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省数学评优课的点滴体会

2024-04-11

观省数学评优课的点滴体会(共10篇)

篇1:观省数学评优课的点滴体会

11月9日~10日,风和日丽。我和武进区其他13位老师一行来到淮安,观摩了全省小学数学评优课比赛。三天的观摩学习,紧凑而充实。回想起XX年的淮安之行,这次收获更多的是思想的洗礼,心灵的启迪。让我饱尝了一次好吃又营养的“精神大餐”,真是感慨良多。

课前交流:犹如一剂强心针

这次学习,我留心了比赛选手的课前交流。一直以来,我们借班上课,特别注意去备好教学预案,甚至把课上出现的种种可能都设计的非常周密,可以说把百分百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堂,但教学效果有时候还总是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是什么原因呢?由这次优课评比观摩活动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成功的课前交流。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这次上课的几位老师都深谙此道,他们的课前谈话,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自然,而且谈话的内容又和授课内容息息相关,或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或缓解气氛……,由此可以看出,课前谈话交流十分重要,这短短几分钟,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还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展现,这样的交流犹如一剂强心针,浸润了学生的心田。回顾所听的13节课,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一、介绍型

13位选手中有四位老师采用这种方式,也就是先做自我介绍,然后让学生围绕老师谈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再让学生作自我介绍,从一连串的交流中抚平孩子的心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话筒。其实,与人交往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初次见面时,成功的把自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接纳自己,才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教师有关的信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不管是老师的姓名,还是教师的形象,他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学生一旦对老师产生“好感”,而被老师的独特魅力所吸引的话,那么老师接下来的教学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激励型

沭阳的一位选手选择交流方式很特别,他向学生这样介绍:今天有很多摄像机给我们录像,真像在拍电影,在这部电影里,你准备当什么角色呢?学生异口同声说主角,老师故意质疑道:那我呢?学生回击说:配角,师:那想要做好主角该怎么做呢?生:……师:好!那我就做个最佳男配角吧!全场大笑,僵硬的气氛得以缓解。

这位老师创造了一个每人都希望自己是勇敢的人的教学情境。一句表扬,一句激励,寥寥数语,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感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平等、和谐、轻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也为课的开始奠定了基调。

三、交待型

所谓交待也就是向学生说清楚课堂的要求。一位选手因为课堂上他要采取四人围坐一起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课前他这样交待:

师:往下看,发现什么?(人可真多啊!)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们该怎么办?

生;回答时声音要响亮。

师:对,声音响亮;但现在只有2个话筒,怎么办?

生:谁说话时,把话筒传过去。

接着交待:①上课要小组合作的时候,分4人一小组,并征求大家这样是否可行;(是)

②小组要有组长、记录员等,你们有吗?(有)

③还要每小组有两块橡皮、一把直尺、两支笔都有吗?(有)

④并让学生用半分钟的时间商量每人在小组里该做什么。(学生商量)

这位老师在课前不厌其烦的交待了上课时每人该做些什么以及注意点,特别是要学生用“半分钟的时间商量每人在小组里该做什么”更是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交待,一方面保证保证上课顺利、流畅的进行下去的;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知道在上课时自己该做什么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游戏型

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每个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的。所以在课前采用游戏调和气氛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过游戏的内容一定要适度、要精心挑选,否则会让孩子过于兴奋,当铃声响起时无法进入上课状态。本次比赛的选手,他们选择的游戏都与本课的知识有关,这样,既能通过它来调节课堂气氛,消除紧张情绪,增进师生的友谊。同时它也能为新知打下伏笔,在教学时还能起到回顾的作用。

纵观以上师生交流的几种方式,可谓是各师各法,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老师都在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他们习惯在大场合下表达、用话筒敢说话,这样课堂上学生才不会怯场,教学过程才能进行得更顺利。

巧妙的设计:好似一线穿珠

能登上省级比赛的舞台,各个都是教学精英,每节课的教学预案设计都是无可挑剔的。其中,通师二附的吴冬冬老师演绎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面,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1.重视动手操作

在传统的长方体教学中,一般会让学生直接观察长方体物体,从而认识长方体的各种特征,但这样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讲,留给他的是一个长方体的物体,而不是一个几何形体。让我们看看吴老师的课堂,他是先从认识长方体的“零部件”开始的:通过一个虽然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这样一个活动,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我想,有了这样一个真切的体验,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几要素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且一定不是三个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说到棱就不仅仅是一条边,而是两个面相交后出现的,说到顶点就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三条棱支撑而成的,这样的认识多深刻,它对于学生在后面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认识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接下去的课堂还有一幕:在认识长方体棱的特点时,吴老师不是让学生先简简单单观察一个长方体物体,然后引着学生去找棱的特点,他是创设了一个小组活动:选择合适的小棒去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相对的四条棱所用的小棒根数是一样的,很自然地体会到了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个特点,这样的体验留给学生的就是一个清晰的表象,而不仅仅是记住了这样一个结论。

