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学习技巧

2024-04-30

初中文言文学习技巧(通用11篇)

篇1:初中文言文学习技巧

一、文言文中的实词翻译

(一)考查形式

《孙子兵法·谋攻篇》曾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解决古文实词翻译题目,得先了解古文实词的考查形式。

例如,南京中考真题《报恩塔》:

9.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_____ (2)闻烧成时_____

(3)半日方散_____ (4)必顶礼赞叹而去 __

【迷津指引】大部分情况下,南京地区都是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再如,玄武区一模真题《高低抑扬》:

17.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则声低气短而疾忙带过 不以疾也 (《山峡》)

B.其理同 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C.则其法亦同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此至当不易之理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迷津指引】但也有时也会选择更加灵活的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这是近年来的一个变化,值得注意。

(二)解答技巧

1. 整体来说,动词最多,形容词等修饰语其次,名词最少。

例如,鼓楼一模真题《读史宜映雪》:

11. 解释加粗字的意思。(4分)

(1)吹笙鼓瑟以扬芳 (敲击,弹奏)(动词)(2)空山悲号 (号叫,哭叫)(动词)

(3)恨其易竭 (遗憾)(名词)

(4)苦于艰竟 (完成)(动词)

2. 四个解释中常会有一个词类活用或通假用法,要尤其注意。

(1)名词、形容词常活用成动词:

例如,玄武一模真题《余幼时家贫》:

7. 解释”学诗习艺”中加点的词语。(4分)

(2)语先母曰 ( )

“语”,是指语言,本身是名词。在这里名词作动词,应该是“告诉,对……说”。

再如,20高淳二模真题《金陵自北门西行》: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

(1)树之荻千章( 种植 ) (3)同其音,易其义。( 改变 )

【迷津指引】“树”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翻译成“种植”。

“易”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翻译成“改变”。

(2)名词常活用作状语:

例如,20高淳二模真题《柳子厚》:

9.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分)

(1)予怜而售之( 爱 ) (2)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每天 )

【迷津指引】“日”是名词,这里用作状语,要翻译成“每天”。相似的句子,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和“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等。

(3)常出现使动用法:

例如,年鼓楼一模真题《庄子家贫》:

8. 解释加粗字的意思。(4分)

(4)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使……活 )

【迷津指引】“活”本身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变成了“使……活”。

(使动用法的形式:使……)

(4)常出现意动用法:

例如,鼓楼二模真题《随园先生》:

9. 解释加粗字的意思。(4分)

(2)莫不异之 ( 对……感到惊异 )

【迷津指引】“异”本身是形容词,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该翻译成“对……感到惊异”。

(意动用法的常见形式:认为...... 以.....为..... 对.....感到.....)

(5)常出现通假用法:

例如,20玄武二模真题《孔子游于太山》:

7. 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4分)

(1)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 ( 走 ) (2)吾乐甚多 ( 快乐(的原因) )

(3)值衰世之季末 ( 正值,适逢 ) (4)被裘鼓琴而歌 ( 同“披”,穿 )

篇2:初中文言文学习技巧

初中阶段的课内文言文没有生涩难懂的文章,大部分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或相近,一般采用组词、换词的方式,学生可以自己疏通文意,因此掌握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就成了重点和难点,其中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从中考走向看,XX年之前,课内的字词意义的考查侧重于一词多义、虚词的考查。从XX年中考开始,考查到重点实词,解词语一题考查的是通假字,所以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一定要养成整理和积累的好习惯,准备专门的记录笔记:要注重平常的整理和积累,而不要等到中考复习时再一点点去整理,那样时间也不允许。

例如,《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隆中对》中“时人莫之许也”,这四篇文章中的“许”,意思各不相同。学生就应该把它们整理在一起,一点点积累下来,不断填补,到中考复习时必然省下来很多力气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冲刺阶段,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取舍,筛选重点词来复习。而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也不外乎课内的重点词和常见词的迁移。“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要做好课内的功夫,课外自然水到渠成。

