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趣味学习

2024-05-01

初中文言文趣味学习(共9篇)

篇1:初中文言文趣味学习

初中文言文的趣味教学

语文教学调查中,如果把文言文和现代文作比较,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学习现代文,只有少数学生喜欢文言文,难道是那些传诵千古的文章魅力不及现代作品吗?当然不是。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联系实际,吸取古文中的养料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起来的,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文言文的词汇还有不少出现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之中。学生积累文言文实词,最好联系成语来理解。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有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个“鲜”字,联系成语“屡见不鲜”来解释,就明白是“少”的意思。若能联系通俗易懂的词来理解实词,学生兴趣更浓,如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个“通”字,联系河源的“通心菜”,“通心粉”向学生解释,这个“通” 字就是“空”的意思。言文结合,通俗易懂,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卖油翁》、《黔之驴》、《出师表》、《捕蛇者说》、《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以《黔之驴》一文为例,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

以适应演出的需要。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逼真,使剧本更吸引人,增加故事情节是关键,如在原来的动作“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和原来的心理: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上增加人物(驴和老虎)的对话。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加入现代的东西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样,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四个小组的精心策划,展现了文言文无穷的魅力成果。

三、讲故事,提高学生素养

大多数文言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学生学习的文言文材料是丰富的历史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是绵延的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图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多种故事可讲,如背景故事、演义故事、野史轶闻等。如在教《出师表》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讲刘备托孤的故事;在教《扁鹊见蔡桓公》的时候,我们可以讲扁鹊妙手救人的神奇故事以及桓公与王侯的故事等等,背景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在讲背景故事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朗诵表演,享受古文的韵律

不少文言文虽晦涩难懂,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非凡、感情充沛,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是朗诵的好材料,如《木兰诗》、《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马说》、《水调歌头》、《三峡》等。找一点有趣的文言小段,让学生不觉得枯燥,从易到难,学起来会顺利一些。对于好的朗诵材料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久之容易枯燥,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教师范读,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可以是音像范

读,可以分组朗诵比赛,可以分段分句朗诵。在时间上可以是讲解前、讲解后、单元课文结束后、学期课文结束后这些时间段。语气和表情动作上可以是正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夸张的形式。

五、挖掘文言文宝藏,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这座宝藏,搜集文中的素材为写作时所用,那不仅能让他们在写作时言而有物,而且还增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我们应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去积累文言文中的写作素材呢?第一,上完一篇课文,归类好知识点后,找一两篇运用了此文为材料的优秀作文来让学生欣赏,并分析此作文是如何运用这篇课文入文的。第二,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能从几个角度运用到作文中。例如,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愚公这个人物:一个老头子,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途中遭到智叟的嘲笑,愚公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人把两座大山背走了。愚公移山成功,何故?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必定的信心,没有长远的目光,没有坚强的毅力,试问如何能成功?由此分析出,这个材料可用于“理想”、“信心”、“智与愚”、“毅力”、“发展与静止”、“环境”、“奋斗”等话题。第三,让学生选一个角度来立论,并用此课文为材料写一段文字,学习如何真正运用这个素材。第四,引导学生分类积累文中名句,以便写作时可以引入作文。

总之,文言文教学,教师注重的不应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兴趣的引导,学法的指导,最后达到自学能力的形成。

篇2:初中文言文趣味学习

关键词:

语言学习环境

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

教学实施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变素质教育呼声不断高涨,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时,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高效性两方面必须做出多方面的时效性高应用性强的改革,本文就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高效的学习英语做了分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促进英语教学的会面发展。

正文: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一门语言不是朝夕之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更亦如此。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及自控能力不强,如果我们还是沿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机械地讲解,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填鸭式地灌输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更谈不上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提倡任务型的敌穴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一·创设环绕式地英语语言学习环境,英语作为一门外来的语言学科,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缺少这种外在的语言环境。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没有说英语的需要,说英语的对象,更没有说英语的意识,然而根据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观察他们喜欢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在平日里的谈话中喜欢用写英文单词来表达自己,乔妙地将生活实际与英文表达相结合,创设语言对话情景,既可以让学生置身英语学习的环境之中,又可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1.在学习完表示交通工具的词之后,为了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对话,与自己的组员进行询问对话,围绕着“HOU 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 “I go to school by bible bus/car……”进行多方讯问,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表达自己。通过这样的模式情景,不仅掌握了交通方式的表达,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很好的完成了教学效果。

