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其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初中文言文其范文

初中文言文

一、管仲能知人 ①

管仲言齐桓公曰②:“夫垦田创邑③,辟土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④,请置以为田官;登降揖让⑤,进退闲习 ⑥,则臣不如隰朋⑦,请置以为大行⑧;蚤入晏出⑨,犯君颜色⑩,进谏必忠,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11},请置以为谏臣;决狱折中{12},不诬无罪,不杀无辜,则臣不若弦宁{13},请置以为大理{14};平原广囿{15},车不结轨,士不旋踵{16},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若归,则臣不若王子成甫{17},请置以为大司马{18}。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注释】①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②管仲: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任齐桓公的相,帮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③创邑:创建城邑。④宁戚:齐桓公时的大夫。⑤登降揖让:指接待宾客时的各种谦让礼节。⑥进退:指进退礼节。闲:通“娴”,熟悉。⑦隰(xí)朋:齐桓公时的大夫。⑧大行:官名,掌管接待宾客。⑨蚤:通“早”。晏:晚。⑩犯君颜色:敢于冒犯国君的脸色。{11}东郭牙:齐桓公的大臣。{12}决狱:审判案件。折中:解决纷争。{13}弦宁:人名。{14}大理:官名,掌管刑法。{15}广囿(yòu):《吕氏春秋》作“广域”。囿,是养野兽的园林,指打猎的地方,比喻战场,也能讲通。古代打猎也是为了练武。{16}旋踵:旋转脚跟,指后退。{17}王子成甫:人名。{18}大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欣赏感悟】

管仲从治国的五个方面——农业、外交、进谏、司法、军事方面选拔人才,向齐桓公提出建议,推荐给齐桓公5个人选,请齐桓公加以任用。管仲不笼统地说某人贤,而是细致地掌握了每个人的特长,然后让齐桓公在治理国家上使用、发挥这些人的特长。

【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A.辟土殖谷(

) .

B.进谏必忠(

) .

C.鼓之(

) .

D.则此五子者足矣(

) .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思一样的项是(

)

A.请置以为田官

B.犯君颜色

C.决狱折中

D.不杀无辜

3.下列各句中的“尽”与“尽地之利”中的“尽”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担中肉尽(《狼》)

B.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隆中对》)

C.白日依山尽(唐•王之涣)

D.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4.“夫垦田创邑,辟土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请置以为田官”一句中的“不若”是__________意思,这句话说明管仲在推荐人才上____________________。

5.管仲提给齐桓公的一段用人建议,其表现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是___________。

6.将“进谏必忠,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请置以为谏臣”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7.“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则夷吾在此。”这句话说明宁戚等五人具有协助齐桓公使齐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本领,而管仲却有帮齐桓公__________的才能。

二、进贤者为贤 ①

子贡问孔子曰②:“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③,郑有子皮④,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⑤:“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注释】①选自汉•刘向《说苑•臣术》。②子贡: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姓端木,名赐。③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很了解管仲。齐桓公执政后要任他为相,他辞谢,推荐管仲为相。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使齐国富强起来。④子皮:春秋时郑国大夫,名虎,字子皮。他年老退职,推荐子产代替自己,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很好。子产,是春秋时著名的贤相。⑤子:指孔子。

【欣赏感悟】

孔子从“进贤”的角度着眼,认为鲍叔牙、子皮贤于管仲、子产。因为管仲、子产表现出来的是治国才能,没有推荐出代替自己的人才,而鲍叔牙让位于管仲,子皮让相于子产,既有超人的眼力,又有高尚的品德,所以堪称为“贤”。

【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吾未识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B.往者,齐有鲍叔 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C.汝徒知其一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

D.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进退两难

2.下面的句子中都有“者”,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往者,齐有鲍叔

B.郑有子皮 ,贤者也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3.下列各句中的“然”与“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中的“然”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B.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

C.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4.朗读“今之人臣孰为贤?”一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

A.今之人/臣孰为/贤?

B.今之人臣/孰/为贤?

C.今之人臣/孰为贤?