◆翻译需把握特殊句式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还有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把握“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讲求抓住关键词,字字落实,不漏字词,不出现错字,同时还要顾及全句的意思,使语句通顺连贯。

从近几年中考看,翻译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所以除了用留、换、补、增、删、调、扩等方法外,学习中要格外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中考虽不考查古汉语特殊句式的专业术语,但要学会灵活运用,所以对老师强调的重点特殊句式也要经常整理记录,经常复习,把握规律,才能学以致用。

◆通过阅读来理解、记忆

近几年,特别从XX年中考来看,简答题只在课外文言文中考查,但是没有根基不会平地起高楼,平时课内的文章就不解意,到做课外时必然不会分析,所以平时对课内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重视,是备考的第一步。

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这中间除了理解字词得以疏通外,“读”也是很好的方法,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如果能熟读,内容就更容易把握。也好尽快地在读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从中筛选到题目要找的信息。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读可以培养语感,然后熟练断句,断句正确,意思才能理解。

◆灵活多练,巩固积累

虽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适当的练习却非常必要。通过练习既可以巩固积累,又能寻找规律,归纳方法,达到灵活阅读、解决问题的目的。

篇3:浅析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

而在现实的文言文教学中, “字字落实, 句句翻译”还是文言文学习的“八字宪法”, 逐词逐句的串讲至今仍是文言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大家似乎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殊不知正是这种串讲式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句句翻译、字字落实致使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 要做的就是记下教师讲的内容, 课后再花时间去记。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 使学习内容失去了应有的趣味, 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更不可能使学生主动去学习。

文言文作为一种特定的书面语和我们今天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初中生, 尤其是初一、初二的学生, 年龄比较小, 也缺少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对文言文的学习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因此, 我们应丰富文言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 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以“读”代“讲”, 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读”中领略文言的魅力

初中的文言文, 一般来说难度不是很大, 篇幅不是很长, 比较适宜读。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古人的这一读书经验对学习文言文尤其有用。因此, 我们可以讲究读的策略, 丰富读的方式, 让学生乐读、会读。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 还要在读的过程中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如在教授河大版七 (上) 《童稚记趣》时, 我提这样设计的: (1) 课前对照注释读课文。 (2) 课上指名一个学生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3) 全班齐读, 注意字音、句读和文气贯通。 (4) 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教师读的有味道的地方, 注意字音、句读、语气的问题。如“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 对照注释再读课文, 提出理解有困难的问题, 力求做到口头翻译。 (6) 带问题质疑阅读。“本文写了哪几件趣事?”“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认为, 通过多个层次的读, 无论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关键句的翻译, 还是文意的把握, 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如无论是《桃花源记》《三峡》的美, 还是《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的乐;无论是《马说》《曹刿论战》的理, 还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的情, 学生都能在读的过程中感悟、体味。

当然, 我们把读作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手段时, 必须追求读的效果, 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读的形式, 课前的指导和要求, 课后的评点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我们要在读的同时结合问题讨论、质疑探究等多种方法, 让学生在读中悟, 悟中读, 感受文言的博大精深, 感受文言的魅力。

二、文言文是可以“自学”的, 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摘苹果”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决定了文言文可以“自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 (初中阶段) 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要求中的“理解基本内容”是关键。“基本”是不能忽视的信息, 它体现了初中文言文学习不应该过分追求“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没有必要关注词义的细微差别, 更没有必要在古汉语语法上花很多时间。

而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标准中最核心的理念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此要落实新课程理念, 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 无论是《爱莲说》《陋室铭》, 还是《与朱元思书》《满井游记》, 都是一些内容好懂的文章。教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完全可以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学会放手, 指导学生运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有些注释只注释体注释, 要根据注解自己去落实关键词;有些课文没有加注释的地方一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对有的学生来说或许还有难度,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 学会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解决。

