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教案

2024-04-28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教案(精选10篇)

篇1: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是该教学内容的关键。所以本人采取了透析探究法教学,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上都是特别重要的,故应该重点讲解,注重探究。

【学生情况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由于初中地理的学习不是很系统,导致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差,加之这部分内容理论难度较大,故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从学习热情来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有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故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与能力

1、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3、大气的水平运动。

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引起的等压面的凹凸变化及高低压分布规律。

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

入 同学们,你我相聚在白银,实属一种缘分,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白银日报》中书写一段见证你我一面师生缘的契约,打开日报(幻灯片开始放映《白银日报》)一起走进属于你我的世界。请读报!

(待学生读完报纸的最后一句话——“那就让我们一起期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后用迫切的语态衔接)而那一刻的恍然大悟就在今天这节课

(板书课题)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 齐声朗读《白银日报》头版头条——《谁才是罪魁祸首》全文 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

?讲

课?

?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29页正文部分,思考并回答屏幕上的三个问题

(板书) 一、大气运动?

(一)概况

(过渡)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大气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

(板书)(二)热力环流

在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幻灯片演示),但是如果当A、B两地冷却,C地受热时,即当地面受热不均时,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观看下面的这个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播放实验视频)

(提问)1、通过观看这个实验视频大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理现象?

2、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3、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4、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地面受热不均时,近地面受热多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受热少的地方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由于高低气压不同,于是形成一个由高压流向低压的空气环流圈。我们把这种简单的、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形式就叫做热力环流(边讲解,边动画演示)

(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动画演示与讲解我们基本上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接下来我们分组完成一个探究活动:每四人一组,每人拿一本书充当一个等压面,依据我们得出的结论,相互配合,设计出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模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并邀请其中一组到讲台上做示范)

(承转)看来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强,接下来检验大家的理论分析能力,看大家能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板书)(三) 常见的热力环流

(探究活动)1、让学生在波涛的轻音乐中愉快的完成课本30~31页“活动内容”

2、展示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阅读?、思考、回答

观看实验视频?,探讨原因

?

?思考、讨论、积极回答

?聆听、反思

篇2: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教案

例1(?连云港调研)6月11日早,连云港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⑴~⑶题。

⑴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答案:⑴C⑵D⑶A

探究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可采用因果联系法学习。复习时抓住气温高低→上升或下沉→密度差异→气压高低→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这条线索,分析气温、密度和气压三者关系,层层推进、由因及果。

注意:①高低压的理解:所谓高低气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大气密度降低,气压逐渐降低。②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探究点三:常见的热力环流

要学会解释生活中相关的问题、现象,并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和特点,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成因(受热不均)绘制热力环流图。

1.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2.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学生自绘示意图)

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市区中心空气受热不断上升,四周郊区相对较冷的空气向城区辐合补充,而在城市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向四周郊区辐散下沉以补偿郊区低空的空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又叫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所以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例2(高考广东卷文科基础)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B.①④C.②③C.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只有对原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本题正确的作答。

解析:晚上陆地由于热容量小,降温快,气温低,气压较高,而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低,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②正确;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压低,极地地区终年寒冷,气压高,所以近地面风应由两极向赤道吹,即使没有地球白转也是这样,故③正确,选C。

答案:C

【变式训练】(2011届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原因形成的。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变大,因而流入谷底,成为山风。据此回答⑴—⑵题。

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C正确;白天的谷风使坡面温度升高,夜晚的山风使坡面温度降低,故山谷风能扩大坡面温差,有利于作物的生长,D错误。

篇3: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教案

例1:当风筝的迎风面受力时会产生一种力推动风筝上升,这种力叫升力。如果风筝与风向平行或形成直角时,都不能产生升力,风筝就会落下。图中的平行线为我国某地空中等压线,短黑粗线为风筝的侧视图,细实线为风筝的系线。在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图中能够在天上飞行的风筝是( 4)

