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新内容

2024-05-12

高考改革新内容(精选8篇)

篇1:高考改革新内容

2014年高考改革具体内容

1、科目设置:3+文综(或理综)。“3”指语文、数学(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外语;文综指政治、历史、地理,理综指物理、化学、生物。各科考试内容为必修+选修(以考试说明为准)

2、科目组合:考试科目组合按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含外语类,下同)专业、理科类专业、体育类专业、艺术类(含音乐和美术,下同)专业科目组合。文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 理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 体育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艺术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 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外语类专业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需加考口语,口语分A、B、C、D四个等级呈现。

3、成绩处理:各科以原始分呈现,语数外卷面满分各150分,文综(理综)卷面满分300分,四科卷面总分750分。其中理综分值构成为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文综目前有两种方案在讨论:一为政治110分、历史100分、地理90分;二为各科100分。

4、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考试科目:近期文科、艺术生考物理、化学、生物,理科、体育生考政治、历史、地理,中期所有考生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九科全考

2、考试内容: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内容90%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10%,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由全省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

3、成绩处理:卷面分100分,得分结果分A等(90-100)、B等(75-89)、C等(60-74)、D等(59分以下)。

4、考试安排:目前全省有两种意见在征求:一为在每届高中的第三、第五学期的期末(大约1月份)进行,考试时间100分钟,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有两次考试机会,考试结果以两次测试的较高等级计算;二为在每届高中的第四、第五学期的期末(大约7、1月份)进行,其他相同

篇2:高考改革新内容

广东高考已确定改革,广东启动,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广东新高考改革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中2选1,因为物理是高校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如果不选物理,大学理科专业将很难学进去甚至无从下手;如果不选历史,大学文科专业同样如此。

篇3:高考内容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之后, 已成为了高校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 它把高中教育同大学教育连结起来, 成为了高校准入的门槛, 有效地扮演着选拔人才的重要角色。然而, 因为许多各方面的原因, 使我国高考制度长期以来都备受社会的争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选才功能, 我国长期对高考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高考与校院教育的关系发生了扭曲, 以及没有很好的发挥其选拔人才的功能。导致这样的结果, 主要还是因为高考制度改革, 尤其是其科目和内容的改革不到位或不实际造成的, 如中学学校追求升学率、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命题城市化以及文理分科等。

二、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实践

1.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高考制度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即1949年至1965年的探索与初创时期、1966年至1976年的停滞时期、1977年至1984年的恢复与重建时期以及1985年至今的改革深化与发展多样化时期。在1999年, 我国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在计划中明确的提出了我国自2000年至2010年的教育发展目标, 这也成为了高考制度改革的基础, 同年春季, 我国教育部还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 这也成为了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近年,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精神, 又正进行着分类多次考试方案改革实践。在高考考试内容上, 开始加强了对学生在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出现了对综合能力进行测试的试卷类型。

2.高考制度改革实践

(1) 高考内容改革

目前, 我国高考科目实行的是3+X, 有3+文综/理综和3+大综合+1两种, 这两种科目设置各有优缺点。虽然实行综合试卷能够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但是在编制综合试卷时存在单科倾向, 依据比例来拼凑学科知识, 缺乏对学科知识的渗透交叉, 以及命题答案缺乏综合归纳与思考等。我国高考制度本是起着一种选拔的功能, 因此应把对能力的考查作为重点, 着重对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体现对生活的客观要求。

(2) 高考考试形式和方法的改革

现在, 我国的高考制度一般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考试, 并且是在高三毕业时才能参加高考, 这样就使得学生参加高考考试的机会少, 同时也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为了高考考试成功, 考生、家长、老师、学校总是紧张的进行对高考的准备, 忽略了对学生素质上的培养。另外, 在考试的形式上, 由于考试标准化、题量大以及覆盖面广, 引起了学生的题海战术, 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高考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

1.片面追求升学率, 失去教育评价功能

高考成了一根牵制教育目的、引导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结果的魔力“指挥棒”。这样也就产生了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指高考成为了教育的目的。为了应付高考,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学生片面追求分数, 钻研高考试题的解题技巧成为了学校的重要重心, 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使高考失去了教育评价的功能。

