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

2024-05-04

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精选9篇)

篇1: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

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

积极研究和实践警察公共关系,对于加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切实履行好“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树立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崇高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机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按照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体制上创新,在执法观念上转变,在工作方式上革命,不断丰富和发展“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思想,赋予“群众战线”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实施警察公共关系战略,要在公安工作中加强与公众沟通,积极推行警民互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公关活动,体现服务宗旨,展示警察文化,推动警察形象建设;要努力整合资源,调动一切力量,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热情及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与公安机关的改革要求统一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中,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之中,真正体现“人民公安为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首先,国际合作打击跨国犯罪成了各国警方的共同要求。在国际警务合作中,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形象展示给国际同行。其次,公安机关在调处各种社会矛盾中直接处在第一线,公安机关必须实现与社会大众的协调沟通,正确区分和对待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努力通畅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联系渠道,积极为党和政府当好参谋助手,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再次,当前社会治安的复杂形势使公安机关必须与人民群众加强联系、促进理解,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警民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形势。

(三)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机关转变职能的具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性政府。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有助于公安行政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管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接受监督、改进行风,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创造管理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二、正确理解警察公共关系的科学内涵,把握明确新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新特性切实履行好“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公安机关除了增强自身的“硬实力”外,还需要提升“软实力”,塑造好自身形象,优化外部环境。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提升“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方法。搞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我们必须:

第一,紧密围绕人民大众的需求,把握好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客体。公安机关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警察公共关系的一切内容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服务对象来展开。公安机关无论是打击、管理,还是为社会提供的预防与安全服务,始终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一位,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作为最高目标。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就是要满足群众对社会治安的知情权、对自身权益的知情权、行使对公安工作的监督权。通过使人民群众各项权利得到保障,赢得他们对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的信任和理解,进而主动积极地配合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

第二,拓展交流与传播的渠道,保证警察公共关系信息畅通。警察公共关系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不仅包括公安机关主动向社会传播各种信息,也包括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反馈交流信息,是两者间双向的信息交流与良性互动。公安机关不仅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执法理念,更要通过具体的执法实践来树立人民警察的仪表形象、执法形象、服务形象和社会形象,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时,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实施警务公开、阳光作业,使人民群众参与到具体的执法实践中来。

第三,开展有效管理与协调,突出公安机关在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警察公共关系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开展的公共关系一样,同样具有协调功能、监测功能、凝聚功能与

形象塑造功能。此四项功能集中体现为警察在警察公共关系中的管理职能。这种管理职能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在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凭借警察公共关系的不断推进,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在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无论是公安机关进行的公关理念的宣传,还是进行的自我形象的设计以及与社会各界进行的沟通、协调,无不是以提高工作质量、改善组织内外关系为目的的管理活动。

第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创造性地开展警察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既具有科学的成分,又具有富于变化和挑战的艺术因素。公安机关为了履行职责的需要。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不断密切警民关系,达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变警力有限为警民协作。从事警察公共关系的人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掌握警察公共关系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工作对象、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拘一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战略机遇,把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警察公共关系战略的实施,符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推进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二十公”提出的警察公共关系战略,紧紧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战略机遇,对加强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建设、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积极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实践活动。山西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响应时代发展对公安工作的要求,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警察公共关系的具体实践。几年来,山西公安机关坚持每年一次的全省行风评议。结合“大讨论”、“大练兵”、“大接访”和“五条禁令”的实施,加强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同时,加大典型的宣传推广力度,用群众爱戴的典型人物来塑造人民警察的光辉形象,用典型来拉近人民群众的感情,像任长霞、山西的石爱国、常冬青、王志高、王勇等一批公安队伍中的先进模范人物,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扎下了根。

(二)重视并处理好与大众媒体的关系。山西公安机关在各级媒体的新闻发稿量连续几年突破十万大关,2004年达到13万篇(条)。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把新闻媒体作为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唱好公安宣传工作的“连台戏”;加强与各种大众媒体的交流和合作,唱好警察公共关系的“借台戏”;在诸多与大众媒体的沟通合作中区分轻重缓急,突出中心环节,唱好宣传中心工作的“重头戏”;及时把握舆论导向,敢于和不负责任的宣传和失实报道作坚决斗争,唱好抵制虚假宣传的“对台戏”,使得公安新闻宣传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把握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主动权。警察是警察公共关系的主体,在警察公共关系的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我们时刻牢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利用我们自身的条件和工作特点,从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宣传手段以及各项便民利民举措的实行等多方面主动寻求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理解。首先,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警务公开制度、新闻发布制度、执法检查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政务公开,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保证公安队伍良好的执法形象的展现。其次,拓展和创新各种宣传渠道和手段,正确处理好公安机关与媒体的关系。第三,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一项“品牌”战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要求每一位民警把塑造形象渗透到日常的、持续的、丰富的生活和工作中,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大的合成力量。