2.重视表象积累

学生形成的空间观念应该是“整体的、深刻的、概括的”,即一旦需要提取这一观念就应该是鲜明的形象,而且是总体的简约的出现。《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分解图形、想象实物就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这些想象既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积累了许多长方体的表象特征后,吴老师并不是简单地运用这些特征进行相关的计算练习,而是安排了几个有意思的小活动:1.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直至留下三要素:长宽高;2.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领悟面的特征;3.根据已知的长、宽、高,想象这是一个什么物体;4.根据一些数据猜想生活中的物体。我想,在经历了这几次空间想象之后,长方体最终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的一定是一个既清晰又简约的形象。

3.重视联系生活

空间感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空间,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吴冬冬老师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1、一个物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这个物体是()a教室 b公共汽车 c家用冰箱

2、一 个物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这个物体是()a魔方 b数学书 c文具盒

3、一个物体的长、宽、高分别是24厘米,17厘米和2厘米这个物体是()a魔方 b数学书 c文具盒

4、一个物体的长、宽、高分别是24厘米,17厘米和0.1毫米这个物体是()?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表象是对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吴老师在这里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用生活经验支撑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一处理真是令人叫绝。细细品味吴老师的课,好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细腻、自然,又如一壶好茶,浓醇独特,意趣盎然。

篇2:观省数学评优课的点滴体会

吴艳

甘肃民乐县南古寄宿制小学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新授课的研究,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课。事实上,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与智力开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练习课的巩固、深化。因此,我们要像重视新授课一样重视练习课的研究。小学数学练习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总课时数的2/3,也是新授课的延续。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并使技能转化为技巧,必须充分发挥练习这个环节的作用。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精心设计练习,耐心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消化,巩固应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课堂练习效率,下面就本人对练习课教学谈几点体会:

1练习要有坡度,有层次,还要把握重点

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并且是有阶段性的。所以设计的练习题,也要根据阶段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坡度,还要有层次。就是将设计好的练习题,按坡度不同分几次提供给学生练习。练习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在知识的联结点上动脑筋,在掌握知识的关键上下功夫。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应用题时,分析,列式和计算全部都进行练习,但主要矛盾不在计算上,而在与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和实际问题入手,在分析问题时从简单问题入手练习找规律,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找规律能够正确迅速地寻求到解题的方法。所以练习植树问题时要集中练习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先让学生明白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要栽树(要栽的棵数=间隔数+1)和两端都不栽(要栽的棵数=间隔数-1)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并能使稍复杂的植树问题转换成简单化,不要单纯做题,重在使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转换思想。

2练习要注意点拨 ,启迪学生智慧

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设计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饶有兴趣且具有一定坡度的`练习题,另一方面要注重练习题中智力因素的点拨与启迪。例如,判断一个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不少学生往往把这个数所有的约数都写出来,在判定该数为合数或质数,我设计了如下练习进行点拨:要判断15是质数,还是合数。就要准确判断15除1和15之外有无别的约数,有则是合数,无则是质数。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加深了对质数、合数概念的理解。学生不仅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而且判断速度明显加快。

3练习要消除定势,注重练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乘法应用题,他们往往认为所有的题目都用乘法做。明天学习除法,又认为所有题目都用除法做,这些都是定势的思维干扰的结果。学生在解题时新旧知识相互干扰的情况也引要起注意。在设计练习时,就得考虑如何防止学生产生思维定势,怎样理解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练习的内容不能孤立的设计,而要考虑与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容易掌握新知识,技能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

4练习要形式多样,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篇3:观省数学评优课的点滴体会

一、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数学即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 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很多时候都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入手. 如八年级学生在刚学习函数的定义时, 对什么是函数学生总认为抽象、难懂, 好多教师也认为不好导入. 我在教学中举出例子:超市苹果一公斤6元, 两公斤___元, 3公斤___元.先让学生填空后再设计问题:如果我买了x公斤的苹果花了y元 , 请写出x与y的关系式. 同学们很快就写出y = 6x这个式子. 在此, 就直接导入函数的定义: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y, 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 x叫作自变量. 这样不但可把函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清楚, 还可以把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传授给学生. 进一步设计:如果超市要收一只0.2元的购物袋, 则y与x的关系式又是如何? 学生很快就可以写出y = 6x + 0.2.这样就是一个一次函数的例子. 对于函数这一章的第一课时函数的定义、第二课时正比例函数和第三课时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能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 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以此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学起来既简单也省时间,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利用原有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也就是利用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自然延续和升华. 用这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自然流畅, 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比如:统计中学了条形图要学习直方图, 如果直接传授直方图的定义、画法和作用, 并不好上. 我在教学中, 举出例子: 要统计本班160米、150米、140米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该如何进行? 先让学生练习, 后抛出:如果我要统计160~150米、150~140米 , 统计的不是单独一个数而是一个阶段 , 该如何进行? 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要解决什么?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导入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再进行传授, 学生极容易掌握, 也明白了学习这一节课的用处.

通过复习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入新课, 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使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 同时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

三、通过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以活动促学习, 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学实验等活动, 来发现数学、认识数学、研究数学, 从而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例如, 在讲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 我是课前布置两组同学, 一小组带2根20 cm长和一根40 cm长的木棍, 另一组则带来三根长分别为20 cm, 21 cm, 40 cm的木棍, 让同学自己拼图, 看看能拼出哪些几何图形? 第二组同学可以拼出三角形, 而第一组同学无论怎么拼, 都只能拼成线段或是角, 无法拼出三角形. 由此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 要组成一个三角形, 三边必须满足的关系.

