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警察文化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一点认识

2024-04-12

对警察文化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一点认识(共8篇)

篇1:对警察文化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一点认识

对警察文化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一点认识

从近年来的工作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有效的警察公共关系工作,可以为我们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并赢得人民群众的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而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根基是警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基本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理解的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安机关以现代信息传播为手段,以建立互利合作的人民群众关系为重点,以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为目标的管理科学和行为艺术,是以队伍建设与文化建设为依托的形象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建设不仅是活跃队伍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群众路线新警察公众行为与警察文化的方针与实践。

一、塑造警察形象是警察公共关系运作的起点和前提,而警察文化对于塑造警察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警察文化决定着警察形象

警察代表国家履行对社会管理的职能,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和群体的特定性,必然会产生出警察的职业文化现象。警察文化有着自身强烈的职业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是警察特有的思想、道德、精神、作风、意志、品质、气质、风格、仪表等方面的总和。我们的警察文化产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是随着警察队伍的建立、成长、壮大和公安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警察文化深受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文化传统可以代代承传、发扬光大。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那些固有的文化糟粕也会随波沉浮、绵延不绝。像对群众“冷、硬、横、推、拖”、徇私枉法、徇情枉法等衙门作风,就是一种封建主义糟粕文化的残余。少数民警举止不雅、满嘴脏话、动手动脚、赌博酗酒、不讲社会公德,等等,更是一种粗俗市井文化的表现。当前还有一种现象,在队伍中、工作中称兄道弟,热衷于庸俗化。糟粕文化具有很强的消极影响,只要它存在,就要释放出能量。在现实中存在着带有职业特点的、迎合糟粕文化的顽固陋习,虽经反复教育整顿也难以根绝。有人说“警察可爱可敬又可恨”,在关键时刻,紧要关头,警察真是可敬可爱,几天几夜连续奋战,这种奉献精神值得赞扬和尊敬;但在执行职务时往往又有可恨的那一点,冷、硬、横、推、拖,举止不端。这说明警察的整体形象还不适应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我们在文化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

富有时代精神的警察形象应该是:面对种种邪恶,就必须具有刚毅果敢、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精神;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就必须具有刚正不阿、廉洁奉公、执法如山的品德;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就必须具有爱民如父母、甘于奉献、无怨无悔的热忱,等等。因此,我局在筹备北京警察博物馆时,专门铸造了一尊“警魂柱”,就是要把警察这些崇高的品质,形象直观地塑造出来:魂似利箭,刺穿邪恶;魂似盾牌,保护人民;魂似獬豸,公正不阿;魂似凤凰涅槃,勇于献身。

(二)警察文化在塑造警察形象中的作用

第一,警察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公安机关树立良好形象要通过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和严整的警容风纪体现出来,其内在动力就是我们提倡的警察文化,它可以对民警队伍树立良好形象给予明确的导向。这种导向还能拉近民警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进而推动警察公共关系。公安机关是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在打击犯罪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行政管理,在管理中限制和约束是必然存在的,甚至会产生矛盾和对抗的情况。一方面我们要把服务寓于管理之中,把管理当作服务去运作;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警察公共关系,增强与人民群众的亲和力,把社会舆论向有利于管理和服务的方向引导,真正使我们的队伍在社会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例如,首都警官合唱团坚持走进校园、走入社区、走出国门,这个影响力不可低估。合唱团到德国去演出,德国人羡慕不已,说想不到中国的警察有这样的文化修养,有这样漂亮的警姿,这种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警察职业本身的范围。我们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密切和群众的关系,改善在社会上的形象,使全社会更加理解、关心、支持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

第二,警察文化具有教育作用。思想是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是外在形式的内部本质。警察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载体之一,或者说思想政治工作要借助警察文化的形式深入下去,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在实践中,大家都能体会到,如果思想教育只是一成不变、照本宣科地讲空洞的大道理,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会使民警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是永恒的,这一点不能动摇。关键是要通过什么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实实在在,易于为广大民警所接受。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警察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深刻和丰富,更易为广大民警所接受,也就能有效地占领民警的思想阵地,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教育广大民警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第三,警察文化具有凝聚作用。警察文化具有的同化作用和融合作用,能够有效地沟通民警的思想和感情,使他们对警察的价值取向等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例如,在公务员体系中,在政府的各部门中,能够做到24小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而且信息高速传递和反馈的,要首推警察部门。我们有一套从上到下以一贯之的运转体系和全天候的工作秩序、工作规律,这既是我们特有的职业特点,也是我们特有的文化特点,是一种职业养成。凡是警察文化开展得好的单位,广大民警更具有“团队精神”,缓解因紧张、繁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疲劳,队伍中也会培养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正气。这样就有利于民警产生对警察职业的自豪感和对警察集体的归属感,激发献身公安事业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事业心,使公安队伍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四,警察文化具有约束作用。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说到底,体现在每个民警身上。警察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它以一种间接影响的方式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广大民警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与警察文化的要求趋向一致,有效地提高民警的精神境界,把接受组织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约束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由于这种浓厚的警察文化氛围逐步渗透并植根于民警的思想深处,因此会产生无形的强制作用和规范作用,而且更加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从某种角度和意义上讲,文化的约束作用、习惯养成的作用要强于行政命令的方式,或者说行政命令的方式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首都警察的人文素质、整体形象不仅要与世界接轨,而且要争创一流,这就更需要加强警察文化建设。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我们继承首都公安优秀文化遗产,还要求我们要大胆进行文化创新。要努力纠正对警察文化片面性和表面化的理解,把警察文化从“吹拉弹唱”的浅层次提升到塑造警察形象、推进警察公共关系的深层次上来。

二、警察公共关系的运作过程就是把警察形象警察文化信息科学地、系统地和艺术地传播给人民群众的过程,其本身也是一个文化运作过程

要塑造警察形象,更要将良好的警察形象传播给人民群众。警察公共关系要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就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传播方式,开展不同层次的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我们认为,按照信息传播的功能,一般有三个层次:

