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优课心得体会马小艳

2024-04-20

评优课心得体会马小艳(精选5篇)

篇1:评优课心得体会马小艳

县级评优课心得体会

杨家湾小学

马小艳

2018年10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进修学校进行的县级评优课,听了来自各学区教师讲的评优课后,深有体会,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我觉得,听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听课并不是简单的听老师的教学内容,在听课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并做适当记录。在听课之后要及时积极的思考,结合自身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听了这么多节课,我的体会如下: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做课件等。在这一天里,每一位教师在讲课之前都与学生进行交流,介绍自己,而且课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他们在课堂上顺利进行,从而激励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体现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先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理解者,施与者和容纳者;此刻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我听的这么多节课中,每位教师都注意到全体学生的听课变化,使其全身心得投入到课堂中来。

通过听课,使我开阔了眼界,使我更加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任重而道远,应不断学习,提高并完善自我。

篇2:评优课心得体会马小艳

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规定, 大胆取舍、详略得当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和课堂教学的依据, 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 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平时选修Ⅰ的新课教学基本是一课时间教授一课最多两课的内容, 要想把这一单元的三课内容在45分钟的时间内教授完、讲清楚, 确实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大胆取舍、详略得当。这一单元的课程标准是: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于是笔者在教学设计里就把这三个目标要求放在对应的三课标题下, 一开始就罗列出来, 让学生对这一单元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了宏观的把握和了解, 对于没有列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则有所删除甚至不讲。比如第二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中的第一个标题“改革的酝酿”, 以及第三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的第三个标题“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突出, 着力解决课标要求的四个重难点;另外在评价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时按照要求把重点放在经济和政治上, 对军事、教育和思想方面点到为止、详略得当。

二、按顺序理顺书本知识和适度拓展延伸, 高度概括、画龙点睛

涉及书本知识的讲解时,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以及本册书的地位和价值, 应该首先理清本单元的框架结构和线索。比如这课一开始笔者在出示课题后就开门见山地罗列出本单元的三课标题以及每课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此外要尽量高度概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如在讲完农奴制改革的四点历史背景后, 笔者用一张图表由内向外拓展的方式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归纳综合;在分析“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时提醒学生从政治、经济和组织三个方面阅读书本提炼答案, 并在关键词语上做符号;在分析“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时提示学生归纳出书本语言并适度概括, 一目了然, 简约而不简单。

在理清书本知识外适当补充课外的材料能够收到不错的效果, 比如板书本单元标题后出示“农奴制的概念和农奴与奴隶的区别”, 一笔带过;从第一课到第二课过渡时出示两位沙皇的图片和代表性讲话, 激发学生兴趣, 而且顺其自然;在分析“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后插入列宁对此次改革的评价, 学生肯定会深有体会;最后在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前先简短介绍近代化的含义。这样既能缓解动脑紧张的氛围, 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努力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提高分析能力, 设置情境、材料多样化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相比较原来的应试教育而言, 它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在当前的改革浪潮和现实的高考题型面前更加应该提高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这一单元为例, 在阐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四点历史背景时, 笔者分别设计了图片和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出政治原因;回顾必修Ⅱ《工业革命》这课的知识先梳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进而提出“假设你是当时俄国的资本家, 你会有些什么烦恼”引导学生分析经济背景;让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顺其自然地让学生说出当时的思想背景;再通过一道2010年江苏高考题和出示克里米亚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军事背景, 并得出“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挡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结论。另外在探究“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时先是通过一段俄国工业发展的文字材料和一张俄国与当时先进西方国家的比较图表, 要求通过材料分析问题, 然后设计“假设你是当时俄国的资本家, 这时会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这道题引导出改革对俄国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这样通过多样化的材料, 既能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各种类型材料的能力, 真正使课堂教学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四、营造合作探究氛围和渗透史学理念, 学习成长、有机渗透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 它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前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各地课堂上都有大量的实践, 但如何合理有效地加以运用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完善。笔者在探究“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时出示了一幅当时的农民向沙皇欢呼的图画, 接着提出“这幅画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问题, 一下子就提高了学生深入探究下去的兴趣,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按照教学设计提出两种不同意见和理由, 提高了学生解决开放式题目的能力;最后在总体评价农奴制改革时提供了两种不同意见, 要求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选择观点并派出代表回答, 同时说明理由, 体现历史学科“论从史出, 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基本原则, 从效果来看同样达到教学设计的目标, 真正做到了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和史论结合。

