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中文言文教学

2022-08-27

第一篇:探索初中文言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研论文: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研论文:

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总之,笔者认为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文言基础知识这个根本,只有“咬定‘根本’不放松”,在此基础上活学活用方能学好文言文。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枝奇葩,绽放异彩。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困境;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尤其是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文言文教学遭遇的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二是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课堂里死气沉沉,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是事倍功半,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得师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又因为市面上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新课标出台后,激进的教师们高举语文改革大旗,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多主张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鼓励学生自学、质疑、同堂讨论,尤喜在教师的主持下,实现师生互动。新理念的实施给往日沉重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就在大家以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时候,另一种弊端又产生了:没完没了地“提问”,没完没了地“谈话”,长串的“提问”和无休止的“谈话”贯穿课堂始终,同样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此时的谈话和提问已经蜕变为另一种刻板的教学程式。在热闹过后,学生仍然没能学到多少实质性的东西。

其三是学生中有厌学情绪。

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利用课堂、早读,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不管什么考,考前逼着学生反复记诵。学生在这样的朗读环境中,读得极为厌烦,有口无心,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学生的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另外,在我们的调查了解中,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困惑:都什么时代了,为什么还要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确,我们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之前,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甚至自始至终从未提及。或许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讲,或许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正是学生心存困惑的原因。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当然就很难提得起学习兴趣,更不必说肯下苦功钻研文言文了。

二、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了解文言常识,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文言就是书面语言,白话就是口语,“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白话文”就是“用日常口语写成的文章”。在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都是典范的书面语言,所以,所谓古文,实际上指的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所使用的书面语言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不像白话口语那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是文言文的特色和优势。从时间上来说,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流行了几千年,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写作的主流,这段时间其实不足一百年,文言文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文与言分离,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变,这是文言文的最大特色和优点。正因为如此,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二)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 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无定法,能活则灵。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能够灵活应用,相互协调,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串讲法,客观地说,教学文言文是离不开串讲法的,但是,串讲法决非自始至终千篇一律的解词译句,而应该根据课文不同而有主次之分,难易之分,轻重之分,详略之分,把力度放在要点、重点和难点上面,力避平均用力。 又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多从这个角度去设计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再如多媒体教学,巧用多媒体,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文言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重实用”而“轻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光靠美妙的音像来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和丰富。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五)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六)注重灵活运用,丰富学生的写作。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并积极地挖掘,它将是一座学生写作的富矿。 总之,我们应理性地正视我们身陷的“困境”,勇于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彻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参考文献:

⑴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⑵于漪:《面面观》

⑶文言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谈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文言诗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古诗文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讲好古诗文,让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学好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而言,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引入新颖,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引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我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

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先范读(或听录音),然后学生再仿读,以及分组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的揣摩,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三.扩展阅读,课外延伸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如学习《石壕吏》一文后,课外拓展读《礼记》选文孔子过泰山侧

四、联系生活,学习运用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文言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句式教学案

教学目标: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等形式。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③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夫战,勇气也:“作战,是(要)勇气的”。

⑥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 “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非此即彼。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⑧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 2.“为”“为„„所”表被动。如: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

②为乡里所患。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子何恃而往?”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宋何罪之有?”“子曰:何陋之有?” “唯利是图”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何以战?” “夜以继日。”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者”使定语后置。“„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人有鬻矛与盾者”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多以“于”为标志。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③战于长勺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美哉,我少年中国。”“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人)无御之者。”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以一战”省了宾语,应为“可以(之)一战”;

4.省略介词宾语。如:“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之)咨之。”

5.省略介词“于”。如:“先(于)天下之忧而忧,后(于)天下之乐而乐。”

五、练习:

(一)、填空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

)分(

)人。”

2.(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二)辨析下列句式,并试着准确翻译。

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3、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邹)忌不自信。

6、能谤讥于市朝

7、臣本布衣。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且焉置土石?

10、一言以蔽之

11、僧之富者不能至

1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3、问女何所思?