总之, 让学生自己去“摘苹果”, 才会激发学生“摘”的兴趣, 才会让学生渐渐喜欢文言文。而这既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

三、文言文是可以鉴赏的, 应引导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文学鉴赏

初中文言文的学习, 应该不只是理解词义、句意, 不只是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 它还应有丰富的内容。它不只是语言的学习, 也是文学的欣赏, 也应让学生得到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如, 同是写山水的文章, 《三峡》和《与朱元思书》都写了山水之美, 在写作方法的鉴赏上, 我们可以学习动静结合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但究其写作目的, 北魏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旨在歌颂三峡美景, 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而“获罪于帝, 旋罢官”的吴均久涉官场, 深知其中劣风, 心厌久之, 怀出世之意, 故用“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 流连山水, 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的情感。

又如, 同是被贬官, 又同是心系百姓, 《醉翁亭记》的欧阳修是“与民同乐”, 而《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更胜一筹。正是古代知识分子经世济民的优秀文化品格, 令我们为之倾倒。

文言文中文学鉴赏的过程不仅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篇4:初中文言文学习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教学熟读成诵精思课文技巧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一篇文章不如让学生掌握怎样学会更重要、更有价值。学生只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索取知识的规律,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我们坚持借科学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是培养文言文语感

语感对整句的理解很重要,语感好才知道怎么断句,怎么去确定一些较长的句子的主谓宾部分。对整句的理解帮助很大,即便其中有自己尚未掌握的文言词汇,也可以根据语感,判断它在句子起到的作用,从何推断它的大致意思。培养语感别无他法,只有多去朗读古文,在理解每句意义的基础上去朗读。认识古文的语法上的特征,我重点提两点:(1)古文的一个字就相当于现代的一个词,比如,“妻子”意思是“妻子和子女”;“虽然”意思是“即使(虽)这样(然)”;(2)古文的句式难掌握的是倒装句和疑问句,倒装句要掌握一些语法知识来理解,疑问句主要是揣摩其中的语气。

二、正确断句

在课本上标注出实词虚词的意思,然后整理出这些实词虚词,记住他们的意思,在下次遇到的时候灵活运用,如果遇到没见过的,加入整理行列。另外就是语法,倒置什么的,其实也是有规律的综上就是要善于发现观察,掌握以下规律这是建立在你能够记住一些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根据单音词双音词推断,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有很大区别。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是两个词,是“土地”“方圆”的意思,而今天变成一个固定的意思了。可见,如果不把握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就会因在理解上失误而答错题。在答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组词的方法,将古文中的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就能很方便地理解文义。如“齐师伐我”,将这四个单音词分别组成“齐国”“军队”“讨伐”“我国”四个双音词,即可将“齐师伐我”的文意理解清楚了。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就是“用”的意思。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另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通五经,贯六艺”等句子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推断实词或者句子的含义。利用成语来推断,借成语推求词义。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四、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的方式方法很多。这种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有神韵的。教师对朗读的指导,一要及时,尽量做到边朗读边指导,二要具体,具体指出学生朗读的主要优缺点和提高朗读水平的途径;三要灵活,结合谈话、讲解、评注、复述等多种活动进行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朗读的能力。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倘若一堂文言文课,自始至终听不到读书声,是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的。但是朗读应该有“度”,教师从来都不提倡那种不求甚解,为应付课堂四十五分钟而漫无边际的朗读是“瞎读”。

当然,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外,不是说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就不重要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虽取材于课外,但考点却在课内,而能力只能在平时扎扎实实的课堂学习中逐步形成。那种忽略课内文言文学习一味的进行大量毫无针对性课外阅读训练的做法,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总之,文言文表面看似枯燥,但细细品味,却是浓香醇厚的,只要我们老师,重诵读、授方法、赏美点、激兴趣,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从学生的实际,运用多种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断积累,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熟读精思——谈记忆与思维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1985,(06).

