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制度改革

2024-05-02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通用6篇)

篇1:我国高考制度改革

关于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面临知识经济和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的教育竞争已经发展为教育改革的竞争。同样具有儒家教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和我国台湾省纷纷改革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

本高考改革方案以“受教育者的权利”为出发点,构建新的考试与招生制度。其基本价值包括:

1、以学生为本。扩大考生选择考试与高校的权利,尊重和保护考生的个性。改变一张试卷考所有学生、所有学校按照高考分数的单一标准录取考生的情况,促进考试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实现一名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以学生的自由选择权来推进高校竞争。

2、保障并促进教育公平。保持和发扬高考制度的公平价值,通过考试立法和一系列制度建设,规范招生考试秩序,保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有大致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3、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通过高考考试改革和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使得高校能够录取到所需要的学生,为高校办出特色创造条件。同时,需要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改革,构建校内学术民主的管理制度,公开、透明的招生录取制度,树立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保障扩大高校自主权的改革。

4、规范各级政府与学校行为,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制订《考试法》以规范各级政府与学校的教育行为,改变对中学和教师的升学率评价。通过采取以能力为导向的多样化的考试选拔方式,引导中学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减轻学业负担。改变单一的分数标准,形成包括考生的各科学习成绩、活动表现、身体与艺术素养、教师评定与推荐等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这是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高考改革最大的难点,需要在充分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伴随社会法制环境和道德环境的改善,逐渐分阶段进行。

三、高考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

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设想是:以扩大考生的选择权、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为核心,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实现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多次录取机会。基本描述是:“统一考试,分层多轨,自主招生,多次录取,公平公正”。

(一)考试制度改革

1、改革传统高考,实行多轨道、分层次的统一考试

实行多轨化和分层次的统一学科知识考试。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可分别采用不同的考试科目。

学科考试科目可分为多种组合,例如普通文科、普通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商科和管理类、艺术和体育类,等等。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例如语文

1、语文

2、语文3;数学

1、数学

2、数学3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层次的考试。学科知识水平考试的有效期为一年。

这一改革增大了考试的选择性,避免了一张试卷考所有考生的粗陋,有利于考生扬其所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考试科目。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和学科招收人才的“精准性”。还可以改善对高中教育的引导,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制定学习的策略,而不是在同一个跑道、一个标准下竞争。

2、举行“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

增加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测试”。“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的内容以考察学生基本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为主,类似于美国的SAT考试,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评价,作为考生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门槛条件。学业水平测试可每年举行3次,有效期为两年。

(二)录取制度改革

探索多元化的录取方式,包括“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统一学科知识考试+集中录取”模式、自主考试等不同模式。

1、“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 + 高校自主招生”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985高校和211院校,主要对象是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高校提出 “全国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作为申请门槛要求,对达到要求的申请者进行面试,结合申请者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综合表现,自主录取学生。考生可以申请多所学校,同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学科知识考试。

2、“统一学科知识考试 + 集中录取”模式

这种模式即为现行高考录取模式,不同之处是对考试进行多轨化和分层改革。考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何种层次的考试,学校也可提出考试科目与层次要求。这种模式适用于部分211高校和地方本科院校。

3、自主考试模式

这种模式完全由高校自行确定、选择考试方式,自主录取学生。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

四、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

高考制度改革是整体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需要进行缜密的整体设计,在试点的基础上分步推进,并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1、制订《考试法》,将考试招生纳入法制轨道

加快《考试法》制订,以法律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考试权益,明确政府、考试组织机构、大学、中学在考试、招生中的权利与责任,严厉打击考试作弊行为,追究政府、考试组织机构、大学、中学在考试招生中弄虚作假、侵犯受教育者权益的法律责任。

2、推进高校管理改革,建立高校自主招生公信力

需要通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降低自主招生导致高考腐败的风险。

首先是信息公开。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信息公开极其有限,公众难以进行监督,从而对自主招生充满质疑。全部、全程公开自主招生的信息,可以有效打消社会的疑虑。为此,需要建立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公开机制,以及中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同时,需要在大学实行学术本位管理,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减少行政因素对招生等教育事务的干涉,减少招生过程中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建立问责机制。无论大学还是中学,发现弄虚作假的,要公开揭露,并承担相应责任,取消有关的资格和招生权利。

3、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的“立交桥”

与自主招生、多次录取对应,高校应推行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探索沟通不同类型教育的“立交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服务体系。

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可打破上学时间局限、学科与专业局限、学校局限,扩大学生选时、选课、选科、选师的自由。不同类型教育的“立交桥”,可打破高校之间的壁垒,通过课程认证、学分互换等制度,形成学生可以在研究型大学与其它大学、普通高校与职业高校之间流动的通道,以及灵活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多种形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自由”,并减缓一次性高考的压力,促进高校教育竞争。

4、实行高考报名社会化

实行高考报名社会化。考生直接到户口所在的派出所或居委会报考,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直接发送给考生。此举可以将高考结果与高中学校隔离,使得地方政府难以按升学率对学校进行精确排名。

5、改革考试加分政策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清理目前的各种高考加分政策。原则是尽可能地减少加分项目,必须保留的应降低分值,以保障全体考生公平地参与高考竞争。今后,地方行政部门不得自行增加加分项目,如需增加需经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6、均衡研究型大学生源分布,保障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

改变国立的研究型大学招生本地化的弊端,扩大人口大省和西部地区的招生名额,逐渐均衡各地考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

