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

2022-08-06

第一篇: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研论文: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研论文:

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总之,笔者认为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文言基础知识这个根本,只有“咬定‘根本’不放松”,在此基础上活学活用方能学好文言文。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枝奇葩,绽放异彩。

第二篇: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

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观沧海》曹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次北固山下》王湾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山中杂诗》吴均

《竹里馆》王维

《峨眉山月歌》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滁州西涧》韦应物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约客》赵师秀

《论诗》赵翼

《望岳》杜甫

《春望》杜甫

《石壕吏》杜甫

《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游山西村》陆游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苏轼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望江南》温庭筠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武陵春》李清照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关雎》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蒹葭》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论语》

《桃花源记》

《三峡》

《岳阳楼记》

《陋室铭》

《爱莲说》

《记承天寺夜游》

《马说》

《醉翁亭记》

《与朱元思书》

《小石谭记》

古文背诵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

第三篇: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词类)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基本使用方法

初中文言文 词类活用(一)

名词 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口技》

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狼》

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狼》

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

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满井游记》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陈涉世家》

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陈涉世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陈涉世家》

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陈涉世家》

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陈涉世家》

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木兰诗》

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木兰诗》

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29、未果,寻病终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桃花源记》

3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 。《唐雎不辱使命》

3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唐雎不辱使命》

32、恵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恵子相梁》

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幅:名词做动词,赐福,保佑。《曹刿论战》

34、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35、肉食者谋之,又何加间焉间:名词用作动词,参与。《曹刿论战》

36、驴不胜其怒,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踢。《黔之驴》

3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童趣》

38、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39、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观刈麦》

4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1、行舟绿水前行:名词用作动词,前行。 《次北固山下》

4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伤仲永》

4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 《核舟记》

44、造化钟神秀钟:名词用作动词,聚集。《望岳》

45、浑欲不胜簪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春望》

46、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石壕吏》

47、客此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湖心亭看雪》

48、大雪三日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湖心亭看雪》

49、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

《与朱元思书》

50、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5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岳阳楼记》

52、歌以咏志歌:名词用作动词,写诗歌。《观沧海》

(二)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论语〉十则》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内:名词作状语,对内。《隆中对》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小石潭记》

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小石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愚公移山》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名词作状语,用船。《黔之驴》

14、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去。 《夸父逐日》

15、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夸父逐日》

16、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往东方。《两小儿辩日》

17、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狼》

18、复前行前:名词作状语,向前。《桃花源记》

19、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核舟记》

20、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三峡》

21、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名词作状语,像玉城一样。

雪岭:名词作状语,像雪岭一样。《观潮》

22、手自笔录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送东阳马生序》

2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伤仲永》

24、夜篝火,狐鸣呼曰篝:名词作状语,用篝罩。《陈涉世家》

25、四面竹树环合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 《小石潭记》

26、中军置酒饮归客中军:名词作状语,在中军帐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名词作形容词:

1、宜乎众矣众:名词作形容词,很多,多。 《爱莲说》

2、其色墨墨:名词作形容词,黑色。《核舟记》

3、道阻且右右:名词作形容词,弯曲。《蒹葭》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二)

动词活用

(一)动词作名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三峡》

2、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与朱元思书》

3、宜枉驾顾之驾:动词用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动词用作名词,战马。《木兰诗》

5、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论语〉十则》

6、选贤与能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大道之行也》

7、照无眠无眠:动词用作名词,无眠的人。《水调歌头》

8、入则无法家拂土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动词用作名词,国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止增笑耳笑:动词用作名词,笑料。《狼》

(二)动词作副词:

寻病终寻:动词作副词,不久。《桃花源记》

(三)动词作状语:

忽啼求之啼:动词作状语,哭着。《伤仲永》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三)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1、此教我先威众耳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威服。 《陈涉世家》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恼怒。《陈涉世家》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疲劳。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动: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韧。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巩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6、乱花渐欲迷人眼迷:动词使动用法,使……眼花缭乱 《钱塘湖春行》

