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2022-08-05

第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诵读能力训练初探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初级中学

223851 管超 13485095577

诵读,即熟读和背诵。包括朗读、朗诵、背诵等多种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诵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熟读和背诵是前人学习文言文之有效的好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它可以帮助学生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加强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人拟就文言文教学当中课前、课内、课后诵读训练的一些实际做法,做一浅述。

一、课前诵读能力训练。

教学文言文之前,教师结合预习提示,把诵读训练的具体要求明确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就能有的放矢,克服漫无目的的读读而已的不良习惯。严把诵读的预习关,这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起始,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消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然后,由慢到快,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在朗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那些美的语言,能与学生的词汇储备沟通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同时通过朗读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内诵读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课堂内的诵读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把学生诵读能力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对待。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并适时插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还要研究朗读的速度等。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味,便可潜移默化,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法,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显露出来,从而受到艺术力量的教育和感染。

三、课后诵读能力训练。

诵读,并不局限于课前、课内,更要加强课后诵读的训练,强化诵读的效果。这一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即要求学生背诵。背诵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传统方法。背诵是由读得顺口到读得烂熟,由闭目记诵到如流背出的过程。古今学者十分强调背诵,清朝桐城派刘大槐竭力提倡:(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之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可见,背诵是学习文言文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加强背诵的指导,选择文笔优美的文章、段落,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内容、结构形式、语言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同时,结合实际,可开展个人、小组背诵比赛,让学生快学而乐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的课前、课内、课外诵读训练,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要把它们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朗读、朗诵、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灵活交替采用,并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始末。加之教师精心设计教法学法,统筹组织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这不失为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一条可行之路。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课堂自主学习“五步法”初探

段 光 铨

(天全县初级中学, 四川 天全 625500)

摘要: 初中文言文学习相对小学文言文学习内容更多、要求更高,加之文言文历史久远,与现代汉语比较,语法不尽相同、词性有所变化等,导致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为改变文言文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记得少的现状,在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指导实践中,该文提出了“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懂文意,感悟拓展,积累运用”等五环节课堂自主学习指导模式。

关键词:文言文 自主学习 五步法

文言文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体现。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较强的理解、感悟及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学好文言文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文言文学习相对小学文言文学习内容更多、要求更高。初一每个单元有一篇文言文,初二和初三每册教材则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占全册教材的三分之一。然而,由于文言文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这种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给学生的理解与阅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误解。因此,文言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导致效率不高,师生教与学都十分辛苦。通过多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在语文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指引下,笔者进行了尝试,形成了学生文言文课堂自主学习“五步法”。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 由于文言文历史久远,文中往往出现许多生僻的汉字和通假字等。因此,读准字音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布臵预习、课堂检查、分段抽读课文进行订正等方式促进学生尽快掌握课文生字词,读准字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环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查阅工具书,同时让学生明白,通假字读所通汉字的读音,多音字的读音需要根据上下文意义确定读音。

二、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文言文单音节词语占了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则占多数;文言文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及句子的语法与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理解上就会存在困难。表现在朗读中学生不能正确断句读准停顿,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学习和课文理解。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朗读,做到在朗读中能正确停顿。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式方法让学生读准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停顿。

2、听读录音,学生划分停顿。

3、学生抽读,师生订正停顿。

4、比赛朗读,师生订正停顿。另外,教师应该交给学生文言文朗读停顿的方法和规律。一般来说,主语、谓语、宾语、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句首关联词和发语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如: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当然,最关键的是学生需要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读准停顿。单纯的讲授停顿的方法,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

三、细读课文,读懂文意。

读懂文意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与注重细节理解,即学生既要从全文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也要从细节的角度理解句段的具体含义。为让学生读懂文意,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开展教学。

(一)整体感知。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通读全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在整体感知阶段,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同时发现学生存在理解困难之处,为下一步

