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专题教学设计

2024-04-17

大气运动专题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大气运动专题教学设计

2018年高考地理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2大气运动规律【解析】

2017年1月3~4日成都市(31°N,104°E)空气质量较差,下图是成都当时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变化图,数值越高,污染越严重。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成都市3~4日空气质量指数偏高的因素不包括()A.大风扬沙 B.交通工具 C.工业生产 D.家庭炉灶

【解析】由材料可知,3—4日空气质量指数偏高,说明污染严重。此时为冬季,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但由于四川盆地的北匕部有山脉的阻挡,因此成者受西北风的景响较小,再加上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所以大风扬沙天气较少,A不是影响因素,故A正确;大气中的染物质主要来自交通、工业、生活等方面,因此B、C、D是相关因素。排除B、C、D。故选A 【答案】A 2.①表示的时间最可能是()A.0时 B.6时 C.16时 D.20时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从①时开始,成都的污染指数开始下降,这说明此时污染物质的扩散条件转好,污染物扩散速度加快。晚上,地面气温开始下降,自下到上逆温逐渐形成,大气稳定,污染物质不易扩散,因此A、D错误;日出前后,逆温层最厚,污染物质不易扩散,B错误;午后,气温最高,对流运动旺盛,有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污染指数开始降低,故C正确。【答案】C 3.图示时期,控制成都市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A.冷锋 B.暖锋

C.低气压 D.高气压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该时期污染指数持续较高,说明大气稳定,污染物质的扩散条件较差,冷锋、暖锋和低气压天气系统控制时,都能形成利于污染物质扩散的大风天气或对流天气,故A、B、C错误;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大气稳定度,不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D正确。【答案】D 中央气象台于2017年2月7日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为2017年2月7日14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此时寒潮带来的影响有()A.四川盆地狂风暴雨 B.青藏高原大幅度降温 C.黄河中下游地区天气晴朗

D.内蒙古地区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5.下图中甲处为昆明准静止锋,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剖面结构的是()

【解析】寒潮是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冷气团的特点是厚度较薄。结合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分析,两地受寒潮影响小。结合锋面的特点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多晴朗天气。结合锋面的延伸方向、锋面特征分析,剖面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第4题,此时,四川盆地因北部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小,位于冷锋锋前,是晴朗天气,A错。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与寒潮影响无关,B错。黄河中游地区位于冷锋锋后多雨天气,C错。内蒙古地区受冷气团影响,出现大风降温天气,D对。第5题,根据锋面的特征,锋面是一个倾斜面,下面是冷气团,上面是暖气团。读图可知,B错。昆明纬度比贵阳低,来自昆明一侧的是气团,C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根据甲处锋面的延伸方向,剖面结构应是西高东低,A对,D错。【答案】4.D 5.A 季风指数是指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值越大表示季风现象愈明显,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季风的强弱程度。读图,回答6~7题。

6.1895 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出现下列现象可能性较大的是()A.南涝北旱 B.南旱北涝 C.南北皆涝 D.南北皆旱

【解析】读图,根据图中季风指数,1895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季风指数低,说明夏季风势力弱,对北方影响时间短,南方影响时间长,所以最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现象,A对。B、C、D错。【答案】A 7.20世纪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其原因可能是()A.夏季风减弱 B.冬季风减弱

C.海陆热力差异减小 D.温室效应加剧

【解析】20世纪末冬季风指数明显减小,说明冬季风势力弱,其原因可能是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冬季气温不太低,冷高压势力弱,D对。冬季风减弱是冬季风指数减小的反映,不是原因,B错。与夏季风减弱无关,A错;海陆热力差异一般不会减小,C错。【答案】D 读下列“四幅气候资料图”,回答8~9题。

8.下列关于四种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②乙气候类型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 ③丙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④丁气候类型在南美洲分布最广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9.形成图乙气候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因素 B.大气环流因素 C.下垫面因素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本题组考查气候类型及其判读。根据所給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其方法和步骤如下:第一步:根据最冷月与最热月的平均气温指标确定大致的气候类型。操作步骤分解:A型:最冷月均温在5℃以上的为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中的一种,即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萨瓦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B型:最冷月均温在υ℃~15℃间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的一种。C型: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30℃以上的可能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或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其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最暖月均温在20℃以上,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最暖月均温小于20℃。D型: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判别时要注意:苔原气候夏季均温在0℃以上,冰原气候所谓“暖月”均温仍在0℃以下,依据此法,即可判定具体气候类型。第8题,根据四地的气候资料分析,甲最低月温在0度以下,降水量集中于夏季,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①正确;乙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②正确;丙最低月温在0度以上,降水集中于夏季,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③错误;丁地终年高温,夏季降水尤其多,判断为热带季风气候,在亚洲分布最广,④错,选C。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图乙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选B。【答案】8.C 9.B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12.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A.太阳辐射较弱 B.气温较低 C.暖湿水汽充足 D.风力较弱