(三)把握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主动权。警察是警察公共关系的主体,在警察公共关系的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我们时刻牢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利用我们自身的条件和工作特点,从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宣传手段以及各项便民利民举措的实行等多方面主动寻求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理解。首先,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警务公开制度、新闻发布制度、执法检查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政务公开,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保证公安队伍良好的执法形象的展现。其次,拓展和创新各种宣传渠道和手段,正确处理好公安机关与媒体的关系。第三,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一项“品牌”战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要求每一位民警把塑造形象渗透到日常的、持续的、丰富的生活和工作中,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大的合成力量。

篇2: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

树立“五个理念”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努力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XX市局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树立“五个理念”,进一步拓展执法为民的思路和渠道,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用积极行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抓贯彻落实。一是加强服务理念教育。倡导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寄管理于服务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让群众满意;二是加强宗旨理念教育。切实增强宗旨意识,认真思考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起诚心为民的公仆形象;三是加强诚信理念教育。深刻理解公安机关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警察的信用是政府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做社会信用体系的管理者、维护者,更要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示范者、实践者;四是加强法律理念教育。随着人民群众法律观念的提升,法律意识的增强,对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牢法律工作理念,更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有效开展,真正做到执法为民、为民执法;五是加强形象理念教育。要求保持清醒头脑,树立良好形象,为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3:处理好五种关系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一、处理好依法审计与人情审计的关系

可以说, 我国的审计工作是逐步发展, 逐渐正规的过程,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国家审计的雏形, 宋代设立了审计司, 新中国成立后1982年《宪法》确定了审计监督制度, 1995年《审计法》颁布实施, 明确了审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原则、重点内容。后来黑龙江省又颁布了《黑龙江省审计条例》《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法人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黑龙江省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施行办法》, 这些都是对《审计法》的细化和具体化, 对审计的对象、措施、方法规定得更加详细, 是审计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指南。但在地、市以至县级审计实践中, 常常会遇到依法审计与人情审计的矛盾与冲突, 这是不能和不容回避的。因为在基层, 地域面积小, 人口相对较少, 人际关系复杂可以说牵耳动腮。不管你审辖区内哪个单位, 被审单位的领导或财会人员总会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你, 求你通融照顾, 什么同学关系、战友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关系、邻居关系等等, 不一而足, 无孔不入。为此, 处理好依法审计与人情关系就显得很重要。笔者认为首先是法不容私。即涉及到具体《审计法》的执行、法规的套用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 来不得人情的, 要公事公办, 铁面无私, 以彰显审计法律及条例的严肃性。其次, 原则范围内也要有人情味。这也是灵活性的要求与体现。人非活在真空中, 审计人员也有求人之时, 所以也不应该六亲不认。同时审计的目的不是一味地惩罚, 更重要的是促使被审计单位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 下不为例, 某种程度上, 讲人情也会促使审计工作更好地、深入持久地展开。

二、处理好看摊守业与工作创新的关系

可以说, 从审计机关成立至今, 审计工作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从黑龙江省审计厅组建以来, 经过“抓重点、打基础”、“积极发展、逐步提高”, 审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加强专项资金的审计, 开展了金融、保险、外债审计, 改进了国有企业审计, 深化了经济责任审计。25年来, 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169 665个单位, 查出各类违反财经法规金额1349亿元, 其他主要问题金额966亿元。可是随着审计工作的逐步正规化, 越来越多的审计人员有种自我满足意识, 普遍认为自己工作还不错, 也有成型的经验可资借鉴, 工作不紧不慢, 按部就班, 安于现状。殊不知, 这种看摊守业的思想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必须加以冲破和克服。因为只有创新才有突破, 只有创新才能不落俗套, 只有创新才有更大的成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也是审计进步的灵魂。首先, 要创新审计理念。就是要真正树立起“审计免疫系统”意识, 使自己真正融入全国的审计当中, 从更高的层面, 更深的意义上来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同时从“免疫系统”之中理解和分离出科学审计的含义, 真正使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其次, 要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可以说, 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过去在进行着、现在在进行着, 将来更需大张旗鼓地进行。第一, 要结合各种审计方式。要发挥组合拳优势, 发挥整体效能。把通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各种审计方式加以整合和综合运用。例如, 把合法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相结合使用;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审签相结合, 这种结合可协调各种资源与要素, 提高审计效果及影响。第二, 可进行审计预测的探索。即按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联系本地区经济运行实际, 结合以往审计经验, 预测出哪些环节和层面是问题多发区, 集中相应人力、物力、财力加以重点突破。这不仅对审计业务知识要求较高, 也是对审计灵敏度的较大考验。第三, 可进行跟踪审计探索, 保证全程跟踪, 这主要适用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环保事项及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事项。第四, 可积极探索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纪检监督、检察监督的协调配合, 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工作成效。第五, 要努力构建审计成果评价体系, 使之逐步科学合理, 使之更好地体现审计成果优劣, 并积极探索其成果应用的范围及方法。