[2]孙彤芬,杨理.引导学生“精思置疑”的几点体会[J].天津教育,1980,(09).

[3]朱熹.熟读精思[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2013,(09).

篇5: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篇6: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任 广 板 栗 中 学

【摘要】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它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文言文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文言文翻译的这一环节,更有必要对学生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是现在的初中学生,他们与古人相去的时代甚远,再加上古今词义、句式的变化,他们大多不能理解古人写作的习惯,也就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了。本文从文言文翻译的现状谈起,通过对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探讨,希望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如何翻译文言文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 技巧 初步探讨

一、引言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加大了中国古代优秀诗文的比例。《语文教学大纲》也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此,掌握好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到丰富的文言词汇,亦可以体验到古人在使用汉语时的一些习惯,那么学习文言文就轻松多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但是,我们山区的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加之视野狭窄;并且,文言文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以致我们的学生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因此,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要遵循三个原则,那就是要做到“忠实原文”、“表意明确”、“简明优美”。

“忠实原文”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应译为:将军和战士们在边关作战很多年,有的牺牲了,有的回来了。

“表意明确”就是要做到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作“遵循道义”。整句应译作“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所谓“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简明优美”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用简明、优美并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良田美池”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要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现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三、文言文翻译的理论基础

我们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通常用两种形式来处理,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此法可以字字落实,能较好地积累文言词汇;意译就是翻译原文的大体意思,此法比较流畅好懂。

四、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留”、“释”、“补”、“添”、“删”、“调”。

1、留

“留”,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这些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只把“谪守”译为“被贬做太守”就可以了,其余都不用翻译。;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

2、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实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以下几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或用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的方法解释。

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例:“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主要体现在:(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山”古专指华山,现可指一般的山脉。(2)词义缩小。如:“妻子”现指男人的配偶,而古汉语中的“妻子”为一个并列词组,指妻子和子女。(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

另外,古汉语中还有一类词,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就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中“距”就通“拒”,意为“抵挡、挡住”,而不是“距离”或者“离开”。

3、补 文言文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更完整地表达原文的内容,翻译时,应该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出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显然,“再”和“三”之后都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又如:“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

4、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是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5、删

文言词语里有些虚词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具有词汇及语法意义,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其中的“夫”是个发语词,只是为凑足音节,可以不译。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6、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五、关注五个重点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除了把握 “忠实原文”、“表意明确”、“简明优美”的翻译原则,掌握“留”、“释”、“补”、“添”、“删”、“调”等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五个重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中“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用鞭子打,驱使”。“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中“腰”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挂在腰间”。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例:“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之”帮助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例:“沿溯阻绝”(《三峡》)中“绝”译为“断”,“哀转久绝”(《三峡》)中“绝”译为“消失”。

4、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5、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在翻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

篇7:初中文言文学习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详解

读文段: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篇8:初中文言文自主学习策略初探

一、做好学习文言文的铺垫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铺垫工作包括教师上课之前的备课和课前对学生的讲解。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对文言文的理解都有些偏颇, 认为查阅资料书、看看教参就能搞定翻译, 忽视了文言文工具书的作用。文言文工具书的种类繁多, 可供我们学习查阅的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教师要求初一学生一进校就必备学习文言文的工具书, 引导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这对学生自读文言文是十分重要的。

课前还要查阅作家生平资料和写作背景。了解了作家生平和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 更准确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赏析文学作品、感悟作品内涵并拓展延伸的基础。如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之前, 学生查阅并张岱的人生经历。当学生了解了张岱生平经历和思想情趣, 就能够理解他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 为什么“强饮三大白而别”, 才能真正体会张岱的特立独行和孤傲高洁的情怀而不是疯狂傻样。