(一)传递信息,知晓层次的传播知晓权的满足是人民群众产生信任的前提。

公安机关要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信任,进而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合作,首先就要让人民群众了解警察,了解公安机关。因此,知晓层次的信息传播主要是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把公安机关自身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目标和成就等信息传递给人民群众。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稿件,经常有计划地、及时地向人民群众传递有关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最新消息,或拍摄有关公安工作的影视专题片。

2002年的“警察开放日”是一个了解日,是一个咨询日,我们的基本目的是让各界群众深入警营、了解公安机关。很多单位用展板、实物等形式向群众全面介绍队伍建设、严打整治和科技强警所取得的成果,现场教授使用安全防范技术,演示警务装备和警务技能,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提供咨询服务。我局展示的各种警用枪支、特警的特殊装备、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心理测试仪等现代化警用车辆和装备,让到场的群众大感“新奇”,大呼“过瘾”。刑侦总队的特警展示和警犬表演成为公园内的一个热点,为便于群众了解,他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许多群众对特警“一招制敌”的擒拿功夫拍手称好。他们表示:以前对警察确实有误解,觉得警察都是高嗓门、冷面孔,今天大开眼界,感觉与警察距离更近了,警察也变得更亲切了。

(二)影响和改变态度层次的传播

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比较持久的主观意向。基于对公安机关的了解和感知,人们会对警察持有某种态度,这种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是否与公安机关进行合作。所以,影响和改变人民群众的态度就成了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共关系的传播作用,公安机关可以不断对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传递,用来自警方的各种有利信息去覆盖人民群众已有的不利信息,对警察产生新的印象,并产生兴趣和好感,改变以前可能对警察持有的冷漠或消极态度,使社会各界都对公安机关抱有积极认同的态度。可以说,转变态度的信息传播是公共关系工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部分。在2002年3月8日北京警察文化节开幕式上,我局向社会推出了精心设计的“北京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卡通化,就是一个新的有利的形象信息。以往,人民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大都威严、严肃,缺乏亲和力。新卡通形象既体现首都警察的时代精神和工作特征,又具亲和力,在略带夸张的形式下体现警察性格:刚毅、敏捷、热情。

卡通形象的推出得到社会认可后,我们及时用卡通形象规范民警提示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新民警提示牌共13种,由卡通警察形象的图案和一句通俗亲切、朗朗上口的中英文提示语组成,上面明显地写有报警电话。小小一张纸,图案轻松活泼,警示功能、报警功能一应俱全。亲切的提示语就像有一位和左右邻居、大妈大爷非常熟悉的社区民警,站在旁边和您拉家常,好像一下子拉近了警察和百姓的距离。实际上,这种感受上的变化,正是推出卡通警察形象的初衷。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出现在警民关系发生的本质变化,那就是从过去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转变到现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三)引导人民群众行为层次的传播

改变态度是为了影响行为。我们之所以要通过公共关系影响和改变人民群众的态度,目的还在于促使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公安工作,进而付诸我们所期望的行动。然而,在态度和行为之间还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如需要、动机、外部环境的压力等,都将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行为最终实施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警察公共关系来予以启发和引导。

以“警民携手,确保十六大绝对安全”,“共建安全稳定之都”为主题的“警察开放日”不仅是了解日,咨询日,更是一个体验日、一个理解日、一个发动日。在开幕式上,北京市公安局授予长期支持公安工作并因此获得中国范长江新闻奖的北京电视台记者徐韬同志“北京市公安局荣誉人民警察”称号,这也是我局的一个首创,之后将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凡对我局公安工作、队伍建设有重大贡献,并获得国家级奖项或相关国际奖项的,都可以得到这一荣誉。当天,刑侦、治安、交通、消防等主要警种和市局各职能部门,在公园内分30个区域,开展了包括展板展示、咨询服务、警民互动等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防爆安检处让群众试穿重达35公斤的排爆服,让群众亲身体验防爆安检工作的危险和艰苦,以及作为一名处臵涉爆现场的防爆安检民警所应具备的体能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脱下排爆服后,很多群众都满头大汗,他们非常感慨地说:“警察太辛苦了!刚穿一会儿,就热得受不了,不仅热,而且危险,我们以后要更好地支持他们的工作。”在装备展区,穿着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警服的民警们大受欢迎,要求和他们合影的群众排起了长队。公交分局将两辆公交车开进活动现场,由反扒侦查员现身说法介绍反扒绝招,边演示、边讲解在公交车上如何防盗,还现场发还了40多位市民近期被盗的4万余元。

开放日下午的活动以警察礼仪大赛决赛为重点。警察礼仪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是塑造警察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获得理解和支持的基本条件。2002年以来,北京市局以《北京市公安局公安民警礼仪规范》指导民警在各种场合下的警容仪表、言谈举止。礼仪大赛决赛中,来自各单位的15名民警通过小品、相声、时装表演等形式,结合现场演示、情景模拟,展示了人民警察在日常执法、窗口服务等警务工作中应有的职业礼仪风范。现场的外国朋友、居委会干部、礼仪专家都认为,大赛组织得有品位、有内容、有分量,对提升良好的警察形象,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人民群众既是公安机关的服务对象,更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关于这一点,我们的体会很深。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警察文化,塑造警察形象,推进警察公共关系方面收获不小,“警察开放日”活动更为我们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式。但是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如何维持这种热情,避免轰动一时,热闹一阵,类似需要继续98探讨的问题还很多。今后,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把“警察开放日”活动带给我们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并形成制度,形成警察公共关系体系,推进警察文化建设,真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篇2:对警察文化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一点认识

宁夏司法行政网 发布时间:2010年7月12日作者: 边东

点击数:[6627]

构建和培育新时期监狱警察核心价值观,对于永葆监狱警察政治本色,忠诚履行职责使命,提高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监狱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是监狱警察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各种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基本态度和准则。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团队,共同的价值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坚定的价值信念,就没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有了坚定的价值信念,就有了成就伟业的动力。监狱事业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同样需要坚定的价值信念的引领和支撑。

