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考

2024-05-06

加强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考(精选9篇)

篇1:加强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考

加强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考

前言

步入大学也一学期了,第一次接触军事理论这门学科。听了朱兆平老师讲课,也许书本知识收货不是很多,但是所吸收所获取的那种军事理念是很多的。感受了中国国防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努力。而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有义务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贡献,我们就是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军事国防大学生人才新时代高素质

摘要

本文主要是我作为一名刚入大学的大学生的个人观点。国防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对于一个国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国防教育工作还落后于很多国家,因此中国国防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努力。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国防教育呢?这就需要我们成为一名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一直会是时代所必需的,只有我们新时代青年成为高素质人才后,加强国防教育,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大,人民才能更加安康。

一.国防教育

1.什么是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颠覆威胁的建设斗争、防御外来侵略,而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一种社会活动。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增进全民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以及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能力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

这是网上的定义,那么对于大学生的我们该如何认识国防教育呢?国防对于我们大学生有哪些意义呢?首先我们是一个公民,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义务维护祖国的完整与统一。只有我们储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知道怎么做。说这么多,国防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就是

学习知识,用笔杆子维护祖国,再次,作为大学生预备役的我们,也有必要学会用拳头维护我们的祖国。

2.中国国防教育与其他国家的对比

美国的《国防教育法》,是1958年出台的。而反观中国,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是1997年颁布的。从时间上,就能看出中美之间国防教育之差距。

再看与中国纠缠甚多的日本,日本人尚武。日本国的国防教育有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用危机感来刺激国民对国家安全的关心,以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

再反观瑞士这个国家,为什么瑞士100多年没爆发战争,为什么这个“小国”能不受侵略。因为这个国家全民皆兵,他们把国防教育实施得很好。正如瑞士一位外交官说:“我们瑞士公民迈出右脚时是一个公民,迈出左脚时就是一个战士。如果要问为什么我们100多年没有打过仗,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

而作为新兴起的大国的中国,我们的国防教育呢?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在功能上属于“技能训练型”,重点在对大学生进行国防理论知识普及和基本军事技能训练上面,在树立大学生国防意识方面还做得不够,在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表面化军事色彩过重,掩盖了国防教育的意识教育功能,这就制约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在功能层次上的提高。所以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只有把国防教育深入人心,我们才能取得成果。只有随时准备战争,不惧怕战争,才能保证和平。

3.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国防,从解字角度说,就是国家防卫。自古以来,有国必有国防,从古代的富国强兵理念到现代新时期的新国防,不战而屈人之兵。毛主席曾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说的就是要增强国防实力,才有主权。在看钱学森那部影片时我不禁感叹,若当初中国国防国力强大,钱学森回国又怎会受到阻挠。

在我心中,国防还是和平的象征。如果每个国家都有强大的国防,那么世界上很少有战争。发展国防并非是去侵略其他国家,而是要捍卫自己国家的和平。我国作为联合国任理事国之一,有维护和平的责任,所以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维护世界和和平。

4.如何提高国防教育意识

既然我们与别人差距如此之大,我们就得提高我们的国防意识。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强化我们的国防观念。只有我们心里脑子里有了国防观念,我们的国防教育工作才能开展。其次,我们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虽然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但是,当今世界变化莫测,世界格局有变,战争谁也不能绝对避免。我们要有这种忧患意识,才能算是有了国防意识。最后就是加强国防教育工作,现在我们大学生更应该学好这门课程,作为预备役的我们,要始终有国防观念。现在中国大多高校都开了军事理论这门课程,改变了以往只是开学时的军事训练的方式,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军事国防教育的重视。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只有切实做好了,只有我们的国防意识提高了,才能带领我们广大公民提高国防教育意识,才能将我国发展成为军事大国强国。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

1.什么是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高素质人才High-quality talent,不唯学历,不唯能力,关键看是否能成为公司的核心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员工。懂得怎么样为人处世是最重要的啊,所谓做事情先做人,其次是有与时俱进的头脑,适应社会的高科技水平等等。另外注意自身水平的培养。文化水平,英文水平,计算机水平,是否有驾照和驾驶经验,有何种特长,等等。另外还需要有一些相关的工作需要的精神。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只会学习的学习机器。

2.高素质人才与“旧人才”的差别

在旧社会,在那个科举制年代,可能人才就是状元,被科举制度严重坑害的机器,只想着八股文与讨好掌权者。在今天,也有着这样一群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为了考大学,大学之后呢?他们不知。他们是新时代的学习机器。

而现在,社会已经不需要机器了,社会需要的是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上文已经说了。旧的高学历低能力人才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要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

3.重要性

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见识,是为人处世,是精明变通的头脑。社会瞬息万变,人才辈出,如果还是以往的看法观点,又怎能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站住脚跟呢?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社会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唯有高素质人才方可胜任。一个公司企业,高素质人才可以做管理阶级而“旧人才”只能是被管理阶级。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原因。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就是要努力成为高素质人才。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全面发展,来适应社会需要。