【解析】11选C,12选D。第11题,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风是从谷地沿两侧山坡吹的上升气流,谷地中心是下沉气流,不会形成雾。夜晚吹山风,冷气流沿两侧山坡吹下,谷地中心是上升气流,底层受冷气流影响快速降温,形成下面冷、上面暖的逆温状态,出现浓雾天气。第12题,浓雾天气出现条件,一是有逆温现象,一是静风天气。太阳辐射弱、气温低、暖湿水汽充足对雾形成有影响,但不是浓雾持续几天的主要原因。风力弱,不能吹散浓雾,才是主要原因。读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E点的气压可能是()A.1 006百帕 B.1 010百帕 C.1 018百帕 D.1 022百帕

14.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A.西北、东北、东南、西北 B.东南、西南、东南、西南 C.西北、东北、西北、东北 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

【解析】13选D,14选A。第13题,E最外围附近那条靠近1012的线数值可能等于1012或者1016结合海陆轮廓的实际,E附近是北美洲大陆,亚洲提是高压系统,美洲大陆也应该是高压系统,气压值为1020~024。第14题,分别过甲、乙、丙、丁四点作垂直于四点切线的垂线,垂线即为气压梯度力方向,以垂线为基准北匕半球向右偏30°~45°,即为风向甲位于北半球高压中心东南部,吹西北风乙位于北半球高压中心西南部,吹东北风丙位于南半球高压中心的西北部,吹东南风丁大致位于南半球低压中心的北匕部,吹西北风。读亚洲东部10月23日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15~17题。

15.图中所画锋线错误的是()A.Ⅰ、Ⅲ B.Ⅰ、Ⅱ C.Ⅱ、Ⅲ D.Ⅲ、Ⅳ

16.引起此时我国北方与华南沿海均出现大风天气的天气系统,分别是()A.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印度低压 B.冷锋,强热带风暴 C.亚洲高压,暖锋 D.冷锋、亚洲低压

17.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Ⅲ附近a、b两地间的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解析】15选D,16选B,17选C。第15题,图示Ⅲ、为高压脊,故不可能出现锋面。第16题,结合图示知,我国北方受藁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冷锋景响而岀现大风夭气我国华南沿海受气旋,即热带风暴景响,出现大风天气。第17题,根据Ⅲ转线穿过的两条等压线数值1020和1015,判断图示Ⅲ为高压脊,故ab之间气压较高,而图中a更接近1010等压线,表示气压较低。

读东亚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天气形势图,完成18、19题。

18.图示时刻,下列四地平均风浪最大的是()A.辽东半岛西岸 B.台湾岛东岸 C.本州岛西岸 D.半岛东岸

19.图示时刻的天气状况是()A.①地吸热慢,气流冷却下沉形成高压 B.本州岛此时天气状况为阴雨

C.黄海海域气流上升,此时为阴雨天气 D.②地天气晴朗,利于海洋捕捞

【解析】18选C,19选B。第18题,等压线越密,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由风引起的风浪越大,选项中本州岛西岸等压线最密,风浪最大。第19题,图示时刻本州岛位于冷锋锋后,多阴雨天气。

2017年我国入汛早,强降雨过程多,洪水来势猛,南方地区先后出现20多次强降雨过程,为近5年同期最多,全国有222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也是近5年同期最多。据此,完成10、11题。20.2017年我国南方洪灾严重,可能的原因是()A.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B.东南风势力较往年强 C.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D.西南风势力较往年强

21.下面所示为我国东部雨带推移位置示意图,则2016年()

A.雨带到达a位置时间提前 B.雨带在a位置徘徊时间长 C.雨带到达b位置时间提前 D.雨带在b位置徘徊时间长

【解析】20选C,21选D。第20题,由于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景响,副高加强、西伸,促使大量的水汽从海上输入我国,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产生大范围的强降雨。如果副高稳定在某一区域,雨带就会在一定范围徘徊,降水更加集中,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第21题,我国雨带北匕进比正常年份滞后,在南方徘徊时间较长。下图为对某天气系统在我国各地过境的降雨量预报,读图完成22、23题。