2.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失去评价学生能力的功能

现行高考由于过分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 忽略了学生的素质、能力的测试, 而无法选拔出潜在的优秀人才, 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为这样的高考制度是以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能力, 重视对知识的考核, 而不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等方面的考查现在的高考是“以分取人”的制度, 注重的是对知识的考核, 而不是对创新、逻辑思维等能力的考查。如今年来报道的高校学生需要陪读、成绩优异却完成不了简单实验等, 都说明了学生虽然在学科知识优异, 但是却缺乏其综合能力的考查。

3.命题忽略城乡差异, 失去高考命题公平性

今年来有学者提出, 如今的高考命题开始出现了城市化, 不管事全国统一大纲还是教材、标准, 都是依据城市学生的能力来制定的, 忽略了对农村学生的考虑。学者余秀兰曾经对我国92年至0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研究的结果表明高考试卷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反映城市生活, 出现的考题有来自报纸、文学、影视等方面, 这对于缺乏信息的农村孩子是不公平的。高考考试出现严重 (四) 文理分科考试, 导致许多学生走错路

目前, 高考实习文理分科, 这的确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但是也因此使得许多的学生走错了路。如有的学生本来喜欢文科, 但是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 家长、老师认为理科比较有前途, 就被劝说读了理科;而有的学生本来文理科都学的不错, 到了分科时就迷茫了。因为文理分科, 许多学生在上了大学之后, 文科的学生不懂生物、化学和物理, 而理科的学生又对政治、历史、地理一窍不通, 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考内容改革的对策

1.加强立法, 保障高考公平

中国社会之所以有考试制度, 之所以将考试制度作为一种具有可信度的程序, 就是为了摆脱社会现实当中的“人情请托”, 为了彰显社会当中的公平性。当前, 我国教育中的公平问题已越来越受重视, 其中高考更是教育公平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 立法机关应当加强立法, 对破坏公平性的不法行为依法打击处理, 使公平性在高考改革中凸显出来。

2.加大考察范围,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 不能仅仅是靠高考的成绩来进行评价的, 因此, 对学生的考察应当加大范围, 将其平时的学业成绩、活动实践、个人才艺等等按照一定的比例综合起来。虽然这种改革说起来容易, 但是做起来非常难, 所以在高考改革的征途当中, 应当对其灵活使用, 使那些虽然高考成绩不理想, 但是综合素质不错的学生能够考上自己理想当中的大学。

3.实行一年多考, 减轻学生压力

如今的高考之所以收到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的重视, 就是因为他一年只有一次, 这样也给学生很大的压力。实行一年多考, 取最高值作为高考成绩, 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能轻装上阵。

4.取消文理分科,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因为文理分科, 导致学生走错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且也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在高考教育当中, 应当取消文理分科,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总之, 高考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为了消除这样的影响, 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对高考进行改革, 虽然有很多措施都只是一种想法, 暂不能行。但是, 笔者相信, 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国高考制度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一定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若玲.论高考的教育功能[J].教育导刊, 2005, (1) :4-6.

[2]余秀兰.高考中的城市偏向——十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 :40-43.

篇4:高考改革新内容

据说此方案初衷是降低学生学习负担,同时也削弱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理由是英语对学生今后工作、生活的作用有限,而语文则更为重要。然而,此方案刚公开,马上有人提出,数学好像也应降低分值,因为数学的实际作用似乎也不太明显。持此观点者还援引数学家丘成桐的意见,认为中国当前的数学教学过于艰深和繁难,例如美国在大学阶段才学的“勾股定理”,在中国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了。

按这样的逻辑,就只剩下语文和与将来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可不降低甚至提高分值了。然而,只要看看我们历年高考的试题便会发现,诸如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试卷,不仅结构化程度高,其中也不乏大量脱离实际的偏题、难题和怪题,它与学生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的相关性能有多高呢?

