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中大气稳定度概念的教学体会

2024-04-26

《环境化学》中大气稳定度概念的教学体会(共8篇)

篇1:《环境化学》中大气稳定度概念的教学体会

关于《环境化学》中大气稳定度概念的教学体会

本文根据作者教学体会,详细给出了<环境化学>课程中的有关“大气稳定度”概念的教案,并论述了如此安排教案的理由和根据.在该教案使用过程中,作者发现,要获得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良好效果,必须为学生指出所涉及的.概念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发挥专业基础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作 者:徐东耀 李雪 王荣欣 李涵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环境化学   大气稳定度   污染物扩散  

篇2:《环境化学》中大气稳定度概念的教学体会

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扩散的彩响

本文利用哈尔滨市2000~气象与空气质量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扩散影响.其中包括大气逆温、里查逊数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并依此进行了大气稳定度和所对应的大气污染等级划分.

作 者:张同智 袁启光 ZHANG Tongzhi YUAN Qiguang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气象台,黑龙江,哈尔滨,150030刊 名:黑龙江气象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METEOROLOGY年,卷(期):26(2)分类号:P49关键词:大气稳定度 污染物 扩散影响 污染等级

篇3:《环境化学》中大气稳定度概念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环境化学,大气稳定度,污染物扩散

《环境化学》是环境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 具有专业基础课的性质, 教好本课程对提高环境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回合的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实践, 我们对教学本课程有了一些体会, 形成了一些看法。本文以教学课程中“大气稳定度”这一概念为例, 通过剖析相应的教案, 来表达我们的心得, 以供同仁们参考。

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层的稳定程度。一个地区大气的稳定度决定着该地区污染物能否在大气层中顺利迁移扩散, 最终影响着该地区的污染程度。大气稳定度高, 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容易导致污染物的浓度增高, 最终可能引发大气污染事件。此外, 大气稳定度还与逆温现象息息相关。所以让学生掌握大气稳定度的概念非常重要。《环境化学》既然是专业基础课, 因而, 它必然具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课程中的不少概念和方法其实都源于基础课程中的一些更普通的概念和方法。这些概念和方法只不过是那些普通的概念和方法在环境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但是, 一方面, 由于学生最初接触稳定性概念是在学习物理时, 当学生接触到大气稳定度概念时, 已过去了很长时间, 许多学生对物理课程中学习的稳定性概念已经模糊或忘却, 误认为大气稳定度是一个完全新的概念。另一方面, 现在比较通行的教材, 很少提及该概念的来龙去脉, 影响学生对该概念的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当用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指标来判断大气层的稳定度时, 学生就更难理解和掌握了。

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大气稳定度的概念,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该概念与大气污染迁移扩散的内在关系, 知道大气稳定度好坏决定着污染物在竖直方向上迁移扩散容易程度。了解该概念在大气环境化学中的地位, 使他们认识该概念的重要性, 引起学生对该概念的重视。

其次, 点出该概念实际上是物理学中有关稳定概念在大气环境化学中的具体应用的结果。为此, 要为学生回顾一下物理学中稳定性的概念。物理学中的稳定性概念是指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由于某种原因, 物体偏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 当该原因消除以后, 如果物体能返回原来的平衡态, 我们说该物体处于稳定状态;如果物体不能返回原来的状态, 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样地, 我们讲大气稳定度好:意味着由于某种原因, 某一气团离开了原来的平衡状态, 当该种原因消失以后, 气团能返回到原来的状态。相反, 讲大气稳定度差, 意味着气团不能返回到原来状态。所以, 环境化学中的稳定度概念实质上就是物理学中的稳定性概念。

那么, 如何描述大气的稳定度呢?这就要告诉同学, 当一气团由于某种原因离开原来的平衡状态后, 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教学描述大气稳定度过程, 以使学生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大气层各处的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当气团离开原来的平衡状态时, 气团所受到的环境压力将发生变化, 气团内外压力不再处于平衡状态, 因而, 气团将产生膨胀或压缩。考虑到大气的传热性能较差, 如果认为气团的压缩或膨胀是瞬间完成, 没有与环境产生热交换, 那么, 该膨胀或压缩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绝热过程, 该过程将导致气团的温度变化, 进而改变气团的密度, 最终决定:当导致气团离开平衡状态的因素消失后, 气团是返回还是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也就是说, 决定了大气的稳定度。由上可知, 要描述大气的稳定度, 关键要知道: (1) 由于某种原因, 导致某一气团竖直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后, 气团发生的绝热膨胀或压缩引起的气团温度降低或升高程度 (用绝热垂直温度递减率Г0表示, 其值为正) ; (2) 气团所处的大气层温度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程度 (用气团所处大气实际垂直温度递减率Г表示) 。当Г<Г0, 表明大气层是稳定的;当Г>Г0, 表明大气层是不稳定的;而Г=Г0, 则表明大气层处于随遇平衡状态。总之, 我们通过比较Г和Г0可以判断大气的稳定度, 进而确定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是否容易迁移扩散。大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 表明进入气团中的污染物容易迁移扩散。相反, 当大气层处于稳定状态时, 气团中的污染物不容易迁移扩散。

