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文言文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初中中文言文范文

从《童趣》中管窥初中文言文教学

2010-11-22 12:50:51|分类: 科组成果|字号 订阅

摘要:《童趣》这篇文章是初中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兴趣昂然。在教学中没有必要过深过多地讲授文言文知识,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感知语文材料,更细地品味原汁原味的“童趣”,突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语文之趣。我们的教学越来越轻松,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和谐,我们的文言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兴趣、朗读、重点、生活

学习了三年多的《语文的新课程标准》,我在初步完成初一语文第一单元的备课任务时,我细细阅读与感悟了第一单元里的五篇文章,梳理了这五篇文章里需要落实的教学点。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第五课《童趣》,我有几点思考,想写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明确地位,让学生了解文言文

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阅读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入七年级,文言文阅读教学更是一个既新颖又重要的领域。文言文学习对于初中尤其是处于转折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能让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并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就“海阔天空”,否则就如“牛听弹琴”,甚至“穷途末路”了。

二、消除畏惧感,让学生走进文言文

文言文和我们的时代隔了太久,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太大,不经必要的语言训练,已经很难读懂、看懂和理解,更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的作用被广大中学生漠视。再加上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千篇一律是教师串讲译文,学生埋头快速记录,直至搞懂每个字词句之意,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搞到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

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富于情感性。无论是现代文教学还是文言文教学,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培养兴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

有些学生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

《童趣》这篇文章是初中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有必让我们去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童趣图。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还是以丛草、虫蚁、土砾的“小天地”为“大世界”、观虫斗、鞭虾蟆,无一不是以一颗天真浪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充满盎然童趣,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语言浅淡,比较易懂。基于此,我抓住文眼“趣”让课堂也不自觉“童趣盎然”。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导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欢“出风头”来调动其学习味口,提供成功机会,促进学习兴趣。

如果在教学本文过程中,能让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让已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麻木了的心灵得到激活,积极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教学将产生它的最大价值: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与升华。

《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昂然,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畏惧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语文之趣。

四、加强朗读教学,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得多了,背得多了,文章的意思自然也就理解了。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朗读,多美读。大声的,动情的,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路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彻底破除了“知识排点”“训练布线”的编排方式,减化了头绪,强化了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才能翱翔于语文世界之中。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静读,再让他们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静读,沉入文本,除去浮躁,直接进入真实的原生态阅读,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朗读是一个体味的过程,用充裕的时间或范读、或齐读、或自由读、或分小组读、或比赛读等等。同时,我在情感、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适当点拨,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通过静读和反复朗读,学生本能把握语音语调和节奏,能感知本文的故事内容,体味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突出重点,把握文言文的精髓

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源源本本一大套,这是初中第一篇文言文教学一大忌,因为老师讲得太多使学生产生文言文难的恐惧心理。实践告诉我们:根据教学目

的,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就能收到纲举目张之效。也就是说,凡是教材关键处,学生困惑处,就要大胆讲,要言而不繁,讲深讲透,使学生一课有一得,课课有所得,得得相关联;同时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把课上得集中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童趣》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将影响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宜在字词句上过分苛求标准答案。

在教学中,我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课堂生动活泼。

总之,在《童趣》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文本的魅力,让学生着迷,努力搭建“学生主动喜欢学习”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趣味盎然,信心十足。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学习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我们的教学将会越来越轻松,我们的课堂将会越来越和谐,我们的文言教学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口东街道黑狼中学

孙艳萍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文言文都是语言课本中常出现的课程。文言文是了解古代文化遗产的桥梁,它的价值不言而喻。但是,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说,都存在“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学生

1、学生怕读文言文。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一些词语用法的不同,古汉语常识等,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

2、迁移能力差。有些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解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可以做课内文言知识题,但如果一旦拿到课外文章便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迁移能力差。

3、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常常忽视诵读、积累等的训练,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当面对新的文章时,往往不能主动寻求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对于教师

1、教学观念陈旧。很多教师认为,对于学生来讲,文言文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毫无基础可言,因此,多数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唯恐学生学习知识时有遗漏或抓不住重点,干脆把文言文教学变成纯粹的知识传授课,一上来就把所有的知识点大到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小到实词的词义虚词的用法等,一一嚼碎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把学生当成知识接受的容器,根本就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没有自己的知识建构过程。短时间来看,也许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会好一些,但是,从长期来看,危害甚大。因为它严重削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不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误区。 2 、教学方法落后。