2.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网络中的媒体信息,从多方面来接触英语,将生活中可能看到的英语信息收集起来,如一些食品,用品上的英文商标,服装上的英语,商店招牌上的英文,都可以作为收录的内容,如一些体育用品上的广告语‘‘keep Moving’’‘‘TO BE NO!’’既可以做为激励语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取得成功。

3.用英语撰鸟心得体会,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开展一些英文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的同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感想和收获用各种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样日积月累的参与和总结使学生的自身不断得到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只有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英语的前提下,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要想方设法使教学过程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被深深地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习变得像游戏一样轻松。

人研究学生心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初一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到了初一学生就缺乏原有的热情,但整体上来看初中学习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下来学习,没有什么轻松愉快可言,因两也就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应根据初中生的这些年龄特点,应及时把握好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理努力创设上英语的氛围,尽量多给学生上英语的机会,使学生在上英语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篇3:初中文言文趣味性教学策略探究

一、文言文教学困境

(一)语言环境差异巨大

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距离我们实在太远,学生除了在课本中接触文言文外,生活中无法接触文言文,更不可能以文言为媒介进行思维和交际,客观上存在着时代隔离感。没有适宜的语言环境的熏染,很难形成有利的语言感悟力,客观上造成了文言文的陌生化和隔阂感。

(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对文章细部的了解,还是总体的把握与感悟,都以识记为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到的大部是教师或课本提供的“结果”,并且缺乏深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在这种单一性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更让学生对文言文慢慢地形成排斥心理,从而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

二、文言文趣味教学的必要性

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成了语文教师的迫切需求。

(一)新课程标准呼唤趣味性教学

新课标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教学现状呼唤趣味性教学

目前文言文课堂教学大量存在着:大部分教师一味地包办讲解和强化落实文言文的词义、句意、句式,过分注重应试训练,课堂教学进行逐字逐句翻译把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枯燥,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又敬又怕;教师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从而使得文言文成为学生学习的压力与负担,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而对于文言文主题的理解、内涵的品析更是无从谈起。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趣味性教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成了当前文言文教学的迫切需求。

(三)语言环境的差异性呼唤趣味性教学

文言文和我们现代汉语相比,不论是字词的意思、修辞的应用,还是语法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初中学生尽管在小学接受了些许简易文言文,但是随着初中文言文篇目的增多以及篇幅的扩大,使得学生非常不适应初中的文言学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越来越小,排斥性也越来越大。又因为语言运用习惯的改变,日常交流不需要运用文言文,造成文言运用的断裂,学生对文言文更加产生了陌生感和距离感。

基于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困境,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觉得,增强文言文趣味性教学意义重大。

三、文言文趣味性教学实施策略

针对初中文言文的教材编排,笔者尝试根据文言文题材、文体的不同,将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进行分类。以期根据分类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趣味教学。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分类

笔者梳理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根据题材、文体大致划分为:

1.人物传记类:《〈世说新语〉两则》《孙权劝学》《口技》《核舟记》《五柳先生传》《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公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隆中对》《出师表》。

2.议论明志类:《论语(十二章)》《陋室铭》《爱莲说》《马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大道之行也》。

3.物理说明类:《虽有佳肴》《河中石兽》。

4.写景抒情类:《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5.寓言故事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狼》《伤仲永》《石壕吏》《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愚公移山》。

(二)趣味性教学分类实施策略

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根据文言文不同的文章体式,笔者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激趣方法:

1.课堂表演激趣法

教学人物传记类、寓言故事类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把文言文的内容编写成白话剧本(课本剧),让学生在理解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前将文言文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自编自导,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表演。该种教学策略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教学《石壕吏》时,让学生课前将该文改编成剧本模式,分组进行角色创作,再由几个学生汇集成一个剧本。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从创作到排练,无一不是积极投入。通过课堂表演,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解读,甚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学生将杜甫暮投石壕村的环境描摹得很凄凉,加上学生们找的背景音乐,很好地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有些学生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一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有些学生还在表演结束时,用老者苍老而又无奈的音调说了句:“这样纷乱的战况,何时才能到头啊?”这些,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所无法诠释的内涵,在学生们的再创造过程中展现得更直观、更细致。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在表演中巩固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使文言文教学展现了语言的无尽魅力。