另一方面,高考是选拔考试,即按照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来决定录取与否,分值的调整只能改变个体的优势和劣势,而与整个群体学习负担的消长并无太大关系。况且,各门学科的作用非功利性目的能衡量,如数学除了计算功能外,还能教人以数学方式思维,比如“化整为零”和“积小成整”的微积分思想;教人权衡利弊得失的“运筹学”思想,等等。数学绝不仅仅教会学生计算,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科学思想,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所以,以一门课的功利性作用为取舍和分配权重依据是不明智的。因此调整各门课程在高考中分值的比例,其意义我总觉得寥寥。更具实际意义的高考改革,应该体现在内容和方法上。

首先,在内容的取舍上应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要突破以教育为功利目的服务的狭隘、片面思想,凸显其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之人本主义理念,强化教育对受教育者人格完善和公民素质养成的重要功能。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功能是为学生将来的完美生活做准备,因此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就是为完美生活做好准备的程度。他将教育分为五个部分,并提出相应的课程:一是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二是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三是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四是准备做公民的教育;五是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斯宾塞认为,在所有这些学科中,科学应该占主宰的地位。在教育偏离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而囿于狭隘目标的当下,重温斯宾塞的“教育为学生将来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思想,令人醍醐灌顶。

根据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理念,高考内容改革不妨往“宽而实”“浅而杂”的方向发展。简言之,考的内容可以宽泛些,难度相对低一些,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常识,突出“道德感”“科学性”和“审美性”三个重点。这样的高考内容安排,重在考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和综合素质,根本无法搞“题海战术”。于是,突发式学习压力转化为平时“细水长流”式有张有弛的必要学习紧张,学生的负担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篇5:高考改革新内容

作者:丁益祥,北京陈经纶中学,特级教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7年第1期。

摘要:高考内容改革,对高考数学教学产生影响。针对高考数学教学如何应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注意课标考纲的学习、注意必备知识的落实、注意数学思想的发掘、注意核心素养的培养、注意创新意识的发展、注意数学文化的传承、注意数学模型的应用、注意教学难度的调控、注意学习信心的树立、注意典型试题的研究10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数学;数学教学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不分文理科。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意见》还指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毋庸置疑,《实施意见》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吹响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

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启发学生思考;重视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些课程理念,必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领高中数学教师瞄准育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行为,完成教学任务。与此相应的高考,必将把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数学应用、数学文化等作为数学高考的重要任务,并在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总纲》中提出,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4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4个方面的考查要求的基础上,要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和综合性,着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数 学考试大纲对知识和能力的内涵作出解释,阐明知识是指必修课程、选修系列1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与往年相比,2017年删除了选考内容中的“几何证明选讲”,由原来的“三选一”改为“二选一”。能力则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全面,而且要求重在综合性和应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点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强调要贯穿于全卷。

由此不难看到,围绕立德树人的总体育人目标,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就数学科考试而言,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由分省独立命题向全国统一命题的逐步回归;二是不分文理而引发的教学内容的完全统一;三是考查必备知识,检测数学思想,聚焦核心素养,提高关键能力,发展创新意识,体现文化价值。

2、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应对策略

高考内容的改革,必将对高中数学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应对诸如考试内容的变化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特别是高三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2.1注意课标与考试大纲的学习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考试大纲的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把握数学教学的重点。真正做到依纲靠本,逐一研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回归全国统一命题后,依然使高考数学教学落到实处。

2.2注意必备知识的落实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各年级学生就各部分必备知识应达到的水平,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它是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遵照执行的课程标准和施教准则。教学中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必备知识。既不能降低要求,也不能盲目拔高;既要讲清知识的内容要点,又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既要阐明知识的内涵外延,又要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

作为高考数学教学,可以在落实各部分必备知识的基础上,聚焦必备的核心考点。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必须瞄准必备的核心考点。历年高考中,必备的核心考点主要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三角恒等变换和解三角形,代数与几何两个层面上的平面向量的4种运算以及两个充要条件,数列的通项与前n 项和的关系、两类数列的通项与前n 项和的公式,不等式的性质、求解和证明,直线与圆、椭圆的位置关系,三视图、空间几何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几何体与空间向量,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与条件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和方差、线性回归,导数与函数的极值和最值、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导数与曲线的切线、导数与不等式的证明、导数与函数的零点等。

2.3注意数学思想的发掘

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试题都十分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考查,主要有如下7种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基础知识之中,它与数学知识的形成同步发展。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架设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一座桥梁,大凡数学综合问题的求解,必然依赖于对问题本身所蕴含着的数学思想的发掘。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相关问题的求解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构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展现数与形之间的相互映证,用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实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等价互化,用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完成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互融合,用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发展具体与抽象的辩证思维,用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实现量变向质变的伟大跨越,用或然与必然的思想揭示随机现象内部所蕴含的规律。