文言文课堂一般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整节课就只听见教师辛苦讲解的声音,而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与记,很少看到学生全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文言文一般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串讲式”,串讲的好处是能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而弊端则是整堂课死气沉沉,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给讲解得支离破碎,根本体会不到文章内蕴的那种人文性和艺术性。这也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感,如此乏味,又如此艰深的文章,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难的解决办法

大部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全靠教师的讲授,然而大部分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后,仍不能理解、领会。针对上述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激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1、注重课堂的精心导入,进行富有趣味的情境创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进行长篇大论的介绍,达到对文本整体感知的目标,我采用有趣的情境教学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比如讲到《伤仲永》一文,我将课文的大致内容改编成一则小故事,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学生听了之后,感觉特别有意思,然后才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学习课文内容,再结合我改编的小故事,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便容易多了,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情境创设这种做法改变了文言文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师讲生记”的沉闷气氛,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也比较有趣,这样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才会有持久的活力,才能吸引学生。

2、注重诵读以培养语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语感,是比较快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良好的诵读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背古诗文十分钟,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增强语感,这既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知识面,还可以在读背过程中逐步体会古诗文的朗读节奏、语调、情感等,又提高了学生相应的古诗文领悟、阅读和理解能力。

为了激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如了解“亦”是“也”的含义后,随即让学生理解词语“亦复如是”的意义;学习了“焉”是兼词,理解词语“心不在焉”;学习“缘”是“沿着、顺着”的意思,理解词语“缘木求鱼”,让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既可积累词语又有助于理解词义。另外,鼓励学生多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这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针对学生工具书使用率不高的现象,我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每人必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并强调学生做好文言文阅读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课下的注释,遇到难解的字词自主查阅工具书,再结合具体语境对词义的义项进行推断、取舍。

3、注重方法指导,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渗透学法运用。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规律性的知识。面对如今普遍存在的文言底蕴尚浅的学生,最持久有效的做法便是“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便会对学习充满自信心从而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进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学习,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文言文翻译方面,我会在适当的时候适量给学生补充“直译”和“意译”的文言文翻译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自学或预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练习、运用,学习效果总体上比较明显。另外,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新知和旧知进行有目的的归纳、整合,也是很好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如《孙权劝学》中有“初,权谓吕蒙曰„„”中的“谓”和《大道之行也》中“是谓大同”的“谓”,我让学生将不同语境中的“谓”进行对比,加深他们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类似的做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及固定搭配词组的用法,如“之”、“而”、“也”、“者”、“为”、“然则”、“若夫” 等的用法。

总之,文言文阅读教学只有“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能力。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微课应用

【摘要】如何以翻转教学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微课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的探究实践,从而建立适应本地区特色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微课视频学习资源库,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成绩,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致力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微课在文言文教学中所具有的优势,总结了文言文教学微课制作的原则与内容、文言文微课的教学应用与成效。

翻转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个热点话题,而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切变得可行和现。在翻转课堂中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堂内同学协助与老师引导而完成的。微课视频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媒介,它以其教学时间短、主题单一明确、内容典型具体、制作简便实用、知识碎片化等优势,备受师生青睐。如何以翻转教学研究为契机,进行微课在文言文教学的应用探究实践,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成绩,是初中语文教师应致力研究的课题。

一、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中,语文老师虽然绞尽脑汁尝试各种方式和方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以达成优良的教学效果,但结果却总是难如人意。一接触到文言文,师生都如孙悟空遇到了唐僧的紧箍咒一一头痛!

老师抱怨一个知识点往往反复讲了多遍,很多学生还是茫然不解,或当时说明白了但在实际应用中又混乱了。学生也有抱怨。理解程度好的学生觉得老师太哕嗦而失了学习的兴致;普通的学生则说老师讲得太快来不及理解消化和做笔记就己到下一个知识点了,结果越不懂越不想学,越不想学越不懂,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是因为传统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老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缺乏新意与活力,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老师设定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都是以高考为目标,专注于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理解一下文章的意思和写法,并让学生把文章读熟背好。而在课堂上,翻译法、

串讲法、讲解法是最常见的三种教学方法,也都是紧紧围绕着高考的考点来转。老师以讲代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也就听得昏昏欲睡。

