话题进行预测,从而更好的达到阅读的效果。自主学习方式: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喜欢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并进行信息共享。本方案要进行三次行动研究:第一次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第二次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和教师导入方式相结合的方式;第三次采用合作学习、教师导入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二)第一次行动研究:1、计划:本次行动研究的教学内容是《英语阅读》,行动研究的观察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小组分工情况。本次行动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通过观察和反思,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次行动研究的时间从2011年4月1日到2011年4月15日。2、行动:本次行动研究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在行动中,教师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主要意思,然后检查小组活动情况,请一个小组宣读自己所总结的中心大意,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论,发表不同见解。3、观察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过两周的课堂观察发现:与原先不采用特殊阅读方式相比,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并都能参与到讨论中,但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却只局限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三)第二次行动研究:1、计划,本次行动研究的教学内容是《英语阅读》,行动研究的观察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小组分工情况。本次行动研究的目的是在第一次行动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改进措施,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通过观察和反思,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次行动研究的时间从2011年4月16日到2011年4月30日。2、行动,本次行动研究采用合作学习凡是和教师导入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在阅读前,选择与阅读材料类似的话题讨论,并总结讨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就所要阅读的话题进行预测,同时比较与刚刚讨论的话题有何不同。3、观察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过两周的课堂观察发现:与原先不采用特殊阅读方式相比,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并都能参与到讨论中,而且能够自己思考问题,同时锻炼了比较能力。但是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因此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练习。

(四)第三次行动研究:1、计划,本次行动研究的教学内容是《英语阅读》,行动研究的观察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小组分工情况。本次行动研究的目的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行动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改进措施,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通过观察和反思,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次行动研究的时间从2011年5月1日到2011年5月31日。2、行动,本次行动研究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导入方式、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前,选择与阅读材料类似的话题讨论,然后老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评价,然后针对不同学生情况,指导学生课后选择喜欢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并在课堂上就所阅读的材料进行信息共享。3、观察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过四周的课堂观察发现:与原先不采用特殊阅读方式相比,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并都能参与到讨论中,而且能够自己思考问题,同时锻炼了比较能力。而且通过自选阅读的方式,锻炼的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共享信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三、评价、反思与分析

(一)评价:1、课堂观察:从记录看,学生从过去每节课只有3、4名同学发言,到后来绝大多数学生在合作学习和信息共享中发言,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带动了起来。2、访谈记录:根据访谈记录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都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特别是在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中,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也都主动争取发言了。3、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改进后的课堂教学方式。91%的学生较喜欢目前的课堂活动设计很,75%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二)反思:通过收集的数据以及分析,可以看出这套行动研究方案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的改变和完善,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师生关系也变得融洽、和谐。但是我们的计划也存在不足。因为大量的小组活动,相对占据了课堂的时间,虽然照顾到中等及以下的学生的自信,但今后也要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分析:这个行动研究是基于PBL模式的,问题的来源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上表现不积极。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发现,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是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这一套行动方案,将合作学习、教师导入和自主学习融为一体,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作者简介:赵梦琦(1987—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

篇5: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目标

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的目标: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中学生的阅读中,要达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章的题材分很多,不同文章的阅读目标也就会相应不同,就三维目标而言,也可以细化。

1. 知识与技能

对于阅读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在这一层面要求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小说《祝福》要求了解小说写作的背景,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以及语言特点。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要求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戏剧《雷雨》要求了解戏剧基本常识,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话剧。

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要求掌握新闻的特点。

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要求掌握重点字音、字形、词义,了解动物游戏的有关知识,并能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更多自然之谜。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要求整体把握全文,能说出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要求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

古代诗歌《李商隐诗两首》要求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先秦文学《寡人之于国也》要求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古文《荆轲刺秦王》要求准确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能准确翻译有关文句和片段,疏通文章脉络,了解学习重点。

2.过程与方法

是指应十分的重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总结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要求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小说《祝福》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要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戏剧《雷雨》要求学生自排自演,在表演中激发兴趣,体会戏剧艺术的魅力,并能通过冲突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形象。

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引导理清文章结构,培养筛选信息,概括叙述的能力;

学习文中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鉴赏文章语言。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通过字句的分析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引导学生在人物言行中分析主人公的矛盾性格,提升学生对人性的认知;学习文中的语言特色。