保障农村学生公平接受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机会。参照发达国家的有关做法,可规定国立重点高校录取农村生源的比例(例如不低于30%),在自主招生中对农村家庭学生实行同等分数情况下优先录取或对农村家庭学生加分,弥补农村学生因基础教育质量所造成的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7、降低英语分数权重

目前多数省份高考科目中,语文、数学、英语3门主课的分数,满分均为150分。有必要降低英语的分数权重,例如改为满分100分甚至80分,从而恢复母语教育的核心价值,并减少英语成绩对农村学生的影响。

待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在6月初的统一高考中取消英语考试,实行一年多次的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保留两年。不同高校可指定所需的英语分数。

8、培育中介组织,提高考试服务质量

由国家和地方教育考试中心提供考试服务,是现阶段保障考试权威性的需要。从长远看,考试机构应更加专业化,并通过专业组织之间的竞争,提高考试技术、测量和评价水平。可通过培育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实现考试机构和考试的社会化。

五、高考改革的具体步骤

高考改革可以采取“放开两头、稳住中间、逐步渗透”的方式,以985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和艺术类高校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所有高校的自主招生。

高考改革的推进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0年——2015年)

(1)推行多轨化、分层次的学科知识考试改革

对现行高考实行多轨化改革,打破所有考生考一张试卷的格局,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科和层次,高校在录取中可自主提出学科和层次要求。

(2)制订“学业能力水平测试”方案并开展试点

由国家教育考试部门制定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的方案,并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试点。

(3)扩大985高校自主招生

目前实行的高校5%自主招生,考生的选择权十分有限。自主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应该朝着考生可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的方向,通过增加考生选择学校的权利,加强学校之间在教学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的竞争。

985、211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可采取两种方式推进。一是实行高校联考,比如985高校联考、211高校联考,在联考基础上对考生进行面试考察。自主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

二是采取“统一学科考试+自主招生+集中录取”的模式。在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尚未推行之前,以统一高考成绩作为申请门槛,高校再分别进行自主招生。高考成绩公布后,高校提出申请成绩要求,6月底至7月底,进行自主招生录取。取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零志愿”,考生可以平行申请4所学校,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由高校进行确认后,将余下的招生名额投入集中录取。集中录取阶段采取原来的填报志愿方式。这种方式,用高考成绩保证基本公平,多张录取通知书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学校两次录取,提高了资源配置率。

(4)地方本科院校采用传统方式招生

地方本科院校的录取,仍采用集中录取方式,即学校提出考生考试科目和层次要求,学校根据考生考试成绩与志愿,依次投档、录取。

(5)高职高专多种形式的自主招生

各地高职和专科院校,可根据不同情况自行确定考试和录取方式。例如可选择:(1)在高三会考成绩基础上的自主测试和申请入学;(2)有关高校联合举行学科知识水平考试,然后自主招生;(3)参加全国统一的学科知识水平考试,然后自主招生;(4)办学质量优良的高职学校,可实行自主考试、自主录取。

2、第二阶段(2015年——2020年)

全国学业能力水平考试、学科知识考试并存,985高校、211高校学校可以采取“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以全国学业能力水平考试为申请门槛成绩,自主录取学生,逐步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完成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集中高考。

高校可自主确定以何种方式,包括多次“学业能力水平测试+自主招生”或者“自主招生+集中录取”等,进行多次录取。高校实行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的自主招生,必然面临教育资源无法一次充分配置的问题,而采取“自主招生+集中录取”的方式,可以通过多次录取,使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由此建立多次考试、多次录取的招生考试格局。

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以学科考试、集中录取为主,尝试向自主招生方向发展。

3、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

建立起多次考试、多次录取、自主招生、多元评价的招生考试新格局。

篇2:我国高考制度改革

为了解决当前的高考资格设置、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移民这三大难题,笔者在此提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或许这种新思路对我国将来高考制度改革会起到抛砖引玉的启迪作用。

一、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暴露出许多弊病,因而很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大改革。在此就解决高考资格设置、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移民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考科目设置沿革

1977年高考恢复时沿用了“文革”前的文理分科的办法,即文科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科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这种科目设置办法当时在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及促进中学教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克服中学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倾向,原教育部于1983年提出试行高中毕业会考,在会考的基础上进行高考科目改革。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上海试行“3+l”方案;1991年又在湖南、海南、云南三省进行科目组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95年在除上海以外的全国其他地方全部实行文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加历史、政治,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加物理、化学的“3+2”方案。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1998年下半年提出了“3+x”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方案,现已发展到了“3+小综合”和“3+大综合”这两种高考科目设置模式。“3+小综合”是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再加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这三科的综合)或再加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这三科的综合)。“3+大综合”就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再加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六科的综合。目前全国高考科目设置方式的主流是“3+小综合”这种模式。

(二)现行招生方式

现行的招生方式就是先将招生数量指标划分到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全国重点高校的招生指标更加要按省级行政区严格划定),将招生指标划分到各省级行政区是为了保护地方考生,以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然后再按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这四个步骤顺序进行计算机远程录取。提前批为军事院校、艺术院校和体育院校录取的本专科新生;第一批为全国重点高校录取的本科新生;第二批为普通高校录取的本科新生;第三批为普通高校录取的专科新生。

(三)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病

现行高考制度主要存在如下两点弊病:

一是高考科目设置不够完善。高考科目的设置应强调高校各类专业的特点,高考科目知识既要求全面又要求与自身专业特点相关。现行的“3+大综合”高考模式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之处,但也有考核学生“全面不专”的弱点。同时,高考要复习应考九门功课,学生负担过重。而现行的“3+小综合”高考模式却存在有使学生偏科思想的弊病(如文科考生不重视物理和化学课的学习,理科考生不重视政治和历史课的学习)。

二是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必然产生高考移民现象。在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下,全国重点高校招生指标是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由于各省级行政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较悬殊,各省市自治区划定的同一档的上线原始分数线最大相差可达100多分。按省级行政区划分招生指标的办法录取新生很可能会产生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的新生,其原始分数之间相差100多分的现象。因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在省际之间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并逐渐形成高考移民潮,至今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有些省级行政区教育部门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制止,但还是不能完全杜绝这种高考移民趋势。

由于现行高考制度存在上述两大弊病,因而很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大改革。

二、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设想

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一是要设置高考资格,只有通过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并取得相应的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高考。二是要合理设置高考科目,特别是理科专业方面的高考科目。三是要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招生指标不宜再划分到各省、市、自治区。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改革,就很可能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全国高考招生制度。

(一)设置高考资格

如何设置高考资格,在此可规定为只有参加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并取得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高考。也就是说,只有取得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成人高校入学考试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参加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的考生必须参加语文、数学、外语和信息技术(即计算机应用基础,下同)这四科的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可发给其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为什么要选定语文、数学、外语和信息技术这四科作为考试科目?这是因为这四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最基本最有用的工具性学科的缘故。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应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出题,全国统一进行考试。这样一来,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及其毕业证书就具有全国权威性。

由于是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因而可作如下规定:语文科考试不必再考古代汉语。这是因为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能再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缘故。数学科考试深度可略浅于现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难度。外语科考试只考笔试而不必考听力。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只考机试而不必考笔试。

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考试成绩可定为A、B、C三级。也就是说,可规定90至100分为A档成绩,75至89分为B档成绩,60至74分为c档成绩。每科成绩都是A档的可称其为A级成绩,每科成绩最低一档是B档成绩的可称其为B级成绩,每科成绩最低一档是C档成绩的可称其为c级成绩。为了使考生考试资格更好地对应考生报考高校的级别或批次,可规定只有持有A级成绩的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才可报考全国重点高校本科专业(即第一批录取本科专业),持有B级成绩的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可报考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即第二批录取本科专业),持有C级成绩的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的考生可报考全国普通高校的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即第三批录取本科专业)或可报考全国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即第四批录取专科专业)。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可采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组织形式,即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全国统一考试,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时间进行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这四科的考试。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时间安排上要相互错开。考生若觉得某一科成绩不理想(如只获得B级或C级成绩而不是A级成绩),还可以继续再考,直到本人获得满意成绩为止。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科考试易难程度来确定先后选考科目,最快的考生只须经过两天的考试就可以拿到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不仅是为在校高中生而设置的,而且也是为非在校高中生而设置的。也就是说,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还可为中专生、技校生、职业高中生、社会青年、特殊考生等群体获取参加高考资格而设置的。

(二)高考科目设置

高考科目可分为理科高考科目和文科高考科目两种。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主要是理科高考科目和文科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此外,对于报考艺术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只要其获得全国成人高中毕业证书,就可以不再参加文化课的考试。

1.理科高考科目设置

理科类专业可划分为理、工、医、农这四大类专业。凡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这六科的全国统一考试。虽然地理科在中学属于文科,但是地理专业在大学属于理科专业。这就是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为什么要考地理科的原因。对于理科专业来说,这六科知识既全面又与自身专业相关。因此,选定这六科作为理科专业考生的固定高考科目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这六科的分值可规定如下:外语、数学、物理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50分,化学、生物和地理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00分,上述六科的总分值为750分。同时.由于数理化生地这五科的内容相近,因而其单科试题内容都可与其余四科中的两科试题内容有一定比例的相互渗透。也就是说,数学科要与物理科、化学科相互渗透,数学科可占70%-80%的分数,物理科和化学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物理科要与数学科、化学科相互渗透,物理科可占70%-80%的分数,数学科和化学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化学科要与数学科、物理科相互渗透,化学科可占70%-80%的分数,数学科、物理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生物科要与化学科、物理科相互渗透,生物科可占70%-80%的分数,物理科、化学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地理科要与化学科、生物科相互渗透,地理科可占70%-80%的分数,化学科、生物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

对于报考理工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数学科和物理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数学科和物理科的成绩)。对于报考医学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化学科和生物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化学科和生物科的成绩)。对于报考农学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生物科和地理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生物科和地理科的成绩)。

2.文科类专业高考科目设置

文科类专业可划分为纯文科类专业(如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等专业)、第一类应用文科专业(如外语、新闻、法学、财政、审计、金融、税务、会计、电子商务、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和第二类应用文科专业(如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旅游等专业)这三大类文科专业。凡报考文科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语文(要加考古代汉语)、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这六科的全国统一考试。对于文科类专业来说,这六科知识既全面又与自身专业相关。因此,选定这六科作为文科专业考生的固定高考科目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这六科的分值可规定如下:语文、数学和外语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50分,政治、历史和地理这三科的分值都定为100分,上述六科的总分值为750分。由于政治、历史和地理这三科的内容相近,因而其试题可以相互渗透。其中,政治科要与历史科、地理科相互渗透,政治可占70%-80%的分数,历史科和地理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历史科要与政治科、地理科相互渗透,历史科可占70%-80%的分数,政治科和地理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地理科要与政治科、历史科相互渗透,地理科可占70%-80%的分数,政治科和历史科可各占10%-15%的分数。