三、处理好制度规范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可以说, 审计工作大多体现在具体的审计业务上, 体现在法律法规上, 体现在对经济运行的审计分析中, 体现在审计的具体规章制度上, 一言以蔽之, 体现在“物”的层面上, 而新时期从中央的政策而言, 还是从审计的现代要求中, 都要力求突出“人”, 彰显人的个性, 体现个性魅力, 即要时刻体现“以人为本”。首先, 在审计理念上要体现人性化。既是审计机关要力争做到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要以争先创优为载体, 以审计规范化管理为目标, 以树立“创新、团队、公仆、科学、拼搏”精神为动力, 进一步激发广大审计干部的工作热情与斗志, 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这是治本的良策。其次, 在审计业务中也要人性化。可以说, 审计业务是表面上与资金———钱打交道, 但实质是贯彻中央的政策方针, 是透过钱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从审计项目的设定, 审计方案的制定, 具体的审计过程, 审计交换意见等等, 都离不开人的工作。尤其是审计的表面效果是收缴违纪资金, 保证国家专项资金的使用, 但更深的目的是使被单位的人员明了各种专项资金的意义及使用方向, 并明了这些资金及时到位并发挥效益所带来的具大经济与社会效益。只有使其知其然又明了所以然, 那么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配合审计, 心悦诚服地接受审计处理结果。如果这样, 那他在以后的工作中带头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 才能达到审计的最高境界, 所有单位都能遵守财经纪律与审计法, 不存在任何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发生。再次, 在审计结果运用中, 也要体现人性化, 可以说, 通过审计, 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审计结论呢?这里面既有坚持原则公事公办的成分, 也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成分。既有原则的坚定性, 也有政策的灵活性的问题, 但其根本在于既要使被审计单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积极整改;又不能一棍子打死———永世不得翻身, 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及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处理好大局与局部的关系

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域”, 做为审计人员也应树立大局意识, 全局意识, 时时以大局为先, 处处以全局为重, 不计较局部部门及个人的利益, 惟此才能公而忘私, 无私无畏。第一, 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树立个体意识, 明了每一位审计人员都是全国审计机关的一分子、一个细胞, 审计工作的好坏、审计形象的好坏都与我们每一名审计人员息息相关, 为此我们每位审计人员都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作拼搏进取, 事业力争上游, 排名力站排头。同时更要树立起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真正树立起“审计兴我光荣, 审计衰我可耻”的责任意识, 时时为集体着想, 处处维护集体荣誉, 力争为集体多发光, 多做贡献。第二, 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审计工作中, 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应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中。当前的大局是什么?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这是最大的政治, 最大的全局。为此, 我们每个审计人员都应牢牢树立大局意识, 并把这种意识贯穿于具体的审计业务当中, 做到胸怀全局, 服务中心。具体来说, 每位审计人员都要做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 身体力行科学发展, 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强化审计监督, 来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就是围绕中心, 这就是服务大局, 这是硬任务, 每位审计人员维护人民利益。具体就是加大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保、环保、就业、医疗等方面资金的监督力度, 真正把好事办好, 实事办实。真正让那些专项资金惠及普遍人民群众, 真正使人民群众有衣穿, 有饭吃, 有业就, 有钱看病, 有钱供子女上学, 有保障, 真正构建起和谐社会。每位审计人员都要促进反腐倡廉。既要加大对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及经济审计的查处力度, 严格执法, 敢于碰硬, 要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查实并依法严格做出审计处理, 真正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可以说, 对严重违法违规资金的查处力度, 就是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负责, 也是对国家负责, 更是对被审计单位负责, 这几着是统一的, 是不相矛盾的。第三, 处理好中心与常规的关系。可以说, 任何一个人干工作都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都要突出中心与重点, 从而使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所侧重。首先要保证常规工作的正常完成, 这是整体审计工作所要求的。同时, 也只有常规工作的完成才能更有效地突出中心工作。其次, 要全力突出重点。每个审计人员一段时间内都要确定一个或几个工作重点, 这些重点工作关系到每个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好坏, 关系到能否取得工作成效。例如现在就全国的审计机关业务工作中, 充分发挥好“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就是重点, 我们每个审计人员都要彻底摒弃业已存在的“就审计论审计”、“就账论账”、“就问题说问题”的按部就班的形而上学思维, 而要把审计工作看作是全国“免疫系统”一部分;从而切实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切实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五、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可以说就审计工作来说,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也是绕不开的关系。审计数量由于受授权限制, 当地党政决策、人员素质及数量的影响, 不太好掌握, 但也有一个抓住各种机遇条件多做工作的问题。可以说还是多干多锻炼, 多干看得见。但我认为更为重点的是质量问题。毫不夸张的说, 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是整个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是科学审计基础, 是审计成果的集中反映。以前我们在审计质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的是程序问题, 有的是规范问题, 有的是全面不全面的问题, 也有的工作作风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真正树立起质量第一理念。具体来说, 第一, 要搞好审前调查, 这样, 才能为审计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第二, 揭示问题要全面, 不能挂一漏万, 不能遗漏, 不能没揭示出来。第三, 审计要规范, 该走的程序走到位, 该延伸的要延伸到位, 不能天马行空, 我行我素。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审计质量。第四, 工作作风要顽强, 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 切实克服部分人员松弛涣散的作风, 以百倍的斗志和热情投入到审计工作中来, 从而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摘要:审计工作要处理好依法审计与人情审计的关系;处理好看摊守业与工作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制度规范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处理好大局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篇4:树立新理念 推进新课改