2.4注意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它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高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对照201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我们不难看出,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所提出的要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关键能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宗旨,与考查上述数学核心素养一脉相承,与《实施意见》中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更是完全一致。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由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基于以上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特质和价值,在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由具体的实例概括一般性结论的训练,帮助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在综合的情境中学会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在得到数学结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命题,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通过提出问题和论证命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和理性精神。通过对问题特别是综合性问题的条件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探索论证的思路,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和途径予以证明,并能用准确、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过程,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处理,使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和作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数学建模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积累数学实践的经验,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通过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观察以及图形与数量关系的分析,通过想象对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直观表达,增强学生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感悟事物的本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通过各类数学问题特别是综合性问题的处理,使学生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体会运算法则的意义和作用,做到明确运算对象,分析运算条件,选择运算法则,把握运算方向,设计运算程序,获取运算结果,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形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品质,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通过概率与统计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数据蕴含信息”的观点,理解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概率与统计问题中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加工,帮助学生获得数据提供的信息及其所呈现的规律,进而分析随机现象的本质特征,发现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

2.5注意创新意识的发展

历年的高考数学考试大纲都指出: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试题命制中要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景,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性,体现思维的发散性。要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题目,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题目以及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考试大纲中要求命制的创新问题,无疑是选拔优秀学生的良好试题,它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创新潜质,这恰恰与《实施意见》中把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的要求相吻合。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依照包括创新精神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必须努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新意的问题,加强求 解训练。例如,自主定义型问题、归纳猜想型问题、类比推理型问题、直觉判断型问题、探索发现型问题、研究设计型问题、开放发散性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2.6注意数学文化的传承

关于数学文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专门撰文论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教授曾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著名数学家、武汉大学齐民友教授在《数学与文化》一书中,从影响人类文化的兴衰、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阐明了数学文化的价值。书中写道:“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上述数学家关于数学文化的论述,有力地阐明了数学文化的价值以及对于人类文明兴衰乃至民族存亡的影响。既然如此,在今天举国上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把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内容以及高考试题之中,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必然成为数学课程建设与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对于高考数学试题的命制,教育部考试中心从2015年开始,就要求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不乏体现以数学史料为素材或者体现数学与文学交融的试题。凡此种种,无不启示教师在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应当关注数学文化的传承。教师可以通过对诸如《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中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数学家们的算法思想,感悟数学经典的美妙亮丽,体会数学在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巨大价值。教师也可以结合数学史,适时地介绍数学家们的成长经历及其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家们的献身精神及其崇高品质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勇气和毅力以及科学、缜密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数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数学文化,古今中外数学家们不懈的数学活动及其永载史册的数学成果,恰恰是数学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的数学文化浪潮上一朵朵晶莹璀璨的浪花。

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明了,通过数学教学,既应该使学生习得数学知识,更应该使学生受到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树立学数学用数学,将数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利用数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类谋求更大的幸福。诚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知识会有所遗忘,但那铭刻在学生心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却 5 仍将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正是数学文化教育功能的有力体现,是数学文化价值的真谛。

2.7注意数学模型的应用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利用数学解决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中,应有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数学应用问题着重考查以下10种数学模型:函数模型、三角函数模型、数列模型、不等式模型、立体几何模型、解析几何模型、概率与统计模型、导数模型、线性规划模型、排列组合模型。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试题,必将更加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更加注意数学的应用。教师既可以在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求解训练,也可以通过应用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运用各类数学模型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一般地,求解应用问题应遵循如下4个过程:①数学建模:即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②数学求解:即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①中数学化后的问题,获得这个数学问题的解;③检验真伪:检验②中数学问题的解是否符合实际问题,去伪存真;④全面回答:根据③的检验结果,对这个实际问题给出明确的结论。

