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2024-05-09

人教版九年级《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人教版九年级《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大气压强这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后学习的另一种压强——气体压强。由于气体的特殊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同样被人们所忽视。因此这节课要用大量的生活现象和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我们要尽量安排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和自己亲身实验中,体验过程,从中获得直接生动的实验事实,更好地学好物理。教学课题

大气压强 教学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气压强;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大气压强的单位和大小;

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教学难点 对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 小组内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实验器材 杯子、硬纸片、水槽、皮碗、空塑料饮料瓶、开水、马德堡半球实验仪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叫做_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 ; 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该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上方为________。

3、物理学把 ________ 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1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________ Pa。

4、________ 是测量大气压的仪器,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越 ________。

二、课内探究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分组做“覆杯”实验,并讨论水为什么不下流;

2、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________

学生分组做皮碗实验,并讨论两个皮碗为什么会吸在一起;

将开水倒入饮料瓶子并涮一涮,会发现瓶子瘪了,为什么?

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用力拉,却拉不开,让同学解释原因。

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http://video.sina.com.cn/v/b/3566249-1295265264.html

结论:上面四个实验证实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压强:大气由于受到重力而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生活中的还有哪些现象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小组讨论,看哪组找的又快又多)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1.根据P87页中的“想想做做”,完成以下题目:(1)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2)请根据内容简单总结测量大气压强的步骤。

(3)假如吸盘和桌面的接触面积为8cm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80N,则吸盘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强为多少帕?

2、托里拆利实验百度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yNTEyNDAw.html

用水代替水做托里拆利实验百度视频http://v.ku6.com/show/EfFLQbgIH0qApaWx.html

3、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请计算出76 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思考(1)玻璃管中的水银要灌满,为什么?

(2)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________。

(3)根据液体压强和密度的有关知识,请你计算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

(4)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试着解释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5)在托里拆利实验中,若将玻璃管倾斜,则水银柱的长度会________,高度________。(填写“变”或“不变”)

4、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三)大气压强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yOTc3NDA0.html、离心式抽水机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yOTc5NjI4.html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本节课我的困惑是:

四、达标检测: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用大气压的是()A.中医常用拔火罐治疗病人

B.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 C.用吸管吸起汽水瓶中的饮料 D.用注射器能把药液注进肌肉里

2.将“吸盘式”挂衣钩紧压在平整、清洁的竖直瓷砖墙上后,可挂上衣帽等较轻物品而不会掉下来,其原因是()A.重力比大气压力小

B.大气压力和重力平衡

C.重力小于摩擦力

D.重力等于摩擦力 3、1标准大气压的值是:_____________ Pa,相当于________ 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4、有甲、乙、丙三个同学在同一房间用托里拆利的方法测量大气压,实验结果依次是75.2cm、75.6cm、76.0cm。已知一个同学做实验时,管内混入了空气,另一个同学则没有将管子竖直放置,如果只有一个数据正 确,它是()A、甲

B、乙

C、丙

D、无法确定

5、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中,下列哪种情况能 使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生生变化()

A、将管倾斜 B、将玻璃管变粗 C、向水银槽中加入少量水银 D、外界大气压发生变化

6、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如在玻璃管的顶部开一个小洞,那么管内的

水银柱将()A 向上喷出 B 稍微下降一些

C 降低到和管外水银面相平D 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7、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然后用手握住筒底向上提,在管口离开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A 是空的 B 有水,但不满 C 充满水 D 无法判断8、1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多高的水柱产 生的压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做演示实验和大量的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更加生动的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小组间竞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不足之处,感觉还是给同学们讲的有点多,最好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再讲了。

篇2:人教版九年级《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一些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 3.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4.感知人类对大气压强的利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认识,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

教具:集气瓶、水槽、两个小吸盘、饮料瓶、水、硬纸片 教学方法:提问法、分析法、讲解法、实验法、归纳法等。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气体也像液体一样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气是否也像液体一样在它内部存在压强呢?(学生讨论并猜想)

2.实验演示

①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③在刚盛过热水的密闭空塑料瓶上,浇上冷水。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硬纸片第一次掉下来而第二次不会掉下来呢?塑料瓶怎么会被压扁?(学生讨论、回答:①硬纸片受到一个向上的力;②空气对塑料瓶有压力;)3.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引入大气压强 4.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多媒体展示]由于空气也受重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1.大气压强很大

1)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可能的回答:①塑料挂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②用吸管吸汽水;③墨水被吸到钢笔里…)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相关知识

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2.大气压强的测定

1)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细长试管,重复上述过程。(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师: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2)托里拆利实验。[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学生思考并讨论:(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幻灯片展示] p0=ρ水银gh

