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2024-05-16

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共9篇)

篇1: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真空压缩泵,模拟马德堡半球,矿泉水瓶,水,玻璃杯。

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光滑玻璃板,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0N),小皮碗(25个)。

篇2: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强。

篇3:“大气压强的大小”教学设计

一、以理论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我们被大气压包围着, 大气被地球吸引而受到重力, 已知地球表面积约5.11×1014m2, 大气总重力约5×1019N, 大气层厚度约106m, 地表空气密度约1.29kg/m3, 你能计算出地球表面上的大气压强吗?说说你的看法。

方案1:因为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和液体压强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来计算, 得到大气压的值约为1.02×105Pa。

方案2:由压强的定义式可知, 只要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可, 由P=F/S, 即由大气重力除以地球的表面积可得到大气压强为1.26×107Pa。

由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值为何相差这么大呢?学生们可探讨一下哪个方案得到的值可能更合理, 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二、以实验研究大气压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大气压。

实验1:利用大气压托水柱, 思考能否说大气压强的大小就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 (转换法的思想) 。如果我们换用更长 (约50cm) 的玻璃水管实验, 发现大气压可以托更高的水柱, 进一步实验如下图所示:约1m长的玻璃管, 一头用气球捆扎住, 灌满水后倒立在水槽中, 发现水柱仍没下降, 这说明大气压可托举更高的水柱。如果把上端的气球膜刺破, 水会喷出吗?演示一下即可真相大白。如果我们让玻璃上端开口处在真空的环境中, 大气压可以把水柱托多高呢?是不是可以顶到“天上去”?

实验2:还原图托1里拆利实验。因为实验安全和操作原因, 所以采用视频播放。从前面有水做铺垫的实验, 我们知道了托里拆利为什么选水银做实验 (其实在水银前他还用了海水、蜂蜜等) 。实验能准确测出大气压的关键是:水银上方是真空。实验中还发现, 玻璃管倾斜, 则水银柱长度变大, 但高度不变, 而一个标准大气压可以托起76cm水银柱, 所以, 我们可以由水银柱的压强得到大气压强的值。对课堂上具体公式的介绍和应用就不再阐述。

三、有趣的“实践”

问题1:讨论:大气压大吗?作用于我们指甲盖上的压力有多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

问题2:一个标准大气压可托起多高的水柱?

问题3:用吸管喝饮料, 饮料是被我们吸上来的还是被大气压压上来的?我们最先吸的是什么?

你能用15米长的吸管吸牛奶吗? (吸管不能剪短) 说说你的想法。

通过一系列相辅相承的问题设计,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进而解决问题。

四、回味实验 (听话的水流)

用一个塑料瓶装半瓶水, 在瓶侧壁打个小孔, 可看到有水喷出, 如果把瓶盖旋紧, 会看到什么现象?动手做一做, 思考水流究竟是听谁的话。

大气压强的内容较多, 知识点繁杂, 需要安排2节课时间, 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 可视情况穿插在教学中。理论探究是对前面压强知识的回顾, 托里拆利实验的研究着重展现物理思维方法并逐步深入, 体会认知探究的过程。最后的问题设计由简到难, 也更有趣, 既是对知识的巩固, 也开拓了学生思维, 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穿插, 师生互动融合, 节奏把握适当, 定能使课堂呈现巨大的生命力,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佩用.《大气压强》实验创新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 (中学教学教研专辑) , 2014, 32 (3) :67-68.

篇4: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导学互动是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控制课堂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相长的基本途径.开展课堂教学互动,必须体现互动的内涵和要求,紧密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增强互动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

“大气压强”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分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大气压强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教材的重点知识之一.理解大气压强产生原因,应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是本节重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大气压强是本节的难点,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模式做了大胆的创新设计,即在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存在之后,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最后逐步引入到测量大气压强实验.