2.教师追求课堂结构的完美和教学进度,造成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一些老师讲授文言文知识或课文时,过于强调课堂结构的完美、气氛的热烈,上课时不管学生对知识点是否已经理解透彻了,也不管学生是否还有问题没有解决,设定的时间一到就匆匆转入下一个内容,就算有分组讨论、提问的环节,也多是走走形式,热闹一下就过去了,看似内容丰富,也注意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却华而不实,往往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一知半解。基础知识不扎实甚至断层,不懂的多了,自然也就更没兴趣去学好文言文了。

3.学生学习以应试为主,只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文言文基本上都只是重视高考基本篇目的学习,高考不考的篇目就不重视甚至不学,更不用提课外去阅读文言文书籍了,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本来就不高,多是被动的接受,而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是缺乏时代感的,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再加上文字晦涩难懂,学生阅读吃力,更难有主动学习的热情。也因此,学不好文言文也是常理之中的事了。

三、微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优势 微课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解决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对于传统课堂具有明显的优势。

1.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看不懂的可以反复看,并且可以随时暂停做笔记和思考理解,减少了教师课堂上的重复讲解和停顿。学生如因事请假缺课,也不必担心落下课业。期中、期末复习时,学生如要查漏补缺,只需点击微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即可重现。

2.教师在课堂上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对相关知识进行吸收内化。教师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提点,从而也构建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3.学生更容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更能合理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网络和信息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学习技能,更好地与现代社会接轨。

四、文言文微课制作的内容 1.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制作文言文知识点和课文学习的系列微课。微课的制作原则是要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的目的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注意突出重难点它数字化,数字化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替代老师上课,同学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微课程应该记录什么呢?第一点,是记录教师他个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二点微课程记录的是教师帮助学生认知的教育策略,教学方法和他与学生的情感活动。”因此,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是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将知识“碎片化”,一个微课只讲授一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相关联的知识点可以制作成一组系列微课,所传达的知识仍然可以是全面性的,只是更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

五、文言文微课的教学应用

1.课前,教给学生通过网络使用微课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建立班级Q群,将微课上传到群视频中供学生下载或在线观看。

2.课堂上,学生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观看教学微课,接着由微课所提示的知识点展开自学,标注自己在微课中一时吸收不了的知识或不懂的问题,然后以4—5人为小组展开合作探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后再对照课文系列微课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学习理解,同时

完成系列微课中的专项练习进行自我检测。实在还解决不了的问题,统一在下节课中请教老师。老师集中问题点拨分析后,随即进行随堂检测,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

3.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检测的情况,针对突出的问题制作相应的评析微课或学习指导的微课上传到群视频,供学生自行巩固学习。学生则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决定微课学习的内容和次数。

六、成效 1.建立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微课视频学习资源库,指导学生学会了利用微课视频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并进行巩固练习,促使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高中文言文的知识点。微课视频学习资源库主要有文言文词类活用、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文断句等文言文知识的系列微课,尽可能地兼顾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需求,兼顾了知识讲解与练习巩固。学生普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资源库的微课进行文言文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查漏补缺,文言文学习不再是让人头痛的难题。

2.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学生能合理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通过课堂点拨、讨论和训练来获得学习过程的最大效益。在老师的指导和微课的帮助下,学生避免了死记硬背式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变得有趣而让人期待

3.帮助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形成了“微课自学一一提出问题一一合作探究一一自我检测一一集中解难一一复习巩固”的学习模式,并灵活运用到其它的语文内容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学习效果良好。

4.学生能独立获取知识、系统整理知识、科学运用知识,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网络和信息媒体技术。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捕蛇者说》的时候,学生通过微课掌握了重点词、句的翻译,梳理了文意。有学生提出,文中有较多的 “其”、“之”、 “而“、“乎”,有些比较难理解。教师于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中这些字所在的句子结合句意和上下文意思逐一理解,不理解的再提出讨论解决。学生兴致很高,很快就把所有的相关句子找出并热烈地讨论起来。有些有争议的,学生也通过网络去查证答案,找出了最切合文意的意思。然后,有学生提议把整个单元的“其”、“之”整理出来,教师顺势提出课后可以一起整理整个单元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之类的知识点,可以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内容,整理好了再上传Q群空间中进行资源共享。学生都很积极地响应,成效也是让人喜悦的。一个周末过去,学生已通过文档、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将自己小组的成果上传到了Q群空间中。其中,负责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的小组还制作了微课,不但对本单元的宾语前置句作了归纳,还回顾了以前所学过的宾语前置句,配上了个人的规律总结和解说,虽然略显稚嫩,但其认真探究与敢于尝试的精神却让人赞赏。 微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学生可以按自身的学习程度和节奏学习课程内容,并能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微客学习的过程,颠覆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第四篇: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如: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

