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学元素注入数学课堂教学

2024-04-21

把文学元素注入数学课堂教学(共9篇)

篇1:把文学元素注入数学课堂教学

把文学元素注入数学课堂教学

侯俊霞

摘要:当前,数学课堂气氛比较严肃、呆板,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在数学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引用诗词,把文学元素注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情操,而且对学生长远发展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知名数学家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把文学元素注入数学教学的可行性,在具体实施中,提出了重点把握的三个方面:1.数学知识文学化; 2.教学语言文学化;3.激励评价文学化。从而得出把文学元素注入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使学生在数学上取得更大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文学 诗词

数学新课标实施以来,数学教学得到了很大改观,但课堂气氛还是比较严肃、紧张,充满压抑感,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存在。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学习,仍然是广大数学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说过:“数学并不枯燥,而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化史,文化底蕴深厚。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引用诗词,使数学课堂多一些文学气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情操。

一、实证分析

数学与文学联姻,对数学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但在许多人看来,数学与文学好像磁铁的两极,相互排斥,在数学课堂上,卖弄文学诗词,既影响学生学习数学,也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我认为,其实不然。在数学教学中,多一些文学气息,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对学生日后在数学上有所成就,也是十分必要的。纵观历史上古今中外的大数学家,他们大多数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功底,有的甚至是文学大师。

数学王子高斯在哥廷根大学就读期间,最喜好的两门学科是数学和语言,并终生保持对它们的爱好。他大学一年级从图书馆所借阅的25本书中,人文学科类就占了20本。正当做数学家还是语言学家的念头在脑中徘徊时,19岁的高斯成功地解决了正17边形的尺规作图问题,从而坚定了从事教学研究的信念。试想,凭着他在大学的文化积累,如果他从事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语言学家的殿堂里一定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罗素,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著名的“理发师悖论”的发现者。但他也是一个文学家,有多篇小说集出版发行。令许多专业作家大跌眼镜的是,非科班出身的他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再看看国内的数学家。华罗庚能诗善文,所写的科普文章居高临下,通俗易懂,是值得后人效法的楷模。苏步青自幼热爱旧体诗词,读过许多文史书籍。他把读诗诵词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用它来调剂生活。许宝综自幼即习古典文学,10岁后学作古文,文章言简意丰,功底非同寻常。李国平不仅是中国的“复分析”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其诗集《李国平诗选》199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序言则是苏步青的一首颂诗:“名扬四海句清新,文字纵横如有神。气吞长虹连广宇,力挥彩笔净凡尘。东西南北径行遍,春夏秋冬人梦频。拙我生平偏爱咏,输君珠玉得安贫。”传为数坛佳话。

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把自己的治学经验概括为:培养兴趣、追求简易、重视直观、学会抽象、不怕计算等五个方面。最近他在南京讲学时又特意补上一条──喜爱文学,并谆谆教导后学,不可忽视文学修养。数学大师丘成桐也提到:“如何寻找数学的魂魄,视乎我们的文化修养”。

由此可见,把文学元素注入数学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能促使学生在数学上取得更大更高的发展。

二、重点把握

(一)数学知识文学化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抽象,这也是数学的一大特色。但是,将数学知识与诗词结合,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创造优美的教学情景。

对称,数学的一个重要术语,是指图形等在运动变化中保持的一种不变形。它与文学中的“对仗”有相似之处。在讲解对称时,借助“对仗”来说明,可达到更好的效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的诗句,明月—清泉,松间—石上,照—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非常类似于数学上的对称。清初女诗人吴绛雪作有一首辘轳回文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全诗共十个不同的字,描绘了一幅风吹水动,花香暗浮的夏日图。妙的是诗的上两句倒着读过来就是诗的下两句,可谓数学上标准的对称。

极限,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古人以“一尺木椎,日截其半,万世不竭”来说明。近来,徐利治先生引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描绘,可谓妙绝。

坐标系,解析几何的工具。唐初诗人陈之昂有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内容涉及到时间、空间及作者当时的情感,将三者综合,可得到一个三维直角坐标系。若分别给出准确的参数,可得到作者在坐标系中的确切位置。

仰角、俯角,是指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可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联系;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与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联系。等等。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其实,在我国的数学宝库中,有许多以诗词形式出现的数学题目。讲相关内容时,如能将他们引入教学,可为课堂注入生机,令数学多一份亲切,教学多一份趣味。略举两例:

1.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二倍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解 各层倍数和: 1+2+4+8+16+32+64=127 顶层的盏数:381÷127=3(盏)2.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李白打酒)。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解 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

[(2x-1)×2-1 ]×2-1=0,解得x=7/8。

(二)教学语言文学化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专业术语向学生介绍数学概念、抽象化的定理、法则外,如能恰当地运用诗词点缀数学课堂,既可启迪思维,又能增加情趣,有时还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可得到不同的结果(如观察三视图),教师可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来形象地说明。

数学解题教学,特别是难题教学,若与王国维“三境界”结合,则另有一番风味。学生看到题目,由于思路模糊,找不到任何突破口,心情烦躁,但又必须耐心地分析题意,尽最大努力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有关信息,好像进入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久而不得其解,亦如迈入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找到方法(如解几何题时,当添上所需辅助线,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情绪倍增),则达到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样,师生不仅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解决了题目,还共同经历了成大事者“立志”、“执著”、“成功”的过程。