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四步八环”教学设计

第一步是“自学导纲”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体是老师出示导纲,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内容,同时老师准备教具:天平、事先抽成真空的烧瓶、马德堡半球、抽气机、本节用的教学课件、注射器、橡皮帽、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小玻璃片、熟鸡蛋、瓶子、浸过酒精的棉花、火柴、大小试管.物理实验小组准备的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四套实验器材:(1)两个小玻璃片;(2)吸盘、玻璃板;(3)茶杯、硬纸片、水;(4)量筒、水槽、水.

第二步“合作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合作中要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性,这需要教师对课堂知识的预设和引导.

2.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压强,在学习新课之前,请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演示几个神奇的实验——有我们看不见的一种魔力.

实验1将两块小玻璃片贴紧后,很难分开.

实验2吸盘压在光滑的玻璃板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正好将吸盘拉下时的垃力,拉力为什么这么大?

实验3拿一只平口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松开手仔细观察纸板会不会掉下来.

实验4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抓住管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面前,量筒内露出水面的部分水是满的.

上面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大气中的一种力,这种力就是我们要讲的一种压强——大气压强.

2.2进行新课

(1)大气有压强

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气会有压强?

实验5请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师生共同分析实验:问学生大气压强是否很大?学生喊出.让实验小组学生做下面两个实验,并让其他学生解释.教师总结我们把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实验6大试管倒满水,小试管放在大试管口一部分倒置过来,小试管为什么会上升?

实验7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为什么鸡蛋被吸入瓶中?

(2)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可以想办法用公式p=F/S或液体压强公式p=ρg h来求出大气压强.

先讨论p=F/S引导过程,从两个小玻璃很难分开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想到,如果知道了大气施加给上下玻璃片的压力F和玻璃片的面积S,就可以利用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但这里的压力不易测量,显然用这个实验无法测出大气压强.从小吸盘实验和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同样可以想到,如果知道了大气施加给半球的压力和半球的面积,就可以利用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但压力不好控制面积不好测量.教师很方便地把测大气压强的实验引入,先让一些学生谈一谈用的器材和实验方法,教师点评.

实验8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橡皮帽.原理与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的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2)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外慢慢匀速拉动,记下示数F;(3)用刻度尺测出读拉力F时到注射器底部的长度L,记录对应的注射器的容积V,算出S=V/L;(4)由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并由学生组长汇报实验.

实验9(教师做该实验)第一步:规范操作托里拆利实验全过程,得出此时此地的大气压强的值;第二步:倾斜玻璃管,让学生读出水银柱的竖直高度;第三步:换用不同的内径的玻璃管做该实验,让学生读出所测大气压强的值.

分析实验: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液面的高度差与玻璃管内径的粗细、玻璃管是否倾斜无关.根据所测得的数值计算出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强可支持760 mmHg,此时对应的大气压强的值是1.013×105 Pa.

第三步“反馈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方法是学生先思考后交流答案,教师点评.

篇5:《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赵继红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探究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现我对 “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设置发现问题的学习环境

观察1 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 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 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二.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发展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三.从现象的分析与印证,促进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 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大量物理事实的印证和类比,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发现并理解实验的本质,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从现象的分析与数据的处理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实验的操作和记录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但只有对有关的现象或实验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才能找出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奥托•格里克通过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确很大,但只有测出大气压强具体数据,问题的假设与推断才真实可信。

正因为如此,托里拆利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4),完成这一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也很有益处。由于水银有毒,实验不宜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但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室演示给学生看。演示时要不断地倾斜玻璃管,并测量出管内水银面与水银槽中水银面之间的高度差,让学生类比分析。教学时也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讲解这一实验,让学生真正明白大气压强就与此时的水银产生的压强相等。还可以对玻璃管中的水银柱进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加以说明,从而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托里拆利实验,不但证明了大气压强能使水银柱保持在管内不下降,而且还能进一步证明管中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教师在水银槽中加水,然后把倒插在水银槽中的玻璃管缓慢上提,当玻璃营口升到水银和水的界面以上时,管中的水银就流出来,同时水就进入玻璃管中,并充满玻璃管,从而证明了真空的存在。