对于报考纯文科类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语文科、政治科和历史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政治科和历史科的成绩)。对于报考第一类应用文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数学科、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对于报考第二类应用文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录取时可参考其政治科、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政治科、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成绩)。

对于报考跨越文理科类专业(如考古学专业)的考生来说,要求一律参加理科类专业考生的考试。同时,要加考语文科,免考外语科(其外语科高考考试成绩可用其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外语科成绩来替代)。录取时可参考其语文科、数学科和生物科的成绩(或按一定比例提高其语文科和生物科的成绩)。

3.艺术体育类专业高考科目设置

艺术体育类专业主要包括音乐、绘画、影视、戏剧、体育等专业。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可不必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其文化课考试成绩可用其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来替代。虽然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不必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考试,但是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要参加其专业课的考试,这可由考生报考的院校组织其专业课的考试,或者委托相关院校组织其专业课的考试。

(三)招生录取工作

新生录取程序仍然可按现行的新生录取程序进行,即分为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这四个步骤进行计算机远程录取。但在录取第一批新生时,其录取原则要求应有所变更。

1.理科专业新生录取

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可不再按省级行政区划定,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没有照顾分的原始分)的先后顺序进行录取新生。为什么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不再按省级行政区划分呢?主要理由有如下三点:

一是为了解决高考移民难题。由于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不再按省级行政区划定,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录取理科专业新生。又由于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略多于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因而各省报考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高中生就没有必要迁移到其他省区高中去就读,这样就可大大减少高考移民现象的产生,高考移民难题也将得以较好地解决。

二是全国重点高校可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到最优秀的自然科学专业方面的新生。同时,还可根除按照省级行政区划分招生指标的办法录取新生可能会产生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的新生,其录取成绩之间相差太悬殊(原始分可相差100多分)的弊病。新的录取新生办法不仅可保证在自然科学专业方面能录取到全国最优秀的考生,而且还能保证在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的新生,其成绩之间的差异不会太大。

三是可操作性强。由于理科高考试题客观性较强,试题答案的正确与错误界限分明,能客观地反映出考生的真实能力水平,可真正体现出在分数面前人人相等。因此,录取理科新生时就可一视同仁。

2.文科专业新生录取

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招生指标还是按省级行政区划定为好。为什么这样划分呢?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一是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为了保证重点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到最优秀的理科专业的新生,因而在全国范围内可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录取理科专业新生,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就不再按省级行政区来划分。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就主要落实到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方面。为了保护地方考生,为了保证各省区招生数量的相对平衡,全国重点高校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招生指标就应该按省级行政区来划分。

二是体现文理科不同的教育特点。这是因为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普通高校理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比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普通高校文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要大得多。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广西工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就要比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与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教学水平及其毕业生质量之间的差距大得多。也就是说,理科方面差距大而文科方面差距小。因此,全国重点高校理科专业招生指标不宜按省级行政区划分而全国重点高校文科类专业招生指标还是要按省级行政区划分就较为合理。

三是文科高考试题主观性较强。如给同一篇作文评分时,不同的改卷老师给出的评分结果就很可能不一样,文科高考试题评卷结果不如理科高考试题评卷结果那样精确,误差几分是很可能的事。若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进行录取文科新生,则几分的差距就很可能使一位考生的命运迥然不同。这也就是全国重点高校文科专业的招生指标必须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理由之一。

从全国总的高校招生指标拿出一部分招生指标来让各省区进行竞争是公平合理的。虽然这样可能会使个别省区(主要是人口大省和教育发达的省区)获取这部分指标中的相当大部分,而又可能会使个别省区(主要是人口小省和教育落后的省区)获取这部分指标中的相当小部分(甚至为零)。也就是说,拿出一部分招生指标来让各省、市、区进行竞争,让一部分省、市、区争得多一点招生指标也不是什么坏事。若为了保护地方考生,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则可在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方面体现,而不应在理科类专业考生方面体现。否则,就特别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最优秀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

三、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重要意义

改革现行高考制度在减轻学生负担、高考科目设置、高考移民、高中毕业统一会考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减轻学生负担

新高考制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报考理科类专业的考生在参加全国高考时,可免考语文科;报考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在参加全国高考时,可免考所有文化课科目(而只考专业课科目),即可用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来替代全国高考文化课的考试成绩。

(二)高考理科科目设置更合理

在设置理科高考科目方面新高考科目方案比现高考科目方案更合理。现高考理科科目设置方案主流为“3+理科小综合”,也就是说,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加上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这三科的综合)。新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对于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少考了语文科而多考了地理科。作为工具性科目的语文科在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时已考过,因而在正式全国高考中可免考语文科。地理科在中学是文科,在大学是理科,因而地理科是文理兼容科。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要加考地理科,知识结构才全面合理。同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五个单科考试方式,都是采用每科与其余四科中的两科有一定比例地相互渗透的考试方式。新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优势和特长,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具有鲜明的学科特长的新生。显然,新的理科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比现“3+理科小综合”设置方案更优越。