一、 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进程,当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时,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任的校长、教师以及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

首先,要转变观念:

1、 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我记得在几次手工课中,我曾大胆的放弃示范,跟同学们一起研究一起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尝试制作,最后我们一起找到了最佳的方法,最好的效果,我和学生们都好兴奋,好有成就感。让学生们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里自由发挥、体验发现、积极探索、创造成果,对孩子们来说是最有意义最具鼓励性的最佳学习方式了。

2、 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 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4、 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課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 改造课堂 改变方式

1、 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

“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诉学生“这种草好吃,应该这样吃,必须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2、 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

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学年伊始,我们就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师们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3、教学方法:从“繁锁分析”走向“导学、导悟”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不顾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亲身实践。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领悟到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们从过去不停地讲解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4、课堂评价:从“甑别式”走向“鼓励式和多元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带评价色彩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行动。因而课堂中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过去的课堂评价,往往是“对”或“错”的甑别,是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责备,因而丧失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三大理念:即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否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我们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同时,我们的课堂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外,还组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视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尺度,使学生乐在学中,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求知。

篇5: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

我最早接触警察公共关系这一项目是在大学时期,当时我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察管理系就读,大三时我们专门有一门叫《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形象战略》的课程,由XX教授讲授。当时对这一项目只是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简单的认为这只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新的提法,对于如何开展实践、如何进行策划、如何具体操作等不甚了解。2007年下半年,市局宣传处决定成立警察公共关系联络员队伍,市局、分局等各级部门和领导均十分重视此项工作,认真调研、积极部署、集中培训、广泛发动,使此项工作从无到有、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到了具体的实施推广。我有幸成为了当时第一批试点单位中的一员,在市局、分局的指导安排下,在XX、XX、XX等处参加了四次集中培训,并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了此项工作。下面我将自己在具体开展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对此项工作的一些认识向各位领导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年多来,市局宣传处在XX处长的带领下经过广泛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探索,结合我市的具体实际,将警察公共关系联络员的工作职责定义为“十个方面”,即“收集社情民意、组织少年警营、策划警民互动、发动扑灭罪行、管理舆情现场、编采报摘网摘、应对网络舆情、强化网络宣传、传播形象理念、宣传先进典型”。我将这些内容向单位的“一把手”进行了汇报,积极争取所领导班子的重视和支持,同时我还几次在单位的全所民警大会上向民警介绍此项工作的相关内容,向全体民警灌输这一新型理念,在所内逐步培养一种全警公关的意识。另外,我本人也按照这十项工作要求开展工作。我制定了《辖区群众治安满意度调查问卷》,从辖区治安状况、派出所工作、群众关心的治安热点等方面广泛收集辖区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我积极与社区民警取得联系,利用每月民警对辖区各学校上法制课的机会,向学生们灌输遵纪守法的思想。另外,我积极开展情报信息的收集工作,将群众举报的各类线索上报给所领导,由所领导组织人员对其进行跟进查处。同时,协助所领导对各类舆情信息和现场进行处臵。

每天上班时我都会安排人员查阅当天各类新闻媒体(报纸、互联网等)上涉警涉法类的新闻报道,并将这些信息(包括涉及到国内、省内、市内、区内、本所)进行汇总、保存。特别是针对涉及到本所的各类报道及舆论信息,我所还专门制定了舆情信息处臵登记表,及时向值班领导和所长汇报,将舆情信息的处理进一步规范化,将责任落实到人。

警察公安关系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主动出击,主动去让老百姓来了解我们、认识我们,而不是等着人家来认识我们,因此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项工作中,我所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为全体社区民警又新印制了一些名片,方便群众联系。

二、针对辖区治安情况印制了一些宣传资料并散发到各个社区。

三、在各类行动期间印制一些宣传横幅悬挂在辖区比较醒目的地段(广场、天桥、道路护栏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

四、以街道电视台为平台及时通报辖区的治安情况和防范措施。

五、撰写了一些材料,反映我所民警的一些先进事迹等。

经过一年来的工作开展,我对警察公共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在工作中我也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要增强自己的政治敏感性,要把握好一种心态。即要以一种“常怀惶恐之心”的心态面对警察公共关系工作。因为警察工作关系联络员所开展的各项具体工作,有很大一部分都必须与社区的各个层面进行接触,包括辖区群众、媒体记者、事件当事人、网民等。你在工作中所开展的活动、采取的措施、发表的言论及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并不仅仅代表你个人,而是代表了深圳警队的形象,你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你所在派出所、分局乃至市局的形象。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对每一项具体的工作要小心谨慎、以一种“如履薄冰”的心境去开展工作,这样才不会出问题。