五.让学生亲手实验,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与乐趣,领悟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活动

1、将两只皮碗紧贴在一起,同桌的两位同学相互对拉。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活动

2、让同学们玩一玩“粘粘球”,让其解释“粘粘球”为何不会从球拍中掉下来。活动三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

讨论 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中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引导学生读课后的阅读材料“大气压发现的历史”,体会知识发现的不容易,领悟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因此在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应对此特别重现。

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自然现象或物理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一直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自主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究教学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性学习不断深入下去。(1)为什么钢笔墨水用完后,吸墨水时总是要先将吸管压瘪才能将墨水吸起?

(2)抽水机为何只能把水抽到10m高。(3)教材中的“想想议议”。

篇6: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课题: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叶慧

江西省九江市第十一中学 332000)

一、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学生实验,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概念;

2. 通过实验分析,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概念和1标准大气压的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启发、点拨、图片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2.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选择最佳方案及探究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教学内容里充分利用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科学教育的同时注重人文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压的存在(施教策略: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介绍和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等方法来得到大气压存在的结论。)

2.运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现象(施教策略: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清楚地解释有关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常见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应用该知识来解释现象更显得困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和学生积极参与等形式,让学生初步知道解释现象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方法,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他们的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3.1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施教策略:通过学生对各实验的分析,引导利用最佳方案来测量大气压的数值,采用托里拆利实验来测量大气压的值。)

四、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个大的知识点:大气压的存在和1标准大气压的值。要求学生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并会用大气压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对于这部分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好奇中动脑动手来探究其知识。1标准大气压的值这个知识点,积极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选择最佳方案来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五、教学思路: 1.教学理念:

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不久,还没有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有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有对想不通事物强烈的兴趣,而这,正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因为如果简单地讲授课本上的纯理论的知识,会使十二、三岁的孩子觉得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年龄出发,抓住他们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探个究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探”的良好学习习惯。

2.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让学生放开思路,再由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回到本节课内容上来,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动脑、动手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强调互动及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克服了信息少、抽象等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再结合教师点拨及学生分组实验,多种手段并用,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教具:

易拉罐、酒精灯、玻璃杯、硬纸片、注射器、试管、水槽、皮碗、旧日光灯管、饮料瓶、废笔芯等

六、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我这儿有一个空的易拉罐,用手捏可以把捏瘪,如果我不用手捏,不用脚踩,不直接接触它,也能让它变瘪,你们相信吗?

现在我把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把它倒扣在冷水中,易拉罐怎么啦? 是谁把易拉罐压瘪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新课教学:

一.大气有压强吗?

地球的周围有一层厚厚的空气层,我们就生活在空气的海洋中。前面我们学过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压强。空气呢?

学生根据液体压强得出大气有压强。老师给予肯定。非常好,空气受到重力并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压强,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1.教师解释引入实验。易拉罐就是大气压把它压瘪的。开始里面也有空气,里面的气压和外面的气压相等,加热后,空气受热膨胀,有一部分空气从罐里出来,冷却后里面的压强减小,外面大气压大于里面的压强,就从四面八方把它压瘪了。2.学生举例并解释生活中大气压的现象。

3.请同学们动动手,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也来感受一下大气压强。【学生分组实验】 〖课件展示〗

(师)巡视、指导同学们的实验。

(师)同学们实验都已经做完了,现在请你们来汇报一下实验情况。〖学生上来演示所做实验并讲解〗 1.覆杯实验(师)请第1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实验。介绍一下你们的实验器材,操作步骤,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用到了一杯水,一张纸片。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置过来,纸片不会掉下来,因此我们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实验:用这个注射器的针筒来代替杯子做实验,解决纸片不是被水粘住的。