高三阶段复习几乎以习题训练为主,因此选题的精准与否直接关系着复习效率。现在网站上下载的数以千计的模拟卷,容易让学生重复训练,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混淆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能在高三复习指导中,多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多搜集时新的地理素材,在课堂中进行原创题的编制和应用,不仅可以让复习课堂变得生动,也可以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大气运动的内容,在生活中的原理表现非常多,但是传统的高考题多以虚拟的等值线地图或者是小比例尺地图作为背景,学生在解题时看不见摸不着。如果结合以现实材料为题材的原创题进行训练辅导,可以让大气运动由“云里雾里”变成“云开日出”。

一、利用原创题设计知识迁移 做到触类旁通

自己编制原创题有很大的主动权,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考虑学生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知识进行突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2是关于平流雾的题目。雾以及雾霾是这几年高考复习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分析题目信息,可以触及几方面的知识,一是我国夏季风在东部的推进过程,影响各地的雨带时间和雨季长短。二是总结平流雾的形成机制,找到关键词“降温”。由此总结各种雾(辐射雾、上坡雾、蒸汽雾、锋面雾等)形成的共同点。如浙江的括苍山多雾,是因为沿海地区湿润空气丰富,沿山体上升而降温,形成雾。由此不仅解决了例2的问题,也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对例3的分析,从图中知道宝光产生在云雾之上,这里最关键的条件就是云雾,云雾不常有,宝光也就不常有,只要分析云雾的成因就可。

例2:当暖空气流到冷海(地)面上时,会降温而凝结成雾,这种雾称为平流雾。我国东部海域由于受暖湿气流的影响时间不同而形成雾季时间的差异。据此完成第1题。

1.我国海域的雾季出现时间正确的是( C )

A.南海4、5月;台湾海峡6、7月

B.东海6、7月;黄海8、9月

C.南海2、3月;台湾海峡4、5月

D.黄海南部6、7月,黄海北部8、9月

例3:峨眉佛光其实是一种气象学中称之为宝光的大气光学现象。当人站在有云雾的高地,使“太阳—观者—云雾”三者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人便可在云雾上看见一个以自己头影为中心的光环。读峨眉山东面的金顶舍身崖的宝光形成图,完成第1题。

1.峨眉山能见到宝光的主要自然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峨眉山的悬崖高度刚好适宜观赏宝光

B.峨眉山有强大的西南暖湿气流经过

C.峨眉山阻挡了东部平原来的气流并使其抬升

D.峨眉山地区气候干燥,光照条件好

原创题在设计的时候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对题干的信息进行加工,还可以利用各个选择项进行知识点的布局,使一题多用,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利用原创实验题解释生活原理 增强地理实用性

实践性和实用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而传统高考的一大缺陷是无法考查实验操作,因此可以用地理实验题来弥补不足,增强实验效应,做到书本与生活的结合。

例4是一个地理实验,该实验到处都可以操作,非常简便有效。可以观察实验过程,让学生解释该实验的原理。在解释该原理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能够保证该方法有效的气候和天气因素,当地的森林类型等,是一个思维发散和知识整合的过程。

例4:有考察队员在海南岛考察时找不到淡水,于是他用一只干净的塑料袋套在树枝上,扎紧袋口。过几个小时塑料袋里会收集到淡水。请分析他收集到淡水的原理。

诸暨的大唐有中国最大的袜业市场,周边的墙体广告上有比较多的“湿帘”广告。经过去工厂实地参观“湿帘”空调的应用,发现这个工作原理跟热力环流、大气蒸发等都有关联。买些简单的材料就可以在教室做实验,并且可以发动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制作“湿帘”空调。实验以后再面对下面这个原创题就会轻松得多(例5)。

例5:水帘降温是用风机排走室内的热气、废气、污气、粉尘等,室外的风会穿过水帘墙,形成清凉、新鲜、含氧量高的空气进入室内,达到降温、增氧、去异味的效果。读水帘降温原理图,回答6~7题。

6.“湿帘”降温工作的原理是( D )

