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课程设计

2024-05-22

大气污染课程设计(精选6篇)

篇1:大气污染课程设计

电除尘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

班 级:

学 号:

时 间:2013年5月13日-19日 指导教师:

XX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待除尘电厂基本情况 某电厂地处东南季风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春季温暖雨连绵,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凉爽干燥,冬季低温,少雨雪。

根据当地气象台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其特征值如下:

累年平均气压:

1011.0hPa 累年最高气压:

1038.9hPa 累年最低气压:

986.6hPa 累年平均气温:

17.6℃ 极端最高气温:

40.9℃ 极端最低气温:

-9.9℃ 厂址处全年北(N)风出现频率为20.0%,西北(NW)风 出现频率为14.7%,西(W)风出现频率13.1%,南(S)风出现频率6.0%,东北(WE)风出现频率9.6%,东(E)风出现频率8.3%,东南(SE)风出现频率8.0%,西南(SW)风出现频率7.2%,静风出现频率为13.1%。

电厂烟气情况:

烟气量 Q =500,000 m3/h(工况)废气温度 tj =350-400℃ tc=330-370℃ 含尘浓度 C =5-10g/m3(工况)煤挥发分A=26.6%(烘煤时)电厂所用煤的组成成分 成分 SO2 SO3 O2 N2 H2O 组成 10-12 0.1-0.3 2.7-3 77.6-80 8-9 粉尘粒径分布 粒径 20-25 15-10 10-8 8-6 6-4 4-2 2-1 <1 总计平均值 17.5 12.5 9 7 5 3 1.5 <0.5 含量 2.2 4.6 2.6 14.1 27.9 41.3 6.0 1.1 100% 粉尘比电阻 温度℃ 21 120 230 300 比电阻Ω·cm 3×107 9×107 1×107 3.8×107 二、除尘器设计要求 烟气量 Q =500,000 m3/h(工况)出口粉尘浓度:100mg/m3(标准工况)三、设计参数 1、电场风速选择 2、确定所需的收尘极面积、间距 3、确定电场数 4、电晕线选型(给出图纸)5、收尘极板选型(给出图纸)四、电除尘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课程设计文本结构 1)课程设计任务书 2)课程设计目录 3)课程设计正文 4)致谢 5)附录 6)参考文献 2、课程设计内容要求 根据三中所确定内容,给出设计参数,要求:

1)给出设计依据 2)给出设计过程 3)给出参考文献出处 五、基本参考文献 [1] 化工设备设计全书《除尘设备设计》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日)通产省公安害保安局《除尘技术》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7 [3] 鞍山矿山设计研究院《除尘设计参考资料》辽宁人民出版社, 1978 [4] 黎在时.《电除尘器的选型安装与运行管理》中国电力版社,2005 [5] 黎在时《静电除尘器》.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6] 原永涛《火力发电厂电除尘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目 录 第一章 引 言 1 第二章 电除尘器简介 2 一、电除尘器特点 2 二、电除尘器的分类 3 三、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3 第三章 电除尘器选型及工艺参数设计 4 一、主要参数计算 4(1)电场风速 4(2)收尘极板的板间距 4(3)电晕线的线间距(2c)4(4)粉尘的驱进速度 5 二、电除尘器主要部件的结构形式 6(1)集尘板 6(2)电晕线 6(3)集尘极及电晕线的振打 6(4)进气烟箱与出气烟箱 6(5)气流分布板和槽型板 6(6)壳体 7(7)灰斗 7(8)梁柱的布置形式 7(9)集尘极与电晕极的配置 7(10)计算所需的收尘极面积 8(11)确定电场数 8(12)烟气量 8 三、电除尘器各部分尺寸的计算 9(1)初定电场断面 F' 9(2)电场高度 h 9(3)电除尘器的通道数 N 9(4)电场有效宽度 B有效 9(5)实际电场断面F 9(6)电除尘器的内壁宽度 B 10(7)柱间距 Lk 10(8)内高 H1 10(9)单电场的长度L 10(10)电除尘器壳体内壁长LH 10(11)烟气流方向的柱距 11(12)进气箱进气口面积 F0 11(13)进气箱长度 Lz 11(14)气流分布板层数 n 11(15)气体分布板开孔率t 12(16)相邻两层多孔板的距离L2 12(17)进气管出口到达一层多孔板的距离 Hp 12(18)保温箱 12(19)初定除尘效率η 13(20)灰斗排灰量 G0 13(21)比集尘面积f 13(22)单区供电面积 Ai 13(23)供电分区数 N1 14(24)整流器额定电流I 14 致 谢 15 附 录 16 一、RS电晕线图纸 16 二、收尘极板图纸 17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引 言 中国是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国家,烟尘污染问题过去曾经是、现在也还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恐怕仍然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火力发电厂是中国最主要的烟尘排放源,也是烟尘污染治理的重点。重力沉降室和离心分离器是使颗粒物向固定器壁移动的设备,这两种设备在工业中对粒径小于5µm的颗粒物不能达到有效捕集的目的,而资料显示火力发电厂颗粒物粒径主要为2-4µm那么如果想使壁除尘设备能够用于捕集小颗粒物,就必须使这些设备施加比重力和离心力更强的作用力。

电除尘器(ESP)类似于重力沉降室或离心分离器,只不过是通过静电力使颗粒物移向器壁,对小颗粒物的捕集具有很好的效果。电除尘器各方面特性均优于前两种设备,故火力发电厂多采用电除尘器进行尾气处理。

据有关资料介绍,截止2002年为止,中国燃煤火电装机约占电力总装机的73%,打到258 000 MW;

发电用煤达到657 780 MW。与此同时,电除尘器在火电厂的应用取得了高速发展,目前中国新建大中型火电机组近乎100%配置了电除尘器,装备火电机组达2亿千瓦以上,电除尘器的数量占国内市场总量的75%以上。

本次课程设计将简介电除尘器特点、分类以及工作原理;

根据火力发电厂数据资料,设计电除尘器,计算各类相关参数并且给出相关图表。

第二章 电除尘器简介 一、电除尘器特点 电除尘器与其他种类除尘器的根本区别,在于实现被子与烟气分离所需的力是直接作用在荷电粒子上的库仑力。同其他类型的除尘器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Ø 处理烟气量大 可达105~106m3/h;

Ø 阻力小,耗能少 大约0.2~0.4kWh/1000m3。一台处理烟气量为400000m3/h的电除尘器,由于烟气进入电除尘器后既不转弯,又不与其他物体碰撞,加之流速较低,气体阻力很小,压力损失一般为200Pa。与袋式除尘器、旋风除尘器或文丘里洗涤器相比,电除尘器的阻力仅仅是它们的1/5、1/8。因此大大节约电力消耗;

Ø 收尘效率高 初期除尘效率能达到99%,能捕集1um以下的细微粉尘。设备部件寿命较长,所以只要设计得当,并能正常进行维护保养,电除尘器能长期高效运行;

Ø 适用范围广 电除尘器甚至能捕集到0.1μm的细颗粒粉尘;

粉尘浓度允许高达每立方米数十克至上百克;

能适应400摄氏度以下的高温烟气。

Ø 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可靠 电除尘器采用微机可以实现全盘自动化。由于其运动零部件少,在正常情况下维修工作量较小,可以长期连续安全运行;

Ø 恶劣环境下运行稳定 可在高温或强腐蚀性气体下操作;

可用于高温(可高达500℃)、高压和高湿(相对湿度可达100%)以及高含硫(硫3%以上)的场合,能连续运转,运行稳定,不结露,不爬电,故障率极低;

Ø 使用寿命长 至少使用 8-10 年以上;

Ø 运行费用低 Ø 一次投资大 与其他除尘设备相比,电除尘器结构较复杂.消耗钢材多、一次性投资费用较高。电除尘器对制造、安装和维护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Ø 安装精度要求高 Ø 对粉尘比电阻有一定要求 二、电除尘器的分类 电除尘器有多种类型,根据集尘极和放电极在电除尘器中配置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单区电除尘器 单区电除尘器:粒子的荷电和捕集是在同一个区域中进行的。即收尘极系统和放电极系统都在一个区域。工业烟气除尘多用这种除尘器,因而“单区”两字通常被省略。单区电除尘器按其结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类型:按烟气在电场中的流动方向分为立式和卧式电除尘器;

按清灰方式可分为干式和湿式电除尘器;

按电极形状可分为板式、管式和棒式电除尘器;