2.影视作品激趣法

影视作品激趣法是指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将有关的影视素材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些影视素材既可以是影视作品片段,也可以是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曲或是影视作品的介绍。如学习《出师表》《陈涉世家》等历史人物类文言文,就可通过影视作品的导入、穿插等方式,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白帝托孤”片段,影片中刘备在病危之际,气息奄奄,双目含泪,恳切地对诸葛亮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面对刘备此番临终嘱托,诸葛亮大为震撼,诚惶诚恐,恭敬地说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通过这段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深刻感知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君臣之谊,以及诸葛亮临危受命之重任。视频播放后,学生对于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情感有了一个大概的把握,也更体悟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良苦用心。通过播放影视作品片段,不但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通过直观地还原历史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也更好地把握了时代内涵与课文主题。

3.课堂辩论激趣法

教师通过创设课堂辩论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从而激发兴趣。辩论,是一种能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很好提高的活动。初中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为了战胜对手,他们会积极地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比如搜索与文章相关的作品,或者与文章相关的人物事迹等。这种辩论式的激趣法,适用议论明志类文言文的教学。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辩论前,先跟学生明确辩题、双方组员、辩论的有关要求及获胜方的奖励等,用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马说》时,笔者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句,让学生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和“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两个辩题进行激辩。学生兴趣浓厚:正方针对文中人们不识千里马的表现作为论据,旁征博引,将历史中无数被忽视的“千里马”引入课堂,作为观点的佐证,完美地总结了“世上如若没有伯乐,就压根没有千里马”一说,赢得了阵阵掌声;反方的学生同样不甘示弱,针对正方所提出的历史中被忽视埋没的千里马的事例进行辩驳,认为既然已经被称为千里马了,那又如何“先有伯乐”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扩大学生的思维容量,激发学生的智慧并学会去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辩”激趣,以“辩”促学,让学生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不断促使他们对文本的思索。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各自寻找立场,并搜集相关材料。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吃透文本,亦能让学生在辩论中体会古人的智慧,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

4.合作竞争激趣法

该法充分利用班级的互助合作小组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六人一组,充分利用组员间的合作、组间的竞争关系,最终给优胜组以奖励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的一种竞争模式,对于稍显枯燥乏味的事理说明类文言文,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如在教学《虽有佳肴》时,我利用小组合作竞争的关系,将字词、翻译及文章内容的理解指派给班里的六个小组,充分发挥组内互相答疑、组间互相质疑竞争的特点,将文言文的各相关知识点落实下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乐于享受这样的一种竞争状态,课堂中,一改学习此类文言文的烦闷的气氛。

5.绘画涂鸦激趣法

所谓的绘画涂鸦,是指不要求学生能画出具有很高艺术性、写实性的景物画,而是取其形,绘其形,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绘出文章所描述的景物,将作品展现给全班同学,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评出奖次,加以鼓励。这种课堂激趣法,适用于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的教学。例如在执教《与朱元思书》时,我就尝试让学生就文中的山、水进行涂鸦式的创作。学生因为读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子,感受到了水的流速之快。而为了表现出水势的湍急,有学生甚至用了动画制作原理进行展现:他们绘出了几幅画,并将几幅画快速地翻动制造出动态效果来展示水流湍急的特点。在学生涂鸦过程中,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们自然而然对于文中山水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能形象地感受到吴均笔下山水之美,无怪乎使他产生了“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之心。我想,绘画涂鸦式的激趣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更能使学生体会文中展示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6.故事再创激趣法

寓言故事,以其简洁的语言、无尽的故事韵味取胜,这些文言文,是学生们喜爱读和学的,但是,寓言故事类的文言文,我想不仅是掌握了字词、疏通了文意,也不仅仅是读懂了道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为此,笔者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或续写故事,或故事改编,进行文学再创造。如在执教《伤仲永》时,我布置了一个故事创作任务——《仲永之来生》。同学们在文学再创作中,很有掌控他人命运的自豪感,于是,在他们笔下的仲永,或者重蹈覆辙,或者吸取前世的教训,或者先是自得之后的奋进,无不展现出了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及对人生的思考。我想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未尝不是一次人生观的塑造过程。这种故事再创激趣法,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又促成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

总之,文言文的丰富内涵,让其充满这让人既爱又恨的神秘魅力。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寻找构建出更多的有趣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多途径、多方式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悟古人的智慧,挖掘文言文的潜在的丰厚意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中愉悦,达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秋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方法[J].教师博览,2015(3).