1水能吸收太阳辐射2水蒸发吸收热量

3热力差异形成风4气压差异导致通风

A.1 2 B.2 3 C.1 3 D.2 4

7.对该降温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该方法最好的应用地是高档写字楼办公室

B.该方法运行成本比空调高,但效果却比空调好

C.该降温方法简便、快捷,至少可以降温15℃以上

D.与空调相比,该方法不仅节能而且环保

如左图所示,当室内风机开始工作,产生负压,室外的空气便会从水帘墙进入补充,在经过水帘墙的时候水蒸发会吸收热量降温,并且会增加空气的湿度,达到降温增湿效果。热力环流是由于热力原因导致气压差异,由于气压差异再形成大气运动,但这里的空气流动是因为动力因素引起的。该题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也是对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知识的应用和再生。

三、追求原创命题的生成空间 促成师生的智慧碰撞

有些教师可能会顾忌原创题的科学性和精准度而不敢在课堂上应用。事实上完全可以利用原创题的某些瑕疵,给学生最大的课堂生成空间。首先,教师可以把不完善的原创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医生,用慧眼找问题。在找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开足脑力对题目做出判断,由此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将题目的一个或几个选项空着,交给全班学生来完成,这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复习课模式。

传统的解题指导,学生只会追求题目的答案,找到答案以后题目就完事了。而寻找问题编制选项的过程,将单纯追求答案变成为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例6是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的一个选择题,教师只给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先让学生理解单幅图中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的内容。由于这两幅图呈现形式新颖,内容比较复杂,在以往的复习资料中没有接触过,对学生是一种挑战。但在全体学生的参与下,任务完成情况超出教师的预期。整个讨论过程就是对图的理解过程、解剖过程、挖掘过程,也是学生智慧的碰撞过程,这种讨论比单纯解题目更深入更透彻。

例6:读广东番禺城市群和珠江口垂直风速剖面图(单位m/s),回答第1题。

1.关于番禺城市群风速和珠江口风速的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两地风速的最大值都出现在正午

B.两地在同一高度上都是20时的风速最小

C.近地面番禺城市群的平均风速比珠江口小

D.两地的风速都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一节课或许只能磨一个题,有教师认为这样太浪费时间,其实不然。传统的复习课模式一成不变,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性,教师也误以为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成为命题者,这样他们的解题水平会有飞跃的发展,对事物的敏感性也会增加,而且这种综合能力可持续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正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篇4: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教案

關键词: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学策略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面临越来越多的自然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平衡、全球变暖等一系列与地理有关的问题。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些自然问题的解决方法必然也离不开地理科学的发展。基于此,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而作为增加中学生地理知识的重要阶段高中地理,成为了最前沿的阵地。因此,不断研究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对于人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大气部分内容在高中地理中的重要性

目前高中地理的材料版本主要有四个: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湘教版[1]。虽然这四个版本的教材对地理内容的编排体系都不同,但就共性而言,在设计内容上都注重了系统性和层次性,且主要内容都已包括在内,如水圈知识、大气部分知识、地球本身知识等等。从高中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成来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然自然地理,主要内容为地球本身和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地理环境;第二部分为人文地理,主要内容为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第三部分为区域地理,主要内容为区域资源、经济、生态环境以及协调发展等。这三部分的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大气部分,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大气圈作为地球圈层之一,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上的生物有较大的价值;第二,大气部分的内容的学习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在分析自然和人文方面知识时,会经常使用到大气方面的内容。最终大气部分的知识与其他地理知识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全面、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高中地理大气部分具体教学策略

(一)读图启发法

所谓读图启发法,就是将读图与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2]。众所周知,若要学好地理学科,对于地图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极强,其研究对象涉及到了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庞大的空间中有无数复杂的地理事物无法直接看到,只有使用科学手段对其进行精简和压缩,最后绘制成地图,才能将地球上无法直接看到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同时,若是不使用地图,单靠文字来进行表达,不仅要占用大量的篇幅,使学生需要阅读的时间大幅度增加,更会因为没有图像,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基于此,将地理资料绘制成地图,不但能够使学生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还能增加其阅读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地图的观察,能够进一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以及相互关系,有效增强学生地理空间想象力。因此,读图启发法对高中地理教学有极大的价值。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精心策划下,选择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3]。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最重要的部分必然是案例,案例就是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的现实情景描述,同时也包含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案例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在高中地理大气环境部分内容中,学生在学习大气运动相关知识之后,就已经知道气压带和风带会对现实中的不同类型的气候产生影响,而气压带和风带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因此,教师在讲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产生影响时,使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三)情景演示法