4.怎样培养

既然社会如此需要高素质人才,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呢?培养高素质人才,要从学生开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大学教育要有意识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知识领域。大学校园在创造一种知识交叉和学科融合的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多学科知识的熏陶。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实践能力。校内实习与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根据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5.当代社会的需求

在21世纪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时代的知识分子群,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整体 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决定着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伟大复 兴的共同理想的实现与否。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要着重大意义和必要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社会急需高素质人才,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方向。我们的社会可以没有那些高分人才,但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需。

三.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系

曾经有人说21世纪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而我想要补充一下,21世纪最缺乏的是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对于现在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现在中国还是有很多危机的。从黄岩岛、钓鱼岛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很多国家对我国还是很觊觎的。再加上现在的恐怖分子**,中国可以说也是内忧外患的。而现在由于某些制度,导致我们的高素质人才不足。现在我们的国防教育实施得也不是很好。国防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来说也是一门必修课,只有学习了国防教育这门课程,才能对国家的形势有更好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国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有国才有家,国为重,家为轻。只有学好了这门课程,有忧患意识,才能像瑞士那样,百年无战。

结语

军事理论课程让我了解了中国现在的军事形势,让我拥有了基本的军事观念。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明白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写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学好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形势,了解国防教育,从各方面做好自己,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我们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建设中国社

会主义还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人,只有我们做好了,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建立一个更强大的中国,社会主义将会越来越美好。

化学1班赵杰

2015.12.24

篇2:加强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重在教师。一直以来我们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从事教师工作的骄傲;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作为赞美教师人格最经典的语言。然而在赞美教师的职业伟大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我们更应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事业是教育人的事业,教育要培养具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教育者更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在现代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教育部2002年8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曾经提到:“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的重要条件。”可见,教师作为肩负

培养青少年重任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和教育,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不首先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到底对学生都有哪些影响?

1.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需要与科学教学活动相结合。例如:教师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处于学生的敏锐观察和模仿之中,并直接影响着学生,消极情绪对学生的伤害不仅是一时的,严重的时候则是一生的。

2.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一个教师拥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我认为,教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培养。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是个多面手,应以他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影响他的学生。

3.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一个好的学习质量不仅与家庭环境更与学校环境有关,一个好的班级,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他总会用积极的情感去带动每一节课,给学生一个愉悦的环境。对学生而言,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当前,学校的个别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我想,这多与教师、家长对学生们的态度有关。在学校及家里,“一好(学习好)百好”和“一不好(学习

不好)百不好”,以此为唯一准则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取材,忘记了学生是德、智、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行为和心理障碍。教育的这种态度使个别学生丧失了自信,产生了自卑、焦虑情绪,甚至彻底丧失了学习兴趣,最后破罐破碎,厌学、弃学,与学校、教师、家长对抗等等。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终身的伤害。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又该具备哪些标准?

通常健康是指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而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心理变态,而且个体保持一种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他的行为能被社会接受,另一方面他又可以为个体自身带来心理上的自我完善和积极发展。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可逆转性,所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论述,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符合以下几点标准:

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

2、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具有教育独创性。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要高于普通人的标准,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从事教师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从当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出发,借鉴以往人们对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与经验,我们认为,当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有:

1.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据调查,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影响深远。因此,全社会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少说空话, 多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教师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政府部门可以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2.教师所在学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环境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认识到对教师的关心爱护是贯彻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作为学校领导,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其中包括教师觉悟的提高,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同时在教师成功、失败时引导正确归因;学校领导还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

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合格接班人,教师首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被成为“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面通力配合。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促进者,还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和保卫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路上有许多选择,让我们为选择教师的生活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享受成功和快乐吧!

参考目录

1.张运玲:《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海燕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4.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出版。

5.郑雪、许思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出版。

篇3: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优秀人才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其自觉性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如果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感受社会竞争的激烈,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有关人士的现身说法来认识激烈竞争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 哪种更能适应社会, 更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也更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从而使学生一入校就有一种紧迫感, 确立必须学好专业和文化知识的决心。各任课教师在授课时, 可充分展现本学科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并通过精彩的授课进一步引起学生的重视,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实现自主、自觉学习。

二、改革教学方法, 活化课堂教学

施教之法, 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主导教学全过程, 充分发挥教师“启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 坚持“一法为主, 多法配合, 因材施教”的原则, 做到“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使学生通过“悟”, 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技能) , 才能提高文化素质。“寓教于乐”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也唯有如此, 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我们必须使课堂教学“活”起来。首先, 要活化课堂氛围, 教师上课应精神饱满, 朝气蓬勃, 充满自信, 并要热爱学生, 对学生和蔼可亲, 营造一种激昂向上、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其次, 要活化教学方式, 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如:精讲法、设疑法、分析归纳法、点拨自学法、学生试讲法、小组讨论法、辩论法等, 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再次, 要活化教学手段, 充分使用诸如标本、模型、挂图、投影片、幻灯片、电教片等直观教学手段, 甚至可以以学生或教师自身为模型、模特进行示教讲解, 从而使教学直观化、趣味化, 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另外, 要活化教学内容, 我们可通过形象的比喻、精彩的描述, 甚至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歌曲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之中, 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从而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生动形象。