按电极距离大小分常规电除尘器和宽间距电除尘器。

2.双区电除尘器 双区电除尘器:具有前后两个区域。前区安装放电极,称为电离区,粉尘进入此区首先荷电。后区安装收尘极,称为收尘区,荷电粉尘在此区域被捕集。双区电除尘器的电压等级较低,通常采用正电晕放电。它主要用于空气调节系统的进气净化。近年来,利用双区电防尘器的原理设计的电除尘器用于工业皮气的净化,例如用于沥青烟尘和高炉煤气的净化,也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含有粉尘颗粒的气体,在接有高压直流电源的阴极线(又称电晕极)和接地的阳极板之间所形成的高压电场通过时,由于阴极发生电晕放电、气体被电离,此时,带负电的气体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阳板运动,在运动中与粉尘颗粒相碰,则使尘粒荷以负电,荷电后的尘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亦向阳极运动,到达阳极后,放出所带的电子,尘粒则沉积于阳极板上,而得到净化的气体排出防尘器外。

电除尘器的除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气体的电离;

2.粉尘获得离子而荷电;

3.荷电粉尘向电极移动;

4.将电极上的粉尘清除到灰斗中去。

第四阶段是从电极上回收粉尘,干式电除尘器多用振打方式,湿式电除尘器则以水冲洗。本次设计采用干式电除尘器,使用振打方式。

第三章 电除尘器选型及工艺参数设计 本次设计选用卧式、板式、无辅助电极的宽间距电除尘器,采用一台除尘器。

一、主要参数计算 (1)电场风速 为防治积灰的二次飞扬,电场风速大小的选取,一般在0.4~1.5m/s范围。这里取V=1.0 m/s。

(2)收尘极板的板间距 电除尘器收尘极板的板间距,根据多年的设计经验,从电除尘器的各个方面考虑,若ω= f(2b),当ω曲线的导数为正值时(即ω>0时),加大极间距合理,反之不合理。

b =(m+1)Δb Δb是施工误差和极板积灰产生的误差之和,可取 25mm~40mm,m一般为 4~b5 之间。

所以b =(4+1)40=200mm b =(5+1)40 =240mm 因此极板的板间距为 400mm~480mm。

美国南方研究所推荐的最大板间距为 457mm, 李秋兰等人推荐的最大板间距不超过500mm。

这里取极板间距为400mm。

(3)电晕线的线间距(2c)电晕线的线间距对电晕电流的大小会有一定影响,电晕线距太小,由于屏蔽作用,电流值降低,甚至为零;

电晕线距太大,电流密度降低,影响除尘效率。经试验,最佳线距与电晕线的形式和外加电源有关。一般取0.6~0.65倍的通道宽度为宜。当极间距为400mm时,线距取240mm。

(4)粉尘的驱进速度 粉尘的驱进速度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驱进速度的确定,既复杂又十分重 要。依据煤质和灰理化分析,依据用户对电除尘器的要求和类比计算,考虑在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时所应采取的有利于提高驱进速度的措施,综合分析,驱进速度按下式计算 ω= 9.62 kS 0.625 式中 ω—驱进速度,cm/s;

S—煤的含硫量,%;

K—平均粒度影响系数。

表3-1 粉尘粒径分布 粒径 20-15 15-10 10-8 8-6 6-4 4-2 2-1 <1 总计平均值 17.5 12.5 9 7 5 3 1.5 <0.5 含量 2.2 4.6 2.6 14.1 27.9 41.3 6.0 1.1 100% a平均=W1a1 +W2 a2 +…W8 a8100=5 式中 W1,W2—粒度为 a1,a2 组成的百分比;

a1,a2—粒度平均粒径。

表3-2平均粒度影响系数 a平均 10 15 20 25 30 35 k 0.9 0.95 1 1.05 1.1 1.15 用内插法求得k=0.85,S=0.5% ω= 9.62 kS 0.625=9.62×0.85×0.5 0.625=5.3 cm/s 但是,实际上用户所要求的除尘效率是选取驱进速度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用户要求的效率越高,选取的驱进速度越小。一般情况下驱进速度的设计值是根据经验选取的。当板间距取300mm时,驱进速度取5~6cm/s;

板间距为400mm时,驱进速度为板间距300mm时的1.1~1.3倍,取 ω=5×1.1=5.5 cm/s。

二、电除尘器主要部件的结构形式 (1)集尘板 卧式电除尘器的集尘极目前多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小C形极板;

2、波纹形极板;

3、CW形极板;

4、鱼鳞板状极板;

5、网状形极板;

6、ZT形极板;

7、工字形极板;

8、Z形极板;

9、大C形极板等。目前的电除尘器多采用Z型或大C形极板,名义宽度为400mm或500mm。这里采用大C型极板。

(2)电晕线 电晕极按放电形式分为三种:1、点放电型,如RS管形芒刺线、新型管形芒刺线、角钢芒刺线、锯齿线、鱼骨针刺线等;

2、线放电型,如星型线、麻花形线、螺旋线等;

3、面放电型,如圆电晕线等。电晕极的固定方式有垂锤式和框架式两种。这里选用芒刺线。

(3)集尘极及电晕线的振打 目前的振打方式主要有:顶部绕臂锤振打;

中部绕臂锤振打;

下部绕臂锤振打;

侧部绕臂锤振打;

顶部电磁锤振打等。这里采用下部绕臂捶打装置,为保证正确的振打制度,采用单边振打。电晕极振打选用中部绕臂振打装置,每个电场、每个框架两侧都装设振打装置。

(4)进气烟箱与出气烟箱 电除尘器的进出气烟箱做成喇叭形,进气箱下部设置灰斗,以避免由于分布板分离出的大量粉尘在进气箱底板堆积或大量流入第一电场前的振打装置。

(5)气流分布板和槽型板 气体的导流和分配部件主要是控制气流分布,实现均流措施。为使气流沿电场均匀分布,在进气箱内设置气流分布装置。分布板的形式采用多孔分布板,这种分布板结构简单,且有较好的均布作用。为使气流均布良好,多孔板的层数应不少于两层,这里取三层。在出气烟箱处设置槽型板装置。

(6)壳体 壳体的作用是引导气体通过电场,支撑电极和振打设备,形成独立的收尘空间,它应该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稳定性,不能有改变电极间相对距离的变形,要求严密,漏风率在5%以内。由于烟气中有二氧化硫等腐蚀性气体,壳体采用耐腐蚀钢材制作,采用箱形钢结构,壳体的顶盖采用户外式。

(7)灰斗 壳体下部灰斗有四棱台状和棱柱状两种,根据排灰方式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四棱台状灰斗多适用于顺序定时排灰,棱柱状灰斗适用于连续排灰,这里采用四棱台状灰斗,采取顺序定时排灰,灰斗的出灰口装设密封性良好的排灰阀。

(8)梁柱的布置形式 根据集尘极在顶梁的固定形式的不同,梁柱的布置形式也不同,分为不均匀分布的立柱结构形式和均匀分布的立柱结构,前者是将相邻的两根柱和两根梁并在一起因此有较大的横向刚度。后者的结构有利于烟气加热整个顶梁,这样可以减少整个顶梁由于上下温差而产生的热应力。这里采用均匀分布的立柱结构。

(9)集尘极与电晕极的配置 在电场设计中,集尘极与电晕极的配置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尘极高度大于电晕极,而电晕极的宽度略大于集尘极这种形式,这种配置形式的电晕极多制成框架式,电晕极的振打可以设置在框架中部,有较好的清灰效果,其缺点是:除尘器的长度较大。目前电厂多采用这种形式。

另一种形式是电晕极高于集尘极,而宽度略小于集尘极,这种配置形式的电晕极多制成框架式。缺点:对于高温电除尘器(高于350℃),由于电晕线的伸长量大,电晕线容易弯曲影响电除尘器的正常运行。由于废气温度350-400℃,这里采用第一种形式。

(10)计算所需的收尘极面积 电除尘器工作时的实际条件(如烟气性质、风量、风压、温度)与设计时设定的条件可能存在差异,或者设计者选取某些数值(如驱进速度、选定的振打周期以及气体分布等)有生产实际可能有出入,所以在设计除尘器时,要考虑一定的储备能力。目前多采用增大收尘极面积的方法作为除尘器的储备能力。按下式计算所需收尘极面积 A=-qvln1-ηω×K=-500000×ln1-0.993600×0.055×1.3=15118 m2 式中 ω—驱进速度,m/s;

A—总除尘面积,m2 ;

k—储备系数,1.0~1.3,这里取1.3;

qv—烟气量,m3/s;

η—除尘效率,%。

(11)确定电场数 在卧式电除尘器中,为满足高效、可靠的运行要求,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电场长度取3.5m~5m为宜,电场数就排放标准取3~4个,新标准建议取4~6个,特别难收集的粉尘可取6~8个。采用5个电场。

(12)烟气量 考虑锅炉运行一段时间后排烟温度的提高和漏风的增加,总体设计中的烟气量Q,建议采用排烟量Q工况(工况值)乘以烟温变化修正系数K1和漏风修正系数K2,K1=273+t1273+t=273+375273+350=1.04 式中 t—排烟温度,℃;

t 1—计算排烟温度,℃;