树立共同价值信念的实践过程,是监狱管理者通过科学有效的富有人情味的教育和管理,在警察队伍中形成对监狱的正确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营造人和氛围,树立团队精神,鼓起群体士气,增强向心力量,促使每个人自觉作出最佳表现,有了共同的价值信念,就能目标一致、步调整齐、精神振奋、克服困难,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也不轻易放弃内心信念。从而实现监狱宗旨目标及个人价值。培育共同价值信念是实践提出的课题,是监狱事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捍卫法律尊严的需要,从有监狱开始到现在的各个发展阶段都表明,只要有共同的价值信念,监狱事业就能得到巩固、发展和进步。

篇3:走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误区

误区之一:将警察公共关系简单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队伍内部思想政治工作。这种观点认为,公安机关内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讲公共关系就是指队伍管理,管好队伍便是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其片面性在于完全忽略了警察公共关系的对外功能,忽视了传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如重灌输轻疏导、重集中轻民主等急需革除的弊端,使人有新瓶旧药之感。

误区之二:将警察公共关系简单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外宣传工作。这种观念认为警方长期以来十分注重公安宣传工作,除了大众传媒上有大量的警方新闻外,我们还搞了许多诸如“爱民月”等活动,这便是公共关系了。殊不知传统意义上的对外宣传主要是警务信息的单向发布,而真正公共关系要做的正是将单向发布信息转变为双向交流与互动沟通。

误区之三:将警察公共关系简单等同于某种特定的单一的形式。一提到警察公共关系,则言必称“警营一日”、“警营开放日”等等,似乎不时组织一些这种活动,让市民群众参观一下平日里相对较为神秘的警营,观摩一些警用装备,便是做好公共关系了。其实,开放次数多了,观摩频繁了,若缺乏新的创意,也便失去新鲜感。很显然这是犯了简单化和以偏概全的错误。

那么,如何充分运用公共关系理论,广泛借鉴政府公共关系、企业公共关系以及西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经验和成果,推动中国特色警察公共关系健康发展,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一个全新的警察公共关系理念。

无论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还是具有强烈个性色彩和职业特点的警察公共关系,都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伴生物。从所谓的公共关系三要素(组织、信息传播、公众)到公共关系讲究的诚信原则,都包含了民主政治、人本主义的实质和内涵。中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建设警察公共关系的初衷和最终目的,也是我们必须首先树立的一个重要理念。

二、整合运用两种警察公共关系资源。

一是警方品牌资源。公安机关在长期的打击犯罪、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历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许多优良传统,造就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品牌资源。在建设警察公共关系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这些精神财富,为中国警察公共关系注入生机和活力。历史积淀下来的警方品牌资源(如“漳州110”、济南交警等)中包含了大量公共关系的元素。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正符合公共关系基本原则。二是公众活动载体资源。与警方宝贵的品牌资源一样,公安机关在长期执法和服务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面向公众的活动载体资源,如“爱民月”、“双争”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载体在历史上乃至今天都为增进警民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建设新型警察公共关系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原有的特别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将其由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沟通与交流,赋予其新的公共关系内涵,使之更加有效地为警方公共关系服务。

三、建立三个警察公共关系运作机制。

一是形象危机预警处置机制。目前,中国警察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一方面警察权益维护没有提到应有位置,另一方面经费保障的严重不足影响对公众权益的维护,再加上社会转型期许多社会矛盾焦点集中到警察面前,警察既无法独立承担又不得不去面对,矛盾冲突必然会带来危机的爆发。而公共关系的作用在于使矛盾双方尽量达到某种平衡点,从而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警方公共关系形象危机预警处置机制有两个重点:一是预警,即防患于未然;二是有效处置,消除影响。同时又应分内、外两个方面。对外危机处理主要是应对新闻媒体。在危机爆发时,面对传媒的关注甚至诘难,应该本着诚恳、公开、透明的原则,尽量取得传媒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及时控制、消除影响,将危机的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所谓内部危机预警处置,主要是指当警队执行高危险任务或警队由于某种原因出现较大面积违法违纪现象时的危机心理疏导。做好这项工作对于维护警察心理健康,保持警队群体积极昂扬的斗志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公众互动机制。所谓公众互动机制,就其外在一面来说,便是积极沟通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有计划地发布新闻,策划运作公关事件,在与新闻界建立一个正面而有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公安机关正面形象带至社会各阶层。公安宣传工作具有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在传统的宣传工作基础上加入警民平等互动沟通的因素,将更加有效地增进广大群众对警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改变以往某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固有心理态势,使公众更易接受。内部公众良性互动主要依赖营造浓厚民主氛围和建设优秀警察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民警创造力,提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篇4:对警察文化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一点认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运作有序良性互动的社会,是社会稳定百姓安宁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平等友爱法制健全的社会。警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专门力量,应该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适应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加深刻的再认识警察公共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社会建设上提出了三个“最大限度”的新要求,即要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警察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又是和谐社会的保障者,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大精神,建设和谐公共关系应当成为公安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和谐社会公安机关以及警察个人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公安机关要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上发挥作用,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公安机关必须始终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整合工作力量,务实工作基础,牢牢把握对敌斗争主动权,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原则。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先要完善公安机关的内部机制,提高犯罪治理以及整体公安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公安治理的有效性,对人民的生活提供基础的保障。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发展,在公安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社会形势进行,结合现阶段社会形势可能存在的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对这些可能存在的威胁社会安定的因素进行控制,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犯罪行为进行预防,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效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重点对可能存在的威胁进行预防,同时一旦发生犯罪行为应该及时进行管制,进而在多个方面提高社会的和谐性,为人们的生活和安全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在化解矛盾、处置突发事件上体现意义。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起应急机制,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预防,同时也可以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进行有效合理的处理,从而在多个方面完善公安管理的内部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发挥公安机关的作用,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矛盾进行控制,有效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缓解矛盾、化解矛盾,减少社会对抗。