四、出示实物或教具, 创设问题情境

实物、教具的特点是形象直观, 给人以真实感, 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从生活的直观到数学的抽象.几何图形处处可见, 处处都有运用, 而学生只见其用, 不知其理.于是我根据教材内容, 自制简易的教具提出有趣的问题, 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传授“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时, 很多学生都无法很快掌握, 我从家里带了一根容易弯折的铁丝, 自己动手分别弯折成Z, F, C, 先教他们理解具有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关系的两个角都有一条公共的边, 还有两条被公共边所截得边 (“三线”) 所构成的角, 告诉学生满足这三个关系的角它们是不在同一顶点处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再与几何图联系,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三种角的定义. 实物的展示, 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心理上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五、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

篇4:数学复习课的点滴体会

复习课比一般课难上,因为它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又没有一个可以让大家参考的课堂教学结构。难在它更加需要对学生实际知识的理解,复习的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把零散的知识巧妙的串起来,并把所学的知识与以前的旧知融合在一起。为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打下基础,并随时在需要用的时候能够从脑中提炼出来。现就关于数学复习课的个人做法,谈如下粗浅的体会。

一、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个事物充满兴趣时,感觉会变得敏锐,思维会变得活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复习课很容易变成旧事重提的重复,炒冷饭。甚至把知识要点罗列一次,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复习的效果不好,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学习方法的培养。

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别出心裁,创设情境,根据那些与学生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解决新的问题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复习的氛围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可以一笔带过,对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内容,可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考创造留给学生,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卷,让学生互相出题,比一比看谁出的题目比较新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并适当加以补充。

二、精心备课,查漏补缺

教师对自己所复习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一课,复习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要达到的什么样的效果。学生除了学到数学知识之外收获是什么?学生的哪些能力要得到提高,要建构哪些知识模型等等。在前面新授中,教师哪些知识讲得不到位,学生哪些知识学得模棱两可,学生对重难点还有哪些需要加强,存在学生哪些易想不到的问题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低年级学生可以从学生平时的作业反馈,课堂练习反应,以及课标的要求,设计情境进行复习指导。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此以外,还可以上复习课前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这单元学习的收获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最害怕的知识是什么,然后教师进行复习指导,可以抓住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得到启发,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复习时,老师更要体现出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有所进步,而不能顾此失彼,要让学生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三、精心选题,精而适当

复习时,各种参考资料及教师的经验,发现许多好题目,甚至三四堂课的时间都做不完。此时老师应把这些题目自己先做一遍,进行归类,要大胆的取舍。否则,学生一课要做大量的题目,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了,相互讨论的时间少了,做好题目后的反思的时间少了,反而让学生感到数学太复杂多样了,易产生厌学心理或者煮夹生饭的现象。所以教师对复习练习的题目要学会精简,学会放手,复习的题目要达到一题当三题甚至更多的效果,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学会抓住概念、定理、法则的本质特征。以“不变”应“万变”。

四、授之以渔,学会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特别要注意引导探索适合学生自己个性特色的学习方法,并能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将各类学习方法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素质,从而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复习前,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试着复习,教师指导方法明确目标。本单元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发现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比较薄弱,自己对学数学的体会和兴趣等等。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说出自己的困惑和成功的体验,老师把优秀的复习体会读给大家听。让学生既会学习还会总结。

五、巧设环节,学以致用

复习课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少机械操作,多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实际问题,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与常规练习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着重解决问题。只有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才能更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才会更好地运用知识。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多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觉得自己学到的知识有用,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许多题型的训练,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设计。

六、及时反思,总结规律

反思总结的过程,是再思考再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完善认识结构,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及时的反思总结,胜过做十道题”。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反思总结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反思总结此题和哪些题是同一类或与哪些题有联系,解决这类问题有何规律可循;反思总结此题可以与哪一题或几题联系起来为一题几问;反思总结此类题目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养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习惯。

篇5:英语复习课的点滴体会

一提到复习课, 人们脑海中变会浮现出这样的情形:大量的习题, 无数的测试, 还有老师不辞辛苦地分析判题。这样的题海战术不仅使得老师学生疲惫不堪, 而且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因此老师也总是抱怨学生基础太差, 素质太低;而学生自己也感觉英语单词难记, 语法复杂。事实上,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做法早已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多数学生在心里已经放弃了这门学科。对于以上的种种尴尬, 本人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 颇受学生的欢迎, 并且效果不错。

一.趣味式

将复习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方式来完成。如在复习词汇时,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 采用以下种种活动:

A:Last Letter (第一个单词的末字母是第二个单词的首字母) 。这个活动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参与。

游戏规则:学生甲任意说出一个单词如:office, 学生乙可以接equipment。学生丙可以接任何一个以t为首的单词, 但是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单词。在这种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在进行积极的活动, 既要考虑别人说的是否重复, 又要想到下一个单词可以接什么,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B:Guess words (猜单词) 。

(1) 给一个单词或者短语, 让学生说出与这个单词有关的内容。

游戏规则:老师通过投影仪先给出一个单词或者短语, 学生甲看着单词用英语说出与之相关的内容, 但描述中不得含有该单词, 学生乙不看黑板猜出学生甲所描述的单词, 如:Hotel学生甲就可以说when we go on a journey, the place in which we’ll stay等等, 最后由乙来猜该单词。