篇6:树立新理念开创新策略解决新问题

开创新策略

解决新问题

——2004年社保所工作总结

2004年对于三间房地区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一年。区域调整虽然大大提高了我们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但同时也给我们的再就业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为把再就业工作落在实处,真正解决再就业工作中的困难,地区党委和各级领导把此项工作当成是为老百姓做实事的重要工作之一,把再就业工作列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这一年我们共搜集空岗信息206条,岗位1230个;推荐失业人员免费培训205人;重点扶持推荐“4050”特困人员就业11人;并为413人做了针对性的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全年为537人解决了再就业问题,使就业率达到67.68%。由于再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把就业工作的基础打好,结合我地区特点在培训工作上我们狠下功夫,共开展了引导性培训4期达554人,完成指标数185% ;等级培训128人,实现就业的90%;技术等级培训218人,完成计划的218%;并举办了3期90人的电脑培训班。工作中我们坚决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调整了整体布局,进一步提高思想,以加快发展为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总动力,以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基本达到了“保生活”“接保险”“促就业”“保稳定”的目的,保持了三间房地区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形成了具有三间房地区特色的“三个新”“两覆盖”一整套的工作机制。

一、新服务。建立保障有力的管理体制,掌握科学有力的工作方向,积极稳步推进工作进程,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发挥整体的社会保障平台作用。逐步把工作向社区、向基层延伸。

1、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为把整体再就业工作做的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有空闲时间主管领导就带领社保所工作人员下到基层、一线的居、村委会。开展基础和前瞻性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走到百姓当中,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了解第一手情况,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2、夯实基础,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2004年在基础工作和规范管理上,我们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基础数据。失业人员和领取失业金人员总数、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劳力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安置就业情况数、再就业回访数、“4050”就业困难人员数、基础职业指导数、低保人员再就业人员数、以及失业率等数据都做到心中有数,真实可靠。二是抓好基础管理,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职业指导的授课及方式都做到专业化和规范化。三是抓好基础手段。利用网络系统完善失业金的银行发放,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搞好行风建设。推出“权力到人,责任到人”的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简化工作流程和办事环节,全面展开“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自觉接受老百姓的监督;加强保障队伍的自身建设,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进一步提高保障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地区劳动科和社保所共有13名工作人员加上下属社区、村委会的24名劳动保障员,共有37名一线工作人员参与我们 的社会保障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支过硬的劳动保障队伍是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保证。特别是今年我们开展了“新队伍、新业务、新素质、新形象”的教育,社保所推行“AB”双角色的服务方式。并向他们提出了 “热心”、“耐心”、“诚心”、“细心”、“爱心”、“五个心”的服务宗旨。对于最基层的劳动协管员,我们还针对性提出的“六清”和“六必须”的工作要求。六清是辖区内所管人员清;领取失业金人员底数清;失业人员家庭情况清;失业人员、劳动力安置结果清;“低保”再就业人员情况清;辖区内的再就业信息清;六必须是必须定期走访入户;必须定期发布招聘信息;必须定期为服务对象进行职业指导;必须定期做好信息反馈;必须做好政策宣传;必须及时沟通信息。并同时制定了九种管理措施:第一是定期业务培训制度;第二是严格执行下发考核内容;三是完善失业人员的告知制度;四是进一步加强定期走访制度、入户调查跟踪制度;五是定期与社保所核对各种台账;六是建立“4050”定期报表制度;七是特困人员的跟踪服务制度;八是定期召开例会制度;九是保障队伍的岗位责任制。随着工作重心的下移,科学完整的工作服务体系越来越发挥着它强有力的作用。

二、新方法。在培训工作上做到 “三结合”、“三个一”。“三结合”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培训紧密结合;二是有效开展针对性的再就业培训和促进失业人员的广泛就业相结合。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培训紧密结合。坚持就业信息引导,实施全方位的“捆绑性”培训。“三个一”是建立完善的互相协调、互为补充的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即建立一个社保所、一个公益性就业组织、一个劳 务派遣组织。社保所主要发挥就业服务的基础作用,社区公益性组织主要发挥“4050”人员的就业托底作用,劳务派遣组织主要发挥开发岗位作用。形成就业服务、就业托底、就业岗位开发相互协调补充的工作机制。

根据我地区劳动力市场变化和农村富余劳力的自身素质现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提高就业能力,为他们打开再就业的通道;对于不断增长的新生劳动力,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再就业培训和指导工作。强化再就业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实现劳动力预备制度,缓解就业压力,调节劳动力供给,特别是提高年青劳动力和失业人员就业前追加专业培训和相关教育。这对地区失业人员的叠加起到积极作用。是一项长远、持续性工作。短期内也使失业人员就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本着实用的原则,建立“需求导向形”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为了把再就业工作做到更深入,我们社保所的工作人员和社区村委会的保障员都及时把挖掘的岗位信息相互通报,就信息内容及时匹配失业人员,并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及培训。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立足日常,突出个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培训和援助工作。