从警民关系认识警察公共关系

建立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警察公共关系,就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更多更好的服务中赢得群众的信赖。警察为社会和公众所需求,这是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警察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最佳服务,这是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的关键。作为担负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崇高历史使命公安机关,只有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更多更好的服务,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

建立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警察公共关系,就要加强和改进公安机关作风建设,深入群众中密切警民关系。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有的民警群众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这实质上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建立警察公共关系,就要着力转变公安机关作风。一要大力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建立新型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二要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坚持群众路线,把密切警民关系落实到实处。三要建立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制度。

建立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警察公共关系,就要以实行警务公开为主渠道,在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了解中取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公共关系活动十分重要,由于大众传播的直观性和快速性,在警察公关宣传中,大众传播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公安机关自办的报刊杂志、电视栏目以及网络,加大宣传力度,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增进对民警理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公众心理偏见的要因与警察公共关系建立的新理念

警察角色的“冲突”形成了实际与公众期待角色的差异。实质上,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对警察准确定位的问题。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人民警察很容易与“英雄”联系在一起。但是,在现实工作中,人民警察所从事的大多是一些平凡的事物性和服务性的工作。就社会治安而言,决定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是由社会矛盾即社会中的不平等、失业、贫富分化、腐败、黑恶势力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只能起到一定的控制和缓解作用,然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看,公安机关对于犯罪增长和社会治安不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片面地把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治安的恶化归结为警察工作的低效能,并由此产生警察的抱怨和指责。

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使社会公众无公安机关之间处于各种利益和矛盾的焦点中。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公安机关在服务社会公众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會站在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立场上,而少数没有得到保护尤其受到公安机关打击和处理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作为社会公众的一员,对待公安机关的态度和认识,自然有所不同。特别是当前社会矛盾相对集中,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不断增多,公安机关维护稳定的任务日趋加重,在维护社会的秩序平稳和保障宪法赋予公民合法利益之间往往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篇5:警察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警察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警察文化是渗透体现于警察群体中的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当前,公安机关要推行正规化建设和人性化执法,就必须克服过去队伍建设中的种种弊端,如重用兵、轻养兵,重整顿、轻养

成,重治标、轻治本,重片面、轻系统等问题。一阵风式的教育整顿,难以走出整顿——好转——反弹——再整顿的怪圈。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着重从“根上”和“本上”下功夫,没有着重解决好民警的观念、理念问题,没有真正建立起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警察作为不同于一般公务员的执法队伍,警察文化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应时之举,而且是治本之策。用先进的警察文化武装警察、塑造警察,是时代的呼唤和警察自身的需要。

一、警察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警察文化是科学的警察认识观念和系统化的工作方式方法,必须把它作为全局性的战略来对待。在推动警察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警察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具体地讲,就是物质文化要先进,行为文化要文明,制度文化要规范,精神文化要高尚,要着眼于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但是,我们还必须明确警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为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的管理转变。倡导“以民为本”的理念,也可以说以维护人民的安全为本。在警察内部,树立“以警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了解警、关心警、尊重警、培养警、规范警、激励警、服务警和凝聚警。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警察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

警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搞单打一和一蹴而就,要因警施策、多策并举,在建立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当前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大力加强教育培训,促进观念正确定位。没有一个新的观念、新的理念做先导,就不可能与时俱进地搞好新时期公安工作。首先,要解决观念和理念问题,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警察价值观念。警察的最高职业标准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要解决好为什么当警察,为谁当警察,怎么当好警察3个问题,最起码也要按警察最基本标准要求警察个体,做到把自己的事做好,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做警先做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家庭观念和公共道德,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分辨善恶的水平。其次,要倡导警察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公安机关,提倡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和处处学习。要工作学习化,把工作作为学习的对象,对工作过程和结果经常总结,认真总结,不断提高办案水平。要工作学习化,组织和个人都要把学习像工作一样安排、一样检查、一样考核。

(二)大力规范警察行为方式,塑造文明公正形象。已经习惯成自然的行为方式改起来不可能说改就改,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地改,一点一滴地变。要按照正规化的要求,制定标准化的行为准则,强制警察去照办,使一些文明的、先进的、规范的言行举止成为警察自觉的行为习惯。要进一步规范办事标准和程序,以公开、合法、简明、便民为原则,做到组织行为协调化、决策行为民主科学化、领导行为艺术化、言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要进一步规范和使用警察标志,设计警旗和雕塑形象,充分体现作为打击犯罪的利剑和服务人民的公仆为象征的警察精神。进一步改进警政、警民关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丰富警察文化艺术,弘扬人民警察主旋律,积极构筑新型的警察公共关系。

篇6:对警察文化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一点认识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塑造新时期警察良好形象,是“二十公”会议确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为改善警察公共关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于推进公安民警与群众的交流,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公众对警察形象的整体评价并没有明显改善,相反对警察工作的不理解和不支持,甚至产生误解的情况却有越来越多之势。

今年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之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残奥会也在北京召开,然而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伟大斗争胜利之际,在办大事、长国威之时,在六、七月间,全国范围内却连续发生了多起群众暴力袭警和冲击公安机关严重事件。贵州瓮安“6.28”事件,当地公安机关遭到近七个小时的打砸烧,上海闸北“7.01”杨佳案,6名公安民警上班时间被袭身亡。湖北阳新“7.02”事件,十余名暴徒公然驾车冲进派出所打人、抢人;陕西府谷“7.03”事件,当地交通几乎瘫痪,再联想到之前不久发生的江苏杨州民警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打昏倒在居民小区门口等等事件,可以说在有形无形中给公安工作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社会负面影响。