具体地说,学生刚接触题目,未弄清题意,不知如何求解,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分析时,抓住问题本质,解决主要矛盾,好像“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想了许久,终于有了头绪,但又不能使问题彻底解决,还要继续思考,犹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陷入困境,感到困惑,努力后得出新的思路,教师可配以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某一问题想了许多方法都未能求解,不经意时,偶尔得一法,使问题顺利完成,就像“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或“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经过反复思考,问题终于解决,心情舒畅,兴奋不已,则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三)激励评价文学化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烦恼和挫折,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地思想教育加以疏导。若用平淡无味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说教,就显得平铺直叙,缺乏激情和感染力,也就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说服效果当然不好。反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适时地引用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带有格言警句性质的诗词进行教育,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还能增强说服力。

例如:当学生学习不刻苦时,教师可用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或“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来勉励;学生努力后,进步不大,灰心丧气时,可联系诗句“学习如春之禾,日不见其增,而月有所长,年有所获”来引导;学生在取得成绩沾沾自喜、骄傲自大时,可用名言“谦受益,满招损”或“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来警戒;学生取得成绩,教师进行评价并希望他再接再厉,取得更大进步时,可说“小菏已露尖尖角”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等等。

为考查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往往编制由传统题目拼合而成的试题进行测试。若部分题目以诗词形式出现,学生在考试时的压力可得到缓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美的享受。略举两例:

1.栖树一群鸦,鸦数不知数,三只栖一树,五只没去处,五只栖一树,闲了一棵树,请你仔细数,鸦树各几何?

解 设有树x棵,可知有鸦(3x+5)只,由题意得: 3x+5=5(x-1)解之,得 x=5 3x+5=20 则 树5棵,鸦20只。

2.出水三尺一红莲,风吹花朵齐水面,水平移动有六尺,水深几何请你算。解设水深x尺,由勾股定理,得

x2+62=(x+3)2 则x=4.5 所以,水深4.5尺.三、结束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数学观和价值观。为实现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在数学上取得更大的发展,所以,我郑重倡议:把文学元素注入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应用数学与数学文化;康永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数学史概论;李文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数学文化;张楚廷高等教育出版社。

4、数学教育概论;张奠宙;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侯俊霞,中学二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为中学数学教学。

篇2:把文学元素注入数学课堂教学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勾股定理a2+b2=c2在中学数学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在与他人交流中获取探究结果。

3、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难点: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三、教学媒体准备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方格纸(老师准备)、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学生四人一组,分组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师:今天我打算讲勾股定理,那么再讲新课之前,关于这一节课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

学生:老师,他为什么叫勾股定理呀?

学生:老师,勾股定理给我的感觉就是看不到,摸不着,不喜欢,肯定非常难学。

老师:有人听说古代数学史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相关知识或“百牛定理”的故事吗?

学生:我曾经查阅了“百牛定理”的故事。接着讲起了故事: 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早在3600多年前,古巴比伦人就已经发现了勾股定理,在西方,2000多年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证明了勾股定理,所以在国际上一般把它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传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发现了勾股定理以后宰了100头牛庆祝,所以又称为“百牛定理”。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为啥起名字为“勾股定理”

师:你讲的非常好。

师生:共同举起手臂,模仿图形,说出个部分名称。活动二

(二)教师展示搜集的图片,并解说图片包含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含义

(把搜集到的图片分发到每个小组中,下面是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片)

设计意图:尽量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玩数学”的情境,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解中国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活动三

(三)动手拼图,体验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师:我准备了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要求动手拼一拼,看谁拼得又对又快!

生:积极思考、动手试拼。先自己动手,然后小组内交流。

每组有两名学生展示,其余小组进行补充。最终得出以下两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计算,主要通过直观的,乐于接受的拼图法去验证勾股定理。“操作+思考”的方式符合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适应其思维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让他们“学会学习”。结论也就很自然的被接受了。

活动四

勾股定理多种证明方法探索与欣赏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动手拼图,小组交流展示,对勾股定理进行了论证,数学蕴含着无穷的奥妙,下面再来欣赏一下其他的证明方法。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证明方法最多的一个定理,有一千多种证法,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证明,由于知识所限,我们这里不做研究;二是通过一些图形的面积计算进行验证,比如我们在前面接触过的两个拼图证法:

其它证法:

【证法1】(课本的证明)

做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再做三个边长分别为a、b、c的正方形,把它们像上图那样拼成两个正方形.从图上可以看到,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a + b,所以面积相等.即,整理得

.【证法2】(1876年美国总统Garfield证明)

以a、b为直角边,以c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形状,使A、E、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RtΔEAD ≌ RtΔCBE, ∴ ∠ADE = ∠BEC.∵ ∠AED + ∠ADE = 90º, ∴ ∠AED + ∠BEC = 90º.∴ ∠DEC = 180º―90º= 90º.∴ ΔDE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面积等于又∵ ∠DAE = 90º,∠EBC = 90º, ∴ AD∥BC.∴ ABCD是一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等于

.∴ ∴..【证法3】(欧几里得证明)

做三个边长分别为a、b、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如图所示形状,使H、C、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F、CD.过C作CL⊥DE,交AB于点M,交DE于点L.∵ AF = AC,AB = AD,∠FAB = ∠GAD,∴ ΔFAB ≌ ΔCAD,∵ ΔFAB的面积等于,ΔCAD的面积等于矩形ADLM的面积的一半,∴ 矩形ADLM的面积 =.同理可证,矩形MLEB的面积 =.∵ 正方形ADEB的面积 = 矩形ADLM的面积 + 矩形MLEB的面积 ∴,即

.【证法4】(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证明)

如图,在RtΔABC中,设直角边AC、BC的长度分别为a、b,斜边AB的长为c,过点C作CD⊥AB,垂足是D.在ΔADC和ΔACB中,∵ ∠ADC = ∠ACB = 90º,∠CAD = ∠BAC,∴ ΔADC ∽ ΔACB.∴ AD∶AC = AC∶AB,即 同理可证,ΔCDB∽ΔACB,从而有∴.,即

.教师:欣赏了这么多的证明方法,相信你对勾股定理的历史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想不想来挑战一下自己?