三、营造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 优化教学环境

(1) 充分利用学校、走廊、橱窗、宣传栏、壁报等空间布置“哲学论坛”“历史广角”“文化天地”“中外艺术之窗”等园地, 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2) 定期参观画展 (或自办画展) 、举办中外影片、优秀戏曲片欣赏。 (3) 开展影视、戏曲评论活动。 (4) 图书馆对教师、学生全天开放, 向师生推荐新书、好书。优化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环境指语言环境、人际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等内容, 因此艺术院校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 优化教学环境。

四、严格考风, 促进教风、学风建设

考试是检测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 也是促进教风、学风建设的动力。若考风不正, 教、学失去了外在的监督压力, 学生将会出现松散、懈怠的状况, 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极为不利。考风的建设应从试题的建立及严格的监考等方面着手。严格监考是考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严格监考杜绝考场作弊, 并对作弊者严肃处理, 可以打消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学, 只想考试时投机取巧, 企图蒙混过关的念头, 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平时, 这对学风建设有利。同时严格考风不单单可促进学风建设, 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动力, 对教风的建设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奖励优质生, 形成敬优学优的风尚

对专业和文化课优秀的学生, 应多进表彰和奖励, 使优质生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 进一步巩固强化其学习专业和文化知识的自信心, 并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班级学风的建设中起导向作用。同时, 这也使其他学生对优质生产生敬佩、羡慕的情感, 产生一种想当、争当优质生的愿望, 从而在全班形成一种敬优、学优的风尚。对专业和文化素质差者, 切不可公开在班内严厉训斥, 而应私下谈心, 进行勉励,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 使其迎头赶上。

六、促进家校合作, 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

学习成绩应尽可能在学生开学之前, 送达家长手中。这样, 一方面可使学生知道自己上学期的考试状况, 为下学期的学习进行心态、方法上的调整, 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另外, 还可以让家长知晓学生在校的专业、文化素质, 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鼓励和督促, 并对学校的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 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此方法, 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外在监督。此外, 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抓好学生思想的转化、升华工作, 使学生能真诚地体谅父母的辛劳, 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从而养成尊重父母的道德习惯, 并把外在监督转化为自觉的学习动力, 更加致力于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

本文仅从目前中等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出发, 从加强素质教育这一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我们深知, 要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必须以思想道德为根本, 因此, 必须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等艺术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

摘要:职业院校应加强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将专业和文化教育作为切入点和重点, 以提高艺术学校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为根本, 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篇4:加强人文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取决于他所受的人文教育的品质。人的良知和正义感是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语文作为人类文化传承工具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们必须要占领的一块重要阵地,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内容,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洋溢着作者智慧和激情的文章来实现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感知开始,逐渐将作家的思想情感和情操内化进自己的意识之中,并用之影响激励自己的一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必须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否则语文课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引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同样也在巩固和发展的学生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实现这种双赢的局面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不可否认,在我们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语文的应试作用被无限度的放大,一切的语文问题都可以找到一个标准化的答案,“从无字句处读书”变成了一句空话;老师讲的,是考试可能会考的内容,是程式化下的“标准答案”,学生关心的,不是这篇文章为给我带来什么启迪,会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指导意义,而是采取怎样的策略答题才能尽量多拿分。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实现了工厂化、标准化、机械化,唯独没有个性化。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在各类考试中拿到了高分,他们也对语文没有任何兴趣,将来也不会从事与语文相关的工作,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作为一个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从现在入手,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去。那么,如何做到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完美结合呢?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他们最重要的榜样就是教师。因此,一个教师的人文素养如何,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并将之体现在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之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谈心来影响学生,甚至可以通过一句话、一个眼神来影响学生。这种影响看似不经意,却能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

二、教师要博采众长,给学生拓展丰富多彩的视野

语文教师要知识渊博,不仅仅体现在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上,更体现在对相邻学科的了解上,知识渊博给我们带来最直接的好处是使我们可以和所有学生都找到谈论的话题,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打开学生的心窗。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拓展丰富多彩的视野,让学生在相对封闭的学校里能知天下事,能论天下道,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三、教师要深谋远虑,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篇5:加强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考

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是基层国税部门能否完成上级下达各项任务的关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层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意义十分重大。

一、国税人才管理及评选建设

(一)人才的评定。涵盖全系统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专业技术各个岗位的业务能手和带头人,以及各类文体特长的爱好者,是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和文体特长多样化的国税人才队伍。

(二)人才的管理。建立以区、市、县分级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的管理由区局统一管理及评选,市、县局负责在区局分批分配或指派名额下,负责本辖区内人才的培养、选定、推荐,并按照区局的人才管理准则及评选规范进行人才推阵出新、新老更替的考核考评以及日常使用工作。