(三)解决高考移民难题

篇3: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关键词:高考制度,发展趋势,招生考试

高考招生制度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育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影响作用。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 招生制度就一直处于改革与发展中, 目前已经从全国统一考试为主、中学保送为辅, 发展到全国统一考试为主, 高等学校多样化考试、免试入学为补充形式和多元化录取相结合的方式。其间经历了考试内容、考试时间、考试次数、招生对象、录取方式的巨大变革, 命题方式从全国统一命题改为全国统一命题与分省命题平分天下, 录取方式从手工操作改为远程网上录取, 高等学校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招生考试机构的职能得以转变, 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

一、高考制度概念简析

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简称高考制度, 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政策、规定、办法等行事规则的集合, 支配和约束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中学以及考生的行为, 分为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两个不同的方面。考试制度包括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形式的选择, 还有考试标准、命题原则、阅卷与评分办法以及考试管理等。招生制度主要包括招生政策、规定、管理办法等。

二、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概述

(一) 现行考试制度

当前凡符合有关具体规定的中国公民均可报考, 模式为“3+X”科目设置方案, 其中, 3为语文、数学、外语, 是必考科目, X为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 学生可以选择一科或多科考试。形成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大综合+1”、“3+大综合”、“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1”、“3+1”等多种方案, 考试科目的设置出现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景象。由于综合考试科目的出现, 使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科目内容在高考中也有所体现。目前, 实行国家统一命题和高校自主命题相结合的形式, 由国家于每年的6月7、8、9三日统一组织考试。

(二) 现行招生制度

除一些试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外, 基本模式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制定年度招生计划, 然后分解到各省市计划部门、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在考生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的前提下, 依据考生所在地的录取分数线, 以学校、专业为单位, 根据高考总分, 从高分到低分, 德智体全面考核, 择优录取。目前已基本实现网上录取。

三、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

(一) 造成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毋庸置疑, 我国现有高考与招生的竞争态势是相当明显的。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 而绝大多数公民 (尤其是城镇公民) 都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 高考招生制度应当确保考生竞争机会的公平、公正, 以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 反观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 (尤其是在招生方面) , 不难发现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差距 (分别体现在录取比例、录取学校及专业分布、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距上) 。部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成倒差, 加剧了我国部分地区之间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二) 催生了高考移民现象

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设定分省录取方式, 高等学校负责制订分省招生来源计划,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自行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由于招生来源计划决定着各地录取控制分数线的高低, 因此全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之间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地区性差异十分明显, 不同省 (市) 重点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异有时高达100分之多。为了逃避招生中的地区性分数线差异, “高考移民”层出不穷, 屡禁不止。

(三) 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

随着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我国的高等学校也急剧增长, 出现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局面。由于各种类型大学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需要通过高考招生来选拔学术研究型、综合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等不同种类的人才。然而, 目前我国仍然沿用以往选拔精英人才的“一个标准、一次性统一考试”的模式, 难以适应大众化阶段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 不易甄别出多种类型的大学生。

(四) 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

众所周知, 高考招生对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招生主要看重的是考试分数, 导致中学为追求高分和升学率采取各种手段, 教学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围绕高考“指挥棒”转, 高考考什么, 中学教什么,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虽然这种状况近年略有好转, 有些省份开始向社会公告今后在录取工作中除看重考生高考分数外, 还要注重其在中学期间的综合素质情况。但从总体上讲, 目前我国的高考招生方式仍然不利于中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推行。

(五) 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

我国目前主流上还是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 属于中央集权制。虽然《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 但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对高校招生自主权行使范围、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得过于笼统, 缺乏具体的解释, 可操作性不太强。因此, 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而言, 目前其招生考试的自主权均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它们很难像国外许多高校那样, 可以自主决定是否采用统一的入学考试, 自主决定采取什么方式、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等等, 从而使学校选拔出符合自己办学宗旨、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才, 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与自主管理。在我国, 高校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表现在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太少, 即使是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 其自主招生的学生人数比例也很小。这种情况对于我国高校自身特色的建设和增强竞争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四、我国未来高考制度改革发展趋势构想

(一) 未来高考制度改革遵循的原则

1. 机会均等原则

一是从政策层面上, 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 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创造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从技术层面上, 继续推进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 采取有效措施, 维护和促进高校招生选拔的公平性。

2. 专业化原则

要实现招生考试管理科学化, 提高招生考试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除了要设置专门性的考试机构外, 还必须要对招生考试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训练, 从而提高其专业素质。招生考试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指其心理方面稳定的特点和胜任本职工作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具体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文化业务素质、智能素质等方面。

3. 诚信原则

未来高考招生制度的实行, 将给学校很大的自主权, 但这些权力的执行, 有一个重要的前提, 那就是诚信。只有逐步建立诚信制度, 才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二) 未来高考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1. 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1) 科学命题。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考试研究, 注重命题与考试的科学化, 英、美等国尤其如此。他们设有专门的考试服务机构开展考试方面的研究, 其研究力量雄厚, 通过研究开发出来的试题较为科学、全面、可靠, 同时测试技术、测试系统标准的制定等方面的水平也很高, 经验丰富, 值得借鉴。我国也应注重借鉴国外好的做法, 在高考命题上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从高考命题上突出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 丰富试题形式, 提高试题内容的科学性、代表性、信效度与区分度, 使试题内容的难度控制在科学适当的范围内。