22.该天气系统最可能是()A.高压 B.低压 C.冷锋 D.暖锋

23.该天气系统过境,给甲地带来的气象灾害是()A.洪涝 B.狂风 C.风暴潮 D.寒潮

【解析】22选B,23选A。第22题,读图,根据图例,该天气系统中心降水量大,向两侧降水量减小,最可能是低压中心带来的降水天气。高压影响区是晴朗天气。锋面影响向不会出现中心降水量大,两侧降水量少的特点。第23题,该天气系统过境,产生大量的降雨,甲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给甲地带来的气象灾害是洪涝。狂风、风暴潮主要是低压中心刚登陆时,甲地距登陆地较远,低压中心势力减弱。该天气系统来自较低纬度,不是寒潮。

一般来说,凡主要受海洋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凡主要受大陆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冬季受海洋影响明显的地区,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不同气候类型区。据此完成24、25题。

24.图中夏季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地区是()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⑤

25.下图为世界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图,该地可能位于上图中的()

A.③地 B.④地 C.⑤地 D.⑥地

【解析】24选B,25选C。第24题,由图可知,①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为温带季风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四地均受来自海洋气流的景响,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③地为地中海气候,⑤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具有大陆性气候特点。第25题,由图可知,该地各月气温都在15℃以上,属于热带:从降水量来看,全年降水量很少,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囹中的⑤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26.读世界某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图中BC线为晨线,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A地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2)假设图中等压线状况不变,从气温、降水和气压三个角度描述M~N一线天气的变化。(3)若图中D地1小时后气温上升,请用相关地理原理解释其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和气压数值可知A地气压中心是亚洲高压,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昇的影响,亚欧大陆比同纬度海洋上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第(2)题,M位于冷锋锋后,受冷锋影响,气温低、气压高、多阴雨天N位于暖锋锋前也受冷气团影响,气温低、气压高、多阴雨天M和N之间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晴天。第(3)题,图中BC线为晨线,D地1小时后迎来日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热增温,地面辐射增强,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气温升高。

【答案】(1)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A处陆地上比同纬度海洋上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

(2)气温:低——高——低(或答先升高再降低);降水:阴雨——晴——阴雨;气压:高——低(或答逐渐降低)。(3)图中BC为晨线,1小时后D地迎来日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热增温,地面辐射增强,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获得热量,使气温逐渐升高。27.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2)澳大利亚西北部1月和7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从海陆热力差异、大气环流两个方面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向对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

(3)悉尼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悉尼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

【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中部地区的沙漠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寒流和地开阻挡有关。第(2)题,1月份南半球为夏季,陆地上气温高,形成低压,此时北半球东北信风带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来自低纬海洋,气候湿润。7月份,南半球为冬季,陆地上气温低形成高压,澳大利亚西北部多受来自陆地上的东南信风景响,气候干燥。第(3)题,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于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季风气候不如上海明显。

【答案】(1)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

(2)1月: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

7月: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

(3)表现:悉尼冬夏气温温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2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摩洛哥降水量西北多、东南少的原因。

(2)说明摩洛哥主要农业区的分布,并分析其优势气候条件。

(3)从气候角度,分析摩洛哥筑坝、引水、建设农田排灌系统的原因。

【解析】第(1)题,摩洛哥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地中海,且降水主要受冬季西风的影响向,所以西北部相比东南部,属于迎风坡,降水较多。第(2)题,摩洛哥农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平原及沿岸海域。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温和湿润,有利于越冬作物越冬。第(3)题,摩洛哥筑坝、引水、建设农田排灌蘯系统是针对农业生产中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害的措施。从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作答。【答案】(1)西北部濒临大西洋和地中海(位于30°~40°N大陆西岸),受西风(湿润气流)影响(或位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且处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西北部),沿海平原(和丘陵)及沿岸海域。

主要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温暖湿润,有利于越冬作物越冬。

(3)以地中海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少,需要水源灌溉;冬季降水多,需要排涝;南部降水少,需要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

篇2:大气运动专题教学设计

【归纳梳理知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__________。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是。

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提示注意】(1)图解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能量源泉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能量最集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2.热力环流的形成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剖析高考真题】

(2012全国大纲卷)图4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0-11题。

410.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11.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D.沙尘暴天气

(2012重庆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开。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3回答5-7题。

7.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将就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考点归纳总结1】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3.“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例1】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过程有关。【考点归纳总结2】 2.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1)城市风

由于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使城市气温升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把郊区污染物带入城市中心,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因此,为了减轻城市污染,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及如何布局郊区工业及卫星城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海陆风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

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3)山谷风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a)。夜间山坡上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b)。