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触目惊心,在广大民警和大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也激烈冲撞了长期以来对警察作为国家强力执法机关在人们心中的传统形象,引发了人们对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对警察执法的公平与正义,对警察形象如何树立、警民关系如何加强的深层次思考。这些恶性事件的相继发生,同样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他说明了长期以来,在公安工作中形成的传统做法和经验,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说明了公安工作与社会公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越来越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说明目前警察公共关系远远滞后于公安工作的需要。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如何实现警民关系的良性互动,从而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笔者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概念

1978年8月,世界公共关系协会在墨西哥城召开大会,会议认为:公共关系的实施是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机构领导人提供意见、履行一连串有计划行动以服务本机构和公众利益的艺术和社会科学。笔者认为:通俗地说,公共关系就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管理艺术。相对于警察的职业范围来说,警察公共关系就是指公安机关通过各种手段,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理解、支持和合作,最大限度获得公安事业成功的一种管理功能和工作艺术。他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运用恰当、有效的办法,协调和改善对内、对外关系,更大限度地谋求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配合,以求得公安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的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与一些法治比较建全的少数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公安机关自身对警察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很肤浅,同时,社会公众对警察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也不尽认同和配合。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基础十分薄弱,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几近是一张白纸。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公安队伍才逐步开始向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方向快速迈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警察

公共关系的构架才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公安队伍中只管执法、打击犯罪等片面注重业务的传统观念长期存在,禁锢了公安机关的思想,导致部分公安民警始终把自己放在执法者、管理者的位置,对群众缺乏了解、缺少感情,确实存在着执法态度不好,服务公众观念淡泊,方式方法简单,漠视公民的合法权益的现象,导致了一些工作的失误,给社会公众造成了一定的错觉和误解;另一方面,因为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公安机关的自我封闭,也导致了社会公众对公安工作的不了解。虽然公安机关在近年来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很多牺牲和奉献,但并没有得到公众的真正认可,公众在直观上感觉到、看到的警察工作大都是带有干涉、强制、禁止、取缔等管理性质。加之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帝王政治、官权意识等思想在公众心目中的根深蒂固,造成群众缺乏法律至上的观念,对国家法律、对民警执法上存在认知偏差,他们不愿主动接近和了解公安工作,只是被动地从民警日常的某个执法活动或某项工作中去片面地评价公安整体工作,很容易造成警民关系的隔阂与对立。

(二)目前我们在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组织不健全,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在国外许多地方,警察公共关系早已是公安机关及警察日常工作的必备课,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还请专门的公关公司来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但在我国,目前大部公安机关对警察公共关系还停留在理论调研阶段,没有建立相应的机构或组织。

就合肥地区来说,从市局层面上,能体现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主要是市局新闻中心,新闻中心承担了主要的对外宣传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市局加强了对公安机关支持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社会大众以及广大民警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的诸多报道,并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为改进公安机关社会公共形象、引导社会舆论纠正对公安机关的认知偏差,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从各分县局层面上看,没有相应的专门组织,虽然有从事公安宣传的部门,但大多是兼职,比如各分局的指挥室、政治处,既要对内又要对外,而且,在警力和人员配置上也相对较少,大致占到总警力的2%左右。因为事务多、人员少、经费紧等原因,这些部门真正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非常有限,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或考核目标匆忙行事,或者做些零散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宣传方式,不但方式方法简单,而且形式相对单一,没有建立与社会公众有效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机制。

(三)当前社会转型,各种矛盾交错复杂,公安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法制意识逐渐增强,对公安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警察罚款、抓人、放人,采用强制措施等都有严格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公安机关执法的手脚。加之近年来,各级政府指派的非警务活动逐渐增多,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处置中,政府的功能大多被弱化,公安机关被推动到了社会矛盾集中的最前沿,与社会公众形成了直接的对立面,稍有不慎,就无形中把公安机关日常做的大量工作淹没进了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之中。而公安机关在对待与公众的矛盾中,内部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消化,外部不能很好地进行解释,很容易“吃哑巴亏”。这一方面严重挫伤了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公安民警对公众的不信任,甚至于害怕与公众打交道,工作中宁愿绕道、躲避、不作为,也不愿引火烧身;另一方面损伤了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感情,使之对公安机关产生了厌烦和偏激,也加强了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不信任。两者之间一旦达不到及时的沟通,隔阂和矛盾就会逐步加深。

三、就改进和加强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几点意见

(一)公安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良好的社会信誉。

由于公安机关工作的特殊性,社会公众对公安工作大多都只关心结果,而很少关注过程。如对一些有影响的大要案侦破,会发生群众投诉和信访的现象,从中就能反映这一问题,群众所关心的往往都是关系其自身利益的结果,而非公安机关在解决问题中所付出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公安机关如何把自身的辛苦劳动展现给社会公众,用认真负责的态度、热情严谨的服务,为自己树立良好的信誉,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理解和认可呢?很值班大家去思考。

1、要健全公安机关内部的组织体系,包括先进的指挥体系,完备的保障措施,增设专职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加强对从事公共关系方面人才的培养,理顺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这样,我们在处理各种事务中,才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地控制,从容不迫地应对。

2、要坚持以民警为本,充分提高民警个体的工作效率。目前,我国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现状,是很难在短时间得到解决的,要利用现有的警力资源有效保障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需要我们以民警为主体,在现有的公安管理机制中建立健全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惩戒机制,充分挖掘公安现有人力资源,加强对公安民警的教育训练,培养民警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要利用行政资源,协调好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本身就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之中,其他政府部门对公安机关的协作和对公安机关的理解与支持,是搞好公安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民警在日常接处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超越公安管辖范围的非警务处警,而这些处警,往往都涉及到其他政府部门,这些部门如果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那将是对搞好公安工作的有力支持,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公安机关的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缓解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直接面对矛盾冲突的几率。