学生:想…… 活动五

(五)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竞赛

1.在现存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最早一部是()A.《孙子算经》 B.《墨经》

C.《算数书》 D.《周髀算经》

2.世界上讲述方程最早的著作是()

A.中国的《九章算术》 B.阿拉伯花拉子米的《代数学》 C.卡尔丹的《大法》 D.牛顿的《普遍算术》

3.最早记载勾股定理的我国古代名著()。A.《九章算术》 B.《孙子算经》

C.《周髀算经》 D.《缀术》

4.世界上第一个把π 计算到3.1415926<π <3.1415927 的数学家是()

A.刘徽 B.祖冲之 C.阿基米德 D.卡瓦列利

5.中国数学史上最先完成勾股定理证实的数学家是()A.周公后人荣方与陈子 B.三国时期的赵爽

C.西汉的张苍、耿寿昌 D.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徽 6.唐初规定()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 A.《九章算术》 B.《孙子算经》 C.《周髀算经》 D.《孙子算经》

(六)谈谈你的收获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每组两名学生展示,其余小组进行补充。教师最后点评,将来你或许有更好的方法来证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魅力远不止如此,他的应用更具魅力,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欣赏。

(七)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数学教学置身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将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置身于学生形式各异的探索经历中;关注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发展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主动想学

通过欣赏2002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图案,引出“赵爽弦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辉煌的数学成就,引入课题。接下来,让学生欣赏传说故事:相传2500年前,毕达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通过故事使学生明白: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首先,创设情境,由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勇于验证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得出定理,并运用定理进一步巩固提高。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拼图验证,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指导与鼓励。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教会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课前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归类总结能力;课上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观察能力、猜想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注重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因此从实例引入,最后通过定理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并在定理的应用中,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篇3:将趣味元素注入程序设计课堂教学

情景再现一:在一堂程序设计的公开课上, 教师以“猎人过河”的实例导入, 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以后的环节中, 学生的兴趣依然高涨,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轻松一刻”, 用玩二十四点的游戏让学生体验计算机程序带来的快乐, 并通过满意度调查这个互动环节, 得出算法确定的重要性。整堂课教师语言优美, 激情饱满, 学生学习的劲头越来越大, 最后通过教学反馈环节, 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好。

情景再现二:在另一堂程序设计的教学中, 教师先以抽奖的程序导入, 学生非常感兴趣。可是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 有的开始玩游戏, 有的在聊天、睡觉。整堂课在平淡中度过。

反思这两堂课, 同样是程序设计的第一课时, 为什么教学效果出现如此的反差?基于此, 我开始重新思考VB教学。我随机抽取40名学生完成问卷调查表, 并找了一些学生进行个别谈话, 才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大部分学生认为程序设计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教师的课大都是让他们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完成, 课堂上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信息技术每周只有一节课, 学生学过之后, 很快就忘记了, 由于不能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的效果很不好;教师所教的程序设计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等。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 他就会主动去学习, 去探索。因此, 我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联系生活, 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 引人入胜, 就能立刻吸引学生的眼球, 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 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课堂的导入同样也要有趣味性, 并且所举的实例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玩游戏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事情, 因此在《初识VB程序设计》教学时, 我以学生感兴趣的猜谜游戏导入。课一开始, 我就说:“同学们, 我们一起来猜几个谜语好吗?”学生兴致高涨, 跃跃欲试。“请大家看屏幕, 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能既快又准地说出谜底, 我就给该小组奖励一颗五角星, 而且这一节课结束, 得五角星最多的小组将得到老师的小礼品哦!”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纷纷猜测答案。我顺势利导:“同学们都很聪明, 你们想自己也设计出这样的程序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VisualBasic编写程序, 感受程序设计的独特魅力吧!”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猜谜游戏导入, 然后以制作个性化的游戏为主线贯穿全课, 一下子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并且学生为了制作出个性化的游戏程序, 精神一直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 整堂课效果很好。因此, 有效的导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

二、任务实用, 寓学于乐

特级教师李冬梅说:“我非常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 常常为了设计一个任务而苦思冥想, 力争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带去一个能够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们要尽可能设计出有趣味性且实用性强的学习任务。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生, 他们在学习程序时, 并不关心能从这堂课中学到什么算法, 而只关心学习的东西好不好玩, 有没有实用价值。教师在VB教学过程中, 切忌为了讲清某一种算法或某一个知识点, 而降低整个任务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并且实用性强, 让学生即学即用。

例如, 在讲《程序中的循环》一节时, 我选择了对文件夹进行加密解密的实例, 学生对这个实例非常感兴趣。并且学习完了以后, 我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建一个个人的文件夹, 然后将平时上课的东西存放在里面, 并用自己设计的程序给文件夹进行加密, 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充分肯定自身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拓展任务, 完善设计

要能够在课堂上始终抓住学生, 吸引学生的注意, 仅仅有趣、实用还不够。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要有拓展性, 也就是说, 所举的实例应该是不完美的, 可以引发学生有多向的思维思考或改进。