2.8注意教学难度的调控

2014年秋季,上海、浙江两地入学的高一新生,2017 年的高考数学将不分文理。全国其他省份2017年或稍迟1~2年开始入学的高一新生,3年后的高考数学也将不再分文理。然而,应当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特别是数学学科的学习差异。事实上,按以往经验,除了部分学生确实喜欢文史哲而选学文科外,许多学生却是因为学习数理化较为吃力而选学文科。基于此,在取消了文理分科后,由于数学在高考中仍是各类考生必考的科目,为了使得所有的学生数学学有所得,整体学习水平有所提高,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有效调控教学难度。以往长年教理科的数学教师,可以适当降低一些难度,而以往长年教文科的数学教师,可以适当提高一些难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整体水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他们提供具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适度拓展延伸,努力使他们更上一层楼。

2.9注意学习信心的树立

面对不分文理科,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状况可能更加明显。对此,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提高每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信心,其次要帮助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其中大多可能是原本学习文科的那些数学基础薄弱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鼓舞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要注意对智力因素的 开发,又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两者兼顾,齐头并进,方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在课堂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专门为基础薄弱生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能够作出正确回答,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教学,逐步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可以协助他们制订一个学习规划,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听讲、独立思考、相互研讨、课堂作业、课后复习等各个环节的目标要求和实践行为,相关要求不要定得过高,以便通过努力尽可能达标。要有督促检查的环节,做到及时矫正与定期检查相结合,课堂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作业中的问题可以当面辅导纠正,每周以制订的规划作为衡量标尺,全面检查达标情况。阶段性测验后要做专门总结和分析,总结相关的知识落实与否,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与否,分析失误的原因,明确得分的要领。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方案和策略。总之,多为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着想,把提高基础薄弱生的数学成绩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这一工作上升到“不让每一个学生数学掉队”的高度来认识,如此,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10注意典型试题的研究

篇6:高考考务会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一年一度的牵动千家万户的高考又一次来到了.因为高考,也因为缘分,我们大家才能在今天的这一时间、在文化路小学的这个考务室中相识、相聚。非常荣幸有监察局和教育局的领导来我们家指导我们的考务工作,也非常有幸能和大连电子学校的老师合作,有了这份难得的缘分作基础,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合作相当愉快。

下面,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年的高考考务细则。

请各监考组组长把考务袋中的考务细则拿出来,细则是一年比一年厚,而且每个组又只有一本,因此,根据我们考点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两大表格;一个是大家手里面都有的监考教师具体分工及注意事项表,一个是黑板的这个监考轮流表。

先看黑板的监考安排表,本次高考,我们家是理科考点,考场是1到17考场,这是我简写的。实际上我们普兰店的代码是0282,理科代码为511,考场是三位数,我们家就是0282511001到0282511017考场。这个大家了解一下行了,请看这个班级就是这个考场所在的班级;这是这个考场所在的楼层;也就是1考场是一年一班在一楼;16考场时五年四班在四楼;监考教师每三人为一组,每组中的主监考教师也就是监考组长就是1到17号的这17位老师;副监考中一位是文化路的18到34号老师,一位是大连电子学校的35到51号老师;无论你是主监考,还是副监考,你只需要记住你的序号,也就是你的代码,因为我们抽签抽考场时,你只报考场和序号,不报姓名。

其次,看一下手中的表格,表格中1指的是主监考的1到17号的老师,2是指普兰店文化路小学的18到34的副监考教师,3是指大连电子学校的副监考教师。关于这个表格,有点老师已经使用出经验来了,前面有四天的四个时间,后面对应的是相同的程序,有的老师就叠一叠对应着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老师用尺子笔者,一项一项干,一项一项划掉,等划完时,我们的监考任务也就圆满结束了。