4、要坚持以行政为本,在优化执法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公关活动,努力实现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首先必须要牢固树立严格执法、依法行事的理念,坚决消除长期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对“情与法”、“钱与权”、“名与利”的糊糊认识,做到执法执纪公平公正、为人处事不卑不亢。其次要善于公关、经常开展社会公关活动,比如说我们现在开展的“爱民月”、“警察开放日”、“万民访平安”、“警民相约警务室”、“警民恳谈会”等形式,以此推动警民互动与交流,争取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力戒图形式,走过场,确保各级、各部门、各基层单位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步进行,实行月月爱民、天天开放,时时相约、处处恳谈。在活动中,要突出以宣传法律、咨询疑惑、展示公安工作成果为内容,让社会公众时时都能感受到公安工作的存在。再次是要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宣传,包括政府、媒体、网络等,主动出击,跳出当前仅从法律法规和个别大要案的侦破等方面入手宣传的简单模式,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向公众展示,刺激公众心理,引导公众对公安工作的关注,提高他们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

(二)公安机关要加强对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管理

作为时刻置身于社会公众中的公安机关,在工作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可能危害到公安机关形象的各种危机,公安机关如何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给自身带来的伤害,对促进内部团结、外部和谐,至关重要。

1、要对内坚持预防,完善危机预警和准备机制。“防范胜于治疗”。现代的信息传播十分迅速,公安机关如果不能及时做到对可能影响警察形象危机事件的侦测和发现,就很容易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一步被动、则步步被动。因此,公安机关必须要加强对各种警情、舆情的研判和预测,做到提前介入,超前应对,一旦发现重大突发事件、警察过错、公众误解和谣言等苗头问题,要在第一时间争取处事的主动权,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回应。

2、要对外坚持开放,统一口径,协同行动。公安机关在应对可能影响警察形象危机事件中,首先要向社会公众表明自己开放的思想、明朗的态度,特别要及时掌握社会媒体的动向,媒体固有的利益驱动、猎奇心理,往往会对事件的某一单个环节进行主观臆断和肆意渲染,引发公众对事件的模糊猜测。在这一点上,国外警方对媒体进行“开大门,闭小窗”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其次要迅速启动社会公关,对事件查清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及时向公众坦诚、准确地进行公布,对下一步的处理原则进行明确阐述。只有我们首先占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才会减少其他不同声音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处理中,还要迅速与事件的责任者、直接和间接受到影响的公众或对象,与事件有关组织和个人,特别是事件的见证人、受害人取得联系,参与事件处置的各部门统一口径、协同行动,并保持与媒体的密切沟通,必要时可派专人、多人参与媒体报道、网络引导,利用公众力量进行疏导,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3、要敢于打击,坚决维护公安机关的权威,坚决维护执法民警的正当合法权益。公安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打击违法犯罪,保护群众,创建和谐社会。比如我们现在的“三基”工程建设,各种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其实就是在为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服务。敢于打击也是公安机关公共关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打击要把握好“三准”:一是违法犯罪信息来源要“准”。只有确保准确的犯罪信息来源,才能实现对违法犯罪的精确打击和准确防范,从而提高警务活动能力、效率,降低成本。二是打击对象要“准”。只有准确地对该打击的对象实施打击,才能使公安机关的惩罚与震慑作用得到真正体现。三是打击方式要“准”。对待不同的违法犯罪形式,要运用不同的打击方式,做到合法、合理、适度。例如,对一些因无知而不慎违法犯罪,我们可采取温和的打击方式进行处理,让他们感到政府的宽大与温暖。对恶劣顽固、社会危害极大的犯罪分子,就要采用严厉的方式进行打击,决不能姑息迁就。

篇7:对警察文化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一点认识

党中央在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适时决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安工作来说,进一步加强和谐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动力。对此,笔者谈些肤浅认识,以期对各同仁有所启发。

一、进一步牢固树立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

警察公共关系是法律法规所确定的警察与社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表现为公众对警察整体素质的评价和信赖程度,社会对公安工作的参与、支持程度,是公安工作价值的社会体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在公安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003年11月,公安部召开了具有历史性重要意义的全国第二十次公安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全体公安民警都要对和谐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有全面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是我党根本宗旨的体现。建设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公安工作中的延伸,一切公安工作必须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满意。全体公安民警要从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安工作“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历史使命的高度,全面认识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对我国现代化事业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科学判断,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看,人均GDP1000美元是个新的战略起点,如果把握得当,经济可以起飞、社会变革迅速。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会更加尖锐,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在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类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公安工作处于社会工作的前沿阵地,公安民警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对各类矛盾纠纷调解不及时,对侵占群众利益、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大要案件查处不及时,将直接影响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形象。因此,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不应该被看作仅仅是减缓和消除公安机关和警察形象危机的一种应急措施,警民关系本来就应该是鱼水关系,群众是警察的力量之源、是公安行政的目的归属。

其次,要充分认识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新特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作为一门警察学科体系,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国家。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公安机关就高度重视警民关系建设,以爱民实践活动为载体,先后开展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涌现出邱娥国、林玉琴、任长霞等一大批敬业奉献、热爱人民的优秀模范人物,从1993年开始评选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不少同志也是公安机关警民和谐关系建设的杰出代表,近年来公安机关开展的三项教育、大接访、三基工程建设等,其中不少要求都属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内容。时代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各类传媒信息日益普及,相应的就是人们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增强、信息高速广泛传播。社会监督力量、新闻媒体在舆论正面引导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社会负面情况,由于正面事例客观上难以得到自动传播,难免不发生负面效应的夸大现象,甚至造成一些谣言在公众中的广泛