7、清风半夜鸣蝉鸣:动词使动用法,使……鸣叫。《西江月》

8、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爱莲说》

9、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与朱元思书》

10、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马说》

11、凄神寒骨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寒透。 《小石潭记》

12、请广于君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唐雎不辱使命》

13、因屏人曰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退避。 《隆中对》

(二)意动用法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伤仲永》

2、父利其然也利: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伤仲永》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伤仲永》

4、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亲人。 《大道之行也》

5、不独子其子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孩子。 《大道之行也》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醉翁亭记》

7、先主器之器: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隆中对》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9、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轻视,小看。《唐雎不辱使命》

10、其家甚智其子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智子疑邻》

11、智子疑邻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智子疑邻》

12、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诧异。 《桃花源记》 初中文言文 词类活用

(四)

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陈涉世家》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2、此皆良实良: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的人。

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实的人。 《出师表》

3、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论语>十则》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知识。

4、众妙毕备妙:形容词用作名词,妙处。《口技》

5、二男新战死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近。《石壕吏》

6、亲旧知其如此旧: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五柳先生传》

7、百废俱兴废:形容词用作名词,废弃的事。《岳阳楼记》

8、落红不是无情物红:形容词用作名词,花。《己亥杂诗》

9、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愚公移山》

10、义不杀少而杀众义: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众: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少人。《公输》

(二)形容词作动词

1、贤于材人远矣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超过。《伤仲永》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兴。《五柳先生传》

3、如鸣珏环,心乐之乐: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小石潭记》

4、日光下澈澈:形容词用作动词,透射。《小石潭记》

5、吾义固不杀人义:形容词用作动词,按道义(行事),坚持道义。《公输》

6、公输盘之攻械尽尽: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公输》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大。《出师表》

9、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出师表》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

1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善于。《口技》

12、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离人远。《两小儿辩日》

13、而日中时近也近:形容词用作动词,离人近。《两小儿辩日》

1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热。

凉: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凉。《两小儿辩日》

1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灵。《陋室铭》

16、惟言德馨馨:形容词用作动词,香气远播,美名远扬。《陋室铭》

17、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尽。《桃花源记》

18、明月别枝惊鹊惊:形容词用作动词,惊动。《西江月》

19、香远益清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清: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清香。《爱莲说》

20、既而渐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逼近。《观潮》

21、互相轩邈轩: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伸展。

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远处伸展。《与朱元思书》

22、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与朱元思书》

23、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用作动词,清楚的知道。《五柳先生传》

24、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光,吃尽。《马说》

25、低绮户低:形容词用作动词,低照。《水调歌头》

26、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用作动词,渗湿或沾湿。

《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27、波色乍明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发出亮光。《满井游记》

28、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怪。《陈涉世家》

29、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用作动词,为……所苦。《陈涉世家》

30、此教我先威众耳威:形容词用作动词,树立威信。《陈涉世家》

31、人恒过过:形容词用作动词,犯过失,犯错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形容词作状语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形容词作状语,在空中。《小石潭记》

(四)形容词作副词

1、宾客意少舒少:形容词作副词,稍微。《口技》

2、良多趣味良:形容词作副词,实在,真的。《三峡》

第四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南昌市十二中

张惠涛

教学目的:分类归纳文言文内容,让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更加清晰。

导入:我们学习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文言文共31篇,而我们考试就一到两篇,当我们看到文言文阅读时,很多同学经常会把文言文的内容弄混淆,那么今天,我们将对我们所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做个归纳,按照一定的分类,让同学们对我们学习过的文言文内容更加清楚。

教学内容:

一、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学过的这些文言文按内容分成四类,分别是:

(一)山水篇

(二)人物篇

(三)道理篇

(四)说明篇

(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

(二)人物篇包括:《五柳先生转》、《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公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庄子》故事两则、

(三)道理篇包括:《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马说》、《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

(四)说明篇:《核舟记》

二、我们对以上三类文章再做更详细地分析:

(一)山水类:

1、作者因贬谪而用山水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总结:以上两篇游记因作者被贬而表现内心的凄苦悲凉。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作此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 《醉翁亭记》:作者虽被贬谪,但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总结:以上两篇,作者虽被贬,但却无被贬的悲凉,而是心中想着国家想着天下百姓。

2、通过描写景色来感受自然。

《三峡》:通过对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激发出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通过对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与朱元思书》: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含蓄地传达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总结:以上三篇通过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满井游记》:作者抓住了早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描写,表现出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湖心亭看雪》: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表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潮》: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就写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以上三篇借对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人物类:

1、不结交出仕、淡泊名利、

《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是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率真自然、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 《庄子》故事两则:庄子借“鸱得腐鼠”的来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借“鹓鶵”来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立场。

《隆中对》:“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绝不轻易结交出仕,淡泊名利。

《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显示出诸葛亮的淡泊名利。 总结:以上四篇文章中的三个人物都有着“淡泊名利”的品格。

2、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斗争

《陈涉世家》:陈胜在起义前做好舆论准备,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展现出自己的有勇有谋;在起义前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又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臣。不难看出他在面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时早已胸有成竹;在于秦王正面交锋中,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表现了唐雎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公输》:墨子在对付公输盘和楚王时都是先让他们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中,让他们理屈词穷,显示出墨子的机智;在面对公输盘点杀机时,更显示他的有勇有谋,充分显示出哦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总结:以上三个人物在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时,不仅表现出机智勇猛,而且还显得镇定自若。 《曹刿论战》:围绕着长勺之战,着眼于表现曹刿的“远谋”。他具有卓越的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突显出曹刿的聪明才智。

《隆中对》: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冷静客观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机智、真知灼见、眼光长远。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在和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显示出来明智、细心;在向齐王纳谏时,懂得说话要注意对象,用婉转的话来告诫别人,这也显示出了邹忌的聪明才智。 总结:以上三个人物在军事上、政治上表现出是非凡的才能。

(三)哲理篇:

1、联系学习谈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动性;学习要勤奋刻苦;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险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可以知道要想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我们把学习比作"山""海",就可以看出学习的艰难之处,要想要把学习学好就要不断努力,战胜困难.

《愚公移山》从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学习中,我们也要有愚公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取得学习的进步. 总结:在谈学习启示时,还应该要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来谈。

2、联系人生谈启示:

《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让我们知道只要品德高尚,住在陋室之中又有何妨.这教会了我们应该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爱莲说》:通过学习"莲"的品质,让我们懂得在平时的为人方面要洁身自好,要能做到"清这自清",要象莲花一样保持着君子的风度. 《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教会我们要保持平淡心,看待事物不要太功利性。

《鱼我所欲也》:让我们知道“舍生取义”的光荣,“见利忘义”的可耻。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我们应该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 见义勇为时,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他们都一个共同点:都出身贫寒,经历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这让我们感悟到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了苦难,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准则,但也有一条人生基本准则:做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的人。

3、联系社会谈启示

《马说》: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不幸的处境。在当今社会,人才很重要,各个领域都需要人才,但伯乐更重要,没有伯乐,即使有人才也等于没有,所以,在当今社会千里马和伯乐同样都很重要。

《大道之行也》:本文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正是朝着这个方向 前进的。这也教会了我们作为社会一员应该讲诚信、讲和睦、树公心、去私心,为理想社会而努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是因为他在劝说时能勇婉转的方式,这让我们知道在现代这样一个人与人交往越发频繁的社会戾,学会与人交往是相当重要的,说话要得体,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说话的方式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智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突出地说明了“人和”的重要性,这与我们当今社会谈起的“和谐”是一样的,还可以联系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正面的:比如雪灾、大地震;反面的:比如“三鹿”奶粉事件。

总结:在谈社会启示时,可以联系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事来谈,这样就有理有据。

(四)说明篇

《核舟记》: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总括全文。文章旨在表现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却存在一定的年代感和距离感。本文旨在从提高兴趣入手来引导学生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1-0017-01