(取高于t 25℃)K2 建议取 1.05~1.10,取1.10。

Q= K1 K2Q工况=1.04×1.10×500000 =572000 m3/h 三、电除尘器各部分尺寸的计算 当电除尘器的主要参数和结构形式确定后,其各部尺寸便可通过下列计算方法求得:

(1)初定电场断面 F' F'=qvv=5000001×3600=138.9 m2 式中 F '—初定电场断面积,m2;

V —电场风速,m/s。

(2)电场高度 h h≈F`2=138.92=8.3m 圆整后取h=9m 式中 h—电场高度,m。要对于极板高度h进行圆整。

(3)电除尘器的通道数 N N = F ' / 2bh=138.90.4×9≈38.6 式中 2b—相邻两极板中心距,m。

将N圆整为整数,当选用双进风口时,N 值应取偶数。

圆整后N=40(4)电场有效宽度 B有效 B有效=2bN=0.4×40=16m(5)实际电场断面F F = hB有效=9×16=144m2(6)电除尘器的内壁宽度 B 采取双进风口:

B=2Ns+2Δ+ e1=0.4×40+2×0.1+0.3=16.5m 式中 Δ—最外层的一排极板中心线与内壁的距离,此值可以根据除尘器的大小在50~100mm间选取;

e 1—中间小柱宽度。

Ns—除尘器内部两极间的距离,mm。

(7)柱间距 Lk 电除尘器在与气流流动方向垂直断面上的外侧柱间距 Lk 按下式计算 L k=(B + e')/m=16.5+0.428.45m 式中 e '=400mm,m=2(8)内高 H1 从除尘器顶梁底面至灰斗上端面的距离 H1 H1= h+h1+h2+h3=9+0+0.04 +0.21=9.25m 式中 h—除尘极板有效高度,m;

h1—当极板上端悬吊于顶梁的X型梁上时,h1 =0;

当极板悬吊于顶梁下面的悬挂装置时h1=80mm~300mm h2—除尘极下端至撞击杆的中心距离,按结构型式取h2=35mm~50mm;

h3—撞击杆中心至灰斗上端的距离,取h3 =160mm~300mm。

(9)单电场的长度L L=A2Nnh=151182×40×5×9=4.2m 式中 n—电场数量(10)电除尘器壳体内壁长LH LH = n(L + 2Le2 + c)+ 2Le1-c=5×(4.2+2×0.45+0.4)+2×0.4-0.4=27.9m 式中 Le1—电除尘器内壁顶端到电晕线框架的距离,400~500mm;

Le2—电晕线框架到极板的距离,450~500mm;

c —两电场间框架间距,380~440mm。

(11)烟气流方向的柱距 中间柱距 Ld1 = L + 2 Le2+ c=4.2+2×0.45+0.4=5.5m 外侧柱距 Ld2 = L+ 2Le2+ c/ 2=4.2+2×0.45+0.2=5.3m 最外侧的柱距与除尘器内壁:X1 = Le1 =0.4m(12)进气箱进气口面积 F0 进气箱的进气方式有上进气和水平进气两种,一般采用水平进气。当采用水平引入式进气箱时,进气箱的进气尺寸按下式计算:

F0=qvV0=5000008×3600=17.36 m2 式中 F0—进气口面积,m2;

V0—进气口处的流速,m/s,在电场的电除尘器设计中,进气风速可取 8m/s左右。

考虑到进气口尽可能与电场断面相似,可取:F0=2.1m×5.6m 进气箱大端的顶端可取距梁底面350mm左右,考虑下端气流不要直冲收尘极的振打机构,所以需上移600mm。为了防止粉尘在进气箱底板的沉积,底板的斜度需大于50°(13)进气箱长度 Lz Lz=(0.55 ~ 0.56)(a1-a2)+250=0.56×(16000-5600)+250=6074mm 式中 a1,a2—是 Fk 及 F0 处最大边长,m;

Fk —进气箱大端的面积,m2。

(14)气流分布板层数 n 6

ξ=N0FKF02n-1=1.2×(14417.36)22=10 ξ=0.7071-t+1-t2/t2 得t=37.56% 式中 ξ—阻力系数;

N0—气流在入口处按气流动量计算的速度场系数,对于直管 N0=1.2 ;

n—多孔板层数。

(16)相邻两层多孔板的距离L2 Dr=Fk nk=14448.1=3m L2 ≥ 0.2Dr 取 L2=0.6m 式中 Dr—— Fk 断面上的水力直径,n k—— Fk 断面上的周长,m。

(17)进气管出口到达一层多孔板的距离 Hp Dr=F0 n0=17.3615.41.13m H p ≥ 0.8Dr 取HP=1.0m 式中Dr—进气管的水力半径。

(18)保温箱 a0 =(0.8 ~1.2)b(32)h0 =(2 ~ 2.5)b(33)b0 =(1.1~1.2)b(34)式中 a0—绝缘棒中心到套管外臂的距离,mm;

h0—绝缘棒套管顶端到保温箱顶端距离,mm;

b0—加热管中心到套管边缘的距离,mm;

(19)初定除尘效率η 入口气体含尘浓度 Cj =5-10g/m3(工况),出口气体含尘浓度Cc=0.1g/m3(工况)η=Cj-CcCj ×100%=10-0.110×100%=99% 除尘效率的验算:η=1-e-fω×100%=99.75% ,(f=AQ)设计符合要求。

(20)灰斗排灰量 G0 G0=3Qηqλn1=3×500000×0.9×0.00001113.5 t/h 式中 3—考虑排灰口的排灰能力应增大的倍数;

qλ—粉尘进口浓度,t /m 3;

Q—烟气量,m3 /h ;

η—当采用角锥形斗时,η近似取 0.85~0.9;

n1—为沿除尘器宽度方向的斗数。

(21)比集尘面积f A实际=A(1+0.5%)=15118×1.005=15194 m3 f=A实际/qv=15194×3600500000=109.4 m2(22)单区供电面积 Ai Ai=A实际N1=2LaHZM=2LmHZM=2×4.25×9×401=604.8 m2 式中 N1—供电分区数;

m—电场数;

M—电除尘器室数。

(23)供电分区数 N1 N1=A实际/Ai =15194604.8=26(24)整流器额定电流I I = 1.05ISA=1.05×0.4×15118=6350 mA 式中 I—整流器的额定电流,mA;

IS—板电流密度,mA/m2,一般在 0.25~0.45。采用芒刺电极时板电流密度为0.4mA/m2。

A—单区的电场收尘极面积,㎡。

整流器的容量应根据除尘器的工作电压、电流值选取,而不能根据空载时的情况来选取,整流器的额定电压按除尘器极间距大小选取。当同极间距为300mm 时可取额定电压为65KV;

当同极间距为400mm时可取额定电压为72KV。电流值与烟气性质、电晕线型式等有关。

致 谢 在这次课程设计的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在课程设计上给予我的指导、提供给我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我能顺利完成这次报告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老师帮我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让我能把系统做得更加完善。在此期间,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而且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

其次,我要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他们也为我解决了不少我不太明白的设计商的难题。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

附 录 一、电晕线图纸 二、收尘极板图纸 附录图纸附件无 参考文献 [1] 鞍山矿山设计研究院《除尘设计参考资料》辽宁人民出版社, 1978年 [2] 原永涛《火力发电厂电除尘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版 [3] 黎在时《静电除尘器》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 [4] 金国森《化工设备设计全书-除尘设备设计》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年