传播,给公安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公安工作有日益扩大化的趋势,在工作实践中,公安民警不可避免地参与到一些非警务活动中,并处于风口浪尖,引起了群众的反感,也影响了执法部门在群众中的声誉与形象。所有这些都对和谐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主动性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新时期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不仅仅是融入群众中,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在公安执法、公安管理,乃至公安工作的各个方面,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地关注民生、解决民生,体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同时,要更加注重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弘扬社会正气,宣传警界精英,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再次,要充分认识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现实迫切要求。客观地说,当前存在着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苗头,一是少数民警在公众中形象差,“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二是在公安工作中,由于诸多因素,有时难以得到群众的配合,三是在一些执法的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一些非直接利益冲突者的袭警现象。实事求是地讲,有些是由于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造成的。一是少数民警宗旨意识不牢,该办的事情不办,不该办的事情乱办,滥收滥罚、吃拿卡要、与民争利,少数民警交结社会不良人员,侵犯群众利益,破坏公安机关形象;二是少数民警办事素质不强,少数民警不注重学习,不能正确把握政策,对常用法律法规吃不透,执法方式简单粗暴,随意执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公安工作,不能让群众满意;三是少数部门办事效率不高,少数部门办事门槛高、通融少,少数窗口民警耍威风、打官腔,办事程序繁杂、时间拖沓,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让群众望而生畏。因此,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加强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的坚实基础

“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它是指既要树立民本观念,走群众路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又要依靠人,着眼于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领导和群众的办事水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新时期的公安工作对公安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也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抓好队伍建设这个根基。

一是要继续加强法纪建设。要严格落实依法治警的方针,坚决杜绝执法违法的现象。当前,少数民警在经济利益、权力地位面前心理失衡了,有的在其岗不谋不其事,在其位不履其职,干本行不积极,做“副业”趋之若骛,有的甚至丧失基本的道德观念,无视人民警职业道德规范,贪赃枉法、官商勾结、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严重败坏了公安部门的形象,有的甚至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如四川省大竹县西区派出所长徐某违规经营四星级酒店,不仅未办理任何手续,其酒店内还容纳卖淫、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一名16岁的女员工在其经营的酒店内被强奸致死,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又如原11名成都火车站派出所民警在成都火车站候车厅值勤期间,明知赖俊成等人系盗窃犯罪人员,多次将赖俊成等人放入火车站候车厅盗窃旅客财物不查处,并以班费、烤火费名义收取盗窃犯罪人员现金。对这样的害群之马,必须决不姑息、绝不手软,坚决加以严肃处理。公安民警必须防微杜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权力,正确认识利益,多做奉献,不搞歪门邪道。

二是要继续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要时时强调、特别强调。要认识到作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能认为作风建设年年搞、“老一套”,抓不抓都是那么回事,因而消极应付,或者认为作风建设千头万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难在短期内见成效,因而有畏难思想。公安工作有很多窗口部门,需要热情、规范、高效,不能“冷、硬、横、推”,要为社会服务、负责。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要提高办事效率,不能拖、卡、要。在公安民警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与群众进行换位思考十分必要,要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民警进一步牢固树立民本观念,真正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要察警、察困、察难,对群众真正理解、真心关怀、真情爱护,坚决杜绝有案不接、有警不出、有事不办的现象。当前,全国公安机关正在开展“反特权思想、树良好警风”专项教育整顿,全体公安民警都要以此为契机,自警、自省、自律、自觉、自重,自觉改进作风,工作讲实际,为民办实事。

三是继续加强能力建设。公安民警是群众的守夜人,是社会的保护者,要给人民群众一个能战斗、能吃苦的形象,就必须不断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素质,提高民警的办事办案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首要的就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当前,全国公安机关正在开展三基工程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苦练基本功,全体民警都要按照公安部三基工程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掀起学习的热潮。首先,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要通过开展集中培训、网上教学、民警自学等形式,组织民警对《刑法》、《刑诉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常用法律法规进行系统学习,使民警具备较强的法律专业素质,真正做到执法者先懂法,执法者自身模范守法,依法开展各项公安工作;其次,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政工部门要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并通过组织专题辅导、下发学习资料等方式,引导和组织民警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使民警在思想上始终与时俱进,在政治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并能够正确运用国家政策开展各项群众工作,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之中;再次,要加强警务实战训练,要解决“说不赢、追不上、打不过”的问题,唯一途径就是加强警务实战训练,按照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民警训练大纲和达标标准,进行严格训练,切实提高民警的警事技能。总之,要通过加强学习,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良、党委政府放心、人民群众依赖的高素质公安队伍。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的关键因素

在和谐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公关意识很重要,西方国家有警察外事机构,香港有警察公共关系科,在我国内地公安机关,设有政治处、办公室等从事内外宣传教育工作的机构,这些都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建设和谐警察公共关系,不仅需要专门人员的辛勤工作,需要全体公安民警的努力,更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来保障。

首先,要进一步落实好警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更加主动地展示公安工作规范、文明的形象。1998年8月,公安部出台了《关于在全国公安机关普遍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以制度的形式将警务公开工作纳入公安工作的重要范畴,2000年公安部出台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第六章第二十八条,以部颁规章的形式将警务公开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安工作予以明确。要密切警民关系,就要严格按照公安部要求,除涉密和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事项外,凡是公安机关治安行政管理的有关内容和出入境、交通、户政管理等工作的流程、收费标准、执法依据、工作纪律等内容,都要予以公开。在形式上,可以采取定

期公开和不定期公开、窗口公开和网络公开、向公众告知和向特定人员、特定机关通报等相结合的方式,依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在新时期,还要为警务公开注入新的理念,体现公安行政由秘密到公开,由不透明到透明的转变,使公众能有效参与警务活动,对警察用权实行监督,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其次,要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加强警民互动,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方法要新,要体现时代潮流。要“用脚”来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走到群众中去,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群防群治。一是请进来。通过开展公安大接访、设立局长接待日、警务开放日等活动,欢迎群众参观、体验公安工作,主动接受群众举报投诉,通过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增进警民关系,争取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二是走出去。对外公开举办“警察展示日”活动,向公众展示常用装备、工作成果、优秀人民警察事迹;认真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由责任区民警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向学校这一窗口、向学生这些未来的社会主人宣传警察、宣传公安工作。同时,在不少大中城市开展的在街头树卡通警察也是一个很好的措施,能够宣传和打造警察的亲民爱民形象。三是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共同开展文明新村、和谐社区建设,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又将公安民警融入群众之中,有效融洽了警民关系。2005年开始,公安部大力开展农村社区警务建设,恩施市已运行近三年的治安中心户模式,得到了公安部、省公安厅的高度肯定,并作为新时期农村警务模式进行推广,通过开展治安中心户建设,真正落实了警力下沉,将广大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共同开展治安防控工作,将警务工作的触角深入到千家万户,既有效维护了农村治安,又密切了警民关系。当前,此项工作还要与关爱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和谐社会共同创建,建设成果由全体公民共享。