古代诗歌《李商隐诗两首》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先秦文学《寡人之于国也》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古文《荆轲刺秦王》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汉语汉字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有机的渗透人文教育和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小说《祝福》让学生明白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把握词的感情脉络,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戏剧《雷雨》体会戏剧冲突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假丑恶和真善美,认识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人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

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要培养热爱动物的感情,培养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领悟丰富的人文内涵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了解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和永远摧不垮的精神。

古代诗歌《李商隐诗两首》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先秦文学《寡人之于国也》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古文《荆轲刺秦王》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篇6: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目标

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做到“明确”。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仅仅知道教学内容,而不清楚教学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小露珠》一课中要求学生阅读两个例句,“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并用“越来越……”造句。对于这一项“用词造句”的教学目标,到底要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到什么水平?并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心中有数的。比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完两个例句后,就问学生:“越来越……”这个词语表示什么?当学生知道“越来越……”表示“事物的变化”之后,就让学生口头造句:“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了。”……教师很满意。这样的教学达到既定的目标了吗?显然,学生的口头造句是原有水平的重复再现,并没有提高到新的水平。因为教师并不明确用“越来越……”造句的实际教学目标。仔细研究一下教学内容,就会发现两个例句中所含的“越来越”是有区别的:“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这里的“越来越”是指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发生了变化;“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这里的“越来越”是指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了,另一个事物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所以,简单地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一句话,仅仅满足于“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这样简单的句子,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有效训练。如: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学生听他每次读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发现这位同学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更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响亮、更自信……这时候,再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话,学生就能将这些变化用“越来越”这个句式串联起来:“这位同学的朗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越来越有自信了。”……内容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进而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变化,学生会说自己练习书法的时间越来越长,字就写得越来越漂亮;自己学习越来越用功,成绩也就越来越好……“越来越”就不再是书上的词汇与句式了,而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生活工具。这才是真正的训练,才是真正的发展。而流于肤浅,或者流于“走过”的教学,永远是在低水平上的简单重复,又怎么称得上是“有效”呢?而决定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明确而恰当。

明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对“课程目标、教材价值、学生实际”的研究与把握上。课程目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及“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将课程目标体系化、具体化。这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长远的方向性目标,也我们制订具体课文教学目标的凭借与依据。当然,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中的关键概念的内涵、外延,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和具体化,使之成为可以把握与测评的教学目标。

教材价值从实质上规限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研透教材”意味着我们要发现教材课文的阅读价值,即课文的思想内容对读者产生的精神影响、价值引导等,体现教材的人文性;意味着我们更要发现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即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与艺术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此,我们必须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从思想内容、言语形式、学习方法等多个视角去开掘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必须切合并体现一篇课文实质上的教学价值,没有教学价值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意义,就会偏失方向。建立在教材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就是一种“价值宣言”!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项目也很多,对教材教学价值的发掘与提炼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逐步明确与定位的过程。

学生实际对定位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过高,则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所以,我们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上来。由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缺的工作。“了解学生”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发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发展的空间。把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需要,课就能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还意味着我们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察言观色,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揣测学生的心理,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抑或调整教学的目标。但事实是,我们对学生知之不多,了解甚少。许多教学目标都是教师一相情愿、闭门造车的结果,学生不清楚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不知道教师到底要他们达到什么,自然学无目标、学无动力。

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还应该做到“集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因而教学目标的相对集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样样都没有达成。如一位教师教学《忆江南》、《渔歌子》两首词,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意目标: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3.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且不论这7个教学目标在表述上是否科学和恰当,仅在短短的两节课80分钟内,是否就能够达成?就“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这一个教学目标而言,要达到“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不是几十分钟所能奏效的。何况,7个教学目标,平均1个目标只有10多分钟的教学时间。事实上,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理论参照,而不能直接作为我们制定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教材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加以整合、提炼而明确的。简单套用“三维目标”,必然使教学目标模糊,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也难以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集中一些,教学过程就可以充分一些,学生学得就可以相对透彻一些。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个两个就可以了。教学集中在一两个核心目标,花时间,花力气,通过组织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它。核心的教学目标完成了,那么其它的附属目标会在实现这个核心目标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实现。毛泽东主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打仗要打歼灭仗,要集中力量把敌人彻底消灭,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

上一篇:高考改革高中数学下一篇:描写校运会观后感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