例如, 在进行《程序基本知识》第一课时的教学时, 我以“身体质量指数”为主线贯穿全课的始终, 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任务一主要是先让学生尝试阅读程序, 了解程序的处理过程,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动手编写简单的程序;任务二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函数inputbox来完善改进自己的小程序, 使所设计的程序具有交互性, 功能更强大;任务三是一个开放性的任务, 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界面非常优美, 并且极具人性化的测试体重标准的程序, 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创新的环境, 吸引学生去创新。

通过以上的实例发现, 学生一旦改进成功, 会获得不少的成就感。学生在不断的获取成功的同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 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四、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止步不前, 也不能让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望尘莫及。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 我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我设计的任务尽量是一个开放性的主题, 这类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发挥才能,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还能强化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或者我们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 基础性任务每个学生都要掌握, 对于拓展性任务则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 还可以通过加星等激励评价机制对完成任务多的学生加以奖励, 这样又可调动学生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乔布斯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如何编程, 因为它教会你如何思考。”因此, 学习程序设计不是让教师逐一讲解程序代码的含义, 而是要让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过程和思想。“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VB程序设计, 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篇4:给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语文元素

一、用语文知识推进教学进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数学教学应该让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融入进来,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执迷于对数学的探索。

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要求孩子记忆住大月以及小月各是哪几个月,课本中推荐了拳头记忆法。有个孩子马上举起手来说:“老师,拳头记忆法,我们语文课上早就学过了。”是啊,我想到了一年级语文上册中就曾教学拳头记忆法。接着另一个学生又举起手来说:“老师,但是书上的和我们以前学的好像不太一样。”于是他就举起拳头按照以前语文课上学的数了起来。下面的学生似乎回忆起来,也纷纷点头议论开来。于是我顺水推舟说:“大家的记忆力可真好。是的,拳头记忆到8月标注的方向和同学们以前略有不同,但是大家有有没发现不论方向朝哪边,结果都是一样的?”同学们纷纷点头称是。“那么随便大家怎么数都能记忆,这就是知识的灵活多变啊!让我们把以前学过的那首记忆大小月的儿歌一起念一遍吧!”“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经过一番巩固复习,孩子们找回了过去的记忆,题目自然就迎刃而解了。看来,对语文教学的经验也给我的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推进了我这节课的教学进程。

二、用语文故事画出点睛之笔

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认识人民币”,巧妙综合了三年级语文课本《三袋麦子》的故事意蕴,于是在课堂结尾有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猪有了1元钱,他到超市买了许多吃的玩的东西;小牛有了1元钱,他把他放在储蓄罐里,每天都拿出来瞧一瞧;小猴有了1元钱,他开了一家动物超市,赚了很多钱,还把赚来的钱捐给了动物学校。“认识人民币”一课用这个故事结尾,隐含了生活中人们处理人民币的三种态度,使教学有了更深的意蕴。

这一课无疑使语文元素很好地注入了数学教学中,使孩子在学习中懂得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的道理,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用语文文笔记录“今日收获”

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数学知识的扎实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一定渗透,数学语言的适当训练,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发现的意识和能力没能得到充分的培养。看到每天新授的知识总有学生学不会,而有的孩子就成天糊里糊涂跟着同学滥竽充数,于是我决定在我的两个班里选择其中一个班搞个小试验,让孩子们每天晚上写“今日收获”。我要求的写作原则是:第一、不要长篇大论,几句话都可以,不能增加孩子的作业负担。第二、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写出来,把自己没学懂的地方也写出来,以便第二天我能从中发现问题,重点讲解,同时也能使学生自我反省,提高第二天上课的效率。第三、可以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写出来和同学们共享。第四、可以把新学的知识编成小童话,也可以给老师提意见。

就以最近几天孩子们写的“今日收获”为例吧!

3月19日,学习认真的丁文绮同学是这样写的:今天,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课堂上,老师讲的我都学懂了,只是在作业中补充习题36第4题有我点不太懂。请老师明天务必要讲一讲。(多认真的孩子啊,看了她的话,我怎么能让她失望呢?)很爱探索的唐世龙同学写道:我今天在写作业的时候学到些新知识,飞鱼每秒能游16米,袋鼠每秒眺18米,羚羊每秒跑21米,他们的速度可真快啊,我今天的收获可不小啊!(在作业中居然还那么注意丰富课外知识,可真不简单,别的同学大概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真是个“有心人”啊!)

3月20日,调皮的吴京洋是这样写的:今天。数学课上我顾着玩没有认真听,结果晚上做做业的时候就碰到大麻烦了,我有好几题都不太会,被妈妈狠批一顿。哎,早知道我就不玩了。(看来,他是吃到了不认真听讲的恶果了,希望能看到他的进步。)小人精许镱芮写道:老师,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想对你说,就是希望老师下次上课时能多用电脑,这样能把我们引入一个欢声笑语的快乐世界。

篇5:把文学元素注入数学课堂教学

一、音乐课程的优势与策略概述

在讲解音乐课程的时候, 应该采用有效的策略去教授, 这样会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的目标。

讲解音乐课的有效策略就是三种美的结合, “结构美、氛围美、语言美”。围绕这三种美的理念来教学, 会使课堂的效果更有趣, 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