二、正确朗读, 读准字音

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 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等, 这就需要学生结合文下的注释, 查阅资料书和工具书, 注好汉语拼音, 弄清读准字音。《湖心亭看雪》一文中, 学生自读, 结合文下的注释和查阅资料书, 弄清楚了这些字的读音, 我在检测预习情况时, 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将一些生僻字以及重要字作了标注, 事实证明, 学生基本能辨别哪些字的读音重要, 我问了一下中等生, 为什么要把“更”的读音注上, 她说通过查词典这两个“更”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更定”的“更”是时间的单位, “更有此人”查注释知道是“哪里还有这样的人”的意思。虽然她说不清楚这里的“更”究竟指的什么, 但从整句来看, 和时间没关系, 应该读 (gèng) 吧。通过自读, 学生动手查阅工具书和资料, 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来说是意义非凡的。初读课文时, 我让学生只看书下的注释, 一定不要看资料书, 试着独立翻译句子, 如果碰上翻译不通的句子, 作上标记, 尝试翻译完后, 在心中默想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进行第二遍翻译句子, 这次就要打开资料书 (我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与教材同步的教辅资料) 。

三、正确翻译课文

初学文言文, 教师要给学生讲授一些关于翻译的基本知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 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 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 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 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 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 文字可增可减, 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 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 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 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 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需译出的文言虚词。“补”, 就是增补。 (1)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3)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 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 要加括号。“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 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活译有关文字。

四、品析文本

教材安排的文言文, 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语言词句上, 都有值得我们玩味的地方。教师在平日文言文的教学中, 要注意系统地渗透一些品析文章的方法:如从品味词语, 句子的修辞, 写作方法、句子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作者情感等方面来赏析。学生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 在赏析课文时才知从何着手。另外, 初读课文学生有疑问的地方, 往往就是我们值得探究赏析的地方。

篇9:谈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技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困境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28-01

但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不仅仅是学生头痛的一个原因,而且还是老师在教学上难以琢磨的一个方面。为了突破这个缺点,随着课程的改革,有一些老师正在朝着文言文的方向前进,改变教师的教学理论与观点,大胆的去摸索,寻求新的光芒。然而,至今也还没有走出文言文的困境。

一、关于文言文教学面对的困境

文言文教学遇到的困境有很多,可以大概分为以下三点:

(一)文言文教学分布相对太散

众所周知,现代文和文言文两者之间有很多的不同,文言文没有像现代文那么的通俗易懂,它对学生的理解翻译能力有很大的要求,这就增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一见到文言文,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厌烦的心理。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差不多只有一个单元才有一篇的文言文,这就是说学生每学习完一篇文言文要隔几个星期才会接触到下一篇文言文,因此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只能才有分散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是现代文与文言文混合式的教学,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几乎很少,文言文学习的时间隔得太长,对学生的记忆能力也就相对要求就难了一些。

初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相对还是很少,文言文功底相对就不强,学生所掌握的文言文常识不够,在记忆上不能外迁移,组成一个框图结构,学的都是零零散散的知识。我们知道人的记忆在短时间内很容易遗忘,生活上很少有运用到文言文的地方,这样学生遗忘的速度就会更快。在上次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忘掉差不多时,再学习下一篇,等于又从零开始。反反复复如此,学生真正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并不多,这就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困惑之一。

(二)文言文教学法单一

据调查收集发现,许多的老师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上都是采用相同的方法,教学方法太过单一,老师在课堂上怕学生听不懂就字字句句的翻译解释,学生们上课只需要带着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一支笔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方法完全颠覆了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作用,老师作为主体,学生学习 过于被动,在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强,不会自己主动的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知识,这样在记忆力就相当的欠缺了。

在教学课程改革后,这种情况相当有所改进,老师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比如说“交谈法”、“启发式教学”等等,这样看了有些地方是相对改进了,同时有存在着一些问题,有老师认为像“交谈法”在课堂上需要的时间安排过长,会影响下部分内容的讲解,安排的时间短一些那么又不够用,几乎起不到什么效果。课堂气氛虽然改变了很多,但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没有多少。