2.注射器的实验

(师)第2组的同学们,你们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我用到了注射器,水,先把活塞推到底,排出里面的空气,然后把小管放入水中,向上提活塞,水就上来了,大气压就把水支撑住了,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3.倒插试管的实验

(生)我们实验器材有:试管一只,水槽一个,水适量。先将试管中装满水,用手指堵住后,倒放在水中,看到试管中的水不下落。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大气有压强。4.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生)这是两个吸盘,相互挤压一下,排出里面的空气,里面的压强小,外面大气压就从各个方向把它们紧紧的压在一起了

小结: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咱们同学们都很牛,都能通过实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讲述马德堡半球实验。在很早以前,有一位牛人也做了一个很牛的实验。故事发生在1654年5月8日,在马德堡市的广场上,他们的市长奥托格里克把人们召集起来,说要给大家做个实验,一大批人围在广场上,吵吵嚷嚷十分热闹.大家都在纷纷议论着,市长想干什么?只见格里克把两个直径30多厘米的空心的铜半球紧密的贴合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空气,两边用马来拉这两个半球,直到两边各用8匹马,才把这两个半球拉开,拉开时还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人们很惊奇,为什么这两个半球会贴合地这么紧,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请学生进行分析。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里面接近真空,外面的大气压就从各个方向把两个半球 紧紧的压在了一起。

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还能说明大气压很大。提出问题:大气压强有多大?(师)这个问题提的好,大气压有多大呢?我们怎么测大气压呢?可不可以利用前面的实验来测一测。

提示:这是个难题,大气压不好测,在物理学中,当我们遇到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时,我们会用什么方法?(转换法)我们能不能也转换一下?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挂图进行分析〗

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说出水柱是大气压托起来的,大气压强与液体产生的压强有关,只要测出液体压强就可以得出大气压强(师)液体压强怎么测?

(生)用p=ρgh,水的密度已知,小g是常数,用刻度尺测出h h是从哪到哪?引导学生分析判断h.我们已经把测大气压转换成了测液体的压强,并且确定了这一段水柱是大气压托起来的,现在我们就研究水柱下端的液片。

(师)此时液片处于什么状态?(生)静止状态。

(师)静止说明了什么?(生)压强相等。

(师)此处液片受到向上的压强等于向下的压强,谁给它向上的压强?(生)大气压。

(师)向下的压强呢?

(生)上面的水产生的压强。

(师)我们确定了是h2 向上提试管现在呢?再向上提一点?h2呢?我们现在测哪个h2呢?

(生)上面的试管顶挡着水了,如果没有试管顶,水面还会上升,说明试管顶对它有向下的压强。(师)大气压强应该等于试管顶对它的压强和水由于重力产生的压强之和。水的这个压强很好求,顶对它的压强呢?(生)不好求。(师)怎么办?

(生)增大水的压强,减小试管顶的压强,当试管顶的压强减小到0,大气压就等于水的压强。(师)什么时候试管顶的压强才能为0?(生)水和试管顶脱离。

(师)那我们就需要更长管子。【教师实验】:

老师这有一根很长的塑料管,不知道行不行,让我们一起来试试,这根塑料管已经装满了红色的水,现在我把它放入水中,打开一端的夹子,另一端让它封闭,我把封闭端向上提,这么高,水还是在顶部,再高一些,还是在顶部,再高一些,还是在顶部,管子不能再伸长了,这大气压到底能撑多高的水柱呀? 〖播放视频〗

(师)大气压能支撑十米高的水柱,我们来算算大气压强有多大?

5学生计算:10pa。

(师)这10米高的水柱比三层楼还要高,这在室内肯定做不了。在大气压不变时,如果我想在室内做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办法?(生)增大液体密度。(师)液体中谁的密度大?(生)水银。

(师)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因为水银有毒,所以不在课堂上演示了,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多媒体课件:用动画显现,托里拆利实验〗(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水银面(生)水银开始在下降。(师)为什么会下降?

(生)因为水银产生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师)后来呢?