2 学习做铺垫。

(二)试译课文。试译,就是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逐句逐段翻译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和难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长文可以分段分组合作翻译,短文可以直接按学习小组全文讨论翻译。为提高学生试译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小组合作、分组比赛、找优点、找缺点等。另外,教师应该交给学生试译的方法和要求。如:直译与异译;扩词法、换字法、删补法、调序法等。翻译时,要求学生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保留人名地名等。需要指出,教师应该尽量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提倡学生照看资料的翻译;同时,教师应该在学生翻译课文时注意文言词语理解积累,注意复习和让学生列举以前学过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的翻译等。

(三)归纳段意,理清层次。通过翻译,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此时,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说说每段的段意,并理清作者行文的线索,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课文,读懂文意。

四、品读课文,感悟拓展。

学生在理解全文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内容与主题、情感与写作密切联系,促进学生读写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读写能力和文学素养。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品读课文。

(一)课文探讨。即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采用问题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到所刻画的形象的品性,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等。例如,在教学《狼》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臵一系列问题:狼紧随屠户最终目的是什么?(吃屠户)这种品性可以用那个词形容?(凶残)狼得到骨头依然不想离去,这种情形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贪得无厌)一狼假寐和一狼打洞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这说明了什么?(前后夹击屠户;顷刻两毙;狡诈而愚蠢)你

3 觉得课文中狼是什么形象?(综前分析)屠户遇到狼在思想和态度上有哪些变化?(害怕投以骨—躲避倚薪下—暴起屠两狼)从这些变化和结果来看,你觉得屠户是个怎样的人?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通过课文探讨,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将会更深刻。

(二)佳句品析。即学生以小组和全班两种形式交流自己认为好的句段,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抓住重点段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品析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哪些句段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学生在交流读句段的时候,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让学生评价或评后再读。需要指出,学生对于课文句段的理解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甚至存在学生间看法相反的情况,只要言之有理就行,无需要求统一。一般来说,学生对句段的理解可以从内容上、情感上、结构上、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等多方面进行品析。

(三)质疑问难。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这是阅读认真和积极思考的体现。因此,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相互质疑问难,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也可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学生的提问可以自愿回答,可以由老师或学生请同学回答,不同看法可以讨论。

(四)编写故事。文言文往往因为用语简洁凝练,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为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内容情感,让学生编写课文故事则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学习了《夸父逐日》可以让学生扩写故事,写清逐日的原因和经过。需要指出,当教师设计了学生编写故事时,教师最好在教学中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引导,课堂上以说为主,课外作业以写作为主。

品读课文感悟拓展是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找准课文学习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课文到现实,从阅读到写作,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五、诵读课文,积累运用。

所谓诵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诵读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表达课文情感的过程,是学生形成文言语感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感悟文言的过程。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和感悟难度更大,文言语感的培养更是离不开诵读。因此,学完全文后,教师要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的高声朗诵课文,短文力争当堂成诵,长文可以课后继续朗诵。另外,教师要注重文言的整理和积累,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并归纳整理文中重要的通假字、多音字、多义字及特殊用法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的句子,通过积累逐渐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当然,笔者所言“五步法”仅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它离不开学生课前对课文的预习,特别是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离不开教师的学习引导和学法指导;更离不开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因此,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师生课上平等研讨、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多样等,是“五步法”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总之、鉴于初中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困难,笔者进行了有益的课堂教学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此法,让文言文教与学更轻松、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文言文朗读停顿指导》《洪山教育信息网》发表时间:2009-6-28 网址:http:///bbs/viewthread.php?tid=60350 作者简介:段光铨(1976—),男,四川天全人,天全县初级中学一级教师。 联系电话:13981634220