(2) 实行分类考试。随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必须不断深化, 才能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新情况相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和标准与精英教育阶段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因为,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高等教育在培养少数“学术精英”的同时, 更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大众化阶段高校类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对人才选拔的要求和标准也应多样化。我国在新出台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 本科院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 高职高专院校由各省组织考试招生, 高水平大学可以另外加试。另外鼓励实行联考, 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实行联考, 本科院校高水平高校、高职高专可以有不同的考试办法。

(3) 尝试多次考试。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我国高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年一考, 每年在夏季举行。这样做的效果有利有弊, 利的方面是节约成本, 考试与录取管理实施的工作量和难度更小, 然而对于考生来讲, 这种状况往往导致“一考定终身”的“惨烈”局面。因此, 在未来的改革中, 考试上将不止一年一次, 有的科目一年可以进行多次考试, 给考生多次机会。

2. 推行综合评价

目前国际上高考招生评价机制的改革趋势是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考查评价。例如, 美国的哈佛大学实行的就是三结合考评模式:高考成绩+高中平时成绩+社会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和工作经历。借鉴国际经验, 我们除了分数这一重要评价手段外, 还要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两项实际上也是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到条件成熟的时候, 这两项将会作为选拔学生的依据之一。

3. 采取多样化录取方式

多元录取是指录取的基本原则是择优录取, 根据学生的综合评价, 包括高考成绩,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来择优录取, 同时高校逐步扩大自主录取的比例, 还可以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 这样就可以招来不同才能的学生, 特别是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突破现在高考招生制度对学生评价的局限。

4. 建立高校招生考试监督机制

精英型高等教育直接影响的仅仅是少数人, 但在进入大众型高等教育时代后, 公众对入学机会和高等学校招生更加关注, 高考招生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因此, 我国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应注意发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招生考试工作的巨大热情和潜力, 动员、吸纳、组织全社会力量, 对涵盖高等学校招生全过程的机构及人员进行监督,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招生监督制度, 保证高等学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真正代表广大考生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谢名春, 郭英, 荀丽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6 (2) .

[2]刘庆根.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07.

[3]刘智运.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从统一走向多样化[J].湖北招生考试, 2005, (1) .

[4]姜刚.公平公正, 构建和谐[J].煤炭高等教育, 2005, (1) .

篇4: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综述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考试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没有什么比高考更备受人们的争议,这不仅源于高考负有为大学选拔人才的重任和廣泛的社会期望,同时也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高考发生了本义理解与践行上的异化,最终导致公平问题的产生。因此,重塑高考科学涵义,澄清高考本质,以及考察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是我国高考制度走向科学的客观要求。

一、高考改革内容

1.继续稳步推进统考分省命题的改革。今年我国包括天津市已有 11个省市在高考中实施了国家统考分省命题改革,这看似只是命题权的调整,实际上乃是我国高考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促进地方政府加大对各类各级教育的统筹力度,发挥了高考积极的指挥棒作用,推进了地方的素质教育,同时也引入了竞争机制,激活了高考命题工作系统,总体实施下来利大于弊,因此,分省命题工作下一步还要稳步推进。

2.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多元化的选拔录取考试。从多年的高考实践来看,统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基本主体形式,其科学性、公平性和效率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在教育日益以人为本的今天,也要求考试能对考生综合素质、个人特长进行选拔。这方面,在统考之外已有多项政策、多种形式发挥了补充作用,从保送生、特长生等直至去年开始的自主选拔招生,都为不拘一格选人才提供了空间。因此,多元化的选拔录取考试将稳中求进、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3.积极探索多层次考录改革。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今天,庞大的高教系统、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层次、办学目标和定位、在人才培养上的层次性,决定了选拔性考试的分层次性。现在,一张考卷既考进北大、清华的科技精英,又考接受职业教育的高技能劳动者,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快,分层次考录改革的迫切性也越发突出。因此,改革将通过将从形式或科目的不同来积极探索和实践对本科和高职的多层次考录改革。

4.深化考试内容的改革。今年实施的分省命题中,各省市命题更加贴近实际与生活,淡化解题技巧,更加注重应用能力,同时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考试之中,引导了积极的价值导向,有些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特色。这一趋势还将继续进行。

5.大力推进考试形式的现代化。不妨借鉴发达国家在考试的各环节运用计算机处理等手段。

二、高考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科目及考试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改革

1.高考科目与内容改革。1999年,广东省实行了“3+X”考试科目改革,允许高校自主选择“X”,拉开了统一高考多样化和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的序幕。“3+X”改革的精神实质是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旨在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其中,设立综合考试科目是此次改革的一个亮点。开设综合科目的意图是想改变过去文理分科绝对化、跨学科能力的综合和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力不够的状况,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中学阶段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能力特别是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3+X”科目改革的实质与重点仍在于考试内容的改革,体现在命题上,便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重点。

2.以能力测量为导的向高考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高考命题的立意开始由知识关注到能力上。起初是引入和研究美国学者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但受高考纸笔测试形式的制约,只关注到了认知领域中的理解能力和技能等方面。此后,又将认知领域中的知识与能力测试“学科化”,即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确定开考各科所测试的内容、目标、形式和能力要求,并以《考试大纲》形式向社会公布,从而克服了制卷者和考生的盲目性。此举突出了高考检验考生的学习结果和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能力等任务。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考内容改革进程的加快,学科能力测试又上升到综合能力测试。1998年,教育部对四川、河北、上海等五省市的“保送生”进行了“综合能力测试”的试点,次年又扩大到全国。与此同时,“3+X”的改革试点,实际上也是通过科目设置改革来贯彻了对考生能力的考察。