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1.013×105Pa 相当于76CM高水银柱的压强 3.大气压的应用

师: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生:分组讨论

(三)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学生归纳: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

一、大气压强: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

大气压。

大气压的产生原因:由于大气受到重力作用,同时又具有流动性

二、大气压强大小:托里拆利实验

1标准大气压=760mmHg = 1.01×105Pa

(四)课外活动

1、学生讨论:

①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②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2、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3、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

(五)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1、产生原因:(1)受重力(2)具有流动性

2、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3、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p0= 1.01×105Pa

篇3:“大气压强的大小”教学设计

一、以理论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我们被大气压包围着, 大气被地球吸引而受到重力, 已知地球表面积约5.11×1014m2, 大气总重力约5×1019N, 大气层厚度约106m, 地表空气密度约1.29kg/m3, 你能计算出地球表面上的大气压强吗?说说你的看法。

方案1:因为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和液体压强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来计算, 得到大气压的值约为1.02×105Pa。

方案2:由压强的定义式可知, 只要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可, 由P=F/S, 即由大气重力除以地球的表面积可得到大气压强为1.26×107Pa。

由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值为何相差这么大呢?学生们可探讨一下哪个方案得到的值可能更合理, 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二、以实验研究大气压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大气压。

实验1:利用大气压托水柱, 思考能否说大气压强的大小就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 (转换法的思想) 。如果我们换用更长 (约50cm) 的玻璃水管实验, 发现大气压可以托更高的水柱, 进一步实验如下图所示:约1m长的玻璃管, 一头用气球捆扎住, 灌满水后倒立在水槽中, 发现水柱仍没下降, 这说明大气压可托举更高的水柱。如果把上端的气球膜刺破, 水会喷出吗?演示一下即可真相大白。如果我们让玻璃上端开口处在真空的环境中, 大气压可以把水柱托多高呢?是不是可以顶到“天上去”?

实验2:还原图托1里拆利实验。因为实验安全和操作原因, 所以采用视频播放。从前面有水做铺垫的实验, 我们知道了托里拆利为什么选水银做实验 (其实在水银前他还用了海水、蜂蜜等) 。实验能准确测出大气压的关键是:水银上方是真空。实验中还发现, 玻璃管倾斜, 则水银柱长度变大, 但高度不变, 而一个标准大气压可以托起76cm水银柱, 所以, 我们可以由水银柱的压强得到大气压强的值。对课堂上具体公式的介绍和应用就不再阐述。

三、有趣的“实践”

问题1:讨论:大气压大吗?作用于我们指甲盖上的压力有多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

问题2:一个标准大气压可托起多高的水柱?

问题3:用吸管喝饮料, 饮料是被我们吸上来的还是被大气压压上来的?我们最先吸的是什么?

你能用15米长的吸管吸牛奶吗? (吸管不能剪短) 说说你的想法。

通过一系列相辅相承的问题设计,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进而解决问题。

四、回味实验 (听话的水流)

用一个塑料瓶装半瓶水, 在瓶侧壁打个小孔, 可看到有水喷出, 如果把瓶盖旋紧, 会看到什么现象?动手做一做, 思考水流究竟是听谁的话。

大气压强的内容较多, 知识点繁杂, 需要安排2节课时间, 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 可视情况穿插在教学中。理论探究是对前面压强知识的回顾, 托里拆利实验的研究着重展现物理思维方法并逐步深入, 体会认知探究的过程。最后的问题设计由简到难, 也更有趣, 既是对知识的巩固, 也开拓了学生思维, 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穿插, 师生互动融合, 节奏把握适当, 定能使课堂呈现巨大的生命力,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佩用.《大气压强》实验创新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 (中学教学教研专辑) , 2014, 32 (3) :67-68.

篇4:人教版九年级《浮力》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用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器材,自主设计方案完成探究,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真正做到发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

2教材分析

《浮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浮力概念的建构以及经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力现象,并结合学生已有的力学知识结构,综合应用密度、重力、平衡力、合力和受力分析等知识来展开,因此本堂课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又由于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又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3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2)练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3)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观察、交流,了解浮力的存在;(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

4.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身边物品自制教具与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5重点难点

重点:(1)建构浮力的概念;(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6教学策略与手段

为了突出本堂课的重点,综合应用了直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了突破本堂课的难点,设计了两个相关的探究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但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在实验中需要测量和记录的物理量多,实验方法较多,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各小组进讨论,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小组成员各自的知识结构的优势,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分组实验的成功完成.

7教学仪器

弹簧测力计、细线、圆柱体、小圆柱体、小石块、水、盐水、酒精、小桶、乒乓球(2个)、烧杯(大小各1个)、矿泉水瓶(大小各2个)、跳棋子、溢水杯、口服液瓶、水槽等.