D.今之/人臣孰为贤?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什么是真正的贤人这一问题上,孔子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将亡之国不思贤①

夫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岂虚言哉?何以知人之且病也②?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也。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③,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④,故遂于亡也。

【注释】①选自汉•王符《潜夫论•思贤》②且:将。③嘉:美好。馔(zhuàn):饭食。④任:任用。

【欣赏感悟】

这段文字,用将死的病人和将要亡国的国君作了对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乱国并非无贤,而是昏君不思贤,不用贤。也就是说,亡国的昏君如同将死的病人,贤能之臣就如同好饭美酒。怎样识别一个人将要生病?看他能否吃饭。怎样识别一个国家将要祸乱?看他们是否任用贤人。

【训练】

1.下列各句中的“病”与“夫与死人同病者”中的“病”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病家之厨

B.同病相怜

C.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D.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2.下列各句中的“且”与“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中的“且”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D.得过且过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A.岂虚言哉 (

)

B.何以知人之且病也(

) ..

C.以其不嗜食也 (

) .

D.乃其人弗之能食(

)

4.朗读下面的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将亡之国/不思贤

B.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C.非/无嘉馔也

D.故/遂于亡也

5.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 下联:良禽择高木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 ,故遂于亡也。

7.“将亡之国不思贤”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将亡之国不思贤”?

第二篇:初中必考文言文

一.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通假字: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假字:同“智”】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知识点:

1.通假文字

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2.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3.一词多义

(1) 知: (2)而: 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明白(诲女知之乎)。 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是知也(通“智”,智慧)。 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4.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后面。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二.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知识点:

1.通假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从前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2.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可以”: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古义:这指示代词,今义:判断动词

一箪食,一豆羹: “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万钟于我何加焉!:” 钟”:古义:古代的量器,今义:计时器具 。 “加”: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3.一词多义

(1)得 (2)是

得到,拥有( 二者不可得兼得) 这种(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这种做法(是亦不可以已乎)

4.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名词作动词,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生: 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识点:

1.通假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2.古今异义

管夷吾举于士: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色:古义:脸色;今义:颜色。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3.一词多义

(1)拂 (2)发

违背(行拂乱其所为。) 被选拔,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 通 “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表现(征于色,发于声。) 4.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使动用法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使动用法使动用法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动词用作名词 人恒过:过:犯错。名词用作动词

四.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知识点:

1.通假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2.古今异义

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 今义:砍)。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 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 放弃或损害一方利益) 。 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 必以<信>(古义:实情 今义:诚信)。 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 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 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3.一词多义

(1).故: (2)从 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 听(民弗从) 所以(故逐之) 。 跟随(战则请从) (3).其: (4).以: 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凭借 (何以战)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 按照 (必以信)。 (5).请: (6).之:

请求 (曹刿请见)。 助词,的 (小大之狱)。 请允许我 (战则请从)。 代词,代曹刿 (公与之乘)。 (7).安: (8).加:

养 (衣食所安) 。 戴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 虚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9). 间:

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当中 (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会儿,顷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0).信 : 间断, (虽与外人间隔)。 信用(必以信) 时刻, (奉命于危难之间)。 实情(小信未孚) 偶尔, (时时而间进)。 4.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下视其辙: 名词作动词,下车。 齐师败绩: 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5.特殊句式

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黄琬巧对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书,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神童庄有恭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将军认为他大气夸奖他,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应声对道:“惨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堤防堤防。”

曹植聪慧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及其他诗词歌赋几十万字的文章,善于文章写作。太祖曹操曾经看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吗?”曹植跪下回答:“我的言论是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就成文章了,您可以当面考我,为什么还要请老师呢?”当时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让所有的儿子都到台上,让他们以铜雀台为题写一篇文章。曹植挥笔马上就完成了,而且文章很有文采。曹操感到十分惊异。

鲍子难客

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礼完毕,应邀参加宴饮的宾客竟有上千人。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 “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仅以智慧大小,力量强弱,相互制约,得以生存,并非谁为谁而生。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