3.增加高考的次数。在科目设置改革的基础上,教育部又进行了增加考试次数的试点,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2000年在安徽、北京、上海两市一省首次实行“春季高考”的试点,2001年又扩展到内蒙古自治区。考试次数增加了录取的机会,有利于考生发挥正常的水平。同时,春季高考使考试不必忍受苦夏的挑战,体现了高考管理的人本思想。整体而言,在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和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的情势下,进行二次高考的多样化改革,是对统一高考补偏救弊的一项良策。但这种改革只局限于表面的变化,尚未从根本上触动高考形式的变革。

4.目标性分类高考。为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和人才需求结构立体化的需求,招生入学应根据不同类型或层次进行多样化改革。由于目前培养高等教育专门技术人才的主体仍是高职高专院校,且基本上是专科类型,可将高考分为普通大学及独立学院的本科统考和高职高专的专科统考两种类型。两种高考各司其职,本科层次的高考着重考测学术发展性向和能力,专科层次的高考侧重考测理解和运用能力。2002年广西便是进行这种二次高考的试点,第一次高考为7月举行的本科统考,试题由教育部组织命制,其成绩只能用在本科层次录取;第二次高考为9月举行的专科统考,试题在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导下由广西招生考试院组织命制,其成绩只能用在专科层次录取。每位考生都可以选择两次高考中的一次或二次应试。

5.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逐渐成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重大举措。自主招生是指高校在教育部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遵循公平、公正、负责的原则,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从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条件出发,独立自主地拟订招生计划和组织选拔录取的招生制度。它相对独立并区别于以全国统一高考为唯一参照的传统招生录取制度,初衷在于打破“以分为纲”的大一统局面,使那些学习成绩并不十分突出、但在某一学科或领域具有优异才能和发展潜力的学生不受高考分数的限制,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才能和潜力充分发展,最终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自2003年教育部规定22所重点大学试行自主招生开始,我国试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已近五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招考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公平问题、定位问题、学生权利问题等,亟需深入探索。今后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应在降低改革成本、提高选拔效率、增进招考公平以及增强自主招生科学性等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郑若玲.科举启示录——考试与教育的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

[2]贺斌.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制度改革之“接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2).

[3]刘清华.试论美国高校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J】.外国教 育 研 究,2003, (4).

[4]刘慧.“3 + X”高考改革利弊分析,教学与管理,2001(1).

[5]马金科.解读“3 + X”,中国教育报,2000-04-28.

篇5:高考教育制度改革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闭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决定》中,“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一年多考”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方案出炉。教育领域中的“高考改革”引来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关键字:高考制度改革外语一年多考不分文理利弊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高考不分文理分科”和“外语一年多考”的决策点爆舆论。也许自此之后,再没有文科生理科生之别。可是取消文理科之后,高考应该如何考?高考真的会发生质变吗?英语真的应该退出高考?

从《决定》中我们看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据现有消息,不难看出目前高考英语改革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不再考英语,如英语考试将在江苏退出高考舞台;二是仍保留英语考试且分值不变,只对考试题型进行调整,如英语听力测试将在山东高考中销声匿迹;三是降低英语分值,如在北京高考中,英语考试总分将自2015年被调低。一是高考中取消英语考试极可能意味着很多人失去了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如果说我们的母语汉语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可以说英语这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则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通过“门”、透过“窗”,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近4亿人以英语为母语,有约8亿人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另外,“全世界50%至60%的报刊杂志用英语出版;60%以上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播送;70%以上的邮件用英语书写或用英语写信封地址;85%的科技资料用英语发表。”在万人齐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拔压力下,不考英语基本就意味着大批学校不再教英语、不批学生不再学英语,因此,通过英语这扇窗来开阔视野、更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几乎就成了空谈。

二是高考英语中不考听力势必会弊大于利。在高考这根强有力的指挥棒的指挥之下,英语考试中不考听力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相关学校和学生不重视听力进而不练习听力。而在英语学习中,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又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即要想说好英语,务必要先听好英语。因此,不难想象,高考英语中不考听力势必会带来“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可悲结果。这绝非笔者夸大其词,而是客观事实,君不知有多少大学生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英语学习后仍然听起来吃力、说起来别扭。

英语退出高考也有很多有益的方面。1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更有利。取消英语,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选择上更自由。2取消英语可以把学生的精力更多地集中语文的学习中,这对提高国人日益下降的汉语水平有极大的益处,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母语有其独特的重要地位,这些年英语赶超语文的势头应该有所下降了。关于文理不分科这是一个很早就提出来的改革方向。《决定》将文理不分科提上日程。关于文理不分科的讨论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讨论。文理分科的利弊.1 关于对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兼读对人文修养裨益良多,而人文修养也能成就一个人的专业才能。湖北的李时珍是医药学大师,他那时读书没分文科、理科,而其著述也无不体现人文修养之深厚。实践证明,文理兼修对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性。2不分文理科,可以让中学生在打基础的阶段学习更加全面,对学生在综合要求提高,未来成长的过程中发展也会更加全面。3文理分科目前已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和需求了。而且,人为限制高中生的学习范围、兴趣和出路,这样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只看重个人对社会有何作用,忽略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反而会扼杀年轻人多元发展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当市场通过竞争配置人力资源时,每个人的能力都达不到最大化,不少人成为文理分科的“受害者”。当然,也有很多反对文理不分科的声音》:1文理不分科增加学生的负担。原来文理分科,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现在减少统考科,不分文理日后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2文理不分科让偏科的学生很是焦急,如果高中继续实行文理分科,偏科同学的弱势会严重降低自己在高考中的竞争力。3家长担忧文理不分科会更折腾孩子。不断的课还有考试制度改革,学生、老师被折腾得够呛。