(生)水银静止不再下降。(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水银的压强与大气压强相等。

(师)也就是说大气压强与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那我们可不可以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算出大气压是多少帕斯卡?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我们把它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

用公式计算: P=ρgh=13.6×103×9.8×0.76=1.013×105(Pa)课堂反馈:

篇7:《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此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科学内容中的举例是对科学内容要求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为教学提供参考的活动实例。大气压强包含于一级主题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大气压强课程包含了感知大气压强以及大气压强的测量以及大气压强的应用,大气压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生活,极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大气压强的测量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实例,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体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而大气压强的应用遵循了大纲中要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以及时代发展的联系以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能的要求,体现了“关系科技发展,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2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为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四节,本节课程包括大气压强和大气压强有多大。教材首先给出大气压强的定义,接着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的例子,如:什么力量把塑料挂钩压在墙上。引发学生思考大气压强在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接着教材引用德国马德保市长格里克做的马德保半球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史实的了解和再一次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接着实验探究大气压强有多大。在此处知识点教材包含了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用两个塑料挂钩的吸盘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用测力计测出拉开吸盘时的压力,从而测出大气压强。(此处较老的教科版直接用弹簧测立计测吸盘所受压力,实验误差更小。)接下来是视频实验——托里拆利实验,此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交流中,教材例举大气压强与天气的实例,把物理知识与科学和地理的联系,展示了“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课程理念。

大气压强在人教版中包含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量。课标内容与教科版一样。人教版也是以例举生活中与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而在大气压强的测量中,人教版直接介绍托里拆利实验,接着是介绍了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气压计。同时也例举了生活中气压计的应用——灭火器上的气压计。而人教版中教材设计了自制气压计——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此想想做做也很好的结合地理知识,注重新课程课程理念。总体而言,两教材都很好的结合了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理念。

3知识点介绍:

大气压强是在前面所学力和压强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是压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既是对以往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为后面研究流体压强奠定坚实基础,在知识结构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大气压强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先设问创设情景,再通过实验利用学生思维惯性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析得出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利用大气压强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能解释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2)学会测量大气压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及相关机械的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实践,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2)让学生经历自主动手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3)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趣味小实验、经历马德保半球实验、粗测大气压强实验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们时刻承受着大气压强却全然不知,初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大气压强的概念很陌生,对于生活中很多大气压强的应用也比较陌生,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重点:我给学生展示一个趣味小实验——易拉罐“瘦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会类比之前所学的液体压强,分析液体与气体的相似性,合理类推,得出大气压强的确存在。并例举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应用,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大气压强存在。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极大、不易测量,因此大气压强的测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用测力计拉开吸盘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估测大气压强的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性活动,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接着我会与学生一起观看托里拆利是呀,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理念:

本节课程包括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大气压强,这两个内容都是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给学生演示一个趣味小实验——易拉罐“瘦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大气压强,接着我会给同学们讲马德保半球实验,并且用自制教具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并且我会引导学生对半球体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接着我会类比之前所学的液体压强,分析液体与气体的相似性,合理类推,得出大气压强的确存在。并例举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应用,并且例举生活中大气应用的一些相关事例,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用测力计拉开吸盘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估测大气压强的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性活动,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接着我会与学生一起观看托里拆利实验,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用演示实验、自制教具实验、自主探究、借助多媒体、讨论互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环节

我将给大家演示一个有关于大气压强的趣味小实验,,调动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出课题。新课教学环节 1大气压强的存在,我将用自制教具模拟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实验的精神。模拟实验后我会引导学生对半球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类比所学过的液体压强,合理类推,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从而从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两方面攻克本节的重点。并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大气压强的测量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后,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实验并思考: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并让学生利用我所提供的器材,结合课本上的想想做做,进行分组实验,估测大气压强的值。并随机抽取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并进行实验的误差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估测大气压强后,我将通过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托里拆里实验原理,我会与学生共同探究以下问题:1.插入水银槽后,玻璃管内水银有何变化? 2.玻璃管上方空置部分有空气吗?是什么?3.是谁支撑这段水银柱?4.如何计算大气压强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接着,我会向同学们展示玻璃管倾斜,让学生观察液柱长度和高度的变化,从而达到提醒托里拆利实验注意事项的目的。通过上述的自主实验和观察视频,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大气压强的应用