曹绍夔捉怪

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屋里的铜磬,每天自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和尚以声响为妖怪。时间一长,老和尚吓得生病了。找来有法术的人用许多方法禁止它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停止。曹绍夔与和尚是好朋友,来看望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磬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吃饭,我帮你捉妖。”和尚不相信他,仍希望它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光。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 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一再追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和尚非常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杨亿巧对

寇准在中书省。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水底中的太阳是天空中的太阳)”没有谁能对初,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因为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眼睛里面的人是面前的人)”旁边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

解缙敏对

解缙曾跟皇上游御花园。皇上登上桥,问解缙:“这该怎么讲?”解缙答道:“这叫一步高一步。”等到皇上下了桥,皇上又问他同样的问题,解缙答道:“这叫后边总比前边高。”皇上十分高兴。一天,皇上对解缙说:“你知道宫中夜里有喜事吗?(你)能否作一首诗。”解缙就说:“君王昨夜降金龙?”于是皇上说:“是个女儿。”解缙忙说:“化作嫦娥下九重。”皇上说道:“她已经死了。”解缙又说:“料是世间留不住。”皇上说:“已把她投水里了。”解缙又说道:“翻身跳入水晶宫。”皇上本想用假话难住他。解缙已说出了诗,皇上不禁深深感叹解缙的才思敏捷。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是琅邪姑幕人,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经书,给许多学生讲解《春秋》。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于是忘记了他的猪就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众位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几十年里,就精通了这本经书。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之”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介绍

一、“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

间时,“之”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第五篇:初中文言文教法

初中文言文教法、学法研究报告(转摘)

[ 2009-1-18 19:48:00 | By: 杨先红 ]

初中文言文教法、学法研究报告(转摘)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明显的弊端,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用单向的灌输法教学,使学生成为上课记笔记 、下课理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机器”。学生始终处

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语文能力低下,教学质量不高。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考虑到一体化研究,以探索初中文言文教学规律,想方设法,优化指导方法,采用最 恰当的教法,引导学生掌握简便、快捷、有效的学习文言文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习惯,求得文言文教 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的研究内容,就是教师用新的观念,科学的教法,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六

种学习方法:

①预习划注法。根据课后注解,借助工具书,注解文言词的音和义,能划出疑难词句。学生有目的地预习 ,并带着问题进课堂,有利于开启学习思路。②节奏朗读法。结合课文,通过分词、辨义、音节停顿等项的训练,必要时

借助课文录音校正,读通读顺 课文。

③知识分块法。将知识点归成以下几类进行学习:a、 文学常识识记。包括作家作品的介绍,文体“记” “表”“说”“铭”的辨别。 b、词法归类。包括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c、 句法辨析。 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

句等。

④背诵找点法。即从文中找出上下文联系点、结构点、关键词点,理出一条

清晰的思路,加速背诵进程。

例如 “晏子使楚”第二则背诵,指导图示如下:

起因 ┌ 王欲辱晏子 ┐

│ │ │王与左右定计

↓ │ ├

│齐人坐盗 ┘

│ 王与左右施计

经过 │王视晏子

│ ┤

↓ │晏子避席对曰 ┐

│ │晏子破计

│ ├

结果 │王反取病焉 │

(上下文联系点)│ ┘(结构点)

└(关键词点)

⑤文句直译法。强调字词落实,有利于识辨文言课文中的词法、句法现象,

正确理解和掌握句意。

如:《岳阳楼记》“吾谁与归”一句直译为“我谁跟一道”,显然是不当的,学生

一望而知这是宾语前置 句。

又如:《孙膑》“乃钻火烛之”中“烛”直译成“照”,就知道是词性发生了变化,

名词用作动词了。

⑥习题翻新法。利用某一习题变角度翻新,引发一题多作,有利于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达到熟练巩固知 识的目的。

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一题: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赵急,请救于齐

变换角度,可翻出以下多个练习题:a、 这两句分别出自哪篇课文?b、作者

分别是谁?c、“于”还有哪 些解释,找例句解答。

操作程序

(1)宏观程序设计

这是根据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并结合该年级段具体教学要求,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设计 教学总体思路和方法,及时调控“教情”,确定一个最