篇2:大气污染课程设计

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 三.设计资料 1.设计规模及设计水质 1.1 设计规模 最大设计流量 Qs=996L/s,平均流量 Qp=61935m /d。1.2 废水水质 表 1 废水水质 项目 数值 BOD/ mg/L 214.31 SS/ mg/L 203.62 TN/ mg/L 30.79 TP/ mg/L 4.66 温度/ ℃ 20 3 2.废水处理要求 废水处理后需要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规定的一级 B 标准,见 下表 2。表 2 处理后水质 项目 数值 BOD/ mg/L 20 SS/ mg/L 20 TN/ mg/L 15 TP/ mg/L 1.0 四.参考文献:(1 唐受印,戴友芝主编.水处理工程师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2 韩洪军主编.《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与计算》(修订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3《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化学工业出版社(4 史惠祥编.《实用水处理设备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5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出版(6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 目录 1 前言...............................................................................................................................................3 1.1 概况....................................................................................................................................3 1.2 设计资料...........................................................................................................................3 1.3 AB 法..................................................................................................................................3 2 设计计算及说明...........................................................................................................................8 2.1 格栅的设计计算...............................................................................................................8 2.1.1 栅条的间隔数(n)................................................................................................8 2.1.2 栅槽宽度(B).....................................................................................................8 2.1.3 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9 2.1.4 栅渣与出水渠通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2....................................................9 2.1.5 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h1)................................................................................9 2.1.6 栅后槽总高度(H)..............................................................................................9 2.1.7 栅槽总高度(L)...................................................................................................9 2.1.8 每日栅渣量(W)...............................................................................................10 2.2 曝气沉砂池的设计计算.................................................................................................10 2.2.1 池子的有效容积(V)........................................................................................10 2.2.2 水流断面积(A)...............................................................................................10 2.2.3 池总宽度(B)....................................................................................................10 2.2.4 每格池子宽度(b)............................................................................................10 2.2.5 池长(L)............................................................................................................11 2.2.6 每小时的需空气量(q.......................................................................................11 3 2.2.7 沉砂室所需容积(V/m)..................................................................................2.2.8 每个沉砂斗容积(V0)......................................................................................11 2.2.9 沉砂斗各部分尺寸...............................................................................................11 2.3 A 段曝气池和 B 段曝气池的设计计算...........................................................................12 2.3.1 设计参数确定.....................................................................................................12 2.3.2 计算处理效率.......................................................................................................12 2.3.3 A 段和 B 段曝气池容积和主要尺寸....................................................................13 2.3.4 剩余污泥量计算.................................................................................................14 2.3.5 污泥龄计算...........................................................................................................15 2.3.6 需氧量计算.........................................................................................................15 2.3.7 A 段曝气池的进出水系统....................................................................................15 2.3.8 B 段曝气池的进出水系统....................................................................................16 2.4 中间沉淀池的设计计算..................................................................................................17 2.4.1 中间沉淀池池型的选择.....................................................................................18 2.4.2 中间沉淀池面积、直径和有效水深.................................................................18 2.4.3 污泥斗容积的计算.............................................................................................18 2.5 二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19 2.5.1 二次沉淀池池型的选择.....................................................................................19 2.5.2 二次沉淀池面积、直径和有效水深.................................................................19 2.4.3 污泥斗容积的计算.............................................................................................20 3 参考文献....................................................................................................................................20 4 心得体会....................................................................................................................................20 5 致谢............................................................................................................................................21 2 前言 1.1 概况 本设计任务是要求完成 AB 法处理生活污水工艺曝气池的设计。1.2 设计资料 1.2.1 设计规模 最大设计流量 Qs=996L/s,平均流量

Qp=61935m3/d。废水水质见表一。表 1 废水水质 项目 数值 BOD/ mg/L 214.31 SS/ mg/L 203.62 TN/ mg/L 30.79 TP/ mg/L 4.66 温度/ ℃ 20 1.2.2 废水处理要求 废水处理后需要达到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规定的一级 B 标准,见下表 2。表 2 处理后水质 项目 数值 BOD/ mg/L 20 SS/ mg/L 20 TN/ mg/L 15 TP/ mg/L 1.0 1.3 AB 法 1.3.1 AB 法的由来 由于活性污泥法的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是细菌和原生动物等众多生物 组成的复合生物群落,对水质负荷和冲击负荷的承受能力较弱,易发生污泥膨胀、中毒现象,能耗也较高,导致处理成本高。因此针对以上不足,一种全新的工艺 —AB 法应运而生。AB 法是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这项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由德国 B0HUKE 教授首先开发的。该工艺将曝气池分为高 低负荷两段,各有独立的沉淀和污泥回流系统。高负荷段 A 段停留时间约 20- 40 分钟,以生物絮凝吸附作用为主,同时发生不完全氧化反应,生物主要为短 世代的细菌群落,去除 BOD 达 50%以上。B 段与常规活性污泥相似,负荷较低,泥龄较长。3 1.3.2 AB 法的工艺流程 鼓风机 格 污水 进入 曝气 沉砂池 吸附池 回流污泥 栅 中间 沉淀 池 曝气池 回流污泥 二次 沉淀 池 出水 排放 A段 B段 剩余 污泥 图 1 AB 法工艺流程图 AB 工艺系生物吸附一降解活性污泥法,是在常规活性污泥法和两段活性污 泥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上艺。该工艺属高负荷活性污泥法,与常规活性 污泥法比较具有处理负荷高、节能、对水质变化适应能力强、处理效果好等优点。AB 工艺不设初沉池,由 A、B 两段组成,A 段由 A 段曝气池和中间沉淀池构成,B 段由 B 段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构成。AB 两段各自设污泥回流系统,污水先进入 高负荷的 A 段,然后再进入低负荷的 B 段,AB 两段串联运行。A 段污泥具有很强 的吸附能力和良好的沉淀性能。A 段对有机物的去除是以细菌的絮凝吸附作用为 主。A 段工艺污泥负荷高、泥龄和水力停留时间短。所以,A 段工艺的投资和运 行费用低,属于高负荷的活性污泥系统的强化一级处理。1.3.3 AB 法工艺的主要特征 在AB法工艺中,A段的污泥负荷率高达2kgBOD/(kgMLSS.d)~6 kgBOD/(kgMLSS.d),污水停留时间只有30min~40min,污泥龄短,仅为

0.3d~0.5d,池 内溶解氧的分子质量为0.2mg/L~0.7mg/L。因此,真核生物无法生存,只有某些 世代短的原核细菌才能适应生存并得以生长繁殖。A段对水质、水量、PH值和有 毒物质的冲击负荷有极好的缓冲作用。但A段产生的污泥量大,约占整个处理系 统污泥产量的80%左右,且剩余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很高。B段可在很低的污泥负荷下运行,负荷范围一般为小于0.15kgBOD/(kgMLSS.d),水力停留时间为2h~5h、。污泥龄较长,一般为15d~20d。在B段曝 气池中生长的微生物除菌胶团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高级真核微生物外,还有相当 数量的高级真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世代期较长,并适宜在有机物含量比较低的 情况下生存和繁殖。4 1.3.4 AB法工艺的处理机理和适用范围

AB法工艺处理机理: A段的处理机理是以细菌的絮凝吸附作用为主。这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有很大的不同。污水中存在大量已适应污水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具有自发絮凝性,形成“自发絮凝剂”、当污水中的微生物进入A短曝气池时,在A段内原有的菌胶团的诱导促进下很快絮凝在一起,絮凝物结构与菌胶团类似,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脱稳吸附。在A段曝气池中,“自然絮凝剂”、胶体物质、游离性细菌、SS活性污泥等相互强烈混合,将有机物脱稳吸附。同时,A段中的悬浮絮凝体对水中悬浮物、胶体颗粒、游离细菌及溶解性物质进行网捕、吸附,使相当多的污染物被裹在悬浮絮凝体中而去除,水中的悬浮固体作为“絮核”提高了絮凝效果。B 段曝气池是AB 法工艺中的核心部分,它的状态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出水水质,B 段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方式与普通活性污泥法基本相似,它的处理机理主要以氧化为主,难溶性大分子物质在胞外酶作用下水解为可溶的小分子,可溶小分子物质被细菌吸收到细胞内,由细菌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而将有机物质氧化为CO2,H2O 等无机物,而产生的能量储存于细胞中。B 段曝气池为好氧运行,因此它所拥有的生物主要是处于内源呼吸阶段的细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B 段的低污泥负荷和长泥龄为原生动物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条件,而原生动物的大量存在对游离性细菌的去除又有很好的作用。同时由于A段的出水作为B 段的进水,水质已相当稳定,为B 段微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数量也比同负荷下的一级活性污泥法多。因为

B 段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机理主要以氧化为主,而高级生物的内源呼吸作用要比低级生物强,所以B 段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很少。

AB工艺的适用范围:要保证A段的正常运行,必须有足够的已经使用该污水的微生物。一般的城市污水水质是可以满足其要求的。这同时也是为什么在A 段之前不设初沉池的原因,因为A短的去除主要依靠该段微生物的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这样就使得去除率高低与进水微生物直接相关。但在工艺废水或某些工业废水比例高的城市污水中,由于水中重金属等物质的毒害作用,微生物不易繁殖,在这样的管网系统中,相应A段的外源微生物的补充将受到严重影响,使适应污水环境的微生物浓度很低,微生物的吸附作用会大大减弱,造成A段污水环境的微生物浓度很低,微生物的吸附作用很弱,造成A段去除效率降低,对这类污水则不适宜采用AB工艺。

1.3.5 AB法的除磷脱氮

AB工艺中有A段超高负荷运行,为B段的硝化作用创造了条件。污水经A 段吸附处理后,出水BOD 大为降低,减轻了B段污泥的有机负荷,创造了硝化菌在微生物群体中存活的条件。

若在B段设计上亦有厌氧—好氧周期地或同时地存在的时空条件,就很方便 的形成了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脱氮工艺。1.3.6 国内外对AB法的研究情况