篇4:如何让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充满趣味

一、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有些学生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呢?这些话反映了学生并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要学好文言文,只有从心底喜欢上了它才行。而要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揭示了兴趣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文言文有没有兴趣,就决定了他们是否真正愿意参与对文言文的学习与探究。

二、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副行长林毅夫说过,“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讲究方法,有方法事半功倍,没有方法事倍功半。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人学习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有了兴趣还必须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测试证明:智力绝不是成绩的决定因素,关键还是在于学习方法,“差生”差就差在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只要方法好,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简单,主要有以下两个:1.诵读。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2.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是积累。要想文言文好,就必须积累好文言知识,尤其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并且重视预习,解决一些重点实虚词,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去揣摩语意。积累的文言知识多了,即使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再多,学生也不会晕头转向,做题目也自然容易多了。

三、培养预习文言文的习惯

文言文这种文体的使用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而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积淀却又那么博大精深,再加之行文时有许多的特殊句式(如:使动句式、被动句式、意动句式、省略句式、倒装句式),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如果不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只是读这一关就很难过。尤其像初中课本里现在收录的长篇文章《陈涉世家》《出师表》等,就更难让我们教得得心应手。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预习文言文的习惯呢?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文言文的任务: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课文和疏通文意。前两项只要求了解,后两项必须让学生落到实处。其次,老师要在上新课之前,抽出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先要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正确断句。如《鱼我所欲也》一课“是亦不可以已乎”一句,如果不教给学生将“是”与后边断开,那么这个句子就无法读懂。最后,在上第一课时时,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检查,使预习的习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四、明确教学文言文的重难点

文言文教学内容广博:语言形式上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等;思想内容上有文章的思想感情、作品主旨和文化意味等等;写作技巧上有修辞、句式及布局谋篇等等。因此,明确重难点尤为重要。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一个“伐”字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伐,从人从戈,义为征伐,然而征伐有别:“征”是褒义词,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后文中有“公将鼓之”“一鼓作气”“齐人三鼓”就是明证。

五、落实文言文中的汉字特点

汉字由形、音、义三者构成,从文字体系看,属于表义文字,即字形同其意义直接关联。所以,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词义就要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体,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从根本上解决汉字古义问题。同时,由于是从理据上明了汉字意义的来源,所以掌握得更为牢固持久。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利用字形,理解本义。文献越是久远,其文字的本义使用就越频繁,而本义常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利用字形进行意义分析,往往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如《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得兼”,学生很容易记成“兼得”。究其原因,一是断句不当,二是不理解“兼”的含义。第二,比较部首,明辨词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句中,“洌”容易被学生写作“冽”,课堂上,教师可进行比较,明确:三点水,是属水字部,意思与水相关,洌,《说文》“水清也。从水,列声。”这里形容美酒如水之清澈。第三,比较字形,辨别近义词。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视与望,近观为视,远眺为望。视,从见示声;望,繁体作望,上面是“臣”是眼睛,下面是“壬”,像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到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是远望。

六、巩固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篇5: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美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美读是使学生感受文旨文情,进入角色内心,激起情感流动的重要鉴赏手段。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美读,并且认真咀嚼,品出文章的“真味”,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这时的美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如在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学生再次进行美读,驱遣想象,去描绘,去描绘,去补充作品的生活画像,头脑中就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它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呢!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二)含英咀华,体会文意文境。要求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习一些重点段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品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教师应及时指导、点拔和总结。如在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有的学生读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写出了以下体会:“庭院中,月光静静映照,宛如一泓秋水那样清澈而明净。在水中仿佛有绿藻如丝,悠然漂浮,荇菜纵横,碧波轻漾。环顾四周原来是亭亭修竹和苍翠古柏在月光下的影子。那竹柏相互交错迎着微风轻轻摇晃,在宁静的月光下更有一种说不出的雅韵。”

篇6:初中文言文的正确学习方法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篇7: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首先要读通读懂,然后再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文言文只有多读,读到熟能成诵的地步,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拿到一篇新的文言文,读通是关键。开始的时候要扫清字词障碍,利用工具书,对不认识的生字,要弄清楚它的读音,只有读得很顺畅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二、要学好文言文,就要注意平时多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一些基本的词汇和古汉语语法,要熟练掌握。要弄清楚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分类,并且对常用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要了如指掌。因为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要比虚词多得多,在实词的掌握上要下一番功夫。当然,一下子都记住都掌握确定有困难,这要在于平时的不断积累。对于文言文中实词的一些特殊的用法,平时要注意多比较多积累。