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而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的流向则随昼夜的变化而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为海与陆、山与谷的气压高低随昼夜改变而改变。【例2】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回答问题。

篇3:大气运动专题教学设计

《谈风说雨—-大气垂直运动的力学》, 刘式达, 李滇林著, 本书以风、雨为主线, 讲解了20个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大气科学中的力学问题, 内容包括天上的云、气旋和反气旋、风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的锋面、龙卷风和台风等.这些大气现象均和力学中所涉及的气压梯度力、离心力、科氏力、摩擦力等有关, 并用力的平衡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等作了科学解释.本书特别对大气中的风和雨的运动形式以恢复力、阻尼力为参数进行了几何分类, 复杂的全球大气环流形式便有了通用、简洁的拓扑特征.这样, 大气中的力学问题就可用几何、拓扑的方法展示, 更加直观和深入.

由于近十多年来人们更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因此书中也介绍了有关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化、极值天气等问题的基本知识和观点, 使读者能关注力学在大气中的最新进展.

本书图文并茂, 通俗易懂, 可供对力学和大气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和教师参考. (定价29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4月)

篇4:“大气运动”专题测试

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序号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大气热量直接来源

B.②示意云层的反射作用

C.③代表大气逆辐射过程

D.④为地面先吸收后辐射

2.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使: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图2为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时空变化平均结果,读图回答第3题。

3.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B.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C.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大气污染物扩散受海陆风影响。图3为深圳市某电厂某时地面SO2浓度等值线图,读图回答第4题。

4.该时最可能为:

A.01时 B.04时 C.08时 D.15时

图4为山谷风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

5.据图判断此时:

①白天 ②吹谷风 ③夜晚 ④吹山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图5为某年中国北方某市城郊温差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第6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因此温差小

B.夜晚郊区比城区雾霾程度轻,因此温差小

C.夏季盛行东南风且郊区风大,因此温差大

D.冬季城区比郊区热排放量大,因此温差大

图6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第7题。

7.该月甲地盛行:

A.西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图7为某时陆地与海上风速剖面图,读图回答第8题。

8.读图可知:

A.随高度升高,洋面风速增长迅速

B.20米高空,海上与陆地风速相差最大

C.百米以下洋面摩擦力小,风速远大于陆地

D.利用相同风速的风能发电,风塔装置海洋高于陆地

图8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读图回答9~11题。

9.若图8表示热力环流,则:

A.甲处气温比乙处高 B.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C.甲处气温比丙处低 D.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10.若图8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A.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B.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

C.③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D.④气流比②气流更干燥

11.若图8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①气流比③气流更湿润

C.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

D.④气流给我国夏季带来丰沛降水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6分)图9为科纳克里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10为非洲局部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科纳克里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说出巴马科的气候类型,简述其形成原因。

(3)图10中虚线箭头所示为7月风向,分析其成因及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13.(30分)图11为北极航道示意图,图12为某季节沿60°N纬线海平面气压变化柱状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1年10月,我国风云三号卫星臭氧总量探测仪,监测到北极上空首次出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

材料二:2014年7月,我国《北极(东北航道)航行指南》正式出版发行。

材料三:近年来,冰岛及其附近火山频繁喷发,涌出大量火山灰,并在天空中形成火山灰云团。

(1)简述臭氧减少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说出北极航道所经过的风带名称及风向,并说明该风带的形成过程。

(3)分别说出甲、乙气压中心的名称及其出现季节,并说明该季节南亚气候特点。

(4)分析大量火山灰对所在地区天气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2.D 3.A 4.D 5.A 6.D 7.C 8.B 9.A 10.B 11.C

12.(1)特点: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雨季较旱季气温低(6分) 成因:地处低纬,沿岸暖流增温;雨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气温较低,旱季反之(6分) (2)热带草原气候(2分) 成因:7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湿季;1月受东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6分) (3)成因: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4分) 影响:西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富降水(2分)。

篇5: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海阳四中

牟岩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及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气的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明确人类活动应趋利避害,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应用

2.理解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及风力、风向的判定 3.学会对等压线图的判读。教学难点: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教学方法:

采取边讲解边画图的方法,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难懂,要想让学生弄的明明白白需要下一番功夫。本节内容涉及到初中和高中的物理知识,更不好懂。要想讲好、讲透真不容易。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让我们欣赏一下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学朗诵。白天,当我们面朝大海,风是从哪里吹来的?请同学们欣赏这幅照片,分析少女的头发被风吹拂起来此时盛行什么风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节我们就来完成这个问题的研究-------大气的运动。展示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

学习大气的运动,就先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开始。板书 一 热力环流

现在让我们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假设地面上A、B两点,分别受热、冷却,根据热胀冷缩原理,A、B附近的大气将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

(受热处空气由于受热膨胀,密度变小,空气将上升向周围扩散;冷却处的空气由于冷缩,空气密度变大,将下沉。)

2.由于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由于空气的上升向周围扩散,使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而对应的高空由于空气的不断流入,空气密度相对增大,形成相对于周围同高度大气层的高气压;同理,冷却处,由于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对应 的高空,空气密度相对较小,形成低气压。)

3.同一高度处,由于高低气压的差异,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又将如何运动?