再次,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建设,更好地塑造公安机关的廉洁奉公形象。一是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督。通过聘请特邀监督员、主动向人大常委会等专门监督机构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行风评议等,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督,既有效地减少队伍违法违纪问题发生,同时,通过人大代表关注公安工作,又能够更大程度地争取理解、支持。二是建立严格的内部惩诫机制。要严格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等警纪警规和各级公安机关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从严管理民警队伍,同时进一步加强警务督察工作,及时纠正队伍中的违法违纪苗头,确保队伍上不出问题。三是建立和落实好新闻发言人制度。信息社会对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现代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公安机关自身不主动去占领这一阵地就会丧失话语权,与媒体的主动合作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要用主动坦诚的态度和灵活沟通的技巧和媒体打交道,条件许可时可以邀请记者参与公安机关的抢险救灾和重特大案件侦破等行动,对重大警务活动和及时破获的有影响案件要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既争取了群众支持,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又宣传了公安工作,特别是对于防止媒体的不实报道,消除公众的不良心理,可以起到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同时,在日常公安工作中,还可以与媒体共建栏目,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搞好公安公关,搞好行政公开。

篇8:对警察文化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一点认识

戏曲演唱讲究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 以唱情为目的, 根据剧情人物特点设计唱腔。比如评剧《珍珠衫》中王三巧的唱段:“真情难诉我的心乱跳———”唱到此处, 一定要用心把握主人公此时此刻真实感受, 把她的心情准确地表述出来。用声音的变化向观众交代清楚她此时的心境。声音无论是急、是缓、是收、是张, 都要根据戏剧规定情境、人物心境而传情达意。唯有如此, 演员的唱才能让观众领会你的人物角色, 这种唱才是有情之唱、有情之声。有曲有声而无情, 只能取悦听众之耳, 而不能打动观众之声, 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才能感动观众。做到声情并茂, 就要求演员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娴熟的演唱技巧。唱腔要抑扬顿挫, 以气带声, 把气托住、比如老旦唱腔, 其声音要宽厚豪放, 因为她年长, 不能象年轻旦角那种唱法, 而是要宽, 要有磁性。如《湖光春色》中的“玉兰———玉兰”的演唱, 老旦的唱念与其他旦行的唱念处理明显不同, 既使观众看不到角色, 只要听到其唱, 便知是什么行当, 什么年龄段的角色。

评剧无论是男声抑或是女声, 基本上以大嗓为主, 所以一定要讲究气息的运用。有人说:“气是歌唱的灵魂”, 可见“气”在演唱中的重要性。戏曲演员要会唱, 要学会偷气。如果你不会巧妙运用气息, 不会偷气, 上舞台就会很累, 全是用真声, 每个唱段都使劲, 其结果是演的累听的也累。现在演员戏少了, 如果是在过去没有电视、甚至没有电影的时候, 戏曲往往一天演三、四场, 要是每场演员都特别使劲唱的话, 两天嗓子非哑不可。所以一定要讲究技巧, 该用力则用力, 不该用力的地方则巧用力。当然这要根据人物感情而变化, 做到强、弱、刚、柔、急、缓张弛有度。这里必须强调的是, 戏曲演员的演唱一定要美, 要使观众有美感的享受。中国古代有人用“响遏行云”和“绕梁三日”来形容好演员的声音和演唱。“响遏行云”是称赞演员的嗓子好, 有如空中行云之高远。这一点只要有天赋, 再加上勤学苦练, 比较容易做到。这是一种嗓音美的界, 表现人物处于不同情境所具有的各种思想感情, 这是应努力攀登的更高境界。运用声音来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不仅嗓好声美, 还要富于表现力, 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也就是说“带味”。为什么有的演员嗓子特别好, 观众却不愿听, 而有的演员唱的观众就愿听, 戏迷也多?究其原因就在于, 前者尽管嗓子好, 但唱得平, 没韵味, 少情感, 嗓子再好也没用, 火车头叫声大, 没人听。而后者能够做到以声传情, 通过收发自如、强弱有致的演唱, 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感情, 如泣如诉, 淋漓尽致, 其表现力就强, 感染力就强, 美感就强。

在评剧表演唱、念、做、打中, 做和念也非常重要。戏曲界素有“千斤话白四两唱”的说法。这并不是说唱就可以被轻视, 而是用“千斤”与“四两”这种夸张的词作比喻, 强调戏曲表演中念白的重要性。尤其评剧老旦, 念白非常重要, 它的技术性也很强。念白与唱不同, 念白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没有乐器衬托的, 音量、速度、节奏全仗演员自身把握。如“家住汴梁, 皇宫内院”的念白, 也是有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要注意每个字、词的发声读音, 如果不能够将其准确无误地传送到观众耳朵里, 他们就会听不懂, 感到茫然而摸不着头绪。所以吐字要清楚, 声调要准确。过去评剧舞台没有喉头麦克, 最好的剧场也只是台口放一麦克, 如果演员吐字不清楚, 观众就不知所云了, 势必会影响词意和内容。还有就是四声和声调的问题要掌握好。如“姐姐”, 若念成全是上声字, 听起来就别扭。遇到这种情况, 就应当采取转变声调的办法才有音乐性。重叠字“姐姐”前一个字念上声, 后一个字可以变换成去声。通过声调上的变化和处理, 同声调的字就有了高低升降的变化, 念白的音乐感就出来了, 听起来就优美悦耳了。

上一篇:抵质押贷款流程下一篇:2022年市质监局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