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于生活。首先我将带领学生利用我们刚才所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密易拉罐“瘦身”的奥秘培养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和学生一起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大气压强的例子,如:抽水机、宇航服,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后我会与学生一起分析大气压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关系,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联系。课堂小结

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将在课堂小结部分,留下几分钟的时间让大家自主地进行交流。并让同学们在课后写一篇以“假如没有了大气”为主题的文章,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板书:

§14.3 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三、大气压强的应用

抽水机、宇宙服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估测

2.精确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一个标准大气压:p1.013105pa 实验创新:

1易拉罐“变身”实验,此实验现象明显,很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

2自制教具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该实验不仅能作为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还能让学生初步的感受到大气压强极大。

3用两个塑料挂钩的吸盘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用测力计测出拉开吸盘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在测出吸盘的面积,估算大气压强的值。此实验相比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吸盘所受的压力,误差更小,学生也更能读出实验数据。

案例评析:

设计特点:

整个教学设计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大气压强的极大,接着通过视频实验和四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测量原理,让学生理解性的掌握大气压强的知识,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中大气压强的相关现象分析原理,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大气压强的作用。整堂课所营造的是一个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达到让学生从好奇到逐步掌握知识的目的。2实施

课堂实施时,第一个引入实验如果是没有把握好时间,很有可能失败,教师可以这里录一个视频以备用。学生与教师完成粗测大气压强的值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由于没看清弹簧测力计的最大示数,引起很大误差。在这里老师可以多给几次示范。

3、创新点

1易拉罐“变身”实验,此实验现象明显,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

2自制教具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该实验不仅能作为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还能让学生初步的感受到大气压强极大。

3在讲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时候,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和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PPT习题:

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用一根长约1米、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充满水银后,将开口堵住倒插于水银槽内,则管中的水银液面会下降,降到一定高度时,水银柱将。如果将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将,但水银柱液面所在的高度将。若用粗一点或细一点的玻璃管作这个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将,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地区的大气压强 如果管顶破一小洞,管内水银将。仪器

易拉罐“瘦身”实验 实验目的:感知大气压强

实验原理:当对易拉罐加热的时候,里面的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会将空气赶出去,此时用糯米团把它堵住,罐内几乎没有空气,此时罐外的大气压力就将易拉罐压扁了,我们就看到了易拉罐变身了。

马德保半球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原理:我们把马德保半球抽成真空后,球内没有向外的大气压力了,只有球外大气紧紧地压住这两个半球.此时我就很难拉开它了。

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塑料挂钩吸盘,玻璃板粗测大气压强实验目的:粗侧大气压强。实验原理和步骤:

1将吸盘吸在玻璃板表面,认为吸盘和玻璃表面完全贴合,形成真空,吸盘只受大气压强的作用而吸在玻璃板上。

2.用弹簧测力计拉住吸盘,用力使吸盘脱离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抗拒的拉力就是大气压强产生的压力,计量最大脱离值,即为大气强的压力值。

3.利用压强公式P=F/S,用得到的压力值除以吸盘面积即大气压强。实验主要误差:

1我们得到的不可能是完全真空 弹簧测力计读数时不够快,很难读出其压力的大小。

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强

实验目的:测量大气压强以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设大气压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取管口的液片AB为研究对象,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液片AB受到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向下压强,同时液片AB受到管外水银对它产生的向上的压强,及由水银传递来的大气压强,即