三、注意学习和掌握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一词多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褒贬色彩,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的句子用法等,都要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学会利用工具书,不懂不会的要多查一查,很多时候我们学习文言文要查阅古汉语词典,它是一部帮助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比较权威的书,初学者特别是初中学生要好好利用。

篇8:趣味学习与初中历史教学

一、利用情感, 激发兴趣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5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 他们最愿意听、最乐于记的是形象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 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 要讲得有声有色, 力求渲染气氛, 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 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 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在讲《火烧圆明园》一节, 我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 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 ……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 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 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 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 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 学生为之动容,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产生的强烈的内心体验, 激发了他们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决心。

二、巧设情境, 导引参与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因此, 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 并抓住关键点,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 发挥自主性, 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 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 我虚拟情境, 设置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 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学生纷纷举手发表看法, 之后引导学生进入当堂课程的学习。由于虚拟了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思维活跃,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妙设疑, 引爆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探索未知领域, 寻找客观真理, 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 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在讲授《明朝君权的强化》一课时, 我首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洪武年间, 有一天, 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 明太祖问宋濂, 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 没有欺骗我。”说完, 拿出一张地图。宋濂一看, 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 不禁吓出一身冷汗。故事接近尾声时, 我适时设问: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听谁的指挥呢?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材料的运用和问题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将学生引入课题,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善用工具, 轻松学习

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 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更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 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 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 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我在讲“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 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萧条时代的照片资料, 并在大屏幕上放映了一幕关于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场景, 清晰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当我看到学生指出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势、穿着打扮、街道店铺的标牌、建筑物等等时, 借机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 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2) 人们在干什么?3) 他们为什么这样?4) 你认为这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5) 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倒闭可能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然后再让学生讨论, 最后讲述。这样学生毫不费力地理解了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破产的灾难性后果。试想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 我们用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再现经济危机时大萧条的场景, 难与学生达成共识, 更别提激发学生的兴趣了。

五、联系实际, 古为今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 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 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例如, 在教《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 我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系起来, 拉近距离, 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1) 假如你是魏晋南北朝的北方人, 你会不会南迁?2) 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 学了本课, 你对当今的开发活动有什么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 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 关注身边的历史, 使他们懂得学史可以明智, 古为今用的道理, 进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实, 趣味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实现趣味教学:如采用对联或者民谣, 讲到四大家族对人民的掠夺时, 可用“民国万岁 (税) , 天下大平 (贫) ”来形容;再如采用诗词、活用历史小说和电影, 讲慈禧时可用《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今日幸颐和, 明日幸北海, 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 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 六十割台湾, 七十更割辽东地, 廿余省版图渐蹙, 预期万寿祝疆无”, 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 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即可有效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又可减轻学生负担, 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篇9:初中文言文趣味学习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趣味教学;课堂灵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65

在应试性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兴趣不大、被动接受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在日常教学中,学生记下文言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翻译,并将死记硬背成为一种常态的学习模式。于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常陷于一片沉寂。文言词句的积累确实是文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但一味“死记硬背”容易导致初中生对文言学习望而止步。文言文教学需要教者用智慧和耐心去设计,让学生活动起来,让课堂灵动起来。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字形绘画让文言词语苏醒过来

汉字是象形文字,如果将其甲骨文、金文等字形画出来,学生就能轻松地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比如,《核舟记》中的“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中的“比”,其义为“靠近”。甲骨文中的“比”像二人比肩而行,步调一致。教师带着学生画一遍,意思立即清楚了。又如,《塞翁失马》中的“人皆吊之”的“吊”意为“对其不幸表示安慰”,学生不太明白。其实,吊即弔,甲骨文字形像人持弋射 ( zēng)缴之形。古人死而不葬,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怕禽兽来吃,于是送丧者持弓箭前来帮助驱除。因此,其本义是“悼念死者”,后来引申为“对其不幸表示安慰”。再如“伐”,《曹刿论战》中有“十年春,齐师伐我”,在《小石潭记》中有“伐竹取道”,“伐”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是砍杀,在“伐竹”中取引申义为砍伐,而在“齐师伐我”中则取“讨伐”这个意思了。