国内近几年对AB法的研究主要在工艺机理、运行稳定性和不同种类废水的处理效果等方面。表三所示为国内对AB工艺有关的研究情况。

表3 国内对AB工艺有关研究情况 研究单位废水类型污泥负荷(kgBOD 5

/kgMLSS.d COD去除率(% BOD去除率(% A段B段

清华大学印染废水 3.8~5.1 0.5~0.6 72~82 88~95 北京市政设 计院

城市污水 1.3~4.9 0.1~0.3 —93.88 中科院成都 生物所

屠宰废水 2.2 0.2~0.3 87.2 94.3 目前,AB工艺以其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处理效率高及运行稳定等优良特性而成为近十年来在污水处理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与此同时,随着对处理出水中氮、磷含量日趋严格,国内外对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AB法作为一种具有脱氮除磷工艺的新型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也正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1.3.7 AB法的优缺点 优点:(1去除污染物效果好。AB法工艺与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相比,去除BOD和COD的效果,尤其是去除COD的效果有显著提高。经A段处理后,城市污水中的BOD B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0%~60%,借助A段的生物絮凝和极强的吸附作用,为

B 段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进水水质条件,B段内的原生动物对游离微生物具有吞噬作用,进一步降低有机负荷。

(2运行稳定性好。AB法工艺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运行稳定性好,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AB法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波动小。当处理城市污水时,在同样的进水条件下,AB法工艺的出水要好于传统的一段处理工艺,并对进水负荷的变化有很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二是AB法处理工艺有很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对于城市污水中的PH值、有毒物质等均具有很好的适应和抵抗能力。AB 法工艺的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一般来说,AB法工艺处理系统中的曝气池可以始终保持足够的污泥量。

(3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由于许多城市污水必须进行除磷脱氮处理后排放或回用,因此,可以将AB法工艺与生物除磷脱氮或生物除磷工艺结合进行处理。

(4优越的经济性。AB法处理工艺优越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投资省和运转费用低两个方面。一般来说,AB法工艺比传统的一段法处理工艺节省运行费用20%~25%。

局限性:(1AB法剩余污泥量大,选用AB法是需考虑这个因素。目前国内外采 用AB法工艺的大型污水处理厂,有条件的多采用厌氧消化处理,回收沼气,但对于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污泥投资比较大。如果采用好氧消化,增加了运行费用。因此准确评价、应用AB法,还应考虑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污水性质、生化性能以及今后污泥的处理方法或脱水设备的研制。

(2A段运行时出现恶臭,影响附近的环境卫生,这主要是由于A段在 高有机负荷下运行,使A段曝气池在厌氧甚至缺氧的条件下运行,导致产生H2S、大粪素等恶臭气体。因此,今后A段曝气池应考虑加封盖,以免影响周围环境。

(3AB工艺最大的局限性是其脱氮除磷效果差,常规AB工艺总氮去除

率约为30%~40%,虽较传统一段活性污泥有所提高,但尚不能满足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要求。这是由于AB工艺中不存在缺氧段和及内回流,无法进行反硝化,不具备深度脱氮功能。AB工艺对磷的去除效率也很低,基本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部分絮凝吸附作用实现的。因此,要对其进行改进,改进的基本做法有两种:一是将B段以不同的脱氮除磷工艺来运行,在工艺流程中增加缺氧段。另一种方法是增加AB两段间的污泥回流。

(4AB工艺用于处理低浓度的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仍是值得进行 研究的问题。我国许多城市的污水,由于种种原因,其城市污水的有机物含量偏低,而污水中的氨氮含量并不低。因此,我国一些城市在新建、扩建或改建污水处理厂时,如果对出水的T N和T P有着重要求时,即需要防止受纳水体发生富营养化。

1.3.8 AB法在工程实践中的运用

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AB工艺在COD、BOD、SS、总磷和总氮上的去除率均高于前者,且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方面也较前者省,在联邦德国、瑞士、希腊等国,一些老厂因处理出水达不到排放标准,将原来的常规活性污泥法改为AB 法从而解决了问题。目前全世界有60多座AB工艺的污水厂在运行、设计和规划

之中,南斯拉夫修建目前最大的AB 工艺的污水厂。在我国,上海、山东等地都有采用AB 工艺的污水处理厂。

1.3.9 AB 法的发展前景

AB 工艺不仅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而且运行范围广,既可以处理城市污水,又可处理工业污水。现已有将其用于处理屠宰废水、印染废水、酿酒废水、豆制品废水、饮料废水、毛纺废水等工业废水,效果均相当满意。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还不能适应解决环境污染的要求,同时部分污水厂超负荷运转,而有的城镇往往因资金短缺而难以上马,应用AB 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设计计算及说明 2.1 格栅的设计计算

格栅是废水预处理方法中的一种,一般安置在废水处理流程的前端,用以去除废水中较大的悬浮物、漂浮物、纤维物质和固体颗粒物质,从而保证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负荷。

2.1.1栅条的间隔数(n 过栅流速一般采用0.6~1.0m/s,格栅间隙16~25mm,0.10~0.05m 3/103m 3(栅渣/污水

设栅前流速v=0.9m/s ,栅前间隙宽度b=0.021m ,栅前水深h=1.2m ,格栅倾60°。(个419.02.1021.060sin 10996sin 3max ≈⨯⨯︒ ⨯==-bhv Q n α 2.1.2 栅槽宽度(B 设栅条宽度s=0.01m B=s(n-1+bn=0.01(41-1+0.021×41=1.26m 2.1.3 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

设进水渠宽B 1=0.85m ,其渐宽部分展开角度︒=601α(进水渠内的流速为 0.77m/s

m 56.020tan 285.026.1tan 2111≈︒-=-=αB B l 2.1.4 栅渣与出水渠通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 2 m l l 28.0256.0212=== 2.1.5 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h 1 设栅条断面为锐边矩形断面形状

m 096.0360sin 6.1992.0021.001.0(4.2sin 2(2342341=⨯︒⨯==k g v b s h αβ k —系数,格栅受污染物堵塞时水头损失增大倍数,一般采用3 β—形状系数,取2.42 2.1.6 栅后槽总高度(H 设栅前槽总高度渠道超高h 2==0.3m ,则 H=h+h 1+h 2=1.2+0.096+0.3≈1.6m 2.1.7栅槽总高度(L L=l 1+l 2+0.5+1.0+=αtan 1 H 0.56+0.28+0.5+1.0+︒+60tan 3.02.1=3.21m 2.1.8 每日栅渣量(W 在格栅间隙21mm 情况下,设清栅渣量为1000m 3污水产0.05m 3,设生活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k 2为2.5

d W /m 7.15.2100005.0996.0864001000k W Q 864003 2 1 max =⨯⨯⨯= = 2.2 曝气沉砂池的设计计算

预处理阶段的沉砂池采用曝气沉砂池。曝气沉砂池的优点是通过调节曝气量,可以控制污水的旋流速度,使除砂效率较稳定,受流量影响较小,同时还对污水起预曝气作用,它还可克服普通平流沉砂池的主要缺点:沉砂池中含有15%的有机物,减少沉砂的后续处理。2.2.1池子的有效容积(V 由三废处理工程设计手册知曝气沉砂池的最大流量的停留时间为1~3min ,取t=2min V=Q max t ×60=0.996×2×60=119.52m 3 2.2.2 水流断面积(A 2 1 max 96.91.0996.0m v Q A ==

= v 1—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水平流速为0.06~0.12m/s,取v 1=0.1m/s 2.2.3 池总宽度(B B= 98.35.296.92 == h A m h 2—设计有效水深,有效水深为2~3m,宽深比一般采用1~2 2.2.4 每格池子宽度(b 设n=2(格 b= m n B 99.12 98.3== 2.2.5 池长(L m

A V L 1296.952.119=== 2.2.6 每小时的需空气量(q q=dQ max ×3600=0.2×0.996×3600=717.12m 2/h d —1m 3污水所需空气量(m 3/m 3,一般采用0.2 2.2.7 沉砂室所需容积(V/m 3 设T=2d 3 6 6 2max m 065.210 5.286400 230996.010 k 86400x =⨯⨯⨯⨯= ⨯= T Q V x —城市污水沉沙量,m 3/106m 3(污水,一般采用30 T —清除沉砂间隔时间,d k 2—生活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 2.2.8 每个沉砂斗容积(V 0 设每一分隔有4个沉砂斗 V 0= m 52.04 065.2= 2.2.9 沉砂斗各部分尺寸

设斗底宽a 1=0.5m。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为55°,斗高h 3 =0.35m,沉砂斗上口宽a : m 0.15.055tan 35.02a 55 tan 213=+⨯= += h a 2.3 A 段曝气池和B 段曝气池的设计计算

曝气池的主要作用为充氧、搅拌和混合。充氧的目的是想活性污泥微生物提供所需的溶解氧;混合搅拌的目的是使曝气池中的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从而增加废水与混合液的充分接触,保证曝气池的处理效果。

表4 AB 法工艺设计参数 名称 A 段 B 段

污泥负荷N S(kgBOD 5/kgMLSS.d 3~4(2~6 0.15~0.3(<0.5 容积负荷N v(kgBOD 5/m 3.d 6~10(4~12 ≤0.9