为把农民工作落到实处,经过分析、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我们成立了“北京欣欣动力劳务派遣服务中心”。围绕劳务派遣组织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本着我乡劳动力 就业和农民向农民工转移的服务宗旨,我们利用保险扩面和劳动监察的机会,对各类有规模的企业单位,大力宣传劳务派遣的形势和内容。为了完善劳务派遣的内部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我们还建立健全了劳务派遣企业规章制度、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了各种相关台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北京家家睦社区服务中心”则是解决“4050”就业困难人员的服务机构。使大量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从这里走上了工作岗位。为他们接续了保险,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三、新问题。抓住工作的重点、难点。一是解决“低保”人员的就业难问题,大力推行“金字塔”式的再就业服务模式。二是铲除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薄弱环节,不断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力度。

再就业工作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低保”与再就业工作的突出。地区内“低保”就是唐僧肉观念,以及就业转“低保”现象严重。随着城市“低保”工作的不断完善,使不少困难人员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可同时也让一些钻国家空子的“低保专家”吃上了“唐僧肉”。为了吃这块肉,在申请“低保”前按国家政策我们地区社保所为他们辛辛苦苦寻找的工作,他们就会千方百计的让面试单位不录用。使我们职介部和合作单位都很难堪,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推出“金字塔”式的再就业服务工程,我们不光为申请“低保”的大龄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业信息,同时也把目光落在他的家人身上,也许他年青的孩子,身体健康的爱人就很容易找到 工作。实行“全家托底安置。”如此把他家里的困难解决了,有了收入,谁还愿意吃“低保”呢?这样我们不仅可以避免和用工单位的尴尬,也为我们给大龄失业人员寻找工作赢得了时间。

农村的再就业培训永远都是一个很不好开展的工作,农村的劳动力观念陈旧,素质又偏低。为此我们设计了一整套的培训思路:一是培训中我们拟定了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教学大钢。二是摸索农村劳动力的特点,注重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培训的方向和重点。四是培训中我们利用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方式,重视我们培训工作的含金量。五是支持成立社区、村委会的培训小基地,配套为劳动力服务。六是提高培训工作的严肃性,提高工作质量。

四、“两覆盖”。一是加强基层硬件建设,提高就业信息网络覆盖面。二是发挥社区和村委会平台作用,提高全方位服务工作的覆盖面。

为了搞好再就业工作我们为每一个社区都提供了电脑,并在社区的协助下早一步为劳动协管员开通了阳光就业网。使就业信息更及时、便捷的让协管员掌握,更好的为辖区内的失业人员服务。

社区再就业工作平台就是把就业和社区服务结合起来,依托社区和村委会这两块阵地,发动社会力量全方位的开展社会化服务。一是积极开展便民服务业。如社区再生资源回收、车辆看管、社区绿化等。二是开展社区各单位的所需求的后勤保障性服务。如:企业、学校、事业单位的卫生保洁、商品派送、物业管理等。三是进一步依托社区完善公益性服务业。社区就业虽然是一种新兴的事业,但开发潜力可 拓宽性都很广,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把服务工作向社区延伸,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我们的就业渠道就会不断拓宽,使失业人员不出社区就能如愿实现再就业。

总之,2004年对于我们三间房地区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是学习的一年、是探索的一年、是提高的一年、是可喜的一年,但同时又是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进取的一年。面对挑战,我们一定不断增强我们的使命感,确立我们就业服务工作的新的更好的发展目标。把服务为民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如既往,树立全新工作理念,总结以往,展望明天,不断的把工作推向前进。