(一) 结构美

结构美是指在课堂上有合理的布局。在布局完美的情况下教学, 既可以给学生带来求知的欲望, 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而且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大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教学中首先要制定一个完美的开头, 因为开头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着教学成功与否, 在好的开头下同样需要设计一个完美的结尾。开始和结束都完美, 整堂课才算成功。例如在欣赏“黄河进行曲”时, 教师可以先演唱一遍“黄河进行曲”, 让同学们领略这首歌的澎湃气魄, 从而把他们引领到一个美好的情境里, 勾起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在结束的时候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 让他们去想象歌曲的故事内容, 哪怕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助力的。

(二) 氛围美

氛围美就是在特定场合下的气氛和情调。在课堂上教师是传授者的身份, 而学生是接受者的身份, 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就需要构建一个积极并且有效的教学氛围。课堂的气氛融恰、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还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在音乐课堂上, 氛围应该是活跃而不凌乱, 安静又不呆板, 愉快而不松散的。在这样的气氛下,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谐了, 教学中间的过程配合才会有默契。

(三) 语言美

语言美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优美的语言来完成教学。在音乐课堂中使用优美的语言是很重要的, 语言是师与生沟通的第一要素, 教师使用优美的语言和激昂的语气来表达教学内容, 会使学生喜欢听讲,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会跟着好奇心主动地去听讲甚至自主学习。

高尔基曾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语言的真正的美, 产生于言辞的准确、眀朗动听。”因此, 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要讲究语言美。

二、如何将网络元素结合到音乐课堂中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教学、熟练掌握知识的过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除了相对单纯的讲授知识外, 更多的是对艺术美的认识和品鉴教育,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2]。这种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增强音乐教学成果,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当下,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们要在教学方面进行创新。在音乐教学中结合网络元素, 会有很明显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生们学习“明天你好”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部温州动车追尾的视频, 同时把“明天 你好”这首歌曲加在视频里面, 放给同学们看。虽然画面会使人心情沉闷, 但是像这样的视频可以很大程度上地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在他们观看视频的同时, 不经意间就会留意到视频里附带的歌曲。在这个时候教师再把这首歌介绍给大家,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例如, 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一些流行歌曲, 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上面的一些流行语言去教课。教唱“伤不起”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先跟学生讨论一下网络上面的流行语句, 在学生们讨论到高潮的时候, 教师再把歌曲放给大家听, 这时学生们一定会很乐意去学习。

再如, 在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 先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左上角挂上一幅“江月图”的水墨画, 然后在电脑的音乐播放器上面找到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这样就可以足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把音乐的内容传递给学生, 让他们在这样的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展开理解和欣赏。这样的方法既简单又有效, 所以建议老师们在授课的时候能够多多采用。

三、总结

把网络元素注入到音乐的教学课程中是一项简单又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取材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 不要把网络上面的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或资料带到教学中来。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教材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若是选取了网络上面人们持有异议的资料, 很可能就会使其得到相反的结果, 既白费了心思又浪费了时间。

本文列举了几个例子, 较为深入地介绍了如何将网络元素注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去, 其中心思想是教师应拓展教学思维, 有效应用网络元素, 盘活音乐课堂, 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周海宏.感性的智慧与内心的真情———借为秦文琛作品评论集作序而作的自我表白[J].人民音乐.2011 (10) .

篇6:给音乐课堂注入创造元素

一、将创造元素植入发声练习中

音乐课堂中的学习总是从学生的发声练习开始。正确规范的发声练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声带的健康发育。在平时的音乐课学习中,教师常采用固定化的程序模式,教师示范唱,学生跟着练。对于发声练习的目的和要求,许多学生在练习了一学期之后还是不能准确明白。

“教育就是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声练习要改变既有模式,打破教学低效的现象,就必须在教学中进行转型。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大胆创新,力求突破,充分给予学生创造的可能。如在视唱练习时,教师引入多媒体课件,将发声练习的视唱内容形象化、图形化,让学生感受到声音高低的起伏变化。

在这些可以直观感受的发声练习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得异常兴奋,每个人都愿望主动展示。同时教师还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让学生用身体语言参与到发声练习中来。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能够主动用手势的起伏或身体的摇摆来表达发声时声音的高低或缓急变化。发声练习变得充满趣味,学习效果也随之上行。

二、将创造元素植入节奏感知中

音乐课堂中学生对于歌曲的练唱是建立在对歌曲的旋律节奏的正确把握之上。只有学生真正正确感受歌曲的节奏,才能在练唱中准确还原。而对于教材中歌曲的节奏把握,在传统的教学中就是通过教师一遍又一遍的范唱和带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复唱所得来的。这样的教学花费时间长,学生也学得兴趣索然。本来轻松愉悦的歌曲在学生心中成了一个负担,更有甚至在反反复复的练唱中成为了学生紧张害怕的因素。这些都不是我们的音乐课堂所希望看到的。要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而又主动的氛围中掌握歌曲的节奏,就需要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环节巧妙构思,将创造元素植入其中,让学生在新奇的体验和主动的实践中直达旋律本身,牢牢抓住一首歌曲的节奏。如教学《捉泥鳅》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旋律,并提问“听了这首歌曲的旋律,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感受到歌曲节奏比较轻快,而且有节奏相同的乐句。此时,教师再将整首歌曲中的较难演唱的节奏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学生借助图形谱来感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自己创造的动作如拍手、拍腿、踏脚等来表现。有了学生自主性的创造活动,大家对这首歌曲的节奏感知就多了几份亲切感,也乐于练唱。