污泥浓度MLSS(g/L 2.0~3.0(1.5~2.0 2.0~4.0(3.0~4.0 污泥龄SRT 或(d 0.4~0.7(0.3~0.5 15~20(10~25 水力停留时间HRT(h 0.5~0.75 2.0~4.0(2.0~6.0 污泥回流比(% <70(20~50 50~100 溶解氧DO(mg/L 0.3~0.7(0.2~1.5 2~3(1~2 气水比

(3~4:1(7~10:1 污泥沉降指数SVI(mg/L 60~90 70~100 污泥池沉降时间(h 1~2 2~4(1.5~4 污泥池表面负荷q 1(m 3/(m 3 /h 1~2 0.5~1.0 需氧系数a 1(kgO 2/kgBOD 5 0.4~0.6 —— NH 3-N 硝化需氧系数b 1(kgO 2/kgNH 3-N —— 4.57 污泥综合增长指数a(kgMLSS/kgBOD 5 0.3~0.5 —— 污泥含水率(% 98~98.7 99.2~99.6 2.3.1 设计参数确定

A 段污泥负荷N SA =4kgBOD 5/(kgMLSS.d,混合液污泥浓度为X A =1800g/L B 段污泥负荷N SB =0.24kgBOD 5/(kgMLSS.d,混合液污泥浓度为X B =4000g/L 2.3.2计算处理效率

BOD 5总去除率%

67.9031.2142032.214=-= BOD η

A 段BOD 去除率:%50=A η

则A 段出水的BOD 5为L RA =214.31×50%=107.155mg/L B 段BOD 去除率:% 34.81155.10720155.107=-= B η

则L Rb =81.34%×107.155=87.16mg/L 2.3.3 A 段和B 段曝气池容积和主要尺寸 A 段曝气池容积: 3 0m 5.18434 8.121431.061935=⨯⨯= = SA A A N X QL V A 段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

min 86.4271.003.061935 5.1843===== h d Q V t A A A 段曝气面积: 设一座曝气池(n=1,池深(H 取4m ,则曝气池的面积(F 1为: 2 1m 9222 15.1843=⨯== nH V F A 段曝气池宽度: 设池宽(B 为3.8m , m H B 9.12 8.3==,在1~2之间,符合要求。曝气池宽度L=

m B F 2438.39221== , m B L 648.3243==(大于10,符合要求。

曝气池平面形式:曝气池采用推流式,共一组,采用五廊道式,则每廊道式,则每廊道长m L L 495 24351===。曝气池的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取超高为0.5m ,故曝气池的总高度H 1=2+0.4=2.4m B 段曝气池容积: 3 m 74.721323.04107155.061935=⨯⨯= =

sB B rA B N X QL V B 段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 h d Q V t B B 8.212.061935 74.7213=== = B 段曝气面积: 设两座曝气池(n=2,池深(H 取3m ,则曝气池的面积(F 1为: 2 1m 12023 274.7213=⨯= = nH V F B 段曝气池宽度: 设池宽(B 为5.7m , 9.13

7.5== H B ,在1~2之间,符合要求。曝气池宽度L= m B F 2117.512021== , 37 7.5211== B L(大于10,符合要求。

曝气池平面形式:曝气池采用推流式,共一组,采用四廊道式,则每廊道式,则每廊道长m L L 534 21141===。曝气池的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取超高为0.5m ,故曝气池的总高度H 1=3+0.4=3.4m 2.3.4 剩余污泥量计算

A 段剩余污泥量: 设A 段ss 去除率为75%,则S r =203.62×75%=152.715mg/L d aQL QS X rA r A /kg 12113107155.0619354.0152715.061935=⨯⨯+⨯=+=∆(a 取0.4 湿污泥量(设污泥含水率为98.7%为: /d m 8.9311000987.01121131000987.01((3 =⨯-=⨯-∆=((A A X Px B 段剩余污泥量: 设B 段活性污泥中挥发性固体占75%,即 75.0=B VB X X ,X VB =0.75,X B =0.75×

4=3kg/m 3。活性污泥的产率系数(即微生物每氧化单位质量BOD 5所合成的微生物量a=0.35~0.45kgMLVSS/kgBOD 5,取值0.45,衰减系数(即活性污泥微生物的自身氧化率,b=0.05~0.10d-1,取值0.05.,则

d V bV aQL X VB B rB VB /m 2.13473 74.721305.008716.06193545.03=⨯⨯-⨯⨯=-=∆ d m X X VB B /27.179675.02.134775.03 == ∆= ∆

湿污泥量(设污泥量含水率为99.5%为: d X P B

XB /m 25.3591000 995.0127.17961000995.01(3 =⨯-=⨯-∆=(总污泥量: P X =P XA +P XB =931.8+359.25=1291m 3/d 2.3.5 污泥龄计算 A 段污泥龄: d 3.0d 27.012113 5.18438.1≈=⨯= ∆= A A A cA X V X ϑ B 段污泥龄: d 06.1627.179674.72134=⨯= ∆= B B B cB X

V X ϑ

2.3.6 需氧量计算 A 段需氧量: O 2A =a 1QL Ra =0.6×61935×0.107155=3982kgO 2/d B 段需氧量: B 段活性污泥需氧量系数A=0.5kgO 2/kgBOD 5,内源呼吸好氧系数B=0.1d-1,硝化需氧量系数b 1==4.57kgO 2/kgNH 3-N,设A 段对T N 的去除率为10%,则B 段进水中T N 为27.684mg/L ,设B 段剩余污泥排出的氮量是B 段进水中T N 的10%,则B 段需氧化的氮量为: 210.5619350.087160.17213.7444.57619350.00991568391.16 B rB B B rB O AQL BV X b QN =++=⨯⨯+⨯⨯+⨯⨯= 总需氧量: O 2=O 2A +O 2B =3982+8391.16=12373.16kgO 2/d 2.3.7 A 段曝气池的进出水系统 1 A 段曝气池的进水设计

沉砂池的出水通过DN1200mm 的管道送入A 段曝气池进水渠道,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为0.88m/s.在进水渠道内水分成两段,逆向两侧的进水廊道,进水渠道的宽度为1.5m。渠道内有效水深为1.0m ,则渠道内的最大水流速度为: s h b N Q v A A SA s /m 1666.01

5.1499 6.01=⨯⨯= = 1v ____ 渠道内最大水流速度(m/s A b ____进水渠道宽度(m ,设计中取A b =1.5m A h ____进水渠道有效水深(m ,设计中取A h =1.0m 曝气池采用潜孔进水,孔口面积 2 m 1249.04996.0=⨯= = v N Q A SA S A A A ____A 段每座反应池孔口总面积(m 2 2v ____孔口流速(m/s 一般采用0.2~1.5m/s。设计中取2v =0.249m/s 设每个孔口尺寸为0.5×0.5m ,则孔口数为个 45.05.01=⨯

孔口布置图见附图 2 A 段曝气的出水设计

A 段曝气池的出水采用矩形薄壁堰,跌落出水,堰上水头 m 24.08.9244.05.024248.931996.0(2(52 =⨯⨯⨯⨯⨯+ ==g mb Q H H____堰上水头(m Q____A 段每组反应池出水量(m 3/s ,指污水最大流量0.996(m 3/s 与回流污泥量(% 5024 248.931⨯⨯m 3/s 之和。

m____流量系数。一般采用0.4~0.5。取m=0.4m b____堰宽(m 取b=4.0m A 段曝气池出水通过DN1400mm 的出水总管送往A 段沉淀池。进水总管内水流速度为0.88m/s.2.3.8 B 段曝气池的进出水系统 1 B 段曝气池的进水设计

A 段沉淀池的出水通过DN1200mm 的管道送入

B 段曝气池的进水渠道。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为0.88m/s.在进水渠道内,水分成两段,流向两侧的进水廊道,进水渠道宽度为1.5m ,渠道内有效水深1.0m ,则渠道内的最大水流速度: s h b N Q v B B SB s /m 767.21 5.124.099 6.03=⨯⨯= = 3v ____ 渠道内最大水流速度(m/s B b ____进水渠道宽度(m ,设计中取B b =1.5m B h ____进水渠道有效水深(m ,设计中取B h =1.0m 曝气池采用潜孔进水,孔口面积 2 m 2.33

.124.0996.0=⨯= = v N Q A SB S B A B ____B 段每座反应池孔口总面积(m 2 4v ____孔口流速(m/s 一般采用0.2~1.5m/s。设计中取4v =m/s 设每个孔口尺寸为0.8×0.8m ,则孔口数为个 58.08.02.3=⨯

孔口布置图见附图 2 A 段曝气的出水设计

B 段曝气池的出水采用矩形薄壁堰,跌落出水,堰上水头 m 18.05 4.0% 100242425.359996.0(2(52 =⨯⨯⨯+ ==g mb Q H S