第三篇: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

陕西省镇巴县仁村镇中心小学—肖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规定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在阅读的评价中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的学习,不但有助于汲取语言文字的精华,还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古文印象,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字魅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第三学段选入了四篇文言文,分别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和六年级上下学期,他们分别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尽管小学阶段编排的文言文篇数极少,可对小学生的学习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我想:编者的目的无非是要做好小学和中学的衔接,让小学生对文言文这种特殊文体有所感知和熟悉,并能感受到学习古文的乐趣,顺利过渡到第四学段的文言文学习。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于文言文比现代文更有韵律,富有明显的声韵美,再加上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特殊的表达方式,这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培养语感,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古文。教师要充分做到以学定教,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文言文的乐趣,轻松突破难点,层层递进,得言得意,得法得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时,教师设计课堂教学一要简洁,二要有明确的导向性,起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又是为课堂学习做好唤醒知识的铺垫,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融为一体。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教学策略不能简单化,既不能逐字逐句地对译讲解,那样会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又不能草草了事,那样学生会显得一头雾水,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该怎样合理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呢?本人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探索:

1、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意思。读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其次是要能正确断句,合理停顿,即注意文言文词句中的停顿。例如:《杨氏之子》中的“孔君平/诣/其父”、“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伯牙绝弦》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等,这些句子是小学生初读文言文很难正确停顿的句子,教师要抓住这些句子组织学生交流,或者通过教师的范读及时纠错,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停顿、节奏,也可在课本上做出停顿标记,以便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音韵、节奏摇头晃脑或在停顿的地方拉一个长音,使其更有古文的味道,让学生都能达到“读正确、读通畅”的要求。

2、再读课文,感悟大意。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运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大胆揣读,并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工具书和课文插图进行想象或者联系上下文,试着用自己话来说出故事的大概意思。教师只须在学生有困难时,适当点拨、讲解,不要过多地把每一个字、词都对译,只要学生的理解不偏离原文的意思,能大致说出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并认识到文言文“能省则省,甚精炼”的特点。

3、精心品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文言文虽然语言简练,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但学生的情感不是一触即发的,需要慢慢发酵、引导、激发,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还原语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朗读,去感悟。如《杨氏之子》简单到只有55个字,五句话就把故事讲完了,真是言简意赅。课文虽是古文,但意思却好懂,可这好懂的故事里却很有“嚼头”。“嚼头”在哪儿呢?经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明白就在杨氏之子的聪明应对上。教师应将课堂交流对话的立足点定位在杨氏之子“听得明”、“答得妙”、“话得体”和“反应快”这四个方面。即杨氏之子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您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说话语气委婉,称谓得体的“应声答曰”。一组简单的对话,体现了孔君平的玩笑开得风趣幽默,杨氏之子接话接得机智巧妙,又不失礼貌,可见杨氏之子年龄虽小却不是一般的“聪惠”。

4、熟读成诵,促进积累。在小学语文课教学文言文,最忌逐词逐句串讲分析,因为枯燥的串讲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因觉得乏味而产生学习疲劳,指导学生熟读成诵至关重要。教师可通过演读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故事情节,如此反复。在反复演读中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体味文言文的乐趣。或者采用配乐背诵、表演背诵、诵读比赛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将好懂的文言文,有趣的故事,在读通、读懂、读出情味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就可达到水道渠成。这对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接受古文化的熏陶将大有作为。

总之,“得言得意,得法得能”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就要围绕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知其意、悟其境、动其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走自己的阅读之路,感受到文言文的学习其实很简单,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第四篇:高中文言文教学思路初探论文

在我国文学宝库中,文言文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很多古文言之中都结晶着前人的思想精华。教好文言文对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前,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实践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自读—讨论—探究”的教学思路,效果尚可。一、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合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高中学生。因为他们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在上文言文时,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读课本,读课文下注释,读课后问题。并且明确要求: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第二,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如果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去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也证明如此,比如在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文中,学生通过自读,大体能熟知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也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读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基本上扫清字词障碍,而且还能提出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他们因此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从怕学文言文到爱学文言文进而会学文言文。