篇7: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

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局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突出“整顿纪律、统一认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这一重点,紧密结合国土资源工作实际,着重在培育发展新理念、树立机关新形象、创造工作新业绩方面下功夫,精心组织,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立足解放思想,增强服务XX经济社会发展自觉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发展的灵魂。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局把正确理解宏观调控和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作为思想解放的重点,认真分析形势,深入学习政策法规,着力培养创新思维,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统一对宏观调控与科学发展关系的认识,增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性。近年来,国家将土地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闸门之一,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对这些精神吃得不透,把握不准,运用不当,就很难把国土资源工作做好,甚至影响XX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我们编印了《土地宏观调控有关政策及解读》,作为教育活动的补充学习材料。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为干部职工作了土地宏观调控政策辅导。组织政治理论集中学习,系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省九次、市四次、市六次党代会和李建国书记在黄河三角洲规划和开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通过学习,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认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宏观调控是手段,科学发展是目的。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土部门的职责,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以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为载体,改变干部职工思维模式,增强干部职工系统思考意识。我们将教育活动与全局正在开展的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干部职工系统思考问题,自觉地将国土资源工作置于XX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做系统思考,跳出国土看国土,站在全局干国土。引导干部职工实现了从严格执行政策到活学活用政策,再到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没有就业务抓业务,而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将油田工矿用地份额在我市扣减,增加建设占用未利用地规模的建议,引起了部、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最近,国土资源部领导将来我市调研,如果这一建议被采纳,将有效缓解我市建设用地不足压力,为XX经济建设赢得发展空间。三是提升思想境界与工作标准。扎实开展了“找差距、争一流”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较高的思想境界和确定高标准的奋斗目标,组织有关人员赴国内先进单位进行深入考察学习。提出了“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上水平”的要求,制定了实现各项工作市内第一,省内一流,力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各股室和每一名干部职工都重新确定了各自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在全局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先创优、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着眼改进作风,提高服务XX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作风建设关系到机关的形象,更直接影响着为民服务的质量。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努力把全局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改进作风、为民服务、干事创业上来。一是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在推行机关5S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双基四化”建设。“双基”,即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基础业务工作,“四化”,即实现管理制度化、工作规范化、办公信息化和服务优质化。深入开展“创建群众满意的基层国土资源所(窗口单位)”活动,全面实施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负责制、“AB角”服务制等规章制度。实行政务公开,设立群众评议箱,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推行阳光政务,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质量。二是在完善职能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我们把争取工作职能和明确职责分工作为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来抓。经积极争取,在下放土地初审、实行市市联审的基础上,市局将地租征收、储备土地管护、土地审批、土地登记发证等部分职能下发到我市。特别是土地登记发证职能下放后,我局土地登记窗口成为与市行政审批大厅土地登记窗口平行的办文发证窗口,辖市内大部分土地证将由我局直接办理。同时,我局将宗地地籍调查、地租征收、储备土地管护等职能下放给各所,充分发挥基层所的作用。职能的争取和调整,有效地减少了行政审批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办事群众。三是在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根据局领导班子分工和干部职工岗位职责,将市、市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进行量化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分别制定了各单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干部职工的全员、全岗位量化目标综合考核办法,加强工作考核,狠抓工作落实,在全局形成了要么不干,干就干好的良好作风。

三、突出服务大局,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积极研究政策,抢抓机遇,强化措施,努力推进XX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是把握利用好国家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十一五”规划,国家每年拿出近1000亿元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并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从零散向集中,规模从小到大,由数量到质量,从单一到综合,从粗放到科学的总体要求,我们根据这一政策变化,迅速研究应对措施,积极做好争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二是靠上工作,积极为XX经济发展提供用地服务。全面完善了新市、工业园和大学科技园的用地手续。结合国土资源工作实际,提前研究政策,扎实做好工作,有力地推动了XX工程的顺利进展。落实了XXX等重点项目的用地规划,为重点项目用地做好了前期工作。三是抢抓机遇,超前谋划,为XX经济建设拓展空间。我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需要国土资源的强力支撑。当前,我们正面临全国进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大机遇,我们超前谋划,为XX发展拓展了空间。我们充分利用规划修编期间可以局部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的政策,对工业园等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不符合规划的1716亩用地进行局部调整,确保了重点项目落地。通过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规划修编,将耕地保有量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降下来,将建设用地基数增上去,对我市来说意义重大。我们将这一精神贯彻到省政府部署的土地更新调查工作中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上半年,我市土地更新调查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抓住国家进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的机遇,我们积极争取国家挂钩试点项目一个,已报国土资源部审批。同时,积极推进土地置换,摸清了废弃工矿用地和空心村家底,编制了土地复垦方案,这将有效置换更多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篇8:树立节约用水新理念

一、农业节水的现状与节水潜力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潜力巨大。目前农业用水量大, 占我国用水总量的73%左右, 年用水约4000多亿吨, 但是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 与发达国家的0.7—0.8相比, 节水潜力巨大, 水利用率增加一个百分点, 节水量将达到400亿吨, 可以满足目前我国工业生产2.5亿元 (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按l 60吨计) 的产值耗用, 或者供给近10亿人口的生活用水。

二、农业节水的难点

农业节水难度很大, 既有工作环节问题, 也有农民观念问题, 还有节水机制问题。当前制约农业节水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 种粮效益低, 水价调节不能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与居民生活用水相比, 我国农业供水价调理滞后, 水价长期维持在低水平, 水费大部分只能勉强维持灌溉工程的运行和维修费用, 没有计入工程折旧和供水费用, 更不包括税金和供水利润等。低水价是造成灌溉用水浪费的主要原因。按目前的粮食价格, 水价提高到成本加微利的水平是很困难的, 低水价不能充分体现对节水的杠杆作用。

2. 农田水利工程难以实现完全市场化, 农业节水也很难实现产业化。

我国农业供水很大程度上是沿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目前农业生产所需农具、畜力、化肥、农药、种子和劳力等都已市场化, 完全靠市场机制解决, 而水利工程还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解决。不是农民不愿意市场化, 而是由于水利工程一般涉及到水上资源关系, 除一些微型水利工程外, 一般的水利工程要涉及数户或几十户的利益, 很难分割经营。