在当前新的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高考试卷中, 都充分吸取了新的学术成果和新的史学观念, 如当代史学界较为流行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 、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 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渗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本单元的第一课的政治经济两个小标题中可以渗透文明史观;第三课的标题可以联系到当前的现代化史观, 并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学习延伸: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多样性”加以总结和升华。

五、精心准备课堂练习和课件, 扩大容量、提高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课堂练习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巩固新课的重要途径, 在有限的时间内, 只有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才能保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授完书本和相关内容后, 如果能有15分钟时间当堂做一份有质量和针对性的课堂小练习, 并当堂完成和评讲, 效果还是不错的。以本课为例, 由于是选修内容, 因此笔者就省略掉选择题的安排, 精心挑选了一道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材料解析题, 另外在当场评讲的过程中适度进行审题和答题的技巧指导, 以及在材料当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等, 这样学生既学得扎实, 又学得生动,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制作精美的课件既能扩充课堂的容量, 节省板书的时间, 在材料、图片、视频等展示方面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也能提高学生兴趣, 营造课堂氛围, 加强课堂效果。因此, 制作多媒体课件也就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本节课一开始就出示了一个书本画面, 左边是亚历山大二世的人物图片, 右边是本单元的课题, 一目了然,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另外除了知识点的演示还额外补充了大量的图片和材料, 真正配合了课堂教学, 完美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

篇3:如何上好英语评优课

一、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参赛教师的突出问题就是语音、语调不准, 往往会遭到评委们的一票否决。正确的语音语调是英语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作为英语教师, 首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往往, 单词中双元音的发音不到位;没有正确掌握辅音发音技巧, 拖音现象比较常见;应该有的连读读不出来;不完全爆破也顾及不到;句子的意群划分不正确等, 上述问题的出现致使失去了语言的美感。严格意义上讲, 语音不准, 就犯了知识性错误。尽管有些教师的设计思路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很不错, 但就因为发音不准、生硬影响了整体效果。参赛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 思维活跃, 发展空间大, 只要下功夫解决好语音问题, 就能弥补不足。

(二)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的规范程度不够

在评优课活动中, 发现有的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其中一个教师的说课稿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中的文化意识:“……了解英、美国家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 培养世界意识。”目标确定得太大, 不具体, 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不可能达成目标, 不切合实际。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行动指南, 若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教学过程就会混乱无序。

在正式比赛前给定的准备时间有限, 部分教师在网上下载电子文稿的痕迹明显, 雷同的多, 且不假思索地搬用, 授课教师被他人的东西所束缚, 容易失去自己的教学风格。建议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理解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按照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的基本框架和模式去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思路和设计意图等内容。

(三) 评价方式单一

部分课堂有华而不实之嫌, 教学设计停留在浅层认识上, 评价方式不符合授课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在一节八年级的英语课上, 教师多次带领学生为大多数同学都能说上的某一动词过去式的同学鼓掌, 这种适于小学低年级的做法不仅挤占了操练时间, 而且影响了课堂进度, 显得前紧后松, 没有抓住课堂的本真, 更谈不上有效、高效。建议把掌声激励穿插在一节课的高潮之处, 或者把阳光普照在弱势群体的身上, 当学生表现的确相当不错的时候, 应该点评他/她的精彩之处在哪里, 目的在于放大亮点和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四) 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

个别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机械的语言训练上, 把更多的时间耗费在乐此不倦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轨道上, 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少, 到头来还是不会说, 说不好。方法陈旧, 观念滞后, 教师角色定位不准, 没有把教学的发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

二、上好英语评优课的几点建议

(一) 吃透和把握好教材

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英语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主线,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 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我们认识到教材是既是学生学习的资源, 又是教师施教的方法暗示。充分考虑学情, 大胆整合教材, 活化教材, 真正使教材服务于学生和课堂。