(在同一高度,由于高、低气压存在,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小组讨论,呈现一组答案,老师总结)

小结:大家观察,刚才所绘制的两条垂直方向上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及两条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就组成一个“圈”,这就叫做大气的“热力环流”。大家一起归纳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请大家完成导案上的问题(结合课本P38第一自然段)1.根据地面冷热状况绘制热力环流图

2.大气的运动按方向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平常所说的风,是指大气______运动。

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那么可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热力环流应用于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的热岛环流。

根据下图信息,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别绘制此时的盛行风。(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导学案上画)

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别绘制此时的风向,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于海洋,陆地上为热源,根据热力环流成因,盛行海风。)

那么,开始上课展示的少女面朝大海的长发被风吹拂,此时盛行的是—海风,应发生在一天中的白天了。夜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降温慢,成为热源,根据热力环流成因,盛行陆风。

随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城市的“热岛效应”,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绘制城市热岛效应的环流图。(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导学案上画)

探究:根据所学热力环流知识,为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如果想植树造林呢?

刚才学习了热力环流,在热力环流图中有两支水平运动的气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也就是近地面风和高空风,通过观察发现,不论是近地面风还是高空风,大气都是由高压流向低压,这说明在水平方向上高、低气压间存在一个力,这个力叫什么名字,它对风的形成又起着怎样的作用?除此之外,风还受哪些力的影响?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板书)结合课本(P39)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1.气压梯度: 2.气压梯度力

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促使大气由____气压区流向____气压区。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受一个力、3 1.受一个力①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垂直于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hpa1006低压等压线10081008高压1010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 受两个力、2、受两个力的作用(高空中的风)风向与等压(hpa)***610081010地转偏向力线平行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北右南左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受三个力

3、三个力(hpa)***610081010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形成一个夹角(斜交)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相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地面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开成的风(北半球)的作用下风的形成,给出风向的判断方法。直接跟一练习,并用冬季风图进行讲解,加强学生风向的画法和风向的判断的训练。本节小结:

形成热力环流海陆风应用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近地风高空风大气运动水平运动—风成因及风向分析 之后做当堂检测题。

当堂检测题

(一)选择题

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甲图中盛行海风时,对应乙图中的时间段是

A 16时至次日8时

B 8时至16时

C 18时至次日6时

读图回答3-4题。

D 6时至18时

3.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钢铁厂,如果仅考虑城市热岛环流,则厂址的位置不能在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A 市区

B 郊区

C 远郊

D 农村

(二)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下题。

1.N地的风向是________________。

2.M、N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探究:

资料:山谷风的成因

谷风山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环流。形成机制:白天,山坡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热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迅速降温,而谷地中同高度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

练习:

1、地面因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下面图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2、(2013浙江高考题)拉萨河流城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下题。

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 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篇6:大气运动专题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地理学习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侧重生活,既要讲清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机制,又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又能激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本节内容的逻辑性比较强,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透彻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

在讲授大气的受热过程时,边画图,边讲授,边提问,将整个思维过程在画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图画完了,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过程也直观的展现出来了。注重地理思维的活化、转移。

学生理解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后,联系实际生活,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秋冬季节,雾、霜、露为什么只发生在无风少云的夜晚?学生在调动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自然会提高教学的效果。在讲授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时,结合教材给出的实验活动,在网上下载了这个实验视频,学生观看时,其注意力会自然而然的回到课堂,参与教学过程。原理讲完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得出“凸高凹低”的气压判断规律。让学生自己动手,引导学生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简易示意图。并在图上分析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或者学生没有意识到的一些常识性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思维水平,而且贯彻了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大气的水平运动侧重于在气压图上做出风向,并予以判断。这样即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提高了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通过长期的锻炼,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克服学生畏惧地理的心理。

篇7:大气运动专题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3.教学用具

课件、讲义及补充材料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板书】大气的受热过程

同学们知道近地面大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吗?

