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无机元素化学教学探讨

2022-09-11

1 比较归纳总结规律

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初中毕业, 年龄小, 自学能力差, 而且接触化学的时间尚短, 知识面窄。对教材各章节中元素的存在、性质、制备、用途以及日益增多且越来越复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一致感觉既乏味又难记。他们想要一种简单的规律, 就像在初中时学习金属与稀酸反应能否置换出的那种H2极为简单明了的规律。面对学习对象的这种思想状态, 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 这时除了应向学生做出解释, 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到他们想要的“规律”。教师要善于引导, 在授课中通过比较、归纳、总结, 从而找出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及某些特殊性。

2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教材中提到的元素很多。个个做详细介绍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 任何事情都有个先后缓急。同理, 对元素的介绍也应主次分明, 突出重点。就如碱金属包含有6种元素。其中, K、Na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 掌握了它们的性质, 便可推断出同族其他元素的基本性质:碱金属都是活泼的金属, 都易与非金属、水、酸等起反应;其氢氧化物均为强碱;它们的盐类大多易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等等。

3 加强演示增强感知

配合元素部分的教学, 安排有十几个实验。但学生实验往往是安排在教师授课之后, 也即教师的教学大多是在学生尚缺乏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 光靠老师课堂上的讲述和板书, 会显得乏味、抽象。若结合课堂演示, 则效果大不相同。如过渡元素的离子及含氧酸根往往带有颜色。在介绍常用的氧化剂KMn O4、K2Cr2O7时, 将它们的样品展示给学生, 既能说明这一重要性质, 同时学生又能对KMn O4的紫红、K2Cr2O7的橙红留有深刻的印象。尤其是K2Cr2O7的橙红。这些一年级学生对颜色的辨别能力还不强, 红、黄、绿、蓝等常见色他们还较为熟悉, 但对橙红、橙黄、桔红、桔黄、棕黄等颜色尚无法熟练区别, 有了实物感知后, 无疑可提高对颜色的分辨能力, 而这对于化学工作者是很基本的一个要求。尤其是分析专业的学生, 必须能够很敏锐、准确地判断颜色的变化, 否则就无法正确记录实验现象, 确定反应终点等。

课堂演示中, 教师要运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 组织、引导并启发学生, 让他们充分体验演示, 增强感知, 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例如, 钠与水反应的演示, 除了可以说明两者反应的产物外, 还可就操作和现象的分析来说明钠的独特物理性质。切不能只注重实验本身的成功 (现象明显且安全) , 而忽视演示中语言的运用。应有意识地加强教学语言的运用, 从开始操作就注意边演示边说明边提示, 并在进行反映重要性质的具体操作动作时, 通过加重语气或提问等方式, 来引起学生的加倍重视和思考, 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进行全方位体验。还应及时提醒他们注意观察易被忽略的现象。该实验中, 金属钠浮于水面, 且随反应的进行, 水溶液渐渐变红, 这是学生能注意到的。而钠块投入水中, 迅速熔成钠小球, 这一现象却极易被忽略, 可这又正是说明钠的低熔点的重要现象。还有钠与水激烈反应所发出的“嘶嘶”响声, 也只有前排的同学能听见。这些都应给予适当的提示。演示之后, 还要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再进行全面归纳, 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 从而做出一明确结论:钠使加有酚酞的水变红, 说明其中有碱生成;钠小球不断运动则由于气体 (H2) 之使然, 这样就得出了钠与水反应的产物;而钠块可用小刀切, 浮于水面, 反应中熔成小球, 可启发学生由此而得出钠的重要物理性质:硬度小、密度小、熔点低。进行这一环节时, 教师要特别注意用语言引导、启发并鼓励学生, 促使他们主动、生动活泼并有创造性地学习。坚持上述要求边演示边提示, 在后来的测验中, 这道“举例说明钠的物理特性”的题目, 85%以上的学生很恰当地运用演示实验中的现象予以正确回答。并且过了一个学期之后, 在学习铜族元素性质时提到了钠与水的演示实验, 同学仍能十分清晰、准确地描述与说明。

通过对元素性质的演示, 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理论部分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在介绍配合物的基本概念时, 由于它与学生以往所学的简单化合物在性质、结构上有许多不同, 大家对此尚一无所知。这时若对着课本介绍配合物的定义, 无疑让学生觉得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接受。我们借助了演示来帮助学生掌握。

演示中, 这些试剂及蓝色↓、白色↓等现象是学生们所熟悉的, 这样他们就能主动、积极地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则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 用语言组织、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 由表及里, 从而得出结论。这里, 关键是对 (4) 号管中无蓝色↓的分析, 揭示学生用学习过的溶度积规则来解释, 他们肯定地得出 (4) 号管中无蓝色↓是因为[Cu2+OH-]2

课堂演示所产生的鲜明、具体的直观形象, 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记忆。但课堂实验演示需要时间, 而每节课的时间又是固定的。因此应根据教学目的, 有选择地进行课堂演示, 在加强演示的同时, 应避免盲目演示。

4 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与元素的性质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 若能联系实际, 结合元素的性质来解释、说明这些人们平时所熟悉但又不知其故或一知半解的现象及事物时, 学生兴趣骤增, 学习积极性很高, 课堂亦十分活跃, 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如讲授ⅠA、ⅡA盐类的性质时解释海水为何又咸又涩;介绍O3的氧化性时, 在雷雨天中O3的形成以及臭氧层的破坏对人类生存的危害等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铝制品的保护, “真金不怕火炼”所反映出的金的抗氧化性及精巧饰品的制作所体现出的金的极好的延展性等等……内容丰富了, 学生听着有兴趣, 记得也又快又牢了。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材。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中职学生的特点之一。因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下, 切实加强实验课教学, 为学生提供锻炼、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有意识地摸索中职化学课元素教学的内在规律, 对中职化学教学中无机化学教学进行探讨, 希望能找到提高元素化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中职化学,无机化学,教学

上一篇:借领雁东风创和乐校园下一篇:自我批评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重庆市江津区龙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