14、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5、帝感其诚。

部分答案:1.楚王问:“被捆绑的人是干什么的?”2.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3.我不能让富裕的江南(吴国),十万老百姓,受别人控制。4.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5.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美)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6.蔽:遮,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12.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一道(指有共同的志向)呢?14.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帝感其诚”是被动句,无标志,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六、小结

第五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大全)

文言文教学内容

文言文到底教什么?诵读,是文言文课堂提效的第一要素。(一) 在字词的诵读中激起美感,引发兴趣1.在诵读中感受音韵美。2.在诵读中感受意境美。3.在诵读中感受文势美

(二)在词句的疏通中探究字词,几种探究的方法1.温故知新

2、触类旁通3。知人论字4.反用其意 (三)在人事的体验中活化人物、丰富故事1.情感体验,使人物更丰满

2、情景描述3.情意感悟,使意蕴更深远(四)在德智的延伸中开阔视野,丰润生命1.比较赏析,深化认识2.续写后记,活跃思维。冯军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第一初级中学 311200)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3.刘辉平《守住阅读教学的根——诵读》.《初中语文教与 学》.2010.3. 4.丁丽娟《穿越文言文这块玉米地》.《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5. 5.孙文玲.《古文教学要努力激活思维》.《中学语文教学参 考》.2008.7. 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在教授文言文中,首先解决读懂的问题。 其次,从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来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感知文言词汇的魅力,它的遣词造句,它的言简意赅,它的朗朗上口,对语言美的体会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和词汇积累来完成的。最后,我们在对待不同文体的时候应该采取西方的一句俗语: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当然,注重朗读和词汇的积累也是有方法的,并不是干巴巴告知某个词的意思。让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枯燥的文言词汇有趣起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马说 @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善於相马的伯乐,然後才会有千里马。事实上,千里马是经常存在的,但伯乐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是上等的好马,却因为它委屈地沦落於役马者手中,而跟平常的马一样老死於马厩,这样就没有人称它为千里马了。能日行千里的马,每餐要吃一石的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为了要走千里而需要吃那么多的粮食。这种马,虽然具备走千里的能耐,但因为吃不饱,力气不足,致使才能无法表现出来。它甚至连一匹普通的马都比不上,哪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者赶它奔驰,却不得其法;喂它粮食,却不让它尽量吃饱;呼唤它,却不懂它的脾性。在这种情况下,养马者偏偏手持马鞭走到它的跟前说:「这世界上并无好马存在!」唉!果真世界上没有好马吗?其实,说这种话旳人真地不懂马啊! 作者

韩愈(768一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郡(今辽宁义县)。唐人讲究郡望,韩愈自称“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出身贫寒,自叙“家贫不足以自活”(《上兵部李待郎书》)。三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会死,嫂郑氏抚育。七岁读书,刻苦好学,十三岁能文。二十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二十五岁方中进士,又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赴汴州为董晋宣武节度使推官,三十二岁为徐州张建封武宁节度使推官。後至京师,官四门博士。三十六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三十九岁时,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五十岁从裴度征讨淮西吴无济叛乱,任行军司马,维护中央集权。淮西平定後升任刑部侍郎。後因写《论佛骨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幸裴度等人救援,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官国子祭酒。五十四岁任兵部侍郎。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受命前去宣抚成功,转为吏部侍郎,时年五十五岁。五十六多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五十七岁逝世,赠礼部尚书,谥为文。大半生坎坷,晚年政治上较有作为。

他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都有成就,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从汉魏开始,至六朝而泛滥的骈文,语音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追求华丽词藻。这种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的文体,浮华空疏,成为表达思想和反映现实的桎梏。韩愈反对这种充斥社会的陈腐骈文,提倡质朴自由的秦汉武散体古文。不顾流俗的耻笑侮辱,身体力行,坚决斗争。由於他和柳宗元等的倡导,终於形成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文风,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以载道”,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实际上是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物,文章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他所说的“道”,兼合儒墨名法,而以儒为主。道的具体内容便是仁与义。在道的基础上,他建立了随顺“天道”、合於“人道”,性分三品等理论。他提倡儒家的“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反对压制人才的权门政治。为了维护儒家的道统,他排斥佛教。这些,在当时都有进步意义,尽管存在局限和缺陷。但以韩愈的性三品说而言,便开启了儒家人性论研究的大门,对宋明理学的产生起了催生作用,不能一笔抹煞。

在文体上,他主张在继承先秦古文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做到“师其意不师其辞”、“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唯陈言之务去”。他把古文运动的理论运用於创作实践之中,所作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多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皇甫湜说他的文章“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飙激浪,瀚流不滞。”(《谕业》)。苏洵也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鳖蚊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书》)这些评价,形象而恰当地表达了韩愈散文的风格。由於追求创新,强调“奇”,他的某些文章满纸僻词怪字,佶屈聱牙,自称“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遂穷文》),为人垢病,对後世一些文人也有影响。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 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 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後叙》,融 事、议论、抒情於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於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於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後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後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爲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後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 、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上一篇:图文店考勤管理制度下一篇:团日活动策划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