下面请大家看考务细则第四页,另外的老师请看表格,个别地方需要做记录的,请做好标记。

明天早晨开始,我们就进入高考的考务工作状态了,要求全体监考教师七点四十准时到考务室集中。来到的教师请注意,到时候李静老师会对大家进行安检,手机不允许带进考场,将有学校统一安排车老师统一保管.考前50分钟,第一科考前60分钟,也就是明天8点,主考主持全体教师分别自然抽签组成三人监考组;抽签时,我们分三大组来抽,先由主监考的1到17号的老师来抽考场,注意1到17号的老师你抽的考场也是1到17考场,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先报考场,再报序号;比如你抽到13考场,你是5号,你就报13考场5号,我就在13考场位置写上你的5号,有可能10号老师抽的考场也是十号,照样说我们的口诀:考场号;然后到指定的考场位置坐好。接着我们第二组再来抽这17个考场,最后第三组再抽就组成了自然的监考组;紧接着主考开启座位图,大连的老师领座位图和垫板后进入指定的考场,把图粘贴在黑板上,按照座位图的顺序摆放垫板,等待考生进场安检。提到垫板,大连的老师要清楚垫板上写有考生的序号,就是01到30,这个垫板每科考完都要收回,放到考场前面即可,下科考试再发,监考教师要提醒考生不要在垫板上写任何字迹。这时,我们的1号和2号监考教师坐着等领取条形码,黑板到时候也会粘贴座位图,两位老师就可以对照座位图进行排序分组。为了使大家方便,我给大家准备了五个曲别针,有的装在袋里,有的别在封条上。

考前35分钟,第一科考前45分钟,两名监考员坐着领取试卷、答题卡、对照单、草纸,并签字;然后核对你所领取的试卷、答题卡的科目、考试时间、条形码准确无误了,直接进入考场。

考前30分钟,第一科为考前40分钟,也就是8:20,考场第一次响铃,这一遍铃声是对考生进行安检的铃声,这时考生已经来到考场走廊了,三位监考教师一定要各就各位,各负其责,井然有序的组织考生安检及进场,具体分工如下:大连的老师在门口站,要求考生必须站成一路纵队,出示他的准考证和身份证,引导他把考试无关用品放在走廊桌子上,手机若带了,必须关机放到储物袋中考生对应的号中,我们只负责让他放好,不负责帮他看管。检查合格的考生进人考场,我们的2号老师站在门口第一个8的那张桌子处用手柄探测仪对其进行安检;安检时要注意耳朵、腋下、后背处,若出现声响让其出示原因,看后就进行下一个。我们的1号老师站在讲台前负责检查考生的考试用具,并按照座位图的指示指导考生对号入座。考生坐好后,组长可以抽空整理条形码,而考生进场时,一定要履行职责,条形码有时间整理的,不要操之过急。此处需要注意的是7号上午8:30学校要播放广播,播放考生须知与网上阅卷须知。

考前15分钟,考点第二次响铃,这一遍铃声为拆卡发卡发条形码铃声:主监考教师当众拆卡时,注意创创,卡内有塑料薄膜,防止将它弄破。主监考教师要准备一把剪刀,先把剪两个角,不要剪得太大,然后顺着横剪开,再把内侧剪掉,装袋时候外侧可以包进来。答题卡是30份,没有多余的。与此同时,2号、三号老师分别下发条形码和草纸。拆好卡后,立即2、3号老师再发卡,然后,1号教师一定指导考生检查条形码、答题卡有没有模糊不清楚或缺页的,没有,再指导考生用黑笔写名字,用2B铅笔涂号,用黑色签字笔写准考证上的考号(每框只写一个数字,如果写错了,划掉,在上面写一个正确的,都写错了,都划掉,在上面写正确了就行了)最后再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地方粘贴条形码。2号3号老师呢,各管半场,协助主监考,帮助检查指导。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一科英语考试,这时候要关闭门窗,禁止迟到考生入场了。

考前10分钟,考点第三次响铃,这一铃声为拆卷铃,试卷也是30份,监考教师要当众拆试卷,核对考试科目、试卷份数、印刷情况,一定要检查有无封条,而且封条的颜色还不同,到底什么颜色,谁都不知道。若没有,必须及时报给我,我们逐级上报想办法。注意,试卷一打开,任何人不准离开考场。注意,英语科试听同时开始。

考前5分钟,考点第四次响铃,这一铃声为发放试卷铃。同样由2、3老师发1号老师指导考生检查试卷、知道写名字、写考号;提醒考生不准答卷;然后将考生科目、试卷页数、大题数小题数写到黑板上;

2、3号老师各管两排,检查考生是否填对,填完整。

篇7:高考小知识内容

1、使用全国卷的省份考试科目分为文理科,文科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和文综(历史、地理、政治),理科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和理综(物理、化学、生物);

2、部分省份使用新高考3+3模式,第一个3指语文、数学、外语,第二个3指从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3个科目。

“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2个综合科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此方案是目前全国应用最广,最成熟的高考方案。