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理念, 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英语。一般情况下, 参赛教师被指定的授课内容相对较少、发挥的空间大, 可以大胆植入自己的思想,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得到彰显。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 确定核心任务, 逐步突破各项任务链, 体现英语教学用中学的原则, 整堂课就会显得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活力。

(二) 创设真实情境, 让学生运用英语

课堂设计要精巧, 新颖。新课导入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功能齐全的优势, 运用游戏、歌曲、对话复习等活动, 轻松愉悦地导入新课, 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课堂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顺理成章地完成新授内容。

(三) 提高专业素养

我们认为, 一节优质的英语课, 语音、语调准确, 设计思路明晰, 操作过程流畅, 评价方法得体, 教学效果明显。教师得体的body language (肢体语言) , 夸张丰富的表情, 抑扬顿挫的语调, 利于补充学习资源的课件, 深深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用英语组织课堂, 用语简单, 指令明确,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贯穿课堂的始终。教师快速进入角色, 师生配合默契, 轻松愉悦地完成教学内容。要达到如此效果, 教师需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 长期沉淀。

(四) 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减少或者取消无谓的奖品奉送, 防止学生把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奖品的把玩上, 使学习效率打折扣。发挥语言评价的力量, 把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委婉地指出来, 加以矫正, 不是放任自流。把精彩之处, 点到点透, 使其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

总之, 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实践, 在一次又一次的课堂教学中探索总结适于自己的教学策略, 才能在评优课上得到集中展示。要深刻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并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课堂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 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参赛教师要在施教过程中彰显出专业素养高、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学特色鲜明等自身优势, 使学生学有所获, 这样才能在评优课教学中给评委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理论支撑和教学策略上的共鸣。

摘要:评优课是常态课的集中展示, 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按英语教学规律办事, 蓄势待发, 就能在各级评优课活动中取得佳绩。

篇4:青年教师如何上好评优课

一、真正以学生为服务主体

其实评委眼中的优质课与大众眼中的优质课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评委有了赋分权而已。我觉得评判一节课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既不是选手也不是评委,而是学生,一节好课必须看学生学得是否快乐,是否有收获,是否有兴趣,是否有成就感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学得好不好”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教育理念的问题,有了这个基本的认同点,我们就不会把评优课做成表演课,把评优活动搞成选秀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的宗旨是:我们一切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服务于学生的。有了这个前提,以下问题就可以较轻松地解决了。但是且记课堂不等于舞台,上课不等于表演。有的年轻老师理解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就是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于是,一节课,使出浑身解数,又是讲又是唱,有时还会友情客串表演一下人物,真是热闹非凡,把个课堂搞成了才艺大比拼。学生倒是有了参与的形式,但是思维含量太低,没有达到参与的实质,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在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时,一定要注意了解学情,这样才能在授课时,形成和学生的共鸣。

二、眼界决定境界

评优课的关键在于检验自己,提高自己,重在学习,重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准备,虚心学习,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我们青年教师往往有两种极端,一个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书上理论能背一大堆,实际操作做不来;另外一个就是满足现状,觉得一节课能顺顺利利上下来,相关知识点都涉及到就沾沾自喜了,不去研究新方法、新思维。这两种想法都是制约我们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特别建议年轻教师平时多学习、多听课、多请教、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做到眼界开阔,脚踏实地,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体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的问题说白了还是思想和态度的问题。这里不仅包括教师的仪表服饰要得体,更重要的是教学动作、习惯要符合要求,不能过于随便或生硬。比如课堂如何提问学生,一个“请”字,一个微笑的表情,和手指一指“你,你,你”或者“后面”“后面”看似细节,实际上是教育理念的差异。在评选活动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回答了问题后我们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预演,一定要引导学生答到标准答案上来,学生答得有出入,要么当作没听见,要么简单粗暴地说“错了”,更有甚者,为了体现所谓的鼓励教学法,不论学生回答的是什么一律是“非常好,请坐”,这样的课就不是优质与否的问题了,而是把学生当成了道具,把自己当成了猴子。丢人还在其次,误人子弟不可原谅。