3. 农业生产体制对农田水利建设有一定制约。

我国农民目前人均耕地不到0.13hm2, 户均不到0.53hm, 每户农民分到的地块也较零散, 谈不上规模经营。由于种粮成本提高, 而粮价提高较慢, 农民种地的实际收益不大, 节水积极性不高, 节水处于被动状态。

4. 节水投入少。

从80年代财政体制改革以来,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靠地方财政补助。近几年来, 地方财政普遍吃紧, 尤其是北方一些农业大省、财政穷省, 每年省级小农水经费只有几千万元, 实际投入到农田的资金更少, 县以下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寥寥无几。

三、促进节水灌溉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 宏观政策取向。

农业节水体现的是宏观效益, 应属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 主要由各级财政投入为主。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节水投入力度, 建立节水建设基金, 确保节水投入的规模和连续性。

2. 节水工程技术措施。

一是技术措施。近30多年来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包括: (1) 输水技术:各类渠道防渗, 可减少渠道渗漏50%—90%, 提高渠系利用系数20%—40%, 甚至更高。 (2) 灌水技术。土地平整、漫灌改畦灌可节水5%-10%;地膜灌溉、水稻旱作可节水10%-20%。 (3) 喷灌。较地面灌溉可节水40%-50%。 (4) 滴灌、渗灌和微灌等新灌溉技术, 通过地下暗管微孔利用土壤毛细管作用湿润作物根部, 将用水减至最低限度, 是地下微灌的主要形式, 它比喷灌能节水30%。

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增加雨浇地的生产能力。根据对旱作农业, 雨养农业的统计:垄作区田配合轮作, 增加地表经流利用量75%, 增产20-30%;等高耕作增加径流利用量30%, 增产10%-20%;挖沟培垄, 沟底深翻, 回填熟土, 增加径流利用量90%, 增产100%;坡地改梯田, 每公顷增加径流量200-300立方米, 增产1000-1200kg;地膜覆盖或耕地铺砂, 减少蒸发, 每公顷增加径流利用量600立方米, 增产150-450kg。总之, 进行精耕细作, 加强田间管理, 不仅能有效提高雨水利用率, 还能明显提高农业单产。

污水资源化可以变废为宝, 是值得探讨的农业节水措施之一。污水用于农业经验最丰富的国家可能是墨西哥, 自1980年它就将城市的污水作为城市周围的农业用水。公认的方法是在非消费性农作物中, 污水可以不经处理直接使用或只进行一级处理。而对消费性的作物, 污水必须进行处理以满足相应的标准。

篇9:树立新理念 活用新教材

一、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教材改革要求。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远远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是关键,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则将直接影响教师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因此,实施新教材,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适应教材改革形势。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推进新教材实施进程。

为了及时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了解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意见,也为了用好新教材,改进调整地理教学,我们地理组经常深入到各校各班听课、评课、研究,举行师生座谈会;让学校定期将学生的优秀的新教材征文登在学校的学习园地上,在全校进行交流探讨。对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采取个别解决的方法;对普遍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讨解决。

二、活用新教材,让学生动起来

新的地理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的具体做法是: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让学生活动起来。运用不同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正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根本所在。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我在讲授“天气与生活”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收看天气预报,这样学生在收看天气预报的过程中,熟悉了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学生在家里,无意中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为学习新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学习这一节课时,恰巧出现了大雾天气,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一上课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早上出现了什么天气?”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大雾天气。”“请说一说,在这样的大雾天气中,你在上学的路上有什么感觉?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有一位同学抢先站起来说:“这种天气,能见度特别低,上学骑车很不方便,应注意交通安全。”“由此可见,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遇有这种天气,同学们上学的路上可要注意交通安全,你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天气的知识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这样,巧妙地联系实际,借眼前之景导入课题,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本插图中有关“天气与生活”的描述,自然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在读“中国城市天气图”时,改变了过去教师读、学生听的做法。先让学生合作预报北京的天气情况,然后让同桌学生合作进行练习。

2,密切联系社会热点。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激起学生关注社会变化的兴趣。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不再是当代学生的追求。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敏捷,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在当今信息时代,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新教材中尽管增加了大量的现代信息,但仍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当代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当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及新地理教材注重人文地理的特点,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的兴趣,为地理教学增添活力。我在讲授“地图”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为寻找本·拉登的确切地点,最需要什么?大部分同学想到了地图,接着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本中的几个问题,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我讲授“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这一课时,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软件:一个运动的云朵,遇到山地的阻挡,顺着山坡逐渐上升,到达一定的高度,形成降水;而到了背风坡,云朵逐渐下降,却没有形成降水。学生在观察中自己得出了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三、构建“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学习新模式

1,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新地理教材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贮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并从图像上获取信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的出发点。在新地理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从而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2,让学生走上讲台——给学生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以活动教学为中心,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则由台前退到幕后,成为导演、策划者、组织者;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选择部分课题让学生讲解,事实证明,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上一篇:16清朝十二帝简介下一篇:土壤中有什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