8教学过程

8.1新课引入

活动一:观察对比实验

师生共同分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乒乓球与放置在水面的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回忆浮力现象,从而引入新课——浮力.

8.2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认识浮力

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提出问题:通过挖掘学生生活记忆——直接引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那么,石块、铁钉这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说出猜想的原因,强调猜想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设计实验:初中物理课堂中浮力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因此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到间接测量浮力的方法.

交流与评估:(1)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2)点明这是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活动三:讨论浮力的方向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的概念.

第二部分:阿基米德原理

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提出问题:有些物体受到的浮力无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那么,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猜想与假设:设计一个小船载重的实验来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表各种意见.

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仪器,自主设计实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两大难点:如何测量物体浸在水中的浮力大小F浮? 如何测量此时物体排开水的重力G排?

收集数据:让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

分析与论证:从数据的分析中得出F浮=G排;点明这是阿基米德原理.

8.3课堂练习(略)

9设计特色

特色1:应用建构主义思想设计课堂架构

特色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堂课共设计了16个问题,提问学生达35人次,组织学生讨论6次,交流实验方案及实验结论2次,交流学习经验1次,课堂演示实验3个,学生分组实验2个,学生设计及实施的实验方案6个,课后小制作2个,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学生回忆、观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与交流的思维操作,非常巧妙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了的主体地位,这深刻地展示了教与学的主体关系和辨证关系,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从强调论证知识的结论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化的现代物理教学观.

特色3:体现注重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标理念

篇5:人教版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

(一)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1.认识大气层

课件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简单介绍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厚厚的大气海洋的底层。

思考问题:这厚厚的大气层受不受重力?对我们有没有压力?有没有压强?

猜想:大气压强的特点?

2.学生自主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素养。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小组的独立决策能力。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A.两个小吸盘对在一起挤压后难以分开。

B.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玻璃板上后难以拉开。

C.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桌面上后难以拉开。

③比较实验的共同点总结实验的结论

由学生们自主发现三次实验的共同点有两个,其一是挤压和紧按的目的是将吸盘内的空气挤出,这样内部气体压强会减小;其二是最终的实验现象都是难以拉开,这则是由于吸盘外面有大气压力的作用。从而得出验证的结论:大气有压强。

此环节是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提供机会。

总结:通过以上这些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常把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看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

3.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①利用课件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

说明:增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

②改进实验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如下图)

说明:改进实验器材,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轻松,这是新课改为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本次实验采用抽气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压缩泵代替教学演示用的抽气机,真空压缩泵是冰箱内抽气泵,可到旧货市场采购,其抽气效果好,且没有噪声。改进后的实验,在壮实的六位男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将两半球分开,生动的实验情景不仅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了大气压确实存在着,并且还很大,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开启了思维。

总结: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

(二)探究 大气压强的值

1.利用P=F/S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友情提示:实验时应测出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这些物理量?)小组讨论交流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

实验改进:由于教学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气压力的测定,将市场购买的量程为10kg的小弹簧称改制成100N的弹簧测力计,器材准确性高,为得到的准确实验结论提供了保证。(如下图)

说明:小组尝试后,首先提出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如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什么时候读数,怎样测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触的面积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老师决不参与,在学生们讲解不到位的老师才给予补充,这也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中小皮碗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为35cm2,老师只是简单的作以说明,这样可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说明: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实验的收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收获,更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收获。课堂上能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才有意义,才有活力。

2.利用P=ρgh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录相: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

思考:①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②玻璃管内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③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的什么知识?科学家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

小组讨论交流后,老师规范问题的答案同时分析实验原理。

说明:由于此实验的原理难度较大,在学生们自主交流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要明确点出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高出来这部分液柱,并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决定着它所能支撑的液柱的高度,这样利用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等效替代法。

标准大气压的值:利用课本小组自主学习标准大气压的规定和大小。

总结:上面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大气压的测定,得出的结果都近似为105pa,这也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测定大气压也有专用的实验器材——气压计,关于气压计的学习我们下节课会详细研究。接下来同学们可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利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三)大气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展示:吸管吸饮料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吸取饮料的原理。

谈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

说明:大气压力和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们较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应用,而对生产中的相关应用了解较少,对此老师可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中是如何利用大气压来搬运大张的玻璃板,灯泡等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悟意识物理知识的价值。

三、课堂小结及检测

篇6:人教版九年级《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真空压缩泵,模拟马德堡半球,矿泉水瓶,水,玻璃杯。

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光滑玻璃板,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0N),小皮碗(25个)。

上一篇:技术团队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一年级语文春夏秋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