四、教师的应变机智不等于随心所欲

随机应变是教师的基本功,没有这种能力上不好优质课。但是,应变机智不等于随随便便。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的想法有时很“怪”,有的老师在备课环节中功夫不够,只想着随机应变,到了关键时刻就觉得思维跟不上,词不达意,错话连篇。所以,我们的青年教师应该趁着年轻,可塑性强,在基本功上多下点气力,养成好习惯,会让自己受益终身的。比如小到公开课大到竞赛课,一定要写详案,详细到几乎每个字,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有记录,从“上课同学们好!”到“下课同学们再见!”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这次是“很好请坐”,下一次就要换一种说法,什么时候写板书,写板书时让学生干什么,什么时候点击鼠标看大屏幕,看大屏幕要让学生思考什么,等等等等,必须详之又详。有的老师会有疑问,这么详细了,学生又不会全都按着我的设计行事,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呀?这就回到了教师的应变能力上。要想应变自如,必须有上课预案,预案的信息可以从试讲中获得,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教师必须提前自己假设预案。如,这个问题学生如果冷场怎么办?学生如果答偏了怎么办?学生答错了怎么办?学生答多了怎么办?学生出现笑堂了怎么办?要一一设想。每一种设想都要设计解决方法,最好是书面稿。大赛当前不要对自己太自信,打有准备之仗。这样有备而来,还怕课堂不精彩吗?

五、教学可以有缺憾不等于可以有硬伤

我们经常听说:“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门缺憾艺术,是一种缺憾美,不可能有完美的课堂,所以不必为此遗憾。”但是课堂上特别是大赛课上不能有硬伤。比如知识性错误,对课程标准理解有误,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教学程序有误,板书上有错字,语言表达啰唆,讲课口误多,(平日里算作口误,比赛时就是知识性错误了),拖堂,等等,都必须完全杜绝!

篇5:莫让评优课活动成为“独秀”场

一、“一花独放”的成因

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思考,我们发现目前评优课活动之所以成为选手的“独秀”场,主要原因是:组织者没有把教研就是合作分享的理念真正贯彻运用到评优课活动的具体组织过程中。

1.活动前,选手陷于单兵作战的窘境

引领一线广大教师参与课堂研究是开展评优课活动的主旨之一。这就要求组织者应尽早将科学、完备的评优课活动方案告知学校,以便学校有充分的时间来研制方案,组织全员参与初选活动。然而在现实中,活动方案往往不能尽早地公布于众,而是事到临头才告知基层。由于选拔的时间要求特别紧,再加上有些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存在着送人情、怕麻烦的观念,所以,基层初选常常由领导用“相马”的方式来拍板。这种由“相马”而非“赛马”方式产生的选手自然得不到其他教师的认可。同时,由于时下各地都把评优课活动的结果与教师个人评优选先、职称考核挂起钩来,于是导致所确定的选手在备战优质课评比的过程中成了孤家寡人,即使学校组织研磨活动,其他教师也是被动参与。也就是说,评优课活动在起始阶段就使选手陷于单兵作战的境地,不仅没有群策群力的教研氛围,而且校本教研所强调的同伴互助、合作分享等都根本无法落实。选手虽然个人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其他教师都成为“局外人”,这也大大限制了其专业素质提升的空间,至于以评优课活动促教师群体专业素质提升的主要目标更是落了空。

2.活动中,选手面临孤胆英雄的无奈

虽然优质课评比活动具有鲜明的甄别、淘汰性质,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研活动方式,因此理应遵循“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个人反思”的有效教研基本规律。但在现实的具体活动中,组织者为尽量减少活动对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冲击,往往集中时间(一般是两天左右)以“车轮战”的方式来组织具体的比赛:一天7节或8节课,参赛选手按抽签顺序轮流上阵,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就使得观摩者一听再听,昏昏欲睡;评委们打分再打分,麻木应对;执教者只管讲课不能听课(有的地方规定评优课活动中选手只有上完自己的课后才能听其他选手的课,顺序在后的选手连听课的机会都没有),不能谈思路与体会,讲时全力以赴,讲后只剩下忐忑的等待。整个评比现场讲、听、评(委)无任何交集,研讨交流更是谈不上,从而导致所有参与者,尤其是作为选手和一线教师代表的观摩者,他们即使有更多的想法,也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学习提升的效果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