(三)人才库的建立。本文所讨论的是专业型、特长型的人才培养与使用,对于综合素质型的领导人才或后备领导干部人才,可另文讨论。人才库的建立,一要有‚人人都能成才‛的评选机制。二要有‚人才工作实绩考评‛的考核机制。三要有‚人才动态发展与更新‛管理机制,四是要走‚人才多样性‛的路子。尽量避免单纯的‚精英化‛而打击一大片的现象、避免出现‚能进不能出‛的怪圈、避免‚干好干差一个样‛的状况、避免‚业务能手与特长能人‛的发展偏—1—

颇。建立税收征管、稽查、法制、税政、监察审计、财务管理、计算机、文秘宣传以及后备干部等人才库。建立人才库人才的选拔、管理、补充、淘汰、考核、激励、使用等管理机制。

二、基层国税局人才建设思路

(一)积极营造崇尚人才的良好氛围。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四尊重‛,特别是各级基层领导干部要以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纳才之量、用才之法、护才之胆、举才之德、育才之方,以诚挚的感情、宽广的胸怀、科学的方法和周到的服务,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二)积极创造人才建设激励机制。就基层而言,以职务晋升作为激励方式的空间有限,这也是本文重点讨论专业型、特长型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前提背景。有限的职数难以满足充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需求。形成客观上会挫伤了一些人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和管理,创建‚行行出状元‛、‚人人都能成人才‛的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和环境,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鼓励干部职工在相应工作岗位干出成绩、彰显其自我价值,避免单纯的‚精英化‛、‚官本位‛思想,使千人挤过‚独木桥‛变成多个通途、各显神通的竞争氛围。

(三)积极创新机制挖掘才人潜力。建立人才互动机制。突出基层单位之间的人才互动,突破人才地域、岗位的限制,使人才能够在本系统内按资源优化配置原则。通过建立人才交流和互动机制,畅通人力资源调节配置渠道,相互学习各地的先进管理经验,取长不短,2——

把不同能级、不同类型、不同性格、不同专长的人才放到相应的岗位和职位上,通过优化组合,使其知识互补、才能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类型互补,避免单纯的‚年轻化‛,做到‚老、中、青‛相结合,做好人才成长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形成人才资源新结构新格局,充分拓展人才的使用效能。

(四)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一切以发展为重,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充分理解人才,充分信任人才,充分尊重人才,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努力形成‚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和无为就无位,不为就退位‛的新局面,人才选拔、考核更加科学,才人配置更加合理,领导器重人才、群众羡慕人才、人人争当人才的局面,努力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基层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举措

(一)就地取‚才‛,用好内部人才。在当前国税人事招、聘权限空间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基层部门人才建设工作应重点放在‚就地取‘才’,用好内部人‛上,对已往已获‚律师、会计师、税务师‛等专业资格和已获区局备案的‚稽查能手、征管能手和人事、监察、信息宣传等方面的专业、专长人才以及各类文体特长爱好者,进行总量、结构、专业、分布等情况要进行认真调查,建立档案,并结合人才队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队伍的新要求,制定有关人才工作和培训规划,为做好人才工作奠定基础。

(二)压实担子,增长才干,求‚实效‛。坚持把有发展潜力的各类人才安排到一线和不同的岗位进行锤炼,在对重大税案(执法)—3—

检查、重要课题调研、重大事件调查(检查)等,安排优秀专业人才担当重任,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对于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重大事项研究、突发性事件处理,召集多个相关专业人才集合分析。多让他们承担急、难、险工作任务,丰富其阅历,增强其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其工作才干,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税收事业需要。逐步把现有人才向‚师资类、税收业务类、专业技术类、文体类、高级专业类和后备干部类‛的特点和归律进行分类管理、培养、使用,为新形势下税收工作、和国税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多平台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一是搭建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凝聚‚团队精神‛。基层单位以筹建‚税收专业攻坚组‛、‚税收管理研讨组‛、‚税收理论研究组‛、‚信息宣传策划撰稿组‛以及文体类的‚文学创作组‛、‚书画兴趣组‛、‚摄影摄像组‛和‚体育运动俱乐部‛等形成一种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共同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人才的创造力。二是定目标、压任务,促进各类平台出成绩、出成果。定期、定量的落实各类人才组合的奋斗目标,从税收管理措施、行业政策实施攻坚、税收理论研究和税收宣传等,定出课题,分个人、组合等形成,要求定期做出有效成果,推进税收工作,提高税收工作理论水平,也为人才的量化考核考评做参考,同时避免各类人才只是‚口头人才‛及‚空谈者‛。对文体类,如文学、书画、摄影摄像类,制订创作方向、拟定创作题材,同时以个人和组合分类,定期、定量上交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为推进税务文化建设提供文艺作品‚量的积累‛。对体育类的,实行特长与爱好组合,以‚队领人、4——

人带人‛的形式,快速提高单兵及团队的特长技能,实现随时‚拉得出、打得响‛的竞技目标,同时好更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