二、 讨论有的放矢,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在自读结合,讨论便能有的放矢,在自读过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班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侍坐》,这是一个介宾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直译就是:用别国的军队来加在这个国家之上(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略着个国家),而“因之以饥饿馑: “因”,课文下注释是“连着”,“饥馑”指荒年,直译就是“用荒年连着”,这句话就翻译不通,这类难题一个人难以解决,但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因之以饥馑”应该和“加之以师旅”是相似的句式。所以“因之以饥馑”应为“因加之以饥馑”。这样翻译过来就是“连着用荒年加在这个大国之上”就通了。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三、 探究注重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侍坐》一文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莫春者,吾服能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手舞雩,咏而归。”“浴”“风”二字,课文下注释是“洗澡”“乘凉”,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太理解,暮春时节,到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似乎有点不合情理。这时,我也觉得“浴”和“风”解释成“洗澡”和“吹风”确有不妥。于是我索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你认为这个“浴”和“风”可以怎样解释?学生联系到现在的“足浴”,是不是可以解释成“洗脚”呢?“风”古汉语字典上即“讽诵文章”,连起来就是:到沂水去洗洗脚,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这样翻译似乎更合情理。课后,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确实找到了我国古代每逢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即暮春时节,有到河边洗脚洗手的风俗。为的是祛除疾病。曰“修禊应劭从风俗通”, 《周礼》曰:“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舆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可见周代已有此项活动,且千百年来流传不衰,诗经中的《溱洧》一诗便描写了上巳节士女聚会的情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可见,这个“浴”却为“洗脚”之意,“风”即“讽诵文章”。王充《论衡·明雩》篇“风手舞雩,风歌也。”《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引仲长统乐志之论曰“风于舞雩之下, 归高堂之上。”很明显王仲把“风”释为“讽”即“讽诵文章”之意。因此,这两句正确翻译确为:“到沂水边修禊洗濯,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在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有根据的以后,学生更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从中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值得强调的是,进行文言文教学要注意:

(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不是教师讲,要指导和引导学生去研究讨论。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没有积极性主动的学习,任何科学的教学也是毫无价值。

(二)教学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启发点拨和方法指导,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自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来教学会更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第五篇: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学好文言文,就掌握了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就能发掘其中的宝藏,就能充分地学习古人的智慧。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讲究方法,教好文言文。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能做得好。”激发兴趣的意义,在于激发出学生自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或在课初,或在课末,或在课中。同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

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这几篇课文时,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提高他们的兴趣。

《勾践灭吴》,可以适当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以及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的美妙传说,引发学生思古的情怀,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介绍相关背景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介绍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要从古人的立场解读文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让学生回归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学生不清楚归有光的遭遇,就不会明白《项脊轩志》中蕴涵在家庭琐事中那份含蓄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刘项之间的矛盾后,就会很容易体会那场宴会不是一场简单的宴会,而是一场杀机四伏的政治斗争。

三、指导学生诵读

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学习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现代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往往忽略这个方法。诵读可以增加记忆力,提高自学能力,增强思考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诵读,让学生体验诵读的乐趣。诵读尽量要出声,通过声音增强记忆。语音不一定要十分准确,但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读出隽永的韵味。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仿佛穿越时光,置身古代,亲临现场,面见古人,与古代圣贤对话,交流思想情感。

四、弘扬传统文化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讲解字、词、句的含义,指导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外,还要注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氛围中学习,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吸取养分,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优秀文言文语言优美,辞藻华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它的艺术特点,鼓励学生从文章结构、语言修辞、风格等方面学习古人,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在思想文化方面,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中感受他不贪富贵,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崇高品质。品《赤壁赋》,感悟苏轼“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乐观旷达。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还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古代政治制度、古代礼仪、地理环境、风俗习惯、饮食服饰等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古代社会。

五、加强课外阅读

只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如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或者故事性很强的古代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不作强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教师要给予解答。

总之,语文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安排,不断创新,激活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学好文言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上一篇:初中生阅读调查报告下一篇: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