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

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

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

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食齐宣王朝见秦 楚之君,相反的,是齐宣王是秦楚之君朝见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

《左传·宣公二年》 .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

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 这些动词由于后代把他们读成另一个音,与纯粹的及物动词区别开来,就变成了另一个词了。

但是后代并没有改变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而且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与使动用法的动词,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根据古书注解里的读音来判断一个及物动词在具体的句子里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或是使动用法。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或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我们以“朝”字为例:《孟子·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和《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结构相同,前一个“朝”是使动用法,后一个“朝”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又如《汉书·李广苏建传》“欲因此时降武”,《史记·项羽本纪》“涉间不降楚”,前一个“降”字是使动用法,后一个“降”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我们在这些地方一定要辨认清楚,以免发生误解。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我们试把兼语前面的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去掉,并把兼语后面的动词一道兼语前面去,这样就成了使动。试比较——

使姜氏惊。

惊姜氏。 ...晋侯使赵盾饮酒。

晋侯饮赵盾酒。 ...显而易见,使动用法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我们这样分析,只是为了便于了解使动用法,不是说使动用法就是由兼语式改造而来的,相反地,在上古汉语里,这种兼语式反而是罕见的。这一点应该注意。

使动用法这种语法造成一种特殊现象。举例说,“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被用为一般的及物动词,而“败”字是使动用法,“战胜了他”和“打败了他”(使他打了败仗),意义就是一样了。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被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正”字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其衣冠正。下面各句中的形容词是使动用法: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赵策四》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论语·子路》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礼记·礼运》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抑王与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快於心与?

《孟子·梁惠王上》 .什一,去闹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

《孟子·滕文公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公孙丑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 .....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前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也偶然用如使动。例如: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 .第一例“生死”与“骨肉”为对。“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肉骨”也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肉”字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正因为“生死”“肉骨”是两个动宾结构,所以中间能用“而”连接。第二例“国”字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异姓立国。

古代汉语里名词用如用如动词的情况非常罕见,这里也就不赘叙了。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定义: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不是说孔子使鲁国和天下变小了,而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小了(以鲁为小),天下小了(以天下为小)。又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以贤知勇。

《礼记·礼运》

甘其食,每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十八章》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书》

形容词用如意动,他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从意思上看,“甘其食”就是以其食为甘,“美其服”就是以其服为美。这也是非常精炼的句法。 形容詞的使動和意動有兩件事情應該注意:

第一、我們衡量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意動)和衡量名詞用如動詞,其標準大致相似。就一般情況說,代詞前面的形容詞一定用如使動或意動(“富之”“輕之”“苦其心志”是使動,“賤之”“甘其食”是意動),因為代詞照例是不被形容詞所修飾的,代詞前面的形容詞只能用如動詞。此外,肯定了賓語之後,就會知道賓語前面的形容詞用如動詞(“危士臣”是使動,“賢勇知”是意動),等等。

第二、同一個形容詞在句中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常常是靠上下文來分辨。例如“左右以君賤之也”,“賤”字用如意動,因為他不是使之賤的意思;但是《孟子·告子上》“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賤”子則用如使動,因為他是是之賤的意思。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定义: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谷梁·传僖公八年》 .... 不如无闻而药之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 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 ..

(四)名词作状语。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a、有的表示比喻;b、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c、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第一,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拿个名次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汉书·李广苏建传)

“人立而啼”,意思是说像人似的站着苦。其余由此类推。这种用法,修辞的一位非常浓厚。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如: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君,鲁缪公;伋,孔伋) ..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虏使其民”,意思是把秦国的人民当做俘虏(奴隶)来使用。其余由此类推。 第三,表示出所或工具。例如: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上)

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上)

夫以亲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徇,示众)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上面所举的五个例子,前三个是表示处所的,后两个时表示工具的。这类用作状语的名词,有的虽然前面可以加上适当的介词去理解,但是不宜认为是省略了介词。试以“童子隅坐而执烛”为例,如果说成“童子于隅坐而执烛”,倒反不大合乎古代的语言习惯了。同样的,“车裂商君”也不宜认为是“以车裂商君”的省略。

以上我们讨论了普通名词作状语。我们怎能知道某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呢?用作状语的名词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其位置都在动词(谓语动词)的前面,因此,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使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根据同样的道理,有些名词性词组,他们在句中的作用,实际上和用作状语的单个名词大略相同。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左传·隐公元年) ..