(2) 给一个单词或者短语, 让学生通过形体表现出来。

游戏规则:同样, 老师通过投影仪先给出一个单词或者短语, 学生甲看着单词尽可能的通过形体表现出来, 但不能用嘴描述, 学生乙不看黑板猜出学生甲动作所描述的单词。例如sneeze (打喷嚏) , laugh (笑) , cry (哭) , scream (尖叫) , run (跑) , jump (跳) , dance (跳舞) , sing (唱歌) , beat (打) 等词。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会很清楚的记住这些单词, 并且印象会非常深刻。

C:从每一组找一个学生到黑板前, 教师说出一个字母, 让学生写出以这个字母开头的单词, 写出的单词越多越好, 组里的其他同学可接替他写出更多的单词。写出单词最多的组获胜。

二.巧记式

将复习内容通过巧记的方式来完成。如在复习语法时, 以图形、顺口溜等多种有趣的形式提炼出要点精华及学习和掌握这些要点的技巧。“巧记”内容力求高度概括, 生动形象, 易懂易记。一般说来, 只要记住几句话或者一个图形, 或许就能将有关知识熟记于心并运用自如。

A:巧记英语单词

英语是拼读文字, 字母又代表声音,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用音记忆的能力, 才能防止违反英语学习规律死记硬背单词的方法。因此在开始阶段一定要把好语音关, 要用音行义相结合的方法教单词。比如在讲CHINA这个词时, 我先告诉学生这个词的本意是中国的瓷器, 由于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瓷器闻名于世, 于是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在讲博物馆museum这个词时, 学生记忆很费劲, 太抽象, 我就引用了前辈的一个顺口溜:se挑着u, 字母m两边守。再比如讲-f (e) 结尾变复数改f (e) 为-ves的那些名词时, 我就借用了初中老师曾编的一个顺口溜:妻子 (wife) 持刀 (knife) 去赶狼 (wolf) , 小偷 (thief) 吓得躲架 (shelf) 后, 半片 (half) 叶子 (leaf) 保己 (self) 命。

B:巧记虚拟语气的各种用法:

Doggerel (顺口溜) :

一坚持, (insist)

二命令, (order, command)

三建议, (suggest, propose, advise)

四要求, (require, request, desire, demand)

虚拟语,

should do;

would rather, wish that,

as if (as though) , 条件句,

时态向前推一截;

It'time接从句,

虚拟多用过去式;说话委婉又客气,

还有祝愿、感叹句。

三.竞赛式

教师课前先将复习的内容进行分类, 并告知学生将要竞赛的内容, 让他们提前准备, 课下让学生自己分好小组。我将复习内容设置成问答题或选择题的形式., 然后通过投影仪展现出来让学生抢答。

竞赛方法: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 (学生轮流, 以达到每个人都练习的目的) 抢拍桌子来决定要答的题。如果答对, 这个小组可以得到自己选中的分数, 若答错, 则扣掉相应的分数。对于夺冠的小组再适当的给予些许奖励, 譬如多给平时分, 当然有奖必有惩, 对于名次在后几位的给予适当的惩罚:朗诵课文, 唱英文歌曲等等。问题内容尽可能涵盖所学知识, 拓展学生的视野。

如:

1.说出至少两部卓别林最著名的电影名称。

2.Which country was Shakespeare from?

3.Who wrote Hamlet, Romeo&Juliet?

4.Can you give the full name of WHO in English?

5.New York has a history of__years?

A.some 300 B.5000 C.far less than 300

6.What’s Chinese for“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A.人云亦云B.六分之一

C.半斤八两D.见另一半

7.After making such a fool of myself, I’ll never be able to show my face there again.The Chinese“show my face”in the sentence is____.

A.做秀 B.丢脸 C.尊严 D.露面

竞赛的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学生们为了在竞赛中获胜, 课下自我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一堂复习课让学生重温了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 扩大了词汇量, 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展了知识面, 使学生们在一种欢乐而轻松的氛围下掌握了自己的所学, 而且他们对这堂课的印象特别的深刻。

篇6:上好英语复习课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复习课 教学效果 体会

九年级第二学期随着新课的结束,各学科相继进入复习阶段,那么,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如何上好英语复习课,如何真正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研讨话题之一。

一提起复习课,人们马上会想到许多的篇子,大量的练习题。老师不辞辛苦的出题, 判题,把自己投入到题海里。这样的工作方法使得老师觉得疲惫不堪,效果却不尽人意。正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状。还有的教师上复习课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教师讲语法,学生做练习”的旧模式上。有时加上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讲得又要“面面俱到”,就成了“满堂灌”,课堂时间大部分被教师占用了,又为了解决“学生练”的问题,课后便硬塞给学生大量的练习,学生就成了习题的“奴隶”。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从而厌烦学习,甚至放弃这门功课,更不用说有效提高英语复习效果了。

分析近几年的英语中考试题,我们就能发现,各省市地区都在致力于中考英语试题的改革,其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广,要求也愈来愈高,不仅加强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突出了对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那么,怎样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课教改效率呢?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措施和体会:

一、师生同舟共济,树立信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毕业班的生源成绩参差不齐,各自的成绩起点不同。因此,首先要给自身确立一个中考目标成绩。这样,至少在学习目标上有个好的开端,那么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有了指南针。对教师而言,学生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自然是最大的喜悦。这样,师生拧成一股绳,互相配合,齐迎中考。

二、加强复习的计划性

我先根据要复习的内容和复习课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详细地写出复习课教案,并注意复习内容的系统性,把已学的知识系统进行归类。例如,我将七至九年级所学课文中话题相近或相同的排在一起,原来分成两课的完整故事合起来。语法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化整为零,分散在各课,我在复习时就将它们聚零为整,把几种动词时态放在一起复习比较,表示相近意义的结构放在一起进行识别。

三、注意复习课的针对性

我把复习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把一般复习和重点复习结合起来。通过一般复习重复已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而重点复习则针对学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难的项目进行重点讲解并着重进行复习性练习。如在时态方面,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的区别,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与过去完成时,以及havebeen与have gone/left的区别等等。语法方面如宾语从句,被动语态是经常考查但又是学生的弱项,就对他们着重进行讲解、比较和练习。

四、坚持“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我在课堂上始终坚持“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寓能力培养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切忌教师“垄断”复习课堂。复习课上我注意加强学生的操练活动,让学生多动脑筋思考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举些例词、例句,使他们能训练掌握语法的用法。每项语法的例词、例句举过之后,由学生自己找出并归纳语法规则或在运用时应注意之点,以加深印象,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几项语法做过之后,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获得比较系统的语法知识,最后我再给予回顾总结。

此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时也可采取“三轮复习法”进行复习。 “三轮复习法”要求先全面学习,后进行重点复习和适应性考试复习。做到着眼全面,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把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系统全面又有所侧面的复习,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考出优异成绩。

第一轮复习阶段针对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因时间久,部分已遗忘的共性,本着“依纲靠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则,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这一阶段应按教材顺序归纳语言点,讲透语言点运用,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同时应注重基础词汇、词组、句型的过关(从近几年中招试题看,逐渐加强词汇、词组的考查)并通过配套练习、复习检测形成能力。

第二轮复习要求突出重点,牢固掌握。在总揽教材,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基础上,相应地提高要求,进行系统整理消化,抓住重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要求学生对那些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和辅导教材中一再提及,反复强调部分应视为重点,格外加以注意。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培养记忆能力。第二轮复习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效果。知识掌握不系统、内容混淆互相干扰,解题时应会判断失误,做错题目。这要求教师在这一阶段复习过程中防止简单的重复,反对面面俱到,而是遵循精讲多综的原则,做到讲、练、评结合。既要教学生解题要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同时又针对历年中考题型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答题时做到灵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中考题型来看,近年来对听、读、写能力的考查份量逐渐加强。近几年听力的考查分数一直保持在20分,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适量的听力强化练习,不能光顾着对语言的归纳总结而忽视了听的能力的训练。再有从这几年的试题看逐渐加强了对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完形填空15分,阅读理解四篇(40分)都是以短文的形式出现,今年又增加了以阅读理解形式进行的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这说明了试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大意对其进行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几类题型有必要进行专门性的操练。值得一提的还有书面表达这一种题型,因此在第一、二轮复习过程中应该多加练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可以要求学生缩写课文大意,写日记,或适当对一些图表进行写作练习。

第三轮是考前指导与适应性训练,主要目的是适应中考要求,提高应试技巧。本轮侧重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能力,同时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练习和模拟测试,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并重,从而使复习达到良性的循环:知识——能力——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还要注意很多问题,作为教师起码要注意两点:

1.复习时要面向全体同学。要特别注意决不能歧视和放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热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有较多学生认为英语太难了,我就把往年各省市的中考题中比较简单的适合他们做的搜集起来,说明出处,让他们做,使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减轻畏难情绪,从而满怀信心地去学习。对学困生老师不但要帮助他们,而且还应安排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

2.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是教学的内因,所以在复习中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按老师的指点,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我一贯注意用各种方式介绍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培养尖子学生以带动全班,鼓励进步学生,形成友好的竞争局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尽量使自己讲的课有趣生动,有吸引力,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就相应地减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他们也就会逐渐喜欢上英语。

总之,我们要根据所讲课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决定复习的方法。在复习课上还要尝试一些其他的方法,尽量设计些新颖别致的复习方法来吸引学生,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而有趣的氛围下完成复习环节并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在课堂的设计上下工夫,要使学生学习的激情总保持在亢奋状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反复的复习和强化练习由浅入深,既有点的知识,又有面的综合,使知识系统化,使能力得到提高、加强。

当然,教无定法,这些仅是我在复习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做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自己的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谈中考英语总复习》山东 王玲

篇7:谈英语评优课的教学设计

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曾经给教学设计下过这样的定义“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在对当代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们的论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后认为“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 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二、英语评优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历次教育改革都是基于新的教育哲学理论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始于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也同样。这次的新课程改革就英语学科主要基于学习目标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等。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有那些。除了以往的知识目标以外还应包括情感目标等。其次,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英语教学教学设计要体现如下三个方面:1.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景性和合作性。3.外语教学应注意合作性。