绘画的实词还有不少,比如“三男邺城戍”的“戍”(人持戈,意为防守),“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的“去”(上面是人,下面是口,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坎穴而去,所以“离开”是本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集”(上面是鸟,下面是木,指群鸟栖于树上)。总之,教师在上课前认真钻研文言字词的字源字形,在上课时便能深入浅出地教学,课堂气氛也就自然活跃了。

二、情境表演让文言课文鲜活起来

课本剧创作和表演也应是初中文言文趣味教学的重要形式。如《〈世说新语〉两则》《伤仲永》《狼》《桃花源记》《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等有的故事性较强,有的人物个性鲜明。教学这些文言文时,按照“译—编—演”的步骤进行,趣味无穷。

文言文课本剧的创作、表演需要教师的示范引导,也需要适当简化。比如教学《公输》一文,在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情节来创作三幕话剧:第一幕“墨子说服公输盘”,第二幕“墨子初步说服楚王”,第三幕“墨子楚王演习攻防对垒,迫使楚王息兵”。然后,教师出示自己创作的第一幕话剧,并将第二幕、第三幕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完成,在下节课上点评,时间充裕的话选择表演能力好的学生当堂表演。又如教学《核舟记》一文,在当堂教学时,我点了三名学生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佛印。表演者一边做动作,一边吟诵相关语句。这样,表演者和观众对苏氏三人泛舟赤壁情景的印象更深了,于是到背诵环节仅花了几分钟就完成了任务。

当然,想要在课堂上将这么多课文都编剧、表演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利用学校的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开展课本剧创作、竞赛、选拔,确实能激励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课堂上乐学、好学。

三、诗文对举让文言主旨明朗起来

在预备教学一篇古文时,查找该作者表达类似情感的一两首古诗,并在课堂中诗文对举,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主旨。如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我带着学生一起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三)》,感受陶氏虽身在尘世,而心远离世俗的超然脱俗的真趣。如在教学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的课堂上,我则将其与《山中杂诗》进行对举,感受作者爱慕山水、避世退隐的情怀。如在教学韩愈的《马说》的课堂上,我则以《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之相对举,感受作者怀才不遇、忠而被贬的愤激之情。又如,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的课堂上,我则以其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之相对举,感受作者襟怀坦荡、旷达乐观的精神。再如,在教学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上,我则以其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之相对举,充分感受作者的淡看挫折、乐观开怀。这样,在课堂上读文吟诗的气氛中,文言文的主旨便更加明朗起来。

总之,由于诗歌的言简意丰,易于记诵的特点,在课堂上将它与古文对比,更便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样的课堂也更加容量丰富,并发散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四、“达人”评选让古文作者亲切起来

到了八年级、九年级,我会带着学生搞“评选我心中之最的古人”活动。评选活动有评选词写作、小报制作、当堂演讲等。学生的作品有“我心中最正直的古人”“我心中最勇敢的古人”“我心中最富智慧的古人”“我心中最悲情的古人”“我心中最坚强的古人”“我心中最勤奋的古人”等等。比如,不少学生评选《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明朝大儒宋濂为最勤奋的人,《五柳先生传》的作者陶渊明为最洒脱的人,《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为最爱民的人,《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为最心忧天下的人。学生为此书写的评选词也多言简意赅、妙笔横生,点到了古文作者的真正品质。甚至有学生用古文来表达对古圣先贤的仰慕之情。小报制作则更增添了一份艺术的味道,各个板块或是列举了古文作者的个人简介,或是列举了主要作品,或是列举了奇闻轶事,还加上了漂亮的美工设计。在课堂上展示这些作品,能明显看到学生兴趣高涨,充满收获的乐趣。至于演讲,则放到活动课上或是课前五分钟。演讲时,我要求学生脱稿,字正腔圆地表达,这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相关的古文作者,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除了以上四种文言文趣味教学方法,我还常使用以下方法。一是情境设计,如《核舟记》中的实物图片展示,《与朱元思书》中的节奏舒缓的音乐播放,《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清朗淡雅的月夜视频播放。二是扩写、续写或缩写,像教学《唐雎不辱使命》《公输》《陈涉世家》等课文时,要求学生在查找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续写课文。三是背诵比赛,胜者以小奖激励,败者则当堂背一首课本外的古诗。

上一篇:晚思,晚思高蟾,晚思的意思,晚思赏析下一篇:除夕夜八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