情景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者观看电影、PPT等方法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4]。

笔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意识到大气部分内容在高中地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大气部分内容中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知识过于抽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方面的要求极高,使得学生学习非常困难,过程也十分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对大气部分内容产生抵触情绪[5]。情景演示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情景演示法的特点就是其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情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就目前来看,并没有取得很本性的突破。学生的学习负担依然沉重,对于学习的兴趣较低,积极性也难以提升,学习效果也不尽人意。作为教师,必须将改变这种现状当做自己的责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促进课改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这必定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对于相应课程的教学策略也需要大家不断探索、分析。

高中地理大气部分作为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满意教学成果,都在不断深入研究这部分的教学策略。本文也是此研究的一部分,希望能对高中地理大气部分的教学策略提供进一步完善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邵志豪. 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为例[D]. 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郭姝媛. 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以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丁小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4]单莉. 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D]. 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5: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热力环流:a.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 b.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图示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不同影响及图示

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

知识结构:

来源:太阳辐射

大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唯独差异

气 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的 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运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只改变方向的力:地转偏向力

动 阻力:摩擦力

大气水平低气压中的大气,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北半球气旋)

运动形式 高气压中的大气,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反气旋)

引入:冬季风带来了寒冷,夏季风带来了雨水,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全靠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

一、热力环流

1. 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指出: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热不均。

2. 形成过程:

(1) 地面冷热不均首先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受热上升,冷却使大气下降。

(2) 大气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异。

(3) 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

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运动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即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结: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高度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 热力环流的图上判断:

(1) 等压面向上凸表示高气压,向下凹为低气压。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2) 海拔低处气压总是高于海拔高处。

(3) 相同高处气压,冷处高于热处。

练习:图中①②③④⑤各点, ①

气压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 。

解:①=②=③,④>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气压高于①) ④ ② ⑤

⑤海拔高于③,∴⑤气压低于③。

判断:书P34《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③

①城区因工业生产与汽车等人类活动,气温高于农村,称为“城市热岛”。

②图中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③规划时应将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气流距离之外。

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大气水平运动中所受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①概念: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气压梯度使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力的产生:水平气压差

判断:右图所示的4点中

大气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的是 B a b d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c

③特点:A.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hpa)

B.力的方向⊥等压线

C.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b点风力最大。

(2)地转偏向力

①力的产生:地球自转。

②特点:A.仅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问:如何改变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B.自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练习: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北半球风向的是 C

1006 1012

1008 1010

1010 1008

1012 1006

A B C D

( 3 ) 摩擦力

读图2.11《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①高空中因无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面平行。

②低空(近地面)因有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

交角。

∴风向与等压线有无交角,可以判断风在高空还是在

低空(近地面)。

2、 风所受到的各种力的判断:

①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②再确定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与风向成90°的是地转偏向力。

④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小结:①从右图中可分析出风所在的南北半球,气压高低,高空还是低空。

②近地面大气在以上力的作用下:

低压中的空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运动。

篇6:高中地理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要来源 ? ?

? 的能力 ? ?

自主学习的能力

?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热力环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气运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热力环流实验器材 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引入: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

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板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 在下图中用 1、2、3

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

讲述: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 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小结: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但由于地球表面同一纬度或是高低纬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 板书:

二、热力环流

向。

这样流动?