(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一是基层单位为了各类人才及人才组合确保相关的经费保障,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有利于各类人才组合研讨与创作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有利于新人才的发现和发掘,为‚人人都能成为人才‛创造空间。二是基层单位要积极开展各类技能、竞技比赛活动,为各类人才的发现、发掘和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的竞争平台,鼓励人才竞争,激励人才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体现价值,在竞争中出成绩、出效益。三是领导干部要树立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观念,树立‚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人才是第二税源‛的观念,在重大税收管理决策中,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操作的可行性和决策的实效性,使各类人才得到‚实战机会‛,避免总是在各课题组中‚纸上谈兵‛弊端。四是领导干部要坚持用德才兼备的标准选人才、用人才和培训人才。充分考虑人才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品德、思想作风、事业心、责任心等。和社会基本知识、税收基本知识和技能、税收基础理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健康体质等综合素质。做到唯才是举,用人所长。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克服求全责备的观念,放手使用,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毕竟,这仍是加强国税基层专业型、特长型人才培养与使用,促进国税工作目标的更好实现、国税事业的良好发展的最大目的和更好—5—的激励及促进。

篇6:加强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考

一、**市**区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据《**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区农村人口共有71万人,其中壮年劳动力36万人。据抽样调查分析,当前,**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低下,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落后。[文秘网站领头羊---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1.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从抽样调查的142个对象来看,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可以看出,农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在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

2.农民的科技素质低下。目前,**区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开始运用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仍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区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多是35岁以上、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在现有的务农人员中,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只占22%,认为没时间也没必要参加科技培训的占31.2%;拥有农业生产一技之长的只占10%。虽然近两年来,随着阳光工程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兴起,**区约有15000余名农村劳动力接受过职业培训,且有1229人获得技术等级证书,但是仅占**区农村劳动力的0.34%。由于务工技能素质低,外出务工人员普遍都是干重活拿低薪。据调查,**区有53%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在本地打零工,从事的大多是“提灰筒”、搬运工之类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3、政策、法制观念淡薄。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教育,农民的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95%以上的农户对党的政策表示拥护,85%以上的农民表示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遇到正在实施的犯罪行为时会迅速报警。但仍有一部分农民政策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在政策掌握方面,有的甚至连涉及切身利益的政策也不了解。如“粮食直补”已发放到位,可有些农民只知道给自己发了钱,至于发的是什么钱,发放标准是什么、应该发多少都不清楚。至于“农机补贴、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这样带来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无所知。还有些农民缺乏法制观念,在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言恐吓,要么暴力相向,要么滥用私刑,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

4、思想道德素质落后。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农闲时节农村聚众带彩抹牌赌博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识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仍比较浓厚。同时,农户之间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小偷小摸、顺手牵羊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分析,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素质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是三方面造成农民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素质提高。一是目光短浅,存在短期行为。大多数农民包括一部分基层干部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这种短视行为扼杀了获取知识技能的欲望,严重阻碍了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二是小农意识浓厚。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二)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面的原因。多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做了大量服务性工作,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办班培训、示范带动、开通农业直通车、送科技下乡、开辟农业专栏等,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对农民教育工作的滞后和不足,使得农民素质未能尽快、有效提高。

一是教育工作分部门开展,缺乏总体部署。目前,**区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网络。在职业教育上,充分发挥区职教中心、区党校、农广校作用,充实和完善一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在农技推广上,可借助教育部门的远程教育网络,由各镇组织,充分发挥镇、村成人技术学校的作用,让农民就近学习,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同时,健全培训监督考评机制,确保培训链完整。从培训单位到村组干部、农业骨干,应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清晰,从而避免培训断点出现。

3、加强宣传,因势利导,增强农民学科技的主动性。目前,广播、电视已在农村十分普及,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应充分发挥区广播电台、区电视台、镇电视差转台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农业知识节目播放时间,尝试把农业知识节目办得生动有趣,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吸引农民收看。同时,深入调查农民对生产技术的需求,按需施教,使农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达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不能只关心和实施单纯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更重要的是彻底根除农村地区愚昧落后封建习俗,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只有农村居民的整体健康、文明,才能通过生产经营和流通手段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农村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和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开展树立“新风尚”、争创“文明户”等活动。同时,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生动形象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篇7:加强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考

钟楼区委组织部把加强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抓队伍、抓服务、抓培训,努力提升全区人才队伍素质。一是分层分类、着眼长远,制定培养计划。区委书记听取人才工作汇报,提出积极开展高层次创新创优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海归人才引进力度,形成各类人才交相辉映的人才梯队的具体要求。结合省“333”、市“83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和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的落实,谋划钟楼区“316”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人才分层分类管理。重点培养一批国内有影响的科研专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保障;对在省、市两级有知名度的科技带头人和骨干,通过组织进修、技术培训、学术交流和合作等形式,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二是结对联系、全程跟踪,实行动态管理。区长、常委组织部长带领职能部门走访国防科大常州超媒体与感知技术研究所、联星智通、康维电子等海归企业,促进区领导结对联系人才常态化、制度化。对已注册的海归,主动上门开展落地项目专项审查,了解海归实际需求。结合2010年人才需求调查,建立健全区、街两级人才数据库,及时掌握人才项目进展情况,完善人才服务网络,实行人才信息动态管理。