文言文是我国深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历史文化流传积累的标志,有必要予以不断的传承。初中教材涉及到文言文的内容非常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言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天生对文字不敏感,对语文课无感,更不用说文言文,古文课上昏昏欲睡;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不少语句晦涩难懂,且同字不同义或一字多义的情况也常有,对各种语境下的“之乎者也”、“呜呼哀哉”理解起来更是如坠云雾;一些文章自学有难度,导致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敬而远之”的态度,部分教师甚至表示自己的班级陷入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恶性循环。

上述现象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够,二是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存在差距。基于此,结合实践经验,我建议针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无论什么时候,兴趣都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不喜欢的事物和内容,应对以“玩”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兴趣,消除学生抵触心理之后才能被学生所接纳,因此文言文更适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这里先介绍两种以供参考:

1.1 使用直观影像教学增强学生代入感。古人距我们年代久远,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距离感,从而产生一定的抵触,而消除距离感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我在教授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一文时,先播放了一段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述《出师表》的视频片段,古风古韵的场景以及饱含情感的诵读一下将学生拉回到了那个年代,学生的表情逐渐随着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慷慨激昂,可以看出非常投入。视频观看完毕,我再用精简的语言进行延伸讲解,用“三顾茅庐”等事例说明了事件的来龙去脉,阐明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出师表》的兴趣。接下来的学习,学生的专注度有了明显的不同。

1.2 运用角色扮演教学增强学生参与感。对于无法使用影像资料的内容,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自己演”。角色扮演的好处在于可以做到寓教于乐,角色扮演也是一种表演形式,是通过学生自己扮演文中角色来演绎课文的一种方式。看似对表演没有要求,但为了不“出丑”,学生都会力求表现完美,对课文的内容反而会更加重视。例如,九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学生们都耳熟能详,非常适合进行角色扮演。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我提前告知学生课上会选择几个学生上台表演,各自扮演文中不同角色。允许带上课本诵读,但要求必须投入感情,将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表现出来。凡参与表演的学生根据表现给予1-5分积分奖励,期末考试的时候可以用来作为加分项。当堂课学生表现十分踊跃,表演共进行了五轮,台上表演者自得其乐,台下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非常欢快。其真正的作用是以游戏的心态,来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使表演者和观众融为一体共同学习。学生的表演如同电影一般生动活泼,在一遍又一遍的台词重复刺激下,很多学生基本就能背过了,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比起教师单纯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一定要设定预习重点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对文章有一个认识,特别是文言文,在遇到障碍时学生可以标注出来,课上学习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但有的学生预习没有侧重,只是泛泛地翻看,这样的预习效果会不太明显,因此,教师应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例如八年级下册《公输》一文,在教授之前,教师可以先告知学生这一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来阅读:第一部分交代墨子出使楚国的缘由;第二部分墨子以激将法说服公输盘;第三部分墨子能言善辩,初步说服楚王;第四部分墨子与公输盘演习攻防对垒,最终迫使楚王暂时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前引导,提前知道了文章的大致结构,阅读起来也更有层次性,理解文章内容也更容易些。

3.鼓励学生提高阅读量和独立思考

语言的能力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和读写才能提升,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阅读带有注释的文言文书籍开始积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尝试提高阅读难度。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是鸿篇巨制,其中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很适合初中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积极阅读。特别是央视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采用文言和白话相结合的方式,很多对话采用原著中的原话,古风浓郁,可以建议学生适度观看。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一定要多读才能参透其意,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多读,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自己领悟的效果要远胜于他人的讲解。作为教师一定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思考和领悟的能力,鼓励学生自行查资料或学会结合上下文进行猜测,最后再向老师求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做学生的“拐杖”,还要让学生学会“独立行走”,才能促进学生文言文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惠琴,江晓峰.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5(18).

[2] 徐红华.?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03).

上一篇:财政所支持扶贫工作下一篇:初中数学作业的评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