文理分科之争敦促教育去功利化。文理分科的争议,其实是人们在现行教学体制下的担忧。取消文理分科的支持者,希望学生成为更全面的人;反对者则担心学习压力。问题是,这种压力来自哪里?高考模式不改革,这种追问恐怕也无解。这是因为,如果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相应的考试思路不变更,取消分科,确实意味着学生的课业负担将从六门增加到九门;而另一方面,其实这种负担的增加,知识教授面的拓展,也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因掌握了文理学科的基本知识而更加全面。原因很简单,功利教育下,知识只是通过考试的工具而已。

正因如此,取消文理分科的讨论,成了功利教育体制下减轻课业负担和普及通识教育二选一的命题。需要看到,不少发达国家的教学体制中,分不分科根本不是问题。比如美国的高中没有文理分科,其教学模式类似于中国的大学,学生自主选课,修习学分,这一方面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因为教学的灵活性,课业负担并不重。

谈高中不分科,首先要清楚高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前的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民基准教育,要求全面发展、不偏科,理由是充分的;高中后的大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以分科学习为主要特征,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在其间的高中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还是准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对其性质的规定至今并不清晰。按照文理不分科的理想判断,高中还应属于基础教育,尽管有大学预科或准专业教育的特点,但与提升国民基本素养有关,且能使大学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减负、下移,其设想是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

篇6: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关于推进社会事业单位改革创新中明确规定,逐渐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目、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的规定。这一“颠覆性”高考改革即将呼之欲出,使高考改革这一敏感话题再一次推向了风浪口,各种改革方案与猜想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媒体等地方随处可见。

现行高考制度看似一场优胜劣汰、公平正义的考试,其实,隐藏了诸多地区的不公平以及城乡之间差异、耗尽了不少人的青少年华,甚至埋葬了不少年轻人青春热骨。因为高考压力大选择辍学的比比皆是、因为高考迟到不能入考场自杀的已不足为奇,更有甚者,因为高考失败自杀更不是什么新鲜事。如近几年湖南省隆回县一中考场一名考生在高考时因未能及时赶到考场参加考试,在他苦苦哀求下,工作人员依旧不准许其参加考试,最后他选择自杀祭奠高考体制,这绝对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但却成为现行高考体制最好的讽刺。现行高考对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逼着他们成功、成才与成长,一方面也插刺着他们最彷徨、最脆弱的心,使原本是选拔贤能一项制度似乎成为部分年轻人摧残心智的梦魇。其次就是频繁报端的高考腐败事件与乱加分现象存在,如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事件,高考制度不完善导致监督的缺失,使高等院校一些投机分子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破坏考试的公平公正。我们很容易发现,每当教育界出现点问题,都会引起网上“轩然大波”,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应试考试高考改革已成为民心所向。

其实,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考改革在30多年历史里,改革从没有间断过,从最初的文6理7(即高考时,文科生考6门、理科生考7门)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3+2”,再到2002年以来各省市陆续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从“一卷试天下”的全国统一命题到部分省份自主命题;从高校招生计划并轨,到高校扩招;从“一考定终身”到部分高校拥有自主招生权;从人工改卷到网上阅卷,网上录取„„在考试科目、命题形式、录取方式等方面,显示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大。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30多年不断“变脸”的高考改革路上,实际上并没有冲破应试教育的枷锁,依旧是一考定终身的“核战役”。2014年,高考加分全国性“瘦身”无疑是一剂猛药,回应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求。

最近,据有关媒体披露:此次高考改革路线图的内容包括:

一、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

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此次如果果真按此推行高考改革制度,无疑对于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送来的福音,最少可以缓解部分考试的压力,缓解一考定终身的僵局。但是深思揣度后,该改革还是会滋生出一些新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不分文、理科的“通才”学习方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没有相应而可靠地选拔制度,必定会使高中生雪上加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也会使偏才怪才们到了麻烦,难以拿到进大学的入场券。如果推行不分文、理“一刀切”高考模式不存在例外,很难说这是一项成功方案。考虑偏才怪才成为本制度一个重要关注点。

二、实行部分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从一定程度上能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僵局。但是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推行制度和机制,如果还是以分数论英雄,无疑会陷入另一个不堪重负的泥潭,无疑是增加了一场新的“杀戮”。

三、完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必须夯实监督机制,规范制度的具体实施,尽量避免某些人暗箱操作、掘取利益、中饱私囊,让高考蒙上一层权钱交易的面纱,如日前爆出的,中国人民大学让11岁的“富二代”上本科,很有可能就是不完善的自主招考试在作祟。

四、将平时的考试和表现纳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新生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种“立交桥”式选拔方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何种方式落实好这一制度,会不会滋生中学学校腐败无疑是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不管怎么样,此次高考改革,是中国高考体制改革的又一里程碑,从不敢拿刀,到现在的挥刀落地,这毫无疑问将会是高考发展史上的一次进步,但能否真正的破除应试教育实现我们提倡已久的素质教育,还得等待教育部的出台高考改

上一篇:中级审计师考试《理论与实务》试题范文下一篇:点钞比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