佳的教学起点。

具体可分以下三步进行操作:

第一步——扶。学生在教师的“扶持”下,领会一些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把“学法”笔录、熟记并运用, 让学生在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从“领会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做 好“过渡”的扶持工作。第二步——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根据不同文体,不同篇目的学习方法,能针对不同课 文选择相应学法,提高学习技巧,学会主动学习。这

一步,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从“主动学习”向“学会学 习”过渡。

第三步——放。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是在教师的启示下,放手让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教师“相机 ”调控,及时设疑、解疑,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

的。

宏观操作技术流程可用图表示:

(附图 {图})

(2)微观程序设计

这是就某篇文言文起始教学而言的。依据该课文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从微

观考虑,将“六种学法”的指 导,有机渗透在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中,

①整体感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预习划注”、“节奏朗读”学法指导任务。方法是:

A、提示:在课前或上课之始, 教师利用投影机或口头提示预习目标,给学

生一个明确的预习思路。

B、参照: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给文句分词、辨义, 有助朗读停准节奏。

C、互查:同学互相查看课本,教师抽查, 促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

的习惯。

②局部剖析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知识分块”、“背诵找点”学法指导任务。方法是:

A、示范:教师将每块知识点各举一例示范, 然后让学生模仿归类。

B、巡查:教师巡查,帮助学有困难学生归类知识。

C、简析:教师设问,引导学生简析课文, 找出快速背诵课文的方法。

D、操练:篇幅较短小的文章,或基础扎实的同学,当堂背诵。 其余可放宽

到课外背诵。

③综合归纳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文句直译”、“习题翻新”学法指导任务。方法是:

A、比较: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意译和直译的异同, 体会直译的好处。

B、讨论:指导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译句与译文的正误, 规定不准看现成的

翻译资料,只允许参考课文注 释。

C、解疑:检查翻译时,学生提疑,师生答题。

D、翻新:教师举一练习题,要求学生改变角度编拟新题, 然后一题多作,

举一反三。

微观操作流程见下图:

(附图 {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操作顺序,不是僵化的固定模式,应讲求一种最佳的选择与结合。一 般情况下,选择使用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①着眼于培养学生整体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②按照文言文体裁特点,每篇知识侧重点。

③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

总之,教师只有遵循《教学论》提出的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选取适当的教

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 ,才可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研究,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

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

1.激发了学习兴趣

表现为学生听课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乐于学习;95%的学生争相制作投影片或争取 发言, 学生学习参与率达到100%,喜欢学习文

言文的人数从研究前的45%,上升到98%。

2.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

笔者在研究前后分别对学生学习方法掌握情况作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

(附图 {图})

从表中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后比研究前,掌握多种学习方法的学生数

明显增加。

3.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请见下表:

(附图 {图})

从表中可以看出,研究后比研究前不良习惯的学生人数大大减少,尤其翻译课文方面,学生已全部改掉了 依附老师、依附资料的不良习惯,自学能力得到

了增强。

4.提高了学习成绩

笔者还对研究前后两次期末考试文言文部分的成绩作了统计,(试卷均由教

研室提供)结果如下表:

项目 平均得分率 及格率 优秀率

百分比 时间 前测(95年第二学期) 78.04 89.28 25.6 后测(96年第一学期)

89.8 98.2 36.7

从表中“三率”可以看出,研究后比研究前,学生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教法、学法一体化研究”的效果之所以比较好,除了学生学习能力自然增长,班主任及其他学科教学等 因素外,一体化研究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理论上

分析道理有三条:

①遵循《教学论》中“师生协同”原则。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调动了学 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全处于师生协作活动,互相促进的状态。学生从中掌握了有效学习 方法,这等于找到了

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②遵循《教学论》中“有序性”原则。无论在宏观操作流程还是微观操作流程中,把握了教学内容的序, 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能够顺利,有效地掌

握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③符合孔子提出的著名教学要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 ,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 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

从上述研究效果检测表明,“教法、学法一体化研究”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创造条件, 多在善导上下功夫,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是完全可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