三、将创造元素植入歌词改编中

创造力的培养在音乐课堂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对于歌曲歌词的改编就是很好的一种尝试。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体会节奏之美,更要让学生依据歌曲节奏想象画面之美,并能够在自由的想象中加入独特的思考与体验,让音乐和想象完美融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借助语言来表达感受,给歌曲改编歌词,以此来深入体会。如教学《银色的白桦林》时,为了让学生熟知歌曲节奏“x  x x  | x x  x | x x x |x x  x |x xx x x||”, 教师提问“我们看一看在这神奇的水果树上 ,都结了哪些水果? ”

学生生自由练习打节拍读水果名。并分组打节拍读水果名,进行竞赛 。学生还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叫声 ,按节奏学叫声。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想象创编歌词,并带着自己的理解来练唱,收到了很好地效果。

四、将创造元素植入展示体验中

音乐是一门表现的艺术。音乐的美是需要通过感官进行体会,也是需要通过声音和动作进行展示。在音乐课的学习中,学生的实践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进行实践,怎样有效进行练习就成为了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借助表演或乐器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在创造性的体验活动中丰富自身艺术素养,提升审美情趣。在教学欣赏环节时,为了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来深入感受旋律内在的深层情感,我们都会让打击乐器参与到学生的欣赏活动中。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在欣赏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以此来表现自己的理解体验。在欣赏活动中,我们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灵活展示,如在欣赏欢快的歌曲时,有些学生会手舞足蹈,而在欣赏一些古典民乐时,也会有学生跟着旋律朗诵起古诗文。总之,在学生呈现自己学习成果的时候,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的表达。

音乐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目标。要达成这些目标,就需要在课堂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实施创造性的策略,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使得课堂呈现出创新模式,如此,学生才能在创新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我,获得长足发展。

篇7:把文学元素注入数学课堂教学

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动用任何艺术手段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电影如此, 我想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可以把“艺术元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 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使知识的传授更直接, 贴近学生的心灵, 达到传授知识、陶冶情操、思想教育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艺术元素?色彩、图片、音乐、影视、文学等能为教学增添艺术气息的元素, 都可以被称作艺术元素。

一、色彩的应用

简单地讲, 教师可以应用颜色的亮丽与黯淡以及色彩的反差等表达知识所包含的态度。

例1:在上“礼貌显魅力”这一课时, 我在课件的首页用了一张亮绿色的宣传画《您好!谢谢!对不起!》, 宣传画色彩明快, 充满了温馨, 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 体会到了讲文明讲礼貌的魅力和美好。

例2:在上“超越自负告别自卑”一课时, 为了能展示自信的对立面———自负、自卑, 课件首页用黑白两种颜色加以对比, 白色代表自信, 黑色代表自负、自卑, 黑白分明, 比喻简单明了, 使学生从内心里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同时摒弃自负、自卑的心理。

二、图片的应用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图片搜索变得简便易行, 丰富多彩的图片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了新的艺术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美与丑的对比, 使学生体会善与恶, 理解知识提高觉悟。

例1:在上“竞争?合作?”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学会公平竞争, 我采用了两张图片, 一张是刚刚结束的学校运动会赛跑运动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图片, 另外一张是美国选手女飞人琼斯参加奥运会因服用兴奋剂而被罚款、禁赛的图片。这两张图片放在一起, 对比鲜明, 使学生一目了然, 领悟到了在竞争中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否则轻则违背道德良心, 重则触犯国家法律。

例2:在上“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时, 我展示了身残志坚的舞蹈家邰丽华表演《雀之灵》的一张舞台剧照, 让学生在感受其优美舞姿及纯洁心灵之余, 也感悟到在艰难的环境面前, 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的人能够抖擞精神, 发奋努力, 战胜困难和挫折, 成就事业。

三、音乐的运用

音乐, 具有微妙的作用和动人的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 在欣赏音乐中感悟,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1:在讲“同学, 朋友”时, 我先播放歌曲《朋友》, 学生听着熟悉而优美的音乐, 其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课堂上来, 开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 并从中学会了交朋友, 坦诚对待朋友。

例2:在上“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 我让学生制作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的卡片, 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 我播放了音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在优美悦耳的歌声中, 学生油然生起崇敬老师之情, 并把这一情感表达在为老师制作精美绝伦的卡片中, 我为此深受感动并一直珍藏着这些卡片。

四、文学作品的应用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对某一现象、一个事件、一个社会看法的思想的凝结。教师可以把这种凝结传达给学生, 让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这个社会应该具有的精神。

1. 诗歌

例1:在上“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一课时, 需要说明理想的作用, 于是我就用了流沙河的一首诗《理想》:“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通过让学生朗读, 学生明白了理想的作用并能够表达出来。

例2:在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 我让全班学生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通过诗歌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台湾同胞盼望早日回归祖国大陆的深切感情, 认识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2. 名言

例1:在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课时, 讲到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物质文明建设重要性时, 我采用了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段精彩分析:“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 形势喜人, 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 但社会风气如果坏下去, 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 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 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学习了这段话学生充分体会到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例2:在上“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这一课时提到, 实现理想的途径其中有一条是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为了使学生明白如何对人生作出规划, 我采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要有生活目标, 一辈子的目标, 一段时期的目标, 一个阶段的目标, 一年的目标, 一个月的目标, 一个星期的目标, 一天的目标, 一个小时的目标, 一分钟的目标。”学生们听后都笑了, 原来要有长远的目标, 并且可以按时间远近、重要程度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 一步一个脚印地付出努力, 理想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五、影视的应用