H____堰上水头(m Q____A 段每组反应池出水量(m 3/s ,指污水最大流量0.996(m 3/s 与回流污泥量(% 10024 2425.359⨯⨯m 3/s 之和。

m____流量系数。一般采用0.4~0.5。取m=0.4m b____堰宽(m 取b=5.0m B 段曝气池出水通过DN1500mm 的出水总管,送往B 段沉淀池。出水总管内水流速度为0.96m/s.2.4 中间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中间沉淀池的作用是使混合液澄清、污泥浓缩并且将分离的污泥回流到A 段曝气池。其工作性能对A 段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A 段的出水水质作为B 段 的进水,它的水质是否稳定,将直接影响到B 段的运行。2.4.1 中间沉淀池池型的选择

中间沉淀池采用带有刮吸泥设施的辐射流式沉淀池。2.4.2 中间沉淀池面积、直径和有效水深

表5 混合液污泥浓度与v 值之间的关系

MLSS/(mg/L v/(mm/s MLSS/(mg/L v/(mm/s MLSS/(mg/L v/(mm/s 2000 ≤0.4 4000 0.28 6000 0.18 3000 0.35 5000

0.22 7000 0.14 中间沉淀池澄清区的面积和有效水深的计算采用表面负荷法计算。a.表面积 废水最大流量为996L/s ,混合液污泥浓度为1800mg/L ,查表五,取v=0.38mm/s,则表面积(A 为 max max m 355728.06.33600996.06.3=⨯⨯= == v Q q Q A 设四座中间沉淀池(n=4,则每座中间沉淀池的表面积(A 1为 A 1= 2 5.6224 2490m =

b.直径 中间沉淀池的直径(D 为 m 2814.35.622441 =⨯= = π A D c.有效水深 取水力停留时间为2h ,则有效水深(H为 m 88.224.06.3max =⨯⨯=== qt A t Q H 2.4.3 污泥斗容积的计算

由表四知,取A 段回流比为50%,f=0.75,则回流污泥浓度为 3 /kg 2.775.05.05.01(8.11(m Rf R X X r =⨯+= += 污泥斗容积V S 为 m 309724 2.78.18.1619355.01424 Xr(X QX R 14=⨯+⨯⨯+⨯= ⨯++=(((S V 每个污泥斗容积(V st 为 3 7754 3097m V st == 2.5 二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二次沉淀池的作用是使混合液澄清、污泥浓缩并且将分离的污泥回流到B 段曝气池,其工作性能对AB 法处理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浓度有直接的影响。2.5.1 二次沉淀池池型的选择

二次沉淀池采用带有刮吸泥设施的辐射流式沉淀池 2.5.2 二次沉淀池面积、直径和有效水深

沉淀池澄清区的面积和有效水深的计算采用表面负荷法计算。

a.表面积 废水最大流量为996L/s ,混合液污泥浓度为4000mg/L ,查表五,取v=0.28mm/s,则表面积(A 为 max max m 355728.06.33600996.06.3=⨯⨯= == v Q q Q A 设八座中间沉淀池(n=8,则每座中间沉淀池的表面积(A 1为 A 1= 2 4478 3557m = b.直径 中间沉淀池的直径(D 为 m 2414.3447441 =⨯=

篇3:大气污染课程设计

为了提高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质量,在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支持下,针对现行课程设计的不足,我们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旨在把强化实践环节、突出能力培养真正落在实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设计的重视不够,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课程设计教学学时受到严重压缩,致使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间不够,内容浅显,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对课程设计也认识不足,不重视课程设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认为课程设计只不过是一门考查课,不用考试,只要把课程设计说明书和图纸交上去就可以了。因此,很多学生对课程设计敷衍了事,持应付的态度,为完成任务东拼西凑,甚至还有学生不动脑筋直接照搬、抄袭其他同学的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出现前后不一致和相互矛盾的错误。到了考核时,被问到通过课程设计学到什么的时候,很多学生一片茫然,自己也不清楚。而且,学校对课程设计不像对毕业设计那样管理严格,缺乏对课程设计的管理文件,缺乏统一的评定标准,仅凭指导教师来评定课程设计成绩,影响了课程设计评定的公平性。

1.2 题目设置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课程设计的选题均由指导教师确定,但由于教师所掌握的工程资料有限,课程设计的选题往往是已使用多年且比较陈旧的题目,学生无法通过课程设计来了解当前工程技术的最新动态,也无法学习最新的工程技术,学生在学校里学的内容,跟实际工作相差很远,以至于学生毕业走向企业后发现学校里面的知识太陈旧,远远跟不上企业的更新。另外,由于课程设计题目数量偏少,基本上一个班学生共用一个题目,这样就会出现一些同学不积极参与课程设计,直接抄袭他人设计成果的现象,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而且,指导教师在评定设计成绩时,由于不能分辨哪些设计成果是抄袭的,哪些是独立完成的,极易出现评分不公的情况。

1.3 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集化工、流体力学、机械、土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性内容的多少对于学生能否独立完成设计并保证设计质量关系重大,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工程设计有较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不仅仅是熟悉各个知识点。但大多数年轻教师只有“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过程,而没有从事生产现场工作的经历。加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学习理论知识的,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的相关知识,对各类大气污染控制系统,如除尘器、流化床等工艺流程结构、设备尺寸等方面缺乏相关的概念,而只能依据书本和资料进行模仿设计,导致他们的设计方案纯属“理论型”,而无工程实际意义。

1.4 考核方式不科学

目前课程设计的考核大都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情况来评定最终成绩,缺少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考核。因此,许多学生在日常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学习压力不大,“得过且过”,一旦考核来临,便“临时抱佛脚”,甚至直接抄袭他人的设计成果。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设计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管理

在学校缺乏课程设计制度的前提下,经院(系)领导批准,我们制定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课程设计管理办法及成绩评定细则”,以加强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规范指导教师的行为和成绩评定方法,对课程设计抄袭严重的视为考试作弊,给予通报批评,并安排和下届一起重新搞课程设计。

2.2 组织动员、提高兴趣、加强重视

在课程设计开始前,召开动员会,邀请在当地工作的近几年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结合他们目前的工作从今后的就业角度介绍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及实施步骤。通过一些亲身经历的讲解,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课程设计对他们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真实意义和具体方法,在思想上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指导教师向学生讲清课程设计的纪律、要求及评分标准,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消除学生们的依赖心理,更充分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 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之后,在学期末集中一周时间进行。此时学生要进行多门课程的复习考试,还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撰写设计说明书并绘图,使得学生设计任务重,顾不上思考和设计,设计时间明显不足,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出现应付的心态,出现抄袭、从网上下载类似设计进行拷贝、粘贴等不良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充分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理论教学的时间,在理论教学之初就将课程设计的所有题目以及任务书发给学生,使得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就能对自己将要进行的课程设计有所了解,并在听课过程中对于自己将要设计的题目更加认真地听讲。实现一边上课一边设计,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既增加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又变相增加了课程设计的时间,使学生对于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有更深入的认识,更有利于随后的课程设计。

2.4 题目类型多样、内容新颖、贴近实际

改变原来单一的命题模式,合理安排题目,类型多样化,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设计命题,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自己命题。这样既可避免因一个班同学做相同或相近题目而产生抄袭现象,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设计灵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了解自己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课程设计题目必须是与本课程相关的,在实际工程中存在的普遍性或典型性问题,如烟气除尘、有机废气处理等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老师承担的一些纵横向课题或技术服务项目中选取题目。

贴近工程实际选取的新颖题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本课程的实践性,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2.5 组织参观实习,提高学生对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设备结构、工艺布置、运行过程的认识

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中学生对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和工业流程往往不太了解,详图的绘制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在理论课程学习完,课程设计之前集中一段时间带学生到垃圾焚烧发电厂、水泥厂等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各种除尘系统的结构、性能特点及设计基础知识,了解各种除尘装置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将课程基本知识与工程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并且,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有针对性地讲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回到学校后,再通过幻灯片等方式进行补充,从理论上充实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设计内容。

2.6 加强校企联合,积累丰富的工程设计信息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无论在讲基础理论还是指导课程设计时,都不能纸上谈兵、照本宣科。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课堂上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讲透,在指导设计、验收设计时做到严把质量。为此,学校鼓励任课教师多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环境、了解企业实际、与企业员工和技术人员直接进行交流,掌握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工程技术能力,丰富设计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课程设计。同时也聘请了专业设计院经验丰富的工程设计人员作为指导教师,这些设计人员对设计有较深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工程角度考虑问题,改变学生做课程设计时死抠课本的做法。

我校还与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师生学习先进技术、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开发研究课题创造有利条件。

2.7 完善考核体系,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单一的以设计说明书和图纸为主评定课程设计成绩的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对设计中出现的少数抄袭现象难以反映,真正做得好的学生有时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经研究决定,我们将评分方案调整为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成绩(50%)、设计表现(10%)、出勤状况(10%)和小组答辩(30%)。这样就使得课程设计由传统的“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 结语

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作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次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将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学习自觉性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霞.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方法改进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6):38~41.