我们知道, Г是所研究区域的大气层在研究时段实际的垂直方向上的温度递减率, 影响它的因素很多, 通常由实测方法确定。所以, 确定大气层的稳定度的关键是确定Г0。在大多数现有教材中, 一般只提供它的数值, 而没有详细的推导, 致使学生对其印象不升。另外, 这样安排很难提高学生计算和推导能力。本着为学生复习相关物理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我们通常按如下过程为学生推导计算Г0。发现教学效果良好。

由上述可知, Г0的大小取决于任一气团偏离原来平衡位置时产生的绝热过程。通过简化和假设, 将决定Г0归结于求解下面一道物理化学作业题, 以便学生掌握分析、抽象和理论化实际问题的能力。

假设空气因某种原因离开原来平衡位置上升时, 经历了绝热 (因空气导热性小) 准静态膨胀, 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 (因暂不考虑空气中的水蒸汽) , 试求出温度随高度 (海拔) 的变化规律, 即每升高1公里, 温度降低多少 (即Г0=—dT/dh) ?

解题:因为:dT/dh= (аT/аp) 绝热· (аp/аh) , 所以, 求得 (аT/аp) 绝热和 (аp/аh) 即可得dT/dh。先求аp/аh。

考虑在高度h与h+dh之间、截面积为A的一个空气气团, 如图所示。对气团进行受力分析:作用在上下两面的力分别是-p (h+dh) ·A和p (h) ·A;设空气密度为ρ (h) , 重力加速度为g, 则作用在气团上的重力为—ρ (h) ·A·g·dh。当这三力平衡时如下等式成立:

由此可得:

如果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μ, 则空气的摩尔体积为μ/ρ (h) 。根据理想状态方程:PVm=RT, 可得:p (h) ·μ/ρ (h) =RT, 所以,

将 (3) 式代入 (2) 式得:аp/аh=-μ·g·p (h) /RT (4)

现在来求 (аT/аp) 绝热:

因为, 对于理想气体, PVm=RT, 微分后得:dp/p+dV/V=dT/T (5)

另一方面, 对于理想气体绝热过程有:PVmν=常数, 式中ν空气的恒压热容与恒容热容之比。对该式微分得:

将 (6) 式代入 (5) 式得: (аT/аp) 绝热= (ν-1/ν) ·T/P (7)

最后, 由 (4) 和 (7) 式得出:

查热力学数据手册得:ν=1.41μ=29g=980CM/S2

所以:dT/dh≌-1.00×10-4=-10K/km。

由于, 空气中常有水蒸汽, 它们在气团绝热过程中会有热的放出或吸收, 影响dT/dh值。考虑该因素影响后, 可近似地认为:dT/dh≌-6K/km。

最终, 我们可得出:Г0=-dT/dh≌6K/km。

此外, 为了让学生掌握和巩固上述知识, 给学生留了:“确定受热气团最大混合层高度”的作业题。经过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总结分析, 发现利用该作业题, 还能督促和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和自学新知识的能力。

篇4:浅谈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10-26千克×1/12≈1.66×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外,还有Na+,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以上思考与练习从溶质、溶剂量变化对溶液百分比浓度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质量百分比浓度概念,这对后面运用百分比浓度进行有关计算也有很大帮助。

篇5:《环境化学》中大气稳定度概念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位温梯度公式,大气稳定度,判定方法

1. 前言

在大气污染预防和治理过程中, 大气污染物扩散状态的研究经常利用当地的大气扩散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 大气扩散的程度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稀释和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状况。大气的扩散与大气稳定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借助大气稳定度的判定可以确定大气扩散的程度。

2.1大气稳定度的判定方法

大气稳定度的传统判定方法是比较γ和γd二者的大小 (即温度层结曲线法) , γ表示单位 (通常取100m) 高差气温变化速率的负值, 计算公式为γ=-坠T/坠Z;γd表示干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100m时, 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 γd=0.98K/100m (g=9.81m/s2, Cp=0.996J/g·K) 。当γ>γd时, 大气是不稳定的;当γ<γd时, 大气是稳定的;当γ=γd时, 大气是中性的。[1]此方法研究对象是同一个空气块在不同高度的温度变化情况, 而无法利用不同高度的两个空气块的状态来判定大气稳定度。也就是说, 对于不同高度上两个气块的热状态 (判定大气是否稳定) , 单纯比较它们的温度是不行的, 因为气压对热状态也有影响, 只有将两气块沿干绝热过程修正到一个相同的气压后才能比较。