在众多的艺术元素中, 影视融视觉、听觉效果为一体, 为学生们所喜爱, 恰当将影视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有种难点带有普遍性, 其“难”不是难在知识点的深奥抽象难理解, 而是初中学生的思想、行为上存在着与知识所表达的内涵不同乃至背离的价值选择, 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奉献精神等。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传统授课方式, 容易使学生产生“假、大、空”的感觉, 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触动, 教师可以摒弃空洞的说教, 采用一些精彩的影视片段作为谈话、讨论的素材。通过运用艺术加工过的影视片段去触动学生的心灵, 感动学生后, 再采用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 最后再加以理论说明,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在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课时, 讲到民族精神的作用时, 如果只凭借几个实例不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民族精神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这时我选用了2008年军民齐力抗震救灾及中国航天工作者艰苦奋斗的影视片段。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一组组生动的画面和激昂的音乐中得以展现, 学生们看得聚精会神, 他们体会到身为中华儿女的骄傲。结束放映后教师再稍加总结, 因为有前面生动例子作铺垫, 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例2:在上“不言代价与回报”一课时, 讲到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时, 我播放了几个不同时期一些先进人物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故事, 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电影《焦裕禄》、《任长霞》的片段, 学生们都为之感动, 深刻体会到公而忘私精神的可贵, 并从心底里佩服他们, 决心学习他们。

以上谈的五种艺术元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例子, 都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通过美化课堂, 美化学生的心灵去达到教学目的的艺术元素还有很多, 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和总结。

篇8:给低年级课堂注入快乐元素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最近一年级一直在教英语字母,英语字母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教师在字母教学的始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笔者设计了很多游戏,如找朋友、找左邻右舍、“what's missing?”传字母游戏等。学生学得兴高采烈,很多人都大声的把字母表按顺序背下来。可单独抽几个字母,往往会读不出来,为了让孩子记住字母的特征,笔者今天就把教室当成了菜花地,让孩子好好地玩一玩。笔者把孩子分成四个一组,每组抽一个代表,到笔者这里抽两个字母,然后拿到组里讨论,如何用身体来表达你抽到的字母,可以合作完成。笔者给了他们5分钟时间讨论准备。

一拿到字母,孩子就特别兴奋,整个教室充满了叽叽喳喳的声音。有的在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组的字母。有的在大声说:“我来,看我的。”只见他趴在了桌子上,伸直了双臂,翘起了两脚,像极了四脚翘的乌龟,过去一看,原来他表演的是“U”字母。“哇,好厉害!”笔者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有个小女孩做了个向后弯腰,两手撑地的动作,不用猜肯定拿到了“n”字母。笔者轻轻扶起她,说:“你真厉害!”“老师,我星期六经常去练舞的。”她满脸骄傲的说。……看着他们的表演,笔者忽然觉得这些桌椅是那么的碍人,就让孩子把桌椅轻轻地移到四周,把教室的中间空出来,看着他们一组一组用肢体依次表演各字母的形状。表演者或弯腰或举手或侧身,各表演者的出奇创意迎来了孩子们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的过程更有兴趣。

小学英语1B第六单元是动物单元,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爱动物的特点,在教学时笔者采用看动作猜谜语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做pig的动作时,笔者边用手指轻轻地挤压鼻子,做猪鼻状,边问:“what's this?”这时有个不和谐的声音冒出来“老师,还要把手放在耳朵上,我会做猪的。”边说边站在椅子边做起了猪的动作,看着他夸张的动作,晶亮的眼睛,含笑的嘴角,边做边转了个圈,引得其他孩子哄然大笑、跃跃欲试。笔者随即一动,亲切地说:“你确实做得比老师像,还有谁想做吗?做的时候老师有个要求,要说‘pig pig I’m a pig.’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手举得像树林,课堂上不能全部满足他们,只好把他们分组,6人一组,先在组内表演,推荐说得棒、演得像的同学上讲台表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学英语1B第四单元中主要讲“a book,a bag,a pencil,a pencil box”等4个单词,为了让词不离句,为了让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配用了“This is …”这个句型。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笔者总是绞尽脑汁,每天尽量都变着法儿去教学。在整体读、开火车读、大小声读等方式后,有学生的手开始不守规矩了,眼神开始四处乱飘。于是,笔者又连忙采取了一个新花样:把全班分成4组,每组都拿一样物品,老师举什么物品,拿到这一物品的同学就要把物品举到头上,边蹲边说。如老师举一本书,那么,拿书的孩子会把书放在头顶,边蹲边说:“Book蹲,book蹲,this is a book蹲、蹲、蹲。”全班的同学就像波浪一样不停地起伏,孩子的脸笑了,声音更响了,都生怕落在后面。时间总是有限的,游戏很快结束了,孩子的脸上露出意犹未尽的神情,有的孩子甚至喊了起来,“老师,我还要玩。”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单词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不太愿意一成不变跟读单词,这时,教师需要变化教学方法,如“地雷”游戏,在一个单词下放一个地雷,这个词是不能读的,如果有学生不小心跟读,就是踩到地雷,我跟学生会大声的说“one two three,bomb”将“地雷”向他砸过去,简单的话语,夸张的动作,往往很容易渲染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得更扎实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张帆人”,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英语,让思维火花一浪高于一浪,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参与游戏、竞赛、歌唱、表演、猜谜、听故事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不仅令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反应能力、洞察能力、表演和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低年级学生陶冶性情、开放个性、发挥潜能、增强自信,让童趣溢满整节课。