三是量体裁衣、对接需求,切实提供帮助。结合调研走访中

梳理出的人才需求,加强对接,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人才的实际困难。针对海归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组织与“红土创投”、本地对口企业开展对接。针对企业家应对经济危机方法少、思路不宽的问题,组织重点企业家赴复旦大学等高校参加企业高层管理者论坛,组织在日华人工程师协会开展常州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交流会,帮助企业“柔性引才”。针对科技工作者政策了解少、申报意识缺乏的问题,开展新一批入选市“831”工程培养对象座谈会,组织、人事、科技部门共同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

篇8:加强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当代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特点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 让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更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现在, 职校学生中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原因一, 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离异、变迁、错误的价值观和不当的言行, 使孩子形成与众不同的错误价值尺度, 对人对物总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或观念, 结果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个人行为。

原因二, 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性, 网络技术的欠完善性, 给“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以可乘之机, 致使少数学生精神空虚、沉迷网络、行为失落,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原因三, 学生本身因素的影响。一些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 不愿吃苦, 且认知能力相对较差, 不愿付出。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 受不良环境和家庭等因素影响, 普遍没有学习习惯和兴取, 基础薄弱, 逆反心理强, 且自卑、敏感。

二、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时代特征,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一) 发挥主渠道作用, 解答基本理论问题。

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和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中去。我校每年举办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和班团干部培训班, 定期安排政治辅导员宣讲,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和谐社会、“八荣八耻”有关论述等新理论吸纳进来, 切实回答学生普遍遇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 发挥学校文化“化人”功能。

高职学校具有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功能。升格后学校对校徽进行了重新设计, 征集并确定了新的校风、学风、教风, 制订了《关于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方案》, 细化并落实各处室的实施细则, 把学校精神融入到办学实践中, 努力在安全工作、育人环境、校园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等方面实现明显提升, 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三) 凝炼学校核心价值观。

学校的根本使命是育人,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必然体现在育人功能上。在我校八十九年的发展改革中, 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办学思想和治学精神, 总结凝练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勇争一流”的卫校精神、“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卫校校风、“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卫校教风和“诚实守信、勤学善思”的卫校学风, 通过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三、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和引导学生,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与挫折, 从点滴做起, 重新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我校连续四年组织学生参加“天堰杯”全国护理教学成果展示赛, 在中职组三连冠的基础上, 2008年又获得高职组团体第一名、个人全能第一名和多个单项奖, 以及单独设立的唯一的一个最佳教学创新奖, 在学校掀起学理论、练操作的热潮, 引导学生把学习和成材相结合, 把自己的前途、家庭的未来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

职业学校给学生提供以广阔的自我锻炼的空间, 这就要求学生的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和引导他们锻炼自理自立的能力, 自觉地来驾驭生活。我校成立“爱心天使团”, 深入福利院、养老院、幼儿园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每年有近一千余人次参加了“学雷锋基地”活动, 继续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敬老爱幼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多达30多项, 学校还被评为“江苏省百个志愿服务集体”、“无锡市志愿者活动先进集体”、“无锡市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三) 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职业需要。

医药职业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价值, 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一心为病人、群众服务的思想, 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汶川大地震后, 我校迅速组织学生观看抗震救灾医疗队先进事迹录像, 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开设“如何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专题讲座, 在校园中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 并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首届“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通过活动, 让广大学生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 能够赢在职场的起跑线上。

篇9:加强国防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考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越来越紧密,人员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学术知识传播越来越快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二战之后,亚洲经济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各国都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教育可以为他们的经济改革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正在改革现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并积极吸引国外优秀资源,以期用教育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亚洲经济体在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亚洲智囊的各国高校应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亚洲和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全球化”这个概念是莱维(T.Levitt)在1985年提出的,他用这个词来形容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影响与分布。尽管“全球化”主要是针对经济领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一些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经济与教育之间有着特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和必然后,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比利时根特大学旺达姆(Dirk.Van.Darome)博士对此进行了深刻剖析,他认为,全球化对大学这一知识中心产生了新的需求和紧迫感,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显著增长:各国教育法规和政策已深受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影响:无边界、跨国界的高等教育市场的出现是全球化明显的表现之一。从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交流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此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配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步减弱或消除了地域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许多屏障,由此必然带动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密切,使各目的教育资源融入全球市场,并相互对外开放。

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受到商业利润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各国在留学生生源、跨国教育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竞争中,发达国家明显处于优势地位,通过向国外输出教育资源,既开发了国内剩余的智力资源,向发展中国家传播了本土文化,又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文化收益和人才收益,每年仅留学生带来的经济收益就非常可观。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扩大国际化开放程度,在弥补智力资源不足、促进国际社会间的文化融合等的同时,也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本土文化的扭曲和丧失,或者不得不出让一部分教育市场来换取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部分等。