水银处于静止状态,静止的AB液片受到的向上、向下的压强相等,即:,所以,所以

篇8: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一、测量大气压强实验的准备

准备如下供选器材: 弹簧测力计、 玻璃片、吸盘、刻度尺、小桶、大注射器、小注射器、沙子、橡皮筋及铁架台等。

因为学生已经知道可以根据公式P=F/S确定待测物理量, 所以可以请同学们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分组讨论来设计一种方案来估测大气压的值。

二、教学策略

(一) 分组讨论、引导置疑

让学生分组实验并用多媒体投影学生的实验方案, 部分学生选用了吸盘测气压的方案, 并请学生分析其可行性, 同时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简要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测力计无法拉脱吸盘, 我趁机置疑:怎么办? 学生自行思考得到解决办法: (1) 换用更大量程测力计; (2) 换用更小吸盘。

(二) 拓展思路、注重能力的全面提升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 可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用注射器测大气压强的实验方案, 在此过程中请学生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 有不少学生发现用力拉弹簧直至超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也没有拉动注射器的活塞。 此时, 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原因所在有可能是我们所提供的弹簧测力计量程过小也有可能是注射器容积太大所致。于是换用了容积比较小的注射器 (2ml) , 继续演示。

(三) 强化分析实验数据能力, 注意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因为大气压强本身教材已有数据,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学生“为了预期的结果而实验”的现象。可以预见, 实验中测得大气压值与标准值是不一样的。 因此, 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实验数据。

在实验做完后, 收集不同小组用此种方法测得的大气压值,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 引导学生分析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分析得到空气未排尽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有无其他因素影响到测量结果, 学生不难想到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会产生实验误差。甚至还有人提出同学发现在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读数由于抖动等原因, 数字很不易读准, 影响实验结果。

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实验过程中要避免直接将实验的误差原因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定的思维过程, 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品质,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的实验改进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后, 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适当引导学生在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

首先给出铁架台、注射器、小筒、沙子及弹簧测力计等器材。经过小组讨论有学生提出将注射器竖直放置。这样虽然活塞与筒壁的摩擦依然存在, 但由于活塞有向下的重力所以可以抵消掉一部分, 减小了由于摩擦而造成的误差。接着可继续提问如何测量大气对活塞的压力, 并且最好在静止状态下测量。 学生结合所提供的器材认为可将小桶挂在活塞下, 让小桶拉活塞。我就请爱动脑筋的同学演示具体的操作, 发现小桶要想拉动活塞必须得加沙子, 要测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只要测出活塞刚被拉动时桶和沙子的重量就行, 而在静态下进行测量减小了实验误差。 最后, 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思维成果, 并收集了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数据, 与上一次实验比较数据是否更加接近大气压强的值。

在完成以上工作后, 必须请学生有效总结。学生总结了改进后的优点:第一, 减小了由于摩擦而产生的误差;第二, 在静态过程中测量更易读准数据。 当整个过程结束后, 顺势问学生刚才这个过程是否复杂难懂, 学生都觉得这个过程水到渠成并不难理解;然后继续鼓励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只要多开动脑筋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帮助学生找到一定的成就感。

三、结束语

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 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鼓励同学们主动开动脑筋自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做笔记, 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提高了课堂效率, 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更主要的好处是通过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成就感, 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树立信心。

在实验教学中, 可以把较多的时间花在引导学生和学生自主的分析上, 并没有要求学生做很多的笔记。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自信, 并且因为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所以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更加领悟到物理学的严谨。

摘要:针对初中物理的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 改进了实验装置, 提高了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关键词: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永数, 李海英.纸上得来终觉浅——测量大气压强实验的教学实践[J].湖北教育, 2013 (5) :48.