篇9:把文学元素注入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德叔本华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 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 只有同别人在一起, 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因此我采用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 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 树立信心, 养成良好的习惯,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 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具备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另外, 小组合作学习,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 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 他们都自发地积极地去完成。在这期间,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心态, 由原来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 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二、画中学习, 中西结合

美术和英语的结合是有效教学的方法。两者有结合的基础, 都离不开形象思维, 都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都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创造了条件, 都为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拓展了空间。我是通过上《有趣的字母牌》来实现把英语元素巧妙地引入课堂, 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本课的关键在于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主体则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分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字母牌的造型图案特征和装饰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能小组合作, 学习字母牌的设计制作方法并通过游戏巩固、识记单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设计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提高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学重点是把握字母的特点与学会字母的装饰方法。引导学生将字母涂上漂亮的花纹和颜色。教学难点是小组合作, 设计制作风格统一、造型别致的字母牌。本课的教具是卡纸、彩色笔、字母牌 (范画) 、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方面我通过五个部分进行, 一是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二是初步探索, 了解历史;三是设计纸牌, 深入思考;四是小组合作, 自主创作;五是评价激励, 延伸合作。

(一) 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玩猜字游戏, 投影仪上有几幅英文单词的绘画作品, 看大家能不能认出来?教师由易入难来展示英文单词的绘画作品, 学生猜英语单词:bee sing duck fruit happy, 组织学生认识英文字母, 字母经过美化之后就会变得很有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字母牌》。

(二) 初步探索, 了解历史

纸牌家族中的成员可多了, 你能说出多少种牌呢?学生回答扑克牌、桥牌等。纸牌家族中除了小朋友知道的牌之外, 还有很多其他的种类, 看投影仪,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中国最古老的牌。老师要考一下小朋友的课外知识, 中国的四大发明有哪些?学生回答: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那扑克牌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学生回答英国。现在扑克牌起源于哪个国家?学生回答:中国。很好!中国人发明的叶子戏被认为是扑克牌的鼻祖。十二世纪时, 马可波罗把这种纸牌游戏从中国带到欧洲, 西方人在中国纸牌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 最后演变为现在的扑克牌。美国的《纽约时报》桥牌专栏主编艾伦·特拉克也曾说:中国是桥牌的故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他的纸牌。你能说出纸牌的演变过程吗?学生回答叶子牌、马吊牌、花牌、麻将牌、桥牌、扑克牌。小朋友说得很完整, 桥牌也属于扑克牌的一种。

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扑克牌的主题图案有哪几种吗?学生回答有人物、风景、卡通动物等。纸牌的图案各种各样, 它的形状也是各有不同, 你们能找出几种形状吗?学生回答:正方形、菱形、长方形、圆形等。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有字母图案的纸牌。

(三) 设计纸牌, 深入思考

(1) 如何使字母变得丰富?教师运用PPT展示两张A的图片, 请同学回答你更喜欢哪张图片?同学们可以写或画出多少种不同的字母?组织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写字母 (根据字母的特点进行不同方法的书写, 运用宋体、黑体、变体等) 。教师简单小结:同学们写出了单线的、双线的等等, 这么多的字母如何使他们变得美丽?如何使字母变得有趣和美丽?教师接着说:我们一起来看看“R”有什么方法变得美丽。教师示范运用点线面来装饰, 并出示瘦小的“R”来做对比, 让同学明白什么样的字母比较美观。接下来用课件展示字母的各种装饰方法, 与学生一起分析:有用花纹装饰、用颜色装饰、改变形状装饰。

(2) 教师演示使字母变得有趣和美丽的过程。例如, 教师举例联想法用“D”来问学生“D”像什么?教师简单画出学生举例的物体例如鱼, 增加学生对变形的认识。然后举例“W”像什么?学生回答如蝙蝠, 教师亲自示范把字母W变成一只神秘的蝙蝠。然后出示教师已经完成的几张字母牌。通过演示和对比加深记忆, 为设计字母牌做好铺垫。

(四) 小组合作, 自主创作

老师手中有一幅字母牌, 请九个小组长上来抽牌, 每个小组以一个字母为单位, 发挥自己的想象, 分工合作设计一张字母牌。

(五) 评价激励, 延伸合作

请同学评价一下全班九个小组的字母牌, 你最喜欢哪一幅, 并说出理由。积极的评价, 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 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 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然后老师用美术语言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优缺点。

三、引入德育, 形象直观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此我以read a book这一英文词组来设计字母纸牌的玩法。老师拿起一本书看, 首先请小朋友们观察老师的动作, 猜一猜用什么英语词汇表示, 学生回答看书read a book。接着我以这个英语词组为例, 鼓励小朋友们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然后请同学上台把9 个字母牌组成英语单词, 并且重新排列组成英语词组read a book, 使学生在猜猜、玩玩、做做的游戏中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人多智广, 趣味横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 表现个性和创意, 增强自信心, 养成健康人格。集体是力量的源泉, 众人是智慧的摇篮。两个聪明人在一起商量, 就会生出更好的主张;黄和红的两种颜色混合, 就会变出另一种色彩。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 当好“导演”, 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 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中快乐地学习, 吸取精华, 开发他们的潜能, 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德、智、美共同发展。

摘要: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 由于其特殊性和艺术表现力, 可以令学生产生无穷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从美术课程中汲取更多知识,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把英语元素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如何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知识内涵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听听、玩玩、说说、做做的欢乐气氛中学到知识, 并不断发展其求知欲, 提高创造力。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字母牌,英语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森林真热闹小学童话作文下一篇: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