3教育国际化促使高等学校革新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

教育国际化要求将大学教学、学习、研究及管理等置于经济全球化及世界教育和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建设与管理。同时,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人才需求、人才标准的全球统一。这要求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赋予人才培养目标以鲜明的国际化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及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要求教师教学要树立国际化意识,在教学上提供国际化语言、课程和知识体系;在学术方面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教师交流和学生交流;在管理上要为培养国际竞争性人才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等。

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亚洲高校及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概况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概况

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语、国际经贸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前身是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65年,是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直属院校;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成立于1980年,是原国家外经贸部(现商务部)直属院校。1995年6月,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10月,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划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

学校现有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设有55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13个语言专业。我校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一直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和目标。我校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大力推进外语与专业的融合,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国际通用型人才。我校的教育国际化的“四化”目标是实现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研究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2009年10月至11月,广东省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和广东省国际战略研究院先后在我校挂牌,成为我校深度打造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品牌。目前,我校把努力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长期发展目标。

迄今为止,我校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瑞士、波兰、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韩国、智利、埃及、古巴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160多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展了教师交流、学生互换、合作办学、合作科研、管理培训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已正式开办了3所海外孔子学院:日本札幌大学孔子学院、俄罗斯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秘鲁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

2广外与亚洲高校及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围绕着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研究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我校积极探索国际化合作模式,促进与他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1)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积极开展教师交流与合作

是“请进来”。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有关亚洲语言、文化的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和学术水平,促进教育的国际化,我校充分利用与亚洲各国的政府驻华机构、高等

院校以及文化教育机构的友好关系,积极引进短期专家教师来校进行讲学,参与学校新教材的编写以及新学科的建设,同时还在教室开通东南亚语电视频道供学生观摩自学,有效解决了语言环境不足以及国内东南亚语种师资较少的问题。近年来,日本立命馆大学、泰国诗大、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等多次派教师和专家到我校开设讲座,并帮助我校编辑教材及对教材进行录音;1999年,马来西亚语文出版局协助我校建立马来西亚一印尼语专业教学体系,并推荐了一批马来西亚的著名学者来我校讲学,协助我校开设马来文化等课程。

二是“走出去”。我校有计划地派遣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或攻读学位。2000年,在泰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资助和支持下,我校教师获泰国教育部颁发奖学金,赴泰进修学习:2002年和2003年,我校应印尼教育部的邀请,派出师资帮助当地学校培训汉语教师。2003年,我校派出2名年轻教师到印尼卡渣玛达大学攻读印尼语硕士学位。2009年8月,我校印尼语专业蔡金城教授访问了印尼卡渣玛达大学,并为该校中文系、哲学系等师生作了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现代社会的讲座,使该校对中国感兴趣的师生对中国的印象大为改观。

(2)探索有效合作模式,开展学生交流与联合培养项目

我校学生到国(境)外学习研修的主要途径包括学生实习项目、交换生项目、国家奖学金项目及联合培养项目等。我校韩国语、泰语、越南语、印尼语、沙特阿拉伯语专业的所有学生以及一部分的日语专业学生都有机会赴国外高校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学习。目前,我校已经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40所高校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印尼、香港、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25所高校。据统计,近5年来,我校共派出各类出国(境)项目学生843名,其中赴亚洲国家留学的有近500人。

在学生交流方面,主要的合作模式为实习项目和短、长期交换项目。我校与泰国诗纳卡琳威洛大学商定,诗大免除我校派出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派出学生除插入诗大本科班学习外,每周听取泰籍教师2~3门的专题讲座,此外又深入到泰国公司、工厂等地进行调查,撰写并提交泰语调查报告。此外,我校还与各国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学生到异国学习和体验生活,学习结束后获对方国颁发的学习证明。从几年来短、长期学生交流的情况来看,开展亚洲高校学生交换项目,易于组织、时间灵活,办学投资成本适宜,那些在对象国接受过当地语言熏陶的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有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回国后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自主性更高。我校还与印尼梭罗三一大学签署协议,每年派遣2名中文学院对外汉语教学的志愿者到该校任教,支持他们的中文教学。梭罗三一一大学也派遣学生到我校深造汉语,为该校提升汉语教学层次储备师资。

在学生联合培养方面,我校日语专业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和韩国东西大学开设了网络课程,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并与北陆大学、阪南大学等开展“2+2”或“3+1”本科双学位培养模式和“1+2”硕士双学位培养模式。为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我校拟在与国(境)外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合作院校,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力争开办高水平的中外合作专门学院。

在留学生教育方面,我校自1987年正式招收首批来自法国和日本的21名留学生后,人数逐步增长。2009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仍保持增长达到830人。这些留学生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地区留学生有4D0多人。我校留学生培养层次逐步提高,培养方式日趋多样化。现已与泰国、越南等国家的多所高校签署了“2+2”(经贸汉语方向)本科项目的合作。另外,自2009年起我校得到国家汉办的全额奖学金资助,已有54名外国留学生来我校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其中亚洲国家学生为41名。