篇9:结合大气压强看物理实验教学

关键词 大气压强;实验;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58-02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结合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谈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

1 实验目的要明确,能够紧扣主题

实验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紧扣本节课的主题,明确实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与这节课的主题有什么关系。这不仅要让教师明确,而且要让学生明确,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去观察实验。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中,从四个方面设计实验:1)让学生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2)让学生用教师给的几个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来设计实验;3)让学生通过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感受大气压强比较大;4)通过录像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步步深入,不仅可以达到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目的,还能紧扣主题,可以比较好地诠释课程标准的要求。

2 实验的设计要有趣味性、新奇性或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的实验通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实验时要在能够得到应有的结论的同时,设计得有趣味性、新奇性、惊险性,激起学生的兴趣。人的兴趣与好奇心是相连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必然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这节课的开始,笔者设计了三个实验来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1)覆杯实验: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开始推测大气压的存在。

2)温水“烫”扁塑料瓶:在塑料瓶中倒入少量温水(60 ℃左右)振荡几下,然后倒出,把瓶盖拧上,一会儿就会看到瓶子被“烫”扁了,使学生开始相信大气压的存在。

3)瓶吞鸡蛋实验:在实验用广口瓶中放少量细沙,然后将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放在广口瓶中;将剥好皮的熟鸡蛋放在广口瓶口,发现直径大于广口瓶口的鸡蛋被吞入广口瓶,同时发出“嘣”的一声,学生感到惊奇的同时,确信了大气压的存在。

这几个实验对学生来说有的具有惊险性,有的更具有新奇性,总之都是出乎学生的意料,能够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效果良好。

3 尽力开齐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实验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演示实验是做给学生看的,并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得到结论。因此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在演示“听话的小孔”实验时,在塑料瓶的上下两端各钻一个小孔(孔的大小要适度,以小一些为宜),在瓶中装入少量的水,当松开上面的小孔时,下端的小孔会向下流水;当堵上上面的小孔时,下端的小孔就会停止向下流水。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观察为什么水从孔中一会儿流出,一会儿就不流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会看到在塑料瓶的上部也有一个小孔。然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堵上这个小孔时,水不会从下端流出?松开时,水就会从下端流出?引导学生说出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样做演示实验就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而是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只要能够做的演示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尽可能去做。比如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如果用语言来描述一定不能让学生信服,如果让学生做了,参与进去了,真实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威力确实很大,就更具有说服力。马德堡半球实验器材或许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即便有,可能也会因为马德堡半球老化、抽气效果不理想而不能完成实验,那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可以到市场上买大一点儿的吸盘来代替马德堡半球完成实验,找两个力气大的学生来拉吸盘也要费很大的力,推知马德堡半球实验需要更大的力。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就会更加信服实验结论。

4 把生活中的现象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学生习以为常的现象搬到课堂上来,不仅能使课堂内容更丰富、更形象,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理规律,比语言描述更有说服力。在教学中,笔者会提供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如钢笔的笔管、吸管饮料、吸盘粘钩、塑料瓶等,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常常见到,而且诸如钢笔和吸管饮料甚至就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这些东西来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更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所在。如果每节课都能坚持这样做,不仅一节课的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从长远来看,一定会带给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

5 尽可能多设计学生实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中感受物理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动手,一定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物品,自己想办法设计不同的实验,要相信即使是相同的物品,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设计。只要教师能勇敢地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而不是把学生都关在教室里,学生就一定能设计出让教师惊喜的实验,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动性、创造力。其实小小科学家就在学生中间,教师一定不能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6 不能做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演示

在中学物理实验室中,有些实验由于条件不允许,或者在课堂上不容易演示,或者不易成功,教师可以借助新兴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录像播放一些成功的实验,或通过一些仿真实验来助力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是不可能演示的,原因包括:一是中学物理实验室条件不允许;二是水银有毒,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教学中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感受前辈物理学家的聪明智慧的同时,还能传递给学生为科学献身的正能量。而且可以利用托里拆利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本实验非要用有毒的水银,而不用水呢?学生通过推理能够得出:如果用水做实验,需要用10 m多高的玻璃管,显然这也不容易做到。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这些科学研究成果,借此向学生传递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上一篇:教师的国学素养读后感下一篇:惊蛰的季节农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