(三)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每次的检查或者考试,都在早自习时间或者课外时间反反复复的去朗读背诵文言文课文,因此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会有有一种厌烦的心理·,为了完成老师们布置的任务,朗读背诵时只是看到的文字的表面,而没有深度的去理解掌握一些文言文的知识,这样无心的学习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的只是积压学生的学习厌烦情趣,浪费时间而已。长时间下来学生对文言文就有一种见了就会退后三步的状况。甚至有些学生认为现在学习文言文一点意义都没有,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生活里又没有什么利用的地方。许许多多的原因促使了学生不想学习文言文。

二、怎样走出文言文的教学困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常识

我们所说的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文过于抽象的一种文体,现代文通俗易懂,文言文对于一般的人来说都需要仔细的理解翻译才能明白,这样对初学者来说难度就比平常人更高一些。学生一般对学习文言文都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更别谈什么兴趣。因此要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境就必须铲除学生心理的那份恐惧感,培养学生的兴趣。文言文的历史长远,表达一句话时字词简洁明了,这可以说是文言文的最大的优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精华魅力所在。从文言文入手,使学生从中看见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让文言文吸引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知识感知能力

熟话说熟能生巧,增加学生有意识的朗读课文,可以增加学生的对可以的熟知,理解多了自然就会对其产生一种感知能力。学生首先要熟悉课文内容,认识理解课文里面的生词,这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会被文中的内容情节人物所吸引。还有就是协助学生划分句子结构,有停顿,学生在朗读时才有节奏感,长时间学生会自己掌握划分的方法,这就学会了一种文言文常识。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老师需要采用吸引学生的教学策略。讲授法是常用的方法,也是大部分老师习惯采用的方法,一堂课下来主要是要求老师讲为主,学生只要听,这样的课堂相对是比较乏味的,不利于学生个性,创新能力的提高。这里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用信息教育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中间采用问答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篇10:初中文言文学习技巧

朱熹云:“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真是一语中的。对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除要求三到之外,还应该授之以法,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

一、分层背诵法。在背诵前先理清内容层次,文言文要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分出部分,分出层次,然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背诵,如《鱼我所欲也》可先将它分为三个部分,中间论证部分有两个分论点,再分两个层次,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可以事半功倍。掌握这种方法可将死记硬背变为轻松的背诵,从而终身受用。

二、思考提问法。现在同学手头资料多了,会不可避免地让同学们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结果影响了自己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课堂提问来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同学们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先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其次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再试着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来学文言文,既可以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语意推断法。学习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同学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1)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养成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翻译文言文能力。(2)联系旧知识来推断语意。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如学到“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中的“书”可联系到“即书诗四句”中的“书”(《伤仲永》),这样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真所谓“温故而知新”。

四、对应翻译法。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删减、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力求将所有能够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看懂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再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增补、调配,规范语言。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名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五、归类积累法。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通过归类、比较、积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文言词语分析能力,还能体会到学会积累所带来的喜悦和益处。

篇11: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美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美读是使学生感受文旨文情,进入角色内心,激起情感流动的重要鉴赏手段。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美读,并且认真咀嚼,品出文章的“真味”,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这时的美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如在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学生再次进行美读,驱遣想象,去描绘,去描绘,去补充作品的生活画像,头脑中就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它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呢!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二)含英咀华,体会文意文境。要求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习一些重点段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品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教师应及时指导、点拔和总结。如在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有的学生读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写出了以下体会:“庭院中,月光静静映照,宛如一泓秋水那样清澈而明净。在水中仿佛有绿藻如丝,悠然漂浮,荇菜纵横,碧波轻漾。环顾四周原来是亭亭修竹和苍翠古柏在月光下的影子。那竹柏相互交错迎着微风轻轻摇晃,在宁静的月光下更有一种说不出的雅韵。”

上一篇:读书心得和计划下一篇: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