乐岁终身饱。

(左传·僖公三十年) ..

纵江东父兄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在讨论古代汉语名词用作状语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时间名词的用法。古代汉语的时间名词,和现代汉语的时间名词一样,它们在句中作为状语以表示时间修饰,可以说是这一类词的经常性的职务之一。例如: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 ....

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

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四) .这一点,无需多家讨论。需要讨论的是古代汉语中“岁”“月”“日”等字的用法。这些字,按照古代的语言习惯常常被用作状语,但是,它们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他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第一、“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日)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率或经常。例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 .第

二、“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例如: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 ..

事日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古诗《孔雀东南飞》) .第

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例如:

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周田。(左传·昭公七年) .

(“君”,指晋平公。“州”,地名。)

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左转·昭公十六年) .

(“起”,韩起自称。“弗敢复”,不敢复求环。)

这些用法都不是现代汉语单个时间名词“年”“月”“日”所能有的。

(五)动词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的情况颇为罕见。用作状语的动词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

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

争割地而贿秦。(贾谊《过秦论》)

但是动词用作状语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动词谓语连接,这种情况就比较多了。例如:

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

咏而归。(论语·先进)

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仰而视之。(庄子·秋水)

箕踞以骂。(战国策·燕策三)

(“箕踞”,像簸箕似地蹲坐在地上,这是一种傲慢的姿态。)

至于用动宾词组作状语,那就更多了。它们多数是表示行为的方式的,有一些是表示时间的。有时加“而”字(或“以”字),有时不加。例如:

触槐而死。(左传·宣公二年)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战国策·赵策四)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

挟太山以超北海。(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表示方式)

故先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十而既。(杨恽:报孙会宗书)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

动词(活动宾词组)用作状语,在词序上和连动式一样,在意思上和连动式不同。连动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后的行为,不分主次,例如“公入而腻”(左传隐公元年),“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四),“右援枹而鼓”(左传成公二年)。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有主有次,我们必须细玩文意,加以区别。

第五篇: 语文教学论文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

美教育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鲜活的感觉、情感、经验和认识等,进入语言所创造的美的世界,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能力、审美情感体验能力、审美想像能力和审美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审美教育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文言文是一朵魅力四射、历久弥香的奇葩。它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魂。这些文言文无论在文化传承还是审美熏陶,无论是在语言习得还是道德塑养上,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有着无法估量的教学潜能。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方面的引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感觉到美,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内容中去。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

发学生的审美欲望。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为纽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这条纽带抛向学生,把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本人课前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三峡景观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根据景象的变换,配上了不同的背景音乐。上课伊始我便播放了这一多媒体课件,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学生很快就陶醉其中,学习兴趣盎然。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片、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还可以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情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2、赏析精彩语段,品味语言之美

古朴典雅的古诗文体现着汉语言最深邃的魅力,简练、精准、形象的语言极具表现的张力,意境开阔深广,韵味无穷无尽,往往几字便将偌大情境展现无余,让人在头脑中生发出无垠的境象,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如《滕王

阁序》,它可谓古文中的千古绝唱,文中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文情并茂的佳句比比皆是。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作者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写尽了山容水态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像这样的名句仅靠翻译是无法让学生品味到语言之美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体特点,挖掘课文语言特色,带领学生吟咏诵读,品味揣摩,让学生陶醉于古诗文的文辞之美、音韵之美、节奏之美,达到陶冶情操、提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3、探讨人物形象,感受人格之美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何以渐成?笔者认为,这主要依靠身边榜样的激励、圣贤先哲的人格感召和文学作品的熏陶。如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刘禹锡被贬官后,身居陋室而安贫乐道;周敦颐身居官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视死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荡气回肠,成为中华民族的正气歌!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知恩图报、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他们的人格之美借助文言文载体延续千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今天依然让人感动震撼。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与古人“对话“, 深入挖掘文言教材中蕴含的人格之美,让他们领略圣贤先哲高洁的精神、傲岸的风骨,感受其人格魅力的滋养。让这些作品中无穷的精神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地完善着学生的人格。

4、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情感之美

上一篇:财政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答案令人深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