所以, 大气稳定度的判定还可以用位温梯度法, 此方法与温度层结曲线法相比, 更科学、更合理、更准确, 应用也较多。但从我多年的教学和交流情况来看, 这方面的知识在常用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中没有介绍, 学生对这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都很困难, 特别是利用位温的概念进行位温梯度的推导更难掌握。我对位温的相关概念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位温梯度的推导过程, 以及利用位温梯度法进行大气稳定度的判定作相关介绍。

3. 位温梯度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位温, 就是将气块由其最初的压力P沿绝热过程修正到1000k Pa的标准压力时所具有的温度, 以θ表示:

式中, P、T—分别表示气块最初的压力和温度。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气块在绝热升降过程中的温度将改变, 但其位温在该过程中却是不变的, 这是位温的重要性质。所以位温比气温更能代表气块的热力学特性。[2]

4. 位温梯度公式的推导

由于位温、温度和压力都随高度Z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对位温θ求偏导,

由位温的定义可知, 气块的移动过程为绝热过程, 则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式中CV、CP、分别为系统的定容比热容、定压比热容和系统的热量。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 RT, 令单位气体的摩尔数n=1,

对气体的体积V求偏导 (P、T也是高度Z的函数) ,

其中, 为温度的变化, 为气块的热交换, 为外界压力的变化。

由于是绝热过程, 气块与外界无热量交换, 其内部热量H不随高度而变化, 即,

到此, 位温梯度的公式得证。

5. 利用位温梯度判定大气稳定度

由以上介绍可知, 大气稳定度的判定可以用温度层结曲线法, 但是该方法有其局限性。由于位温梯度考虑的因素相对比较全面合理, 能满足实际大气状况判定的要求, 因此用位温梯度法进行判定, 其准确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强。

从位温梯度公式和参数意义可以得出结论, 位温θ和温度T的正负号一致, θ/T>0。只要验证γ与γd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可判定大气是否稳定。

当位温梯度时, 表明γ<γd, 气块的加速度, 加速度α方向与位移方向ΔZ不一致, 判定大气是稳定的;

当位温梯度时, 表明γ>γd, 气块的加速度, 加速度α方向与位移方向ΔZ一致, 判定大气是不稳定的;

当位温梯度时, 表明γ=γd, 气块的加速度, 气块别外力推到哪里就停到哪里或做等速运动, 判定大气是中性的。

6. 结语

判定大气稳定度, 位温梯度法与温度层结曲线法相比, 其实际意义更大, 实际应用更加科学合理。本文根据位温的定义, 对位温梯度公式进行了推导, 整个论证过程的关键就是利用绝热的条件。通过公式推导, 强化对公式中参数意义的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从而熟练运用位温梯度公式进行大气稳定度的判定。如果对公式和公式中四个参数的意义不甚了解, 那么判定大气是否稳定就很困难。

参考文献

[1]王丽萍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8:249-251.

篇6: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实验现象

在初中的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基本上章章节节都会涉及,是化学学习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在初中的化学概念中,它的字字句句都是经过无数的科学家们反复实验验证,反复推敲,并使其拥有存在的特定意义,从而保证概念本身的精练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所以,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化学概念仔仔细细地讲清楚,让学生对于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概念的认识就不致驻足在感性认识,而是更加深刻地认识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一、用生活事实辨析概念

生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化学的教学更应该联系生活,用学生身边的化学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辨析化学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例如,我在教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就举两个常见的例子,小明他们玩足球的时候,不小心把玻璃打碎了,那么玻璃碎了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小鹏买了一个汉堡包,没有吃完,结果他忘了,等他想起来去吃的时候,汉堡包已经腐烂了。那么汉堡包腐烂了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玻璃碎了,但依然是玻璃,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是物理变化。但是汉堡包腐烂了,其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从而得出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二、用实验现象引出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化学概念。再如,上边讲到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这两个概念,教材中设置了几个实验,但这几个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形象性不够。于是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一组对比实验:一张纸,用手把它撕碎;用另一张纸,用火把它点燃。我一边做实验,一边问学生:“大家看这两个实验中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们的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吗?”在这个操作简单易行的小实验中,学生很容易看到,撕碎的纸虽形状发生变化,但依然是纸,但是纸在燃烧的过程中,从白色变黑色,后又变成了灰,已不再是纸了。通过对这两种变化的观察和叙述,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两个变化的本质性区别。