实验演示:人教版 教材必修 1 第 32 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

讲述: 假设这三条线是 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思考: 1、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2、a 地受热,bc 两地遇冷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

3、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4、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是否还相同?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小结板书: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生活动: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则相反,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海陆风是就是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支架),完成如下任务:

.在书上图 a 和图 b 上标出昼夜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2 .一天之内,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在图 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 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4 .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小结板图: 海陆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二、教学重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解动态分析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实验工具

引入:有人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请讨论: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能解释吗?)(根据同学回答板图热力环流,上升气流降温、凝结成云致雨)在板图上指出空气的水平运动即我们感受到的风

讲述: 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运动,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 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显示:

板书: 2 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实验演示

用一小球抛向旋转中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转折: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35 页活动

小结:

教学反思

对本单元中大气的组成、大气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的原理和规律,需引导学生理清

篇7: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正确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 教学难点: 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突破方法: 引入可吸入颗粒之前,先引入总悬浮颗粒的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和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学情分析(针对我校学生课前预测) 本节课选取我国一北(北京)、一南(贵阳)两则案例,虽然它们的大气污染现象、主要大气污染物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上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由此可以说明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等措施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具有的普遍意义。 知识点应用归纳:(学生重点记忆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综合应用提炼)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

①“总悬浮颗粒物”:

②可吸入颗粒物: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2)酸雨

①概念: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④我国的酸雨:(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A.特点

B.分布

、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大气污染的防治: 课堂提问及练习题选用设计: 下列有关大气污染的词条,你知道的有多少?试一试根据自己的了解去阐释。

提问:自然原因有哪些?

案6例 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

讨论:为什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比较多?

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的酸雨比北方的严重?

阅读 欧洲、北美的酸雨问题

看图:世界酸雨的分布图,思考:

世界酸雨主要分布中哪些地区?

思考

1.造成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2.这些污染物质的来源是什么?

3.调整能源结构对北京防治大气污染有什么意义?

案⑧例 贵阳大力治理酸雨

1.贵阳酸雨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2.整治措施:

思考贵阳市在治理酸雨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奏效的原因是什么?

课程安排 4月22 [导入新课]雾霾天气,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这种现象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 雾霾 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 蓝色预警 升级至 黄色预警 ,13日10时北京甚至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 橙色预警 ,一月中旬,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PM2.5接近了1000。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下列有关大气污染的词条,你知道的有多少?试一试根据自己的了解去阐释。

PM2.5 大气污染现象 大气污染物 酸雨 大气污染危害

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虽然大气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提问:自然原因有哪些?

案6例 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通过案例能够掌握:

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说明: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

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事件造成的危害:1 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

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阅读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l)?

通过材料了解如下问题:

1.概念:空气污染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2.目前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篇8: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教案

一、巧妙导入, 一石激浪

好的导入能够成为一节课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也成为探究活动的起点。

在《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节课中, 笔者以地月对话的动画情景导入。地球:“月球老弟, 你光着身子感觉怎么样?”月球:“地球大哥, 我难受啊, 白天热到127℃, 夜晚冷到-183℃。”通过这个有趣的对话, 引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用图像创设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与情感, 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波动效果, 为整堂课的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图片引路, 深入浅出

地理图像具有以多种方式表达现实世界的独特功能。而对于新课程而言, “图”可成为探究活动的“指南针”, 指引航向。如笔者利用一些实际生活情景图片提问:“为什么白天多云, 光线比晴天暗, 气温比晴天低?为什么天空常呈蔚蓝色?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 以及阴天, 为什么天空仍然是明亮的?在晚秋和寒冬, 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为什么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在那里, 人们却感觉‘头上热滚滚, 脚下冷飕飕’?”

与实际生活结合得多了, 学生就会对地理现象有所关注, 对大自然中的事物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这不但使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更能够引领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又如笔者利用三张图片贯穿大气受热整个过程, 成为探究线索的载体。

由图引出探究活动一:减少的53 个单位的能量哪去了?

探究活动二:地面受热升温以后, 地面的能量是如何传递和转化的?

探究活动三:大气受热升温以后, 又会怎么向外传递热量?