是的,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次是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提问】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 【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读图指导】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及教材“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3.读图理解并说出大气的保温原理?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使地面增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太阳暖地面”。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因此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地面暖大气”。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大气还大地”。

【教师总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根据同学们读图学习及老师的总结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提问】冬天,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比阴天(多云)的夜晚冷? 【学生回答】因为阴天(多云)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较温暖。【提问】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归纳】 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弱;阴天(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空气越稠密,大气保温作用越强。

【承转】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而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表面比较,哪个变化要剧烈些呢?

【投影展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大。

【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人们可以解释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并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降低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产量。(1)请同学们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请你举例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学生回答】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指导】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利用烟雾防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承转】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这会对大气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使地面增温,大气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二、大地暖大气

地面通过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增温

篇8:“大气运动与天气变化”专题测试

温室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读图1,回答1~2题。

1.北方冬季蔬菜大棚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土壤肥力 B.增强太阳辐射

C.减少热量散失 D.降低空气湿度

2.2013年8月,南京郊区农民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其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的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天气形势图(图2),完成3~4题。

3.图示时刻,下列四地平均风浪最大的是:

A.辽东半岛西岸 B.台湾岛东岸

C.朝鲜半岛东岸 D.本州岛西岸

4.图示时刻的天气状况是:

A.①地吸热慢,气流冷却下沉形成高压

B.本州岛此时天气状况为阴雨

C.黄海海域气流上升,此时为阴雨天气

D.②地天气晴朗,利于出海捕鱼

每年随着干、湿季节的变化,东非高原上数以百万计的野生食草动物就会组成一支壮观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在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间来回迁徙。图3是2013年野生食草动物迁徙路线。据此回答5~6题。

5.当①地有充足的水源和青草时,当地受:

A.西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6.野生食草动物从②地迁徙到③地的时间可能是:

A.12月~次年5月 B.7月底~8月中下旬

C.10月底~11月底 D.1月中上旬~3月底

图4为东北地区4月初某时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此时甲地最可能的天气状况是:

A.连续性降水 B.狂风暴雨

C.温暖晴朗 D.高温晴朗

8.最可能发生沙尘天气的区域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图5为我国北方部分区域某时刻的空气质量分布及趋势图。读图完成9~10题。

9.此时区域内有一次明显锋面活动,其锋线位置最可能位于图中:

A.a线附近 B.b线附近

C.c线附近 D.d线附近

10.石家庄此时的PM2.5指数高达890。下列对该地污染严重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A.冷暖气流交汇,湿度增大,污染物大量集聚

B.暖空气推进,冷气流下沉,污染物集聚地表

C.冷暖空气相遇,挤压气流,污染物浓度升高

D.气旋影响,周围大气污染物聚合,浓度升高

图6为我国20l4年2月某时段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该天气系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亚洲高压强盛 B.副高强盛

C.空气干燥 D.风力强劲

12.14日:

A.北京大雪纷飞 B.郑州风和日丽

C.杭州雨夹雪 D.广州剧烈降温

13.受该类天气系统影响,冬季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概率较小的是:

A.大风 B.雨雪 C.雾霾 D.寒潮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图7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8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

A.暖锋 B.冷锋 C.气旋 D.反气旋

图9为我国某地某月等温线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四个区域年降水量最大的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7.图中M地气温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A.27℃,地形地势 B.25℃,海陆位置

C.27℃,海陆位置 D.25℃,地形地势

图10为南美大陆沿36°S纬线1月均温、7月均温、11~4月降水量、5~10月降水量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气温年较差最小处位于横坐标:

A.200km附近 B.300km附近

C.400km附近 D.900km附近

19.该大陆在图示纬度带东、西两岸气温和降水特征及其主要成因是:

A.西部自沿岸向内陆气温递减较快,是由于大陆性明显增强

B.西岸各月平均气温低于东岸,主要是由于洋流的影响

C.5~10月东岸降水少于西岸,是由于东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11~4月西岸降水少于东岸,是由于西岸位于信风背风坡

2014年3月19日,浙江台州遭遇30年不遇特大冰雹。图11为冰雹产生机制示意图,图12为浙江某地多年平均一天中不同时段冰雹发生的百分比。读图回答20~21题。

20.据图分析下列关于冰雹形成的基本条件不正确的是:

A.云层中有充足水汽B.大气温度低于0℃

C.强烈的上升气流 D.稳定的大气环境

21.造成图12冰雹发生频率最高时段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endprint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图13为我国某年某月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的暴雨、冰雹、雷暴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气温上升快 B.反气旋过境

C.冷锋过境 D.台风过境

23.据图推侧,某月最可能是:

A.3月 B.5月 C.7月 D.9月

图14为秦岭北坡和南坡1月气温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近50年来,秦岭1月气温:

A.南坡和北坡均逐年上升

B.南坡较北坡上升幅度大

C.0℃等温线有北移趋势

D.0℃等温线所经山地海拔有逐渐下降趋势

25.近50年秦岭山地气候变化会使:

A.高山林带上界升高 B.北坡雪线降低

C.南坡降水量增加 D.动物向南迁移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图(图15)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拉萨气温日较差大,气候独特,既有“日光城”的美誉,又有著名的“拉萨夜雨”。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

(1)分析拉萨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分析拉萨夏季“昼晴夜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3)评析拉萨作为避暑旅游城市的有利和不利自然条件。

27.(12分)读澳大利亚部分区域图(图16)及①②③三地气候统计图(图17),完成下列各题。

(1)概括①地降水特征。

(2)简述③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试从气候方面说明②地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4)指出图中澳大利亚西海岸有沙漠分布的主要原因。

28.(12分)图18、图19分别为西藏自治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示意图、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西藏年太阳辐射总量、年降水量空间变化的总体特点。

(2)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计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影响西藏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在GIS数据库中,他们需要调用哪些方面的专题图层?在课题研究中,他们发现西藏太阳能利用还不充分,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3)有人说“在这高寒之地,温暖湿润之地是河流制造出来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9.(14分)读新西兰南北二岛水系图(图20)及图中①②两地气候统计图(图21),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2)比较①②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3)比较新西兰南岛和北岛冰川面积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D 6.B 7.A 8.C 9.B

10.C 11.A 12.C 13.C 14.D 15.A 16.B 17.D

18.A 19.B 20.D 21.C 22.A 23.B 24.C 25.A

26.(1)地势高,空气稀薄(1分),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1分);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1分)。地处河谷,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气温日较差(1分) (2)白天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2分);夜间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养分积累(2分) (3)有利条件:海拔高,夏季凉爽;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2分,答出2点即可) 不利条件: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2分,答出2点即可)。

27.(1)年降水量多(或超过1 000mm);干湿季明显(或4~10月为干季,11月~次年3月为湿季)(2分) (2)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炎热干燥(2分);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暖多雨(2分) (3)纬度低,热量充足;晴天多,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4分) (4)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沿岸受寒流减湿作用的影响(2分)。

28.(1)年太阳辐射总量: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4分) (2)地形地势图层、气象气候图层等 原因:太阳能能量分散,开发利用成本较高;该区域人口稀疏、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水平较低(4分) (3)河流流水侵蚀下切,形成地势较低的河谷,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水汽沿河谷进入(4分)。

29.(1)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特征:全年温和多雨(4分) (2)②地降水量比①地大 成因:②地位于西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更显著,降水更丰富(4分) (3)南岛冰川面积比北岛大(2分) 成因:南岛纬度高;海拔高,温度低;受大气环流西风带影响,降水较丰富(4分)。endprint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图13为我国某年某月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的暴雨、冰雹、雷暴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气温上升快 B.反气旋过境

C.冷锋过境 D.台风过境

23.据图推侧,某月最可能是:

A.3月 B.5月 C.7月 D.9月

图14为秦岭北坡和南坡1月气温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近50年来,秦岭1月气温:

A.南坡和北坡均逐年上升

B.南坡较北坡上升幅度大

C.0℃等温线有北移趋势

D.0℃等温线所经山地海拔有逐渐下降趋势

25.近50年秦岭山地气候变化会使:

A.高山林带上界升高 B.北坡雪线降低

C.南坡降水量增加 D.动物向南迁移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图(图15)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拉萨气温日较差大,气候独特,既有“日光城”的美誉,又有著名的“拉萨夜雨”。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

(1)分析拉萨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分析拉萨夏季“昼晴夜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3)评析拉萨作为避暑旅游城市的有利和不利自然条件。

27.(12分)读澳大利亚部分区域图(图16)及①②③三地气候统计图(图17),完成下列各题。

(1)概括①地降水特征。

(2)简述③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试从气候方面说明②地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4)指出图中澳大利亚西海岸有沙漠分布的主要原因。

28.(12分)图18、图19分别为西藏自治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示意图、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西藏年太阳辐射总量、年降水量空间变化的总体特点。

(2)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计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影响西藏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在GIS数据库中,他们需要调用哪些方面的专题图层?在课题研究中,他们发现西藏太阳能利用还不充分,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3)有人说“在这高寒之地,温暖湿润之地是河流制造出来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9.(14分)读新西兰南北二岛水系图(图20)及图中①②两地气候统计图(图21),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2)比较①②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3)比较新西兰南岛和北岛冰川面积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D 6.B 7.A 8.C 9.B