三、英语评优课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1.教学过程设计新。

如何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有新异、与众不同是一节评优课成败的关键。下面以一次评优课为例来说明。课题为一节初三复习课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可谓动了一番脑筋。授课教师采用了牛津英语8B第三单元Reading部分课文中电脑游戏‘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的设计思路。把本节课的要教授的内容设定成一个游戏。把每一个教学环节设为一关, 共八关。学生每完成一个教学环节 (即游戏的一关) 就可以到达一个景点, 直到学习任务完成。每个学生自己就是游戏的主角‘Itchy Feet’。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使人耳目一新。

2.教学活动设计新。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完成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达到的。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要靠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我们评价一个老师的课上的“活”, 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教师能灵活把握教材, 灵活处理教学过程的意外事故。更重要的是指教师为完成某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活动。

四、英语评优课教学设计的注意点

1.注意把握三个环节。

一节好的评优课一定要注意三个环节。一是导入。万事开头难, 要上好一节评优课, 导入是最难把握的。能不能在导入环节吸引住学生, 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二是新授。如何处理新授部分的语篇阅读、语法讲解, 是一节评优课的重中之重。教师应通过预先的活动设计,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避免出现学生乏味的局面。三是拓展。评优课的高潮部分应该是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运用和拓展。没有对知识的运用和拓展的课是一节不完整的课。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过低, 不能体现学生的水平, 影响学生参与的兴趣;要求过高, 学生有畏惧心理, 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用某些评委的点评的话语就是“没有把亮点点亮”。

2.注意指令性语言的运用。

评优课的课堂上, 师生配合的默契程度就不如教授自己所任教的班级那样。这就要求上课教师的指令性语言一定要做到准确、简洁、明了。只有这样教学环节才能顺利完成。

3.评优课的参与对象除了学生之外, 还有评委和观摩教师。

把他们也融入教学之中也是评优课成败的关键之一。在有些评优课上, 评委和观摩教师成了有经验教师的教学资源。如让学生对评委和其他教师进行采访等。

4. 根据盛群力教授对教学设计下的定义, 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那就是它的预设性。

上评优课时, 往往是借班上课, 教师只能通过上课前的几分钟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 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 应该对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分析, 努力使我们的教学设计位于原苏联学者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中, 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在难点的教学设计部分, 教师要留有余地, 能上能下。学生的水平超出你的预期或低于你的预期, 要能及时调节教学设计。

五、评优课教学设计实例及分析

下面选取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分析。

【教学设计】

1.设计指导思想 (略)

2.学情分析。本节课要教授的内容为7AUnit5中的语法部分——现在进行时态。从长期的教学经验上看, 语法教学相对比较枯燥。教学环节设计的不好, 课堂教学就会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就只能被动学习。这和我们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因此,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争淡化语法教学的痕迹, 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运用语法。另,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现在进行时, 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得不够系统。所以在具体情景中如何运用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点。

评:学情分析注意到了两个层面:教材和学生, 及我们平常所说的备课既要备教材, 又要备学生。在此基础上得出情景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 体现了建够主义所提倡的英语教学要注意情景性的要求。

3.教材分析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略)

4.主要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对学情和教材的分析, 在教学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以任务型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 既有整班活动也有小组活动等。

5.教学程序。

(1) 导入。导入部分以两个活动为主。一以提问的形式询问学生的爱好。二让学生运用疑问句型来猜老师的爱好。

评:导入部分的设计达到了以下三个目的。一是复习动词+ing的形式。二是为教授现在进行时态作铺垫。三是通过猜老师的爱好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并活跃课堂气氛。

(2) 呈现。运用PPT呈现多幅图片, 让学生回答他或她/他们或她们正在干什么? (两人小组完成) 并要求学生总结出现在完成时态的结构。辅助练习为课文填空。

评:图片的运用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 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通过问答帮助学生了解现在完成时态的结构以及如何运用现在完成时态。让学生总结语法结构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 游戏。这部分教学环节的游戏是一个学生可以动手参与的flash动画。动画里有许多气球, 上面有不同的动词。这些气球要分给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代表动词的三中变化形式。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配气球。

评:教师此部分的设计改变以前语法教学枯燥的状况,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游戏可以检验学生对动词+ing的形式掌握的程度。可谓一举两得。

(4) 猜猜看。通过电脑呈现给学生一些图片 (图片上人物的活动部分被遮盖) , 让学生用一般疑问句猜测图中人物正在做什么。

评:教师在此处采用了guessing game的游戏手段, 活跃了课堂气氛。并通过对图片的中人物活动的猜测学会和运用进行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式。比以往把陈述句改为疑问句的传统教学在教学理念上有所提高, 体现了英语教学设计的情景性原则。

(5) 操练。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操练教材Part B, Page81中的内容。

评:必要的强化巩固在评优课上也是必不可少的。做到讲练结合。

(6) 竞赛。在电脑上呈现一篇短文。短文中有若干错误。把短文设计为逐句呈现。看看谁能首先发现错误。获胜着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

评:这部分的目的可以理解为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此活动设计可以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活动设计抓住了学生活泼、好胜心理特点, 奖励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我们都知道正确的情感态度 (兴趣) 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

(7) 巩固练习。

(8) 歌曲。让学生学习一首英文歌曲Are You Sleeping?