(3)开展高层次合作,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

我校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科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在国际学术刊物中发表文章和进行国际项目研究已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奖励。我校也积极争取各类政府项目及民间项目的资助,与国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同时,我校与国外高校或学术机构的合作研究机制也不断拓展和完善。例如,我校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亚洲词典学会议”、“中日企业家论坛”、“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及“三方论坛”等已连续举办多年,成为我校重要的学术合作品牌。我校与韩国朝鲜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论文的交流,相互在对方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加强学术信息沟通,扩大彼此的学术影响力。

2006年11月,在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优势,与日本札幌大学合作建立了北海道第一所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开设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汉语课程、举办的各种文化、经贸讲座、夏令营和演出等活动受到了孔子学院的学员和当地居民的普遍欢迎。同时,凭借这个平台,我校与孔子学院日本院校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也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和广东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相继于2009年10月和11月在我校成立。两个研究院围绕广东对外开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服务,成为广东谋划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高端“智库”。其中,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利用我校的外语优势,根据我校现有资源,整合力量形成了“外经贸研究”、“广东企业国际化研究”、“东盟、东北亚研究”、“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法律环境研究”、“欧盟研究”及“国际文化环境研究”等六大研究板块,对广东省在战略发展中的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010年在我校刚刚举办的首届中国(广东)一东盟战略合作论坛,有力推动了广东与东盟的战略合作,广东战略研究院一东亚研究中心也随后成立,为广东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

(4)联合举办多样性活动,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

为了促进我校学生对国外文化的深入了解,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我校与亚洲国家政府和高校合作,引进国外文化项目,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2008年,泰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资助我校近10万元,设立泰国语言文化实践室,展示泰国的民俗文化,教授泰国传统歌舞等。该项目的成功引进,将有力地促进我校的泰国语言文化的教学。2009年4月,我校在日本政府利民工程文化的无偿资助下,成立了华南地区第一个日式茶道室。通过荼室,日语系学生不出国门也能亲身体验到日本的茶道文化,从而促进中日友好交往。2010年,我校学生还参与了第29届中日学生会议、中泰建交35周年系列活动、中国(广东)一韩国发展经贸论坛、中日韩三国远程教育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学生能真切体会亚洲各国文化,为日后与各国的交流奠定基础。

此外,我校利用多语种的优势,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并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我校的翻译

学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7月我校高级翻译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签署协议,合作举办高级翻译文凭班,招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到我校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至今已为南洋理工大学培养了近50名高级翻译人才。2007年12月,我校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签署合作协议,并就中国-东盟博览会语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问题达成合作备忘录。

3亚洲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设想

相对于西方国家,亚洲国家间有着地缘优势。各国间的文化习俗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为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亚洲高校间应根据自身特点,推动校际高层互访,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共享有效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培养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1)推动校际高层互访,促进合作有序进行

高校的高层一般为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学术资源和行政资源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政策的把握程度上较有经验,并且对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有着更权威的判断。因此,高层之间的互访,能更有效地分享政策、资源与信息,更快速地促进合作。在各国高校问的合作中,资源的整合能提升合作的层次,拓宽合作的领域,而这些需要具有决策权的高层给予支持与协调。这样,高层次的合作才能得以更加有理有序地进行。

(2)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创建长效合作机制

科学无国界,学术研究归根到底是人类共同的工作。任何一个民族、

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依靠自身的能力在广泛的科技领域中掌握各方面的先进科技知识,只有通过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对高校来说,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学校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措施。现有的中国(广东)一东盟战略合作论坛、中日企业家论坛、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及中国(广东)一韩国发展经贸论坛等为广东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建立长效稳定的交流机制,有利于各国问分享资源,促进共同繁荣。

(3)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整合国际教育资源的一个最为方便和有效的途径,不同国家分别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教育资金、师资力量、学生生源等),实现在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相互引进各自所需的优质教育资源。亚洲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健全国际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扩大合作办学的领域和规模,吸引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亚洲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

(4)推动学历互认工作,促进师生国际交流

对境外学分确认是开放高等教育市场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因各国的教育机构复杂多样,质量参差不齐,评估手段和过程各不相同,加上各国学制、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位、证书、学分等的对等互认的情况不多,这极大影响了学位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在市场开放的进程中,学历互认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这将阻碍国际教育之间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亚洲高校应扩大政府间的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教师与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质上包含了教育市场的全面开放,也包含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教育互动、资源共享以及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的创新等。近年来,国际教育界的合作交流日益加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亚洲高校之间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区域优势。

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学校自身特点为基点的国际化。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亚洲各高校应向高等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必须认清历史使命,坚持目标,根据实际情况,立足特色,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8-5-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1998

[3]张尧学,着力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7-11-5

上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下一篇:农村公路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