以图片寻根究底, 不但可以将课本重要内容串在一起, 而且重要的是可以教会学生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宏观的问题细化, 再将细化的地理问题串连成更大的综合体。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全面地看问题, 并锲而不舍地挖掘隐含条件, 培养学生“求甚解”的习惯。而且以图贯穿始终, 思路清晰, 降低难度, 使课程更有情趣。

三、亲身参与, 活力四射

不同的图像可以引导学生实施不同的探究活动, 让地理课焕发生命的活力。如笔者利用蔬菜大棚图导入实验活动:塑料袋能锁住热量吗?即利用简单的工具 (一个塑料袋、一个灯泡和两支温度计等) 设计一个实验过程, 模拟“大气的温室效应”。

实验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设计又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学生的思维离问题的结论之间是“跳一跳, 摸得着”的关系。通过实验活动发现和提出问題, 掌握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 培养实验推理能力、分析问題的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技能。

在课堂总结时, 通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地球、月球表面的热状况, 而且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上述活动是对课堂知识的运用、检验和发展, 是真正体现新课程新意的东西。

篇9:高中学生如何学好大气运动

关键词:风带和气压带;气候;大气环流

对于文科生而言,要想学好地理,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贯穿于区域地理各章节内容,但是,高中第二章大气部分的学习是学生的难点,一直是老师和学生最头痛的内容之一,鉴于此,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知识思维联系?如何突破气候部分的学习心理障碍,也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经常思考的话题。

鉴于自己对地球上大气的教学实录,总结出一些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很难把这知识系统化,很零散,大多数都是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对于这种状况,我整理了一条贯穿学习大气的主干线,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以下仅供大家讨论:

学好地球上大气这一章节,基于以下学习步骤:

(一)首先要打好基础学习好热力环流,在热力因素的影响下,明确地面受热大气膨胀形成低气压,地面冷却大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了水平面上高气压指向低气压,这也是同一水平面上风形成的原因。

(二)在此基础上接着分析风形成在高空中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这样可以为讲三圈环流副热带地区高空的西风做好铺垫;在近地面形成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如上图),这也为近地面形成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打好基础。

结合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适当的加大难度,演示弯曲的等压线之间的风向,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难度,演示闭合的等压线之间的风向,原理还是和刚才提到的一样,得出这种情况下的风向。

并且结合闭合等压线的学习,自然过渡到高气压(反气旋)、低气压(气旋)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天气系统所控制的天气变化情况。高气压(反气旋)一般对应晴朗干燥天气、低气压(气旋)一般对应阴雨天气,在此基础上引出气团锋面及锋面气旋,要明确冷锋、暖锋各自的天气变化情况,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两者差异,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寒潮等自然灾害的特点。例如: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当然在讲冷锋控制的天气变化过程中要注重与暖锋的学习作对比,也就是说:在真正意义上明白了冷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以及冷锋控制天气的特点: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降水强度大、时间短、范围小、锋面坡度大等特点。

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去分析,从而使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此时暖锋控制天气的特点也就迎刃而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得出有锋面气旋,没有锋面反气旋之说的缘由。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篇10:高中地理大气运动教案

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教学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1节

教学过程:

引言: 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主城部分。地球大气成分,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演化的结果,并靠生命活动保持着平衡。如果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人类乃至这个地球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定义: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阅读 P25 案例6 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INET INET

INET INET

主要污染物有碳、氮、硫的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和氟利昂等。

可吸入颗粒物

阅读 P26 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

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 3 GB3 ③ 危害: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 4 GB3 ④ 成因: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INET INET

3.酸雨

①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说明: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H2SO4,HNO3,HCL。

INET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INET INET

④我国的酸雨:(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INET

INET

阅读 P28 欧洲、北美的酸雨问题

4.其他污染物

制冷剂的氟利昂破坏臭氧,二氧化碳引起全球变暖

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能源生产和消费

2.大气污染的防治:

= 1 GB3 ① 调整能源战略: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控制等方面。

= 2 GB3 ② 调整产业结构

= 3 GB3 ③ 合理生产布局

= 4 GB3 ④ 清洁生产 INET

= 5 GB3 ⑤ 植树造林 INET

[经典例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回答问题。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

A.降低燃油消费 B.提高交通效率 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 D.节省城市用地

(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上一篇:演讲比赛选题下一篇:拾趣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