三、用关键字词讲清概念

对于化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不仅仅要注重概念论述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注重概念中关键词的应用。概念中的关键词就是概念的点睛之笔,及时地纠正学生在表述概念时的不恰当用词,不仅能够纠正学生对于概念的错误认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例如,教师在解释化学概念“单质”“化合物”时,首先应该强调的一个大前提就是它们都是纯净物,然后才会根据它们各自的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决定它们分别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如若不然,学生就很容易片面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从而误以为像石墨这种单一元素组成的物质会是单质,而将食盐水认为是有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会是化合物。其实石墨和食盐水都是混合物,它们连是纯净物的大前提都不能满足,又怎么能再去判断它们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

四、用剖析讲解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中,有很多都是内容复杂、意义深刻,且表达非常严谨的,若一个关键字漏了或理解错了,这个概念就会产生歧义,这就需要我们对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例如,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溶解度”这个概念字面上比较长,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所以,教师在讲解溶解度时,要将这个概念剖开,逐句逐字地帮助学生理解,把概念中的本质和重点剖析透彻。首先溶解的条件有“三一定”,缺一不可:温度一定,溶剂的量100 g一定,一定是饱和状态,满足了这三个“一定”时,再看这一定的溶剂能够溶解多少溶质。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总之,在进行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联系生活的实例和演示实验,引出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要更加深入地剖析、理解和研究每一个化学概念,并准确地抓住其中关键性的、本质性的字、词、句,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0-03.

[2]侯希才.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06).

[3]胡建丽.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06).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司城中学)

篇7: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基本概念教学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的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下面就来谈谈我在概念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要讲清、讲透彻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表述时用词的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物质的结构”时,讲到物质既可以由元素组成,又可以由微粒构成。这时就一定要讲清楚“组成”和“构成”的不同。必须要强调用元素描述时用组成,用微粒(如分子、原子)描述时用构成。组成是从宏观角度来讲,而微粒是从微观角度来讲。不能笼统地说成是组成或构成。又比如讲“饱和溶液”时,一定要强调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讲清某种溶液能否再溶解自身溶液中的溶质,而不是其它溶质。否则还会产生某温度下氯化钠的溶液中能不能溶解氯化钾的错误。

二、概念中的关键语句要加以剖析

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容易死记硬背,往往概念记住了但做不了题。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对一些比较深刻,内容有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讲“溶解度”这个概念时,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这一概念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不一样了。

第一要强调是在一定温度下。

第二要强调容积的量为100克。

第三要强调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

第四要强调在满足前面三个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数量。

在教学中若将每一个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使每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三、概念中的疑点要从不同角度讲,加深理解

有些概念在讲解时会遇到很多的疑点,单纯从一个角度讲,很难讲清楚。这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讲,多给学生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多问、多想。可以使学生准确的把握概念的内涵,不至混淆。

比如讲酸、碱、盐时,有些概念就容易混淆,碳酸钠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碱,那么它是不是就是化学中所说的碱?为什么?再比如讲酸时,我们知道酸一定能电离出大量的氢离子,而能电离出大量氢离子的就一定是酸吗?酸式盐如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也能电离出大量的氢离子,它是酸吗?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把概念融入到習题中去讲

在讲述概念时,不能一味地只讲概念本身,反复强调概念原话。而应该是边做练习边讲概念,根据概念在习题中的运用,帮学生分析、理解概念。这样不光是能记住概念还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在写作业或者在考试中,就能利用概念完成老师布置的或者是考试的任务。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字、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赵少民.《谈化学概念理解的几个要点》

篇8:谈谈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案、启发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概括反映。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中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将少量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加水后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先是溶液出现蓝色,后是蓝色慢慢沉淀。这个变化特点是硫酸铜转变为另一种蓝色固体物质----氢氧化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作用,石灰石与盐酸的作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 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利用比较的方法,加强概念辨析

在教学中,注意经常把相近、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点,使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利于提高概念辨析能力,如“溶解”与“溶化”,水的“净化”与“软化”,“反应完全”和“完全反应”等概念的对比辨析。注意比较、区别异同。在化学基本概念中,相似而又有区别的概念很多,运用比较的方法,抓住实质,搞清异同,明确每个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以上思考与练习从溶质、溶剂量变化对溶液百分比浓度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质量百分比浓度概念,这对后面运用百分比浓度进行有关计算也有很大帮助。

上一篇:流河小学五年级下册全册体育教案下一篇:大学生找工作小心四大求职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