10.C 11.A 12.C 13.C 14.D 15.A 16.B 17.D

18.A 19.B 20.D 21.C 22.A 23.B 24.C 25.A

26.(1)地势高,空气稀薄(1分),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1分);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1分)。地处河谷,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气温日较差(1分) (2)白天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2分);夜间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养分积累(2分) (3)有利条件:海拔高,夏季凉爽;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2分,答出2点即可) 不利条件: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2分,答出2点即可)。

27.(1)年降水量多(或超过1 000mm);干湿季明显(或4~10月为干季,11月~次年3月为湿季)(2分) (2)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炎热干燥(2分);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暖多雨(2分) (3)纬度低,热量充足;晴天多,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4分) (4)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沿岸受寒流减湿作用的影响(2分)。

28.(1)年太阳辐射总量: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4分) (2)地形地势图层、气象气候图层等 原因:太阳能能量分散,开发利用成本较高;该区域人口稀疏、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水平较低(4分) (3)河流流水侵蚀下切,形成地势较低的河谷,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水汽沿河谷进入(4分)。

29.(1)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特征:全年温和多雨(4分) (2)②地降水量比①地大 成因:②地位于西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更显著,降水更丰富(4分) (3)南岛冰川面积比北岛大(2分) 成因:南岛纬度高;海拔高,温度低;受大气环流西风带影响,降水较丰富(4分)。endprint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图13为我国某年某月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的暴雨、冰雹、雷暴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气温上升快 B.反气旋过境

C.冷锋过境 D.台风过境

23.据图推侧,某月最可能是:

A.3月 B.5月 C.7月 D.9月

图14为秦岭北坡和南坡1月气温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近50年来,秦岭1月气温:

A.南坡和北坡均逐年上升

B.南坡较北坡上升幅度大

C.0℃等温线有北移趋势

D.0℃等温线所经山地海拔有逐渐下降趋势

25.近50年秦岭山地气候变化会使:

A.高山林带上界升高 B.北坡雪线降低

C.南坡降水量增加 D.动物向南迁移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图(图15)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拉萨气温日较差大,气候独特,既有“日光城”的美誉,又有著名的“拉萨夜雨”。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

(1)分析拉萨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分析拉萨夏季“昼晴夜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3)评析拉萨作为避暑旅游城市的有利和不利自然条件。

27.(12分)读澳大利亚部分区域图(图16)及①②③三地气候统计图(图17),完成下列各题。

(1)概括①地降水特征。

(2)简述③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试从气候方面说明②地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4)指出图中澳大利亚西海岸有沙漠分布的主要原因。

28.(12分)图18、图19分别为西藏自治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示意图、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西藏年太阳辐射总量、年降水量空间变化的总体特点。

(2)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计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影响西藏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在GIS数据库中,他们需要调用哪些方面的专题图层?在课题研究中,他们发现西藏太阳能利用还不充分,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3)有人说“在这高寒之地,温暖湿润之地是河流制造出来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9.(14分)读新西兰南北二岛水系图(图20)及图中①②两地气候统计图(图21),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2)比较①②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3)比较新西兰南岛和北岛冰川面积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D 6.B 7.A 8.C 9.B

10.C 11.A 12.C 13.C 14.D 15.A 16.B 17.D

18.A 19.B 20.D 21.C 22.A 23.B 24.C 25.A

26.(1)地势高,空气稀薄(1分),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1分);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1分)。地处河谷,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气温日较差(1分) (2)白天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2分);夜间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养分积累(2分) (3)有利条件:海拔高,夏季凉爽;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2分,答出2点即可) 不利条件: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2分,答出2点即可)。

27.(1)年降水量多(或超过1 000mm);干湿季明显(或4~10月为干季,11月~次年3月为湿季)(2分) (2)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炎热干燥(2分);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暖多雨(2分) (3)纬度低,热量充足;晴天多,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4分) (4)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沿岸受寒流减湿作用的影响(2分)。

28.(1)年太阳辐射总量: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4分) (2)地形地势图层、气象气候图层等 原因:太阳能能量分散,开发利用成本较高;该区域人口稀疏、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水平较低(4分) (3)河流流水侵蚀下切,形成地势较低的河谷,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水汽沿河谷进入(4分)。

上一篇:希望初中优秀作文450字下一篇:宿迁市马陵河河道调度运行管理办法.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