3.活动后,选手处于独享苦乐的状态

实事求是地讲,每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总是能总结梳理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很有价值的教训(邓小平同志曾说:“教训实质上也是经验。”)。但现实中往往是具体课堂评比活动结束就意味着整个活动的结束,剩下的只是选手们“几家欢乐几家愁”,没有大家共同研讨之后的成果总结,更没有跟进组织获奖选手开展示范引领活动。这种戛然而止的活动使得宝贵的经验和很有价值的教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活动树标、学标,带动一片的目的也就难以达成。

二、“百花齐放”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加强了对组织评优课活动策略的研究,从而使我区评优课活动实现由“独秀”逐渐向“众秀”的转变。

1.给时间,让基层众教师参与进来

为使基层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选拔推荐工作,我们规定每一次区优质课评比活动方案必须提前一学期完成并告知基层。也就是说,要给基层一个学期的时间,让他们围绕确定的活动主题来进行评优课选拔的发动、组织工作。同时要求活动方案必须要有程序方法上的规定和检查督促的措施。具体讲,我们主要是实行了多轮组织的方法和基层推荐选手公示一周的检查措施。即小学学段农村教师选拔分别以学校、街镇教办、联合体(农村小学为解决规模小、教师数量少而组建的校本教研联盟)和区教研室为主体进行四轮比赛;区直小学、中学选拔则以教研组、学校和区教研室为主体,组织三轮比赛。这种“赛马”的形式使基层推荐的选手能让其他教师信服并认可,他们愿意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备战研磨活动中,实现了优者更优、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基层上报推荐的参赛选手,区教研室在教研网站上公示一周,如果选手不是通过多轮组织程序确定的,该选手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对有关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减少的名额由教研员根据其他单位教师人数的多少和轮次成绩予以递补。

2.给机会,使现场参与者互动起来

针对优质课评比的现场活动严重缺乏互动研讨的现象,我们在严格科学地确定选手总名额的前提下,根据“教研就是创造机会让参与教师动起来”的理念要求,采用了批次进行的方式。即在同一活动主题下确定若干具体的执教课题,同一课题的2~3名选手为同一批次,每批次评比活动时间为半天。具体程序安排:先由选手依序上课,然后由教研员组织一个小时左右的互动研讨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执教人简要说课、随机确定的若干观摩者议课和评委组长评课(其他评委可随时补充),从而实现互动与专业引领。为确保互动研讨的效果,我们还以教办和学校为单位,将听课者分为若干小组,并指定一名干部为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听课议课的组织工作。对于小组的议课表现,教研员除现场口头评价外,还要根据教研组量化考核规定给予考核。批次进行的方式让优质课评比活动的现场生动起来,不仅执教者能讲能言、观摩者能听能议,而且评委们的作用也得到了全面发挥,从而使整个评比活动的研究氛围浓厚起来。

此外,随着我区学校网络配套建设进一步到位,我们还打算开通网络直播,让在校的一线教师也能同步分享评比活动现场的成果。

3.给舞台,把活动的成果推广开来

为改变以往优质课评比活动戛然而止的现象,我们除要求学科教研员及时编辑、下发活动简报外,还实行了巡回送课制度。在每次评比现场活动结束一周后,各学科教研员都要本着既方便一线教师、又有利于推广成果的要求,选择某几处学校为点,将临近学校的教师组织起来,先由参赛选手(经历是宝贵的,不论获奖与否)谈备战及参赛的经历和体会,再观摩参赛选手的课,然后再以质疑提问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最后,教研员要求每位参与者将启发、体会以论文的形式形成书面材料并上报,经专门力量评定后,除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外,还将他们的作品编辑成册,供区域内教师交流学习。这种做法为参赛选手和一线教师互动交流、合作分享提供了舞台,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评优课活动中的酸甜苦辣;同时活动的举办实质上也是对参赛选手的进一步肯定,不仅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这种成就感、荣誉感会转化成进一步上下求索的强大动力。

上一篇:入党发展对象培训体会 新浪下一篇:《厂房买卖合同范本》