评:歌曲的选择能围绕本节课的主题, 使课堂自始至终处在英语学习的氛围中。

(9) 家庭作业。

六、结语

篇8:机械制造工艺课的教学体会点滴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创新能力

“书本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怎样听”,以往这些不成文的常规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必须明确指出:任何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不是唯一的,它是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和现场生产条件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因此讲授这门课程时,不能用常规和以往的经验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采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例如,在某机械厂“箱体加工”的现场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某个箱体的加工工艺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同学们经过现场的观察及思考后,提出了不少有创新的建议,此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又如,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应注意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为了达到解题的预期目的,要求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探求解决的途径。一题多解表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并可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任课教师讲授机械制造工艺这门课程时,有三个因素不能忽视。其一,是该课程内容相对比较杂乱,前后逻辑不强,多数学生对该课程感到枯燥无味,“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其二,由于受教学计划总学时的限制,导致课时少,任务重,出现课时“供求”不平衡;其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前面学过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遗忘较多,给本门课教学带来困难。要解决以上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向45分钟要效益,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对推行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坐在教室中的学生如一支蜡烛,教师上课就像在点燃这一支蜡烛,要让蜡烛发出亮丽的光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也应该是一种朋友关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上讲台发表他们的独特见解,为学生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锻炼舞台。

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是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也可以是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上讲台进行发言,最终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受欢迎。有时对一个问题的讨论,会出现激励的正反两方争辩的动人场面。通过争辩,学生深深体到单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平时就必须广泛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不断消化、吸收前人总结经验。同时也会体会到学习工艺知识必须理论联系实践,要从生产实习中不断总结,提炼和充实自己的工艺知识。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除了保留原有的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等环节外,还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实物或模型教学。例如,讲授无心磨、研磨、拉孔、磨螺纹、插齿时,到现场进行教学,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又如,讲授铸造、锻造和各类典型零件的加工时,可安排到电教室上课,边看录像,边讨论,边点拨,让学生感到自己如同置身于生产现场,其教学效果比抽象地讲授自然就好得多。

另外,课外作业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自编一些切合学生实际、与实际联系密切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如结合实习工厂或附近机械厂的定型产品,编一些常见的、较简单零件的题目让学编制工艺过程卡,并利用实习或参观的机会让学生自我检验。这样,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不少学生感到做此类作业时有种“成就感”。

与课程内容直接有关的课程有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学、机械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课程。由于多种原因,不少学生对已学过的上述课程有较多遗忘。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讲授与上述课程有关的知识时,应及时帮助学生复习或归纳这些知识,或指出有关内容的出处让学生思考、复习。例如,在讲授工艺基准时,可与设计基准做比较;在讲授工艺尺寸链时,可与设计尺寸链作比表;在涉及感应猝火、冷作硬化、冷加工、热加工等概念时,可帮助学生复习这些概念;在选择材料和毛坯时,可解释材料的组织、性能。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复习有关的旧知识,思路比较清晰,既有利于掌握新知识,又巩固和深化了旧知识,学生容易融会贯通,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就能不断提高。

篇9:成长在评优课的起跑线上

在日常工作中, 我一方面刻苦钻研理论, 向老教师请教;一方面时刻关注着评优课的信息, 一有机会就报名参加。2004年, 经过县、市层层选拔, 我有幸被确定为江苏省第三届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的参赛选手。那时, 才真正领略到省级评优课给予的考验——比赛包括现场上课、说课、演讲和才艺展示四个环节的角逐。由于没有现成资料可借鉴, 也没有“权威”理论可依靠, 只能自己动手动脑, 搜集、整理、归纳,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于是, 我立足新的教学理念、目标制订、重难点的确定、课的导入等各个方面, 先分门别类地查阅、学习、理解、摘抄资料, 而后逐一整理、筛选、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方法。然后, 通过系统地学习、消化吸收和整合提升, 逐渐对各个参赛环节有了清晰的认识, 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我选择的上课内容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肢体动作, 遵循韵律操编排特点而创编的。在书写教案、设计教学过程时, 我努力将前期归纳出的各种教学方法渗透其中, 使教材内容生活化、情景化、儿童化、趣味化、韵律化, 并将运动技术融入其中。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 开始反复试课、修改、提升, 当思路逐渐清晰化、条理化后, 又邀请同事、校领导、市 (县) 教研员分别试听, 请他们对讲解、示范乃至上课时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口令、一个教学环节转化的过渡语等细节提出修改意见。最终, 上课的内容经过无数次的锤炼, 达到了教学环节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教学步骤循序渐进、思路清晰;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较明确, 指向性强;使学生学有方略、练有路径的目的。

说课的内容是室内活动“识别几种交通标志和交通指挥操”。由于平时对交通知识不十分了解, 我找到驾驶知识方面的书, 仔细学习;到市区有环岛的交通路口现场观察车辆、行人通行情况;向驾驶员请教各种交通标志的意义、作用;向交警咨询交通指挥手势的含义等, 通过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我很快充实、丰富了自己的交通常识。此外, 还用照相机、摄像机到乡村公路寻找交通标志将这些逐一拍摄记录并融入课件中。在素材收集完毕后, 我从说课的各方面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雕细琢。