[2]王烨,孙三祥,张济世.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教学新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17~119.

[3]李晓丽,袁朝庆,张云峰,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0,(1):56~58.

篇4:大气污染课程设计

关键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教学方法,个人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3.0

大气污染控制是环境工程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开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要变传统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体系”为高职院校“职业能力教学体系”,其目的不仅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完善知识结构,更主要的是与就业相联系,提高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针对上述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各种污染控制过程,弄清各种控制过程的内在联系,具备大气污染控制的各种工程技术能力,毕业后能受到市场的欢迎。

一.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的时候。对于理论学习往往不够重视,导致多数毕业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在长时间发挥自己技术特长时显得后劲不足。并且学生读此类院校的目的就是获取一技之长,在就业时能占一席之地,所以他们所受到的不仅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具体业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进行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教学时,在强调相关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还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动手能力的培养,两者齐头并进。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强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在认识实习的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初次接触大气污染,缺少感性认识的现状,应介绍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阐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研究的内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改善大气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工作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并提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1]。

2. 将理论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在大气环境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联系起来, 让学生从自我做起, 从身边做起, 树立环境意识。比如, 我安排了两节课专门讲新居装潢后的室内气体治理, 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装修污染、如何选购市面上常见的家庭用空气净化器、恰当选用花草进行环保等。并且积极关注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知识和信息, 介绍当前的学术和技术发展动向, 引入最新动态及相关的图片, 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网站, 让学生上网浏览, 汲取更多相关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匹配

1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目前, 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均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优点是:增加了教学知识的容量;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通过图像、数据帮助学生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鉴于本课程中涉及的除尘装置、气体净化装置系统密闭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体现其表现方式直观生动这一优势就更为突出,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清晰地显示出装置的内部结构, 最好能动态地演示气体及颗粒物、气态污染物的运动状态,使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帮助学生理解其净化机理和工作过程,以及影响净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并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静电除尘装置教学时,电除尘器的结构由电晕极和集尘板组成,看起来较简单,但工作原理较复杂,他包括了电晕极如何放电产生电子雪崩形成电晕,尘粒如何荷电,荷电粒子如何在电场内迁移,如何在集尘极放电富极等环节,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好理解。通过Flash动画,依次将各个环节组合在一起,形象、直观、清晰地表现了整个工作过程,这样教师只需用少量的语言加以引导,学生便可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对教材中的公式,可以不在多媒体课件上全部进行推导演示,但对于公式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意义及运用的条件,一定要阐述清楚。对于重要的公式,要求学生通过课后习题学会应用。

2.运用“交互式“教学法

所谓交互式教学法,是指在老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通过频繁的信息交流以达到传输知识的目的。[2]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同学给老师提问以及同学们之间互相提问,然后由老师或是同学来回答,或者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寻找答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应活泼、生动、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外,同时利用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地学习。本课程采用了“学生讲课式”教学方法, 即让学生5 人一组, 全班45 人分为9 组, 事先拟定“臭氧层破坏”、“酸雨”、“秸杆焚烧”、“温室效应”等12个主题供其选择, 每组一题, 不能重复。要求学生组内合作, 查阅相关资料, 在每次上课时让一名学生对其主题进行阐述, 讲完后我和另外两名同学作为评委, 对其所讲内容进行点评及打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其多参与到课堂教学, 并且学生能够积累讲台经验, 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自觉主动地学习, 事实证明该教学方式可行并且很受学生的认可。

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主动正确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抓好这一环节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关键 ,也为实现“工程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现场实习、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

1.强化实习环节。对于现场实习应防止流于形式 ,在进入实习场地之前 ,对实习场地的相关情况 ,涉及到本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设备、系统、流程做概括性的讲解(最好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 ,使学生进入实习场地后做到心中有数 ,把应该关注的内容筛选出来,对日后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好的开端。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正赶上我校图书馆大楼建设,其中的通风管道正系统符合大气污染控制的教学内容在图书馆大楼现在讲解通风管道的内容,非常直观。学生印象相当深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实验室建设 ,为课程实验提供保证基础实验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环节。要使实验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应从实验场地、实验装置、实验指导教师的建设与培养等方面做起。《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可采用购置实验装置、退役装置,也可采用仿真手段进行实验。内容应包括:袋式除尘器、电除尘器、吸收法脱硫、吸附法脱硫、燃烧中脱氮等。

3.重视课程设计指导工作 ,加强工程基本技能训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一周的课程设计时间,主要是除尘装置设计内容。课程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的综合性的重要环节 ,要使学生受到工程基本技能的训练 ,包括工程计算、设备选型、流程设计、技术经济分析、绘图等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a.科学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指导书》;

b.设计题目的选取应来源于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防治生产实际或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模拟题目;

c.设计过程中应采用“少讲、多练、勤思维、多讨论”的原则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 ,教师加强启发指导;

d.考核过程中 ,教师只要把握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设计思想即可 ,应鼓励学生交出多种设计方案 ,并针对不同方案进行点评。

4.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形成共试。实践中可以采取包括口试、笔试、写小论文、实际操作等等多种形式,实现

由考知识向考综合能力的转变。另外,可以把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外功课完成情况、参加研究小组的情况都计入平时成绩。

五.总结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环境保护行业趋于成熟和市场化,对于环境类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工程类 ”人才的需求。这就加速了职业院校对于工程类人才的培养,也给“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面向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坚持课程“工程 ”的特点,遵循培养“工程类 ”人才的原则,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锻炼,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现场知识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汪莉 邢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6.4(53)

篇5: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参考书

《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参考书

1、崔玉川等.给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崔玉川等.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周雹等.活性污泥工艺简明原理及设计计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张殿印等.除尘工程设计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6、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主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3册:城镇给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周兴求主编.环保设备设计手册-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魏先勋主编.环境工程设计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胡传鼎著.通风除尘设备设计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工业装备与信息工程出版中心,200310、高俊发主编.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1、黄学敏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200312、彭党聪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3、杨丽芬主编.环保工作者实用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14、杨凤林等译.环境工程计算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15、张林生主编.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6、陈家庆主编.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17、北京水环境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心等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8、刘天齐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气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19、韩洪军主编.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与计.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20、徐国光等主编.大气污染防治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1、熊振湖等主编.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工程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2、何争光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及应用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马广大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4、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编写.水处理工程典型设计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5、刘红主编.水处理工程设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6、尹士君等编著.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与计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7、高湘主编.给水工程技术及工程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8、建筑工程常用数据系列手册编写组编.给水排水常用数据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篇6:大气污染与防治 课程总结

评价废气净化装置性能的指标主要包括??指标和??指标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和??三个基本过程

分析实现燃煤烟气达标排放采取的主要措施或途径,给出选择烟气脱硫技术应综合考虑的主要指标

针对我国雾霾频繁发生的现状,论述选择去除微细颗粒物高效除尘装置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燃烧过程中NOx形成的主要机理及影响因素 燃烧中NOx控制及烟气脱硝技术

新建一台300MW火力发电锅炉,燃煤消耗量为20t/h,煤中硫含量为1%,产生的干烟气量为1.65×106m3/h,烟温为130℃。若燃煤中80%的硫转化为SO2,要求排烟中SO2排放限值为100mg/Nm3,试计算脱硫设施进口烟气SO2浓度及其最低脱硫效率。[考点:污染物排放量计算,非标态烟气参数换算为标态烟气参数,净化效率计算等]

某电厂135MW燃煤机组采用烟气循环流化床工艺进行脱硫,燃煤烟气量为450000 m3/h(标态、干态),SO2的浓度为2250 mg/m3(标态)。若采用消石灰(Ca(OH)2)作吸收剂,Ca/S为1.8,计算每小时消石灰投加量。[考点: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利用Ca/S计算脱硫剂投加量]

有一串联除尘系统,第一级采用多管旋风除尘器,第二级采用电除尘器。除尘系统设计风量为30000 m3/h,旋风除尘器入口含尘浓度为25 g/m3,电除尘器排放浓度为55 mg/m3。若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为80%,计算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考点:两级净化系统串联运行的总净化效率的计算]

某电厂采用石灰石湿法脱硫,脱硫效率为92%。电厂燃煤含硫量为2%,计算(1)按化学计量比反应,脱除每公斤需要多少公斤的CaCO3?(2)若实际脱硫过程中CaCO3过量15%,每燃煤1吨需要投加多少CaCO3。[考点: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利用Ca/S计算脱硫剂投加量]

上一篇:卫生竞赛活动小结下一篇:有关自信心的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