文科:语文150分,文科数学150分,英语150分,文科综合300分,满分750分。

理科:语文150分,理科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科综合300分,满分750分。

二.高考考几天

不同省份的高考考试天数不一样,使用全国卷的省份高考考试天数为2天,考试日期为每年7月7日、8日;采用新高考模式的省份如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山东、海南高考考试天数为4天。

三.高考报名步骤

普通高考的报名顺序是先网上填报信息,再现场确认(确认所填信息表是否正确完整,照相,签字,领取准考证),网上缴费,三个步骤。未网上缴费者现场确认的信息无效。符合加分条件的考生自己在网报系统中申请,现场确认时将材料上交招办人员。艺体类的考生除了要缴纳高考报名费,还需要缴纳艺体专业类的报名考试费用。未缴纳费用者不得参加专业考试,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行负责。高中应届毕业生由招生办统一负责注册信息,社会考生由自己在网上填报信息,自己去招办现场确认。异地考生如果想要在就读的省份报名,也请按照社会考生的报名步骤来进行。省教育考试院在每年的10月中旬左右开放高考报名网站,有意报名者可以在此期间报名。

凡是参加普通高考(包括应届毕业生)投档的考生必须要报名,为考生建立唯一的考生号,照相,采集身份证及指纹信息组建电子档案。未报名者将无法组建电子档案,也就不能投档,高校也就无法录取,也不能参加普通高考。

现场确认时,应届毕业生需提交学生证,往届生(社会考生)需提交高中/中专毕业证书,或由政府开具的学历证明才可以报名。公安烈士子女,见义勇为者,在艰苦偏远地区服役过的退伍军人在确认的时候要将相关的材料交给招办人员。现场确认结束后,招办人员会将材料报送省教育考试院同时会将没有通过审核的考生做记录备案。普通高校毕业/退学/肆业者如有高中或中专毕业证书,可以按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成人高校/网教/电大的学生只有毕业或退学才可以报名不然会影响高校录取及学籍注册。

1: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含应届生)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2.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3.考生志愿的填报。

考生志愿表的设置和填报办法应有利于体现考生报考意愿,有利于录取管理,有利于高校录取新生。考生志愿填报方式、时间和办法由各省级招委会根据本地区招生工作实际作出具体规定。

考生应在认真阅读有关高校招生章程以及所在地省级招委会公布的招生规定后,参考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按有关规定和要求选择填报学校和专业志愿,并对所填报志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因考生本人疏漏或失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要组织力量加强对考生志愿填报的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结束前各级招办不得将考生高考成绩提供给高校。

篇8:高考改革新内容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内容分析法,媒介评论

一、研究过程

(一) 提出研究问题

1.2013年1月至11月2日, 媒体对于“高考英语改革”事件的基本报道情况 (篇数、关注点) 是怎样的?有哪一些特点?

2.2013年10月媒体对于该事件有哪些主要评论?媒体态度倾向于哪一方面?

(二) 抽样

阶段一:选择抽样的媒体

1.笔者根据自身能力所及, 在较短时间内得出研究结果, 且最大程度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故以网络新闻文章为研究单位。

2.凡是报道过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网络媒体都纳入本研究的样本范围, 并没有给媒体设置限制。

阶段二:选择研究日期

1.根据1月至11月2日网络上关于该事件报道的情况, 5月以及8月并无报道, 共有471篇网络新闻的文章报道。

2.根据2013年网络上关于该事件报道的情况, 研究者决定针对新闻舆论高峰期即10月份的报道进行媒体内容分析, 共405篇网络新闻的文章报道。

阶段三:选择研究样本

1.针对媒体对于该事件的基本报道情况的研究, 选取了1月至11月2日所有的网络新闻的文章报道作为样本。

2.针对该事件媒体评论内容分析, 将资讯类的文章被排除。在10月样本中, 将资讯报道和评论报道进行分类, 得到80篇评论类报道样本, 再运用系统抽样抽取40篇作为研究样本。

(三) 编码

1.关于该事件, 对网络报道中可能涉及的内容进行了考虑:

(1) 政策的具体内容或方针信息及社会揣测

(2) 网民投票结果及结果分析

(3) 采访政府官员、民众后的相关报道

(4) 政府对某些不实信息的澄清

(5) 社会群众、媒体自身或转载专家的评论

2.关于该事件, 媒体评论倾向:

(1) 批判 (2) 赞成 (3) 回避 (4) 中立 (5) 客观

二、研究结果

1.经研究, 1月至11月2日关于该事件网络新闻的特点:2013年1月至11月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网络新闻报道篇数统计

据统计结果, 该事件从1月开始报道, 10月为报道高潮期, 即舆论高峰期。可以将1月至9月看作是前期, 10月看作是中期。而11月只截取了11月1日以及2日, 即平均每天有7篇报道, 比起10月平均每天13篇, 热度稍有下降, 但仍可看作是中期报道。

(1) 经分析, 前期报道内容主要涉及:

(1) 对高考改革整体方向的预测

(2) 初提“高考改革从英语改革开始”

(3) 安徽、山东、北京等地关于该事件的情况, 改革方针、内容及对方向进行的揣测

(4) 教育部关于该事件的说法

(5) 部分专家对该事件的评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 前期报道以揣测性报道和地方性政策报道为主。表明在全国范围内, 该事件尚在讨论阶段, 并未有较大的、明确的和实际性的行动。

(2) 经分析, 中期报道内容主要涉及:

(1) 地方性高考英语改革政策相关信息以及评论

(2) 专家关于该事件的评论

(3) 媒体关于该事件的评论

(4) 社会群众关于该事件的评论

(5) 政府相关部门或官员关于该事件的说法

从调查结果来看, 中期报道以评论性报道为主。表明在全国范围内, 部分高考英语改革方案已经得到确认, 并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在分析内容时, 研究者还发现中期报道大多涵盖了前期的报道内容, 重复性报道现象很多。

2.经研究, 该事件的媒体评论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把英语回归合适的地位

确切来说, 有利于英语回归中小学教育应有的地位, 不再像以前一样, 被过度重视。《高考英语改革的话题引网友热议》 (新东方) 等提出类似观点。态度倾向于赞成。

●改良了英语应试教育的弊病而值得肯定

高考英语改革的相关措施, 诸如“降低总分”“一年多考”等, 都对英语的教育结构进行了改良。《高考英语是否改革引发热议》 (解放网) 详细地阐述了此观点。态度倾向于赞成。

●只会是一种相对的公平, 要做好自我定位, 不要盲目地跟风

改革不会面面俱到。在关注政策变化时, 首先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如中国教育在线的《任蕾:英语一年多考昭示高考改革方向》。态度倾向于中立。

●表明中国自信心的提高

过去如此重视英语教育, 是因为文化的不自信。随着经济发展, 在文化上也越来越自信, 更容易站在平等的视角上来看待自己和别人。如《盛翔:高考改革拿英语开刀是一种文化自信》 (中工网) 从标题上看, 即得知其观点。态度偏向于中立。

●能否破解教育难题还尚待检验

对利与弊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没有明确的态度, 用“尚待检验”来回避问题。如《中高考改革向英语动刀》 (搜狐) 。态度偏向于回避。

●改革将失败

明确表态, 英语改革尚未触动高考的根本, 将跟以往改革一样走向失败。如《@熊丙奇:高考英语改革会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江苏网) 。态度偏向于批判。

●并没触及导致英语教育异化的根源, 应从打破单一的高考分数评价体系着手

主要认为高考改革不应以“打压”英语为目的, 这样的英语改革没有实质性成效。如《英语成为多地高考改革突破口》 (荆楚网) 。态度偏向于批判。

●并不是解救“汉语危机”的有效方法

改革后, 提高语文的赋分权重如何转化, 具体到考生的汉语基础能力、运用能力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不是能“一站式”便能解决。如《“去英语”的中高考改革能否承载期待》 (郑州晚报) 。态度偏向于批判。

●从某种程度上讲, 不但没有减轻, 反而加大

改革后, 可能会带来题型分值比例的变动和新题型出现, 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来说难度加大。如《“高考改革”拿英语开刀教师担忧学生压力反增》 (中国网) 。态度偏向于批判。

3.从媒体评论内容分析来看, 媒体的态度倾向统计结果为:

上一篇:七年级第一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下一篇:大学干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