最后是演讲和才艺展示环节的比赛准备。比赛要求两者合二为一, 先演讲后才艺展示, 总用时不能超过5分钟。我演讲的题目是根据自己对课改初期的种种困惑及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准备的;为了取得好的演讲效果, 我深入地钻研了演讲技巧方面的书籍, 学习百家之长, 尽最大努力地学练、消化、吸收。最终, 通过反复地在镜子、家人、同事、学生面前演练, 演讲水平不断提高, 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场发挥。才艺展示的内容是一套傣族舞蹈, 从音乐的选择到动作的编排, 再到情感、音乐、肢体动作的完美融合, 都是自己每天在汗水中对着镜子在对逐个动作的控、品、悟中磨练出来的。最终, 辛苦的付出换来的是最佳的感觉, 也是最优美的舞姿。

参赛时, 面对各市选出的佼佼者, 我克服了过去上台时的紧张心理, 努力将每一个环节的预设都淋漓尽致地发挥在赛场上。由于出色的表现, 我赢得了本届教学能手比赛农村组一等奖的第一名。虽然比赛已过去多年, 但那一段时间的学习、磨练和蜕变的过程却是刻骨铭心, 也铸造了我顽强、自信的心理品质, 激发了我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业务的自觉性, 同时也鞭策着我不断进步, 并从一名普通的小学体育教师成长为一名体育教研员。回首这段成长的经历, 评优课成为了我进步的起跑线。

篇10:评优课的“怪圈”

连续“闯关”,“智囊”云集

和参评教师聊起参评的经历,许多教师大倒苦水,说自己上一节课,可真是花费了大力气。回想起来,首先要在自己学校所属的学区进行比赛,在众多的选手中脱颖而出,然后再历经县、市的评选,层层选拔,而且层次越高牵扯到的人就越多,责任就越重大。某学校的彭老师从学区一等奖、市一等奖,直到最后获得省一等奖,真是历经坎坷。在此期间,一批学校的精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智囊团(本人作为市级骨干教师,也被应邀其中),为参评的老师量体裁衣,指点迷津。先由参评教师试讲,然后各位智囊轮番评价,提出改进措施。改进后,继续试讲,然后再评价,再试讲……一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这个阶段会持续两、三个月的时间,这样才能将参评的优质课定型。

时间“冗长”,花费“巨大”

从开始参赛,到最后获奖,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而参赛的彭老师基本上一学期没好好地上过一节像样的体育课。她必须将所有的工作都停下来应付试课。有的时候因为忙于应付试课、比赛(校级、区级、县级、市级),学校经常安排其他老师代课,不仅浪费了时间,更多的是耽误了学生。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彭老师竟然瘦了10多斤。问其原因,她说晚上睡不着觉,有时觉得做梦都在上课,怕辜负学校领导和众多老师的期望。而这所学校从选课到比赛结束,一共花费近2000元(可以报销的钱还不算)。还有参加区、县、市比赛中的路费和招待费也花了不少。学校请市里的学科带头人辅导,参赛教师出于人情当然要有所表示,彭老师为此用掉了近一个多月的工资。

众人“导课”,一人“演戏”

比赛的过程中,还有众多的“亲友团”帮助,学校里的徐老师是总策划;全校电教水平最高的陈老师和吴老师负责制作多媒体课件;美术组的杨老师负责美工,画上课用的各种图片和技术分解图;后勤组的邵老师负责制做上课用的直观教具;最后,由徐老师负责教案的实施过程和具体辅导。

彭老师在比赛之前,徐老师对她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训练,包括上课的表情、说话的语气和示范的动作等等。在此期间彭老师的试课基本上是每天都在进行,徐老师每天点评,她都及时改进。学校还不定期的请市里面的专家和同行来校指导。所以,彭老师获得省一等奖后经常戏称:徐老师是最好的“导演”,她自己是最好的“演员”。

“演课”作秀,华而不“实”

参加比赛的最终愿望是取得成功,但又有多少评委是真正的一线教师(我们这次的评委有大学的导师、教授、杂志社的主编),他们能理解上课的思路吗?评委的理论水平较高,但是,他们的理论有多少能在教学中实现呢?他们看的往往是理想的教育,与现实是有距离的。

选手为了让评委满意,以便取得好成绩。于是,他们不把时间精力花在钻研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上,而是把工夫下在反复练习,反复排演上。某时某刻某分某秒,某生某动作等等一系列安排得分毫不差。就本次评优课来说,有许多教师提前几天到达参赛地托关系、找同学,以求尽早接触到学生。本来规定只有课前20分钟的时间熟悉学生,但多数教师都提前接触班主任老师,苦苦哀求,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和学生多讲一点、多练一点。据了解,有的教师提前4、5天到达,每天去上一次课,排练一次。彭老师也是提前一天到达,和学生接触了一下。

我观摩了许多课,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让我好一阵困惑。课前的准备场地、器材不是参评教师自己做,而是“亲友团”在帮助准备:上课要使用音响时,参赛老师一个手势,便有“助手”放音乐,;一个环节过后,有的器材不用了,自有“助手”帮忙拿走。难道我们平时上课也能用助教吗?

不可否认,评优课中的每一节课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准备的,所以每一节课都是十分精彩的。从教材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场地的布置,器材的种类都和平时不能相提并论。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思维。但是“甜蜜”之后,学生又回到了平时的课堂。为了参赛,一节课可以这样上,那么十节课可以这样上吗?三十节课可以这样上吗?

上一篇:《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下一篇:怎样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